关于腐败特点及规律的思考
针对腐败案的自我反思
针对腐败案的自我反思引言概述:腐败案件是社会中的一种严重问题,它不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面对腐败案件,我们需要进行自我反思,找出问题所在,并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和打击腐败现象。
正文内容:1. 政府监管不力1.1 缺乏有效的监察机制:政府监管机构在发现腐败问题时缺乏有效的调查手段和权力,导致腐败行为难以被发现和打击。
1.2 腐败案件的审查不严格:政府在审查腐败案件时存在不公正、不透明的问题,导致腐败分子逃避惩罚的机会增加。
2. 法律法规不健全2.1 法律制度漏洞:腐败案件的发生与法律制度的漏洞密切相关,法律对于腐败行为的定义和惩罚措施不够明确,容易被腐败分子钻空子。
2.2 法律执行不力:法律对于腐败行为的制裁力度不够,执行力度也不够强劲,导致腐败分子不受到足够的惩罚。
3. 教育体系存在问题3.1 缺乏道德教育: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时缺乏对道德和廉洁的教育,导致一些人对腐败行为的认识模糊,容易陷入腐败的泥沼。
3.2 缺乏法律意识:教育体系对于法律意识的培养不够,学生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意识不强,容易成为腐败分子的潜在对象。
4. 社会风气不健康4.1 追求权力和财富:社会风气普遍追求权力和财富,一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容易陷入腐败行为。
4.2 缺乏公民意识:社会对于公民意识的培养不够,人们缺乏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意识,容易被腐败分子利用。
5. 媒体监督不力5.1 媒体失去独立性:媒体在报道腐败案件时缺乏独立性,容易受到政府和腐败分子的操控,导致真相被掩盖。
5.2 缺乏深入调查:媒体在报道腐败案件时缺乏深入调查和追踪,容易只报道表面问题,无法揭示腐败背后的真相。
总结:针对腐败案的自我反思,我们需要从政府监管、法律法规、教育体系、社会风气和媒体监督等方面进行改进。
政府应加强监管机制,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对教育的投入,培养公民意识,同时媒体应保持独立性,加强调查报道。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够减少腐败案的发生,建设一个廉洁、公正的社会。
对“一把手”腐败现象分析与思考
对“一把手”腐败现象分析与思考一、“一把手”腐败的现状及特点近年以来,党政一把手违法违纪的案件不断增加,在领导干部犯罪中所占的比例居高不下,而此现象也引发了民众的热烈讨论与强烈反响,人们都在思考到底该如何来防治我国的政治腐败尤其是一把手的腐败问题。
仔细看一下近年的“一把手”腐败问题,我们会发现“一把手”腐败的比例是逐渐上升的。
据统计, 1998 年全国查处的地厅级干部中“一把手”的比例占了42.1%;2003 年查处的省部级干部违纪案件中“一把手”占了55% ; 2004 年查处的16 名省部级干部中“一把手”也占一半左右;同时“一把手”腐败日益向“高层化”发展;除此之外,“一把手”腐败的金额是越来越大,案情也是越来越严重,部分还伴随着一种家族式腐败现象。
虽然近年我国打击腐败的力度很大,也揪出了一批贪官污吏,严惩了很多违反党纪国法的高级官员。
但是腐败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根治,一直存在并有蔓延的趋势。
根据中纪委、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的数据,从建国到1978年,省部级官员腐败案件为零。
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出现了省部级高官腐败的现象。
1982年以来,纪检检察机关共查处省部级官员401人,其中涉嫌腐败并由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达57名,最终判刑的有46名。
1990到1999年之间,经全国法院审结的省部级官员贪污受贿案件就达69,平均每年有6名省部级高官受到审判。
且这种数量是不断上升的,从1988年到1992年5年时间里,被检察机关查处的省部级高官有5名,而1993年到1999年又查处了6名省部级干部,仅2000年一年就有7名省部级高官被查出。
由此可见,我国政治领域的“一把手”腐败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当前的条件下, 如何实施对权力特别是对一把手权力的有效监督,更好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如何建立完善的党内监督机制, 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 确保权力的有效运行, 进而防止腐败现象的滋长, 已是刻不容缓。
对腐败的一点看法
对腐败的一点看法摘要:一、引言1.腐败现象的普遍性2.腐败对社会的影响二、腐败的原因1.个人价值观的扭曲2.制度漏洞和监管不力3.利益驱动三、反腐措施1.强化法制建设2.加强监督管理3.提升道德教育4.落实巡视制度四、公民的责任与义务1.自觉抵制腐败行为2.积极参与反腐斗争五、总结1.腐败问题的严重性2.全社会共同反腐的重要性正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腐败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腐败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形象,也严重侵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对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腐败的原因,探讨有效的反腐措施,并强调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首先,腐败现象的普遍性不容忽视。
无论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民间组织,都可能存在腐败问题。
腐败分子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谋取私利。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破坏了社会风气。
其次,腐败现象的产生有多种原因。
一是个人价值观的扭曲,一些人为了追求物质享受,不惜违背道德和法律;二是制度漏洞和监管不力,给腐败分子可乘之机;三是利益驱动,一些人为了自身利益,不惜牺牲集体利益。
针对腐败现象,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反腐措施。
一是强化法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腐败行为进行严惩;二是加强监督管理,加大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力度;三是提升道德教育,培养公职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四是落实巡视制度,发挥群众监督作用。
此外,公民的责任与义务也是反腐工作的重要环节。
每一个公民都应当自觉抵制腐败行为,积极参与反腐斗争。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总之,腐败问题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
反腐倡廉论文:对反腐败的思考与认识
对反腐败的思考与认识摘要建设和谐社会,廉政是前提。
如果没有反腐败的强烈呼声和反腐败的法制体系环境做保障,要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体现和谐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公平、公正、公开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廉政是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前提谈和谐就是本末倒置。
因此,腐败还必须反,只是应该给反腐败注入新的活力,研讨新机制,制定新法律,这样才能减少反腐败的审美疲劳症。
十五大以来,党和政府开始重视从源头、从体制上预防腐败,通过深化改革和建章立制,初步建立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反腐败制度体系,使反腐败收到了初步成效,但腐败之风并未得到根本遏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在反腐败认识上面思路不太清晰,往往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为此,我们就要创新反腐理念,把过去一些不太正确的做法改正过来,对反腐败进行重新思考和认识,以反腐败的新成效取信于民。
关键词:反腐败思考认识反腐败不就是查办贪官污吏吗?这是很多人的想法。
不错,反腐败就是要将那些“蛀虫”、“巨蠹”、“硕鼠”、“大鳄”揪出来,将那些贪污公款、收受贿赂者绳之以法。
但是,反腐败工作何止于此?每年一度部署全国反腐败工作的中纪委全会,将反腐败工作规范为三个方面,查办案件仅仅是其中的一项,其他两项分别是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纠正部门、行业不正之风。
可见,将反腐败仅仅归结为查办贪官污吏是片面的。
一、重刑未必能反腐。
芬兰、新西兰等排名靠前的国家,对于财产犯罪都没有死刑,不杀而能达成廉洁的目的,甚至建成了当代最廉洁的社会,极有法治意义。
透明国际认为腐败之所以发生,是由于现存的制度有漏洞。
我们不能将制度缺陷所造成的恶果由一个人来承担,因为贪污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更多的是由于经济转型制度不健全造成的。
因此,建立人们难以逾越的腐败障碍,使腐败行为根本不可能,才是当代反腐败的主题。
反之,重刑多了,不但会使真正需要的反腐败的制度建设受到忽视,而且反腐败的结果并不理想。
所谓“前赴后继”式的制度性的系统腐败就是这样产生的。
对当前反腐败形势认识及思考
复
网络信息的影响日益广泛,人员流
杂
动性大大增强,各种各样的经济组
性
织、社会组织不断增多,大量新兴
显 著
提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
惩处各项工作整体推进,呈现出
坚
系统治理、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
定
信
心
成
二是查办案件的强劲势头。
效 显
2003年到2008年,全国查处省部级 干部94人,有30多名省部级干部被 移送司法机关。
著 极大地打击了腐败分子的嚣张气焰;
特
取不当利益的行为”。
点
腐
腐败有什么特点?
败
定 一是对公共权力的滥用。
义 二是谋取私利的主观动机。
和 三是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特
点
腐 败
腐败的根源在哪里?
的
根 一是腐败的经济根源。
源 二是腐败的文化根源。
和 危
三是腐败的制度根源。
害
性
腐败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一是政治方面:对执政党、社
根
会稳定、民主精神及本国的国 际形象产生影响。
源
二是经济方面:导致直接经济
和
损失、影响投资环境、损害市
危
场机制的有效运行,以及资金 外逃等方面。
害
三是社会方面:扭曲了人们的
性
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影响正
确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健康心
理的完善。
教 育 腐
教育腐败是教育机构违背教 育宗旨和教育公平原则,谋 取私利的违法、违纪和犯罪
信
廉的法制化水平得到大大提高。
心
成
对腐败的认识与反腐败的启示
对腐败的认识与反腐败的启示第一篇:对腐败的认识与反腐败的启示对腐败的认识与反腐败的启示一、对腐败的认识1.腐败所带来的危害。
腐败破坏能力惊人,造成后果极端严重,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腐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个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直接危及政治稳定;二是腐败制约社会经济发展,阻碍经济改革进程;三是腐败会削弱中央权威,造成国家的离心倾向,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四是腐败造成社会思想混乱,使社会失去精神动力,使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出现滑坡;五是腐败破坏法制,使社会处于无序状态;六是腐败泛滥对社会心理稳定形成巨大的冲击。
2.腐败是世界性问题。
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腐败都是固有的丑恶现象。
在任何国家的肌体上,都寄生着腐败。
腐败行为源远流长,广泛滋蔓,无空不入地渗透到世界政府的每一个细胞里,成为难以治愈的痼疾。
腐败如同流行性感冒一样,并非中国所独有,而是一个尚未找到预防药的“世界性顽疾”。
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腐败分子的手段越来越繁杂,影响极为恶劣、范围极为广泛、后果极为严重。
腐败现象之所以长期存在既有内因、主观原因——政府自身建设严重滞后,也有外因、客观原因——政府对公共权力失去监督制约,主要是高度集权、民主淡化,监督不力、权力异化,制约不严、作风腐化。
3.我国的腐败原因和存在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也由于我国正在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期间,现实情况错综复杂。
同时,由于在一定时期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使某些政府官员抵御腐蚀的能力有所下降。
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会乘机而入,同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阶级腐朽思想文化影响相结合,滋长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消极现象,对人们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产生巨大冲击,侵蚀,甚至摧毁一部分意志薄弱者。
从世界实践看,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的多数资本主义国家腐败问题依然严重,说明搞轮 1流坐庄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不是根治腐败的必要前提。
对腐败的认识与反腐败的启示
对腐败的认识与反腐败的启示腐败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它是指一些人利用职权、地位或资源违法乱纪,以获取私利的行为。
腐败不仅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也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对待腐败问题,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以推动反腐败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腐败对社会的巨大伤害。
腐败使资源分配不均,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加剧贫富差距。
它削弱了公正与公平原则,破坏了法制建设,扭曲了市场秩序,阻碍了经济发展。
腐败还导致社会不满情绪加剧,进而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冲突。
因此,认识到腐败问题的严重性,是制定有效反腐败政策的前提。
其次,我们应该强调预防为主,将打击腐败作为一项持久性的任务。
腐败问题在根源上是一种制度性问题,只依靠打击行动是无法根除的。
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制度建设,加强监督机制,确保权力不被滥用。
这意味着要从制度和法律层面上进行改革,加强公正与透明,建立健全的监管和问责制度。
只有做到预防为主,才能在根本上减少腐败发生的机会。
第三,反腐败工作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参与。
腐败问题涉及到各个领域和层面,需要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广大公民的共同参与。
从政府层面来说,应该建立多层次的监督机制,确保权力运行合法、透明。
同时,需要鼓励和支持媒体、NGO等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通过曝光和监督来推动反腐败工作的进行。
此外,普通公民也要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对腐败的敏感性,依法行事,不参与和纵容腐败行为。
第四,国际合作是解决腐败问题的关键。
腐败问题不仅是我国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
各国之间应加强合作,分享经验和信息,共同应对腐败威胁。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也需要加强腐败问题的研究和监督,为各国提供指导和支持。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形成反腐败工作的合力,加速腐败问题的解决。
总之,对腐败的认识与反腐败的启示,是推动反腐败工作的基础。
我们需要认识到腐败对社会造成的巨大伤害,强调预防为主,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的建立;同时,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参与,形成合力推动反腐败工作的进行;最后,国际合作也是解决腐败问题的关键。
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及原因剖析
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及原因剖析一、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一)腐败类型增加。
从腐败类型来看,个体腐败与群体腐败并存,串案、窝案和法人犯罪案件增多。
违法违纪者往往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群体性、帮派性的特征更具明显。
在一些大案、要案中,往往是带出一个个串案、窝案。
(二)腐败主体蔓延。
从腐败行为主体来看,行为主体从基层向中层、高层领导干部蔓延,“一把手”腐败现象严重。
自从进入90年代,党内高层干部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已由昔日的县处级向地厅级、省部级发展。
在一些大案中“一把手”违纪违法较为突出。
2009年全年落马的省部级(含副部级)高官有17人。
(三)腐败区域扩展。
从腐败发生区域来看,腐败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一般经济管理部门扩散到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等要害部门。
就连新闻出版、学术教育界也未能幸免。
管理党风廉政工作、查处腐败分子的机关也出现了腐败现象,近几年纪检监察干部贪赃枉法、徇情枉法,以及自身腐败、包庇腐败现象行为时有发生。
上述特点全景式地展示了目前我国腐败现象的现状。
一直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不谓不重视,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为何仍不尽如人意?原因主要有:二、腐败产生的原因(一)价值失范、道德约束乏力导致腐败。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虽然一再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始终是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
在宣传教育、社会舆论、识人用人等方面,与无产阶级道德观念大有所悖,致使一些人产生了模糊观念和错误心态:认为廉政吃亏,等待观望;法不责众,随波逐流;你捞我捞大家捞,不捞白不捞。
(二)分配不公和公务员低薪导致腐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世界瞩目,但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的收入差别很大,国家工作人员工资低,且上下级之间又不统一。
特别是分配不公中的不良暴富,对社会起了不良示范作用,一些意志薄弱者竞相效仿。
原先的心理平衡被打垮,取而代之是一种“吃亏”、“补偿”心理。
当前腐败现象的趋势、特点及对策
当前腐败现象继续蔓延的趋势表现为:各类腐败案件发案率越来越高;涉案金额越来越大;各种行业不正之风继续泛滥,其中建筑业工程招投标中的暗箱操作,金融业资金借贷的违规行为,以及利用行政管理职权索贿受贿现象尤为突出。
司法腐败紧随其后,并因其隐蔽性强,难以侦破和打击。
此外,腐败现象的蔓延还呈现出以下新特点:一、腐败现象与地方保护主义相结合。
一些地区以制假售假为业,如假酒、假烟、假药、盗版光盘、拼装旧车等等,牟取暴利,严重地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丧心病狂地坑害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却难以整顿和治理,其根源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公然把这些不正当竞争的违法行为,视为地方经济的增长点和财税来源,明打暗保,假打真保,当地行政管理部门与制假售假者坐地分赃,利益均沾。
二、腐败现象与政府行政管理职权相结合。
一些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经常巧立名目,花样翻新,向行政相对人强制收取各种费用,大搞变相摊派,无视中央政府的三令五申,使乱收费、乱摊派现象屡禁不止,反而愈演愈烈。
究其原因在于这些收费所得往往与政府机关的“小金库”及个人的“灰色收入”直接挂钩,这种利益驱动大大地调动了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使其乐而不疲。
三、腐败现象与政法职能相结合。
当前政法队伍腐败现象令人尤为瞩目,一些公安干警执法犯法,与犯罪分子暗中勾结,保黑吃黑。
一些法官吃拿卡要,索贿受贿,枉法裁判,破坏国家法律权威,个别检察干部以罚代刑,放纵犯罪分子,严重失职渎职。
监狱、劳教机关干警收受在押罪犯家属的好处,违法办理假释、减刑的事件有之。
这些腐败现象无不严重干扰司法公正,危及国家法制的权威及尊严,其社会危害性难以估量。
为此,对以上行为必须严惩不贷,对其个人应坚决清理出队,以保证政法队伍的高度纯洁性。
综上所述,当前腐败现象的蔓延,已然从个别国家机关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发展为地方性、行业性、集团性,作案手段由公开性转向隐蔽性。
以上腐败现象蔓延的新趋势,警示我们必须从深层次思考遏制腐败的对策措施,以达到标本兼治、长治久安的目的。
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1000字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也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也增加了贪污腐败的风险。
其中,权力腐败是最为严重的,影响深远。
怎样遏制权力腐败,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浅谈。
权力腐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金融性大、隐蔽性高、下手极为狠毒。
首先,由于权力腐败者调动资金的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可以在这方面更加肆无忌惮。
其次,腐败的手段多样,涉及面还很广泛,而且资金和账目管理也很复杂,中间人和交易地点难以识别,隐蔽性很高。
最后,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不惜天价采买人脉、权利,甚至是行贿、受贿,上至国家高层、下至卑微职位,下手极为狠毒。
引发权力腐败的成因很多,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权力过大、制度不完善、管理失序、消费文化滥觞等。
首先,权力过大即为权力导致的腐败。
由于某些人在政府、公司、社会组织中的特殊地位,他们会掌握更多的资源,从而滥用权力贪污。
其次,现有的制度并不完善,而且监管机制严重失灵,相关部门不到位,容易导致监管盲区。
其三,匿名行为和不可追溯性使得一些腐败者可以轻松地逃避提取账目发生的记录,从而捞取一些非法利益。
其四,消费文化极其普及,造就了很多虚荣、奢侈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对权力腐败者的行为持短暂的宽容态度,助长了腐败的心态。
要根除权力腐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为了减轻对特定人士的极度依赖,应该压缩行政权力,缩小官员自由裁量的空间,让当权者没有多余的自由进行腐败行为。
其次,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并制定适当的法规规定,加强司法处罚力度,对腐败者予以严厉打击。
最后,加强对权力腐败的宣传教育氛围,引导人们建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公民素质。
综上所述,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我们需要未雨绸缪,建立一套稳妥、细致的防范、制约与监管机制,以便尽量减少权力腐败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
但由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有不完善之处,给一些腐败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权力腐败渐呈蔓延之势,不仅从政治上侵害了党和国家的肌体,毒化了社会风气,阻碍了党的事业的顺利发展,而且对市场经济也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虽然过去我们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但权力腐败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如何从根本上遏制权力腐败,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
为此,笔者对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谈点粗浅看法。
一、权力腐败的概念及特点(一)权力腐败的概念所谓腐败,原本是指自然界有机物的腐烂败坏,后借用指行政体制的混乱、黑暗以及官吏的腐化、堕落。
在我国,腐败基本上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来使用。
因此,权力腐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
(二)当前权力腐败的特点1、腐败趋于爆发性。
所谓爆发性是指腐败现象进入了多发、高发和频发阶段,处于爆发的高潮时期。
加入WTO后,对外交流大幅度增多,多种市场经济成分之间重组、并购、整合不断加剧,矛盾错综复杂,竞争异常激烈,一些不法之徒乘机用“银弹”、“美色”对握有公共权力的人进行腐蚀,使一些思想意志不坚定的人思想防线决堤,被“银弹”击中,被“美色”诱惑,利用国家权力为他谋取私利。
2、主体高职低龄化。
近年来,不少位高权重的省部级高官掉进了腐败的泥潭之中,成克杰、胡长清、王怀忠等被送上了断头台,李嘉廷、刘方仁等被送进了监狱。
同时,腐败主体低龄化也呈上升趋势。
一些少壮派胆子又大,又经不起金钱美色诱惑,见钱眼开,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不法人员办事谋利,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腐败领域广泛化。
腐败的滋生范围广、领域宽,在各行业、各部门甚至是在某些“清水衙门”均有发生,具有广泛性。
如文教、卫生等部门也不再是一片净土,银行金融、财税、烟草、电力、粮食、海关等部门更是职务犯罪的高发地带。
反腐就要剜肉剔骨浅谈国企腐败的现状成因及反腐工作的对策思考
反腐就要剜肉剔骨浅谈国企腐败的现状成因及反腐工作的对策思考腐败是社会发展中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国企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腐败问题既关系到国家利益,也牵动着民众的心。
本文将从国企腐败的现状和成因,以及反腐工作的对策思考两个方面进行浅谈。
一、国企腐败的现状近年来,国企腐败问题屡禁不绝,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强烈不满和担忧。
一些国企高层干部不思进取,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一些国企内部管理混乱,缺乏透明度,导致一些人员滥用资源,进行权钱交易。
这些腐败行为不仅损害了国有资产的安全,也削弱了国企的竞争力,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国企腐败的成因分析国企腐败的产生有多重原因。
首先,国企制度存在一些先天性缺陷,比如权力过于集中、监督机制不健全、内外控制不够严格等,这些缺陷为腐败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其次,一些国企高层干部思想意识存在问题,价值观扭曲,个人利益至上,缺乏为国企发展和员工福祉负责的意识。
再次,国企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合理,容易导致职权滥用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此外,一些国企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容易引发腐败问题。
三、反腐工作的对策思考为了有效应对国企腐败问题,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对策措施,剜肉剔骨,全面而彻底。
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
加强国企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构建科学合理、健全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确保权力的制约和公正执行。
同时,要完善国企监察体系,健全国企党委、纪委等内部监督机构,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发挥制度约束的作用。
其次,要加强职业道德和人才培养。
加强对国企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增强廉洁意识和诚信意识。
同时,在选拔任用干部过程中,要注重素质能力和廉洁自律的标准,在培养选拔合格干部的同时,为国企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再次,要强化监督和惩治力度。
加大对国企腐败问题的执法力度,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同时,要建立健全举报和奖励制度,鼓励员工和社会公众参与反腐斗争,形成合力。
请联系实际讨论现阶段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请联系实际讨论现阶段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个人讨论的提纲:当前我国权力腐败的形势,有三个方面:1、权力腐败处于多发期和高发期。
主要原因是社会改革处在转形期,整个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还未跟上社会市场的步伐,造成腐败分子的利用空间。
2、亚腐败的表现非常突出。
之所以叫亚腐败,是政府规定的制度当中所能够允许的、看得到的、公开的一种腐败现象。
其表述是否科学,有待学术界探讨。
亚腐败主要是指次于前面的一种腐败,它也是相当严重的。
如公款吃喝等现象。
3、政府的不作为现象也是一种严重的腐败。
联系实际例子:审判工作中的腐败人民法院担负着惩处腐败分子、清理害群之马的重要职责,是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力量。
但是近些年法院内部违法违纪现象明显增加,反腐倡廉的形势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巨。
一、产生腐败的原因(一)内部因素1.主观方面。
第一,法官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所承办的案件。
第二,由于案件多,人员少,造成法官整天忙于办案,疏于业务学习和思想政治学习。
第三,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
第四,查处不力。
2.客观方面。
近年来,法院每年受理的案件呈大幅度上升趋势。
而法院干警的人数几年来变化很小。
案件多、任务重与审判力量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使得法官在审理具体案件时,往往顾及了结案速度,忽视了案件的质量。
(二)外部因素1.社会风气的影响。
公款消费屡禁不止,贪污、受贿大案叠起,不少人认为,有钱就可以买法,神圣的法律在他们眼里只不过是金钱的变种。
2.行政干预的影响。
少数行政机关的领导“关心”审判工作,插手法院正常审判工作的情况。
3.地方保护主义。
有些地方的行政机关或法院往往以种种理由进行推诿或拒绝配合,甚至有的法院以“为辖区经济保驾护航”为名,阻挠外地法院依法办案。
4.公民的法律意识不强。
公民的法律意识虽然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还不能做到正确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工作对策反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要确保司法公正,就必须坚决、彻底地清除法官队伍中违法、违纪的腐败分子,只有这样,才能在人民群众中重新树立起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
反腐败斗争的规律
反腐败斗争的规律
反腐败斗争的规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这主要是因为腐败现象的存在有着复杂的原因和背景,包括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等多个方面,需要长期、复杂、艰巨的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 反腐败斗争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反腐败斗争不仅仅是政府或某个组织的事情,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从制度、法律、道德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3. 反腐败斗争需要坚持法治原则。
反腐败斗争必须依法进行,不能违反法律原则和程序,否则就会失去公正性和合法性。
4. 反腐败斗争需要注重预防和惩治相结合。
预防和惩治腐败都需要重视,不能只注重惩治而忽视预防,也不能只注重预防而忽视惩治。
只有将预防和惩治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5. 反腐败斗争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制度。
反腐败斗争需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包括制度、法律、政策等多个方面,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
总之,反腐败斗争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坚持法治原则,注重预防和惩治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完善制度,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关于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几点思考
强化科技支撑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 和制约,提高反腐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零容忍腐败现象的态度
树立零容忍腐败现象的观念
要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首先需要在全社会树立起对腐败零容忍的态度,让所有人都认识到腐败是可耻的、不可接受 的行为。
提高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公职人员是社会的管理者,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必须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公职人员的 职业道德素质。
加强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是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的重要手段。公众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对公职人员的行为进行 监督和曝光。
严厉惩处腐败分子
01
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打 击力度
对于那些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的腐败 分子,必须依法严惩,让他们付出应 有的代价。
02
建立严格的惩罚制度
除了对腐败分子进行刑事处罚外,还 应该建立严格的惩罚制度,如禁止从 业、吊销资格等,让那些有腐败行为 的人无处遁形。
法规,强化监督执纪,加强教育引导等方面的工作。
展望未来反腐工作的发展方向
加强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反腐败制度体系,从 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
A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未来反腐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 导,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确保反腐斗争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
B
C
D
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反腐工作的 认识和支持,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反腐斗 争。
部分公职人员缺乏自律能力,容易受到利益的诱惑和驱使,导 致腐败行为。
CHAPTER 02
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的措施
关于腐败问题的思考
关于腐败问题的思考一、清查腐败产生的内外原因,探索遏制腐败蔓延的方法。
食物的腐败是由于细菌繁殖导致的,要想抑制或者减缓食物的腐坏变质就要从微生物的生长条件上入手。
而当腐败成为社会一种愈演愈烈的风气,必然是这个社会本身产生了容易滋生腐败的环境和条件。
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腐败问题。
区别只在存在形式的不同,真正腐败的根源应该是权力的绝对化与监督机制不善,从而给腐败滋生创造了客观条件和有利环境。
一棵树被虫蛀致死,或许是因为虫子,或许是氧气的氧化作用,但根本原因是此时的树已经丧失了生命,如果是一棵生命力旺盛的树,氧气就成了它生命的元素了,而虫子也不容易生存,这就是所谓的“物必自腐而后虫生”。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但是一些相关管理部门并不想失去既得利益,以至出现了所谓的“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律化”以及“部门利益个人化”的现象,腐败蔓延到更多的领域,涉及到更多的部门。
诱发腐败的制度因素除了公共权力强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特别值得重视,就是在整个社会的财富总量中,以公共资产形式存在的公共财产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这些财产包括国有企业、土地、矿产资源、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大量以各种形式体现的国有资产和资金等。
如果对这些资产不能有效保护并合理分配,那么必然产生公共资源大规模的流失,被私人或少数群体占有,不仅产生腐败,而且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差距。
从根本上防止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关键在于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律化的轨道运行。
建立结构合理、配臵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首先是在引领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重点在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实质是要推进人民民主建设,使社会主义朝着健康稳定和谐的方向发展。
二、严肃党内思想纪律作风,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
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要保持自己的革命性、先进性,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必须首先抓好思想纪律和作风建设。
腐败产生原因、类型、特点、危害及对策探讨3400字
腐败产生原因、类型、特点、危害及对策探讨3400字摘要:腐败已成为当前头号社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危及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稳定,如何有效防治腐败成了各国公共管理的当务之急,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反腐败的任务更为艰巨。
对此,应在分析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类型、特点及危害的基础上,给合实际提出我国现阶段反腐败的对策。
关键词:腐败;透视;惩治对策1 腐败及腐败产生的原因(1)腐败产生的政治原因:就政府的控制力而言,一方面,政府控制着社会和经济流动的机会,使公共权力成为高度稀缺的资源,由此使得掌握分配资源的公职人员成为人们奉献各种“好处”的争夺对象;就我国的法制建设而言,我国法制不健全,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权大于法的现象仍然很严重;就政治思想教育方面而言,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工作中,政治思想教育没有跟上,尚未解决“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问题,为滋生繁殖腐败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2)腐败产生的经济原因:一是经济体制的双轨制。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社会经济的运行既受国家行政计划干预,又受市场经济的调节,两种体制之间的不协调和固有矛盾导致经济运行的紊乱;二是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的变化。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其它经济成份并存;三是市场经济本身的消极作用。
市场经济固然对经济运行起着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但其本身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
(3)腐败产生的思想原因:我国现在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商品经济所带来的货币拜物教、金钱至上的观点;市场经济所蕴含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因素又会影响和侵蚀部分人的思想。
在各种消极思想的影响下,致使有些干部产生了“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理想理想,有钱就想”、“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错误思想,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甚至走向了腐败犯罪的道路。
2 当前中国腐败的类型与特点(1)当前中国腐败的几种类型:权力主体的主动腐败。
如何看待当前的腐败现象5篇
如何看待当前的腐败现象5篇第一篇:如何看待当前的腐败现象如何看待当前的腐败现象一、腐败现象的定义与产生的原因腐败现象是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共职权谋取私利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
凡违反公认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滥用权利(政治权力、行政权力、职业权力、学术权力)和公共资源等谋取私利行为,都可以称为之腐败。
腐败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思想根源、社会根源。
从历史根源上看,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流毒没有根本肃清,官本位思想在人们心中还有很高的地位。
封建社会一朝升官便能发财、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思想还残留并且影响着一部分人,一旦这些人当官,便会想方设法搜刮钱财。
从思想根源上看,我国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期,改革开放使西方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流入,加上长期受封建思想影响,造成部分领导干部法纪意识淡薄,权利观异化,不能正确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利,把权力当作为个人、家庭、小集体谋取利益的工具,一旦这些人掌握权力,便造成腐败。
从社会根源来看,当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的时期,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对公务人员监督体制还不健全,加上国有企业管理上存在的漏洞,给公务人员贪污受贿造成了可乘之机。
权利对市场经济秩序干预过度,使权利腐败的机会增多。
二、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腐败问题及反腐败形势如今的腐败范围越来越广。
腐败现象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一般经济管理部门扩展到党政领导机关、组织人事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司法机关等要害部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腐败现象的渗透和侵袭。
过去被视为“清水衙门”的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腐败现象也有了明显的增加,甚至纪检、宣传、反贪等部门,也发生了 1不少买官卖官、贪污贿赂现象。
腐败分子的职位越来越高。
腐败也有“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现在的腐败案件,不少都是左右勾结、上下串通、相互利用,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腐败同盟。
有的大案涉及的人员少则十几人、几十人,多则上百人。
当前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研究
当前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腐败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腐败不仅会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更加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信任的建立。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预防腐败案件的发生,必须深入分析其特点和规律,从而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
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腐败案件常伴随着权力滥用。
腐败问题的根源通常在于权力的滥用和不公平的分配。
腐败分子往往利用其在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组织中的权力地位,通过权力寻租、谋取私利。
2.腐败案件往往具有隐藏性。
腐败本身就具有偷偷摸摸、暗箱操作的特点,因此,腐败案件往往在被发现之前,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
腐败分子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进行贪污受贿等行为。
3.腐败案件具有复杂性。
腐败案件通常由多个环节和多个人员参与,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利益链。
腐败分子通常在人际关系网中互相串联,形成利益输送的路径。
4.腐败案件常伴随着犯罪集团的形成。
为了实施和保护自己的腐败行为,腐败分子常常与其他犯罪分子勾结,形成一个庞大的犯罪集团。
这些犯罪集团通常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庞大的社会关系网。
根据过去的研究和案例分析,腐败案件发生的一些规律如下:1.腐败案件通常在政治传统相对薄弱的国家和地区更为普遍。
政治传统薄弱意味着政府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使得腐败分子难以受到法律的制裁。
2.腐败案件常发生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层。
由于权力集中、资源分配巨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层成为了腐败分子最为关注的目标。
3.腐败案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更加突出。
经济高速发展意味着资源和利益分配的增加,为腐败分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利益诱惑。
4.腐败案件常与行业特点相关。
不同行业的特点和制度安排可能会对腐败案件的发生产生影响。
例如,与土地开发相关的腐败案件较为突出,因为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和高价值。
5.腐败案件常通过非法和隐藏的途径进行资金流转。
腐败分子通过各种手段隐藏贪污受贿的行为,例如虚假公司、假借项目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腐败特点及规律的思考(刘士全)当前,党和国家都十分关注腐败,因为它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一个触及到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
从政治和法律的角度看,腐败破坏国家与政府公信力,又不利于行政体制的发展和改革,更损于法律尊严和司法公正;从经济的角度看,腐败干预和破坏正常经济运行秩序,又腐败扰乱资源合理分配和流动;从社会的角度看,腐败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又腐败侵害公共利益,破坏社会公平。
因此说,腐败已经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完善道德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
一、腐败产生的原因腐败,一般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利谋取私利的行为。
腐败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反社会的、危及统治阶级正常秩序的行为,腐败将毁掉发展的努力。
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体制下或体制转轨的阶段上,腐败作为公共权力滥用的具体表现方式,又具有不同的特点。
因此,深刻地认识腐败的根源是解决腐败问题的关键。
1.体制原因。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监督的干部,容易导致犯罪。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加之历史的原因,造成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弊端,权力高度集中在党政领导机关,甚至在某些个人身上。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党政、政企分开,权力高度集中的状况虽然有了一定改变,但由于受旧的体制和模式的影响,党政部门的权力仍然很大。
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政策、法律滞后,一些干部手中依然掌握着资源配置、人事任免、宏观调控决策的“生杀予夺”的大权,一些投机经营者为牟取暴利,更是看重这一权力,想方设法利用这一权力。
此外,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集中,没有真正建立起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即使制定了一些监督制度,在执行和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也往往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特别是近些年来,一些单位和部门党的民主生活制度淡化,民主集中制变成“一言堂”,“党委领导”变成了“少数人领导”,权力监督的失控,为腐败的滋生蔓延创造了条件,权力的过分集中、以及这种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不健全,是促进权力拥有者走向腐败的体制根源。
2.社会原因。
在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中,有种可怕正渐趋流行,这就是“唯经济论”,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只要经济上去了,便什么都好说。
有的地方片面强调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甚至制定了一些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政策,如用贿赂等方法去争项目、争资金、捞好处。
这些“土政策”的出台,不仅扰乱了干部的思想,而且也污染了社会风气,助长了不正之风,使请客送礼、贿赂之风公开化、普遍化、“合法化”。
以此标准来衡量和考察干部,便出现了谁会吹,谁能当官,谁吹得越大越能当官的不正常现象,这实际上是对社会不正之风、说假话的鼓励,使贪污贿赂犯罪更加肆无忌惮,社会导向偏差,风气不正,已成为众多干部走向腐败的催化剂,作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根源。
3.思想原因。
腐败分子不是在一天内就走向腐败的,在滑向腐败边缘的过程中,思想的退变尤为可怕。
正如原山东省泰安市市委书记胡建学在他的认罪书中说:“我的犯罪绝不是偶然的,主要是我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缺乏改造世界观的自觉性”。
从近几年检察机关揭露出来的案件看,腐败分子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放松了思想教育、党性的学习,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忘记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原则。
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一切向钱看”、“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价值观念,就成为一大批腐败分子走向腐败的思想根源。
二、腐败的特点及规律由渐进改革所决定,这样的社会转型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新旧经济管理体制以及由此决定的新旧社会管理体制的新旧政治管理体制将会有相当长的共存时期,相互矛盾的双轨格局短时间内不会并轨。
这样一种时代背景和制度、体制背景,决定了当代腐败问题的特殊性。
1.民主形式掩护下的公贿与贪污。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无非是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
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演变为国家所有和单位所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就被“虚置”,本属“大家”的财产也就成了与个人无关的“公家”的东西。
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对国有制的股份化改造,这种“虚置”局面表面看来有所改观。
但由于相应措施的不完善和变形走样,“劳者有其股”的愿望并未如期实现。
相反,职工代表大会失去作用,而新机制下的股东代表大会和监事会又尚未起到应有作用。
造成股份公司主要管理者的权力过分集中,公有财产由原来的“虚置”演变成为现在的由董事长和总经理支配的私有财产。
这样,就使得当代中国的腐败分子的公贿、贪污和监守自盗以更加“民主”和普遍的方式进行着。
公贿不同于私贿的地方,在于它是典型的“以公谋私”,是拿公众的钱去捞取私利的“零成本”腐败,其社会影响无疑更为恶劣。
2.“集体共犯”式腐败。
“集体共犯”就是在查处一个腐败案件时,发现的往往不是一个,而是一串腐败分子,一挖就是一窝,被人们称之集体腐败。
集体腐败是指整个单位,包括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公务人员,以单位或集体名义,用本单位、本系统的权力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腐败行为。
它有三个特点:一是腐败人数多。
腐败行为的主体,不是单个人,而是一个集体,往往是在一定组织的权力参与下完成。
象“綦江虹桥垮塌林世元案,厦门远华走私案”等等,均是多人共同犯案;二是危害大,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影响更大,不是一般的“蛀虫”,可称得上“蛀虎”或“蛀牛”;三是牵涉面积大,案情复杂,查处困难。
“集体共犯”既有体制性原因,又有其社会心理基础。
体制性原因在于产权虚置为腐败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3.带“双轨制”痕迹的腐败。
“双轨制”,是当代中国由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流时期的一种制度安排。
在双轨格局中,经济管理的“双轨”并非始终是并行不悖的,而是经常发生交织甚至矛盾,时而会给经济运行造成阻碍。
而且,在“双轨”格局中,政企不分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
既当“球员”,又当“裁判”这种无视市场经济规则的无序做法,为政企合谋、垄断交易、贪污贿赂,提供了肥厚的土壤。
现阶段中国所揭出的腐败案例,多有“政企不分”的体制背景。
4.干部提拔机制的弊端造成的“人事腐败”。
多年来,干部任用实则是“钦定制”,由于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能落实,干部选拔中的弊端也就暴露出来。
在获得提升的少数干部中,有伯乐“相”出来的,有“跑”出来的,有“磨”出来的,有的甚至是“买”出来的。
因此,说明在干部选择中存在严重的人事腐败。
通过对腐败特点的分析,不难发现其中有一些反复出现的、具有共同性的现象。
这些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般规律的具化体现,对它们的总结与概括其实就是在对一般性规律进行摸索的过程。
虽然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历史阶段,腐败的具体表现会有所差异,但其发生和发展总是遵循了一定的规律。
1.腐败的发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公共权力建设属于上层建筑领域,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从这个角度来看,腐败的发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人作为有理性的社会人,具有生理性和社会性双重需求,有物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各方面的需要,这些都表现为具体的欲望。
前文我们曾分析过,需要会形成动机,动机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利益驱动一方面会刺激某些人产生物质需求动机,另一方面会为这种动机的实现创造条件。
尤其是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权力可以较为方便安全地转化为资本,并且犯罪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诱惑被成倍放大,因而诱发腐败的可能性也相应加大。
2.随着社会的发展,腐败的对象从对生活资料的占有转向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犯罪目的从对资金积累向个人资本积累转变。
早期的贪污贿赂等腐败主要是通过对金钱或实物的占有,来达到改善个人或家庭生活状况的目的,此时犯罪分子主要进行的是对财富的积累,其贪婪的欲望还仅仅停留在基本的生存需求上,表现得并不十分强烈。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得到了较为充足的保证,此时犯罪分子将目光从基本需求上升至发展需求,表现为渴望在获得财富的同时还能实现保值与增值。
此时单纯占有生活资料已经不能满足这种发展需求,于是犯罪人开始直接侵占资本、土地等生产资料,或者以赃款为资本投入生产经营以实现财富的增值。
在这种情况下,贪婪的欲望已经近乎疯狂,成了无法满足的无底洞。
比较典型的是在近年来的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一些腐败分子看到了其中的价值,频繁伸手,利用手中的职权来变相侵占,或者低价购股份,或集体私分资产,有的甚至直接侵吞国有资产,通过非法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达到积累资本,实现资本增值和利益优化的目的。
3.随着体制转轨的进行,腐败热点领域不断扩展延伸。
由于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转轨依然处于探索阶段,仍然存在许多漏洞和不足。
而中国加入WTO 后,有很多现行的法律法规与WTO存在冲突和矛盾,需要经过长时期的磨合才能慢慢达到统一。
制度的漏洞和法律的缝隙,催生了新的腐败领域。
我们知道,行贿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公共资源和更大的效益,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供求的矛盾已经发生,并且随着经济发展脚步的加速,这种矛盾冲突也会愈加激烈。
资源的稀缺使得行贿者乐于主动出击,通过以钱易权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和空间。
资产重组和国有企业并购领域、资金项目审批立项、配额分配,公司上市调配审批、房地产市场和工程建设发包、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甚至交通管理和行政执法领域都成为行贿受贿的热点领域。
4.政府职能结构不合理与权力的泛化导致腐败的存在具有长期性和必然性。
虽然我们一直在预防和控制腐败,不断研究和完善制度建设,但改革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政府职能改革与权力的建设也具有阶段性特点。
我们一直在讨论政企分开的必要性与实现途径,但究竟怎么才能科学的分开,分开到什么程度才是恰当的,这些都需要不断进行试验和摸索。
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制度,国外的成功模式可以借鉴和学习,但并不是圣经宝典,一用就灵。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权力泛化的现象,这种权力本位观念已经深入一代甚至几代人的骨髓,因此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一直在强调公平与民主,但在实践过程中,权力至上、“领导说的算”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思想投射到制度设计上就表现为岗位设置缺乏独立性,具有人身依附倾向。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初衷良好的制度只能流于形式,这也是到目前为止政府权力一直过大,缺少监督和制约的重要原因。
而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因此,邓小平同志曾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就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搞多久,反腐败就要搞多久,整个改革开放过程都要反对腐败。
从这个层面上讲,腐败还将必然存续很长时间,并且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在今后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仍将呈高发、多发状态。
5.腐败的发展呈现出起伏性和阶段性。
腐败是权力相对集中与制度建设漏洞的产物,因而会随着社会政治制度建设的发展而呈现出波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