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心理学》新增内容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心理与教育

(1)品德的心理结构

(2)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3)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4)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5.1 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反映的是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是此一时彼一时偶然的表现。

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的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即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指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指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

它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对某种具体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

3、道德行为

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5.1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

故事:有一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

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她,但该药造价昂贵,药剂师的索价又十倍于它的成本。海因茨尽全力才借到买到所需的一半的钱。无奈,他只得恳请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赊欠。但药剂师拒绝了海因茨,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走投无路,只得在夜间闯入药店偷走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

听完故事后围绕“海因茨该不该都要?为什么?”“法官该不该判海因茨的罪?为什么”三水平六阶段对偷药故事可能的反应

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9岁1

惩罚服从取

向阶段

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

罚决定的,认为只要受

到了惩罚,不管理由是

什么,那就一定是错的。

判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的

结果,不注意行为的动

赞成:可以偷药,因为先提出请

反对:偷药会受到惩罚。

2

相对功利主

义取向阶段

一种朴素的利己主义,

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

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

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

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

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

确的。

赞成:他妻子需要这种药,他要

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

反对:可能因此而入狱,妻子在

他出狱前可能会死,故对他没有

好处

习俗水平10-20

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的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3

寻求认可取

向/好孩子

凡是社会大众认可的,

就是对的,反之是错的。

主要考虑社会或成人对

“好孩子”的期望与要

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

准。

赞成:他只不过做了好丈夫应做

的事。

反对: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

恼和丧失名誉。

4

遵守法规取

遵守社会法规,认定规

范中所定的事情是不能

改变的

只要行为违反了规则给

他人带来的伤害,不论

何种动机,都是不道德

的。

赞成:不这么做,他要为妻子的

死负责。

反对:他要救妻子的命是自然的,

但偷东西犯法。

则。

后习俗水平

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好坏。>20岁5

社会契约取

法律知识一种社会契

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

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

法律可以维持公正,同

时认识到,契约可以根

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

符合社会大众的权益。

赞成: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

反对:不论情况多么危险,总不

能采用偷的手段。

6

普遍伦理取

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

值观即良心、正义、公

平、尊严、人权等最一

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

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

律。

赞成:尊重生命、保存生命的原

则高于一切。

反对:别人是否也像他妻子那样

急需这药,要考虑所有人生命的

价值。

5.3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态度改变是在一定的社会影响下,在既有态度背景下形成新的态度的过程。其本质是个人的继续社会化。

(一)依从

有从众和服从两种类型

从众是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被迫服从称为顺从,是表面的,多受奖惩原则的支配。

依从阶段行为的特点: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主要受控于外在的压力而不是内在的需求。

(二)认同

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行为的特点: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不受外界压力控制。

(三)内化

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

行为特点: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