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
【初中化学】初中化学知识点:溶液的定义组成及特征
【初中化学】初中化学知识点:溶液的定义组成及特征【初中化学】初中化学知识点:溶液的定义、组成及特征解决方案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的组成:(1)溶液由溶剂和溶质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2)溶质可以是固体(氯化钠、硝酸钾等)、液体(酒精、硫酸等)或气体(氯化氢、二氧化碳等),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汽油和香精也可用作溶剂。
例如,汽油可以溶解油脂,香精可以溶解碘等。
溶液的特征:均匀性:溶液中所有部分的性质相同;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溶质理解解决方案的概念:溶液是一种或儿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溶液是一种混合物;(2)溶液的特征是均一、稳定;(3)溶液中同时存在多种溶质;(4)溶液并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cuso四溶液为蓝色;(5)均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6)溶液不一定都是液态的,如空气。
溶液和液体(1)溶液并不仅局限于液态,只要是分散质高度分散(以单个分子、原子或离子状态存在)的体系均称为溶液。
如锡、铅的合金焊锡,有色玻璃等称为固态溶液。
气态的混合物可称为气态溶液,如空气。
我们通常指的溶液是最熟悉的液态溶液,如糖水、盐水等。
(2)液体是物质的一种形式。
如果水通常是液体,那么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3.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1)名字。
溶液的名称通常是溶质的名称,然后是溶剂,也就是说,溶质排在第一位,溶剂排在第二位。
例如,在盐水中,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的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2)若是固体或气体与液体相互溶解成为溶液。
一般习惯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液体看作溶剂。
(3)如果是由两种液体组成的溶液,通常将最大量的溶液视为溶剂,将较小量的溶液视为溶质。
(4)其他物质溶解于水形成溶液时。
初中化学人教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溶液 - 溶液的形成PPT
溶剂
胶体
浊液
特点:
不分散的随意相混
不均一、不稳定
以分子形式分散
溶质微粒直径<1nm
以阴阳离子形式分散
分散质微粒直径1~100nm
悬浊液
乳浊液
分散质微粒直径>100nm
振荡
纯净物
溶液
物质
混合物
→
特点:
……
均一、稳定
水+油
静置
P31
→
乳浊液
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胶体
。
分散系
(如:泥水)
悬浊液
(先脱水CuSO4·5H2O = CuSO4+5H2O,再以Cu2+、SO42—形式分散)
♥我会说~~~
溶液
硫酸铜溶液
溶质
CuSO4
溶剂
H 2O
已知溶液溶质&溶剂
双氧水
已知溶质&溶剂溶液
石灰水
75%酒精
硝酸
H2O2 Ca(OH)2 C2H5OH HNO3
H 2O
H 2O
H 2O
H 2O
I2的CCl4溶液
分层
分层
水和植物油中
加2-3滴洗涤剂
分层
不分层
静置后
倒出液体试管
是否干净
分层
不干净
不分层
比较干净
✌乳化现象
洗涤剂去油污 — 乳化作用 (形成乳浊液)
植物油
和水
(大油滴)
洗涤剂
乳化作用
(乳浊液)
【不均一、不稳定,要分层】
原理:将大
油滴分散成
小油滴
能用水冲
洗干净
化学溶液的形成
化学溶液的形成
化学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混合物。
溶剂是指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而溶质则是指被溶剂溶解的物质。
在形成化学溶液的过程中,溶剂和溶质之间发生着一系列的相互作用。
当溶质与溶剂接触时,它们之间会发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是静电力、范德华力、氢键等。
这些作用力使得溶质的分子与溶剂的分子之间产生相互吸引力,从而促使溶质分子离开固体表面并进入溶剂中。
随后,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着溶解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溶质分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形成一个溶剂分子的“壳”。
这个过程被称为溶解。
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逐渐增强,直到达到一个平衡状态。
在这个平衡状态下,溶质分子的离解和溶剂分子的结合达到了一个动态的平衡。
这个过程可以用溶解度来描述,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单位体积的溶剂中最多可以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通常用质量浓度或摩尔浓度来表示。
质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摩尔数。
除了浓度,溶液还可以具有其他特性,比如酸碱性、电导率等。
这
些特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化学溶液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溶解过程。
通过合理调节溶剂和溶质的比例和条件,我们可以获得不同浓度和性质的溶液。
这些溶液在化学实验、医药、工业生产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及规律总结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1. 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区分溶剂和溶质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液体和液体混合——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
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当两种物质完全反应后,新生成的物质是溶质,而析出的沉淀或产生的气体不是溶质,溶剂仍是水。
●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
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 用洗涤剂和汽油洗衣服的区别:汽油——用汽油洗衣服时,油污能溶解在汽油里,形成溶液,随着汽油挥发油污就能被带走。
洗涤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它能使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流去。
● 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溶于水放热● 硝酸铵溶于水吸热● 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有的实验为了节省能源,可以采用氧化钙和水反应来提高温度。
第二节 溶解度● 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① 氢氧化钙和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
所以若把氢氧化钙和气体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要升高温度。
② 最可靠的方法是蒸发溶剂、加溶质、加溶剂。
⑤ 氢氧化钙不是晶体,氢氧化钙从它溶液中析出只能称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② 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溶剂时溶液浓度不变。
饱和溶液不管是升温还是降温,有晶体析出则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无晶体析出,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在一定温度和溶质相同的条件下,100g 的饱和溶液和200g 的饱和溶液,二者都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
不饱和溶液 降温、恒温蒸发溶剂、加溶质升温、加溶剂 饱和溶液1. 固体的溶解度●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课件
量、压强),溶质 不会从溶剂分离 出来。
3、溶液由什么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液组成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注意:
1、 溶液是混合物。均一稳定的物质不一定是溶
液。(如蒸馏水)
2、 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NaCl溶液是无色 KMnO4溶
洗涤剂有乳化功能;洗涤剂的去污原理是:将 油污分散成无数小液滴,然后随水流走。(这 种现象称为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2、修汽车的工人,当他的手上沾满油污时,他常用 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这说明汽油与洗涤剂一样能 去油污,那么二者去油污的原理是否相同?若不同,汽 油去油污的原理是什么?
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是: 将油污溶解在汽油中,
B、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 要的意义。动植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 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后才能吸收。 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变 成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 将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③写名称)
填在相应的短线上。 ①稀硫酸: H2SO4,②澄清石灰水:Ca(OH)2
再见
化铜 D 配制成溶液后两种物质的粒子易接触
碰撞,反应快而且彻底
5、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凡是溶液都是澄清、透明、无色的 B、当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 溶质也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C、一种溶液上面和下面所含的溶质是 不同的
D、溶质和溶剂混合时最初是混合物, 等溶质全部溶解后就变成透明的纯净物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地球的表面大部分 被海水覆盖着
化学溶液的形成
化学溶液的形成
化学溶液是指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而溶剂则是溶解溶质的物质。
当溶质与溶剂接触并混合在一起时,它们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溶液。
化学溶液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溶质的分散、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溶质和溶剂的均匀混合。
溶质的分散是指将溶质的微小颗粒分散到溶剂中。
这一过程通常发生在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界面上。
在这个过程中,溶质的颗粒会逐渐与溶剂的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使溶质的颗粒逐渐分散到溶剂中。
接下来,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是物理性质的,如静电相互作用、范德华力等,也可以是化学性质的,如氢键、离子键等。
这些相互作用使得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的分子之间发生吸引或排斥,从而使溶质逐渐溶解在溶剂中。
溶质和溶剂的均匀混合是化学溶液形成的最后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溶质和溶剂的分子或离子会发生碰撞和混合,从而使溶质均匀分布在溶剂中。
通过不断的混合和扩散,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会逐渐与溶剂的分子或离子均匀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均匀的溶液。
化学溶液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溶质的分散、溶质与溶
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溶质和溶剂的均匀混合。
这个过程不仅涉及到物理性质的相互作用,也涉及到化学性质的相互作用。
通过这些相互作用,溶质逐渐溶解在溶剂中,形成了化学溶液。
通过深入理解化学溶液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溶液的性质和应用。
2021年九年级上学期初中化学五四制鲁教新版:溶液的形成-《全套讲义教师版》
溶液的形成知识集结知识元溶液知识讲解1.溶液的概念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如果两种液体相互溶解,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
3.溶液的基本特征(1)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2)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3)是混合物4.实验1.溶液的形成(蔗糖溶解实验)(1)实验步骤: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蔗糖水糖水(2)现象:蔗糖放入水中后,很快就“消失”了(3)解释现象: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混合物——蔗糖溶液。
这就是溶液的形成过程。
2.溶解性的比较(1)实验步骤:在两只试管中各加入1~2小粒碘,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另取两只试管,各加入1~2小粒高锰酸钾,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
震荡,观察现象。
碘+水碘+汽油高锰酸钾+水高锰酸钾+汽油溶质溶剂现象碘水碘在水中基本不溶解碘汽油碘溶于汽油,溶液变成紫色高锰酸钾水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变成紫色高锰酸钾汽油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3)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
3.乙醇溶于水(1)实验步骤:在盛有2ml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红墨水,震荡。
然后将试管倾斜,用滴管沿试管内壁缓缓加入约2ml乙醇,不要震荡,观察溶液是否分层。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资面试备课3章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溶液的形成知识点一:溶解的过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溶液剂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出典型溶液的溶质和溶剂2、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3、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与方法:实验的方法,通过实验去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其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乳化现象以及溶液和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知道溶液剂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出典型溶液的溶质和溶液2、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三、教学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四、教学准备:①、观察食盐的溶解(烧杯、蒸馏水、食盐、药匙、玻璃棒);②小烧杯2个、温度计、玻璃棒、氢氧化钠、硝酸铵、蒸馏水。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好,同学们开始上课,学习本节课前,我们先做一个实验,这是一个烧杯,我先往里加50ml的蒸馏水,再加入一药匙的食盐,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大家仔细观察发生的变化,食盐颗粒在水中慢慢的消失了。
大家想一下,第一,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第二,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第三、如果把这杯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食盐颗粒会不会析出?要想解答以上问题,就需要我们学习本节课--溶液的形成(板书)2、新课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当把食盐颗粒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看起来食盐颗粒好像是消失了一般,其实,那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氯化钠解离成了钠离子和氯离子,扩散到水中,形成了氯化钠溶液。
氯化钠溶液就是由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组成的混合物。
(板书):氯化钠溶液(混合物)=钠离子+氯离子+水分子在此混合物中,各粒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且在不断运动。
取出氯化钠溶液的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他的组成都是一样的。
并且不论放置多久,只要水分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变,氯化钠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所以氯化钠溶液是均一、稳定的。
溶液共同特点:均一、稳定。
均一是均匀一致的意识。
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溶液的定义和形成过程。
2. 掌握溶解和溶液的相关概念。
3. 观察和记录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过程。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
1. 水杂质瓶
2. 瓶口小漏斗
3. 砂糖
4. 水
三、实验步骤:
1. 取一只水杂质瓶,用小漏斗将砂糖倒入瓶中。
2. 加入适量的水,摇晃瓶子使砂糖充分溶解在水中。
3. 观察砂糖的溶解过程,并记录下来。
四、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1. 操作时要小心谨慎,避免溅出溶液造成伤害。
2. 实验中不能使用过多的砂糖,以免溶解不完全。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
五、实验结果和结论:
1. 观察实验过程中,砂糖慢慢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的溶液。
2.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了溶液。
六、实验延伸:
1. 尝试使用不同的溶质和溶剂进行实验,观察他们的溶解过程和溶液形成情况。
2. 调查并了解一些溶解度较高和较低的物质,探讨其在溶液中的溶解情况。
七、思考问题:
1. 什么是溶液?它是如何形成的?
2. 溶质的溶解与溶剂的性质有什么关系?
3. 在生活中,我们怎样使用溶液?
八、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溶液的定义和形成过程,掌握了溶解和溶液的相关概念。
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希望通过这次实验,同学们对化学溶液有
了更深入的了解。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1 溶液的形成 课件
操作
现象
结论
蔗糖加入水中 蔗糖消失了
食盐加入水中
食盐消失了
硫酸铜加入水中 硫酸铜消失了,溶液
变成蓝色
……
几种物质都 溶于水中, 形成了混合 物。
现象解释(以蔗糖溶解为例)
溶解其 他物质
溶液
被溶解 的物质
溶解前
溶解中
溶解后
被溶解的物质逐渐扩散
形成 均一的、 稳定的、 混合物
一种或几 分散 另一种
种物质
溶液
溶质
胆矾溶于水 (CuSO4·5H2O)
硫酸铜(CuSO4)
过量的锌和稀盐
酸反应后的溶液 氯化锌(ZnCl2)
锌与过量的稀盐 酸反应后的溶液
氯化锌(ZnCl2) 氯化氢(HCl)
溶剂
水(H2O)
水(H2O) 水(H2O)
【大展身手】
1、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_氯__化__钠__,
溶剂是_水__。在澄清的石灰水中,溶质是
稳定性: 外界条件 不变,溶 质溶剂不 会分离。
外界条件:如温度等
关于溶液的认识
3.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吗?
不一定,如
硫酸铜溶液
硫酸亚铁溶液 高锰酸钾溶液
4.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
不一定,如 水就不是溶液、无水乙醇也不是溶液。
关于溶液的认识
5.溶剂一定是液体吗?
不一定, 定义里并没有强调溶剂必须是液体, 因此溶剂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固体或者气体, 如空气也是一种溶液。 但初中默认溶液是液体。
_气__体__作为溶质,__液__体__作为溶剂。 3.当两种液体互相混合时,量多为_溶__剂___,量少
的为__溶__质___,但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 _水___叫做溶剂,没有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_水___ 溶液。
化学溶液的形成
化学溶液的形成
化学溶液是物质在液态状态下的存在形式,是物质溶解于溶剂中的一种分散体系。
在化学溶液中,溶质被分散成分子或离子状态,均匀地分布于溶剂中,形成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化学溶液的形成是由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小取决于溶质和溶剂的化学性质,包括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溶解热等。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些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在溶剂中扩散,最终形成均匀的溶液。
根据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可以将化学溶液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果溶质和溶剂都是极性分子,则形成的溶液称为极性溶液;如果溶质是非极性分子,溶剂是极性分子,则形成的溶液称为非极性溶液;如果溶质和溶剂都是非极性分子,则形成的溶液称为非极性溶液。
此外,根据溶质在溶剂中的解离程度,可以将化学溶液分为分子溶液和离子溶液。
分子溶液是指溶质在溶剂中以分子形式存在,离子溶液是指溶质在溶剂中解离成离子。
离子溶液中存在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具有导电性和渗透压等性质。
化学溶液在化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例如,化学反应常常需要在溶液中进行,因为溶质在溶液中能够更好地分散和接触,从而提高反应速率和产率。
此外,生物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也需要在溶液中进行,如血液中的离子溶液能够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总之,化学溶液是物质在液态状态下的常见形式之一,其形成和性质与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练习及答案 第9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含答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5分钟训练1.如果物质以____________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____________;若物质以____________分散在水中则形成____________;若物质以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物质溶解后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混合物叫做____________。
解析: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共有三种情况:以细小的固体小颗粒形式;以小液滴的形式;以分子离子的形式。
由于物质在分散时颗粒的大小不同,形成的混合物的性质和稳定性也不相同。
颗粒的大小决定了形成的混合物的种类。
它们依次为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
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答案:细小悬浊液小液滴乳浊液分子离子溶质溶剂溶液2.在以下空白中填写有关编号。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将味精溶于水中得到____________,粉笔末放入水中搅浑得到____________,将水放在油锅里用力涮洗得到____________,粉刷墙壁的石灰搅拌后得到____________,石灰浆静置后上面的澄清透明的液体是____________,其中溶质是____________。
解析:溶液、浊液的根本区别在于分散在水中的物质颗粒的大小:以细小的固体小颗粒形式;以小液滴的形式;以分子离子的形式。
由于物质在分散时颗粒的大小不同,形成的混合物的性质和稳定性也不相同。
颗粒的大小决定了形成的混合物的种类。
它们依次为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
判断混合体系的类型,关键看分散物质是什么,应该以什么样的颗粒分散在水中。
根据生活常识,粉笔末难溶于水,应该以细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在水中;味精易溶于水,以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油锅中的油与水形成混合物,油是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的;石灰浆则是固体小颗粒,以悬浊液的形式分散在水中。
初中化学实验知识点总结之溶液的制备
初中化学实验知识点总结之溶液的制备溶液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实验方法,通过将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一种均匀的混合物。
溶液的制备是化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将对初中化学实验中关于溶液制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溶解度和饱和溶液在进行溶液制备前,首先要了解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量。
不同的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度是不同的。
当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速度大于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速度时,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中溶液和溶质的相对量是恒定的,这是因为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和析出达到了平衡。
二、固体溶解物的制备固体溶解物的制备是最常见的溶液制备方法之一。
1. 固体溶解物的制备方法:(1)称取一定质量的溶质,加入适量的溶剂中;(2)用玻璃杯或烧杯搅拌,使溶质充分溶解;(3)如有必要,可以适当加热来提高固体溶解物的溶解速度;(4)待溶质完全溶解后,可以用滤纸过滤出不溶物。
2. 注意事项:(1)在称取溶质时要准确称取,并避免溶质的散失;(2)溶质溶解时,可以用玻璃杯或烧杯搅拌,但不可用手指或玻璃棒搅拌;(3)如有必要加热溶剂,需要放置在恒温水浴中加热。
三、液体溶解物的制备液体溶解物的制备也是常见的溶液制备方法之一。
1. 液体溶解物的制备方法:(1)称取一定体积的溶质,加入适量的溶剂中;(2)用滴管或量筒慢慢加入溶剂,同时搅拌溶液;(3)待溶质完全溶解后,可以进行下一步实验。
2. 注意事项:(1)在称取溶质时要准确称取,并避免溶质的散失;(2)滴加溶剂时要慢慢加入,并用滴管或量筒进行量取,以避免加入过多的溶剂;(3)溶液的搅拌可以用玻璃棒或磁力搅拌器进行。
四、浓度的计算在进行溶液制备时,常需要计算溶液的浓度。
溶液的浓度可以用溶质的质量、体积、摩尔数等来表示。
1. 浓度的计算方法:(1)质量浓度(C):质量浓度等于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的体积。
初中化学《溶液》章节知识
溶液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2、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①液态的为溶剂,固态或气态的为溶质;②都为液态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③有水时,水一定是溶剂,其它的为溶质;④不知道量的多少时可以根据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前面的为溶质,后面的为溶剂。
3、乳浊液: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4、乳化: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本来不能混合到一起的两种液体能够混到一起的现象称为乳化现象,具有乳化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乳化剂。
5、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6、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隶属新课标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是初中化学对混合物体系进行研究的主要部分,是学生后期学习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的基础;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液体。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
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的。
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③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记录、汇报交流、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认识溶解的过程,构建溶液的概念。
②运用多媒体动画,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游戏化的练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新知。
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初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及科研中的重要意义,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②在分组实验与小组讨论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对溶液形成微观过程的理解二、说学生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糖水、汽水等,在化学课上接触过硫酸铜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对溶液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从化学的角度对溶液进行深入的认识。
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和溶解度
溶液和溶解度溶解度的定义关于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及其计算溶解度的定义四要素溶解度的含义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饱和溶液的定义判断方法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溶解度曲线气体的溶解度★★★★★★★★★★★★★★★★★★溶液的组成溶解中的现象1.溶液、溶剂、溶质的含义和溶解现象。
2.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 物质的溶解伴随有热量的变化。
2. 溶液和浊液3. 乳化难度:★★★难度:★★难度:★难度:★★难度:★难度:★知识框架溶液的形成和溶解度板块一、溶液的组成1.什么是溶液?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均一性:溶液中任意部分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如密度).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时(温度、溶剂量、气体压强等),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若是固体或气体与液体相互溶解成为溶液,一般习惯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液体看作为溶剂.若是由两种液体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把量多的看作为溶剂,量少的看作为溶质.【注意】(1)溶液不一定无色透明,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3)物质在溶解时如果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溶质是反应后分散在溶液中的生成物,如CaO溶于水的溶质是Ca(OH)2不是CaO.【总结】(1)溶液一定是混合物.因为它至少是由两种物质组成的.(2)溶液是均一的,也就是说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完全相同.(3)溶液是稳定的,也就是说溶液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分离.(假设温度不变,水分不蒸发).(4)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透明不一定无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5)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之和.但溶液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和溶剂体积之和,这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隔.(6)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当溶液中有水时,不论水的量是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就是水溶液.比如医用消毒酒精是含酒精70~75%的溶液,它的溶质就是酒精,溶剂是水.板块二、溶解中的现象1.物质溶解伴随热量变化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温度不变):如NaCl.知识点一2.溶液和浊液项目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分散在水里的物质溶解性溶不溶不溶状态固、液、气固液分散在水里的粒子分子或离子许多分子的集合体许多分子的集合体现象透明且均一浑浊、不均一浑浊、不均一久置现象不变(稳定)沉淀分上、下两层(不稳定)举例糖水、盐水混浊的石灰水牛奶、原油相同点都是混合物3.乳化相溶的物质可以形成溶液,而不溶的可以形成浊液.在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后,油虽然没有溶解在水中,但这时形成的乳浊液却能均匀稳定的存在而且不分层,这种现象叫乳化.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①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上、餐具上的油污洗掉.②农药的使用:将农药加入一定量的乳化剂后,在溶解到有机溶剂里,混合均匀后制成的透明液体叫乳油.③生活中的乳化剂:肥皂、洗洁精等.【例1】(★)溶液是一种()A.化合物B.混合物C.纯净物D.无色透明液体【例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①溶液都是无色透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②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③糖水是溶液,盐水是溶液,混合在一起,既有糖又有盐,就不是溶液了.④在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溶液的质量随之增大.⑤一杯调好的糖水,喝第一口特别甜,越喝越不甜,说明后来喝的糖水要变稀些.⑥把饱和溶液温度升高时,若溶质质量不变,则溶液质量也不变.A.②④⑤⑥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⑥例题精讲【例3】 (★★★)向澄清石灰水中连续通入CO 2直至过量的全过程中,下列转变关系正确的是( )A .溶液→乳浊液→溶液B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C .悬浊液→乳浊液→溶液D .溶液→悬浊液→溶液【例4】 (★★)在溶液中,溶质存在的形式为( )A .小颗粒B .小液滴C .单个分子或离子D .三种情况都有【例5】 (★★★)如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 滴入试管②中与固体B 接触.若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则液体A 和固体B 的组合不可能...是A .双氧水和二氧化锰B .水和生石灰C .水和氢氧化钠D .水和硝酸铵板块一、溶解度的定义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2.四要素:① 条件:一定温度下.因为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故不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没有意义. ② 标准:100g 溶剂中.这是概念中规定的标准,物质溶解量的多少与溶剂量的多少成正比,要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必须要等量溶剂.此处100g 是单指溶剂质量,不能误认为是溶液质量.③ 状态:达到饱和时.只有在一定量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溶质的量才是一个确定的值,否则溶解度就不是一个确定的量.④ 单位:克.因为溶解度实质上是溶质的质量.3.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的含义:知识点二在20℃时,100克水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4.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 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板块二、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我们把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注意】① 讲溶液饱和或不饱和,一定要指明温度和溶剂质量,否则会失去意义.② 讲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一定要强调溶质.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意】① 溶质为Ca(OH)2和气体除外,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 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3.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②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一些溶解度很大的物质,如不饱和的KNO 3溶液,很可能是浓溶液. ③ 在一定温度下,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升温、加溶剂板块三、溶解度曲线及其计算1.溶解度曲线的表示的意义点:图中任意一点表求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线:图中每条曲线表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面:曲线上的面(包括曲线)表示一种饱和溶液,曲线下的面表示一种不饱和溶液2.气体的溶解度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 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思考】打开可乐瓶盖,会有大量气泡从瓶中冒出,喝完可乐后,常常会打嗝,这是什么原因? 【解析】打开汽水瓶盖,瓶内压强会减小,原先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便会逸出,于是我们看到大量气泡从瓶中冒出;喝下汽水后,体内温度高于汽水温度,这样,温度升高了,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便会减小,于是二氧化碳气体从胃里逸出,造成打嗝现象.【例6】 (★)下列对“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 ”的解释正确的是( )A .20℃时,31.6 g 硝酸钾溶解在水中B .20℃时,100 g 溶液中含31.6 g 硝酸钾C .31.6 g 硝酸钾溶解在100 g 水中达到饱和状态D .20℃时,31.6 g 硝酸钾溶解在100 g 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例7】 (★★)列有关溶液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 .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B .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比较快C .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D .食物里的营养成份经消化变成溶液,容易被人体吸收【例8】 (★★)下列事实,能说明X 物质的溶液 (t ℃时)是饱和溶液的有( )①溶液中有大量的X 固体;②加入5克X 时,有部分X固体未溶解;例题精讲③加热蒸发掉一定量的水后再冷却到原温度时,会析出X晶体;④冷却时有X晶体析出。
初中化学鲁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溶 液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丶溶液的形成PPT
注意:温度计、玻璃棒每次用完要擦干净,再继续使用。
扩散过程 (吸热)
溶 解 过 程
水合过程 (放热)
吸热>放热 (溶液温度降低) 例如:NH4NO3固体溶于水
吸热 = 放热 (溶液温度不变) 例如:NaCl固体溶于水
吸热<放热 (溶液温度升高) 例如:NaOH 固体溶于水
讨论
硫酸铜
H2SO4 酒精 油脂 白磷
水 水 水
汽油 二硫化碳
氯化氢 水
碳酸
水
日常生活沾有油污,用水很难洗干 净,是用什么物质去除它呢?原理又是 什么?
[实验]乳化现象
试管内加
现象
把液体到
入的物质
掉后试管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是否干净
水和植物 油
水和植物油 和洗涤剂
分层 分层
乳浊 乳浊
分层 不干净 不分层 干净
乳浊液和悬浊液
1、乳浊液:液态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叫做乳浊液。
共同特征:不稳定、不均一
洗洁精、洗发液等物质能使食用油以细小 液滴的形态分散在水中,形成不易分层、比较 稳定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做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 分散到 液体里形成的
。混它合物 (是不/不是是)溶液。
2.乳化现象:洗涤剂有乳化功能,它
碘酒
溶质 碘 溶剂酒精 。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2)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 3)食盐水和蔗糖水混合后仍为溶液 4)所有的溶液都是由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组成的。 5)98%的硫酸溶液中水做溶质,硫酸做溶剂。 6)食盐溶于水,得到食盐溶液的过程属于化合反应。
从溶剂中分离出来,不发生改变
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是不是纯净水呢?
一种番茄营养液的配方
肥料名称 硝酸钙 硝酸钾 硫酸镁 过磷酸钙 用量(毫克/升) 590 606 492 680
一、溶液的概念
实验:蔗糖溶解
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均匀扩散到溶剂分子之间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 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夜。 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那么 只能水做溶剂吗?
探究实验二
溶剂 各取(2~3mL) 水
水 汽油 汽油
溶质 各取1小粒 碘
高锰酸钾 碘 高锰酸钾
现象
几乎不溶于水
可以溶解
可以溶解 几乎不溶于汽油
在不同 溶剂中溶解能力_____ 相同的溶质 __________ 不同 在同一 不同 不同的溶质 __________ 溶剂中溶解能力_____
1、不是任何液体互相混合都能溶解的。
2、水与油混合(分层)不均一、不稳定,故不能形成溶液。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四、溶液与乳浊液
水和油的小实验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 里形成的混合物 乳化剂:能防止小液滴聚集 的物质
五、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
活动与探究
1、有些溶液能够导电
实验9-3 水和乙醇能够互溶吗?
在盛有5 mL水的两支试管里加入2~3滴高锰酸 钾溶液(高锰酸钾是为了显色,便于观察),再 用滴管缓缓加入约2 mL乙醇,不要振荡,观察溶 液是否分层。然后振荡其中一支试管,有什么现 象发生? 溶剂 溶质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 现象 现象 后现 象 分层
均匀混合 不分层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 C、溶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D、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中考化学化学溶液的形成(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附详细答案
中考化学化学溶液的形成(大题培优易错难题)附详细答案一、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1.下列各组物质充分混合后能得到溶液的是:A.泥沙加入水中 B.酒精加入水中C.花生油加入水中 D.冰加入水中【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为溶液,酒精加入水中得酒精溶液。
选B考点:溶液的形成。
2.下列有关溶液、乳浊液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油污溶于汽油得到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B.可用过滤的方法将溶液和乳浊液中的分散物质分离出来C.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D.用洗洁精清洗油脂得到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答案】C【解析】A. 油污溶于汽油得到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错误;B. 通过过滤只能除去难溶性的固体物质,错误;C. 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乳浊液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正确;D. 用洗洁精清洗油脂得到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错误。
故选C。
3.如右图为市售浓盐酸的部分标签内容,多次打开瓶盖倒出部分盐酸后,不能精确表示剩余盐酸信息的数字是( )A.500mL B.1.19g/cm3C.36.5D.37%【答案】A【解析】A、由于倒出一半盐酸,所以剩余盐酸的体积为250mL而不是500mL;故选;B、1.19g/cm3表示的是盐酸的密度,倒出一半盐酸,也不会改变,仍是1.19g/cm3;故不选;C、36.5表示的是相对分子质量,所以倒出一半盐酸也不会改变;故不选;D、虽然倒出一半盐酸,但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会改变,仍是37%;故不选。
点睛:溶液的特点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其中,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成分均相同(如一瓶溶液中,上下左右等各部分的密度都是一样的);稳定性是指在条件不变(即温度、压强等不改变,溶剂不蒸发等)的情况下,溶液中的溶质永远不会析出(即溶质与溶剂永不分离)。
4.下图是A、B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于水形成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温度下,等质量的A.B两种溶液中所含的溶质质量一定相等B.A中混有少量B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C.t2温度下A的溶解度一定大于B,且A的溶解度为40克D.在t2温度下能分别配制25%的A,B两种溶液【答案】B【解析】A、t1温度下,A、B物质的溶液不知是否饱和,无法判断A、B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相等,所以等质量的A、B两种溶液中所含的溶质质量不一定相等,故A错误;B、A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溶解度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A中混有少量B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故B正确;C、t2温度下A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B,A的溶质质量分数是40%,溶解度不一定为40克,故C错误;D、在t2温度下,B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25%,所以不能配制25%B溶液,故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2019年4月20日(考试总分:14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一、填空题(本题共计 10 小题,共计 40 分)1、(4分)氯化铵(NH4Cl)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1)氯化铵可用作_________肥。
(2)氯化铵的溶解度如表所示:NH4Cl的烧杯中,加入100g的水,充分路解后形成溶液的是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若要达到饱和,可采用的方法是①加NH4Cl_________g,或②_________℃(3)如图所示,小烧杯中盛放的是②中所得的饱和溶液。
若将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小心地加入到大烧杯的水中,不断搅拌,能够使小烧杯中有固体析出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冰 B.氢氧化钠 C.硝酸铵 D.氧化钙2、(4分)水和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小陶同学利用如图装置对学校附近某河水的水质进行净化,经过此装置后,所得水为_____ 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温度为80℃、溶质为M的溶液,将其置于室温环境中,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M的质量。
测定结果记录如下表:①65℃时,该溶液是_________(填“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或“无法判断”)。
②将一份40℃时接近饱和的M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能达到目的的有__(填字母序号)。
A.升温 B.降温 C.加固体M D.恒温蒸发水(3)如图所示实验,将水加入到试管中,观察到a液面下降,b液面上升,饱和石灰水变浑浊,则X固体可能为_____、_____(写出两种不同物质的化学式)。
3、(4分)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入NaCl晶体质量的对应关系如表:(1)A组的溶液为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2)C组X的值为_____.(3)如图为NaCl的溶解度曲线图,图上a点纵坐标的值为_____.Ca(OH)2的溶解度温度变化的趋势与NaCl相反,则室温时,向饱和石灰水加入少量生石灰,并恢复到室温,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____(填“>”、“<”或“=”)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5、(4分)如图1所示,A、B、C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是A _____ B(选填“>”“<”或“=”)。
(2)t1℃时,将30gB物质投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温度不变,所得溶液为B的___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如图2所示,向放有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滴加水后,锥形瓶中C的饱和溶液变浑浊。
请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分)人间四月,一方晴好,小邓同学周末同父母去湖边野炊。
(1)邓爸带了小邓最爱的苏打水,这种“水”是______(填序号)。
①碱性的②化合物③均一的④稳定的(2)邓妈带了外伤消毒药品——碘酒,它的溶剂是_______(填化学式)。
(3)小邓带了自热米饭,其中发热剂主要成分为生石灰,生石灰“发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往久置的发热剂中加入一定量水,充分搅拌后过滤,滤液显中性,则所得滤渣为_____ __(填化学式)。
7、(4分)小明在家做蔗糖溶于水的实验时,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
请填空:(1)能说明糖水是溶液的现象是__________;(2)溶解后,液面低于原水平线的微观解释是________;(3)再加入足量蔗糖,充分搅拌后,发现仍有蔗糖固体留在杯底,其原因是______。
8、(4分)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
(1)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可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净化,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_____;(2)水分为硬水和软水,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可用_____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3)生理盐水、碘酒、汽水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溶液,它们的共同点是_____(填字母)。
A、溶质都是固体B、溶剂都是水C、都是无色透明的溶液D、都是混合物(4)下列有关水的认识或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A、天然降水洁净清澈,可直接作为饮用水来饮用B、在通电分解水的实验中,电源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C、凉开水不宜养鱼,其主要原因是凉开水中几乎不含氧分子D.水由氢、氧元素组成;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5)根据图中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①温度为_____℃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②甲、乙、丙三种物质中,_____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
③分别将100g甲、丙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1℃时,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A.甲,丙都是饱和溶液B.所含溶剂质量:甲=丙C.溶液的质量:甲>丙D.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丙9、(4分)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式认识“水”。
①从分类角度:蒸馏水_____(填“是”或“不是”)氧化物;②从微观角度:构成水的微粒是______(填名称);③从变化角度: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用到活性炭,其作用是______。
净水过程中常用液氯(Cl2)作消毒剂,液氯注入水后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在上述反应前后,存在形态没有发生改变的元素是_____。
④从应用角度:生理盐水的溶剂为______;⑤从环保角度:提倡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不合理的做法是______。
A.淘米水浇花B.使用节水龙头C.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D.实验后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10、(4分)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mL水,然后分别加入1~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振荡,观察现象;然后再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1 mL汽油,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记录如表所示:(1)加入汽油后,投入碘的试管的上层液体名称是______;投入高锰酸钾的试管的下层液体的名称____。
(2)从实验现象可以归纳:碘的溶解性为______________,高锰酸钾的溶解性为________________ ____。
(3)在科学研究中,若将大量水中溶解的少量碘“富集”起来,你认为可以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
二、单选题(本题共计 20 小题,共计 100 分)11、(5分)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的微粒模型 B.溶液的性质模型C.物质的构成模型 D.地壳中元素含量模型12、(5分)下列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B.等质量碳酸钙与足量同浓度稀盐酸反应C.将浓硫酸加水稀释成稀硫酸 D.向稀盐酸中不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13、(5分)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C.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D.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14、(5分)下列各组实验方法不可行的是( )A.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B.用加热方法除去氯化钾固体中少量的氯酸钾C.用水区别氢氧化钠和硝酸铵两种白色固体D.用冷却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得到硝酸钾晶体15、(5分)下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判断正确的是()A.溶液中可以含有几种溶质 B.稀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C.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物质了17、(5分)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泥土加入水中,振荡后可以形成溶液B.蔗糖溶液上半部分溶液的甜度低于下半部分溶液的甜度C.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D.氯化钠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少量硝酸钾晶体18、(5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能洗去餐具上的油污B. 武德合金熔点低,可以作保险丝C. 二氧化锰可以作任何反应的催化剂D. 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19、(5分)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若先将甲中液体滴入丙中,观察到气球明显鼓起,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再将乙中液体滴入丁中,气球又明显鼓起。
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20、(5分)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不同 B.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D.医用生理盐水是溶液21、(5分)下列所用试剂或方法不能达到目的的是()A.区分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固体——水B.向氯化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会出现大量白色沉淀C.比较黄铜片和铜片的硬度——互相刻画D.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加水充分溶解,过滤,蒸发结晶22、(5分)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用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A.硝酸铵和氯化钠——水B.硬水和软水——肥皂水C.纯铝和硬铝——互相刻划D.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酚酞溶液23、(5分)下列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A.医用酒精 B.生理盐水 C.碘酒 D.白醋24、(5分)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不正确的是( ) A.碱的溶液pH都大于7,但pH都大于7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C.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D.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但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一定是化合物25、(5分)84.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均相同C.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可以形成溶液 D.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26、(5分)下列变化过程中没有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生石灰干燥气体 B.二氧化碳用作气体肥料C.硝酸铵放入水中降温 D.一氧化碳冶炼生铁27、(5分)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①溶液一定是溶质和水组成的②冰放到水中,冰是溶质,水是溶剂③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是液体或气体④溶液可以有颜色,也可以是无色的液体.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8、(5分)79.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B.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C.增加溶质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D.可溶性物质溶于水时一定会放出热量29、(5分)把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可以得到溶液的是()A.氯化钠 B.沙土 C.汽油 D.面粉30、(5分)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不同 B.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D.医用生理盐水是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