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的比喻和讽刺艺术
《围城》中讽刺艺术和比喻形式的文学作用
《围城》中讽刺艺术和比喻形式的文学作用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围城》中讽刺艺术和比喻形式的文学作用1. 引言《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深刻的讽刺艺术和精妙的比喻手法为其作品增添了独特的文学魅力。
围城的比喻艺术
(五) 比喻和其他修辞方式并用
产生妙语连珠、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同时扩大了比喻艺术的表现 力。
比喻与夸张并用:“李先生头一晃,所说的话仿佛有手一把从他嘴边 夺去向半空中扔了。”
比喻与比拟并用:“辛楣也累得很,只怕鸿渐鼾声打搅,正在担心,没 提防睡眠闷棍似的突然一下子打他入黑暗底,滤清了梦,纯碎、完整 的睡眠。”
用到的比喻不失为一本优秀的比喻实例丛书。 以下仅就比较典型的几类择例说明。
(一)明喻:
简单地用喻体来比喻本体。
“顾而谦的兴致像水里浮的软木倾盆大雨都打它不下。” 写苏小姐因为鸿渐没跟自己亲近,临出门特送他到走廊里,“心理好
比冷天出门,临走还要向火炉前烤烤手。”这个比喻同时也是用具 体喻抽象的例子,十分形象而且准确地表现了苏小姐当时的心情。
(二)隐喻:
把喻体和本体说成是相同的东西。如:“大学是张休息的摇篮。” (李梅亭)“适才不过是立春的爬虫,现在竟是端午左右的爬虫了”,
用具体喻具体,把貌离神似的事物联系起来,把李梅亭那神似爬虫、 蠢蠢欲动的丑态准确而生动地刻划出来了。
(三)借喻:
不说出本体,也不用喻词,而直接借喻体来代替本体。 如:写欧亚大旅社的女胖店主,“她手上生的五根香肠,灵敏得很”,
直接用五根香肠来代替她的五只手指,使人立即想像得出这五根手 指的油渍红腻。 还有在描写三闾大学时,把它比作摇篮:“摇篮也挑选得很好,在平成 县乡下一个本地财主的花园里,面溪背山”等等。 用香肠喻手指,摇篮喻大学,都很形象贴切通俗而又鲜明。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风气以及人性的讽刺揭示,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与虚伪。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小说运用对传统文化进行讽刺的手法。
小说中描绘了一个传统封建社会的背景,通过对这一背景的描写,作者对封建家庭、宗族关系、婚姻意识等传统观念进行了讽刺。
例如小说中的罗老师就是一个身世卑微、在社会上地位较低的人,但他却通过与嫂子的婚外情获得了高人一等的地位,这种颠倒的伦理观念与社会道德引发了读者对传统观念的反思。
小说通过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展现出了社会的种种荒诞与虚伪。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既不甘于当赤脚医生,也不甘于与现实妥协,但他又无力改变现实,最终迷失在荒诞的社会中。
小说通过对方鸿渐的描写,讽刺了当时社会人们只顾个人利益,缺乏责任感、道德底线,以及对真实的逃避和迷茫。
小说通过对人性的讽刺,揭示出了人们虚伪的本性。
小说中的各个人物都有着自私的一面,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背叛亲人、朋友甚至国家。
例如陈清扬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选择了离家出走,父亲为了个人的面子而不肯讨债,这些都体现了人性的丑陋一面。
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是虚伪的,比如方鸿渐的姑姑王夫人,她对方鸿渐表面上关心爱护,实际上却只是为了控制方鸿渐,让他按照她的意愿去行动。
《围城》通过讽刺的手法,以小说的形式向读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荒诞与虚伪。
通过对传统文化、社会风气以及人性的讽刺,作者剖析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并对人们进行了思考和警示。
这种讽刺艺术的运用不仅使小说更加深入人心,也使读者在娱乐的同时获得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鲁迅文学奖得主钱钟书的代表作品,该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荒谬和愚昧。
小说以直白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和幽默的笔调揭示了人性的荒谬和自私,对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讽刺。
本文将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情节的讽刺展现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
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文弱书生,他与表妹婉秋之间的暧昧关系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一。
他一直被婉秋迷住,而婉秋亦被方鸿渐的学识所吸引。
两人均由于自私的心理和软弱的性格而无法达成真正的彼此理解和爱情。
在小说中,钱钟书采用了轻松幽默的笔调,表现了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荒诞情感,以此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缺乏真诚和信任的荒谬。
这种荒谬不仅体现在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情感上,还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道德缺失和人性扭曲,正是通过这种对情感的讽刺,小说以幽默的笔调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荒谬和愚昧。
《围城》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讽刺呈现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每一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鲜活的形象。
方鸿渐是一个软弱而自私的文弱书生,他一直在对婉秋的感情和对事业的追求上犹豫不决,表现出了自私和软弱的一面。
而婉秋则是一个看似温柔却实际上极端自私的女子,她一直对方鸿渐抱有幻想,同时又感到自己的空虚和无助,她的自私和软弱也正是导致了她与方鸿渐之间无法真正在一起的原因。
小说中还有方鸿渐的妻子溥仪,她是一个聪明而机智的女性,却在婚姻中始终无法摆脱丈夫的阴影,她对方鸿渐的爱情一直都是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小说着重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和软弱,以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荒谬行为,通过人物的讽刺,小说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悲哀和愚昧表现得淋漓尽致。
《围城》通过对社会背景的讽刺揭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的背景是中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时代背景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围城》艺术特色
• 钱鍾书在他的《宋诗选注》中,曾对苏轼 诗歌善用“宋代讲究散文的人的所谓‘博 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 喻”表示赞赏。他本人也在《围城》中作 了成功的尝试。试举一例:“鸿渐没法推 避,回脸吻她。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 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 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 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 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 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一口气连用 了三个比喻。类似的例子在书中还有很多, 它们构成了《围城》博喻的一大特色。
三、比喻与讽刺幽默的结合
• 讽刺是以蔑视与嘲弄的态度表现生活,揭 破人性的丑态和恶行的,是最尖锐的社会 批评,笑中带刺,是鞭挞与指责的升华。 幽默是轻松、诙谐、戏谑对待人生和世界 的态度,是深厚文化的沉淀和天性的延续, 是博大精深哲理的折射,是对生活的一种 理解和注释。事实上,小说令人吃惊的讽 刺与幽默的效果正是通过如落英缤纷般的 妙喻才表达出来的。那些极富魅力的比喻 形成了小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艺术特色。
• 手段并非目的。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围 城》里它的目的便是为整部作品的幽默讽刺艺术 服务。这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比喻手法的运用,极 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如把方鸿渐与爱尔 兰人尔虞我诈的交易当成一次“外交”,黑色讽 喻了外交的欺骗性,同时鸿渐的“唯一胜利”揭 露了当时中国在外交上的失败,喻示只有通过欺 骗的手段才可能取得外交上的胜利。用黑色的幽 默使外交上以及人与之间交往的阴险狡滑毒辣跃 然纸上。
《圍城》藝術特色
其语言风格独具特色,特别是其寓庄于 谐的比喻新颖独到,令人过目不忘。归纳起 来,《围城》比喻的艺术特色有: 一是《围城》中的比喻与全书的风格特 征和谐一致,具有幽默诙谐、寓庄于谐的特 点,是比喻与讽刺幽默的结合 ; 二是《围城》中的比喻不落窠臼,形象 巧妙,联想丰富巧妙,设喻新颖奇特; 三是《围城》中的比喻形式多姿多彩, 内容富于变化,达到了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
围城讽刺手法分析读书笔记
围城讽刺手法分析读书笔记《围城》是钱钟书先生所著的一部经典长篇小说,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和深刻的讽刺手法,描绘了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像和他们的生活困境。
读完这本书,我被钱先生精妙的讽刺艺术所折服,以下是我对《围城》讽刺手法的一些分析和感悟。
一、人物形象的讽刺在《围城》中,钱先生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巧妙地运用讽刺手法,揭示了他们的虚伪、自私和愚昧。
方鸿渐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弱点的人物。
他在国外留学时,不学无术,买了个假文凭回国。
钱先生通过方鸿渐的这一行为,讽刺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为了虚名和面子而不择手段的丑态。
方鸿渐在爱情和婚姻中也表现得优柔寡断、软弱无能。
他周旋于几个女人之间,却始终无法找到真正的爱情。
这种在感情上的迷茫和无能,也是对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精神空虚和迷茫的讽刺。
苏文纨是一个自命清高、虚荣做作的女性形象。
她一心想嫁给一个有地位、有财富的男人,却又放不下自己的架子。
钱先生通过描写苏文纨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将她的虚伪和做作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她在方鸿渐面前故意卖弄自己的诗文,却又装作不经意的样子,这种装腔作势的行为让人感到可笑又可鄙。
李梅亭是一个自私自利、贪图小便宜的人。
他在旅途中的种种表现,如偷偷带私货、占小便宜等,都被钱先生用幽默的语言加以讽刺。
他的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人的贪婪和自私。
二、情节设置的讽刺小说的情节设置也充满了讽刺意味。
例如,方鸿渐一行人的旅行经历,原本应该是一次愉快的旅程,却因为各种矛盾和冲突变得狼狈不堪。
他们在旅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如交通工具的简陋、住宿条件的恶劣等,都与他们原本的期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讽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方鸿渐的求职经历也是一个充满讽刺的情节。
他四处碰壁,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却发现工作环境恶劣、同事关系复杂。
他原本以为可以凭借自己的学历和能力在社会上立足,却没想到现实如此残酷。
这一情节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也讽刺了知识分子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无力。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该小说讽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围城》的讽刺艺术:一是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二是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
一、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1.讽刺婚姻观念《围城》中一直贯穿着婚姻观念的讽刺。
小说中的婚姻呈现出一种通过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来交换的现象,而不是以真心相爱为基础的。
作者用讽刺的口吻告诉读者,这样的婚姻只会让人们在痛苦中度过一生。
比如,书中的颜楠在四处求婚被拒后,转而选择了一位老女人做妻子,仅仅是为了钱和房子,最终也只是提前预定了自己婚后的痛苦命运。
2.讽刺小资产阶级小说中的许多角色都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但他们却都有着自以为是的优越感。
比如,陈察秋与吕洞宾组织的“察吕联欢会”令人对他们的谈吐以及那种独具标新立异之妙感到压抑和搞笑。
这些小资产阶级的行为看似潇洒随意,实则是被自己铺设好的城墙所纠缠,从而导致他们无法脱身。
小说在具体展现小资产阶级行为的时候,深入地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小资产阶级文化的一部分。
3.讽刺文化现象小说中一些流行的文化现象也成为了作者讽刺的对象。
比如,小说中的人们大量使用英文词汇,以此尽显自己的文化底蕴。
但事实上,这部分人却对英语并未有太大的掌握,他们所用的英语词汇基本上只是广告、麦当劳等多媒体塑造的“时髦”符号。
这种表现正是对异化现象的一种透露。
二、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1. 社会困境通过对小说中婚姻、小资产阶级以及文化现象的讽刺,小说背后体现出的是一个整个社会的困境。
在大环境下,人们只能寻找各种方式来逃避自己的困境,这是持久的社会困境。
人们不断拉伸围墙,尝试寻找完美的感觉,而不去面对社会中的不完美因素,并试图从中实现成功。
如此不断地期盼完美不可靠的东西,不断纠缠于自己建造的围墙、城墙之中,而真正的解脱却并未到来。
2. 人性困境《围城》还着重表现了人性困境。
小说中的城墙并非只是空想和建筑的象征,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防御的体现,即人的内在城墙。
《围城》中的比喻语言艺术
《围城》中的比喻语言艺术(一)比喻体现幽默诙谐的语言效果构造出典型的严肃背景,形象生动的比喻形式贯穿在整篇小说当中,此幽默诙谐的情节不是人们所谈及的油嘴滑舌,而是对当前形势下相关知识分子的幽默讽刺,以及相关心灵审视和道德批判。
有众人眼中的绅士,淑女,有学者,甚至是教授。
作者用自己幽默诙谐的文笔慢慢地揭露出他们在文明外衣下的愚蠢,虚伪和丑陋。
《围城》里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缠绵悱恻,超凡脱俗。
字里行间却透露着一种忧伤,世俗、可笑和滑稽。
钱钟书先生用幽默精巧的比喻对他们的恋爱和生活观作了生动的描写。
比如出身名门,骄傲自负的苏文执。
对爱情比较清高,一直等待着一个配得上自己的人才肯付出自己的爱情。
于是作者写出了“宛如女士通常情况下将做好的新衣服封在衣柜当中,舍不得穿,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发现已经过时了”由此可以看出苏小姐不过将爱情当作名与利的交换物。
爱情需要志同道合,没有一样的生活方式和世界价值观很磨合在一起。
所以“在他们之间没有心灵上的契合,就像两条平行的直线,即使使他们之间的距离再小,也不可能合二为一”作者能把比喻运用的如此自然也是基于本身的文学功底,视野广阔。
他的幽默通过这千姿百态的比喻来体现,他的比喻自然贴切,让人回味无穷。
文中曾经写道高松年立刻就跳了起来,并伴随着非常惊奇的表情,但是相比之下,要比方鸿渐显得稍微自然一些,在此之前他没有参与过话剧表演,在某种意义上是话剧的不幸,但是却是众多演员的万幸。
在此过程中对它的政客手腕进行了相应的讽刺,整体的话风还是相对幽默诙谐的,《围城》小说当中的语言,就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可以进行旁刺让对手措不及防。
作者在对方鸿渐如何通过10美金来获得相应文凭的同时,还对两个骗子进行了相应的描述,并将其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大事,“这也可能是中国外交以来取得唯一成功的一件事。
”可以概括成为一句话,出人意料的恰当。
不仅对主人公的招摇撞骗做出了有效的讽刺,与此同时,还有效反映出了国家层面上的腐败无能,毫不相干的两件事却被作者有效的融合为一体,本来是很严肃的话题却被作者说的如此幽默,机智之极。
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
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一部以“尖刻”闻名的讽刺小说,它的讽刺有其独到之处。
既不像鲁迅那样辛辣幽默,也不像老舍那样深切温婉,也有别于沙汀的沉郁浑厚,张天翼的冷峭尖刻。
钱钟书出身于江南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又受到现代教育,有着丰富的学历,并长期从事高级研究生活。
他创作《围城》的时候,已经在生活上有了长期的积累与准备。
他是一位造诣高深的学问家,对教育界、知识界的情形又十分熟悉,因而他对自己所表现的这一人生领域,有着透彻的观察和认识,并将自己观察和认识的结果,锤炼成为格言警句式的词语,使之在作品中焕发光彩。
《围城》中这种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如下: 精雕的细节自然流露出讽刺意味《围城》通过书中人物可笑嘴脸的惟妙惟肖的勾画,形象地暴露人物卑下的灵魂,使作品收到良好的喜剧效果。
书中描写方鸿渐留洋归来大出洋相的一段,就很有讽刺意味。
方鸿渐留学西欧,花钱买得一张假博士文凭“衣锦还乡”,他应邀回母校作报告,说什么“古代诗人向酒里找灵感,近代欧美诗人都从鸦片里得灵感”。
还说什么“梅毒在遗传上产生白痴、疯狂和残疾,但据说也能刺激天才”。
方博士的一番宏论,使一个不学无术、满口荒唐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感到滑稽可笑。
作家就是这样通过方鸿渐荒唐可笑的宏论,尖刻而犀利地讽刺了所谓的“西洋文明”,即资产阶级宣扬的“文明”无非是些鸦片、梅毒之类罢了。
钱钟书还善于抓住具讽刺意味的细节描写。
如写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先聘方鸿渐当教授,后又食言,但不肯承担责任,撒谎说他先已给方鸿渐写信讲明白了这件事情。
高松年出尔反尔,以政治手腕耍弄教授,大胆撒谎,并配之以“三百瓦特的眼光”射向对方,倒反使方鸿渐惶遽起来,反而觉得都是自己的错。
食言者变成了办事认真、只讲真才实学,善于体恤人的正人君子;而作为受害者的方鸿渐却羞愧异常,除了睁大眼晴之外,别无他话可讲,而当面撒谎者却气壮如牛。
对于双方的这一心理过程,作者用了如下一些直观性极强的描写来加以揭示:作者特别写了从高松年那“心灵的窗户”里直射出来的老辣的目光,“一般人撒谎,嘴跟眼晴不能合作,嘴尽管雄赳赳地胡说,眼晴懦怯不敢平视对方”。
钱 钟书《围城》中的讽刺艺术探究
钱钟书《围城》中的讽刺艺术探究《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经典之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备受赞誉。
其中,讽刺艺术的运用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使这部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
一、人物形象塑造中的讽刺在《围城》中,钱钟书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精心刻画,展现了深刻的讽刺意味。
方鸿渐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弱点的人物。
他游学欧洲,却没有取得正经的学位,买了个假文凭回国。
这种虚荣和欺骗的行为,从一开始就揭示了他性格中的虚伪。
比如,在回国的船上,方鸿渐周旋于鲍小姐和苏文纨之间,表现出他在感情上的优柔寡断和不坚定。
他既想享受鲍小姐带来的短暂激情,又想攀附苏文纨的家世和地位。
这种在感情中的摇摆不定,反映了他内心的空虚和迷茫。
而苏文纨这个人物,自视甚高,自以为才情出众,却在爱情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占有欲和虚荣心。
她对方鸿渐的追求,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征服的欲望,而不是真正的爱情。
当她发现方鸿渐喜欢的是唐晓芙时,便毫不留情地进行报复,展现出了她狭隘和自私的一面。
李梅亭是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他的吝啬和自私被钱钟书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旅途中,他为了省钱,想尽各种办法占小便宜,甚至不惜与同行的人发生冲突。
他随身携带的大铁箱,里面装满了药品和零食,却从不与人分享,这种行为充分暴露了他的自私自利。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非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复杂的人性弱点和矛盾。
钱钟书通过对他们的细致描写,让读者在感受到可笑的同时,也能深刻地反思人性的种种弊病。
二、语言表达中的讽刺钱钟书的语言幽默诙谐,充满了讽刺的意味。
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反讽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喻的运用在小说中随处可见。
例如,“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痛。
”将忠厚老实人的恶毒比作饭里的沙砾和鱼里的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恶毒的隐蔽性和伤害性。
夸张的手法也被运用得恰到好处。
如描写李梅亭的眼睛“像两颗黑弹丸”,形象地突出了他的凶狠和丑陋。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的讽刺艺术更是被广泛讨论和赞赏。
本论文旨在探究《围城》中的讽刺艺术,以及其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和探讨。
一、《围城》的讽刺手法《围城》是一部社会寓言,以嘲讽和讽刺的手法深刻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并引导着读者思考与反思。
在这个寓言中,讽刺手法得到了高度运用。
以下是几种典型的讽刺手法:1.人物塑造的讽刺《围城》中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角钱钟书、阿朱,以及一系列的配角。
每个角色都有其鲜明的性格和特点,人物之间的互动也常常通过讽刺的表现手法来展现。
以钱钟书为例,他是一个高学历、富有、知识渊博的知识分子,但他却过于理智,对感情冷漠,追求完美导致自己的生活一直处于围城之中,最终没能脱离。
通过钱钟书的形象,作者讽刺了那些高学历,却无法融入社会的知识分子,以及那些追求完美却不愿意吃亏的人。
2.反转的讽刺针对某种现象或观念进行反转,展示其荒谬可笑之处,是《围城》中常用的讽刺手法之一。
例如,“和稀泥”的观念,是中国文化中一种强调“温和”、“顺从”的传统观念,但在实践中它常常被用来表示“退缩、委屈、忍气吞声、妥协”等贬义词汇。
而在《围城》中,这种反转达到了极致,阿朱对钱钟书的不断坚持、拒绝委屈求全,最终却不得不妥协的态度,成为了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抒发。
3.对比的讽刺通过对比,突显一个现象的荒谬性和问题性质,是《围城》中另一个常用的讽刺手法。
例如,在钱钱钟书和阿朱的身上,作者表现了各异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最终让读者意识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对他们追求幸福的影响有多么重大。
二、《围城》的社会探讨和人性思考在《围城》中,作者用讽刺的手法揭示出许多当时中国社会中的尖锐问题和人性缺陷,例如知识分子的虚伪、扭曲的道德标准、传统家庭观念的束缚等等。
同时,也将这些现象对人性的摧残进行深刻的剖析,引导读者思考和反思。
1.社会探讨《围城》中,对当时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进行了深刻探讨。
《围城》的讽刺艺术的思考
《围城》的讽刺艺术的现实思考论文摘要:在现代文学史上,《围城》是一部以“尖刻”闻名的讽刺小说,作品以主人公方鸿渐的留洋归国、寓居上海、内地谋职、重回上海这四个人生阶段,写了他在教育、恋爱、事业和婚姻家庭的“围城”中挣扎奋斗和失败的历程。
同时《围城》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的入骨的讽刺意味是通过情节的发展,以精雕的细节来自然流露,没有给人一丝做作的痕迹,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本文通过四个方面对作品的讽刺艺术思考.关键词:《围城》、讽刺艺术、比喻、心理、细节在中国文学史上就讽刺而言,鲁迅是辛辣幽默,老舍是深切温婉,沙汀是沉毅浑厚,张天翼是冷峭尖刻,而钱钟书的讽刺艺术有独到之处。
他的古今中西文化的教养,机敏、跃动的个人气质,周密、丰盈的书斋思考,使他的讽刺小说具有极其鲜明的独特个性。
有时锋芒毕露,脱颖而出;有时运用譬喻,奇趣横生,既有中国《儒林外史》式的冷嘲,又有马克·吐温式的热讽,形成既尖锐泼辣又诙谐幽默的讽刺特色。
在《围城》中钱钟书先生是冷眼旁观,忽而冷嘲,忽而热讽,出尽了那些庸俗知识分子的玩笑。
阅读《围城》必然是一次舒服的经历,小说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把握,对世态的精确入微的描写,很是独到。
在讲述中,处处流露出俏皮、聪明的评论者本色,而在幽默中又可以体会出隐藏中的悲剧色彩。
钱钟书在《<围城>序》中写到:在这本书中,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的人物。
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这就说明了钱钟书先生是着眼于整个人类的。
我们都能在这本书中窥见到自己的影子。
《围城》中讽刺艺术的运用更是值得我们分析、思考。
一、比喻艺术的独特运用钱钟书在《谈(拉奥孔)》中说过:“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
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小分,无须相比。
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
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对官场腐败、政府无能、学术虚伪、社会落后等都不失时机的进行嘲弄讽刺,钱钟书的笔触及了那十里洋场的政界、银行界、新闻界、和工商界的丑陋,还描写了寓公们的可笑可鄙生活。
作品也涉及了江南小县和由浙江到湖南一路上的污泥臭水,又表现了旅途的艰难,抗战中的混乱,各种感人心的暴露,小说又揭露了所谓自由区国立大学内的种种黑幕,学校条件差,教学质量低,学生意识落后,教育界的败类、投机政客、伪君子充斥了校园,写出了"为人师表"们逐利倾轧、蝇营狗苟的肮脏行径与灵魂,"学校的图书馆倒像个惜字的老式慈善机关","馆里通共不上一千本书,老的、糟的、破旧的中文教科书居其大半,都是因战事而停办的学校的"遗产"。
所有这些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相当广阔的。
钱钟书更站在哲理的高度讽刺这些社会现象,他的讽刺早已远远超出那个社会,超越了那个时代。
一、钱钟书《围城》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条件《围城》的直接时代背景是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
但要理解《围城》,必须追溯到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大炮军舰之下,被迫地、却历史性地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触,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
这种文化现象在一大批留学生——钱钟书正是他们中的一员,因而具有值得解剖的典型意义。
钱钟书选《围城》作小说的题目,源于法国一句古语:“爱情、婚姻之事好比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已婚的人处于被围之城里,极力要冲出城去,而未婚的则如攻城的勇士,拼命想冲进城。
”爱情、婚姻是这样,事业困境也是如此,“被围困的城堡”象征着人生无常之困境。
“围城”还有一层隐喻,影射了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围城性”,即任何外来的东西都在它的围困中变质走样。
“围城”的影响在今天似乎并未消失,而且有增无减,这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去思考的。
课题研究论文: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66979 艺术理论论文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一、机智幽默的讽刺语言(一)巧妙运用比喻进行讽刺钱钟书在《围城》一书中运用的比喻多达七八百条,这些新鲜奇特、涉笔成趣的比喻在表现讽刺效果时更为有力、贴切,大大增强了《围城》的讽刺效果。
本体、喻体之间强烈的反差达到讽刺的效果。
在传统的比喻中,喻体与本体相对,喻体是对本体特征的有效并极形象的修饰,这样能把本体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
比喻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经常见到,可以说是习以为常,但是如果真正要说以比喻取得极大成就的就非钱钟书莫属。
比如小说中写方鸿渐在本县省立中学作报告时大谈鸦片和梅毒,以女学生们的“耳朵丧失贞操”的比喻,反应出了方鸿渐只会耍嘴皮子,根本没有真才实学的本质。
(二)夸张手法增强讽刺效果《围城》中作者善于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大事物的本相,从而在主观印象上给读者冲击,揭示了讽刺对象的丑陋,喜剧色彩浓厚,从而达到对事物本体讽刺的目的。
例如文中对陆子潇鼻子的描写。
“短而阔”是他鼻子的真实写照,作者却用像是被人打的鼻子向两处横溢来作比,使他的鼻子显得立体形象而夸张,让人忍俊不禁,从而产生了幽默、讽刺的效果。
二、犀利辛辣的心理讽刺心理描写在作品中的运用能够使人物性格特别细腻。
写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围城》,在心理描写方面有着比古典小说进步甚多的技巧,犀利的心理观察和分析是《围城》的重要特色。
钱先生善于用洞烛幽微、纤芥毕肖的笔触刻画人物心理,巧妙运用辛辣的心理讽刺手法,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观察人物心理并讽刺钱钟书能精心搜罗、捕捉各种人物的心绪、心思、心态,并把它们组织成心理的冲突,进而在微妙的讽刺性矛盾中使人物须眉毕现。
例如《围城》第三章写到青年知识分子的聚会,这次聚会由赵辛楣请客,有苏文纨、褚慎明,董斜川,方鸿渐等人参加。
在这次聚会中,作者把众多人物的心绪交织在一起,描绘他们的心理矛盾和人与人的冲突,形成了大量的微妙而又激烈的心理冲突,犀利地讽刺了这些人心理的阴暗与龌龊。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讽刺的艺术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和社会弊端。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人性的讽刺揭示了人们普遍存在的虚荣心和功利心。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墨守成规,追求名利的典型代表。
他在争宠于权贵之间,为了自己的前途,使尽一切手段,对朋友不忠诚,甚至出卖自己的妻子;而他的妻子白楚天则是一个妄想进入上流社会的女人,她不断追求物质和地位,最终却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倒向了弥勒先生。
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揭示了现实社会中许多人被功利和虚荣绑架的悲剧。
《围城》通过对社会规范的讽刺,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虚伪和偏见。
小说中的小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满嘴胡话,自命清高,实际却是个没有主见的软弱之人;而小秦则是一个怀疑论者,他质疑社会价值观,但最终也沦为了围城的一员。
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讽刺了许多虚伪的人,也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偏见和僵化的观念。
《围城》通过讽刺对知识分子的批判,展示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无奈和困惑。
小说中的方鸿渐和孙小姐都是知识分子,他们一方面嘲笑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愚昧,另一方面却又终身难逃社会的困扰和束缚。
这种讽刺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中的尴尬和困境,以及思想和行动上的冲突。
《围城》通过讽刺的艺术手法揭示了人性弱点、社会弊端和知识分子的困境。
这部作品不仅在揭示社会问题的也引发了对人生、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度思考。
它以幽默和讽刺的笔调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人性和社会的窗口,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围城》是当代中国作家钱锺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嘲讽和讽刺手法描写了从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风貌,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现象。
本文从小说的讽刺艺术入手,分析小说的讽刺手法和表现手段。
1. 讽刺手法
小说以幽默的口吻,犀利的笔触,讽刺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明以及政治体制等多个方面。
小说中的讽刺手法有以下几种:
(1)对比手法
小说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人物形象的喜剧性鲜明的特点。
比如在《围城》中,周骏生和方鸿渐是两个比较突出的形象。
周骏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化人,身材高大,相貌堂堂,聪明伶俐,学识渊博。
而方鸿渐则是一个平凡无奇的小人物,外表平庸,民间传说中称为“屌丝”,沉迷于赌博,没有什么文化底蕴。
两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说反复地使用对比手法,将这些形象放在异质的文化、生活环境中进行比较,突显出其矛盾性和深刻的讽刺意味。
(2)夸张手法
小说通过夸张手法,将人物和事件塑造得更加具有喜剧性。
比如,方鸿渐赌输了一万元钱,只好拿出破旧的乌纱帽换钱。
这个情节就使用了夸张手法,将方鸿渐在社交场合中的尴尬和悲惨的情境表现得更加夸张和滑稽。
(3)反话手法
反话是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之一。
小说常常运用反话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状态。
比如,方鸿渐对朱…
1。
试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试论《围城》的讽刺艺术内容摘要:《围城》是一部著名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其讽刺在小说中无处不在,为了更好地表达这种讽刺效果,作者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特别是比喻、夸张、象征和心理描写的手法,展示出了讽刺艺术特有的风采和魅力,本文试从这几个方面予以论证。
关键词:钱钟书围城讽刺艺术钱钟书一生学贯中西,融汇古今,在创作上别出心裁,自成一家。
《围城》是其一生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最能体现他机智隽永,才情横溢的艺术风格。
它是一部以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中上层知识分子病态畸形生活为描写对象的幽默而辛辣的讽刺小说。
被称为20世纪40年代的“新儒林外史”。
作者以幽默的笔法讽刺时弊,描摹人物世态,调侃“芸芸众生”对那些丑恶现象进行无情的嘲讽。
常以平易的笔触,在貌似嬉笔中予以淋漓尽致的嘲讽和描写。
钱钟书运用讽刺的手法是高超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种讽刺艺术让我们回味无穷。
下面就《围城》的讽刺手法为例来对其艺术特色加以分析。
一、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围城》中的讽刺来源广泛,标新立异,带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使人在频频发笑的同时认识了深刻的道理。
钱钟书特别钟情于比喻,他认为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他曾经说过:“比喻是文学词藻的特色。
”由于他对比喻的嗜好,因而他运用起来灵活自如、得心应手。
有的比喻是刻画人物的点睛之笔。
如把风流性感的鲍小姐比作“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的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
”又比作“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最后比作“局部的真理”,因为“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
这种比喻既诙谐滑稽,又有极强的讽刺性。
写方鸿渐回乡的感触,作者只用了“出国这四年光阴,对家乡好像荷叶上泻过的水,留不下一点痕迹”,一语道破了20 世纪30 年代中国社会的停滞不前、缺乏变革与活力的现状,这种比喻可谓精到奇绝,使作者要表达的思想直中靶心、直击要害。
描写汉奸沈太太“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暗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得像侦探小说谋杀案的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喻手法分析
《围城》是钱钟书的长篇小说,故事主要写了抗战初 期知识分子的形象,并用了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了生动的 比喻和讽刺,书中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多位有代表性的知识 分子。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围城》中多处比喻与讽刺的例 子,与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来探索《围城》所描绘的那个 年代知识分子们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
原来是因为学问的充实,学术水平的提高,才被赋予文 凭,被说成是遮羞树叶,则恰恰是因为学问的空疏,研 究能力的缺乏,而要用文凭来“遮丑”。这恰恰是将文 凭的功能来一个彻底的“颠覆”,却也一针见血地指出 了现代文明的产物——文凭的“误用”和“滥用”。一 个小小的比喻,却表达了对现代教育制度的某种疑问和 讽刺。更告诫了我们对于文凭的看待,绝对不能那么地 肤浅与愚昧。
“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 而政府并没有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 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
在“守节”这一点,方老先生与孀妇当然有相通之处, 但是,方老先生的“守节”是与庄严的爱国情绪联系在一起, 这与青年孀妇的“守节”,不是同一“级别”,方老先生的 “怨抑”是联系着某种慷慨激昂的爱国情绪,而青年孀妇的 “守节”,不管如何“怨抑”,总是更个人些,与个体的命 运联系得更紧。
3.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气的 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 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钉,也照式在衣袖和裤子 上做了。
4.张小姐是十八岁的高大女孩子,着色鲜明,穿衣紧 俏,身材将来准会跟她老太爷 那 洋行的资本一样雄厚。
5.张太太上海话比丈夫讲得好,可是时时流露本乡土音, 仿佛罩褂太小,遮不了里面的袍子。
“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而 政府并没有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青 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
另外,方老先生是一位具有名士风度的老先生,把他与 一个年轻的孀妇放一块儿比较,难免有一种突兀怪异的感觉, 如此,在具有“守节”这个相似性的前提下,这种不伦不类 的“差异感”便不能不令人发笑,“化褒词为贬语,转庄意 为谐谈”,就有了某种强烈的幽默效果,而那种当时知识分 子愚昧心态便暴露无遗。
例句赏析
1.那时候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 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 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 怅自悔。
2.理想中的留学回国,好像地面的水,化气升上天空,又 变雨回到地面,一世的人都望着、说着。现在万里回乡, 祖国的人海里,泡沫也没起一个——不,承那王主任笔下 吹嘘,自己也被吹成一个大肥皂泡,未破时五光十色,经 不起人一搠就不知去向。
有人统计,在《围城》这部23万余字的小说中,所用 的比喻竟达700多处。这在中国的长篇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 文中的比喻旁征博引、机智俏皮、随手拈来。他的小说中 如夜空繁星般的比喻的一个最大特色便是不落前人窠臼, 形象而又巧妙,就是说本体与喻体的联系是新鲜的。
“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 而政府并没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 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一位有名士风度 的老先生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与青年孀妇的“守节” 等同起来,这种比喻突兀、怪异、有很大的“落差感”, 使人啼笑而非,有着强烈的艺术效果。
比喻与讽刺 巧妙结合
讽刺是以蔑视与嘲弄的态度表现生活,揭破人性的丑态 和恶行的,是最尖锐的社会批评,笑中带刺,是鞭挞与 指责的升华。幽默是轻松、诙谐、戏谑对待人生和世界 的态度,是深厚文化的沉淀和天性的延续,是博大精深 哲理的折射,是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和注释。事实上,小 说令人吃惊的讽刺与幽默的效果正是通过如落英缤纷般 的妙喻才表达出来的。
比喻与讽刺 巧妙结合
《围城》的比喻,除了具有出人意表的新颖特征外, 也常常具有瓦解被比喻事物的表面意义的功能。
就拿将文凭比做亚当、夏娃的遮羞树叶这个比喻来说, 本来,文凭,特别是方鸿渐想拿的博士文凭,在学术界看 来,文凭无疑代表着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学问储备的规模 以及学术的研究范围的大小,文凭是学术权威机构发给学 人的一种学历和学位证明,一般来说,一张博士文凭当然 包含着某种权威性和严肃性,可是一旦被说成是遮羞树叶, 其权威性和严肃性则大打折扣。
9.下身的裤管,肥粗圆满,毫无折痕,可以无需人腿而 卓立地上,像一对空心的国家柱石;那根充羊毛的“不 皱领带”,给水洗的缩了,瘦小蜷曲,像前清老人的辫 子。
10.这车厢仿佛沙丁鱼罐,里面的人紧紧的挤得身体都扁了。 可是沙丁鱼的骨头深藏在自己身里,这些乘客的些乘 客都蜷曲波折,腰跟腿弯成几何学上有名目的角度。
“鸿渐想上海不愧是文明先进之区,中学女孩子已经把 门面油漆粉刷,招徕男人了,这是外国也少有的”运用的 是隐喻,一种生动的讽刺已经暗含于其中。
“她手上生的五根香肠,灵敏得很”运用的是借喻, 这样的比喻一点也不生硬,非常自然,就像普通的说话一 般。
“鸿渐没法推避,回脸吻她。这吻的分量很轻,范 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 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 《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 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一口气连用了三个比 喻。类似的例子在书中还有很多,它们构成了《围城》 博喻的一大特色。
把方鸿渐与爱尔兰人尔虞我诈的交易当成一次 “外交”,黑色讽喻了外交的欺骗性,同时鸿渐的 “唯一胜利”揭露了当时中国在外交上的失败,喻示 只有通过欺骗的手段才可能取得外交上的胜利。用黑 色的幽默使外交上以及人与之间交往的阴险狡滑毒辣 跃然纸上。
“物价像吹断了线的风筝,又像得道成仙,平地飞升。 公用事业的工人一再罢工,电车和汽车只恨不能像戏院子 和旅馆挂牌客满。……贫民区逐渐蔓延,像市容上生的一 块癣。政治性的恐怖事件,几乎天天发生,有志之士被压 迫得慢慢像西洋大都市的交通路线,向地下发展。”这一 连串形象的比喻,初次听得使人感到风趣幽默,暗暗品味, 便马上感觉到这种幽默语气下的浓重忧愁和讽刺,使得嘲 讽对象即抗战初期那个病态社会的腐朽黑暗状况显得历历 在目,触目惊心。这种多样的黑色幽默,令人对那个腐朽 的年代啼笑皆非。
11.大家等得心都发霉,安定得绝望,索性不再愁了,准备 睡觉。那女同志跟她的男朋友宛如诗人“尽日觅不得,有 时还自来”的妙句,忽然光顾,五个人欢喜得像遇见久别 的情人,亲热得像狗迎接回家的主人。
12.韩太太虽然相貌丑,红头发,满脸雀斑像面饼上苍蝇下 的粪。
13.孙小姐面部修理完毕,衬了颊上嘴上的颜色,哭得微红 的上眼皮也像涂了胭脂的,替她天真的脸上意想不到地添 些妖邪之气。
当赵辛楣初遇方鸿渐时:“赵辛楣和鸿渐拉拉手,傲 兀地把他从头到脚看一下,好像鸿渐是页一览而尽的大字 幼稚园的读本。”这个比喻中,本体和喻体不能分开,因 此才产生了让人吃惊不已的修辞效果,从而把赵辛楣既轻 蔑又嫉妒的复杂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陆子潇)鼻子短而阔,仿佛原有笔直下来的趋势, 给人迎鼻孔打了一拳,阻止前进,这鼻子后退不迭,向两 旁横溢。
6.(曹元朗)一见苏小姐,十五年来的人生观像大地震时 的日本房屋。
7.有人失恋了,会把他们的伤心立即像叫化子的烂腿, 血淋淋地公然展览,博人怜悯,或者时过境迁,像战士 的金创旧斑,脱衣指示,使人惊佩。
8.本来苍白的脸色现在红得像生牛肉,两眼里新织满红 丝,肚子肥凸得就像青蛙在鼓气,法国人在国际上的绰 号是“蛤蟆”,真正名副其实,可惊的是添了一团凶横 的兽相。
17.她又说鸿渐生气的时候,拉长了脸,跟这只钟的轮廓很 相像。鸿渐这两天伤风,嗓子给痰塞了,柔嘉拍手道: “我发现你说话以前嗓子里唏哩呼噜,跟它打 钟 的时候发 条转动的声音非常之像。你是这只钟变出来的妖精。”两 人有说有笑,仿佛世界上没有夫妻反目这一回事。
(高松年)把表情整理了一下,脸上堆的尊严厚得可 以刀刮。
上面的每一个比喻都显得非常生动形象,新颖而令人 印象深刻,这种带着点顽皮气质的比喻中,文学大师的那 一种朴素而深刻的文学气质也暗暗显露了出来。
“他们俩虽然十分亲密,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 为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 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运用的是明喻。两人的那 种情谊的局限感被两条平行线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14.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 钱。
15.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 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 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 的新标识。
16.你们新回国的单身留学生,像新出炉的烧饼,有小姐的 人家抢都抢不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