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磁共振成像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卒中杂志 2009年9月 第4卷 第9期
・专题论坛:神经影像与缺血性卒中・
编者按
影像学检查在缺血性卒中的诊治、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毋庸置疑。随着以“病人
为中心”、在循证医学基础之上的个体化医疗观念的不断深入,临床对影像学检查
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像学检查中,准确、快捷是首要的;而
对非急性缺血性卒中而言,准确和全面则是下一步治疗和预防的基础。本期的几篇
研究论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基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梗死核心以及
缺血半暗带的研究,摒弃了传统的MRI灌注加权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
和弥散加权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不匹配模型的作法,省却了PWI的检
查,仅仅对DWI和ADC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取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大大简化了急诊状态下的MRI程序,缩短了检查时间,显示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基于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的颈动脉分叉血流动力学研究,从计算机模拟上升到在体测量,使得靶血管局部血流动力学的研究更贴近临床,为临床进一步认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转归建立了切实可行的影像技术平台。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的影像学研究为临床预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的出血转化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可以说,临床与影像的紧密结合使得影像学研究更具生命力。
高培毅
论坛主持人简介:
高培毅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头颈学组组长;同时兼任中华放射学杂志常务副主编、放射学实践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和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杂志等编委工作。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得教育部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60余篇论文。以第一负责人身份承担“十五”、“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项。论坛主持人:高培毅 教授
cjr.gaopeiyi@
Chin J Stroke, Sep 2009, Vol 4, No.9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磁共振成像特点
荆利娜,高培毅【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磁共振成像作者单位
100050 北京市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
坛医院神经影像中心
通信作者
高培毅
cjr.gaopeiyi@vip.163.
com ・专题论坛・
卒中是常见的威胁生命的神经系统疾病,统计学表明79%的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1],监测和评价斑块的形态学变化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而且斑块稳定性的评估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问题。国外研究表明综合多种血管成像技术,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可实现对斑块内成份的定性定量分析,判
断斑块稳定性,目前已成为一种有效的评估动
脉粥样硬化的方法,本文着重阐述颈动脉粥样
硬化斑块高分辨率MRI表现。
1 MRI成像方法
用于颈动脉血管成像的脉冲序列有“亮
血”和“黑血”技术。“亮血”技术属于梯度回波
序列,用于三维时间飞跃(three-diamension
time of flight,3DTOF)成像,产生T 2敏感
组织信号,使血流呈明显高信号,斑块呈相对
低信号,增大了两者的对比度。“亮血”技术最
大的优点是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
回波时间(echo time,TE)值小,采集时间
短。“黑血”技术是使用脉冲序列抑制血流信号,
应用双翻转恢复自旋回波(double inversion
recovery spin echo,DIR SE)可获得T 1加权
像(T 1 weighted imaging,T 1WI),以及双
回波自旋回波能获得T 2加权像(T 2 weighted
imaging,T 2WI)和质子密度加权像(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ing,PDWI)。“黑
血”序列的主要缺点是采集时间长。近来一项
研究对二维(two-diamension,2D)/三维
(three-diamension,
3D)黑血技术进行比较发现,3D能观察到斑块成分的细节,而2D可以获得可靠的图像质量[2]。在斑块成分的识别鉴别过程中,黑血和亮血技术结合显得特别重要。另外当MRI用于血流动力学时,常用相位对比法(phase-contrast,PC)。PC序列又被称为“梯度回返回波速度成像”(velocity imaging with gradient recalled echoes,VIGRE),其相位图含有方向信息,信号强度与流速成比例。当流动方向与流动编码轴正方向一致时,流动液体呈亮色,速度越快,信号强度越亮,反之亦然。2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分期M R I 可以识别活体内斑块成分,并能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A mer ic a n He ar t Association,AHA)分级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级。最近一项研究中,60例颈内动脉剥脱术病人在术前接受了MRI检查,对其MRI 图像及随后的病理标本分别进行评价分类,以AHA分级为基础,Clarke等[3]基于MRI分辨率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级如下:Ⅰ、Ⅱ型无法与邻近正常血管壁区分开。组织学上Ⅲ型指管壁轻度弥散性或偏心性增厚,并含有细胞外脂质池,表现为T 1WI和PDWI局部轻度高信号。组织学上Ⅳ和Ⅴ型包含有一个脂质或坏死核,T 1WI为高或等信号,PDWI为高或等信号,T 2WI信号不定,信号高低应参考周围邻近组织,如胸锁乳突肌。Ⅶ型斑块有大范围的钙化,MRI 上很容易检出,在所有加权像上表现为不规则低信号。Ⅷ型指大纤维斑块,通常造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