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 与国际贸易
New Trade Theory
1
本章简介
在完全竞争的国际贸易理论中,相对价格差异是 国际贸易发生的充要条件。建立在相对价格差异基础 上的贸易理论,大都强调国家间技术条件、要素禀赋 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在国际贸易中的决定作用 。依据这些理论,国际贸易应主要发生在供给或需求 条件不同的国家之间,而且国家间的差异性越大,它 们之间的贸易基础就越雄厚。另外,贸易型态属于产 业间贸易。
3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以美国经 济学家保罗?克鲁克曼(Paul Krugman)为代表 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的“新贸易理论” (New Trade Theory),该理论从规模经济的角 度说明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利益来源,对国际贸易 基础作出了一种新的解释。 与传统的完全竞争下的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 论相比,无论在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上,还是在 应用上,“新贸易理论”都有独到的贡献,因此, 这一理论已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于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并非 新贸易理论首提。此前,亚当.斯密和俄林都 有所论述。在贸易模型中引入规模经济,会 带来两个难题: ◆递减的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改 变; ◆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相冲突(外部规模 经济除外)。
6
本章结构
7
关键性问题
1. 掌握规模经济,特别是外部规模经济对国际
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约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世 界贸易是发生在技术、资源和偏好均比较相似的 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而发展中国家与发 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 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则不足三分之一。 这些事实说明以比较优势原理为核心的传统贸易 理论,已不能解释战后以来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一 些新现象,国际贸易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
23
(三)模型结论
1. 外部规模经济(可以专业化)可成为国际 贸易的一个独立起因。 2. 在两国情况完全相同条件下,国际分工及 国际贸易格局并不确定,其主要决定于各个国家 所面临偶然或历史因素。 3. 在一定条件下,两国无论生产或出口哪种 产品都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4. 开放条件下,两国的一般均衡解并不不是 唯一,但对应于不同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 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则可能会有所不同, 甚至相差甚远。 5. 鉴于上述分析,一个政策上的推论为一些 小国也可能会通过进口保护或出口促进等政策措 施,改变其在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21
图6-2
22
国际分工格局的确定:偶然或历史因素。
“先行优势”(First Mover advantage):在发 展初期“领先一步”的优势,由于规模经济的存 在,转化为成本上的优势,从而限制了“后来者” 的进入。见图6-3.如瑞士的钟表业。 国与国之间市场的差别:国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大 的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 品(X),而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将只能完全 专业化生产规模收益不变的产品(Y)。 进口保护或出口促进等政策措施的采用(日本、 亚洲四小龙:战略性贸易或产业政策)。
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两国两种产品都生产,
社会福利也相同。
19
2.开放条件下 均衡点E对两国来说都不再是稳定的,两国通
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如果 A国专门生产X,B国专门生产Y,A、B两国都愿 意将各自所生产出的产品一半与对方进行交换, 那么两国的消费点都会超过生产可能性边界, 位于图6-1中直线TT’的中点C,这时,很明显, 两国都会获益。
9
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根源—经济外部性: 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
随着行业集中,相应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也 逐渐完善起来,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 “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效应: 生产中的一些技能或知识往往直接来自于实践 经验的积累,随着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来自 于实践的经验积累就比较显著了,因此,行业 内每个企业都可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 更多的知识积累。
既使不存在比较优势,外部规模经济也可导致
国际贸易的产生。
20
3.贸易结果 (1) 在上述情形中,两国在开放条件下, 消费均衡点重合,即两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 的好处是相同的。 (2) 在一般情形下,贸易利益在两国间 的分配可能是不均等的,也就是说,两国的 社会无差曲线不见得正好都相切于直线TT' 的中点。
24
第二节 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 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
本节的核心思想是:
1.消费者偏爱品种多样性,但同时也希望价格越低越 好(质量一定);但在封闭条件下两者无法同时实现。 2.而国际贸易通过扩大世界市场规模在充分实现规模经 济利益的同时,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性偏好;从而揭示 了贸易的起因。
25
案例:汽车工业的规模经济 汽车工业是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没达到一定的 生产规模,将无法取得相对成本优势,从而失去竞争 地位。按照规模经济的原则组织生产是汽车工业发展 的灵魂。汽车企业最小有效规模点是100万辆,最优 规模点是200万辆。 2010年,上汽的销量为355.84万辆, 东风为272.48 万辆,一汽为255.82万辆,长安为237.88万辆,都跨入 200万辆阵营,达到最优规模经济。
案例2:全球影视产业集聚区
美国好莱坞 韩国釜山 印度宝莱坞 中国浙江横店
规模经济( Economies of Scale )与 规模收益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后者是指一种纯粹的技术特征,它指生产过程 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当生产过程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律时,自然存 在规模经济,但反过来,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 模报酬递增一定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是规模经 济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28
不完全竞争和市场结构
完全垄断市场
O
.
A
图6-4
.
完全竞争市场
B
目前,垄断竞争模型和寡头模型已成为不完全竞争理
论中最成熟的理论模型,应用也最为广泛。以下我们 就以这两个模型为基础,讨论在不完全竞争下的产业 内贸易问题。
29
一、垄断竞争市场特征
允许差异产品(主观的或客观的)存在,原来的完全 竞争市场(同质产品)就转变为垄断竞争市场; 假设消费者偏爱消费多样化(Love of Variety), 即消费者希望供选择的消费商品种类越多越好; 产品差异性使同类厂商的产品之间不具有完全替代 性,每个厂商都面对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
此外,波特 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论 述产业集群对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时 也提到:一个公司的许多竞争优势不是由 公司内部决定的,而是源于公司所在的地 域和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空间临近性, 供给技术联系和人际关系使得市场、技术 和其他专业化知识能够更好地传播和积累; 产业集群有利于判定创新需求,降低获取 信息的成本,能更迅速地将创新机会转化 为战略优势,从而加快创新步伐。
贸易的影响。 2. 掌握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特别 是区分理解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条件下的产业内 贸易。
8
第一节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的含义 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 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 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 大而下降;另一种是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 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 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 有关。
图6-1
18
1.封闭条件下 两国一般均衡点均为图中的E点,在E点相对价格 线(Px/Py)与PPF相交,而不是相切,这是因为 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所以X部门厂商所面对 的相对价格(等于私人机会成本)要高于社会机 会成本(PPF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私人实现 最优,社会非最优,资源配置无效率。 在均衡状态时,社会福利则由通过E点与相对价 格线相切的社会无差曲线表示。
10
早在一个世纪之前,马歇尔便在其《经济 学原理》中阐述了产业集聚区的三大利益 :本地化具有专门技能的丰富劳动力市场 的形成、专业化辅助行业的发展以及专业 化知识的外溢效应。 在论述产业集聚区对知识溢出的良好作用 时,马歇尔曾这样写到:“从事同样的需 要技能的行业的人,互相从邻近的地方所 得到的利益是很大的。在这里,行业秘密 不再是秘密,似乎是散发在空气中的一样 ,连孩子们都不知不觉学到很多”。
16
以2×2模型为基础,做如下假设: 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Y部门仍为不存在规模经济的部门; 市场结构仍是完全竞争的; 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 偏好以及市场规 模假设均相同。
在封闭条件下当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格完 全一致,即不存在比较优势。
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 异会产生一种将生产可 能性边界向外凸的“张 力”,而规模经济则生 产一种将PPF向内凹 (机会成本递减)的 “吸力” 。假设规模经 济的影响超过了要素密 集度的影响,PPF的形 状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 线TT‘。
30
在存在规模经济和消费多样性偏好的条件下,厂商 在扩大规模和产品多样化之间做出权衡取舍; 市场可自由进入,市场平均利润为零时,厂商数目 达到均衡,差异产品种类的数目也随之确定。 垄断竞争市场上,垄断(源于差异性)和竞争(源 于可替代性)同时存在
31
二、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
假设在一共同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和 所面对需求条件均分别相同; 假设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品种的产品,厂商的数目 与差异产品的数目是等同的;
案例:偏好消费多样性
产品种类的增加可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 选择可能性,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喜好; 产品种类的增加可以缓解边际效用递减问 题; 所以,产品种类的增加可以提高消费者的 效用水平。现实中商品的丰富种类(衣服有不 同的款式、颜色,牙膏有不同的品牌、味道等) 正是对人们这一偏好的反映。
当引入内在规模经济时,第一章所建立的 分析框架在这里已经不再适用,我们需要 在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基础上,来阐述国际 贸易的起因和影响。 与完全竞争理论不同,不完全竞争理论至 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造成这种局 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完全市场结构千 差万别,难以统一界定。
案例1:电子工业集聚区硅谷
硅谷是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 也是世界最为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 择址硅谷的计算机公司已经发展到大 约1500家。其特点是以附近一些具有 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 、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 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 础,并拥有苹果、英特尔、惠普、思 科、朗讯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
在外部规模经济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过程仍是 规模收益不变的,规模收益递增只发生在产业 层次上,即整个产业 产出增加比例大于整个产 业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15
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在国际贸易中的意义在于:无论国家 间是否存在相对价格差别,规模经济会促使各国厂 商专门生产部分产品,而非独自生产所有产品,然 后相互进行交换。这样就可以获得规模经济的利 益,也不失消费多样性。因此,规模经济是有别 于比较优势的另一种独立的国际贸易起因。
4
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
1953年2月28日--)生于纽约长岛, 犹太人,1977年获得MIT博士学位, 先后在耶鲁、MIT、斯坦福大学任教, 目前是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 1991年获克拉克经济学奖,2008 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词:"for his analysis of trade patterns and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1994年,在亚洲经济一片看好声 中,克鲁格曼语出惊人,批评亚洲模式侧重于数量扩张,轻技 术创新,所谓的“亚洲奇迹”是“建立在浮沙之上,迟早幻 灭”。成功预言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New Trade Theory
1
本章简介
在完全竞争的国际贸易理论中,相对价格差异是 国际贸易发生的充要条件。建立在相对价格差异基础 上的贸易理论,大都强调国家间技术条件、要素禀赋 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在国际贸易中的决定作用 。依据这些理论,国际贸易应主要发生在供给或需求 条件不同的国家之间,而且国家间的差异性越大,它 们之间的贸易基础就越雄厚。另外,贸易型态属于产 业间贸易。
3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以美国经 济学家保罗?克鲁克曼(Paul Krugman)为代表 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的“新贸易理论” (New Trade Theory),该理论从规模经济的角 度说明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利益来源,对国际贸易 基础作出了一种新的解释。 与传统的完全竞争下的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 论相比,无论在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上,还是在 应用上,“新贸易理论”都有独到的贡献,因此, 这一理论已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于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并非 新贸易理论首提。此前,亚当.斯密和俄林都 有所论述。在贸易模型中引入规模经济,会 带来两个难题: ◆递减的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改 变; ◆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相冲突(外部规模 经济除外)。
6
本章结构
7
关键性问题
1. 掌握规模经济,特别是外部规模经济对国际
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约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世 界贸易是发生在技术、资源和偏好均比较相似的 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而发展中国家与发 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 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则不足三分之一。 这些事实说明以比较优势原理为核心的传统贸易 理论,已不能解释战后以来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一 些新现象,国际贸易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
23
(三)模型结论
1. 外部规模经济(可以专业化)可成为国际 贸易的一个独立起因。 2. 在两国情况完全相同条件下,国际分工及 国际贸易格局并不确定,其主要决定于各个国家 所面临偶然或历史因素。 3. 在一定条件下,两国无论生产或出口哪种 产品都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4. 开放条件下,两国的一般均衡解并不不是 唯一,但对应于不同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 一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则可能会有所不同, 甚至相差甚远。 5. 鉴于上述分析,一个政策上的推论为一些 小国也可能会通过进口保护或出口促进等政策措 施,改变其在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21
图6-2
22
国际分工格局的确定:偶然或历史因素。
“先行优势”(First Mover advantage):在发 展初期“领先一步”的优势,由于规模经济的存 在,转化为成本上的优势,从而限制了“后来者” 的进入。见图6-3.如瑞士的钟表业。 国与国之间市场的差别:国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大 的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 品(X),而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将只能完全 专业化生产规模收益不变的产品(Y)。 进口保护或出口促进等政策措施的采用(日本、 亚洲四小龙:战略性贸易或产业政策)。
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两国两种产品都生产,
社会福利也相同。
19
2.开放条件下 均衡点E对两国来说都不再是稳定的,两国通
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如果 A国专门生产X,B国专门生产Y,A、B两国都愿 意将各自所生产出的产品一半与对方进行交换, 那么两国的消费点都会超过生产可能性边界, 位于图6-1中直线TT’的中点C,这时,很明显, 两国都会获益。
9
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根源—经济外部性: 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
随着行业集中,相应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也 逐渐完善起来,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 “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效应: 生产中的一些技能或知识往往直接来自于实践 经验的积累,随着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来自 于实践的经验积累就比较显著了,因此,行业 内每个企业都可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 更多的知识积累。
既使不存在比较优势,外部规模经济也可导致
国际贸易的产生。
20
3.贸易结果 (1) 在上述情形中,两国在开放条件下, 消费均衡点重合,即两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 的好处是相同的。 (2) 在一般情形下,贸易利益在两国间 的分配可能是不均等的,也就是说,两国的 社会无差曲线不见得正好都相切于直线TT' 的中点。
24
第二节 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 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
本节的核心思想是:
1.消费者偏爱品种多样性,但同时也希望价格越低越 好(质量一定);但在封闭条件下两者无法同时实现。 2.而国际贸易通过扩大世界市场规模在充分实现规模经 济利益的同时,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性偏好;从而揭示 了贸易的起因。
25
案例:汽车工业的规模经济 汽车工业是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没达到一定的 生产规模,将无法取得相对成本优势,从而失去竞争 地位。按照规模经济的原则组织生产是汽车工业发展 的灵魂。汽车企业最小有效规模点是100万辆,最优 规模点是200万辆。 2010年,上汽的销量为355.84万辆, 东风为272.48 万辆,一汽为255.82万辆,长安为237.88万辆,都跨入 200万辆阵营,达到最优规模经济。
案例2:全球影视产业集聚区
美国好莱坞 韩国釜山 印度宝莱坞 中国浙江横店
规模经济( Economies of Scale )与 规模收益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后者是指一种纯粹的技术特征,它指生产过程 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当生产过程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律时,自然存 在规模经济,但反过来,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 模报酬递增一定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是规模经 济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28
不完全竞争和市场结构
完全垄断市场
O
.
A
图6-4
.
完全竞争市场
B
目前,垄断竞争模型和寡头模型已成为不完全竞争理
论中最成熟的理论模型,应用也最为广泛。以下我们 就以这两个模型为基础,讨论在不完全竞争下的产业 内贸易问题。
29
一、垄断竞争市场特征
允许差异产品(主观的或客观的)存在,原来的完全 竞争市场(同质产品)就转变为垄断竞争市场; 假设消费者偏爱消费多样化(Love of Variety), 即消费者希望供选择的消费商品种类越多越好; 产品差异性使同类厂商的产品之间不具有完全替代 性,每个厂商都面对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
此外,波特 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论 述产业集群对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时 也提到:一个公司的许多竞争优势不是由 公司内部决定的,而是源于公司所在的地 域和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空间临近性, 供给技术联系和人际关系使得市场、技术 和其他专业化知识能够更好地传播和积累; 产业集群有利于判定创新需求,降低获取 信息的成本,能更迅速地将创新机会转化 为战略优势,从而加快创新步伐。
贸易的影响。 2. 掌握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特别 是区分理解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条件下的产业内 贸易。
8
第一节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的含义 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 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 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 大而下降;另一种是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 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 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 有关。
图6-1
18
1.封闭条件下 两国一般均衡点均为图中的E点,在E点相对价格 线(Px/Py)与PPF相交,而不是相切,这是因为 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所以X部门厂商所面对 的相对价格(等于私人机会成本)要高于社会机 会成本(PPF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私人实现 最优,社会非最优,资源配置无效率。 在均衡状态时,社会福利则由通过E点与相对价 格线相切的社会无差曲线表示。
10
早在一个世纪之前,马歇尔便在其《经济 学原理》中阐述了产业集聚区的三大利益 :本地化具有专门技能的丰富劳动力市场 的形成、专业化辅助行业的发展以及专业 化知识的外溢效应。 在论述产业集聚区对知识溢出的良好作用 时,马歇尔曾这样写到:“从事同样的需 要技能的行业的人,互相从邻近的地方所 得到的利益是很大的。在这里,行业秘密 不再是秘密,似乎是散发在空气中的一样 ,连孩子们都不知不觉学到很多”。
16
以2×2模型为基础,做如下假设: 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Y部门仍为不存在规模经济的部门; 市场结构仍是完全竞争的; 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 偏好以及市场规 模假设均相同。
在封闭条件下当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格完 全一致,即不存在比较优势。
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 异会产生一种将生产可 能性边界向外凸的“张 力”,而规模经济则生 产一种将PPF向内凹 (机会成本递减)的 “吸力” 。假设规模经 济的影响超过了要素密 集度的影响,PPF的形 状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 线TT‘。
30
在存在规模经济和消费多样性偏好的条件下,厂商 在扩大规模和产品多样化之间做出权衡取舍; 市场可自由进入,市场平均利润为零时,厂商数目 达到均衡,差异产品种类的数目也随之确定。 垄断竞争市场上,垄断(源于差异性)和竞争(源 于可替代性)同时存在
31
二、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
假设在一共同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和 所面对需求条件均分别相同; 假设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品种的产品,厂商的数目 与差异产品的数目是等同的;
案例:偏好消费多样性
产品种类的增加可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 选择可能性,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喜好; 产品种类的增加可以缓解边际效用递减问 题; 所以,产品种类的增加可以提高消费者的 效用水平。现实中商品的丰富种类(衣服有不 同的款式、颜色,牙膏有不同的品牌、味道等) 正是对人们这一偏好的反映。
当引入内在规模经济时,第一章所建立的 分析框架在这里已经不再适用,我们需要 在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基础上,来阐述国际 贸易的起因和影响。 与完全竞争理论不同,不完全竞争理论至 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造成这种局 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完全市场结构千 差万别,难以统一界定。
案例1:电子工业集聚区硅谷
硅谷是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 也是世界最为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 择址硅谷的计算机公司已经发展到大 约1500家。其特点是以附近一些具有 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 、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 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 础,并拥有苹果、英特尔、惠普、思 科、朗讯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
在外部规模经济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过程仍是 规模收益不变的,规模收益递增只发生在产业 层次上,即整个产业 产出增加比例大于整个产 业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15
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在国际贸易中的意义在于:无论国家 间是否存在相对价格差别,规模经济会促使各国厂 商专门生产部分产品,而非独自生产所有产品,然 后相互进行交换。这样就可以获得规模经济的利 益,也不失消费多样性。因此,规模经济是有别 于比较优势的另一种独立的国际贸易起因。
4
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
1953年2月28日--)生于纽约长岛, 犹太人,1977年获得MIT博士学位, 先后在耶鲁、MIT、斯坦福大学任教, 目前是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 1991年获克拉克经济学奖,2008 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词:"for his analysis of trade patterns and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1994年,在亚洲经济一片看好声 中,克鲁格曼语出惊人,批评亚洲模式侧重于数量扩张,轻技 术创新,所谓的“亚洲奇迹”是“建立在浮沙之上,迟早幻 灭”。成功预言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