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医学影像征象集萃图片

合集下载

胸部正常X线表现ppt课件

胸部正常X线表现ppt课件
心前间隙 肺门 心前缘 心后缘
上部




中部

中纵隔 隔
下部
正常情况
下,心脏居中 线右侧占1/3 ,左侧占2/3 。心脏大血管 与肺的交界面 连续。
小 儿 胸 腺
小儿未退化之胸腺可致纵隔向一侧 或两侧增宽形成三角形致密影或帆形影, 不要当成病变。
升主动脉及 上腔静脉复 合投影
右心缘
主动脉弓 肺动脉段 左心缘 心尖
气管
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
前纵隔 心脏大血管前方
中纵隔 气管心脏大血管 占据的位置
后纵隔 食道后方
自第四胸椎下缘作一
水平线将纵隔分为上、 下纵隔。
上部


纵 隔

中 纵


下部
纵隔分区:(胸部侧位上分)九分区法
前纵隔 心脏大血管前方
中纵隔 气管心脏大血管占 据的位 置
后纵隔 食道后方
自第四及第八胸椎下缘分别 作一 水平线将纵隔分为上、 中、下纵隔。
上叶
下叶
中叶 斜裂
上叶
斜裂
下叶
水平裂(横裂):在正位和侧位胸片上均可显示, 正位片上表现为从右肺外缘至肺门角外侧略呈水平 走行的线状高密度影,侧位片上表现为自斜裂中部 略呈水平向前延伸。
水平裂
水 平 裂
斜裂:正常情况下只能在侧位胸片上可显示,斜 裂下端位于距前肋膈角2-3cm处,斜行向后上方 延伸止于第四胸椎上下。
左肺 上叶:尖后段 前段 上舌段 下舌段
下叶:背段 内前基底段 外基底段 后基底段
右上叶:尖段 后段 前段 右中叶:外侧段 内侧段
右下叶:背段 内基底段 前基底段 外基底段 后基底段

胸部CT的影像学表现

胸部CT的影像学表现

图4-奇静脉弓层面 S6:下叶背段
图5-近隆突层面
B1+2:左上叶尖后段支气管 B3:上叶前段支气管
图6-隆突层面
B2:上叶后段支气管 C:隆突 RMB/LMB:右/左主支气管 RULB:右上叶支气管
图7-隆突下1cm层面 Bi:中间支气管
图8-隆突下1cm层面 LUMB:左上叶支气管
图9-隆突下2cm层面 V3:上叶前段静脉的段间支
图41-肺泡细胞癌
表现为两肺弥漫分布的粟 粒状或小结节状影,也可 为斑片影。分布不均匀, 以中、下野的病灶居多, 少数可表现为慢性弥漫性 肺间质病变,呈网格状纹 理,并出现Kerley B、C线
图42-肺错构瘤
左肺上叶尖后段错构 瘤(Hamartoma) 平扫CT值-20Hu
图43-肺错构瘤
增强扫描:病灶CT值 20Hu,有强化
肺尖至主动脉弓上缘层面, 位于主动脉弓3个主要分支 (左锁骨下、左颈总、无名 动脉)前方的淋巴结-为血管 前组(3A组) 位于气管后方的淋巴结-为 气管后组( 3P组)
图21-2R/L组淋巴结
位于1组以下至主动脉弓上, 沿气管两侧的淋巴结-为右/左 上气管旁组(2R/L组)
图22-4R、6组淋巴结
图33-肺鳞癌
右肺下叶中高分化鳞癌 (SQ.CA)-病灶边缘毛糙 ,内见偏心空洞,内壁不 规则,见结节向腔内突起
图34-肺小腺癌
右肺中叶外侧段小腺癌 (AD.CA)-病灶呈浅 分叶状,直径约18mm, 平扫CT值约24Hu
图35-肺小腺癌
增强扫描: CT值约80Hu, 病灶有明显强化
图36-肺小腺癌
位于主动脉弓上缘以下,升 主动脉、主动脉弓前方及两 侧的淋巴结-为升主动脉旁组 (6组)

常见73种胸部CT影像图解

常见73种胸部CT影像图解

常见73种胸部CT影像图解来源:医学影像服务中心转载已获授权编辑:大象一、急性间质性肺炎病理:不明原因的弥漫型肺泡病变。

急性期特征为水肿和透明膜形成,晚期表现为含气腔隙和/或间质的机化。

病理上难以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鉴别。

平片和CT:急性期显示为双侧片状磨玻璃影,一些小叶可以不受累,产生地图样影像。

在机化期,可以有结构的扭曲,牵拉性支扩,网状密度增高影。

二、空气支气管征平片和CT图像:空气支气管征是指在肺实变的背景上的含气的低密度气管影。

此征象表明:近段气道通常;由于肺泡内气体吸收导致的不张或肺泡内的气体被病理组织替代(例如肺炎),或者是两者结合。

少见的情况有,间质明显增厚,替代了含气腔隙(例如淋巴瘤)三、空气新月征平片和CT:空气新月征是空洞壁与内部团块之间的新月形气体积聚。

空气新月征是既存空洞内曲菌球形成,或者侵袭血管性曲菌病肺梗死后收缩的特征性表现。

但是在其它情况下,也可以出现空气新月征,例如结合,伟格氏肉芽肿,空洞出血或者肺癌。

四、空气滞留(air trapping)病理:阻塞远端的气体滞留(通常是部分性)CT:在呼气末CT上表现为实质密度升高程度低于正常肺实质,体积减小程度降低。

当空气滞留较轻或者弥漫的时候,比较呼气末和吸气末CT是有帮助的。

阻塞性血管病变造成的低灌注也表现低密度,有时候与本病鉴别比较困难。

但是可以发现相关的气道病变,与血管性病变不同。

五、主肺动脉窗解剖:纵膈的一部分,前界是升主动脉,后界是降主动脉,上界是主动脉弓,下界是左肺动脉,内侧为动脉韧带,外侧是胸膜和左肺。

平片和CT:正位胸片上,在主动脉弓以下,左肺动脉以上纵膈的弧形凹入。

主动脉迂曲的时候,可以发生形状的改变。

多种炎性病变和肿瘤性病变都可以导致主肺动脉窗的淋巴结增大。

六、顶冠或肺尖帽病理:是肺尖的帽状病变,常由肺内或者胸膜的纤维化,向下牵拉胸膜外脂肪,也可能是慢性缺血导致脏层胸膜的透明斑形成所致。

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

胸部医学影像征象集萃001

胸部医学影像征象集萃001

10、横S征(反S征):
当肿瘤发生于右上叶支气管时,X线可见右肺门肿块与右上叶不张相连,构 成形似S横着写的征象,为右上叶中央型肺癌特征性表现。因为右肺上叶位 于斜裂前方,下方以水平裂为界,侧方位胸壁,内测是纵隔。当右肺上叶容 积缩小,根据容积缩小的程度出现的解剖改变包括胸膜裂移位、结构变化及 肺密度增加。在右肺上叶不张时水平裂和斜裂向纵隔方向向上、内移动,右 肺中、下叶代偿性膨胀,后前位胸部X线片上可见水平裂向下凹,形成代表 肺叶不张三角形密度影,尖端指向肺门,外缘以胸壁为宽基,严重的右上肺 不张可以与纵隔平行,和纵隔宽相似,或向上压缩如尖帽。此时,如果有一 个较大的肺门肿块出现,与凹面向下的水平裂结合,在后前位胸部平片上就 形成横S征。其实,不只是在右肺上叶,只要肿瘤或淋巴结压迫上叶支气管 导致肺不张,就会由肿块和不张肺边缘形成此种征象。其次,横S征也不是 只在X线上看到,在CT上同样可以见到。
4、方形征
病变临近胸膜或叶间胸膜时,两侧缘可垂直于胸膜,呈刀切样,致病变呈方 形。肺部炎症时,炎性渗出物沿肺泡孔向上下、左右、前后均匀扩散,形成 各经线均匀相近的炎性病灶,但是当炎性渗出物扩散受胸膜或小叶间隔阻挡 时,病变扩散受阻。方形征是球形肺炎的特征性表现,其CT表现有:
(1)病灶多位于肺野背侧,靠近胸膜; (2)病灶多呈方形、楔形、三角形、圆形等表现,病灶临近胸膜侧常表现
高;而分叶较大且浅者,多见于良性肿瘤或其他量性肿块。分
叶形成的机制有下属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肿瘤生长的速度;而
是肿瘤受周围组织或器官的阻挡和限制(在肺癌的大体标本切
面上,常可见到小叶间隔的纤维增生,形成对肿瘤组织生长有
限制作用);三是肿瘤突破小叶间隔向外扩展并和邻近的相互
合并进而形成较大的分叶。

胸片中常见的22个影像征象

胸片中常见的22个影像征象

胸片中常见的22个影像征象导语阅读胸片时,这些影像征象是有助于诊断疾病。

1膈上尖峰征(Juxtaphrenic peak sign)膈上尖峰征见于上叶肺不张,是指三角形的高密度影在膈肌内中点处向上突出。

常与下副裂的存在有关。

其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一种机制认为,上叶肺不张形成的负压可能是导致脏层胸膜及突出于胸膜外的脂肪进入下副裂的原因。

膈上尖峰征也可见于右肺上叶及中叶不张或仅中叶不张时。

图1 膈上尖峰征2银杏叶征(Gingko Leaf Sign)胸颈部可见的软组织呈广泛的双侧外科气肿。

左侧胸大肌纤维间气体踪迹更明显,呈现银杏叶征。

图2 银杏叶征3浮莲征(Water Lily Sign)见于肺包虫病感染,当肺包虫外囊破裂,内囊塌陷并漂浮于囊液面上,形成典型浮莲征样改变。

图3 胸部正位片显示浮莲征图4 胸部侧位片显示浮莲征4冬青叶征(Holly Leaf Sign)指胸片上胸膜斑块的外观。

结节边缘不规则的增厚被比作冬青叶。

图5 冬青叶征5Fleischner征(Fleischner sign)由肺动脉高压或大面积肺栓塞的血管扩张引起的中央肺动脉突出。

常见于大面积肺栓塞。

图6 Fleischner征6Naderio “V”征(Naclerio V sign)见于继发于食管破裂的纵隔气肿患者。

它被视为V形气体积聚。

“V”形的一边是纵隔气体勾勒的左下侧纵隔边缘,“V”形的另一边是胸膜壁层和左侧膈肌中央的气体形成。

图7 Naderio “V”征7Shmoo征(Shmoo sign)前后位平片中,圆形的左心室和主动脉扩张突出,很像Li'l Abner连环漫画中虚构的Shmoo人物。

此征象提示左心室扩大。

图8 Shmoo征8胸膜外征(Extra pleural Sign)沿X线切向方向观察病灶时,肺部阴影的斜边向胸壁缓慢变细。

此征象说明病变为胸膜外病变,而非肺内;病灶位于肺外周时,夹角可能是锐角。

此术语可能与extrapleural air sign混淆,后者是一种鉴别发现。

正常胸部CTWX课件

正常胸部CTWX课件
围绕各亚段支气管的淋巴结-为 右/左亚段组(14R/L组)
正常胸部CTWX
31
胸部正常 心血管结构
正常胸部CTWX
32
正常胸部CTWX
33
正常胸部CTWX
34
正常胸部CTWX
35
正常胸部CTWX
36
正常胸部CTWX
37
正常胸部CTWX
38
正常胸部CTWX
39
正常胸部CTWX
40
正常胸部CTWX
15
图15-近心底层面
B7+8:下叶前内段支气管
正常胸部CTWX
16
图16-近心底层面
B7:下叶内段支气管 B8:下叶前段支气管 B9:下叶外段支气管 B10:下叶后段支气管
正常胸部CTWX
17
纵 隔 淋 巴 结
1.内乳淋巴结 2.主动脉前淋巴结 3.腔静脉旁淋巴结 4.头臂 血管间淋巴结 5.气管旁淋巴结 6.气管、支气管淋巴结 7.支气 管肺淋巴结 8.隆突下淋巴结 9.肺静脉淋巴结 10.动脉导管淋 巴结 11.食道旁淋巴结 12.正降常胸主部动CTW脉X 旁淋巴结 13.肋间淋1巴8 结
胸部正常CT表现
正常胸部CTWX
1
图1-胸锁关节层面
图1-16:正常胸部断层, 从胸锁关节至心底层面, 间隔3-10mm,以肺窗显 示;螺旋扫描;部分薄 层高分辨率重建
T:气管 E:食管 S1:上叶尖段
正常胸部CTWX
2
图2:主动脉弓层面
ARCH :主动脉弓 S2:上叶后段 S1+2:左上叶尖后段
还可以奇静脉弓为界,将右侧 (4R)组分为4上(S)和4下 (i)组
正常胸部CTWX
25

胸部CT图片ppt课件

胸部CT图片ppt课件

胸部CT图片
41
图42-肺错构瘤
左肺上叶尖后段错构 瘤(Hamartoma) 平扫CT值-20Hu
胸部CT图片
42
图43-肺错构瘤
增强扫描:病灶CT值 20Hu,有强化
胸部CT图片
43
图44-肺错构瘤
病灶内密度较均匀
胸部CT图片
44
图45-肺错构瘤
病灶呈类圆形,直径约 10mm,边缘较光滑
胸部CT图片
肺尖至左头臂静脉横过中线 汇入右头臂静脉之间层面, 沿气管中线两侧排列的淋巴 结-为最上纵隔组(分右侧/左 侧,缩写:1R/L)
胸部CT图片
18
图19-1R/L组淋巴结
胸部CT图片
19
图20-1R/L、3A/P组淋巴结
肺尖至主动脉弓上缘层面, 位于主动脉弓3个主要分支 (左锁骨下、左颈总、无名 动脉)前方的淋巴结-为血管 前组(3A组) 位于气管后方的淋巴结-为 气管后组( 3P组)
左上后纵隔胸椎旁椭圆 形结节灶,直径18mm, 边界较清,与胸壁广基 相连,其内见斑点钙化, CT值40-390Hu
胸部CT图片

61
图62-神经源性肿瘤
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 (Neurogenic Tumer),相 邻椎体无破坏
胸部CT图片
62
图63-良性间皮瘤
右后上类圆形结节, 直径约12mm,边缘 较光整,平扫CT值 -40Hu
胸部CT图片
53
图54-肺结核
病灶内密度不均匀, CT值约35-350Hu, 可见较多斑点、斑 块状钙化,
胸部CT图片
54
图55-肺结核
手术病理显示: 右上肺为结核灶, 周围伴有较多淋巴 细胞浸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部医学影像征象集萃 [图片]1、串珠样间隔征胸部高分辨扫描图像上,在肺野周边部或外1/3的肺内小叶间隔表现为不规则、结节状增厚。

这是肿瘤细胞在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内不规则膨胀性生长以及继发的血管周围和间质水肿及纤维化。

串珠样间隔征的形成,主要是转移瘤细胞或瘤栓经血型或淋巴播散以及逆行性淋巴管转移在肺周边部的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内,致使转移灶远测血管或淋巴管扩张;转移灶阻塞引起肺间质水肿;病灶在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周围不规则生长;长期间质水肿继发纤维增生;周边部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内肿瘤生长并填充其间。

该征主要见于肺转移瘤,其次也见于肺结节病和先天性肺小叶周围纤维化。

2、多结节聚合征胸部高分辨CT扫描时,这种表现有三种表现:花瓣状、桑椹样和葫芦状。

花瓣状病灶一般直径在2公分以内,纵隔窗下可见由3~5个1~5mm的小结节聚合而成,每个小结节之间有低密度分隔,形如花瓣;桑葚样病灶大于2公分,由10个左右的小结节聚合而成;葫芦状结构呈多个椭圆形堆彻排列,胸膜侧的结节最大,直径可达3~5公分,其内密度较低,近肺门侧直径较小,直径约1.5公分,形如葫芦状。

花瓣状聚合被认为是周围性肺癌的早期表现;桑葚样多结节聚合征可能是小叶间隔纤维增生,肺癌各部生长不一,肿瘤生长遇到阻力;葫芦样结节被认为是肿瘤组织以连续浸润方式进行扩散,由于肿瘤不断增大,从原发肿瘤脱落下来的流组织经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等侵入并破坏周围正常组织且继续生长(肿瘤成团的充满肺泡腔,并沿肺泡空向周围继续生长,膨胀性扩大)或肿瘤沿肺泡壁伏壁生长,都可以形成此征。

3、反晕征和晕征的表现相反,在高分辨胸部CT肺窗上观察,病灶中心密度低呈磨玻璃状,周围是新月形或环形高密度,厚度至少2mm。

这种表现是由于中心为低密度由肺泡间隔浸润和细胞碎片,周围环形或新月形高密度是肺泡管机化性肺炎或致密、均匀肺泡间细胞浸润所导致的致密气腔实变。

起初认为对诊断隐原性肺泡炎有特异性,但随后发现该征象也见于类球孢子菌病的描述中。

和晕征相似,当该征象见于多种疾病后,可能失去其特异性。

4、方形征病变临近胸膜或叶间胸膜时,两侧缘可垂直于胸膜,呈刀切样,致病变呈方形。

肺部炎症时,炎性渗出物沿肺泡孔向上下、左右、前后均匀扩散,形成各经线均匀相近的炎性病灶,但是当炎性渗出物扩散受胸膜或小叶间隔阻挡时,病变扩散受阻。

方形征是球形肺炎的特征性表现,其CT表现有:(1)病灶多位于肺野背侧,靠近胸膜;(2)病灶多呈方形、楔形、三角形、圆形等表现,病灶临近胸膜侧常表现为典型的方形;(3)病变中央密度高,周边密度较淡,表现为“晕征”;(4)病变边缘可不规则,有锯齿状改变但较模糊;(5)周围胸膜或叶间胸膜反映明显,广泛增厚,位于胸膜面下的病变接触面宽,呈广基相连,部分病例于病灶与胸壁之间可见一低密度线影。

(6)病变周围血管纹增粗、增多、扭曲,但无僵直和受牵拉;(7)少数病灶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8)抗炎治疗后病变明显缩小。

5、CT血管影征(血管包埋征肺静脉包被征)该征象常用来描述大叶型细支气管肺泡癌(腺癌),是肿瘤沿肺泡壁生长侵润尚未完全破坏肺泡间隔,肺泡壁增厚或邻近肺泡内有分泌物,部分肺泡内仍含气,形成肺炎型改变,增强时可见在病变中穿行的血流强化,称CT血管造影征,多见于肺泡癌。

当肺血管进入结节或终止结节时,血管常狭窄。

堵塞。

截断等。

文献认为其中以肺静脉包被(肺静脉包被征)意义最大,提示肺癌机会增加。

CT血管影征最初被认为是细支气管肺泡癌的特异性征象(特异性92.3%);而最近这一观点受到怀疑,这可能与缺少明确标准有关(有人提出CT血管影征标准:血管影长>3cm,实变密度低于胸壁肌肉(74HU)。

细支气管肺泡癌平均27.6HU,而其它病变73.5HU);CT血管影征见于良性和恶性肺疾病,包括:细支气管肺泡癌、肺炎、肺水肿、中心性肺癌导致的阻塞性肺炎、淋巴瘤及消化道肿瘤肺转移;但在其它病变中实变密度多接近胸壁肌肉。

6、分叶征众所周知,这是周围性肺癌的一个比较特异的征象,结节边缘凹凸不平的分叶状轮廓,是该征的主要表现。

分叶征有深分叶、中分叶及浅分叶之分,以弦弧距和弦长之比来衡量:比值≥0.4为深分叶;浅分叶≤0.2;比值=为中分叶。

这样划分的意义在于界定肿瘤的良恶性质,一般深分叶多是恶性肿瘤,对于肿块达3~5公分的肿瘤,分叶多较大、较明显,因而恶性度也很高;而分叶较大且浅者,多见于良性肿瘤或其他量性肿块。

分叶形成的机制有下属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肿瘤生长的速度;而是肿瘤受周围组织或器官的阻挡和限制(在肺癌的大体标本切面上,常可见到小叶间隔的纤维增生,形成对肿瘤组织生长有限制作用);三是肿瘤突破小叶间隔向外扩展并和邻近的相互合并进而形成较大的分叶。

7、蜂窝征:在纵隔窗下观察可见由多个小泡集成蜂窝状,其大小比较一致,以浅淡实变为主,此征仅见于肺泡癌。

病理上为癌细胞沿肺泡壁生长,肺结构无破坏,未封闭肺泡腔,由于腔内遗留粘液加之以细支气管被肿瘤浸润形成的活瓣样阻塞导致管腔不同程度的扩张。

8、供血血管征:供血血管征不同于血管造影中的肿瘤血管,该征象主要指的是在用CT扫描肺部时出现的肺部多个结节,并见血管结构穿行其间。

该征象在肺部多排螺旋CT的高分辨率扫描时更为明显。

但实际上动脉血管并没有真正穿行结节内,而是围绕结节走形。

真正穿行其间的是肺静脉。

该征的出现主要提示肺部的血源性感染,比如浓度栓子,也见于肺转移瘤。

有学者研究发现,只有18%的结节有明确的肺动脉进入结节,58%的结节没有进入结节内,而是沿着其边缘走形,提示血管被结节所推移。

对于少数穿行结节内部的动脉血管,有研究认为是动脉血管起初走形于两个小结节之间,随后由于这两个结节长大融合,使走形于其间的动脉血管由绕行成为“穿行”。

9、黑边征(黑胸膜线):由于胸壁和肺内微石的衬托,再肺实质和肋骨之间出现细条状低密度影。

黑边征是肺泡微石症的X线征象,HRCT 已经证实,在X线看到的黑边征,其实是胸膜下微小囊肿沿胸膜面排列而成的。

肺泡微石症因为重力的作用,病变分布主要在中下肺野。

在X线上的过度曝光状态可以检出更多的钙化结节。

病灶形态多样,包括磨玻璃状、条纹状沿支气管分布,同时可见纤维索条影、支气管血管束不规则及囊肿形成。

这种复杂的表现反映了肺泡微石症反复的过程,可形成克氏B线,也可形成黑边征。

10、横S征(反S征):当肿瘤发生于右上叶支气管时,X线可见右肺门肿块与右上叶不张相连,构成形似S横着写的征象,为右上叶中央型肺癌特征性表现。

因为右肺上叶位于斜裂前方,下方以水平裂为界,侧方位胸壁,内测是纵隔。

当右肺上叶容积缩小,根据容积缩小的程度出现的解剖改变包括胸膜裂移位、结构变化及肺密度增加。

在右肺上叶不张时水平裂和斜裂向纵隔方向向上、内移动,右肺中、下叶代偿性膨胀,后前位胸部X线片上可见水平裂向下凹,形成代表肺叶不张三角形密度影,尖端指向肺门,外缘以胸壁为宽基,严重的右上肺不张可以与纵隔平行,和纵隔宽相似,或向上压缩如尖帽。

此时,如果有一个较大的肺门肿块出现,与凹面向下的水平裂结合,在后前位胸部平片上就形成横S征。

其实,不只是在右肺上叶,只要肿瘤或淋巴结压迫上叶支气管导致肺不张,就会由肿块和不张肺边缘形成此种征象。

其次,横S征也不是只在X线上看到,在CT上同样可以见到。

11、彗星尾征:在胸部主要指由胸膜下肿块延伸至同侧肺门的线条状影。

这种征象的形成,是由于当扭曲的血管、支气管走行至形似肿块的球形肺不张邻近区域时,支气管血管束似被牵拉进入肿块,形成像彗星尾样的征象。

该征像是球形肺不张的典型征象。

球形肺不张形成的机制,可能是刺激性的局限性胸膜炎,也有人认为是胸腔积液导致邻近的肺不张。

球形肺不张的X线表现主要为胸膜下圆形或卵圆形,直径2.5~8.0cm,病灶与胸膜呈锐角,常不与膈面相连,相邻胸膜常见增厚,多为单发,偶见多发,多位于下叶,也可位于上叶。

累及的肺叶体积常常缩小,其间可见支气管充气征。

CT表现为肿块直径4~7公分,位于肺外周;肿块周边密度较高,中心可见充气支气管;肿块与胸膜成锐角;常出现胸膜瘢痕和胸膜增厚;支气管血管束似被牵拉进入肿块内;至少有两处边缘锐利;血管束进入的一侧边缘较模糊。

12、棘状突起征(棘突征、锯齿征伪足征):指结节边缘呈尖角状突起,如同小的三角形,使病灶边缘不规则。

如果棘状突起密集排列就构成了“锯齿征”;如果棘状突起粗细、长短不一时,如螃蟹足,就是“伪足征”。

上述三种征象其实都是棘突征的不同表现,是介于分叶和毛刺之间的的一种粗大而钝的结构。

其病理基础是肿瘤发育先端的浸润性生长,肿瘤因子诱发肿瘤新生血管致使肿瘤组织生长速度不均匀,尤其肿瘤周边部的血管丰富、密度大、数量多(主要来源于支气管动脉,少数来自肺动脉及其他侧枝血管),因而癌细胞增殖活跃;其次,邻近肺组织的瘤巢或肿瘤浸润,使结缔组织水肿、纤维化、增厚等形成棘状突起;第三,肿瘤周围的生长环境如小叶间隔或血管等组织的阻挡作用;另外一种情况是肿瘤突出部分与CT扫描层面部分相切而成尖角状改变。

棘状突起也是分叶征的一部分,因此,棘状突起也是肺癌的的重要征象。

13、“碎石路征”CPA可见于肺部多种疾病:肺泡蛋白沉积症肺炎型肺泡癌寻常型间质性肺炎急性放射性肺炎卡氏肺囊虫性肺炎外源性脂类肺炎HRCT 诊断标准:1.地图样分布的磨玻璃影2.网格状小叶间隔和小叶内间隔增厚14、15、15、16、17、18、19、胸部医学影像征象集萃图片201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