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肝的生物化学第十七章肝的生物化学
高职、专科专用医学生物化学课件--肝的生物化学
﹡过程 肠菌 次级游离胆汁酸 初级结合胆汁酸 水解脱羟 次级结合胆汁酸
胆酸 →脱氧胆酸→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脱氧胆酸 鹅脱氧胆酸→石胆酸→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石胆酸
胆汁酸肠肝循环
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腔后,通过重吸收经
门静脉又回到肝,在肝内转变为结合型胆汁酸,
并与肝新合成的胆汁酸一道再次排入肠道的过 程。
从 NADH或 NADPH接受氢,还原生成相应的胺类。
(三)水解反应
酯 酶 (esterases) 、 酰 胺 酶 (amidase) 和 糖 苷 酶
(glucosidase) ,分别水解酯键、酰胺键和糖苷键 类化合物,以减低或消除其生物活性。这些水解
产物通常还需进一步反应,以利排出体外。
(四)结合反应
结合对象:凡含有羟基、羧基或氨基的药物、
毒物或激素均可发生结合反应
结合剂:葡萄糖醛酸、硫酸、谷胱甘肽、
甘氨酸、乙酰基、甲基等物质或基团
意义:胆红素、类固醇激素、吗啡、苯巴
比妥等药物转化途径;肝病治疗制剂。
1. 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最多见的结合反应 * 葡萄糖醛酸基的直接供体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 (UDPGA)
OH 98o C O
O HN HN
N H NH O O C HO
胆红素空间结构示意图
*胆红素的转运
• 运输形式 胆红素-清蛋白复合体
• 意义 提高了血浆运输胆红素的能力,限制 胆红素自由通过生物膜产生毒性作用。
• 竞争结合剂
如磺胺药,水杨酸等可与胆红素竞争结合清 蛋白,使胆红素游离增加细胞毒性 (黄疸患者慎用 )。
胆汁的双重功能:
消化液
胆汁酸和消化酶促进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排泄液
浙大生物化学课件肝的生物化学(内部)概论
血红蛋白
胆 红 素 的 生 成
胆红素的转运
二、胆红素在肝中的转变
摄取
胆红素可以自由双向通透肝血窦肝细胞膜表面 进入肝细胞
转运
在胞浆与配体蛋白结合
内质网
转化
葡糖醛酸胆红素的生成
ggggg
排泄 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毛细胆管排泄入胆汁 中,在随胆汁排入肠道
三、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和胆色素 的肠肝循环
部位:肝细胞的胞液和微粒体中 原料:胆固醇 限速酶:胆固醇7a-羟化酶 过程:
2. 次级胆汁酸的生成与肠肝循环
部位:小肠下段和大肠
过程: 初级胆汁酸
肠菌 次级胆汁酸
水解脱羟
胆汁酸肠肝循环
1. 概念: 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腔后,通过重吸收经 门静脉又回到肝,在肝内转变为结合型胆 汁酸,经胆道再次排入肠腔的过程。
1. 微粒体依赖p450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
肝解毒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酶系统
2. 线粒体单胺氧化酶系
胺醛
3. 醇脱氢酶(ADH)与醛脱氢酶(ALDH)系
乙醇 乙醛
(二) 还原反应 硝基还原酶类和偶氮还原酶类
硝基化合物 偶氮化合物
NADPH NADPH
胺类 胺类
(三) 水解反应 水解酶类
水解脂类、酰胺类、糖苷类化合物
一、胆红素的生成与转运 二、胆红素在肝中的转变 三、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和胆色素
的肠肝循环 四、血清胆红素与黄疸
一、胆红素的生成与转运
胆红素来源
体内的铁卟啉化合物-----血红蛋白、肌红蛋白、 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 约80%来自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分解
胆红素的性质
亲脂疏水,对大脑具有毒性作用
三、肝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
第17章肝生物化学
第17章肝生物化学第17章肝的生物化学学习要求1. 掌握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胆汁酸代谢、胆色素代谢。
2. 熟悉高胆红素血症与黄疸。
3. 了解生物转化的影响因素。
基本知识点独特的组织结构和化学组成特点,赋予了肝复杂多样的生物化学功能。
肝不仅是物质代谢的中枢,而且具有生物转化、分泌和排泄等功能。
肝通过肝糖原合成与分解、糖异生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
肝在脂类代谢中占据中心地位。
肝将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协助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肝是体内合成甘油三酯、磷脂与胆固醇的重要器官.肝能合成VLDL、HDL,参与甘油三酯与胆固醇的转运.肝是氧化脂肪酸并产生酮体的器官.肝是除支链氨基酸外所有氨基酸分解代谢的重要器官,也是氨在体内合成尿素的主要场所。
肝在维生素的吸收、储存、运输和代谢转化方面起重要作用。
肝还是许多激素灭活的场所。
肝通过生物转化对内、外源性的非营养物质进行化学改造,提高其水溶性和极性,有利于从尿液和胆汁排出。
肝的生物转化第一相包括: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第二相包括结合反应,并具有转化反应的连续性、反应类型的多样性和解毒与致毒的双重性特点。
胆汁是肝细胞分泌的兼具消化液和排泄液的液体。
作为胆汁主要成分的胆汁酸是胆固醇的代谢产物,是肝清除体内胆固醇的主要形式。
胆汁酸有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之分。
初级胆汁酸包括胆酸和鹅脱氧胆酸。
初级胆汁酸经肠菌作用生成次级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和石胆酸。
胆汁酸还有游离型和结合型之分。
结合型胆汁酸是游离胆汁酸和甘氨酸或牛磺酸在肝内合成的产物。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使有限的胆汁酸库反复利用以满足脂类消化、吸收的需要。
胆色素是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分解产物。
胆色素主要来自衰老红细胞内血红素的降解。
血红素加单氧酶和胆绿素还原酶催化血红素经胆绿素生成胆红素。
胆红素为脂溶性,在血液中与清蛋白结合而运输。
在肝细胞胆红素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水溶性的胆红素,后者由肝主动分泌,经胆管排入小肠。
在肠菌酶的作用下,胆红素被还原成胆素原。
第 十 七 章 肝的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in Liver
合,主要生成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 • 产物:主要为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另有少量单葡
萄糖醛酸胆红素、硫酸胆红素,统称为结合胆红素 (水溶性增强) 。
*排泄 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毛细胆管排泄入胆汁中,
非营养物质
内源性:如激素、胺类等 ❖生物转化的部位:肝脏; ❖肝的生物转化≠生理解毒
外源性:如药物、毒物等
*生物转化的意义
对体内的非营养物质进行转化,使其灭活 (inactivate),或解毒(detoxicate);更为重要的是可使 这些物质的溶解度增加,易于排出体外。
※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解毒作用(detoxification)
能直接激活氧分子,其中一个氧原子加入底物 分子中,另一氧原子被还原为水。
产物:羟化物或环氧化物 举例:
N2H
苯胺
HO
N2H
对氨基苯酚
※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解毒作用
黄曲霉素是致肝癌的重要危险因子
——发霉的谷物、花生等常含有黄曲霉素B1,经加单氧 酶系的作用生成的黄曲霉素2,3-环氧化物,可与DNA分
苯胲
(三)水解反应
• 部位 胞液与微粒体,如脂酶、酰胺酶及糖苷酶
乙酰水杨酸
水杨酸
羟基水杨酸
葡糖醛酸苷 等结合产物
毒物或药物经过上述氧化、还原或水解之后, 常需继续进行结合反应完成生物转化作用。
(四)结合反应
结合对象:凡含有羟基、羧基或氨基的药物、 毒物或激素均可发生结合反应
结合剂:葡萄糖醛酸、硫酸、 谷胱甘肽、甘氨酸、 乙酰基、甲基等物质或基团
OH
COOH 24
生物化学(16.4)--作业肝脏生化(附答案)
第十七章 肝脏生化名词解释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加单氧酶系(monooxygenase)初级胆汁酸(primarybile acid)次级胆汁酸(secondarybileacid)胆汁酸的肠肝循环(bileacid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未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黄疸(jaundice)胆素原的肠肝循环问答题1. 肝在人体的物质代谢中起着哪些重要作用?2. 何谓生物转化作用?影响其因素有哪些?有何生理意义?3. 什么是胆汁酸的肠肝循环,有何生理意义?4. 简述胆固醇与胆汁酸之间的代谢关系。
5. 试述胆红素的来源与去路6. 根据血清胆红素的来源可将黄疸分为哪三类,其各自病因为何?7. 说明三类黄疽血清胆红素及尿三胆的特点。
8. 肝在胆红素代谢中有何作用?9. 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有什么区别?对临床诊断有何用途?10. 为什么苯巴比妥钠能使新生儿生理性黄疽期缩短、黄疽尽快消退?简述新生儿照射蓝光减轻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参考答案:名词解释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答案]人体内经常存在一些非营养物质,这些物质既不能构成组织细胞的结构成分,又不能氧化供能,其中一些对人体有一定的生物学效应或毒性作用,机体在排出这些物质之前常将其进行各种代谢转变(在肝进行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这一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加单氧酶系(monooxygenase)[答案]存在于细胞微粒体内,是含细胞色素P450的酶,催化许多脂溶性物质从O2接受一个氧原子,生成羟基化合物或环氧化合物,另一个氧原子被NADPH供氢还原生成H2O。
该酶系与体内很多重要活性物质的合成以及药物、毒物的代谢有密切关系。
初级胆汁酸(primarybile acid)[答案]是胆固醇在肝细胞内分解生成的具有24碳的胆汁酸,包括胆酸和鹅脱氧胆酸及其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的结合物次级胆汁酸(secondarybileacid)[答案]由初级胆汁酸在肠道中经细菌作用氧化生成的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及其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的结合物。
肝脏生物化学
肝脏生物化学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其中,肝脏的生物化学过程在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解毒、合成和储存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肝脏在物质代谢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首先是糖代谢,肝脏能够通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将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储存起来,当血糖水平降低时,又可以分解肝糖原释放出葡萄糖,以维持血糖的稳定。
此外,肝脏还能够进行糖异生,将非糖物质如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化为葡萄糖。
在脂类代谢中,肝脏也是核心参与者。
它能够合成和分泌胆汁酸,这对于脂类的消化吸收至关重要。
肝脏还是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主要场所,能够生成酮体为肝外组织提供能源。
同时,肝脏还能够合成甘油三酯、磷脂和胆固醇等脂类物质,并对它们进行代谢和转运。
蛋白质代谢同样离不开肝脏。
肝脏可以合成多种血浆蛋白质,如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这些蛋白质对于维持血液的渗透压、凝血等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肝脏还能够对氨基酸进行代谢,通过转氨基、脱氨基等作用,将氨基酸转化为其他物质,或者合成非必需氨基酸。
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对于人体的健康也十分重要。
人体内的一些非营养物质,如药物、毒物、激素等,在经过肝脏的生物转化后,其化学结构和性质发生改变,从而更容易被排出体外。
这个过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反应,通过这些反应,将亲脂性的物质转化为亲水性的物质,便于从尿液或胆汁中排出。
肝脏的解毒功能也值得一提。
它能够处理进入体内的各种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农药、细菌毒素等。
肝脏中的一些酶类,如细胞色素 P450酶系,可以将有毒物质代谢为无毒或低毒的物质,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损害。
肝脏还参与维生素和激素的代谢。
例如,肝脏可以储存维生素 A、D、E、K 等,并且能够对维生素进行代谢转化。
对于激素,肝脏能够调节激素的灭活,如对雌激素、醛固酮等进行灭活,维持体内激素水平的平衡。
当肝脏出现疾病时,其生物化学功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的代谢紊乱。
例如,肝功能不全时,可能会出现低血糖、低蛋白血症、脂代谢紊乱、黄疸等症状。
17. 肝的生物化学
四、肝脏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
对维生素的贮存、吸收、运输、改造和利用
肝脏是体内含维生素较多的器官。 维生素A、D、K、B2、PP、B6、B12等在体内主要贮存
于肝脏。其中,肝脏中维生素A的含量占体内总量的 95%。 ===== 因此,维生素A缺乏形成夜盲症时,动物肝脏有 较好疗效。
协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入底物分子中,另一氧原子被还原为水,故 又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
产物:羟化物或环氧化物 举例:
NH 2
苯胺
HO
NH 2
对氨基苯酚
多环芳烃的生 物转化过程
多芳香烃
加单氧酶系 加氧
非酶促反应 分子重排
OH
酚类
葡糖醛酸或硫酸结合物
O
环氧化物 (致癌物)
水化酶 水化
谷胱甘肽-S-环氧化物
GSH
转移酶
H OH H OH
生物转化反应的特点
➢转化反应的连续性: 一种物质在体内的转化往往同 时或先后发生多种反应,产生多种产物。
➢反应类型的多样性: 同一种或同一类物质在体内也 可进行多种不同反应。
➢解毒与致毒的双重性: 一种物质经过一定的转化后, 其毒性可能减弱(解毒), 也可能增强(致毒)。
(一)氧化反应——最多见的生物转化反应
2011. 肝脏严重受损时,易出现:B
A. 空腹低血糖及餐后低血糖 C. 空腹高血糖及餐后低血糖
B.空腹低血糖及餐后高血糖 D. 空腹高血糖及餐后高血糖
小结:肝在糖代谢中的作用
作用:维持血糖浓度恒定,保障全身各组织, 尤其是大脑和红细胞的能量供应。
肝内进行的糖代谢途径:
糖酵解途径 糖的有氧氧化 磷酸戊糖途径 糖异生 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肝的生化习题
肝的生化习题(总1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十七章肝的生物化学复习测试(一)名词解释1.生物转化作用2.初级胆汁酸3.次级胆汁酸4.胆汁酸的肠肝循环5.非酯型胆红素6.酯型胆红素7.胆素原8.胆色素9.胆素10.胆色素的肠肝循环11.黄疸(二)选择题A型题:1. 饥饿时肝进行的主要代谢途径是:A. 蛋白质的合成B. 糖的有氧氧化C. 脂肪的合成D. 糖异生作用E. 糖酵解2. 肝不能利用的物质是:A. 蛋白质B. 糖C. 酮体D. 脂肪E. 胆固醇3. 肝功能受损时血中蛋白质的主要改变是:A. 清蛋白含量升高B. 球蛋白含量下降C. 清蛋白含量升高,球蛋白含量降低D. 清蛋白含量降低,球蛋白含量相对升高E. 清蛋白、球蛋白都降低4. 当肝合成尿素减少时血液中升高的物质是:A. 血糖B. 血氨C. 血脂D. 血胆固醇E. 血 K+5. 在肝中转变成辅酶Ⅰ和辅酶Ⅱ的维生素是:A. 维生素 PPB. 维生素 B12C. 维生素 CD. 叶酸E. 维生素 B66. 肝在脂类代谢中所特有的作用是:A.合成磷脂B.合成胆固醇C.生成酮体D.将糖转变为脂肪E.改变脂肪酸的长度和饱和度7. 正常人在肝合成血浆蛋白质量最多的是:A.脂蛋白B.球蛋白C.清蛋白D.凝血酶原E.纤维蛋白原8. 下列哪种物质是肝细胞特异合成的:A.脂肪B.尿素C.ATPD.糖原E.蛋白质9. 人体合成胆固醇量最多的器官是:A.脾B.肝C.肾D.肺E.肾上腺10. 关于血浆胆固醇酯含量下降的正确论述是:A.胆固醇分解增多B.胆固醇转变成胆汁酸增多C.转变成脂蛋白增多D.胆固醇由胆道排出增多E.肝细胞合成 LCAT 减少11. 肝在糖代谢中的最主要作用是:A. 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B. 使血糖氧化分解C. 使血糖浓度降低D. 使血糖浓度升高E. 以上都不是12. 关于肝在脂类代谢中的错误叙述是:A.肝是合成分泌胆汁酸的主要器官B. 肝是脂肪代谢的主要器官C. 所有血浆脂蛋白都由肝合成D. 肝是合成磷脂的主要场所E. 肝是合成酮体的主要场所13. 肝病患者出现蜘蛛痣或肝掌是因为:A.胰岛素灭活减弱B. 雌性激素灭活减弱C. 雄性激素灭活减弱D. 雌性激素灭活增强E. 醛固酮灭活增强14. 氨在肝中的主要代谢去路是:A. 合成氨基酸B. 合成谷氨酰胺C. 合成尿素D. 合成碱基E. 合成蛋白质15. 人体生物转化作用最重要的器官是:A. 肝B. 肾C. 大脑D. 肌肉E. 肾上腺16. 胆固醇在肝的转化主要是:A. 合成维生素 DB. 合成类固醇激素C. 合成胆汁酸盐D. 转变成类固醇E. 合成胆色素17. 肝的功能不包括:A. 贮存糖原和维生素B. 合成血清清蛋白C. 氧化分解酮体D. 合成酮体E. 合成尿素18. 肝细胞微粒体中最重要的氧化酶系是:A. 单胺氧化酶B. 加单氧酶C. 醇脱氢酶D. 醛脱氢酶E. 以上都不是19.肝进行生物转化时葡萄糖醛酸的活性供体是:A.GAB.UDPGC.UDPGAD.UDPGBE.UTP20.肝细胞对胆红素生物转化的作用是使胆红素:A.与清蛋白结合B.与 Y-蛋白结合C.与 Z-蛋白结合D.与葡萄糖结合E.与葡萄糖醛酸结合21.可用于判断肝对蛋白质代谢功能的指标是:A.尿三胆B.A/G 比值C.血清 ALT 活性D.P/0 比值E.Km 值22. 肝功障碍时血浆胆固醇代谢的主要改变是:A.胆固醇总量增加B.胆固醇总量正常C.自由胆固醇含量下降D.胆固醇酯/胆固醇比值升高E.胆固醇酯/胆固醇比值下降23. 饥饿时肝中哪个代谢途径增强:A.磷酸戊糖途径B.脂肪合成C.糖酵解D.糖有氧氧化E.糖异生24. 合成酮体的主要器官是:A.红细胞B.脑C.骨骼肌D.肝E.肾25. 下列哪种胆汁酸是次级胆汁酸:A.甘氨鹅脱氧胆酸B.甘氨胆酸C.牛磺鹅脱氧胆酸D.脱氧胆酸E.牛磺胆酸26. 下列哪组胆汁酸是初级胆汁酸:A. 胆酸,脱氧胆酸B. 甘氨胆酸,石胆酸C. 牛磺胆酸,脱氧胆酸D. 石胆酸,脱氧胆酸E. 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27. 胆汁固体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A.胆固醇B.胆色素C.脂类D.磷脂E.胆汁酸盐28. 肝内胆固醇代谢的主要产物是:A.7α-羟胆固醇B.胆酰 CoAC.胆汁酸D.维生素E.胆色素29. 胆汁酸合成的限速酶是:A.7α-羟化酶B.7α-羟胆固醇氧化酶C.胆酰 CoA合成酶D.鹅脱氧胆酰 CoA 合成酶E.胆汁酸合成酶30. 下列关于生物转化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对体内非营养物质的改造B.使非营养物的活性降低或消失C.可使非营养物溶解度增加D.非营养物从胆汁或尿液中排出体外E.以上都不对31. 生物转化最普遍的第二相反应是:A.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B. 与硫酸结合C. 与酰基结合D. 与谷胱甘肽结合E. 与甲基结合32. 生物转化的还原反应中氢的供体是:A. NADHB. NADPHC. FMNH2D. FADH2E. CoQH233.不属于生物转化的反应是:A. 氧化反应B. 水解反应C. 还原反应D. 结合反应E. 以上都不是34.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的生成需:A.葡萄糖醛酸基结合酶B.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C.葡萄糖醛酸基脱氢酶D.葡萄糖醛酸基水解酶E.葡萄糖酸酸基酯化酶35.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A. 血中结合胆红素含量增高B. 血中胆素原剧减C. 尿中胆红素增加D. 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异常增高E. 粪便颜色变浅36.巴比妥药物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浓度是由于:A.药物增加了它的水溶性有利于游离胆红素从尿中排出B.诱导肝细胞内载体蛋白-Y 合成C.抑制UDP葡糖醛酸基转移酶的合成D.激活Z蛋白合成E.与血浆清蛋白竞争结合37.结合胆红素是:A.胆素原B.胆红素–BSPC.胆红素-Y 蛋白D.胆红素 -Z 蛋白E.葡萄糖醛酸胆红素38.血中胆红素的主要运输形式是:A.胆红素-清蛋白B.胆红素-Y 蛋白C.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D.胆红素-氨基酸E.胆素原39.阻塞性黄疸尿中主要的胆红素是:A.游离胆红素B.葡萄糖醛酸胆红素C.结合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D.胆红素-Y 蛋白E.胆红素-Z 蛋白40.阻塞性黄疸时与重氮试剂反应为:A.直接反应阴性B.直接反应阳性C.直接反应阴性,间接反应强阳性D.双相反应阴性E.双相反应阳性41.下列哪项会导致尿胆原排泄减少:A.肠梗阻B.溶血C.碱中毒D.胆道阻塞E.肝细胞性黄疸42.胆红素主要来源于:A.血红蛋白分解B.肌红蛋白分解C.过氧化物酶分解D.过氧化氢酶分解E.细胞色素分解43. AIA 合酶的辅酶是:A.维生素B12B.维生素B2C.维生素B6D.维生素PPE.生物素44. 下列哪类物质对 ALA 合酶起反馈抑制作用:A. HbB. ALAC. 线状四吡咯D. 血红素E. 尿卟啉原45. 肝细胞性黄疸血尿胆红素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 尿胆红素阳性B. 血清结合胆红素阴性C. 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无变化D. 尿胆红素阴性E. 尿中无结合胆红素46. 关于血红素的合成哪项是错误的:A. 合成血红素的关键酶是 ALA 合酶B. 合成起始和完成于线粒体C. 合成的基本原料是甘氨酸、琥珀酰CoA和 Fe2+D. 8 分子 ALA 逐步缩合为线状四吡咯而后环化为尿卟啉原ⅢE. 生成的原卟啉Ⅸ与Fe2+螯合为血红素47.血红素合成的步骤是:A.ALA →胆色素原→尿卟啉原Ⅲ→血红素B.胆色素原→ALA →尿卟啉原Ⅲ→血红素C.胆色素原→尿卟啉原Ⅲ→ ALA →血红素D.琥珀酰CoA →胆色素原→尿卟啉原Ⅲ→血红素E.以上都不是48. 血红素合成酶体系中的限速酶是:A.ALA合酶B.ALA 脱水酶C.胆色素原脱氨酶D.氧化酶E.Fe2+螯合酶49.体内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器官是:A. 肝B. 肺C. 肾D. 胰E. 小肠50. 结合胆汁酸不包括:A.甘氨胆酸B.牛磺胆酸C.甘氨鹅脱氧胆酸D.石胆酸E.牛磺鹅脱氧胆酸51.关于胆固醇 7-α羟化酶描述错误的是:A.胆汁酸抑制该酶活性B.高胆固醇饮食可促进酶的基因表达C.甲状腺素可抑制该酶活性D.甲状腺素使该酶的 mRNA 合成迅速增加E.与 HMG-CoA还原酶共同调节胆固醇的代谢52. 对胆汁酸“肠肝循环”描述错误的是:A. 结合型胆汁酸在肠菌作用下水解为游离型胆汁酸B. 结合型胆汁酸的重吸收主要在回肠部C. 重吸收的胆汁酸被肝细胞摄取并可转化成为结合型胆汁酸D. 人体每天进行6~12次肠肝循环E. “肠肝循环”障碍并不影响对脂类的消化吸收53. 胆色素不包括:A. 胆红素B. 胆绿素C. 胆素原D. 胆素E. 细胞色素54. 下列何种物质不属于铁卟啉化合物:A. 血红蛋白B. 肌红蛋白D. 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E. 清蛋白55. 口服消胆胺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的机制是:A. 减少胆汁酸的重吸收,解除其对3α-羟化酶抑制B. 减少胆汁酸的重吸收,解除其对7α-羟化酶抑制C. 增加胆汁酸的重吸收,解除其对12α-羟化酶抑制D. 减少胆汁酸的重吸收,解除其对7α-脱羟酶抑制E. 减少胆汁酸生成,解除其对HMGCoA还原酶的抑制56.甲状腺激素使血清胆固醇含量降低的原因是:A. 甲亢患者基础代谢率高,消耗大B. 甲状腺激素促进胆固醇转变为胆汁酸C. 甲状腺激素促进胆固醇转变为糖皮质激素D. 甲状腺激素促进胆固醇转变为维生素DE. 甲状腺激素促进胆固醇转变为醛固酮57.关于阻塞性黄疸的叙述正确的是:A. 胆红素的摄取与结合异常B. 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C. 粪胆素原的排出降低D. 范登堡试验双相反应强阳性E. 尿中胆红素排出减少或阴性58. 下列哪种物质不与胆红素竞争结合清蛋白:A. 磺胺类+B. NH4C. 胆汁酸D. 脂肪酸E. 水杨酸59.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尿胆红素阴性,尿、粪胆素原明显增多,出现黄疸的原因有可能是:A. 肝硬化B. 胰头癌C. 急性溶血D. 急性肝炎E. 胆结石60. 哪种胆红素不能直接与重氮试剂反应,必须加入酒精或尿素后,才易反应产生紫红色偶氮化合物:A. 未结合胆红素B. 结合胆红素D. 肝胆红素E. 以上都不是61.肠道内胆汁酸主要的重吸收方式是:A. 在小肠的主动重吸收B. 在小肠的被动重吸收C. 在回肠的主动重吸收D. 在结肠的主动重吸收E. 在结肠的被动重吸收62. 下列哪种不是生物转化中结合物的供体:A. UDPGAB. PAPSC. SAMD. 乙酰 CoAE. 葡萄糖酸63. 关于胆汁酸盐的错误叙述是:A. 在肝内由胆固醇合成B. 为脂类吸收中的乳化剂C. 能抑制胆固醇结石的形成D. 是胆色素的代谢产物E. 能经肠肝循环被重吸收64. 下列有关胆红素的说法错误的是:A. 它具有亲脂疏水的特性B. 在血中主要以清蛋白-胆红素复合体形式运输C. 在肝细胞内主要与葡萄糖醛酸结合D. 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是主要的结合产物E. 胆红素由肝内排出是一个较复杂的耗能过程65. 胆红素在小肠中被肠菌还原为:A. 血红素B. 胆绿素C. 尿胆素D. 粪胆素E. 胆素原66. 正常人粪便中的主要色素是:A. 血红素B. 胆素原C. 胆红素D. 粪胆素67. 参与胆绿素转变成胆红素的酶是:A. 加氧酶系B. 胆绿素还原酶C. 乙酰转移酶D. 过氧化氢酶E. 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68. 关于结合胆红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水溶性大B. 能从尿中排出C. 毒性小D. 与重氮试剂直接反应E. 不能从尿中排出69. 胆色素的产生、转运和排出所经过的基本途径是:A. 肝脏→血液→胆道→肠B. 血液→胆道→肝脏→肠C. 单核吞噬细胞→血液→肝脏→肠D. 单核吞噬细胞→肝→血液→肠E. 肝脏→吞噬细胞系统→血液→肠70. 合成视黄醇结合蛋白的器官是:A. 肾B. 脑C. 肝D. 肌肉E. 肾上腺B型题:A. 胆色素B. 胆红素C. 胆绿素D. 胆素原E. 胆素1. 胆红素体内代谢产物是:2. 尿与粪便的颜色来源是:3. 在单核 -吞噬细胞系统中生成的胆色素是:4. 铁卟啉化合物分解代谢产物的总称是:5. 血红素在血红素加氧酶催化下生成的物质是:A. 尿素B. 尿酸D.胆汁酸E.肌酐6. 正常时体内氨的主要去路是合成:7. 每天尿中排泄量较恒定的是:8. 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终产物是:9. 能抑制胆固醇结石形成的是:10.血中含量高可致黄疸的是:A. 血中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B. 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C. 血中结合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都升高D. 血中结合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都不高E. 与以上无关11. 溶血性黄疸时:12. 肝细胞性黄疸时:13. 阻塞性黄疸时:A. 需要维生素CB.需要磷酸吡哆醛C.需要维生素DD.不需要维生素C及磷酸吡哆醛E. 需要维生素A14.高铁血红蛋白还原:15.血红素合成:A.ALA合酶B.磷酸吡哆醛C.ALA脱水酶D.亚铁螯合酶E.促红细胞生成素16.属红细胞生成主要调节剂的是:17.ALA合酶的辅基是:18.需还原剂维持其调节血红素合成功能的是:A.血红蛋白B.甘氨酸C.胆红素D.胆素原E.UDPGA19.在肝中与胆汁酸结合的化合物是:20.在血中与蛋白质结合运输的物质是:21.葡萄糖醛酸的供体是:22.胆红素代谢的终产物是:A.7α-羟化酶B.胆绿素还原酶C.血红素加氧酶D.加单氧酶E.单胺氧化酶23.催化胆固醇转变为胆汁酸的酶:24.催化血红素转变为胆绿素的酶:25.催化胆绿素转变为胆红素的酶:26.催化胺类氧化脱氨基的酶:A.雌激素水平升高B. 雌激素水平降低C.胆固醇水平升高D.雄激素水平升高E.抗利尿激素水平升高27.蜘蛛痣的生化机制是:28.水钠滞留的生化机制是:A. 血红素B. 胆绿素C. 胆红素D. 胆素原E. 胆素29.能进行肠肝循环的是:30.与珠蛋白结合的是:(三)问答题1.简述肝在糖、脂类、蛋白质、维生素和激素代谢中的作用。
第17章 肝的生物化学
第十七章肝的生物化学一、名词解释1.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2.胆汁酸的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of bile acid)3.胆素原的肠肝循环(bilinogen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二、选择题A1型题1.哪一项不是肝组织结构和化学组成上的特点()A.双重血液供应B.肝有丰富血窦,利于物质交换C.肝有一条输出通道,即胆道与肠道相通D.肝内蛋白质代谢极为活跃,更新速度快E.肝细胞是肝多种反应进行的场所2.下列哪一种胆汁酸不是初级胆汁酸()A.甘氨胆酸B.牛磺胆酸C.甘氨鹅脱氧胆酸D.牛磺鹅脱氧胆酸E.脱氧胆酸3.肝细胞严重损伤时,血中蛋白质的主要改变是()A.清蛋白含量升高B.球蛋白含量下降C.清蛋白含量升高,球蛋白含量下降D.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都正常E.清蛋白含量下降,球蛋白含量升高或相对升高4.下列哪一种物质仅由肝合成()A.尿素B.脂肪酸C.糖原D.胆固醇E.血浆蛋白5.肝内胆固醇的主要代谢去路是转变成()A.7α-胆固醇B.胆酰CoAC.结合胆汁酸D.维生素D3E.胆色素6.肝脏在脂类代谢中所特有的作用是()A.将糖转变为脂肪B.合成胆固醇C.生成酮体并在肝外利用D.合成磷脂E.改变脂酸的长度及饱和度7.生物素缺乏时,影响下列哪一个酶的活性()A.丙酮酸脱氢酶B.丙酮酸羧化酶C.丙酮酸激酶D.苹果酸酶E.苹果酸脱氢酶8.血氨升高的主要原因是()A.体内合成非必需氨基酸过多B.急性、慢性肾衰竭C.组织蛋白质分解过多D.肝功能障碍E.便秘使肠道内产氨与吸收氨过多9.短期饥饿时,血糖浓度的维持主要靠()A.肝糖原分解B.糖异生作用C.组织中的葡萄糖利用降低D.肌糖原分解E.肝糖原合成10.饥饿时肝中哪个代谢途径的活性增强()A.磷酸戊糖途径B.脂肪合成C.糖酵解D.糖有氧氧化E.糖异生11.下列哪种维生素缺乏不导致丙酮酸堆积()A.维生素B1B.维生素B2C.维生素B6D.维生素PPE.泛酸12.血浆游离胆红素主要是与血浆中何种物质结合进行运输的()A.清蛋白B.球蛋白C.载脂蛋白D.配体蛋白E.葡糖醛酸13.参与胆红素生成的有关酶是()A.过氧化物酶B.过氧化氢酶C.乙酰转移酶D.血红素加氧酶E.7α-羟化酶14.肝昏迷前后,机体各器官有出血倾向,主要是由于()A.维生素C少B.维生素K少C.维生素A少D.凝血酶原少E.纤维蛋白原多15.肝是生成酮体的唯一器官,在下述何种情况下酮体生成过多()A.肝中脂肪代谢紊乱B.肝功能不好C.脂肪摄食过多D.脂肪转运障碍E.糖的供应不足或利用障碍16.严重肝疾患的男性患者出现男性乳房发育、蜘蛛痣,主要是由于()A.雌激素分泌过多B.雌激素分泌过少C.雌激素灭活不好D.雄激素分泌过多E.雄激素分泌过少17.肝功能不良时,下列哪种蛋白质的合成受影响较小()A.清蛋白B.凝血酶原C.凝血因子D.γ-球蛋白E.纤维蛋白原18.下列哪一个不是非营养性物质的来源()A.肠道细菌腐败产物被重吸收B.外界的药物、毒物C.体内代谢产生的氨、胺D.食品添加剂,如色素等E.体内合成的非必需氨基酸19.下列哪种物质在单核一吞噬系统细胞中生成()A.胆红素B.甲状腺素C.石胆酸D.胆汁酸E.葡糖醛酸胆红素20.肝是生成尿素的几乎唯一器官,是由于肝细胞含有()A.谷氨酸脱氢酶B.谷丙转氨酶C.CPS-ⅡD.精氨酸酶E.谷草转氨酶21.生物转化中第一相反应最主要的是()A.水解反应B.还原反应C.氧化反应D.脱羧反应E.结合反应22.胆红素葡糖醛酸苷的生成需哪种酶参与()A.葡糖醛酸基结合酶B.葡糖醛酸基转移酶C.葡糖醛酸基脱氢酶D.葡糖醛酸基水解酶E.葡糖醛酸基酯化酶23.生物转化中参与氧化反应最重要的酶是()A.加单氧酶B.加双氧酶C.水解酶D.胺氧化酶E.醇脱氢酶24.加单氧酶体系主要存在于()A.线粒体B.细胞核C.微粒体D.胞液E.细胞膜25.关于加单氧酶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此酶系存在于微粒体中B.通过羟化参与生物转化作用C.过氧化氢是其产物之一D.细胞色素P450是此酶系的组分E.与体内很多活性物质的合成、灭活、外源性药物代谢有关26.下列哪组物质属于初级胆汁酸()A.胆酸、脱氧胆酸B.甘氨胆酸、石胆酸C.牛磺胆酸、脱氧胆酸D.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E.石胆酸、脱氧胆酸27.下列哪种物质是肠内细菌作用的产物()A.胆红素B.鹅脱氧胆酸C.胆绿素D.硫酸胆红素E.胆素原28.肝进行生物转化时,下列哪种不能作为结合反应的供体()A.UDPGAB.PAPSC.CH3CO-SCoAD.S-腺苷蛋氨酸(SAM)E.丙氨酸(Ala)29.阻塞性黄疸尿中主要的胆红素是()A.游离胆红素B.葡糖醛酸胆红素C.胆红素-清蛋白D.胆红素-Y蛋白E.胆红素-Z蛋白30.胆红素进入肝细胞后的主要存在形式是()A.胆红素-清蛋白B.胆红素-Y蛋白C.胆红素-Z蛋白D.胆红素-脂蛋白E.游离胆红素31.胆汁酸对自身合成的调控是()A.激活3α羟化酶B.抑制3α羟化酶C.激活7α羟化酶D.抑制7α羟化酶E.激活12α羟化酶32.胆红素主要源于下列哪种物质的降解()A.血红蛋白B.肌红蛋白C.过氧化物酶D.过氧化氢酶E.细胞色素33.血中哪一种胆红素增加会在尿中出现胆红素()A.结合胆红素B.未结合胆红素C.血胆红素D.间接胆红素E.胆红素-Y蛋白34.参加肠道次级结合胆汁酸生成的氨基酸是()A.鸟氨酸B.精氨酸C.甘氨酸D.蛋氨酸E.瓜氨酸35.生物转化第二相反应最常见的结合物是()A.乙酰基B.葡萄糖醛酸C.谷胱甘肽D.硫酸E.甘氨酸36.关于胆汁酸盐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它在肝由胆固醇合成B.它为脂类消化吸收中的乳化剂C.它能抑制胆固醇结石的形成D.它是胆色素的代谢产物E.它能经肠肝循环被重吸收37.正常人血清总胆红素含量为()A.2.0~4.0mg/dl(34.0~68.0μmol/L)B.<1.0mg/dl(17.1μmol/L)C.>1.0mg/dl(17.Iμmol/L)D.1.0~2.0mg/dl(17.0~34.0μmol/L)E.>1.0~2.0mg/dl(17.0~34.0μmol/L)38.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机制主要是()A.使肝血流量增加B.肝细胞摄取胆红素能力增强C.使Z蛋白合成增加D.使Y蛋白合成减少E.诱导葡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39.下列对直接胆红素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为胆红素葡糖醛酸二酯B.水溶性较大C.不易透过生物膜D.不能通过肾脏随尿排出E.与重氮试剂起反应的速度快,呈直接反应40.肝进行生物转化时活性硫酸供体是()A.H2SO4B.PAPSC.半胱氨酸D.牛磺酸E.亚硫酸41.血糖浓度低时脑仍可摄取葡萄糖而肝则不能,其原因是()A.胰岛素的作用B.己糖激酶的Km低C.葡萄糖激酶的Km低D.血-脑屏障在血糖低时不起作用E.葡萄糖激酶的特异性42.肝细胞对胆红素生物转化的实质是()A.使胆红素与Y蛋白结合B.使胆红素与Z蛋白结合C.使胆红素的极性变小D.增强胆小管膜上载体转运系统以有利于胆红素排泄E.破坏胆红素分子内氢键并与葡糖醛酸结合,使极性增加利于排泄43.结合胆红素是指()A.胆红素与血浆清蛋白结合B.胆红素与血浆球蛋白结合C.胆红素与肝细胞内Y蛋白结合D.胆红素与肝细胞内Z蛋白结合E.胆红素与葡糖醛酸结合44.生物转化最重要的生理意义是()A.使毒物的毒性降低B.使有毒物质失去毒性C.使非营养物质极性增加,利于排泄D.使药物失效E.使生物活性物质灭活45.肝脏进行生物转化时葡糖醛酸的活性供体是()A.UDPGAB.UDPGC.ADPGD.CDPGE.CDPGA46.下列物质哪一个不含血红素()A.肌红蛋白B.铜蓝蛋白C.血红蛋白D.过氧化物酶E.过氧化氢酶47.下列关于肝摄取、转化胆红素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肝细胞膜能结合某些阴离子B.肝细胞膜上存在特异性结合受体C.肝细胞胞浆中有特异载体D.肝细胞能将胆红素转变为胆素原E.肝细胞能将胆红素转变成葡糖醛酸胆红素48.胆固醇结石与下列哪一种因素有关()A.胆盐浓度B.卵磷脂浓度C.胆盐和卵磷脂与胆固醇的比例D.胆固醇难溶于水E.以上都不是49.哪一项会导致尿中胆素原排泄减少()A.肠梗阻B.溶血C.肝细胞性黄疸D.胆道梗阻E.碱中毒50.下列关于游离胆红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胆红素与葡糖醛酸结合B.水溶性较大C.易透过生物膜D.可通过肾脏随尿排出E.与重氮试剂呈直接反应51.胆汁中含量最多的有机成分是()A.胆色素B.胆汁酸C.胆固醇D.磷脂E.黏蛋白52.某黄疸病人,实验室检查发现其血清游离胆红素明显升高,尿胆红素阴性,尿和粪便中胆素原明显增多。
肝生物化学(生物化学课件)
肝脏疾患时与代谢障碍或异常有关的临床表现
糖代谢
脂类代谢
蛋白质代谢
维生素代谢 激素代谢
低血糖
临 床 表 现
厌 油 腻 及 脂 肪 肝性脑病 泻
脂肪肝
水肿或 凝血时间 腹水 延长及出
血倾向
出血倾向、 夜盲症
蜘蛛痣、 肝掌
肝 糖 原 储 分 泌 胆 汁 的 能 肝 合 成 尿 清蛋白 凝血酶原、维生素K、A 肝对激素
甘氨酸等物质或基团
结合反应是体内最重要的生物转化方式
1、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
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AT)
部位:肝微粒体
葡萄糖供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
产物:各种葡萄糖酸苷
OH
COOH
UDPGT
O
O
UDPGA UDP
苯酚
苯-β-葡萄糖醛酸苷(醚型)
2、硫酸结合反应
酶:硫酸转移酶 硫酸供体:3ˊ-磷酸腺苷5ˊ-磷酰硫酸(PAPS) 产物:硫酸酯化合物
仍不大,必须与某些极性更强的物质结合, 即第二相反应,才最终排出。
(一)氧化反应——最多见的生物转化反应 1、加单氧酶系
存在部位:微粒体内 催化的基本反应
RH+O2+NADPH+H+ ROH+NADP++H2O
产物: 羟化物、环氧化物
意义:加单氧酶系的羟化作用不仅增加药物或毒物的水溶性, 有利于排泄,而且还参与体内许多重要物质的羟化过程。
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成分,是脂类消化吸收所必需 的一类物质。
肝进行胆汁酸的合成与排泄构成了胆固醇降解的主 要途径,也是机体清除胆固醇的主要方式。
(二)胆汁酸的生成 1、初级胆汁酸的生成
肝的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复习提要
肝的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复习提要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具有极其复杂和多样化的生物化学功能。
在生物化学的学习中,理解肝脏的生物化学过程对于掌握整体的生理代谢机制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肝的生物化学相关知识的复习提要。
一、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1、糖代谢肝脏在维持血糖稳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肝脏通过将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储存起来,或者将其转化为脂肪酸,进而合成甘油三酯储存。
当血糖水平降低时,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入血,同时肝脏还能通过糖异生途径将非糖物质(如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化为葡萄糖,以补充血糖。
2、脂类代谢肝脏是脂类代谢的重要场所。
它能合成和分泌胆汁酸,促进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肝脏能够合成甘油三酯、磷脂和胆固醇等脂类物质,同时也能对脂类进行分解代谢,将脂肪酸氧化分解为乙酰辅酶 A,为机体提供能量。
此外,肝脏还参与脂蛋白的合成和代谢,调节体内脂类的运输和分布。
3、蛋白质代谢肝脏是蛋白质合成和分解的重要器官。
它能合成多种血浆蛋白质,如白蛋白、凝血因子等。
同时,肝脏也能对氨基酸进行代谢,通过转氨基作用和脱氨基作用,将氨基酸转化为酮酸和氨。
氨在肝脏中经过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排出体外。
二、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生物转化是指机体将非营养物质进行化学转变,增加其水溶性,使其易于排出体外的过程。
肝脏是生物转化的主要器官。
1、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包括第一相反应和第二相反应。
第一相反应主要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使非营养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暴露出某些极性基团。
第二相反应是结合反应,将第一相反应产生的极性基团与某些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醛酸、硫酸、谷胱甘肽等)结合,进一步增加其水溶性,利于排出。
2、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疾病、遗传因素等。
例如,新生儿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尚未完善,老年人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会有所下降。
三、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1、胆汁的成分和作用胆汁主要由水、胆汁酸、胆色素、胆固醇、磷脂等组成。
【高中生物】肝的生物化学第十七章肝的生物化学
(生物科技行业)肝的生物化学第十七章肝的生物化学第十七章肝的生物化学第一节肝的物质代谢特点一、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1.作用: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从而保障全身各组织,特别是大脑和红细胞的能量供应。
2.机制: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控下,肝通过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及糖异生作用来实现对血糖的调节。
1)当血糖浓度增高时(如进食后),血中葡萄糖在肝中合成肝糖原储存,使血糖保持正常水平。
2)当血糖浓度降低时(如饥饿时),肝糖原迅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入血以补充血糖,从而防止血糖降低。
在饥饿10多小时后,绝大部分肝糖原被消耗,此时糖异生作用成为肝供应血糖的主要途径。
故肝病时容易导致血糖含量变化,可以引起肝源性低血糖症,甚至出现低血糖昏迷。
二、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1.作用:肝脏在脂类消化、吸收、转运、分解和合成代谢中都有重要作用。
2.机制:1)肝细胞可将胆固醇转变为胆汁酸盐,随胆汁排入肠腔,可乳化脂肪,以利于脂类消化和吸收。
肝病或胆道阻塞时,脂类消化吸收障碍,可产生厌油腻和脂肪泻等症状。
2)血浆中的VLDL主要在肝细胞合成,它在血浆中可转化为LDL。
HDL也主要在肝细胞合成。
脂蛋白是脂类在血浆中的转运形式,故肝脏积极参与体内各种脂类的转运和代谢。
3)甘油三脂在肝分解代谢十分活跃。
如脂肪酸在肝旺盛地进行β-氧化分解,且因其特有的酮体合成酶系,将之转变为酮体,并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肝外组织,供大脑、肾、心脏、骨胳肌等组织氧化利用获取能量。
4)肝脏是合成脂肪、胆固醇、磷脂旺盛的器官。
磷脂是脂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肝功能障碍或磷脂合成原料缺乏时,肝细胞合成磷脂减少,肝内脂肪运出障碍,过多的脂肪存积在肝细胞内而形成脂肪肝。
三、肝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1.作用:肝活跃地进行着蛋白质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
2.机制:肝是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器官,肝除合成其本身所需的蛋白质外,还能合成大部分血浆蛋白。
血浆中的清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及多种载脂蛋白在肝脏合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科技行业)肝的生物化学第十七章肝的生物化学第十七章肝的生物化学第壹节肝的物质代谢特点壹、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1.作用: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从而保障全身各组织,特别是大脑和红细胞的能量供应。
2.机制: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控下,肝通过糖原的合成和分解及糖异生作用来实现对血糖的调节。
1)当血糖浓度增高时(如进食后),血中葡萄糖在肝中合成肝糖原储存,使血糖保持正常水平。
2)当血糖浓度降低时(如饥饿时),肝糖原迅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入血以补充血糖,从而防止血糖降低。
在饥饿10多小时后,绝大部分肝糖原被消耗,此时糖异生作用成为肝供应血糖的主要途径。
故肝病时容易导致血糖含量变化,能够引起肝源性低血糖症,甚至出现低血糖昏迷。
二、肝脏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1.作用:肝脏在脂类消化、吸收、转运、分解和合成代谢中都有重要作用。
2.机制:1)肝细胞可将胆固醇转变为胆汁酸盐,随胆汁排入肠腔,可乳化脂肪,以利于脂类消化和吸收。
肝病或胆道阻塞时,脂类消化吸收障碍,可产生厌油腻和脂肪泻等症状。
2)血浆中的VLDL主要在肝细胞合成,它在血浆中可转化为LDL。
HDL也主要在肝细胞合成。
脂蛋白是脂类在血浆中的转运形式,故肝脏积极参和体内各种脂类的转运和代谢。
3)甘油三脂在肝分解代谢十分活跃。
如脂肪酸在肝旺盛地进行β-氧化分解,且因其特有的酮体合成酶系,将之转变为酮体,且经血液循环转运至肝外组织,供大脑、肾、心脏、骨胳肌等组织氧化利用获取能量。
4)肝脏是合成脂肪、胆固醇、磷脂旺盛的器官。
磷脂是脂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肝功能障碍或磷脂合成原料缺乏时,肝细胞合成磷脂减少,肝内脂肪运出障碍,过多的脂肪存积在肝细胞内而形成脂肪肝。
三、肝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1.作用:肝活跃地进行着蛋白质的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2.机制:肝是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器官,肝除合成其本身所需的蛋白质外,仍能合成大部分血浆蛋白。
血浆中的清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及多种载脂蛋白在肝脏合成。
大部分α-球蛋白和β-球蛋白也是由肝细胞合成。
注意:γ-球蛋白主要由浆细胞合成。
正常人血浆蛋白总量为60~80g/L,其中清蛋白(A)为40~55g/L,球蛋白(G)为20~30g/L,清蛋白和球蛋白的比值(A/G)为1.5~2.5/1。
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时主要是清蛋白合成减少,又因免疫刺激作用,浆细胞合成γ-球蛋白增加,使A/G比值降低甚至倒置。
由于清蛋白合成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患者可出现水肿或腹水等症状。
因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合成障碍,可出现凝血时间延长及出血倾向。
肝是氨基酸代谢的主要场所。
氨基酸的转氨基、脱氨基、转甲基、脱硫基及脱羧基等作用均能在肝细胞中进行。
由于肝中氨基酸代谢活跃,各种转氨酶含量多、活性高,因此血中转氨酶活力的测定如ALT的测定有助肝病的诊断。
肝是合成尿素的最主要器官,各种来源的氨都可在肝细胞中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
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时,体内的尿素合成减少,血氨浓度升高,可引起肝性脑病。
四、肝脏在维生素代谢中的作用1.作用:肝在维生素的吸收、储存和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2.机制:1)肝细胞合成分泌的胆汁酸盐可协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2)肝脏是多种维生素储存的场所,维生素A、D、K、B1及B12主要在肝中储存,其中储存的维生素A占体内总量的95%。
3)肝仍和维生素代谢有密切关系,如能将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D转化为25-(OH)-D3。
肝仍可利用许多维生素合成辅酶,例如维生素B1可在肝中合成TPP;维生素PP可合成NAD+和NADP+等。
五、肝在激素代谢中的作用1.作用:肝脏是体内激素发挥生理功能后转化、灭活的主要场所。
激素灭活对于激素作用时间的长短及强度起着调控作用。
2.机制:肝有活性很强的生物转化的酶系能将激素灭活。
在肝灭活的激素有醛固酮、抗利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甲状腺素、雌激素等。
严重肝功能损伤时,肝对激素的灭活功能降低,体内某些激素水平升高,如醛固酮增多造成钠和水潴溜;雌激素灭活减少,使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可出现男性乳房增生、蜘蛛痣或肝掌等症状。
第二节肝的生物转化壹、生物转化的概念(壹)概念:非营养性物质在体内进行的代谢转变过程称为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二)场所:主要在肝(三)非营养性物质的来源:外源和内源。
1.内源性物质包括激素、神经递质、胺类等对机体具有强烈生物学活性的物质,仍有氨及胆红素等有毒物质。
2.外源性物质则更多,如食品添加剂、色素、防腐剂和药物、毒物等1万余种。
此外,仍有肠道细菌的腐败产物如胺、酚、吲哚和硫化氢等。
二、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壹)第壹相反应——氧化、仍原、水解反应1.氧化反应:最多见,由肝细胞的微粒体、线粒体及胞液中多种氧化酶系所催化。
(1)依赖细胞色素P450的加单氧酶:存在微粒体中,是肝中最重要的代谢药物和毒物的酶系。
该酶催化许多脂溶性物质如烷烃、芳烃、类固醇等从分子氧中接受壹个氧原子,生成羟基化合物或环氧化合物,故又称羟化酶,反应中另壹个氧原子和氢结合生成水,故又称之为混合功能氧化酶。
其催化的总反应如下:RH+NADPH+H++O2ROH+NADP++H2O注意:有些致癌物质经氧化后丧失活性,而有些无活性物质经氧化后生成了有毒或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经加单氧酶作用生成的环氧化物是致癌物质,需要进壹步的生物转化。
(2)单胺氧化酶系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
肠道细菌产生的各种胺类,如酪胺、尸胺、腐胺等及体内许多生理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儿茶酚胺均可在此酶催化下氧化为醛和氨,而丧失生物活性。
反应通式如下:RCH2NH2+O2+H2ORCHO+NH3+H2O2(3)脱氢酶系:分布于肝细胞微粒体及胞液中,包括醇脱氢酶、醛脱氢酶,均以NAD+为辅酶,分别催化醇类和醛类氧化,生成相应的醛类或酸类。
例如:2.仍原反应肝微粒体内含有偶氮仍原酶和硝基仍原酶,分别催化偶氮化合物和硝基化合物仍原生成相应的胺类。
例如:3.水解反应肝微粒体和胞液中含有多种水解酶,如酯酶、酰胺酶、糖苷酶等,分别催化脂类、酰胺类及糖苷等化合物的水解。
多数物质经此反应后活性减低或消除,也有少数反而呈现出活性。
例如: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在肝脏很快被水解而失去其药理作用,而乙酰水杨酸则需经酯酶水解生成水杨酸后才具有解热镇痛作用。
(二)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结合反应是体内最重要的生物转化方式。
非营养物质可直接或经上述的第壹相反应后和内源性活性供体发生结合反应,使其水溶性增强,原有生物活性或作用改变,易于由肾随尿排出体外。
参加结合反应的物质种类较多,多数为极性较强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醛酸、活性硫酸和谷胱甘肽等。
1.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最常见。
肝细胞微粒体中含有活性很高的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它可催化葡萄糖醛酸基转移至醇、酚、胺及羧基化合物,生成β-葡萄糖醛酸苷衍生物。
反应中二磷酸尿苷葡萄糖醛酸(uridinediphosphateglucuronicacid,UDPGA)为葡萄糖醛酸的供体。
2.硫酸结合反应:较常见。
醇、酚、芳香胺类物质都可在肝细胞胞液中由硫酸转移酶催化进行硫酸结合反应。
硫酸的供体是3’-磷酸腺苷-5’-磷酰硫酸(PAPS),又称“活性硫酸”。
例如:雌酮经此反应而灭活。
3.乙酰基结合反应芳香胺类化合物主要在肝细胞胞液乙酰基转移酶催化下和乙酰基结合,生成乙酰化合物,乙酰基的供体是乙酰CoA。
大部分磺胺类药物通过此方式灭活。
4.甘氨酸结合反应含羧基的化合物的羧基被激活成酰基CoA后,可和甘氨酸的氨基结合5.GSH结合反应GSH在肝细胞胞液谷胱甘肽S-转移酶催化下,可和许多卤代化合物和环氧化合物结合,生成含GSH的结合产物,消除其毒性。
6.甲基结合反应体内壹些胺类生物活性物质和药物可在肝细胞胞液和微粒体中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通过甲基化而灭活。
甲基的供体是S-腺苷甲硫氨酸(SAM)。
三、生物转化的特点及生理意义(壹)特点1.转化反应的连续性2.反应类型的多样性3.解毒和致毒双重性(二)生理意义1.主要在于使非营养物质极性增强、溶解度增大,从而易于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
2.使其生物活性降低或消除(灭活作用),或使有毒物质的毒性减低或消除(解毒作用)。
注意:有些物质经肝转化后,其生物活性、毒性反而增强或溶解度反而降低,不易排出体外。
所以不能将肝的生物转化作用笼统地见作是“解毒作用”。
四、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肝的生物转化常受年龄、性别、营养、疾病、诱导物、抑制物等体内、外许多因素的影响。
1.生理因素1)年龄影响生物转化。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肝中酶系发育不完善,对药物及毒物的转化能力较差;老年人肝的重量和总细胞数明显减少,其微粒体酶不易被诱导,对许多药物的耐受力下降,服药后易出现中毒。
2)性别、营养、健康状况2.病理因素主要是肝实质性病变,因为此时肝血流量减少,各种酶活性降低,使肝的生物转化能力下降,故肝病患者最好戒烟、戒酒,谨慎用药,避免使用对肝有损害的药物,以免增加肝负担,加重病情。
3.诱导和抑制由于许多非营养物质的生物转化反应常受同壹酶系催化,因此联合用药时可发生药物间对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影响其转化。
如保泰松和双香豆素合用,前者抑制了后者的代谢,增强了双香豆素的抗凝作用,甚至引起出血。
此外,某些生物转化酶系的生物合成受多种作用物的诱导和抑制。
如苯巴比妥能诱导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合成,可加速药物或毒物的生物转化。
机体对壹些药物耐受性和此有关。
第三节胆汁酸代谢胆汁酸盐是胆汁中特有的成分,是肝清除胆固醇的主要方式。
壹、胆汁酸的生成(壹)初级胆汁酸的生成:1.原料:胆固醇2.部位:肝3.生成过程:胆固醇首先在胆固醇7α-羟化酶的催化下生成7α-羟胆固醇,然后又经过仍原、羟化、氧化断侧链、加辅酶A等多步反应,最后生成具有24碳的初级游离胆汁酸即胆酸、鹅脱氧胆酸,它们分别和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生成相应的初级结合胆汁酸。
注意:①胆固醇7α-羟化酶是胆汁酸合成的限速酶,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能够提高胆固醇7α-羟化酶的活性。
甲状腺素可使该酶的mRNA合成迅速增加,因此甲状腺素可降低血浆胆固醇。
②结合胆汁酸生成的意义:结合胆汁酸极性大,亲水性强,利于胆汁酸在肠腔内发挥其促进脂类消化吸收的作用,仍防止了胆汁酸过早的在胆管和小肠内吸收。
③正常成人每天合成胆固醇约1~1.5g,其中约2/5(0.4~0.6g)在肝内转化为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腔。
(二)次级胆汁酸的生成:1.部位:小肠下段和结肠2.生成过程:进入肠道的初级胆汁酸在协助脂类物质消化吸收后,在小肠下段及大肠中受细菌作用,结合型初级胆汁酸水解释放出游离胆汁酸,后者在肠菌的作用下发生7α-脱羟基,即胆酸转变为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转变为石胆酸。
此类由初级胆汁酸在肠菌作用下形成的胆汁酸称为次级胆汁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