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笔记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心得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德国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瓦尔特.本雅明。
本雅明在艺术生产理论的建立和形成有着突出的贡献。
这部作品体现了本雅明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
一、艺术是一种生产本雅明在他的《机械复制时代的的艺术作品》的开篇就提到马克思在资本主生产方式的初级阶段就对资本主义的未来就行预测。
从而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是“上层建筑的变革要比基础的变革来得慢,它用了半个多世纪使生产条件方面的变化在所有文化领域中得到体现。
要作出这个说明,这就必然要涉及一些预言性的东西。
”而且还讲到他的这些艺术理论虽不能为政治服务,但是对于表达艺术政策的变革要求却很有用。
艺术是属于上层建筑,其中部分属于意识形态。
而艺术的生产则是是属于生产力的范围。
在这里,本雅明已经把艺术的的创作纳入到生产中来。
复制,首先是一种技术。
这种复制技术是属于生产力中的因素: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
这种复制技术,是依托在生产工具上的。
这种复制技术大致的发展历程是铸造和制模——木刻——石印术——照相机、摄影机。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由原先的只会制造器类物品到对手稿的复制,使得人类的文明得以更好地传承。
而到了石印术的出现,使得复制技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是照相机、摄影机等先进的技术诞生后,更是让艺术品的复制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变革。
这也就符合了,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力影响上层建筑。
二、机械复制技术对艺术品的影响:艺术作品的现时现地性和韵味使得艺术作品本身具有价值性和权威性。
1、对艺术品本身而言:首先,艺术作品具有现时现地性。
现代的科技很发达,机械的复制技术能够很逼真的把艺术品复制下来。
本雅明认为,即使在最完满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现时现地性。
强调的是这种艺术品在其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
这种独一无二性构成了艺术品的历史。
在评价艺术作品时,把作品放到作品的创作背景来考察是否具有意义。
特定的创作背景是作品灵魂中重要的部分,也是作品的价值之一。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书笔记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书笔记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前言:现行生产条件下艺术发展倾向的论题是当下具有辩证性质和预言性的主题,将一些概念重新引入艺术理论中去,使它们能够纯洁地表达艺术政策中的革命要求,免于落入法西斯主义意识中。
概念(社会文化背景)机械复制:艺术品的机械复制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包括载体、体裁和内容。
原真性:原真性由作品的即时即地性构成,对原真作品的技术复制削减了其权威性,又赋予其在多重现实下的活力,电影的宣泄力和破坏力便是最好的例子。
光韵的消失:传统作品的独有韵味在于绝对距离与心理感知的矛盾,而大众运动背景下的机械复制打消了这一点。
礼仪与政治:机械复制对艺术品原真性的破坏首次将艺术品从对礼仪的寄生中解放出来,转而投向政治领域。
新的艺术形式也不可避免地从分众传播走向大众传播,为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所用,也不失国际化。
膜拜价值和展示价值:艺术史可被描述为在价值天平上由膜拜向展示的移动。
社会文化背景与机械复制艺术的进步共同推进了这种发展。
而机械复制运动创造的“第二自然”逐渐强大,不再受人控制。
机械复制艺术(技术发展)摄影:人像有跨越载体的光韵,而它在照相摄影中的消失意味着展示价值首次压过了膜拜价值。
摄影所展示内容也愈发精密和强制。
永恒价值:机械复制时代的展示艺术丧失了膜拜艺术重视的永恒性,却也因此获得了可修正性。
摄影与作为艺术的电影:作为机械复制艺术的代表,电影的艺术价值在于使用复制的现实表达神秘的梦幻。
电影与检测效应:电影的艺术效果很大程度由复制现实过程中的检测者决定,而其标准是可展示性。
电影演员:机械复制艺术的一大特点是机器媒介对原真创作的创造性异化。
以电影演员为例,其形象更多由摄影机以上的电影制作机制决定,人被作为道具使用。
演员们通过摄影机与大众进行打破原真性的关联,而电影资本与大众力量的角力也决定了展示与膜拜天平的倾斜,这给法西斯艺术以可乘之机。
面向大众的展示:影音复制时代的民主政治也像艺术一样,其天平的砝码向展示移动,却也像电影艺术一样产生复杂的后果。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主要观点
主题: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主要观点一、介绍本雅明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年7月15日-1940年9月26日)是一位德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他对20世纪的文学、哲学、政治以及社会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雅明的著述广泛涉猎文学、哲学、艺术、电影等多个领域,其中尤以其著名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对当代艺术观念的多元化、复制品的审美意义以及技术变革对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而备受瞩目。
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所谓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指通过机械工具进行复制和传播的艺术品,在本雅明看来,这种机械复制的艺术品与传统手工制作的艺术品有着根本的区别。
在早期的手工制作艺术中,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原创性和独特性;而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可以通过印刷、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进行大规模复制和传播,这使得艺术作品可以被广泛地传播和消费,产生了全新的艺术形式和观念。
三、机械复制艺术作品的观点1. 技术变革对艺术的影响本雅明认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不断进步,艺术作品可以被大规模地传播和消费,使得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和品味,而是成为了大众化的文化消费。
这从一个侧面改变了艺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也使得艺术与大众生活更加紧密地通联在一起。
2. 复制品的审美意义在本雅明看来,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并非完全是负面的,他认为复制品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
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传播方式和观赏方式也发生了变革,复制品的出现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艺术作品,扩大了艺术的受众裙体,也促进了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3. 艺术作品的原创性与复制性本雅明对艺术作品的原创性与复制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传统的手工艺术品具有原创性和独特性,而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则更偏向于复制性和传播性。
在他看来,原创性和复制性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二者可以共存。
艺术是有生命的 ——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感想
艺术是有生命的——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感想摘要: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了机械复制手段产生的艺术作品,它的社会意义也是双重的,既有建设性,又有破坏性。
从原理上讲,一件艺术品是可以被复制的;摄影与电影的“机械复制”有一种进步的效果。
在现在这个时代的艺术品中有生命的艺术作品是存在的,而个中复制技术是对原创作品有一定的冲击力,但是这种艺术品本身所带的“光晕”还是会闪射出来。
我们无法否认各种复制技术的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各种新的感受,但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是无法掩盖的。
Walter Benjamin in the works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method proposed produced works of art, it is both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both constructive and destructive. From the principle of speaking, a work of art can be copied; Photography and film "mechanical reproductions\" have a kind of improved result. In the modern era there is life in the art of art is exist, and the copy of original works of technology is a certain impact, but this art itself with the "halo" will still ShanShe out. We can't deny all kinds of cloning technology to bring us the progress of various new feeling, but the value of art itself is can not cover up.关键词:机械复制;建设性;破坏性;生命。
本雅明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是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批评家,法兰克福学派的先驱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1892年,本雅明出生在德国柏林的一个殷实的犹太人家庭,1912年他毕业于人文中学,后曾在弗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柏林大学和瑞士伯尔尼大学攻读哲学、德国文学和心理学。
在专业之外, 他博览群书,对艺术和语言学兴趣尤其浓厚。
二十年代,他常去法国,与纪德、阿拉贡等作家过从甚密。
也曾去意大利、斯堪地亚维纳半岛和俄国旅行,对卡夫卡、普鲁斯特以及超现实主义作家有研究。
1933年3月,本雅明离开德国,走上了流亡之路,1934年和1938年曾两次到丹麦造访布莱希特。
1939年被剥夺德国国籍。
1940年,在试图越过法国西班牙边界逃往美国时,被西班牙边防军扣留,因担心被引渡给纳粹德国,本雅明自杀于法西边境小镇波港(Port Bou)。
本雅明的艺术理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他的博士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遭到法兰克福大学拒绝为界。
之前,他从事的是艺术的审美批评理论;之后,他开始了他的文艺的文化研究。
本雅明早期作品的审美批评理论构想是隶属于他的语言哲学所限定的框架中,受制于弥赛亚。
基于与宗教哲学相通的语言哲学观,本雅明的艺术思想是与德国的唯心主义相一致的。
他特别强调语言的直接性和无中介性特点,在他看来,所有的语言都表达其自身,所有的精神表达都必须在语言中而不是通过语言来进行。
区别传统的工具语言观。
因而艺术作品也不传达什么,讲述什么,传达内容、提供信息不是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是以自身为对象的,具有它的独特性和不可传达性。
他对艺术的独特性和不可传达性的强调,区别“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思潮,重在表明艺术与上帝相通的那种神圣性和神秘性,不为美的外表或现象所迷惑(1914--1924年)。
对本雅明而言,艺术语言与真理的关系是最可靠的。
那就是为什么,作为一个艺术理论家,他特别倚重“当代”艺术。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后感精选7篇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后感精选7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后感(篇1)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很多艺术类的书,其中有一本叫《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很强大,被誉为艺术中的圣经。
据说它被译成30种文字。
把成千上万的人引入了艺术的殿堂。
作者贡布里希是当代最有洞见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怀着毕恭毕敬的心情,本来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把这本无比厚的书给读完。
因为我是一个没有耐性的人,以前看书只要超过400页我都没有看完,我一直以来都没有读书的习惯,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字,总是耐不下心来,把一本书给读完,更别说从中找到乐趣了。
但是,这本书好像有巨大的魔力,每天早上都催促着我起床,把我呼唤到图书馆,那丰富的图片和那有趣的故事强烈的吸引着我,读那么厚的一本书突然变成了我的一种享受,每次读《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就让我感觉眼前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总会有一种喜悦的心情。
其实能够让我这样着迷的是那些细节的阐述。
《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了,一开始的时候,觉得不就是画了12个人而已嘛,但是读了《艺术的故事》关于《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的描写,虽然篇幅不是很长,但会觉得妙不可言。
引人注目的是蒙娜丽莎看起来栩栩如生,她真像是正在看着我们,而且她有着自己的想法。
就在这里,作者水到渠成的开始介绍“渐隐法”并且很贴心的在旁边附上衣服蒙娜丽莎面部的大图,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明白这个画法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
更让我佩服的是,凡是有可以做比较的参照物,作者都不会忘记表明这个参照物到底是在书本上的第几页,具体是什么地方可以对比或者反衬,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举一反三吧。
这不仅是一个学习的方法,更是一种学习的态度。
在前言我被震撼了,看到了很多实话。
作者骇人听闻地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他还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每一件作品在这故事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作者谈到了原始人和古埃及人是画他们的所知道的东西,而印象主义者却是想画他们所见的东西。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读后感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后感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似乎被重新定义了。
传统的手工艺术作品在机械复制的时代似乎有些失去了它的独特性和珍贵性,因为机械复制技术使得艺术作品可以轻而易举地被大量复制和传播。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些艺术家们开始思考和探索艺术作品的新价值和意义,他们试图通过机械复制的方式来重新诠释艺术作品,从而使得艺术作品在机械复制时代依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作者通过对机械复制技术对艺术作品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作者首先指出了机械复制技术对传统手工艺术作品的冲击,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使得艺术作品可以大规模地生产和传播,这对传统手工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稀有性提出了挑战。
然而,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机械复制技术的负面影响上,他还探讨了机械复制技术对艺术作品的积极影响。
作者认为,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使得艺术作品可以更广泛地被人们所接触和欣赏,这使得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得到了重新定义。
此外,作者还指出了一些艺术家们如何利用机械复制技术来重新诠释和创造艺术作品,从而使得艺术作品在机械复制时代依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在阅读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后,我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传统手工艺术作品在机械复制时代似乎有些失去了它的独特性和珍贵性,但是机械复制技术也为艺术作品的传播和欣赏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家们如何利用机械复制技术来重新诠释和创造艺术作品,使得艺术作品在机械复制时代依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通过阅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我不仅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它的独特性和稀有性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上。
因此,艺术家们如何利用机械复制技术来重新诠释和创造艺术作品,使得艺术作品在机械复制时代依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主要内容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主要内容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在本雅明时代,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读
文章标题: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读1. 引言本雅明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批评家和哲学家之一,其著名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深刻地探讨了机械复制对艺术作品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篇重要的艺术理论文章进行全面解读和评述,以便更好地理解本雅明的思想。
2. 机械复制时代的背景本雅明生活在20世纪初期,正值机械复制技术的兴起。
这一时代,印刷术、摄影术和电影等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作品可以被大规模地复制和传播。
这种变革对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实践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引发了本雅明对艺术作品本质的思考。
3. 机械复制对艺术作品的影响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打破了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性,使得艺术作品可以大规模复制和传播。
这种复制的便利性,使得艺术作品脱离了原始的审美体验,变得更加普遍和大众化。
机械复制也使得艺术作品被商业化,失去了原本的神圣性和独立性。
4. 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在本雅明看来,机械复制的时代给艺术作品带来了重要的变革。
艺术作品不再是静止的、永恒的存在,而是随着技术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和传播。
艺术作品的观看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依赖于特定的空间和时间,而是可以随时随地被观赏和体验。
5.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意义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将艺术带入了大众的生活,使得艺术不再只是少数精英的享受,而是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大众化带来了艺术作品的广泛传播和社会影响,也为艺术创作和观念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
6.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文的解读,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所涉及的艺术理论和思想。
机械复制时代给艺术作品带来了重要的变革,同时也引发了对艺术本质和意义的思考。
未来,面对不断发展的技术和文化,我们需要更加灵活地理解和应对艺术作品的变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7.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进行的深刻思考,不仅带来了对艺术本质的重要启示,也为我们认识和欣赏艺术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书笔记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书笔记嘿,读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新世界的大门。
在这个机械复制的时代啊,艺术作品变得可神奇了。
以前的艺术作品那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那些古老教堂里的壁画,只能在原地看,珍贵得很。
可现在呢,就像我们看的那些海报、照片啥的,都是艺术作品的复制。
比如说一幅名画,通过印刷,好多人都能在家里挂一幅差不多的,这在以前可不敢想。
我就想起有一次我去博物馆看画展,那里面有一幅特别有名的画,周围围了好多人。
大家都在那赞叹画家的笔触、色彩啥的。
我就想啊,这画这么出名,可大部分人也只能在这博物馆里看看,或者在画册上瞧瞧印刷版。
这时候我就突然明白书里说的机械复制的影响了。
因为有了复制,这幅画的样子能被更多人知道,它的名气也就更大了。
书里还说机械复制改变了艺术作品的“灵韵”。
这“灵韵”啊,听起来挺玄乎,其实就是那种原作特有的、独一无二的气质。
就像我之前看到一个手工制作的陶器,那上面的纹理、色彩,在灯光下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这就是它的“灵韵”。
但要是用机器复制出一堆一模一样的陶器,这种感觉就淡了。
不过呢,复制也有好处啊。
比如说电影,电影就是一种可以大量复制传播的艺术。
我记得我和朋友一起去看一部特别火的电影首映,电影院里坐满了人。
大家一起笑,一起紧张,那种感觉可棒了。
电影就是通过复制在不同的电影院播放,让这么多人都能体验到它的魅力。
而且啊,现在网上有好多艺术作品的图片、视频啥的,大家可以很容易地分享和欣赏。
有一回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舞蹈表演的视频,那舞者跳得可美了。
这个视频被好多人转发,要是没有这种复制和传播的能力,我们可能很难看到这样精彩的表演。
所以说,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就像有了新的生命,虽然和以前那种传统的艺术作品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接触艺术的机会,这可真是个有趣又复杂的时代啊,艺术在这个时代里就像变形金刚一样,有了新的模样和玩法。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读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读摘要:本雅明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他的代表著作。
通过分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各部分的内容,展示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变革。
再从“灵韵”、“机械复制”、“艺术生产”深入解析该文的主要内容。
瓦尔特·本雅明,德国美学家、文艺评论家和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本雅明的代表著作,它主要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带给艺术领域的一系列变革。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除前言和后记外,正文共有15 小节,可以分为五个大的部分。
前言是第一部分,在前言中本雅明不仅交代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还透露了他的写作目的。
本雅明写这篇文章一方面是为了研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艺术的新变化,另一方面是为了寻找现代复制技术条件下艺术服务无产阶级革命的理由和方式,用此来反抗法西斯主义利用艺术制造新神话的行为。
第一小节是第二部分,简要回顾了人类的复制技术发展历程,从古希腊人的熔铸和压模,到木刻、铜版画、石版画,并阐述了这些复制技术演进的各种意义。
第2~6小节是第三部分,在本部分本雅明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不仅驱散了艺术作品的灵韵,同时也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方式并使得艺术作品的功能发生了改变。
第7~15 小节是第四部分,本部分以电影为例来考察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差别,并论述了电影对当代艺术及社会的影响。
结语部分,针对法西斯主义将美学引入政治生活里,提出共产主义的回应应该是让艺术政治化。
对于这部作品应该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理解:一、“灵韵”“灵韵”是本雅明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关键词。
本雅明在不同时期的很多著作中都对“灵韵”作了阐释,但是由于本雅明的审美理想和政治理想的矛盾等因素导致他对“灵韵”的态度、阐释的角度、内涵都有所不同,因此“灵韵”的含义也变得非常丰富。
1.“灵韵”的含义。
本雅明用“灵韵”来概括传统艺术最为根本的审美特性。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析
I. 复制技术的发展摄影与电影艺术的发明改造了艺术作品的影响模式。
II. 最完美的复制也仍然贬低了艺术品的真实性[此时此地]。
III. 当今的感受模式[通过复制来感受真实]造成了灵光的衰退。
IV. 机械复制技术解放了艺术,艺术的功能不再奠基于仪礼,而将奠基于政治。
V. 对于艺术品的感受评价刚好有两极;一是有关作品的崇拜仪式价值,另一是有关其展览价值;复制技术强化了艺术品的展演价值,这一点影响到了艺术的本质特性。
VI. 摄影中的人像:祭仪价值的最后一道防线;展览价值开始掀起艺术本性的质变。
VII. 艺术借由机械复制技术跨越出其仪典根基,其自主自律的假象也从此消失了。
VIII. 机械中介以及摄影机镜头的干预使电影丧失了崇拜仪式的价值。
IX. 电影演员的灵光被剥夺。
X. 电影作为大众的艺术作品极大地缩小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XI. 电影的摄影机镜头嵌接了现实与幻象,直接深入至现实的核心。
XII. 电影的传播方式使其能够直接而亲密地面对大众。
XIII. 电影结合了摄影艺术与科学探索为一体,开拓了日常空间,打开了无意识的经验世界。
XIV. 达达主义;电影吸引了观众,阻碍了观众心灵的任何联想。
XV. 电影以散心的方式潜入了大众。
结语XVI. 法西斯主义将美学引入政治生活里;共产主义的回应则是让艺术政治化。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主要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一系列变革。
它把艺术人从一向被人们所崇敬的神圣的“祭坛”上拖了下来,在摧毁了传统的同时使现代艺术具有了新的特点、价值和接受方式。
在这里,我主要想谈一下这本书中关于“光韵”这个概念的若干问题。
文中多次出现了“光韵”(Aura)这一词。
这是本雅明独创的艺术概念,用来概括传统艺术最为根本的审美特性,在他的艺术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不同的翻译作品和评论文章中,对“Aura”的翻译经常不同。
我曾经看到有译作“光晕”,有译作“灵韵”或“韵味”等。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读后感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后感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产生不再依赖于艺术家的手工创作,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的复制过程。
这种创作方式的出现,使得艺术家能够克服手工创作的种种局限,大胆地尝试各种新的材料和技术,从而推动了艺术创新的进展。
光影、摄影、雕塑等多种媒介的出现,使得艺术作品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使观众能够以更直观的方式感受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通过摄影技术,艺术家能够捕捉到瞬间的美感,将其固定在作品之中,使观众能与之产生更深的共鸣。
然而,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也给艺术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与问题。
首先,机械复制使得艺术作品的原作与复制品之间的差异变得模糊不清。
观众难以分辨原作与复制品之间的真伪,进而质疑艺术作品的价值和独特性。
其次,机械复制技术的普及也使艺术品变得更加商业化,艺术家不得不考虑市场需求和商业利益,可能导致艺术作品丧失原创性和独立性。
这使得艺术的品质和真实性受到了质疑,使得观众对艺术的关注和认同度下降。
然而,尽管机械复制技术给艺术带来了诸多困扰,但它也为艺术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
首先,机械复制技术使得艺术作品能够被更多的观众所欣赏和感知。
在传统的手工创作时代,艺术作品的制作周期长,受众范围有限。
而通过机械复制技术,艺术家能够将自己的作品大规模复制和传播,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艺术的魅力。
其次,机械复制技术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实验空间和创作材料。
通过机械的精确制作和复制,艺术家可以更加自由地去尝试新的材料、技术和形式,从而使其作品更具创新性和独特性。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对于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讨论话题。
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使得艺术家们能够更加自由和灵活地创作自己的作品。
然而,有些人认为,机械复制技术对于艺术家的创作能力是一种侵蚀和剥夺,这是一种机械化的创作方式,可能会导致艺术的泛滥和粗制滥造。
然而,我认为机械复制技术并没有剥夺艺术家的创作能力,而是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
第八讲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电影艺术政治化
本雅明较推崇的电影偏向于纪录电影、左派电影和有社会 主义倾向的电影 本雅明的艺术政治化的主张(将电影艺术应用于政治,使 艺术为无产阶级服务)出发点:
一是出于对抗法西斯主义的考虑
• 希特勒将政治审美化
二是受剧作家布莱希特的“史诗剧”的影响
• 史诗剧并不看重作品的审美因素,而更注重它对观众产生的政 治效果 • 史诗剧的间离化效果所具有的“中断”与“震惊”体验
灵晕(aura,或光晕)概念解读
艺术作品诞生时的独一无二性,即原真性 意味着观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距离感 昭示着艺术品的历史感,即与传统的关联 这一概念与艺术品的礼仪或膜拜功能相关 概念规定了人对艺术品的感知方式——聚精会神、凝 神观照
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
膜拜价值——有光晕的传统艺术 展示价值——机械复制的现代艺术 价值的改变意味着感知和接收方式的变迁 当膜拜价值让位于展示价值时,意味着光晕的丧失及传统 艺术的没落 “祛魅”及距离感的消失致使传统艺术陷入危机之中
学术成就
逝后出版的作品集包括:
《本雅明著作集》(两卷本,阿多诺夫妇编撰) 《本雅明全集》(七卷本,罗多夫· 蒂德曼编撰) 《本雅明书信全集》(六卷本,亨利· 洛尼茨编撰)
学术价值
深奥广博 思维跳跃 文风奇特
几乎对20世纪上半期所有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 重大问题都做了直接或间接的探讨
在当代学术研究中,本雅明是被引用率最高的学者之一,人 们可以从文学、历史、政治、哲学、语言学等不同视角深入 他的著作
思考题
技术手段的进步对艺术生产、艺术品的存在方式以及艺 术接受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以机械复制为特征的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差异表现在 哪里? 如何理解艺术作品的“崇拜价值”(或翻译为“膜拜价 值”)? 相对于戏剧艺术而言,电影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电影艺术的独特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涉及到艺术政治化(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内容有哪些?
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pdf 24页)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Walter Benjamin(1889-1940)本篇文章的核心問題與結構⏹核心問題:⏹靈光的特性;藝術作品的靈光;攝影中的靈光以及靈光的消逝;在以電影為代表的複製技術中新的藝術可能性。
⏹結構⏹靈光問題:藝術品與可複製性∕可機械複製性(電影)(Ⅰ—Ⅴ)⏹靈光消逝與靈光的模仿(人相學與明星崇拜)(Ⅵ、Ⅸ—Ⅹ)⏹電影與戲劇(Ⅶ—Ⅷ)⏹電影與大眾;潛能:美學的政治化(ⅩⅠ—)Ⅰ:藝術與可複製性⏹藝術是可複製的⏹藝術的複製方式⏹古希臘:鎔鑄和壓模法⏹木刻⏹銅刻板、蝕銅版畫⏹石版畫:複製技術關鍵的一步。
直接素描於石版上,可大量複製並推陳出新。
⏹機械複製:攝影術(靜態)到電影(動態及有聲)Ⅱ、藝術品的本真性(一)⏹藝術品與複製品的差異:本真性⏹本真性(authenticity):此時此地——獨一無二地現身在它所在之地。
⏹本真性與時間:時間傳遞事物的可遞移的部分,形成歷史;歷史則成為見證力。
⏹機械複製⏹與較不依賴原作,亦即不依賴本真性⏹能克服時空因素,將藝術品傳達至原本到達不了的地方。
Ⅱ、藝術品的本真性(一)⏹藝術品vs複製品⏹僅此一回vs大量⏹現時性(presentness)vs可遞轉的⏹大量與可遞轉這兩項過程和當時的群眾運動息息相關。
其最有效的原動力就是電影。
(換言之,電影是複製的極致)Ⅲ、靈光⏹靈光⏹『遙遠之物的獨一顯現,雖遠,仍如近在眼前。
』⏹獨一性(uniqueness)與時間性(歷史性)⏹Collins Cobuild⏹An aura is a quality or feeling that is associatedwith a person or a place and that seems to surround it or come from it.靈光的要素:距離⏹距離的概念和兩方面的觀點相連:⏹藝術作品的儀式(崇拜)價值和展示價值:前者涉及宗教、神聖的部分,也是靈光蘊含的所在;後者是世俗的,資本主義商品的特色。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在一个与现在根本不同的时代里,那些对物和环境施加的影响比我们现在小得多的人创立了美的艺术,确定了美的艺术的不同种类。
然而,我们的手段于其所达到的适应能力和精确性中正经历的惊人的增长使我们看到,古代的美的艺术即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在所有艺术中都存在着一种已不再能像以前那样去观赏和对待的物质成分,因为这种物质成分也不能不受制于现代科学和现代实践。
近20年来,无论是物质还是时间和空间,都不再是自古以来那个样子了。
人们必须估计到,伟大的革新会改变艺术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将影响到艺术创作本身,最终或许还会导致以最迷人的方式改变艺术概念本身。
——保罗·瓦菜利1[15]:《艺术片论集》,巴黎版,第103-104页(《无处不在的征服》)。
当马克思着手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这种生产方式尚处于初级阶段。
马克思努力使他的研究具有预言价值。
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状况,并通过对这种基本状况的描述使人们由之出发能看到资本主义未来发展的东西。
于是人们看到,资本主义不仅越来越增强了对无产者的剥削,而且最终还创造出了消灭资本主义本身的条件。
上层建筑的变革要比基础的变革缓慢得多,它用了半个多世纪才使生产条件方面的变化在所有文化领域中得到体现。
只是在今天,我们才能确定这一变革以怎样的形态实现。
要作出这个说明,就必然会提出某种程度的预言性要求。
然而,就符合这个预言性要求的程度而言,有关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的艺术论题就及不上有关现行生产条件下艺术发展倾向的论题,更不要说无阶级社会的艺术论题了。
现行生产条件下艺术发展倾向的论题所具有的辩证法,在上层建筑中并不见得就不如在经济结构中那样引人注目。
低估这些论题所具有的斗争价值,将是一种错误。
这些论题漠视诸如创造力和天才、永恒价值和神秘性等一些传统概念——对这些概念的不如控制的运用(眼下要控制它们是很难的),就会导致用法西斯主义意识处理事实材料。
我们在下面重新引入艺术理论中的这些概念与那些较常见的概念不同;它们在艺术理论中是根本不能为法西斯主义服务的;相反,它们对于表述艺术政策中的革命要求却是有用的。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后感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后感摘要: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表达了和法兰克福学派正统思想不一样的声音。
他试图积极地理解技术给艺术领域带来的变化,认为这是现实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催生艺术功能的转型,使其具有政治化特征,促进了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而在这其中,摄影术和电影又是极其重要的代表。
关键词:机械复制,技术乐观主义,灵韵,艺术大众化机械复制,简而言之,就是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使用技术对艺术品达到批量生产的效果。
复制艺术活动是古而有之的,收藏家或者艺术家出于对作品的欣赏和对拥有的渴望,继而采用复制的手段来占有它。
而现代工业的发展促使一系列新技术的产生,也使艺术的复制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再仅仅是少量的复制,而是大量精细的再制,这是打破传统的,所以在其现之初便受到许多的争论。
本雅明讲到,“艺术作品在原则上总是可复制的,人所制作的东西总是可被仿造的。
”从印刷开始的对文字的机械复制,再到石印术的出现,形象复制成为可能,“这种复制方法第一次不仅使它的产品一如往昔地大批量销入市场,而且以日新月异的形式构造投放到市场。
”①而短短的几十年之后,摄影术和电影的发明则再一次产生了对艺术生产方式的变革,本雅明称这两者为“最富有启发意义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并且都反过来对传统艺术形式产生了影响。
在法兰克福学派中,他们利用批判理论来分析文化的工业化,阿多诺首次提出“文化工业”这个词,并认为“文化工业是别有用心地自上而下整合它的消费者”,艺术的机械复制都带有商业性质和盈利本质。
②而有人也这样批判摄影技术:“任何意欲固定影响的企图都是一种亵渎。
”在他们不接受摄影技术的表现之下,实质是他们对新事物的排斥。
而本雅明则首先认为摄影术和电影都已成现有事实,是我们的批判和排斥无法改变的,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在此基础上他对此提出一系列乐观的见解。
本雅明对摄影术的分析可以归结成一下几点:第一,手在形象复制中的作用被削减,在镜头使用下,形象复制过程大大加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
151010071 张彦瑾
电影演员:
面对镜头表演,自我表演;
看见自我形象,形象成批传播;
舞台演员:
面对观众表演;
广播改变了所有在镜头前展现自我的人的功能,在场的人不多,而被通过镜头使众多人看见。
新闻媒体使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发表见解,作者与读者界线模糊,区分作者与读者开始没有意义。
只是相对于具体情形的。
文学成了公共财富。
演员:复现自己。
现代人要求自己被复现。
--电影快速发展,文学经历百年。
每种创造而成的艺术形式都在三条线索发展的交点上:
某种特定艺术形式的技巧;传统艺术形式谋求在新的形式中达到效果;不显著的社会演变谋求着有益于新的艺术形式接收方式变化。
电影和戏剧区别好比巫医和外科医生医治病人的区别,巫医和病人的关系是保持距离的,外科医生进入病人内部进行操作。
电影的摄影机侵入事实内部,将镜头切割成多个重组。
画家则与其对象保持天然距离。
绘画:非群体的共时接受对象
绘画得以复制后,美术馆中人们为了表现看法而吵闹
电影深入人类生活空间,甚至用技术探寻到视觉无意识的部分,感觉世界之外的
未入睡者共同拥有一个世界,入睡者各有一个自我的世界-电影集体梦幻的创造
艺术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对当下尚未完全满足的问题的追求
达达主义:借助绘画达到电影中的效应
对创作的光晕的摧毁——生产手段将复制的印记烙在创作中
资产阶级的衰变中,专注行为变成一种不合社会的行为
画面:人们凝视而产生联想;电影:没有时间联想,处于惊颤之中。
电影史与突出的生命风险相对的艺术形式,现代人就活在这种生命风险中。
大众看来艺术品是消遣,艺术家看来艺术品是凝视的对象。
消遣:面对艺术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凝视:沉浸在艺术品中
建筑艺术长久-
被使用,感知-触觉与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