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我国粮食加工业发展政策支撑建议
l 政 府 切 实 转 变 职 能 , 粮 食 加 工 为 业发展 营造公平 高效 的市场 环境
1 1 转 变政 府职 能 .
“ 十五” 以来 , 国家 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支持 粮食加工业 的发展 。但 目前我国粮食加工业仍然 存在一些重大问题 , 宏观层面上主要体现为 : 发展 的总体水平还 比较低 、 缺乏总体规划 、 结构布局不 合理 、 产业化程度低 ; 产业产 品同质性突出 , 初级 加工产品多 、 精深加 工率低 , 发展带有盲 目性 , 加
摘要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 建议 中首次提 出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 发展战略和“ 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的思路。就如何保 障作为“ 优质粮食 产业工程 ” 关键环节的 粮 食加 工 业在 “ 十一 五 ” 间健 康 发 展 , 期 经过 对 比、 析 和 深入 调 查 , 营造 公 平 市场 环 境 、 分 从 加 强质量安全标准体 系建设、 建立健全粮食 法规 、 加强行 业协会的作用、 改善 市场流通 、 加强人 才 培养与职业准入 、 建立市场化经营平台、 加强农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等 8个方面提 出政策建议 。 关 键词 :“ 一五 ” 划 ;粮食 加 工业 ; 策 建议 十 规 政 中图分 类号 : 3 6 5 F 2 . 文献 标 识码 : A 20 06年是我国实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一个五年规划” 的起步之年 , 十一五 ” “ 规划建 议对粮食产业提出了实施“ 质粮食产业 工程” 优 的思路,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即“ 实施优质粮食产 业工程 , 建设大型商 品粮生产基地 , 确保 国家粮食
深加工技术 和装备 的科技开发与研究投入 , 强化 基础性技术 研究 , 激励企业 自主开发创新 。保证 财政扶持资金真正扶持到重点 区域 、 关键环节和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1953年至1957年,新中国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期间,中国完成了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特别是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开始改变了中国经济文化极其落后的面貌,为中国国民经济以较高的速度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这么多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一直坚持着不断为国家制定一系列符合国家发展和适应国际形势变化的五年计划,已经制定了12个五年计划了,最近党才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中公布的“十二五计划”,五年计划一个一个的实现,使中国从以前落后的情况变成了现在有一定国际地位的世界强国,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快速进步,民族团结,政权稳定,文化得到保护和发扬,社会和谐,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人民可以安居乐业,这些无不证明着五年计划对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十二五计划”即将实施,那让我们回顾一下过去“十一五计划”这五年对我国发展的直接作用。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五年。
走过五年,我们科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
刚刚胜利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判断:“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这个判断符合五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表达了亿万中国人共同的生活感受。
全面把握、深刻理解这五年我们所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绩,所积累的弥足珍贵的经验,所创造的影响深远的精神财富,对我们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五年里,艰苦努力,抓住机遇,化解矛盾,战胜困难,所以才可以取得如此成就。
一、我国经济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能够胜利完成的,“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排到世界第二位,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3700美元,迈入了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07.06.09•【文号】发改农经[2007]1253号•【施行日期】2007.06.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发改农经[2007]125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文化部、环保总局、统计局、林业局、气象局: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我委组织编制了《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现将《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工作,科学安排政府投资,合理引导社会资源,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确保顺利实现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
附: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00七年六月九日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00七年六月目录一、规划背景(一)“十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就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3、农民收入快速增长4、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5、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6、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7、农村改革开放迈出重要步伐(二)“十一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1、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新变化2、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3、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三、主要任务(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3、健全农业服务体系4、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5、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6、提高农业装备水平(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1、积极发展优质农产品2、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3、大力发展畜牧业4、积极发展水产业5、壮大林业产业体系(三)增加农民收入1、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2、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3、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4、发展壮大县域经济5、大力发展劳务经济6、继续做好扶贫工作(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1、加强生态保护2、强化综合治理3、抓好重点工程(五)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1、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搞好村镇规划和建设(六)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1、优先发展农村教育2、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3、加快农村公共文化建设4、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5、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6、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四、保障措施(一)切实保护好水土资源(二)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与保护(三)深化农村改革开放(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五)加强和改善对农村经济的宏观调控(六)增强应对农村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七)保障农村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八)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摘录
量安 全 方 面有关 政 策 、 规 、 准 、 术 的宣 传 , 法 标 技 增
强粮 食 生产 者 、 工 者 、 营 者 和消 费者 的质 量安 加 经
全意 识 。只有 全 民整 体素 质提 高 了 , 粮食 质 量安全
问 题 才 能 从 根 本 上 得 到 解决 。 ( 者 单 作
粮食 收 购市场 建设 , 以满 足农 民售 粮需 要和 规 范 收 购秩 序 为重 点 ,完 善 以 国有 粮 食 企业 为 主 渠 道 、 场 主体多元 化 的收购 市场 体系 。 市 粮 食零 售市 场建设 , 以规范 市场交 易 和健全 市 场供应 网络 为重 点 , 成 网点方便 、 量安 全 、 境 形 质 环 良好 、 信规 范 的零 售 市场体 系 。 诚
位 为 福 州 市
标准 的标 准进行 综合 规范 , 制定地 方标 准 。 第二 , 完 善认证 体 系。 以与 国际接轨 为 目标 , 结合 国情建 立 统一、 规范 的认 证 体系 。 粮食认 证培训 机 构 、 对 粮食 认证 人 员实 施 注 册 、 案制 度 , 进一 步 加 强对 认 备 并 证机 构的监督 管 理 。 三 , 第 完善标 识制 度 。 对进 人市 场 的 粮食 除 了要 标 明商 标 、 称 、 级 、 名 等 出厂 E期 , t
科 技 情 报 研
究所 )
维普资讯
…
…
…
…
…
…
…
…
…
…
…
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发市场 和 大 中城 市成 品粮 市场 为骨 干 、 镇 摊位 市 城 场为基 础 . 多层 次 的粮 食批 发 市场体 系 。 粮 食 期 货 市场 建 设 . 以完 善 品种 体 系 、 展 机 发
聂振邦_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扎实做好2009年粮食流通工作
2009年第 2 期
15
专题
等方面的培训,既要培训好师资 力量,又要培训好参加抽查、复 查、普查和督导的工作人员,保证 清仓查库工作顺利进行。
稳定粮价,保障供应, 切实加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
一是继续做好政策性粮食竞 价销售工作,掌握好调控时机和 力度。根据宏观调控需要和市场 价格情况,合理确定销售底价,分 期分批安排最低收购价粮食和国 家临时存储粮食的竞价销售。各 地粮食部门和托市主体要督促有 关承储企业认真履行合同,严格 按规定出库,保证销售工作顺利 进行。加强对政策性粮油交易过 程和合同履约情况的监督检查, 规范交易行为,严格交易管理,确 保交易活动正常进行。对干扰客 户正常交易和设置障碍影响粮食 出库的承储企业,要按有关规定 严肃处理。
的重点是,所有中央储备粮、国 家临时存储粮 (含最低收购价 粮 、中 央 临 时 储 备 、临 时 储 存 进 口粮和国家临时储存粮)、地方 储备粮的数量、品种和质量情 况,国有粮食企业储存商品粮的 数 量 、品 种 、质 量 和 粮 权 归 属 情 况,企业粮食库存账实相符、账 账相符以及与信贷资金对应情 况,政策性粮食存储企业的补贴 资金下拨使用情况,纳入粮食流 通统计范围的重点非国有粮食 经营企业及转化用粮企业执行 统计制度的情况,并选择部分在 当地市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企 业进行粮食库存情况的典型调 查。检查的要求是,全面检查要 落实“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有账 必核,查必彻底”的原则,省级复 查、国家有关部门抽查要采取随 机抽样、突击检查等多种方式, 确保库存清查扎实进行,进一步 摸清粮食库存底数。
“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比
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3]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十三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第一篇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二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发展理念第五章发展主线第二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六章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第七章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八章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第九章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第十章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第三篇构建发展新体制第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十二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第十三章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第十四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十五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十六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十七章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第四篇推进农业现代化第十八章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第十九章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第二十章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第二十一章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第五篇优化现代产业体系第二十二章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二十三章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第二十四章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第六篇拓展网络经济空间第二十五章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第二十六章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第二十七章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第二十八章强化信息安全保障第七篇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第二十九章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三十章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第三十一章强化水安全保障第八篇推进新型城镇化第三十二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三十三章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三十四章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第三十五章健全住房供应体系第三十六章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第九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第三十七章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三十八章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第四十章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第四十一章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第十篇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第四十二章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第四十三章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第四十四章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第四十五章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第四十六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四十七章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第四十八章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第十一篇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第四十九章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第五十章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第五十一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第五十二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第五十三章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第十二篇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第五十四章支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发展第五十五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进程第十三篇全力实施脱贫攻坚第五十六章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第五十七章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第五十八章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第十四篇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第五十九章推进教育现代化第六十章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第十五篇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第六十一章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第六十二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六十三章缩小收入差距第六十四章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六十五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第六十六章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第十六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六十七章提升国民文明素质第六十八章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第六十九章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第十七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第七十章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
品市场体系 ,搞活农产 品流通 ,大力开拓农产 品国际国内市 场; 拓展农村社 会化服务领域 ,为促进农业发展 、 维护农民权 益、 改善生活条件提供及时有效 的服务 , 不断提高为新农村建 设提 供公共服务的水平 。
三 、 “提 升 ” 战 略
二 、 “拓 展 ” 战 略
水稻 、 麦 、 小 玉米 、 豆四类粮 食品种九 大优势产业带为重 大 点, 以提高 单产 、 质量和效益为核心 , 加快超级稻等高产优质
良种 的选育推广 , 成推 广一批高效栽培 技术和栽培模式 , 集 促 进 良种 良法配套 、 农机 农艺与工程设施结合 , 为提高单产和品 质提 供技 术支撑 。 提高 粮食加工转化 能力 。扶持主产 区发展 以粮食 为主要 原料 的农产 品加工业 ,重 去发展小麦 、玉米 、 薯类 、 大豆 稻 米等精深加工 , 配套 发展粮食烘干等产后处理技术 。 支持主产 区建 立和 改造一批大型 农产 品加工 、种子 营销和农业科技型 企业 。 积极 发展农 区畜牧业 , 带动粮食加工转化增值 。 健全粮 食宏 观调控机制 , 持合理的粮价水平 。 保 建立粮食主产区和主 销 区间利 益协 调机制 ,稳定发展粮食产 业 。 二 、加 快科 技创新 和转 化应用 , 全面 提高 农业技术水 平 加快 构建新型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按 照科学布 局 、优化 资源 、 完善机制 、 提升能力的总体思路 ,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 革 ,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 技创新基地和 区域性农业科 研中心 , 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 中心 ,形成 布局 合理 、功能完善 、 运 转高效 、支撑有 力的农业科研创新体 系和精干高效的成果 转化应用体系 。 改善农业技术创新 的投 资环境 , 强科研基础 加 条件建设 , 引进培养高层 次农业科技人才 , 形成联 合攻关和产 学研 相结 合的有效机制 。 加强农业重大技术 攻关和科 研成果转 化 。加强农业 高新
五年计划
“十一五”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间是从2006~2010年。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
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制定“十一五”规划,要坚持以下原则: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建议》共分十个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而奋斗。
《建议》提出,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
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二O一O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二OOO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加强粮食宏观调控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者:宋承敏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09年第03期按:1月12—13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粮食局在京召开了全国粮食局长会议。
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同志。
记者:众所周知,在2008年,全国粮食系统积极应对挑战,在确保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请您介绍一下情况。
聂振邦:过去的一年,是很不寻常的一年。
面对国际粮价大涨大落的复杂形势,面对国内重大自然灾害的严峻局面,面对百年奥运保供应的重大任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粮食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国家粮食政策,正确把握形势,改善宏观调控,深化企业改革,加强监督检查,创新体制机制,发展流通产业,经过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保证了全国市场、受灾地区和奥运举办城市的粮油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首先,宏观调控稳粮价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抓好粮食收购,种粮农民利益得到保护。
国家增加政策性粮食收购、提高收购价格带动市场粮价回升,按商品量测算,使全国农民增收500多亿元。
二是适时吞吐调节,粮食市场和价格保持基本稳定。
三是充实粮食储备,市场调控能力增强。
四是完善应急体系,应急保障能力得到提高。
五是加强产销衔接,有效促进区域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第二,抗灾救灾保供应取得突出成绩。
2008年初,我国南方遭遇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波及到17个省(区、市)。
国家粮食局和受灾地区各级粮食部门把“抗雪灾、保供应、稳粮价、安民心”作为最紧迫的任务来抓,加强粮源组织调度,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保证了受灾群众特别是边远地区居民的生活需要。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及时落实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部署,按照“3个月内向灾区困难群众每人每天发放1斤口粮”的标准,累计下达中央储备粮抗震救灾计划12.5亿斤,向四川省定向销售国家临时储存玉米3.95亿斤。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计划规划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计划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计划规划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
新世纪之初,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编制和实施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五”计划,继续发挥农业对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对于确保完成全省”十五”计划确定的任务目标,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九五”回顾”九五”期间,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到年,全省农业增加值亿元,比四年增长.;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已经具备了年产万吨粮食、万吨果品、万吨蔬菜、万吨肉类和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农村二三产业稳定增长,乡镇企业增加值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以上。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到年,林牧渔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到,其中畜牧业和水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亿元和.亿元,所占比重为.和.。
粮经作物种植比例由年:调整到:,蔬菜、水果、牧草等高效作物面积分别达到万亩、万亩、万亩。
农产品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适应市场需求的名特优品种覆盖率达到。
全省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万亩,优质抗虫棉万亩,集约化速生用材林万亩,三元杂交猪和优质肉牛改良率均达到以上。
个体私营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年的提高到。
、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的进展全省已建立起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万家,农业生产基地万亩,/以上的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以上的农产品、/以上的畜产品基木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实现程度达到以上。
到年底,全省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万元以上的有家,亿元以上的家,亿元以上的家,有家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超过亿元。
、科教兴农成效显著”九五”期间,全省共取得农业科研成果项,科技成果转化率由”八五”末的提高到,科技贡献率达到了,比年提高了个百分点。
浅谈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浅谈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粮食安全是个世界性的问题。
中国是农业大国, 同时也是一个消费大国。
研究中国的粮食安全既不同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 也不同于发达国家。
自从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1974 年提出“世界粮食安全”概念以来,国际上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几经修订,但基本含义没有改变:第一,在生产层面,确保能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符合需求的食物;第二,在供给层面,最大限度地稳定食物供应;第三,在需求层面,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食物。
长期以来,中国是否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存在争论。
近几年粮食供求趋紧,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粮食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我国历届政府都高度关注的一个议题,也是长期困扰政府的一个难题。
在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如何认识我国的粮食安全、哪些因素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在21 世纪初期如何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
搞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政府制定和完善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粮食安全的内涵包括三方面:一是物质保障能力和水平。
包括粮食生产自给能力、进口能力和储备能力等,还包括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的粮食品种结构和安全营养德国方面的保障能力。
二是消费能力和水平。
包括粮食的有效需求总量以及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收入水平相适应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等。
三是保障粮食供给的途径和机制。
包括粮食流通体制和供应机制,以及与人们收入水平相适应的价格政策等。
、粮食安全衡量指标、内容( 一) 指标粮食安全的指标包括粮食外贸依存度、粮食储备水平、粮食产量变异系数和低收入阶层粮食保障水平等4项:(1) 外贸依存度。
如果粮食产需缺口全部由进口来弥补,则粮食缺口占总需求量的比值,就称为粮食外贸依存度。
通常认为,该比值小于5%表明己实现粮食自给,即粮食安全水平较高。
(2) 粮食储备水平。
在观察期内,用期末库存量除以总消费量得到的比值,可以反映粮食供求的紧松程度。
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提出一个确保粮食安全的最低储备水平,即全部粮食的储备量至少要达到需求量的17—18%。
建设以期货市场为先导的粮食市场体系问题研究
1 、有利于发挥 市场 配置 粮食 资源 的基础性作用
粮食 购销市场化改革后 ,粮食市场和粮食价格逐步放开 , 市场 对粮食资源 的配置起着基础性 作用 ,是 市场经济 内在 的
客 观 要 求 ,是 不 容 忽 视 、不 可 回避 的现 实 , 场 在 配 置 粮 食 资 市
4 、有利于利用 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 ,适 时调控
交 易与 电子商务 、现 货与期货有机 结合 ,布局 更合理 、功能 企业转变 为管理全社会粮 食流通 ,工作难 度也随之加大 ,确 更完善 、制度更健全 、运行更规 范 ,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 的 保 国家粮食 安全的任务 十分艰 巨。粮食宏 观调控的重心在 于
粮食市场体系 。
促进粮食供 求总量 、品பைடு நூலகம் 结构 、区域布局 基本平衡和市场 基
放 、竞争有序 的粮食市场体系为前提 。但 目前 ,从总体上看 ,
受到比较大 的冲击 ,但也 为我们打开 了一 扇利用国际资源保
※基金 项 目:湖北省教 育厅优 秀中青年科研 项 目 ( OO 3 3 ,湖北省社科基金 (0 0 1 Q2 L 1 1) 2 3 0 )的阶段 性研究成果。
还相差甚远 。文章分析 了建立 以期货 市场为先导的粮食 市场体 系的意义 ,并就其建设 问题提 出了几点建议 。
关 键 词 :粮 食 市场 体 系建 设 期 货 市场 意义 建 议
一
、
粮 食 市 场体 系建 设 的 总 体 目标
粮食市场体 系的发展 ,还 难以很好地适应 新形势下充分发挥
随着我 国粮食流通 市场化改革的不 断深化 ,不仅粮食宏
以 粮 食 收 购 市 场 和 零 售 市 场 为 基 础 、批 发 市 场 为骨 干 、 国家 观调控 市场 的环境和政 策体制发生 了深刻 变化 ,而且对粮 食 粮 食 交 易 中 心 为 龙 头 、期 货 市 场 为 先 导 ,商 流 与物 流 、传 统 市场宏观调 控提出了新要 求 ,粮食部 门由过去管理 国有粮食
我国粮食供求形势与“十一五”发展趋势分析
演变、消费层次不断提高、商品粮消费增长 较快 的特点和
’
J
趋 势 。具 体 表 现 在 五个 方面 :
维普资讯
DRC
DEVELOPM ENT RES EARCH CE TER N OF THE TATE S C OU NCI PRC L。
国务 院发展研 究 中心
调查 研究报告
内部资料 20 0 6年 3月 8日
第2 9号 ( 2 4 总 5 4号 )
稳定 增加 ,优 质 稻谷 、优质 专 用 玉米 和优 质专 用 大 豆 的 比
重进 一步 提 高 ,大米 的供 求矛 盾得 到 缓和 ,玉 米 的供 应 走
向平 衡 有 余 。
墨 萤 星 萎 萎 墨 蚕 著 萎 蚕 萤 鲞 萎 詈 蓦 詈 窖 墨 蠹 蠹 詈
图 1 17 ~2 0 年 我 国粮 食 播 种 面 积 和 产 量 98 05
资料 来 源 :《 中国统 计年 鉴 》 0 5年为 预测值 。 ,20
一
3 一
维普资讯
二 、我 国粮 食 需 求 形势
.Leabharlann 我国粮食 的消费按用途分 ,主要包括居 民 口粮 、饲料
用 粮 、种 子用 粮 、工 业用’ 四个 方 面 ,这 构 成 了粮 食 需 求 粮 的主 要部 分 。 除 了消 费之 外 ,粮 食 的需 求 还 有 出 口、库存
粮食供 给 形 势 的好 转。 目前 国 内粮 食 总需 求大 约在
90 60亿 ~ 90 80亿 斤 ,每 年 约 增 长 20多 万 吨 。 展 望 0
十一五规划内容
十一五规划内容十一五规划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
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建议》稿进行多次讨论,听取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并就《建议》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重大问题作了重要指示。
《建议》稿还广泛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和十六大代表的意见,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
《建议》形成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比较好地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
这个《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以后,将由国务院据以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明年春天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
现在,我受中央政治局的委托,对《建议》作如下几点说明。
一、关于“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依据和前提。
《建议》指出,“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个判断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新世纪的头五年,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是不平凡的五年,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五年。
我国摆脱了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成功地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经济社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预计,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5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长8.8%;财政收入将达3万亿元左右,比2000年的13395亿元增长1.3倍。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
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有了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对外贸易上了一个大台阶,预计2005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3800亿美元,比2000年的4743亿美元增长1.9倍多。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十五”回顾和“十一五”政策建议
在 解决 “ 帐” 面 , 老 方 国务 院 国发 [0 4 1 20 ]7号文 件 和 财政部 、 国家粮食 局 等 5部 门 印发的 《 国有粮食 购销企 业
粮 食 财务 挂 帐处理 意 见》 财建 [0 4 17号 )提 出 , ( 2 0 ]8 对
帐套 拔j ; 钟 任专
2006 年 第 2 期
向市场 , 逐步成为 自主经营 的市场 主体 。
1 长 期 困扰 企 业 的 “ 老 ” 题 正 逐 步 解 决 , 轻 了 企 . 2 三 问 减
业 历 史 包袱
19 9 9年 l 月 , 国务 院批 准 , 1 经 在原 国家粮 食储 备局 的基础 上成立 了 国家粮食局 , 主要 职责是 粮食宏 观调控 、 行业指 导和 中央储 备粮 的行政 管理 .与原 国家粮 食直属 储备库 脱钩 , 不直 接管 理企 业。与 此 同时 , 建 了中 国储 组 备粮管 理总公 司 , 通过 中央储 备粮 垂直管 理体 系 , 具体 负 责 中央储备粮 的经 营与管 理 。中 国储 备粮管 理总公 司 在 粮食 主产省 ( 和主销 省( ) 区) 市 组建 了 2 2个分公 司 , 对 并
业 务 为 主 的 国 有 粮 食 购 销 企 业 . 以粮 油 加 工 业 务 活 动 为
方储 备粮管理公 司 . 收 了一批 省级粮 食储 备直 属库 市 、 上
县 级 粮 食 行 政 管 理 部 门 在 政 企 分 扦 方 面 也 进 行 了有 益 探
主 的 国 有 粮 食 附 营 企 此 两 部 分 。 国有 粮 食 企 业 改 革 是 粮
分 公 司 的 人 、 、 实 行 垂 直 管 理 . 划 转 上 收 了 一 部 分 财 物 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txt爱一个人很难,恨一个人更难,又爱又恨的人最难。
爱情永远不可能是天平,想在爱情里幸福就要舍得伤心!有些烦恼是我们凭空虚构的,而我们却把它当成真实去承受。
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为加强对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规范粮食流通市场秩序,合理配置粮食市场资源,充分发挥粮食市场在组织粮食流通、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粮价、确保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有关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6〕16号)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我国粮食市场体系现状(一)发展现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涵盖粮食购销多个环节、多元市场主体、多种交易方式、多层次市场结构的粮食市场体系,在搞活粮食流通、保证市场供应、提高流通效率、调节粮食供求、配置粮食资源、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粮食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全国已有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粮食经营者8万多个;经营粮食零售业务的集贸市场遍布城乡各地,大部分城乡超市都经营粮油产品;粮食批发市场600余家,批发市场经营主体有国有、股份制、民营等,市场类型有大型的商流市场、区域性市场、大中城市成品粮市场、城镇摊位市场等,交易方式有协商交易、竞价交易、网上交易等;从事粮食交易的期货市场有两家,粮食期货品种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等。
2.粮食市场功能不断完善。
各类粮食市场分工趋于明晰,市场定位逐步明确,作用日益显现。
粮食收购市场在贯彻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方便农民售粮、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商品粮源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粮食零售市场在满足和方便人们日常生活需要,调剂粮食品种余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粮食批发市场在组织大宗粮食品种交易,形成现货市场价格,传递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型粮食商流市场主要承担了国家政策性粮食的竞价销售任务,促进了粮食产销衔接和粮食价格稳定;大中城市成品粮市场主要发挥了保证城市口粮供应的功能,其中销区成品粮市场组织的粮源已达到当地消费量50%以上。
粮食期货市场稳步发展,在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五”末期,全国各类粮食批发市场的粮油年成交量8000多万吨,成交金额约1230亿元;粮食期货合约交易近25800万手,交易总金额达53376亿元。
3.粮食市场管理逐步加强。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及《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等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颁布实施,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为规范粮食经营者和管理者行为,加强粮食市场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机制初步建立,市场监管力度逐步加大,维护了正常粮食市场秩序。
(二)面临的形势和问题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经营粮食的市场主体和粮食流通数量迅速增加,粮食产销格局出现新的变化,粮食宏观调控任务加重,对粮食市场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粮食市场和价格放开后,市场配置粮食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发挥,粮食市场主体的培育,市场价格的形成,流通效率的提高,都需要以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为前提。
二是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供求合作和产销衔接,已从传统的政府组织转变为主要通过市场来组织和运作;城镇居民口粮供应和企业生产用粮主要靠粮食市场来满足,这都需要以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的粮食市场体系为基础。
三是国家对粮食流通的管理由行政手段转变为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储备粮及其他政策性粮的购销、应急保障措施的有效实施、粮食市场价格的调控都需要以功能完善、运作规范的粮食市场体系为载体。
四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粮食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时调控国内粮食市场,提高我国粮食产业竞争能力,需要以机制健全、运转高效的粮食市场体系为保障。
目前,粮食市场的发展状况与其所担负的重要任务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1.粮食市场主体发育不够充分。
粮食生产者种植规模小,合作组织化程度低,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作为市场主体还比较弱;部分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比较滞后,有的企业改革改制不规范,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其他所有制市场主体多数经营量小,特别是缺少一批大型的、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粮食企业集团;粮食市场行业中介组织发展尚不完善,服务功能和自律作用有待加强。
2.各类粮食市场发展不够完善。
粮食收购市场有序、公平竞争的机制还不健全。
粮食批发市场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有的商流市场交易不活跃,成品粮市场在有的城镇发展缓慢。
粮食零售供应网络不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市场管理有待加强。
粮食期货市场交易品种偏少,现货和期货市场联动性不够。
市场服务功能不全,在引导粮食生产、形成市场价格、调节粮食供求等方面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3.市场发展环境不够理想。
粮食市场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和政策指导,市场重复建设和功能缺失并存。
缺少粮食市场管理的专门法规规章,市场监管比较薄弱。
一些市场基础设施条件差,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扶持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到位。
4.市场信息对粮食生产、流通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目前,我国还没有权威的粮食市场信息发布体系,信息监测和处理系统建设比较滞后,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粮食市场,建设面向全社会的公益型粮食市场信息服务系统迫在眉睫。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促进各类粮食市场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发展,保护粮食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利益,充分发挥市场对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服务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基本原则1.政府引导,市场导向。
按照宏观调控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对粮食市场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确保市场建设布局合理、有序。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粮食市场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分类指导,重点扶持。
针对各类市场的不同特点和功能,加强对粮食收购、零售、批发和期货市场的分类指导,促进协调发展。
根据组织粮食流通、衔接产销关系、保证市场供应等方面需要,重点扶持大型商流粮食批发市场、大中城市成品粮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3.积极培育,加强监管。
完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粮食市场经营主体,鼓励多元粮食市场主体入市收购和交易。
政府通过增加投入,引导和带动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市场建设。
加强粮食市场发展的管理和指导,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确保粮食质量和卫生安全,维护正常市场秩序。
4.立足调整,优化布局。
粮食市场建设和发展应主要立足现有资源进行重组整合,提升市场服务功能。
对确需新建项目要进行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三)主要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成以粮食收购市场和零售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骨干、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期货市场为先导,商流与物流、传统交易与电子商务、现货与期货有机结合,布局更合理、功能更完善、制度更健全、运行更规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
粮食收购市场建设,以满足农民售粮需要和规范收购秩序为重点,完善以国有粮食企业为主渠道、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收购市场体系。
粮食零售市场建设,以规范市场交易和健全市场供应网络为重点,形成网点方便、质量安全、环境良好、诚信规范的零售市场体系。
粮食批发市场建设,以提升功能和合理布局为重点,形成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区域性批发市场和大中城市成品粮市场为骨干、城镇摊位市场为基础,多层次的粮食批发市场体系。
粮食期货市场建设,以完善品种体系、发展机构投资者和扩大交易规模为重点,促进现货与期货市场良性互动,为企业和农民提供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服务。
三、主要任务(一)坚持粮食收购主渠道与多渠道并举,规范收购秩序为方便农民售粮、保护农民利益、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形成布局合理、渠道稳定、运行规范的粮食收购网络。
充分利用国有粮食企业仓储设施等优势,积极推进企业改革改制和重组,提高市场竞争力,继续发挥收购主渠道作用,鼓励更多的粮食经营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形式直接收购粮食。
鼓励各类具有资质的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活动,培育农村粮食经纪人,活跃粮食流通。
规范粮食收购行为,引导各类收购主体为农民售粮提供优质服务,为市场提供放心粮食。
(二)健全粮食零售市场网络,加强市场管理为满足城镇居民日常的粮食消费需求,城镇粮食零售市场要健全供应网络,大力发展超市、便民连锁店的粮食经营,积极发挥城镇集贸市场粮食供应的作用。
大中城市要结合地方粮食应急保障系统建设要求,选择确定一批粮食应急供应点,确保粮食应急供应。
为满足农村不同消费群体的粮食需要和调剂粮食品种余缺,农村粮食零售市场要继续搞好集贸市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粮油连锁配送经营,建立超市和连锁店,积极探索将农村粮食收购、储存、加工和销售有机联系起来的经营模式。
利用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对“农家店”的支持,促进农村粮油超市和连锁店发展,方便农村居民生活。
规范粮食零售市场管理,建立粮食零售经营者诚信档案制度,加强对入市粮食的质量和卫生安全检验,配合工商等监管部门严厉打击以次充好、短斤少两、质量不合格等坑害消费者行为。
继续开展和规范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活动,搞好放心粮油、放心粮店管理,实现行业自律,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争创中国名牌产品。
(三)完善多层次粮食批发市场体系,调整市场布局和结构建设全国粮食竞价交易系统, 构建体系完善、运转高效、成本节约的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载体。
为完善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十一五”期间,结合大宗粮食品种和粮食流通区位特点,以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为主,兼顾产销平衡地区,选择基础设施好、管理运行规范、交易量大、交通便利、辐射面广的大型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组建若干个国家粮食交易中心。
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为支撑、统一的远程交易网络为平台、规范的运行机制为核心,完善全国粮食竞价交易系统。
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确定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搭建统一的交易平台,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全国粮食竞价交易系统建设,制定统一规范的交易规则。
国家粮食交易中心要服务和服从于国家粮食宏观调控需要,组织好储备粮及其他国家政策性粮食交易;要发挥衔接粮食产销和调控地方粮食市场作用,积极开展其他经营业务;要及时发布交易信息,方便客户交易,提高服务质量,增加交易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