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
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列举了一些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影响:
1. 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是小学生最重要的榜样。
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
如果父母习惯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容易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约束和惩罚:适度的约束和惩罚对于孩子形成好的行为习惯是必不可少的。
父母要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规范和纠正。
4. 关注和鼓励:父母的关注和鼓励也是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当孩子有良好的行为或进步时,父母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奖励等。
5. 教育方式:在教育孩子时,父母要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例如情感化教育、激励性教育、启发式教育等,从而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家庭因素研究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家庭因素研究近年来,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已成为一个大家所关注的话题。
这也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从家庭开始。
事实上,家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
本文将讨论家庭因素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一、家庭因素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1.家庭教育方式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孩子行为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家长们的行为代表了一个孩子学习行为的标准。
公正的家庭关系、家长间的沟通以及家长的知识与技能,都能够通过影响孩子的观念、价值观和能力来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旦孩子进入小学,家庭因素在孩子的行为养成方面的作用将更加明显。
2.家庭环境影响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小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的房间结构、室内装修、家具、玩具、家庭设施、家庭气氛等。
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反之,坏的家庭环境会对孩子们的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并将导致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
3.家庭文化影响孩子行为习惯家庭文化是涉及到家庭生活习俗、家庭价值和家庭代际传承等方面的家庭因素。
孩子与家庭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家庭文化不仅影响了孩子们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而且影响了孩子们的信仰、行为和价值观的发展。
因此,家庭文化对孩子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二、如何养成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1.家长要重视自己的行为习惯家长作为孩子们的第一批榜样,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引导孩子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家长搬重物的时候,应该使用专业的道具,不要弯腰和承重,同时,不要在孩子们面前吃零食、抽烟等行为。
2.鼓励孩子在家中参加家务工作让孩子们在家庭中参与家务工作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教给孩子们打扫房间、整理桌子和洗衣服等家务技能,让孩子从小学到如何尊重和照顾自己的生活。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不仅习得了实用的生活技能,而且还能增强孩子的责任心、自立意识和自信心等。
浅谈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个性行为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个性行为的影响
首先,父母的爱与支持,是孩子个性行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亲子互动和家庭氛围的建设是重要的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和支持可以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自立性,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
反之,父母的忽视和不关心会使孩子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以及情绪上的苦闷和不稳定的行为。
其次,在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上,父母的理解和应用是关键。
家庭教育方式包括积极激励、惩罚、沟通、指导、训练等,这些方式的合理运用可以促进幼儿的各方面发展。
但是也有不少家庭教育方式会对幼儿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如对孩子精神上的压力增加、孩子个人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等。
因此父母在选择和应用家庭教育方式时,需要进行良好的规划和咨询。
最后,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也会对幼儿个性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幼儿来说,学校生活和同学交往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信、自律和合作精神等多种性格特征。
家长应该关注幼儿的学校生活,尽量保证孩子在学校的情感体验积极、安全感强。
同时,家长也应该倡导良好的社会道德与价值观,帮助孩子在社会环境中自主发展。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1. 引言1.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不仅是孩子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更是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的重要环境。
家庭教育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表现,良好的家庭教育将为孩子的行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的言传身教将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愈发凸显出来。
通过家庭教育,孩子将获得正确的认知观念,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态度,自觉遵循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培养孩子的知识技能,更在于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积极的行为模式,塑造孩子的品格,为其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2 幼儿行为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幼儿行为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行为表现。
幼儿的行为是在家庭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这包括他们的态度、价值观、情绪表现、社会行为等方面。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塑造和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亲子交流、家庭氛围、家庭规则和家庭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家庭能够引导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模式。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还体现在情绪管理、社会交往等方面。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培养幼儿处理情感的能力,使其更加自信和独立。
家庭教育也能够教导幼儿尊重他人、礼貌待人,提升其社会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家庭教育与幼儿行为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家长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引导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方向。
加强家庭教育,建立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对幼儿的行为养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 正文2.1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塑造作用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塑造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家庭教育可以对幼儿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幼儿时期是孩子养成习惯和建立行为模式的重要阶段,家庭教育能够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素养,对其未来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父母的榜样作用上。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最重要的学习榜样,他们的行为举止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
如果父母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展示出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孩子会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影响,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还能够通过规矩、纪律的塑造来引导幼儿的行为。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矩和规定,包括行为规范、学习要求等,要求孩子能够按照规定去做事情。
通过这样的引导,孩子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整理自己的物品等,这些习惯会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延续下去。
家庭教育可以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影响幼儿的行为。
父母可以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和需求,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和指导。
通过与孩子的交流,父母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父母也可以通过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加强孩子对积极行为的认可和习惯养成。
家庭教育还可以通过家庭氛围的营造来影响幼儿的行为。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能够让孩子更愿意遵守规则和约束。
父母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从而更加愿意按照家庭规矩去行事。
父母还可以与孩子共同参与家庭活动,增进亲子关系,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孩子的行为素养。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榜样作用、规矩、纪律的塑造、交流沟通的方式以及家庭氛围的营造等,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幼儿的行为习惯和品德素养的形成。
家长应该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浅谈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个性行为的影响
28动漫先锋 Animation Pioneer2020/11幼儿启蒙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儿童的行为,尤其是对幼儿来说,0-6岁是一个人性格和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身心需要得到满足,父母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孩子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孩子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
0-6岁期间,家庭是儿童的主要生活环境,父母是儿童接触最多的人群。
因此,家庭教育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起着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意义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影响,父母根据自己对孩子的期望,通过多种方式实施,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老人语言等行为来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在父母的双向互动过程中。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辅助,也是社会教育的一个方面。
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一项消除和减少社会问题的战略性措施。
二、家庭教育的基本类型家庭教育方式是指父母相对稳定的育儿观念和习惯的教育行为。
它是指父母在养育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
它是对父母各种育儿行为特点的总结,具有相对稳定性。
1.民主。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的父母会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正确对待孩子,相互尊重,平等沟通,这会限制和鼓励孩子。
这种民主教育方式下的孩子自尊、自信、自律、创造力强,社交能力强,社会适应能力强等良好社会适应性的个性特征。
2.独裁专制。
独裁专制的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
忽视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不能容忍孩子犯错,对孩子要求太高不能做好工作,经常对孩子进行惩罚和训斥。
3.溺爱。
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表现出很大的爱和期望,但他们很少要求孩子,也很少控制孩子的行为。
这种家庭教育的父母往往放纵孩子,放纵孩子的要求和错误,为孩子做一切。
在孩子心中他们没有威信。
这样长大的孩子往往表现得不成熟,自控能力差。
家庭教养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家庭教养对幼儿行为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尤其是在幼儿阶段,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首先,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体现在思想观念上。
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言传身教能够深刻地影响幼儿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并逐渐形成规范的行为准则。
其次,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和社交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会引导幼儿学会自我控制,比如不乱扔东西,不妄语伤人等。
尤其是对于不良习惯的纠正,家长的适时指导和引导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一个愉快、融洽的家庭环境能够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进而增强其与他人的互动和沟通能力。
再次,家庭教育还能够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给予幼儿适当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让他们自己尝试解决问题,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独立性。
此外,家长要通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不断开拓新的思路和方式。
在以上对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影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其次,它能够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和社交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三是它还能够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
最后,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父母需要具有耐心和恒心,细心、负责地引导和教育孩子,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浅谈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个性行为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个性行为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个性行为的影响不可小觑。
幼儿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个性特点。
本文将从父母教育方式对幼儿个性行为的影响进行探讨,旨在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个性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性格特点、情绪管理、社交能力和行为习惯。
父母的教育方式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个性,塑造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第一,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性格特点产生深远影响。
父母温和、宽大的态度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温和、宽容的人,而父母苛刻、苛求的态度则会让孩子变得严厉、固执。
家长要善于用理解、宽容和鼓励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不可用自己的方式要求孩子做某种变化。
第二,情绪管理对孩子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
父母的情绪管理水平将对孩子的情绪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情绪氛围对幼儿的情绪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的情绪更多的关怀和呵护,让他们学会面对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和个性发展至关重要。
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社交能力影响巨大。
父母的行为方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温和的父母更容易教导孩子如何与人相处,而苛刻的父母则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退缩、敏感、孤僻的性格。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父母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让孩子有机会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四,父母的教育方式也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重要的影响。
家长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父母要做孩子良好的榜样,孩子会模仿家长的一切行为举止。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言传身教,做好自己的表率,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个性行为的影响中,父母的教育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家庭教育对儿童影响的方式
家庭教育对儿童影响的方式"家庭教育对儿童影响的方式"导语:家庭教育是指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和各种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和培养的过程。
它对儿童的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
本文将逐步探讨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方式,涵盖心理影响、社交影响、学业影响和品德影响四个方面。
一、心理影响:1.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心理成长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
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对儿童产生直接的影响;2. 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儿童的情感支持和鼓励,会提高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3. 夫妻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对儿童的情绪和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4. 健康的家庭氛围和交流方式,培养出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儿童;5. 家庭教育中的纪律和规范有利于儿童的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
二、社交影响:1.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社会的场所,家庭教育中的社交教育直接影响着儿童的社交能力的发展;2. 父母的行为模式对儿童的社交行为起到示范作用;3. 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会影响儿童的沟通技巧和交往方式;4. 不同的家庭文化、价值观对于儿童的社交方式和社交圈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5. 家庭教育中的兄弟姐妹关系也对儿童的社交能力发展有明显的影响。
三、学业影响:1. 家庭教育中的学业观念和期望对儿童的学业成绩具有重要影响;2. 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的氛围和方式,对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认知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3. 家庭教育中的读书和学习习惯塑造了儿童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4. 家庭教育中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对儿童的学业选择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5. 家庭教育中的家庭作业和学习环境,对儿童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有明显的影响。
四、品德影响:1.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品德养成具有重要影响;2. 父母的道德行为对儿童的品德发展起到示范作用;3. 家庭教育中的价值观灌输、道德规范和道德教育影响着儿童的道德判断和行为;4. 家庭教育中的公平和正义观念,塑造了儿童的道德认知和行为;5. 家庭教育中的责任感培养和社会参与,对儿童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行为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对幼儿的行为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家长需要认真对待家庭教育,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从而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体现在家庭氛围的营造上。
家庭是孩子最主要的成长环境,而家庭氛围对幼儿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个和谐、稳定、温馨的家庭环境,能够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行为品质,使其内心充满爱与自信。
相反,若家庭氛围不和谐、充满冲突和矛盾,将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其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甚至产生不良行为。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还表现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
家长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将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行为表现。
如果家长采取积极的教育方式,如鼓励、赞美、引导和示范,将会使幼儿充满活力,乐观向上,充满自信,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反,如果家长采取消极的教育方式,如批评、责骂、惩罚和打骂,将会使幼儿感到压抑、自卑,产生消极的行为表现。
家长需要正确选择教育方式和方法,积极引导和促进幼儿的良好行为发展。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还体现在家庭教育理念上。
家长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认识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行为表现。
如果家长对教育有着正确的认识和理念,能够注重培养幼儿的品格、情感、思维和行为习惯,将会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相反,如果家长把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物质生活,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品格培养,将会使幼儿产生消极的行为表现。
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培养积极的行为与品质为教育的目标。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自身的行为表现。
孩子从小就是家长的模仿者,他们往往会模仿家长的行为举止。
如果家长言传身教,自己具备着良好的行为品质,将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其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辩论辩题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有积极影响。
首先,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单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据统计,80%的孩子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都是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其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家庭教育,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据研究,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更有可能在学业上取得成功,未来也更有可能成为社会上有价值的人才。
最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可以明显看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它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反方观点,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没有决定性影响。
首先,家庭教育只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方面,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因素同样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
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不仅仅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其次,有些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但在学校或社会中得到了其他人的帮助和鼓励,最终也取得了成功。
因此,家庭教育并不是决定孩子成长的唯一因素。
最后,有些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得到了良好的熏陶,但最终却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这说明家庭教育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未来发展。
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没有决定性影响,孩子的成长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名人名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毛泽东。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罗曼·罗兰。
经典案例:有研究表明,一些成功人士的家庭教育并不完善,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取得了成功。
这说明家庭教育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有着积极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及指导策略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及指导策略
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在幼儿阶段,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更加显著。
幼儿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而不良的家庭教育则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不良影响。
家长需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指导策略,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
1. 家庭环境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在家庭中接受着最初的行为习惯养成。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容易导致孩子形成消极的行为习惯。
2. 家长教育方式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
温和、耐心、理解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严厉、苛刻的教育方式则容易造成孩子反感,导致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
3. 做出良好的行为榜样: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出良好的行为榜样。
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行为,良好的家长行为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
4. 细心观察和引导: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习惯,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引导。
及时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帮助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
5. 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家长要给予孩子适当的奖励和惩罚,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适当的奖励可以增强孩子的积极性,适当的惩罚可以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6. 与幼儿进行沟通:家长要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通过沟通,培养孩子正确的行为观念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浅谈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个性行为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个性行为的影响1. 引言1.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幼儿的个性行为发展。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是幼儿最主要的社会化渠道。
幼儿在家庭中接受到的教育和熏陶将直接影响其个性行为的形成。
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对幼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都将深刻地影响幼儿的行为举止。
家庭教育对幼儿认知和情感发展至关重要。
家庭是幼儿了解外部世界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幼儿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够促进幼儿积极向上的个性行为。
家庭教育是幼儿性格养成的重要环节。
家长在教育幼儿时的态度、方法将直接塑造幼儿的性格特点。
家庭教育方式可以影响幼儿的性格类型,培养出积极、阳光的个性行为。
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行为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家长应该重视家庭教育,选择适合幼儿成长特点的教育方式,促进幼儿健康、良好的个性行为发展。
【字数:245】2. 正文2.1 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个性行为的影响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个性行为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话题。
家庭教育方式可以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表现和个性发展,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表现和态度。
在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下,幼儿的个性特点和行为习惯也会有所不同。
首先是温和型家庭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尊重和沟通,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促进幼儿自主性和自信心的发展。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幼儿往往表现出较为外向、积极、富有同情心和合作精神的个性特点。
其次是严格型家庭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着重于纪律和规矩,注重命令和规范,要求孩子听从和遵守。
在这样的家庭中,幼儿可能会表现出较为内向、谨慎、守规矩的行为特点。
最后是放任型家庭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缺乏规范和指导,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和发展缺乏干预和引导。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幼儿可能会表现出较为任性、缺乏自控和责任感的行为特点。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一直是家长和教育者关注的焦点。
家庭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那么,究竟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就此话题进行探讨。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交流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情感交流方面。
家庭是孩子感情交流的主要场所,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情感发展。
父母的爱和关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基本的需求,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增加孩子的情感依恋和安全感,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加自信、独立和健康。
相反,如果家庭教育不当,缺少父母的关怀和陪伴,幼儿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自闭等问题,甚至导致行为异常。
二、价值观念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还体现在价值观念的塑造方面。
家庭是孩子价值观念最初形成的地方,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如果父母注重道德品质、注重孩子的品德修养,孩子很容易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念。
而如果家庭教育缺乏道德规范或者父母自身行为不端正,孩子很可能受到负面价值观念的影响,表现出任性、自私、粗鲁等不良行为。
三、行为规范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十分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而不当的家庭教育则可能导致幼儿行为异常。
为了培养健康的幼儿行为,父母需要在家庭教育中重视情感交流、价值观念的培养和行为规范的建立,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
教育者也应注重引导家长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建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教育是塑造一个人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而父母的教育方式更是孩子发展的关键。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起点,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学习能力以及社交能力。
本文将探讨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并分析如何培养积极的家庭教育氛围。
一、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塑造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又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积极乐观的家庭氛围可以培养孩子的积极心态和乐观态度,而消极压抑的家庭环境则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自尊心。
父母在家庭中的言传身教,不仅是对孩子的教育,更是孩子对待他人的参考模型。
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影响父母对孩子学习的态度和期望,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如果父母注重孩子的学习,鼓励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给予适当的学习指导和帮助,孩子就会主动地投入学习,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缺乏关心和重视,孩子可能会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并丧失学习的动力。
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父母对孩子的沟通方式、家庭冲突处理以及对他人的包容和尊重,都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形成榜样。
父母以身作则,展现良好的社交行为,有助于孩子学会与他人相处,培养友善、宽容和合作的品质。
相反,如果父母缺乏对孩子的交流和了解,孩子可能会在人际关系中缺乏信任感和沟通能力。
四、培养积极的家庭教育氛围为了更好地影响孩子,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积极的家庭教育氛围。
首先,父母应关注孩子的需求和问题,尽量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支持。
其次,父母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沟通方式和家庭氛围,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和互动。
此外,父母还应当鼓励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给予他们适度的自由,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庭教育方式辩论辩题
家庭教育方式辩论辩题正方,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该采取严格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能力。
首先,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如果家长采取宽松的教育方式,孩子可能会变得任性、自私,缺乏责任感和纪律性。
相反,如果家长采取严格的教育方式,孩子可能会养成良好的习惯,懂得尊重他人,有责任心和纪律性。
正如著名教育家孟子所说,“教养者,天下之大伦也。
”可见,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
其次,家庭教育方式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
严格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懂得自律和努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相反,宽松的家庭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孩子懒惰和不求上进。
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所说,“一个人的未来,取决于他的童年。
”可见,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严格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能力,为他们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反方,家庭教育方式并非一成不变的,而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首先,严格的家庭教育方式并不一定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有些孩子可能会因为过于严格的教育而产生逆反心理,导致与家长产生矛盾,甚至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相反,宽松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给予孩子更多自由,让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和发展,培养出更有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
其次,家庭教育方式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性格和特点来进行调整。
有些孩子可能需要严格的教育方式来规范他们的行为,而有些孩子则可能需要更多的关爱和理解。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教育并不是把水灌进一个瓶子里,而是点燃一团火。
”可见,家庭教育应该因材施教,激发孩子的潜能。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家庭教育方式,以培养出更有个性和能力的孩子,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严格或宽松。
家庭教养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家庭教养对幼儿行为的影响【摘要】家庭教养在幼儿行为塑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家庭教养不仅影响着幼儿的行为表现,还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自律能力、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家庭教养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稳定的成长环境,促使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
通过家庭教养,幼儿可以学会尊重他人、控制自己的情绪、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在成长过程中拥有更好的发展路径。
家庭教养在幼儿行为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不仅对幼儿行为的当下表现产生影响,更对他们的行为习惯、社交模式及情绪管理能力产生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家庭教养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家庭教养、幼儿行为、塑造、自律能力、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行为习惯、发展、持久影响、成长、重要性、深远影响1. 引言1.1 家庭教养的重要性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导师。
家庭教育是幼儿行为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不仅能够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还能够塑造孩子的价值观和人格特质。
家庭教养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教养是孩子人格发展的基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通过家庭教育,父母可以传授给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
家庭教养是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者。
孩子从小就会模仿父母的行为举止,通过家庭环境中的言行举止,孩子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处事方式。
良好的家庭教养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决定命运,这些积极的行为习惯将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家庭教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父母应该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培养中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
只有在良好的家庭教养氛围中,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发展出积极向上的行为特质。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幼儿时期,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塑造孩子的良好行为,培养他们的品格和价值观。
本文将就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这一话题的关注。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对孩子进行的言传身教,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家庭氛围等。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教育者对幼儿的言传身教,更是孩子性格、心理和行为养成的基础。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是深远而重要的。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
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处世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
良好的家风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礼貌、尊重他人、团结友爱等。
而如果家庭教育存在缺陷,比如父母对孩子纵容过度、不作为等,容易让幼儿产生任性、孤僻等不良行为。
这表明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的影响还表现在孩子的性格养成方面。
家庭是孩子性格养成的主要场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形成乐观积极、独立自信的性格,从而对幼儿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位稳重、开朗的孩子通常来自一个和睦温馨、阳光向上的家庭,这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养成的影响是深刻的。
家庭教育还对幼儿的情绪管理和行为控制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中的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中,可以教导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尊重他人的感受,理解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的后果。
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和行为控制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沉着冷静、理性应对。
而在家庭教育缺陷的环境中,孩子可能容易情绪失控、行为不稳定,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这直接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幼儿情绪和行为管理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还体现在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会接受到很多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在幼儿行为发展方面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祖父母、姐妹兄弟等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行为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以下将详细探讨其影响路径。
一、父母行为模式的影响父母的行为模式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模式。
父母的日常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行为,幼儿会模仿父母的行为。
如果父母时常大声吵闹,幼儿就会觉得自己也可以这样,从而养成粗鲁、无礼的行为;而如果父母平时温和、有礼貌,幼儿自然也会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所使用的教育方式也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激烈的惩罚方式,如体罚、侮辱和忽视,会对幼儿产生负面的影响,可能导致他们变得情绪不稳定,追求刺激和暴躁。
相反地,一种积极、兴趣和理解的教育方式可以鼓励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而且可以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信心。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的持久性和质量对幼儿的行为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家庭没有稳定性,那么幼儿就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很大的不确定性,影响他们的稳定感和安全感。
同时,如果父母总是吵架,那么幼儿就会感到紧张和疑虑,直接影响行为发展。
四、父母与幼儿的亲密关系的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对幼儿的行为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不融洽,就无法建立亲密联系,也就无法在某种程度上了解孩子的情绪,孩子就很难与父母沟通。
如果孩子无法向父母倾诉,那么孩子就可能在心理上产生隔阂,从而产生负面行为,如自闭、追求刺激等。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行为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父母和家庭成员有责任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积极的方式完善家庭教育。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应该视为他们成为健全人格和成年人的基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特别对于幼儿来说,0~6岁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
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教育方式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的教育方式往往让人不太满意。
因此,本文通过探讨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行为的影响,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对于防止幼儿行为问题,形成幼儿健康人格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家庭教育的界定(一)家庭教育的含义“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①]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过程。
家庭教育比较完整的涵义是它不是单独的讲家长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对孩子有什么命令,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文化、心理、语言、环境等综合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过程。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助手,又是社会教育的一个方面。
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消除和减少社会问题的一个战略措施。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家庭教育具有很明显的启蒙性、长期性、全面性。
1、启蒙性。
我们的孩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人格、品格的形成的起点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及学校教育是有区别的,孩子在没有上学之前,是以在家庭中生活为主的。
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
比如说小孩爱发脾气,如果开始引导好,他就变得比较平和,就会变成他稳定的人格个性,如果启发引导得不好,他就变得脾气暴躁,逐渐形成了爱发脾气的性格。
2、长期性。
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远远超过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伴随着孩子从出生、上小学、初中、高中、上大学、参加工作,一直在起作用。
一个孩子在走向成人、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和家庭的距离在拉大,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学校教育还要深远。
3、全面性。
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内容极其广泛。
学校要管的,家长要管,学校不管的,家长也要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等都离不开家庭对他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覆盖面很宽。
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具有这些特点,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大,所以家庭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家庭教育方式的类型(一)专制型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父母希望他们按照自己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
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好的。
虽然专制型的家长一片好心,却不能给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二)民主型民主型家庭中,家长是孩子的朋友,他们经常和孩子商量事情,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经常给孩子表扬和鼓励。
民主型父母不任意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与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并合理地应用奖励与处罚的手段,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
此外,民主的父母还喜欢创造许多交流的机会,并营造欢乐的气氛,从而使儿童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较高,相应地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望都比较强,容易形成敢想敢说敢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溺爱型溺爱型的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常常无原则的满足,他们在家中包揽了子女的各种生活琐事,生活上不让孩子受一丁点的委屈。
有些父母对四五岁(甚至更大)的孩子仍采用婴儿期的教育方法。
比如父母给他们穿衣,洗脸,喂饭,替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事情。
父母的这种包办代替行为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多种锻炼权利,而且使孩子的依赖心理越加顽固。
长此下去,将会造成儿童的懒怠,骄横甚至无能。
(四)忽视冷漠型忽视冷漠型的家长教育目的不明确,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冷淡,缺乏教育孩子的热情,对孩子的发展没有信心,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价值;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不考虑孩子将来的发展。
[②]四、家庭教育方式与幼儿行为之间的关系(一)专制、独裁易造成幼儿社会性退缩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家长对幼儿管得太严厉。
对孩子胆小过分斥责,并强迫他们做自己害怕的事情。
或管理方式走向极端。
家长喜欢用大发雷霆的方式来震住孩子;有的孩子指出,父母从来都认为他是错的,让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很自卑;明明是父母错了,但父母从来不向自己的孩子道歉,让孩子难以理解。
广州市穗港澳研究所副所长陈冀京指出,“经过十多年的跟踪发现,很多孩子在家庭中依然没有足够的发言权,一些家庭中,‘父权’色彩依然很重。
”长期处在这种家庭中的孩子,社会性退缩行为相当严重,他们不敢去面对外界,不能很好的去完成某些事情,独立性较差。
表现为有些小朋友不敢到集体场所玩耍,也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往。
家中父母的好友来访,他也躲开不肯相见,常常独自与玩具作伴。
孩子平时拒绝去幼儿园,在去幼儿园的路上常常大哭大闹,到幼儿园后则一人躲在角落里,不参加集体游戏,生活也显得被动。
长大后则拒绝上小学,与老师、同学接触显得紧张,不自然,甚至感到很别扭,严重者不得不暂时停止上幼儿园或学校。
而他们一回到家中,上述现象就逐渐缓解,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扫地、洗手帕和拣菜等。
因此,家长往往不能发现自己的孩子有退缩行为。
不少家长对幼儿要求过高、限制过多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骂不成才”。
在这种情况下,性格倔强的幼儿,常表现出较强的抵抗意识,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变得性格暴躁,行为粗野;性格懦弱的幼儿,则会产生恐惧心理,表现出欺骗撒谎的手段,对付父母的惩罚与训斥,变得少年虚伪,失去童真。
在培养幼儿社会性行为的过程中,不能采用威胁恐吓、哄骗利诱、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变相体罚等方法。
这会给幼儿身心成长带来创伤,不仅没有培养良好的行为,而且还会染上一些坏毛病:胆小、不自信、自卑等等。
比如:有的孩子比较胆小,不愿意与人打招呼,甚至交往。
见到陌生人不敢说话,感到害怕!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成人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怪孩子没有出息,甚至训斥说:"怎么像哑巴呀?不会说话呀?见到人怎么不叫人呀?在这样子,就不要你啦!"或者对孩子说一些恐吓的话,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胆小,甚至以后还会出现自闭的症状!为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要用榜样、说服、鼓励的方法,坚持从正面向幼儿讲情道理,进行引导。
(二)民主的教育方式易造成幼儿利他行为家长应充分尊重子女,信赖子女,使其感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并承担一定的责任,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有利于其身心发展。
民主型家庭,其人际关系是亲切和谐的,家庭是温暖和睦的。
亲切的态度使孩子看一下父母的眼神就能感受到父母的温暖,感情上产生亲昵感、温暖感、亲切感、安全感。
有民主的家庭,他的教育方法是温暖、理解、民主式的,教育出来的孩子不是畏惧父母,而是亲近父母,与父母敬而亲之。
对父母敢于说真话,敢于吐真情。
父母的话,他们听得进,父母的话容易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感情。
爱幼儿但不骄惯,使幼儿感到轻松自如,没有任何精神压力,这种环境会使幼儿自发地陶醉于充满乐趣的创造活动之中,这对幼儿独特个性的形成、创新意识的萌发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父母在替孩子拿主意时,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合理要求和需要。
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易形成幼儿的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一种出于自愿的有利于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如助人、谦让、分享、抚慰、仗义等。
这些行为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替他人着想”,使别人获得了利益和方便,儿童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化过程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利他行为使同伴的关系变得协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社会目标明确指出“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所以,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应该成为幼儿教育中的重要课程。
家长对幼儿利他行为普遍持接受(至少不反对)的态度,这对孩子表现利他行为非常有利。
有时家长认为孩子本身已有一些道德认识,只是不一定能付诸于行动,因此在遇到具体事情时进行教育效果才佳,因为,这样才能使孩子渐渐地将其内化,以后才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利他行为。
常言说得好:“身教胜于言教”。
做家长的如果能够说到做到,时时乐于助人,处处做表率、做榜样,那么,孩子就会学有榜样,做有所依。
家长的率先垂范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培养孩子利他行为的关键。
(三)溺爱型教育方式使孩子行为具有攻击性“平静的湖面练不成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生活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大凡成功者,他的人生经历很少一帆风顺,因为成功需要才能、勇气和毅力。
而困难正可以使人受到磨砺。
在长辈溺爱中的孩子,连自理能力都没有,不仅没有迎接困难的心理准备,更不具备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例如:6岁的小牛,天不怕地不怕,比他小的,他会欺负;比他大的,他也敢斗。
邻居们见到他只能咂咂嘴,而小牛的奶奶却逢人便夸:“瞧我那小孙子多勇敢,打得过比他大两岁的孩子呢。
”小牛的妈妈也主张让他在外面凶点,这样不吃亏。
一天下午,家门口的小朋友一个也不和小牛玩,他孤单了,便回到家拉着奶奶:“我当解放军,奶奶做坏蛋。
”说罢端起玩具枪对准奶奶,嘴里发出“哒哒哒”的声音,高喊:“快投降吧!”奶奶不得不举起手:“我投降,我投降。
”小牛并没有就此罢休,两只小拳头雨点般往奶奶身上打,又用脚踢,边打边说:“打败了就要躺下。
”奶奶这么大年纪,躺在地上成何体统,她还没来得及劝说小孙孙,就被小牛用力推倒在地。
这下飞来横祸,奶奶骨折了…… [③] 因为溺爱,家长太在意幼儿不要“吃亏”;因为溺爱,幼儿不能够体验攻击所带来的伤害;因为溺爱,幼儿不能去体验对家人、对他人的关爱;因为溺爱,家长对幼儿的行为失去了约束的能力;因为溺爱,幼儿有了攻击的习惯。
家长对孩子的疼爱本来是人之常情的事,然而这种疼爱如果一旦转变成溺爱,就变了质了。
我们常说:“溺爱就等于抹杀了一个孩子,适度的疼爱才是有分寸的家长”。
只有适度的疼爱,合理的引导才能成就一个孩子。
但我们中国的有些家长常常是孰视无睹。
这不但害了孩子,而且害了我们自己。
事实上,攻击并不能够保证幼儿将来“不会被欺负”。
因为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而且还会使行为发出者本人得到较多的来自环境的否定态度,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大量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
大多数同龄小朋友会对其持拒绝态度,而且由于攻击者常常惹是生非,影响正常的幼儿园或者学校的学习秩序,因此他们也不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