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教育的历史变迁与文化沉思

合集下载

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简述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中国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提高国家竞争力,中国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教育的改革。

20 世纪初,中国教育家开始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希望把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引入中国。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开始了基础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普及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概念。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基础教育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强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基础教育开始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基础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中国的基础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教育公平的问题、教育质量的问题等。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基础教育再次进行改革,提出了“信息技术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概念。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基础教育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同时,中国的基础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例如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等问题。

进入 21 世纪,中国的基础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强调了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基础教育开始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例如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同时,中国的基础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例如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学校差距大等问题。

总结起来,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注重基础知识传授到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再到注重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的演变。

建国初期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启示(1949年-1966年)

建国初期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启示(1949年-1966年)

建国初期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启示(1949年-1966年)摘要:在新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等等都亟待解决,教育是整体国民素质的基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输出源泉。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小学教育尚处于较为落后的局面,伴随着新政权的建立,旧有的教育模式及办学理念已然无法满足新时期下的客观需要,而且当时中国人民的文化素养不高,文盲占大多数,在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的年代大家都在为吃饱穿暖奔波,不是太重视受教育和读书,在这种情况下在刚刚建国,教育的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是怎样发展的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我们应该在建国初期基础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去学习当时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发展历程;启示一、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途径,一种积极引导人类的思想、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有效的途径,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是一种影响,一种积极的影响,一种对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积极的影响。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当今世界,知识和人才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从国家竞争的角度而言,其竞争的本质在于人才的比拼和知识的较量。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们怎么样才能够将我们人口数量优势转化成人才优势呢,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教育的手段来提升中国人民的国民素质,让中国人口优势变成人才优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只有真正做到以科教为本,才有可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赶超战略和一流国家建设的目标。

所以说,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

教育事业也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为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这是人民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基础教育是涉及人数做多,影响范围最广的教育,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基本的要素。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进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1. 古代教育(公元前2000年-公元1840年)古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教育主要是由家庭和社会进行的。

贵族子弟通过家庭教育和私塾学习,学习经书、礼仪和文学。

同时,孔子提出了儒家教育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学习。

这一时期的教育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注重思想道德教育。

2. 封建教育(公元1840年-1911年)封建教育时期,教育逐渐形成为了官方教育和私人教育两个体系。

官方教育由官方设立的学校进行,主要培养士人和官员。

私人教育则由私塾和家庭进行,主要面向富有阶层。

这一时期的教育注重经世致用和实用技能的培养,但缺乏普及性。

3. 新式教育(1911年-1949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推动现代教育的发展。

新式学校开始涌现,包括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

同时,西方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开始引入中国。

这一时期的教育注重科学素质和现代化思维,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4. 社会主义教育(1949年-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进入了社会主义教育阶段。

政府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制度,普及教育。

教育资源得到了大力发展和配置,教育体制逐渐完善。

同时,政府也重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各类人材。

这一时期的教育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

5. 现代教育改革(现在-未来)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教育改革也在不断进行。

政府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推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同时,教育国际化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参预国际交流和合作。

未来的教育改革将进一步关注个性化教育和技术创新。

总结: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教育、封建教育、新式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现代教育改革等阶段。

从古代的传统文化教育到现代的素质教育,中国教育向来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未来,中国教育将继续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材,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及其演变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及其演变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及其演变中国的教育源远流长,自古就有许多优秀的教育家对教育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

中国的教育思想结合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教育的重视以及对于人类发展的关怀。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的起源、教育思想的发展以及教育制度的演变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及其演变。

一、古代教育的起源中国古代教育源远流长,最早的教育可以追溯到夏朝和商朝时期,当时的教育主要是贵族和富商家的子弟接受私人家庭教育。

随着周朝的建立,教育开始向社会公众开放,国家在全国设立了官学,提供了更广泛的教育机会。

孔子更是在东周时期对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开创者。

二、教育思想的发展1. 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主流,其核心理念是“仁”,即关心他人的利益,提倡为人之本。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以德育为主,培养学生的德行和品位,使得学生具备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儒家教育思想中,教育是为了造就“君子”,即具有人格完美和道德高尚的人才,这种人才具有担当社会重任和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是可以为国家和民族做出重大贡献的。

2. 道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强调的是“无为而治”的方式,注重对人的自由、随性、本性的尊重,主张充分发挥个体的自主性,不要刻意通过教育来规范和控制人的行为,而是通过启迪、提醒、帮助等方式,激发人的内在动力和创造力,使得个体能够自发地发挥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3. 墨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比较注重实用性,这种教育思想主张知识的实用价值,倡导实事求是和精益求精。

墨家教育思想强调学生应该具备实际的技能和知识,而非纯粹的理论知识,同时注重实践和调查研究等实地经验的积累。

4. 兵家教育思想兵家教育思想是以战争为背景的教育思想,其根据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士官选材和培养。

因此,兵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智慧、勇气等方面的能力,强调战略思维和实战经验。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变迁。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到现代教育三个阶段,详细介绍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教育(公元前21世纪-1840年)古代中国的教育主要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

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父母亲自教导子女。

随着社会的发展,孔子创办了私塾,成为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私塾以经书为教材,注重礼仪、音乐和文字的学习。

这种教育形式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二、近代教育(1840年-1949年)近代中国的教育经历了西方教育的影响和中国传统教育的冲击。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教育,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

最著名的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新学”运动,提倡西方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教育思想。

同时,中国传统教育也受到了冲击,私塾逐渐减少,学堂和学校开始兴起。

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学堂条例》,确立了现代学校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

三、现代教育(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视为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1951年,中国实行了全面的义务教育制度,确保了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基本教育。

此后,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包括高等教育的普及、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学数量和规模大幅增加,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职业教育也得到了重视,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

此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注重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三个阶段。

从古代的家庭教育到近代的学堂教育,再到现代的全面发展,中国教育不断进步,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中国教育将继续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概况

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概况

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概况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阶段教育,是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道德素养的重要阶段。

近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

一、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基础教育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私塾教育。

在封建社会,私塾是教授儿童读写算数等基本知识的场所。

而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则始于19世纪末的新式学堂。

20世纪初,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中国开始全面实施基础教育,建立起了完善的教育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基础教育逐渐完善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使得基础教育得到了广泛普及。

2006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发展素质教育的改革目标,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资源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国的基础教育强调综合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目前,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科学、体育、艺术等学科。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学习阅读、写作、听力和口语表达等能力。

数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英语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科学课程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包括自然科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等内容。

社会科学课程涵盖历史、地理、政治等领域的知识。

体育和艺术课程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艺术修养。

三、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中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在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方面,中国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提高了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另一方面,教育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001年,中国启动了新课程改革,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推动课程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变。

同时,中国提倡多样化的教育体系,鼓励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

此外,信息技术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政府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将信息技术纳入教育教学中的各个领域,并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学资源和设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许多阶段的变革和进步。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从古代教育到现代教育的演变,以及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古代教育(公元前21世纪-公元1840年)古代中国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在古代中国,教育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传统,强调孝道和文化修养。

贵族子弟接受私人家庭教育,学习经典文化和礼仪。

而普通百姓则通过民间学堂接受基本的文化教育。

2. 封建社会教育(公元1840年-1911年)19世纪初,中国面临外国侵略和内部动乱,这促使中国开始进行现代化教育的改革。

清朝政府建立了官办学校,开始引进西方科学和技术知识。

这一时期,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碰撞产生了一系列的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3.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1949年-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政策,包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行农村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等。

这一时期,中国教育迅速发展,基础教育普及率显著提高,科学技术教育得到重视。

4. 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1978年至今)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政策,包括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

中国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大幅提高,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5. 当前的教育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教育差距较大。

另一方面,教育评价体系仍然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此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师培训也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其次,推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我国教育变迁史心得体会

我国教育变迁史心得体会

自古以来,教育就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基石。

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全民教育,我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迁。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回顾我国教育变迁史,我深感教育对个人、家庭乃至国家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以下是我对我国教育变迁史的心得体会。

一、古代教育:启蒙与传承在我国古代,教育主要以私塾教育为主,官学教育为辅。

这一时期的教育,注重启蒙与传承,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私塾教育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尚品德和深厚学识的人才。

然而,由于古代社会等级森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很多人无法接受教育。

心得体会:古代教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教育经验。

我们应该珍惜这份遗产,传承和发扬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同时结合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模式。

二、近代教育:变革与探索近代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教育改革成为时代的需求。

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具有新思想、新知识的人才。

辛亥革命后,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普及教育、男女平等、教育民主成为教育发展的方向。

心得体会:近代教育变革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要深刻认识近代教育的宝贵经验,坚定教育改革的信心,努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迈向更高水平。

三、现代教育:普及与均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然而,我国教育发展仍存在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心得体会:现代教育普及与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亮点。

我们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不断的改革创新。

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普及教育,中国教育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和变革。

以下是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的详细描述:1. 古代教育(公元前2000年-公元1840年)古代中国的教育主要由私塾教育和官方教育组成。

私塾教育是由有学问的人在家中或者庙宇中传授知识,主要培养士人阶层。

官方教育则由政府设立的学校进行,培养官员和士人。

这个时期的教育注重经典的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2. 近代教育(1840年-1949年)近代中国的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在清朝末年,中国开始设立学堂和学校,引进西方教育体系,培养专业人材和士兵。

1905年,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京大学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的开始。

此后,中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许多大学和学院。

3. 新中国教育(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提出了“教育为人民、全民教育”的宗旨。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推动教育的普及和均衡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启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

中国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基本的教育。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立了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

近年来,中国教育进一步发展,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来华留学。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利用互联网和新技术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私塾教育、近代教育和新中国教育三个阶段。

从古代的经典学习到现代的普及教育,中国教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前,中国教育正朝着更高质量、更公平、更创新的方向发展,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材做出贡献。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改革开放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古代教育1.1 儒家教育的兴起: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注重道德教育和礼仪规范,强调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1.2 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培养了大量的文化精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1.3 私塾教育的兴盛:私塾教育成为古代中国教育的主要形式,由私人或地方政府设立,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学者和官员。

二、近代教育2.1 西方教育的传入:近代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教育,包括传教士学校和学堂,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2.2 新式学堂的兴起:近代中国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如洋务运动中的船政学堂和北洋大学堂,为培养现代化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2.3 洋务运动对教育的影响: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引入了西方科学知识和教育理念,培养了一批工程师和技术人才。

三、现代教育3.1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实施义务教育和普及高等教育。

3.2 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建立: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实行全民教育,推动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发展。

3.3 科技教育的兴起:中国注重科技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和工程师,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四、改革开放4.1 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4.2 职业教育的兴起:改革开放后,中国职业教育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

4.3 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改革开放使中国教育与国际接轨,吸引了许多外国学生来华留学,促进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五、未来发展方向5.1 提高教育质量: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的发展历程

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历史和现状中国自古有的传统..中国人尊崇的公元前551—前479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两千多年前;创办私学;使平民受教育成为可能..以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经典;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国学校教育历经数千年;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约前2070—约前1600就有了校、学等教育机构..在中国;封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官吏;是官府经过定期举行的科目考试;择优选取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制度..自隋朝581—618开始;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历时1300年..现代意义的学校在中国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最早是外语学校、军事学校和技术学校;当时的清政府还派遣年轻人到英、法等国学习军事和技术..1912年;刚刚建立的1912—1949对封建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平均发展”的教育方针..1949年11月;一个月后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自此;在和平与安定的社会环中;教育开始了新的发展..从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间;中国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系统;实行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工作时间内安排专门时间系统学习等教育形式..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教育事业加快了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面启动..改变了过去无法可依的行政管理方式;加强教育领域的法制建设;已颁布实施的有1980年、1986年、1993年、教育法1995年、职业教育法1996年、高等教育法1998年等6部教育法律;以及16项教育行政法规和200多件教育行政规章;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起来..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在制定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战略时;将科技与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科教兴国”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教育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的重要任务..1999年6月;中国政府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的功能将从传播知识向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转变..在21世纪;中国的教育界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系统;健全以职业资格教育为主的行业与企业教育系统;设置以文化生活教育为主的社会教育系统;在全国各个地区和各个行业形成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沟通、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并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终身教育网络;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劳动者提供开放的、多样化的、社会化的受教育机会..。

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简述中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夏商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教育主要是由家庭教育和族谱传承的方式进行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子孙后代的道德修养和家族传统。

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直到古代封建社会仍然存在。

中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是在公元前221年的秦朝。

当时的秦始皇为了加强统治,通过实行一系列的教育制度改革来加强国家管理。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建立了统一的教育制度,推行了一些普及教育的政策,成立了官方学校来培养官员和士人。

这是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后来的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在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基础教育在中国进一步发展。

当时的教育机构成立了科考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这进一步促进了基础教育的普及。

尤其是宋朝时期,经过教育制度改革,学校规模扩大,教育内容也更加细致,包括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等多方面的教育。

此外,一些私塾也开始兴起,为有钱人家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

到了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1年),中国的基础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

明朝时期,实行了比较完善的教育制度,明太祖采用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推崇"士为知己者死"的教育理念。

清朝时期,基于科举制度的教育持续发展,学校数量增加,教育内容也更加系统。

私塾文化仍然存在,发挥了对于基础教育的补充和丰富作用。

20世纪初,中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开始进行现代化的改革。

创办了新式学校,采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教育理念。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成为了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全面推进了基础教育的普及。

此后,中国的基础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进一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教育资源得到了大力投入,学校数量大幅增加,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教育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从古代开始,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变革。

1. 古代教育:古代中国教育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以经典读书和礼仪教育为核心。

古代教育机构包括私塾和官学,私塾主要是由知识分子自行创设,官学则由政府设立,培养官员人才。

2. 封建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培养君子文化和士人修身的教育目标。

科举制度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通过考试选拔士人,进入官僚体系。

3. 近代教育改革: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教育
体系,启蒙思想逐渐传入中国。

洋务运动标志着近代中国教育的起步,国内开始兴办西式学堂、学校,注重自然科学和现代科技的教育。

4.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经历了重大的改革和发展。

实行了全民教育政策,普及义务教育,并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也得到了极大发展,建立了大学、学院和研究机构。

5. 现代教育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实施。

教育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教育向全面发展转变。

总体来说,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再到现代的演变过程,从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到与国际接轨的发展转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需求的变化,中国教育将继续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古代教育的发展古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夏朝时期。

在夏朝时期,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父母亲自教育子女,传授道德、礼仪和基本的生活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逐渐形成为了两个主要的教育体系:儒家教育和法家教育。

儒家教育注重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强调孝道、忠诚和礼仪。

法家教育则注重实用主义和政治技能,培养人材为政府服务。

二、封建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时期,教育主要是为统治阶级的子弟服务的。

在这个时期,教育分为官学和私塾两种形式。

官学是由政府设立的学校,培养官员和文人。

私塾则是由私人设立的学校,主要培养地方士绅的子弟。

在官学中,学生主要学习经典文化,如《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

私塾则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如书法、算术和音乐等。

三、近代教育的兴起近代中国教育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清朝末年。

在这个时期,西方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清朝政府也开始重视教育的发展,并设立了一些现代学校,如京师大学堂和南洋公学。

这些学校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四、现代教育的发展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现代化的教育阶段。

这个时期,中国的教育制度开始逐渐完善,教育机构也不断增加。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教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小学、中学和大学。

小学教育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中学教育则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知识和思维能力,大学教育则培养专业人材和研究人员。

近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教育资源的普及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中国的人口素质不断提升。

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中国也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培训,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古代教育到封建社会教育再到近代和现代教育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教育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语文教材变革的史脉与沉思(1)

中国语文教材变革的史脉与沉思(1)

幸本文系华东师范大学“21l工程”三期建设项目“教师教育历史发展与实践变革研究”及“当代中国社 会的教育基础及其改造”的课题成果之一。
∞——————————————————————弋墨塑丝丝堕丝∑毫题酮讨
·传统文化与中小学教育·
三、言文之用 由于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白话文是今人的
又做了修订,但不脱老解放区课本的框架。选文偏重 政治思想性及政策观念,“注重与斗争实际、群众生
1958年的“大跃进”狂潮,中止了语言和文学的 分科实验,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文学作品被大量政
式的习题。此后成立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对这些教材 治时文取代。1959年6月5日,上海《文汇报》开辟
[j受逦a眄砸巫堕崾圃
毫HlilliT]丛丝丝塑螋厂—————————————————川
·传统文化与中小学教育·
十、世纪之问 20世纪以来,中国的语文教育每十年左右就要 “折腾”一次:如五四运动后,因推行国语、白话文教 学,产生了“文白之争”;到1934年,恢复文言教学 呼声大涨,从而引发了关于文言、白话、大众语的论 争;20世纪30年代中期有关于“中学生国文成绩低 落”问题的讨论;40年代初期有关于“抢救国文”问 题的讨论;50年代初学习苏联,开始《红领巾》观摩 教学的讨论;1956~1958年试行“汉语”、“文学”分科 教学;50年代末期开始持续到60年代的“文道之 争”;十年内乱时期的“文乖道废”。1978年3月吕叔 湘在《人民日报》发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 题》,开始了“文革”之后对语文教学的批评和讨论; 到80年代对语文教育的民族化与现代化问题、语 文教学的人文性与科学性问题进行探索;90年代从 “淡化语法”的讨论、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延续到语 感问题及文学教育问题等的论争,此起彼伏。 20世纪末,语文教育遭遇更大的危机:1997年 第11期《北京文学》推出一组三篇文章:邹静之的 《女儿的作业》、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薛毅的 《文学教育的悲哀》,集中批评中国语文教育存在的 问题,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羊城晚报))1998年3 月27日头版头条刊载洪禹平、杨东平的文章《误尽 天下苍生是“语文”?》。文章在历数语文教育中存在 的问题时,引用一位从事半个世纪文字工作的老编 辑的话说,这已不是误人子弟的问题,而是“一件误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变革。

从传统的儒家教育到现代的综合发展教育,中国教育在不断探索和改革中不断前行。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21世纪教育和未来教育五个部份来探讨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教育:1.1 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经义讲授和礼仪教化。

1.2 儒家教育在古代占领主导地位,注重道德修养和文化传承。

1.3 古代教育以传统经典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德修养。

二、近代教育:2.1 近代教育开始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注重科学教育和现代化发展。

2.2 近代教育兴起了新式学校和现代教育制度,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现代化。

2.3 近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贡献。

三、现代教育:3.1 现代教育体系逐渐完善,包括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多层次教育体系。

3.2 现代教育注重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潜力。

3.3 现代教育倡导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提倡个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的理念。

四、21世纪教育:4.1 21世纪教育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需要适应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4.2 21世纪教育注重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

4.3 21世纪教育倡导教育公平和包容性,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五、未来教育:5.1 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发展,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定制和因材施教。

5.2 未来教育将融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推动教育的智能化和智能化发展。

5.3 未来教育将关注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的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

结语: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改革的过程,从古代到未来,中国教育将继续前行,为国家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翼中国教育在未来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发展空间。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变革。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教育古代中国的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古代教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家庭教育和官学教育。

1. 家庭教育: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是最早的教育形式。

父母亲自教育子女,传授道德、礼仪和家族传统等知识。

这种教育形式注重家族观念和孝道教育。

2. 官学教育:官学是古代中国的官方教育机构,由政府设立和管理。

官学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的学习和礼仪规范的培养。

官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才干的官员和士人,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统治。

二、近代教育近代中国的教育经历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和中国现代化的推动,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改变。

1. 西方教育的引入:19世纪中叶,西方教育开始传入中国,包括传教士学校和近代学堂。

这些学校引入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教育理念,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新式学堂的兴起: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兴起。

这些学堂采用了西方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新式学堂的兴起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人才支持。

三、现代教育20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经历了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教育体制和教育政策不断完善。

1. 教育体制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教育体制的改革,包括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扩大和职业教育的发展等。

这些改革使得更多的人接受到了教育,并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2. 教育政策的调整:中国的教育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了教师待遇和教育资源的配置。

同时,教育改革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总结: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三个阶段。

古代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培养;近代教育受到西方教育的影响,引入了科学知识和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经历了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教育体制和教育政策不断完善。

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及趋势分析

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及趋势分析

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及趋势分析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这里所指的发展并不仅仅指经济、科技等方面,也包括教育。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许多变革和进步,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探讨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及趋势分析。

1. 历史变迁教育始于人类社会的诞生,但在不同的时期,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都在不断地变迁。

在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人文学科和军事技能,其目的是为了国家的统治和保卫。

例如,古代中国的儒家教育、埃及的法老教育以及希腊的斯巴达教育等。

这些教育制度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只有少数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大众教育几乎不存在。

到了近代,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教育开始呈现普及化、多样化的趋势。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普及化,即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个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在20世纪初,欧美国家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并逐渐向普及教育转变,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

非洲和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在独立后也开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以期缩小和富国的差距。

2. 现实趋势当前,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数字化、国际化、个性化和可持续化。

数字化是指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在线课程、电子教材、虚拟实验室、智能教学和智能评估等,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公平。

同时,数字化教育还可以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便利的学习机会,特别是对于那些地域偏远、贫困落后或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国际化是指更多的学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接受跨国教育,学习跨文化知识和技能,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国际化教育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认知,培养综合能力和全球思维能力。

个性化是指结合学生个人特点和需求,赋予每个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和发展途径,实现个性化、定制化的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兴趣,提高学习成效和质量。

可持续化是指在教育发展中注重生态环保、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等多方面考虑,实现综合性、可持续性的发展。

中国教育变迁心得体会

中国教育变迁心得体会

自古以来,教育就是国家兴旺、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从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普及教育、素质教育,再到如今的终身教育,我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见证了这一历程,以下是我对中国教育变迁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1. 从“唯书唯上”到“以人为本”在封建社会,教育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唯书唯上”,学生只需死记硬背,成为书呆子。

而现代社会,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人为本成为教育的核心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教育部门逐渐调整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育体系的完善1.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如今,我国已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2. 从“封闭式教育”到“开放式教育”过去,我国教育体系相对封闭,教育资源有限,学生视野狭窄。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教育逐渐走向开放式,与国际接轨,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生有机会走出国门,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三、教育方法的创新1. 从“灌输式教育”到“启发式教育”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现代教育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2. 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过去,我国教育评价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反思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这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段精彩历程,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反思和总结经验,以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将其列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教育的地位得到提升,资源得到充分配置,教育体制也开始逐步改革。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学校数量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学校资源严重不足,很多地区的孩子都难以上学。

而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使得学校数量快速增加。

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遍布城乡各地,基本满足了全体学生的接受教育的需求。

其次,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随着学校数量的增加,教师队伍也得到了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教师职业的地位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也逐渐改善,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教育事业中。

同时,改革开放以后,教师培训和教育学专业的发展也得到了推动,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得到了提高。

再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不断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教育从以灌输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从教科书的编写、学科设置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都加强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

然而,虽然中国基础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亟待解决。

首先,教育资源不均衡。

虽然学校数量增加了,但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还存在着差距。

一些城市的名校师资强大,学校条件优越,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学校则存在较大的资源匮乏问题。

这导致了城乡教育差异拉大的问题,需要政府采取措施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其次,教育过于应试化。

由于教育改革还没有达到全面深入的程度,中国的基础教育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导致学生过度应试化。

这使得教育过程中的创新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百年基础教育变迁的文化沉思之意义
中国基础教育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史,它的演 变发展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难得的办学经验与教 训。
从文化角度反思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历程,对 于理解和推动当代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深化和 学校文化建设显然不无启发。
3
文化自觉:从国士教育到国民教育
从文化自觉到教育自觉
“中体西用”指导思想对新式学校办学精神的渗透 《重订学堂章程折》:“至于立学宗旨,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
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其智识, 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慎防 流弊之意。” 《奏定学务纲要》:“若学堂不读经书,则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 子之道,所谓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矣。”规定 中学堂的“读经讲经”课每周9小时,初等、高等小学堂的“读 经讲经”课每周12小时。
中国基础教育的历史变迁 与文化沉思
1
一、中国基础教育的历史变迁
所谓“基础教育”,又称“国民基础教 育”,是指对国民进行基本的普通文化 教育,主要包括小学及初中阶段的义务 教育,亦可以指学前至高中阶段教育。
与传统意义上的“蒙学教育”不同,近 现代中国基础教育源自西方国民教育思 潮和义务教育实践,它的产生反映了社 会转型期中国文化变革的内在需求。
与帝制复辟相反,年爆发了“新文化运动”,与 此“五四”运动共同摧毁了儒家教育文化的最后堡垒。
1919年4月,沈恩孚、蒋梦鳞提出“养成健全人格, 发展共和精神”的新教育宗旨,倡导健全的个性人格。
13
陈独秀与个性时代的到来
新文化领袖们的“个性”觉醒: 陈独秀:“西洋民族,自古迄今,彻头彻尾个人主义
12
帝制复辟与“新文化”运动的爆发
1915年1月,帝制复辟与教育宗旨变更,袁世凯在 《颁定教育宗旨》大谈“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 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并特别指出“孔子道大, 无所不包”,“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要求“中小 学均加读经一科”,学校的读经与社会上的孔教会交 相呼应,使国人在“共和”的名义下倍受专制的苦痛。
严复则高歌“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潜心对新 国民素质的设计。
8
实现国民教育制度的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新国民的养成与新道德的出现 离不开革命行动。
孙中山认为,若一定 要等到“教育普及”而 后始行,则”河清无 日,坐失良机,殊可 惜也”;强调“改造中国 之第一步,只有革 命。”
9
癸卯学制与中国基础教育体系的雏形
袁枚的《随园诗话》 揭示蒙学教育状态: “漆黑茅柴屋半间, 猪锅牛圈浴锅连; 牧童八九纵横坐, ‘天地玄黄’喊一年。”
6
康有为与国民教育制度的引进
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称赞西方“乡 皆立小学,限举国之民,自七岁以上必入之,教以文 史、算数、舆地、物理、歌乐,八年而卒业,其不入 学者,罚其父母。县立中学,十四岁而入。”这一 “七岁必入学”的国民教育制度与国士教育的官本位 导向迥然异趣。
14
李大钊:个性解放与大同团结
李大钊:漠视个性是家族集团的产物,个人 “断不许他有表现的机会”,并由是造成集体 无意识,称“哀莫大于心死,痛莫深于亡群; 一群之人心死,则其群必亡。”
强调未来社会应该是个性的觉醒与回归,是 “个性解放”与“大同团结”的有机结合。
文化自觉:在摄取外国先进文化的 同时,应该对自己文化的来龙去 脉、固有特色、发展趋势有“自知 之明”(费孝通)
教育自觉:同理,我们也应该了然教育尤其是基础教 育的来龙去脉,“教育自觉”同样是一个艰巨的历史 过程。
4
国士教育与《神童诗》
国士教育:以入仕为导向的中国传统教育其实 就是以培养治术人才为旨趣的国士教育,它是 以纲常名教为核心、以“养士”为目的应试教 育。
之民族也。英、美如此,法、德亦何独不然?……举 一切伦理、道德、政治、法律,社会之所向往,国家 之所祈求,拥护个人之自由权利与幸福而已。思想言 论之自由,谋个性之发展也。”与之相反,东洋民族 提倡“忠孝”,注重家族本位,只知有家不知有国, “退缩苟安,铸为民性,腾笑万国”。 为此,陈独秀指出:“伦理的突破” 首在个人主义的觉醒,断言:“欲 转善因,是在以个人本位主义, 易家族本位主义。”
播扬于民间的《神童诗》二则十分典型地反映 了以读书做官为目的的传统领导教育——“养 士”教育观念的流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自当强。”
5
国士教育与《劝学诗》
宋真宗的《劝学诗》说得更加直接露骨: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 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愁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11
辛亥革命与新教育宗旨的登场
1912年,蔡元培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 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民国教育部明令 “小学读经一律废止”。
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新教育宗旨基本采 纳了蔡元培的主张,即“注重道德教育,以实 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 其道德。”这一教育宗旨已明确指向德智体美 的健全人格。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厘定

国民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

中学5年。但在专制制度仍存在和

“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

尚不可能真正摆脱臣民意

识的束缚而走向自由的国民人格之

路。
10
张之洞的《学堂歌》
《学堂歌》:“天地泰,日月光,听我唱歌赞学堂。圣天子、图 自强,除却兴学别无方。教体育,第一桩,卫生先使民族壮。教 德育,先蒙养,人人爱国民善良。孝父母,尊君上,更须公德联 四方。教智育,开愚氓,普通知识破天荒。”
“西学东渐”之后,“体用一致” 的国 士教育观渐渐被“中体西用”的洋务 教育观所取代,“德上艺下”、“重义 轻利”的观念也遭到了严重冲击,西 方近代国民教育制度亦相继导入。
7
国民教育思潮的兴起
与制度变革相呼应,维新志士梁启超撰写《新民说》, 倡言“国家意识、公德、独立、竞争、进取、冒险” 等新人格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