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知识整合:高三历史通史模式复习汇编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第1讲中国古代史●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具体史实】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通史型复习大纲(中古史).doc
\通史专题史明清时期专题归纳政治史r 明太祖y明朝I 明成祖明宣宗C 皇太极清朝』康熙匸雍正”地方:废行省、设三同J 布政同一行政 ]都指挥司一军政1按察司一监察匸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翰林院官员文渊阁内阁 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内阁具有票拟权——内阁是君丄专制强化产物 对皇权没有制约作用r 议政王大臣会议(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j 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设南书房(议政干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三足鼎立)”简:机构人员十分简单军机处Y 速:办事效率高(上传下达)1密: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变化: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分封制向以、 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本质:君主专制)转变。
秦朝建立的 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讦 多每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积极作用—— (1)维护了国家的塔 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锣 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使社会环境和平稳定,有利寸 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保证了中外经济文化的止常交流, 推动了先进工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的范围内传播。
消极影响——(1)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资% 上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地 位和言论自由,受到的压迫和剥削更加残酷。
(3)思想上,专制制龙 使读书人只知道埋头苦读,不去钻研有关国计民生的真才实学,严 重阻碍了科技的发展:文化专制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 ,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
经济史发达的古代农业明清时朋:精耕细作,男耕女织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明朝:宣徳年间青花瓷为珍品丝织品超越前朝淸朝:杀琅彩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岀现资本主义萌芽古代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种种压制政策,但商业依旧繁荣发展,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通史版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通史版一、古代历史1. 史前时期- 人类起源与进化-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特点与发展- 农业革命的意义2.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华文明、美洲文明- 奴隶社会的形成与特征- 早期国家的建立与政治制度3. 古代帝国与王国- 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与影响- 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的兴衰- 汉朝的统一与扩张-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二、中世纪历史1. 欧洲中世纪-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基督教的传播与影响- 封建社会的特点与结构- 城市复兴与商业革命2.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 伊斯兰教的创立与基本教义-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与文化成就- 伊斯兰文明对世界的影响3. 东亚的统一与变革-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繁荣- 宋朝的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 元朝的统一与多元文化的融合三、近现代历史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的起源、特点与影响- 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与结果- 欧洲思想文化的变革2.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起源、特点与影响-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工人运动的兴起3. 殖民扩张与民族独立运动- 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 亚洲、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与国家建设4. 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过程与结果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与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经过与影响 - 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四、当代历史1. 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与特点- 国际组织的作用与挑战- 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2. 科技革命与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影响- 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的突破- 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3. 社会变革与文化多元化- 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与挑战- 教育、医疗的进步与普及4.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发展-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与成效-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国际地位-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与合作结语高中历史课程旨在通过对古代至当代历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认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高三历史通史专题复习(1840-1870)
文化史
考试说明 1840 1842 1851
太平天 国运动
1856
第二次 鸦片战 争
六十 年代
洋务近 代企业 及影响
六、七 十年代
民族资 本主义 的产生
鸦片战 中英 争、三 《南京 条约》 元里人 条约》 民抗英
魏源与《海国图志》 魏源与《海国图志》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高三历史通史专题复习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19世纪六 七十年代) (1840----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世纪六、
概念阐释】 【概念阐释】中国近代史阶段划分
1.整体时间: 整体时间: 旧民主革命 新民主革命
1840
1919
1949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正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01) 中国正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01) 世纪六七十年代——190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1901——1919)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1901——1919) ——1919
课堂练习
(2007年山东) 2007年山东) 年山东 “竹枪一杆,打的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 竹枪一杆,打的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 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 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在有关该现象 .”在有关该现象 的战争结束后, 的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 约是( 约是( A.《南京条约》 A.《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C.《马关条约》
通史整合(一) 中国古代史+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
具体 表现
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铁犁牛耕推广到全国,豪强地主经济崛 经济 起,对外贸易的丝绸之路贯通。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了
均田制,南方经济获得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思想 文化
从推崇法家、奉行黄老思想到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正统地 位得以确立。魏晋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大交融 的特色,佛、道思想广泛传播,儒学地位受到冲击。文化、 科技成就斐然,走向世界
3.(2023·海南卷,3)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 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 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
C 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思想 文化
证社会规范的实施。殷人尊神事鬼,周人则“敬天保民”、“明德慎 罚”、崇尚礼乐教化,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逐渐形成,甲骨文是一种成 熟的文字。“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
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阶段训练] 1.(2023·全国新课标卷,24)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 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
2.(2022·全国乙卷,24)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C)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解析:C 依据图示可知,商、西周政治中心及西周主要诸侯国分布 在北方,青铜器在北方被大量使用,铜是铸造青铜器的主要原料,当 时重要铜矿产地位于长江流域,长途运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 此加强,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青铜器比较珍贵且多用 作礼器,并未广泛用于农业,排除A项;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排除B 项;图示中商、西周政治中心及西周主要诸侯国分布在北方,不能 说明商、西周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排除D项。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通史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通史在高三历史学习中,通史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涵盖了广泛的历史内容。
下面将对高三历史学习中的通史进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重点内容。
1. 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是通史的基础内容之一。
从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开始,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特点、经济模式和政治制度。
2. 文化与科技进步通史中也包含了文化与科技进步的内容。
从古代文明的兴起,如埃及、希腊、罗马等,到现代科技的发展,如工业革命、信息时代等,了解各个时期文化与科技的进步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3. 世界历史事件与战争通史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世界历史事件和战争。
比如两次世界大战、中国的抗战、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
通过了解这些历史事件和战争,能够加深对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动因和影响的理解。
4. 中国古代历史通史当然也包括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内容。
从三皇五帝到秦汉、隋唐、宋代,再到明清时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起伏兴衰、社会政治制度变迁以及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
5. 世界古代文明在通史中,了解世界各个古代文明同样重要。
如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等,通过对这些文明的学习,可以拓宽视野,了解不同文明的特点和贡献。
6. 革命思潮与民族解放通史中的内容还包括了革命思潮与民族解放运动。
如工人运动、共产主义思潮、民族独立战争等,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事件,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为自由与民主而奋斗的过程。
7. 当代世界格局通史的最后一个重点内容是当代世界格局。
了解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经济联系、国际组织等,对把握当今国际关系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通史的学习,可以加深对世界各个时期历史发展的理解,并能更好地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通过系统地学习通史,同学们可以对历史知识点有更清晰的了解,提升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历史的价值在于让人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实以及展望未来,希望同学们能够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深入学习通史,为自己的历史考试做好准备。
高考历史复习通史知识整合框架
一、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一)总特征:(1840年以前)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二)中国古代史核心知识突破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2、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二、中国近代史通史结构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
【阶段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中国近代化:晚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方面,西方列强逐步侵华,使中国社会不断地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屈求索,中国发展艰难地步入近代化(亦即现代化)。
具体表现:①政治上:一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灾难深渊;二是中国奋起抗争求索,帝制受到致命冲击。
(法制化、民主化);②经济上:一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二是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民族资本艰难成长。
(工业化、市场化);③思想文化上:西学东中国近代史核心知识突破(一)、近代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整理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及其附件(1843年)。
——鸦片战争(1840—1842)主要内容危害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主要内容危害《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侵华方式转变)。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变动的原因:2、变动的表现:变动一:变动二:变动三:变动四:3、变动的趋势:4、写出右图所代表的经济形态A: B: C: D: E:5、变动的影响:(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的历程特征时间原因影响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结构变化;阶级结构变化;早期维新思想甲午战争后民资登舞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1912—1919(一战期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快) 促进了资、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提纲: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武汉开发区一中张书林第一章,公元500年以前的中国、希腊和罗马第一节,中国1.农耕文明的起源2.三代⑴夏朝。
①禅让制。
②王位世袭制。
③历法。
⑵商朝。
①兄终弟及制*。
②内外服制。
③商人。
④青铜文明。
⑤甲骨文。
⑥历法。
⑶周朝。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礼乐制*。
④世卿世禄制*。
⑤井田制。
⑥工商食官制*。
⑦金文。
3.春秋战国⑴政治。
商鞅变法*。
①背景。
②内容。
③评价。
⑵经济。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商业。
⑶文化。
①百家争鸣背景。
②儒家【孔子】。
③道家。
④墨家。
⑤法家。
⑥百家争鸣评价。
⑦历法。
⑧文学。
⑨艺术。
4.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⑴统一。
①条件。
②过程。
③意义。
⑵政治。
①皇帝制。
②三公九卿制。
③郡县制。
④秦律。
⑤秦始皇*。
⑶经济。
①土地私有制。
②统一度量衡货币。
⑷文化。
①统一文字。
②焚书坑儒。
③长城。
④兵马俑。
5.汉朝⑴政治。
①汉承秦制。
②郡国并行制。
③汉武帝*。
④刺史制*。
⑤察举制。
⑵经济。
①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手工业。
③商业【贸易】。
⑶文化。
①新儒学。
②教育。
③造纸术。
④数学。
⑤医学。
⑥文学。
⑦艺术。
⑧佛教传入*。
⑨道教形成*。
6.三国两晋南北朝⑴政治。
①民族大迁徙和民族融合。
②分裂。
③九品中正制。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评价】。
⑵经济。
①江南开发。
②手工业。
⑶文化。
①农学。
②艺术【书法、绘画、石窟】。
第二节,希腊1.奴隶制经济繁荣*⑴地理环境。
⑵农业。
⑶手工业。
⑷外贸。
2.奴隶主民主政治⑴梭伦改革。
①背景。
②内容。
③评价。
⑵克利斯提尼改革。
①背景。
②内容。
③评价。
⑶伯利克里改革。
①背景。
②内容。
③评价。
⑷雅典的衰落。
3.人文主义思想⑴智者学派。
①背景。
②观点。
③评价。
⑵苏格拉底。
①背景。
②观点。
③评价。
⑶柏拉图。
①背景。
②观点。
③评价。
⑷亚里士多德*。
①背景。
②观点。
③评价。
第三节,罗马1.奴隶制经济*2.罗马政治及其法律⑴《十二铜表法》。
①背景。
②内容。
③评价。
⑵万民法。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通史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通史一、古代历史1. 史前时期- 人类起源与发展-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特点与区别2. 古代文明的起源- 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文明 - 各文明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3. 古典文明的发展- 希腊城邦制度与希腊哲学- 罗马共和国与帝国的兴衰- 汉朝的统一与丝绸之路的开通4. 宗教与文化的传播-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起源与扩散- 文化交流与融合,如希腊文化对罗马的影响二、中世纪历史1. 欧洲的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教会的权力与影响- 十字军东征的原因与影响2. 亚洲的帝国与文化- 唐宋变革与科举制度- 伊斯兰帝国的扩张与文化成就- 蒙古帝国的兴起与全球影响3.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的起源、特点与代表人物 - 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与结果- 科学革命的萌芽与发展三、近现代历史1. 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 工业革命的起源、发展与影响-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全球扩张2. 民族国家的形成- 欧洲国家的统一与民族主义的兴起 - 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 亚洲、非洲国家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3. 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过程与后果 -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过与结果4. 冷战与全球格局的变化- 冷战的起源、过程与结束- 殖民体系的解体与新国家的诞生- 全球化的发展与国际合作的加强四、当代历史1. 信息时代的来临- 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新经济时代的特征与挑战2. 全球化与国际政治-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问题- 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3. 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多元文化的兴起与交流- 社会运动与公民权利的发展- 教育、科技与文化的创新总结高中历史课程旨在通过对古代至当代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思辨能力和全球视野。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
文化 系统文字(甲骨文,金文);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 炎黄子孙)
认知 三代时期形成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 1.周公的思想文化及历史地位
2.商周文明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影响
1. (2022·全国乙卷高考)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C)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3)西周 ①西周的统治: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周。公元前841年,“国人 暴动”“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②政治制度: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 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宗法 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 盾和冲突。 ③法治:《九刑》。
3.商业与交通: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工商食官”的格局被 突破。中国在春秋时期已有运河。
4.经济政策: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三、思想文化:传统文化奠基 1.思想: (1)孔子: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恢复 西周礼乐制度并有所改良;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 (2)老子:“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主张顺其自 然,无为而治。 (3)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 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 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 水,影响深远。
第一部分
两大板块 纵横贯通 优势互补 珠联璧合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一 通史横向整合——让认知更全面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一步 通史体系•重组—— 学“通”历史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知识串联
.
6
政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封建专制主 治 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 上 出现和发展
经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 济 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闭 上 关”政策,中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化 市民文化取得辉煌成就,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 上 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经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欧洲封建制度迅 济 速解体,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 上 成并得到发展
文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 化 批判封建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在三次思想解放 上 运动影响下,欧洲近代科学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
11
专题六 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想的影 经 响下,积极创办实业,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第一 济 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上 社会生活也因政治运动和思想文化运动的推动向文明
化方向发展
文 化 上
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在社 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 习
通史知识串联
.
1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高中历史 高三通史复习知识点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第十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49~1956年)第一节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新政权的斗争(必修1第20课、第25课;必修2第11课;必修3课第17课)●新中国的成立(1)历史条件:①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②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③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理论上和路线、方针上的准备;④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
(2)成立:①组织准备: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简称人民政协)(1949.9)地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中心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问题。
内容: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共同纲领》(新民主主义宪法、临时宪法);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民主联合政府);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1949.10.1):内容: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②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15:00在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直到21:00才结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巩固新政权的斗争(1)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任务:①解放全国大陆,1950年夏,大陆基本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②开展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夏~1952年底):目的: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特点:保护富民经济意义:a.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b.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c.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
③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1951年)基本肃清了大陆上的反革命残余势力。
(2)开展抗美援朝运动(1950.10~1953.夏):背景:①“联合国军”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②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高三历史专业第二轮 复习 通史复习
通史 指记述由远古到现代各时代历史的史书,以时间
为主线,连贯地叙述各个时代的一种记史方式。 包括该时代的经济、政治、思文等多方面内容
整体思路: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现代史
世界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代现代史
中国古代史
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以前。 奴隶社会:公元前21C至公元前5C。包括 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 封建社会:公元前5C至公元19C。包括战 国时期、秦、西汉和东汉;三国、西晋 和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 和南宋、元;明、清(前期)。
复习:井田制
性质:土地国有制 实质: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特点: 与分封制结合,受封者不得转让与买卖; 集体劳作;产品归奴隶主所有。 崩溃标志: 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崩溃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发展(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手工业: ①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 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②商代养蚕缫丝,西周出现斜纹提花织物。 ③商朝烧出原始瓷器。
3、(2009高考江苏单科)“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 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 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D
4、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 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 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 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 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 价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 (1)农业: ①生产工具:铁犁牛耕形成 ②耕作技术:垄作法 ③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 立(原因和过程); ④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 ⑤经济模式:小农经济(含义、原因、特点、 影响)
高中历史通史知识复习纲要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
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和奠基时期一、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二、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三、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知识整合】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
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地方行政“封建时代”的开始①背景: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
B、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
高三通史知识点总结
高三通史知识点总结高三是学生们人生中最为紧张的一年,而历史科目的备考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史作为历史科目的核心,是考生们需要重点关注和掌握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一些高三通史的知识点,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世界历史高三的通史课程重点是世界历史,尤其是现代世界历史。
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重要事件和人物。
1. 一战和二战:这两场世界大战直接影响了世界的格局。
一战导致了多个帝国的解体和新兴国家的崛起,而二战则进一步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加速了殖民地解放运动。
2. 印度独立运动:印度独立运动是世界近现代史上最为重要的独立运动之一。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抵抗运动为亚洲和非洲的殖民地解放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3. 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发生标志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一事件对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 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开创了资本主义时代的新篇章。
它标志着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后来英国殖民地的独立运动提供了重要的范例。
二、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历史是高三通史课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重点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以下是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知识点。
1. 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转折点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百家争鸣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鼎盛时期。
唐朝的开放和繁荣使得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而宋朝的科技和文化发达则为中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3. 秦朝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中式帝国,并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4. 明朝的海外航海和文化繁荣:明朝的郑和航海活动是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此外,明朝的文化也繁荣发展,海外贸易使得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扩展到东南亚和南亚。
三、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是通史课程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重点是中国的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
高三高考历史全册通史整理汇总
高三高考历史全册通史整理第一部分: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上):先秦时期的中国时代特征:⏹中华文化起源与初步发展⏹前8世纪以前,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型和奴隶社会繁荣时期第一部分: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下):世界时代特征:●古希腊奴隶制民主制时代,文化繁荣第二部分: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的世界(上):(中国: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第二部分: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的世界(中国:下 隋唐宋元)时代特征:● 中国: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第三部分: 14世纪-19世纪前期的世界时代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第四部分: 19世纪中-20世纪初的世界时代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穷途末路●中国:战争不断●中国:社会主义的确立与曲折发展●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时代与潜在危机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主要观点必修一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主要观点集锦(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②“秦——清”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都空前加强。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①1840--1900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②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①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运动和最后一次自发而单纯的农民运动,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局限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农民阶级已经无法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虽然未能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却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即将兴起的历史变革准备了前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通史模式复习纲要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总体特征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经济的基本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状况。
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
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
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知识整合】一、远古时代1.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
2.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
3.已经学会养蚕缫丝织绸。
二、夏商西周时期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
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目的、对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作用、演变)。
(3)宗法制(目的、内容、作用和影响、维护工具)。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夏商西周的经济(1)农业: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
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
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早期的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
(3)商业:商朝时期,职业商人产生。
周朝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王室衰微和社会政治的变化: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
秦灭六国。
2.社会经济:(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封建国家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2)小农经济形成: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实行精耕细作,生产主要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3)农业生产的发展①井田制破坏和土地私有制形成:私田的出现;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
②生产工具(铁农具和牛耕)和水利。
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③个体生产的小农经济产生。
(4)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产生,三种形式并存。
(5)商业的发展和重农抑商政策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城市繁荣。
②商鞅变法时,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3.文化与科技(1)老子的思想主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朴素辩证法思想。
(2)孔子和儒家思想:①孔子的思想体系:仁;礼。
②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③孔子整理文化典籍与儒家经典。
④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①出现的背景。
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士的活跃和被重用;私人讲学出现。
②儒家学派:孟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的思想主张。
③墨家学派:墨子的思想主张。
④法家学派: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⑤意义: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科学技术①战国时人们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②战国时期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算法。
(5)文字、文学和艺术①至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按照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
②《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
③楚辞:《离骚》充满了浪漫色彩。
④帛画:《人物龙凤图》等。
【主题探究】1.结合史实简要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呈现出的两个显著的发展趋势。
从分裂到统一:春秋争霸,秦灭六国。
从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确立: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形成。
2.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试从先秦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各举一例,简要说明这一结论。
(1)政治:西周实行宗法制,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和县制逐步形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传统制度和政策,(3)思想:战国诸子百家学说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历经西汉董仲舒和南宋朱熹等人的发挥改造,成为汉武帝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3.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产生了哪些影响?(1)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使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使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模式,推动了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生产技术的发展。
(2)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前提下,地主凭借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封建社会的流民问题和社会贫富分化。
(3)土地兼并现象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这就促使封建统治者调整土地政策,如北魏至唐朝前期的均田制,以维护小农经济,稳固封建统治为主要目的,但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4.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
(1)政治:山东境内的齐国和鲁国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封国。
(2)经济:春秋时期,鲁国“初税亩”,促进了中国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3)思想: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孙膑的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第二单元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知识整合】一、秦朝的大一统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3)地方制度:郡县制。
郡守和县令(长)由皇帝任命。
2.巩固统一的经济文化措施二、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西汉中央集权的巩固(1)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并加强对地方监察(2)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武帝任用地位低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3)选官制度: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社会经济(1)农业生产:赵过推广耦犁,推行代田法。
西汉发明了犁壁和播种工具耧车。
还发展起来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陆续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和商业:冶铁业:用水排鼓风冶铁。
制瓷业:出现青瓷和白瓷。
工商业: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汉武帝全面控制工商业,抑制大商人势力。
外贸:西汉时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3.两汉时期的文化(1)西汉初的“无为而治”思想。
(2)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①董仲舒的新儒学。
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还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3)造纸术的发明。
(4)数学成就:《九章算术》,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5)医学成就: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学的经典。
(6)农学: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7)汉赋创作。
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政治制度:三省体制开始形成。
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2.社会经济农业:均田制。
耕耙耱技术。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
成功烧制出白瓷。
3.文化成就(1)佛道兴起和儒学危机。
(2)农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3)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东晋王羲之。
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
【主题探究】1.分封制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为什么分封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1)演变:西周时确立,春秋战国时崩溃,秦朝时废除,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解决王国问题。
(2)原因: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容易导致国家的分裂,无益于国家统一。
2.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基本矛盾、经济基础、思想基础和作用是什么?核心:君主专制独裁。
基本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理论基础:法家思想。
作用:促进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但容易产生暴政。
3、秦汉时期维护统一有何特点?(1)统一局面是在与分裂割据势力斗争过程中维持的。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与发展;推行郡县制、解决王国问题。
(2)思想统一与政治统一相结合:法家——道家——独尊儒术(3)统一与巩固边疆相结合:修长城、移民,抵御匈奴等。
4.如何认识小农经济模式的特点、地位及其影响?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小农经济的地位:小农经济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古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小农经济的影响:①积极影响: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②消极影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特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它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封建制度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5.结合史实说明从先秦到秦汉思想界的发展趋势和原因。
趋势:由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
原因:略。
第三单元隋唐宋元时期【知识整合】一、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隋唐时期的政治(1)三省六部制。
相权被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2)选官实行科举制:隋朝创立,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相连,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3)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2.隋唐时期的经济(1)唐代农业的发展: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
出现了筒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