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推荐》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同步练习题:第3课 宋明理学0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推荐》02——宋明理学
一、单选题(共 90 分)
1.关公形象早为中国人所熟知,元朝政权逐渐认可对关公的敬奉,关公成为“忠义”的化身,《三国演义》问世后,关羽更是成为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据材料可知
A.小说的影响力决定了价值观念
B.统治思想与民众认识趋于一致
C.关公崇拜成为了社会思想主流
D.儒家思想影响关公形象的塑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答案】(1)内涵: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
(2)包容:融合先秦以来中国内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精华,以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包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学术观点不同的流派;创新: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将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继承先秦以来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而坚持学术的不断创新,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哲学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材料可知朱熹对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等都有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说明他践行了“格物致知”的理念,深刻的探究了万物,得到了其中的“理”,故A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故C错误;材料是朱熹对古代科技进行研究并提出见解,不是促进科技发展,故D错误。
【点睛】
解题关键在于知道“忠义”是儒家思想内容,统治者认可关羽正是因为儒家思想赋予了其精神内涵,由此思路解答即可。
2.宋代的服饰色彩一反唐代浓艳鲜丽色,形成了淡雅恬静之风,风格趋于修长、纤细、朴素无华,在朝服上仍十分重视旧有传统基础上,体现等级的饰品与图案也更多、更加严格。这反映了宋代
A.理学影响社会审美
B.商品经济异常活跃
C.科举制度臻于完善
D.等级秩序受到冲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主张个人道德修养,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这种观念体现在服饰上就是淡雅恬静之以及体现等级的饰品与图案更多、更加严格,故A正确;商品经济活跃与宋代服饰的风格变化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B排除;“科举制度臻于完善”说法过于绝对,而且科举制与服饰的风格变化无关,故C排除;宋代的等级秩序并未受到冲击,而且材料也无法体现等级秩序受到冲击,故D排除。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茶事过程中贯穿了儒家“中庸之道”“行俭之德”“明伦之礼”“谦和之行”,说明儒家思想对饮茶生活的渗入,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佛家静修觉悟的心性,选项A排除;材料强调饮茶过程中体现的理念,与道家养生理念无必然联系,选项C排除;材料中“饮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习俗”,未特指士人阶层,选项D排除。
4.学者将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概括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君主喜好的改变
B.中枢权力重心的转移
C.传统经济政策的瓦解
D.社会思潮变动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峰期,这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开放,国家稳定,而宋代理学兴起,民族战争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体现在文学上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即“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故本题答案选D项。 A、B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排除;唐宋时期仍然坚持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C项表述错误,排除。
材料二 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以上材料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关公具备的基本特征是“忠义”,这一特征是儒家思想内涵,而儒家思想又是汉以后历代统治思想,因此儒家思想影响关公形象的塑造,选项D正确;选项A颠倒因果,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念直接关系到小说的影响力;仅仅从关羽一个人物形象就得出统治者和民众认识一致显然不准确,选项B排除;选项C表述错误,社会思想主流是儒家思想,排除。
6.饮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习俗,早在唐朝饮茶之风已经形成。中国人饮茶讲究“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朴实故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这体现了
A.佛家静修觉悟的心性
B.儒家思想渗入日常生活
C.道家养生理念的盛行
D.士人阶层追求享乐之风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1)内涵:题目要求“据材料一”概括。由材料一中的“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可以概括为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以得出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由“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得出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者说是“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
(2)题目要求“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二主要是从理论上说明其具有包容和创新的特色,其中的包容和创新还需要结合所学宋明理学的具体知识点进行理解分析。具体来说就是其包容体现在:由材料二中的“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再结合所学宋明理学的来源可知,宋明理学融合了先秦以来中国内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精华,以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由所学宋明理学的不同流派可知,其包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学术观点不同的流派。创新:由材料二中的“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可以得出,理学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将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由材料一中先秦时期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后来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可以得出,它继承先秦以来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而坚持学术的不断创新,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哲学性。
9.(中庸)记载“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黄宗羲后来说朱学“以道学问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宋代以后“尊德性”与“道学问”一分为二。这表明
A.儒学强调先天的善性和后天的努力合二为一B.宋代儒学治学方法的不同
C.儒学内部矛盾不可调和D.阳明心学继承了朱学的衣钵
【答案】B
【解析】
A不符合材料;“朱学‘以道学问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宋代以后‘尊德性’与‘道学问’一分为二”表明宋朝朱学“以道学问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儒学治学的方法不同,故B正确;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共 10 分)
10.民族精神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
8.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据此可知
A.朱熹坚持践行“格物致知”理论
B.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D.理学思想极大地促进古代科技发展
3.五代时因历仕四朝、官位不坠而被人称羡的冯道,北宋时则被斥为“无耻之尤”,受到士大夫阶层的严厉抨击。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完成了儒家伦理信仰的重建
B.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形成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
D.重塑了儒家传统道德秩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五代时历仕四朝的冯道,在北宋时受到士大夫的严厉抨击,可知北宋忠君观念提升,这与当时的儒学复兴运动有关,故D项正确;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的完成,排除A项;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三纲五常由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排除C项。
5.宋代的士大夫们允许自家女儿、儿媳改嫁,还为其他妇女的再嫁提供方便。王安石因其子王雾精神失常,替儿媳庞氏择婿而嫁;范仲淹作主将守寡的儿媳嫁给自己门生王陶;还办义庄为再嫁妇女提供资金。这反映了当时
A.婚姻自主较普遍
B.理学影响力有限
C.对外贸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较发达
D.市民阶层的扩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
【详解】
理学家主张“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反对妇女改嫁,材料中士大夫允许、帮助妇女改嫁,可知当时理学影响力有限,故B正确;虽然此时士大夫允许妇女改嫁,不过婚姻仍然是父母之命,缺乏自主性,故A错误;对外贸易和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材料体现是士大夫阶层,不是市民阶层,排除D。
【点睛】
理学又名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末期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点睛】
这一题的第一小题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难度较低,考生只要是将材料一中的信息分层概括就能得出答案。第二小题则考查考生论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考生需要首先理解“包容”和“创新”的含义,然后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来论证宋明理学具有“包容和创新”的特色,考查考生论从史出的能力,需要能够迅速迁移所学知识才能做好。
7.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
A.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
B.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
C.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
D.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
材料“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反映了通过“经筵”制度正君心而治天下的儒家理想,故B正确;“君心正而天下治”并不是变革君主专制体制,故A错误;材料与夷狄观念无关,故C错误;当时儒学正统地位没有遭到破坏,“恢复”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君心正而天下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一、单选题(共 90 分)
1.关公形象早为中国人所熟知,元朝政权逐渐认可对关公的敬奉,关公成为“忠义”的化身,《三国演义》问世后,关羽更是成为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据材料可知
A.小说的影响力决定了价值观念
B.统治思想与民众认识趋于一致
C.关公崇拜成为了社会思想主流
D.儒家思想影响关公形象的塑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答案】(1)内涵: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
(2)包容:融合先秦以来中国内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精华,以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包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学术观点不同的流派;创新: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将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继承先秦以来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而坚持学术的不断创新,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哲学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材料可知朱熹对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等都有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说明他践行了“格物致知”的理念,深刻的探究了万物,得到了其中的“理”,故A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故C错误;材料是朱熹对古代科技进行研究并提出见解,不是促进科技发展,故D错误。
【点睛】
解题关键在于知道“忠义”是儒家思想内容,统治者认可关羽正是因为儒家思想赋予了其精神内涵,由此思路解答即可。
2.宋代的服饰色彩一反唐代浓艳鲜丽色,形成了淡雅恬静之风,风格趋于修长、纤细、朴素无华,在朝服上仍十分重视旧有传统基础上,体现等级的饰品与图案也更多、更加严格。这反映了宋代
A.理学影响社会审美
B.商品经济异常活跃
C.科举制度臻于完善
D.等级秩序受到冲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主张个人道德修养,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这种观念体现在服饰上就是淡雅恬静之以及体现等级的饰品与图案更多、更加严格,故A正确;商品经济活跃与宋代服饰的风格变化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B排除;“科举制度臻于完善”说法过于绝对,而且科举制与服饰的风格变化无关,故C排除;宋代的等级秩序并未受到冲击,而且材料也无法体现等级秩序受到冲击,故D排除。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茶事过程中贯穿了儒家“中庸之道”“行俭之德”“明伦之礼”“谦和之行”,说明儒家思想对饮茶生活的渗入,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佛家静修觉悟的心性,选项A排除;材料强调饮茶过程中体现的理念,与道家养生理念无必然联系,选项C排除;材料中“饮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习俗”,未特指士人阶层,选项D排除。
4.学者将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概括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君主喜好的改变
B.中枢权力重心的转移
C.传统经济政策的瓦解
D.社会思潮变动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峰期,这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开放,国家稳定,而宋代理学兴起,民族战争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体现在文学上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即“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故本题答案选D项。 A、B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排除;唐宋时期仍然坚持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C项表述错误,排除。
材料二 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以上材料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关公具备的基本特征是“忠义”,这一特征是儒家思想内涵,而儒家思想又是汉以后历代统治思想,因此儒家思想影响关公形象的塑造,选项D正确;选项A颠倒因果,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念直接关系到小说的影响力;仅仅从关羽一个人物形象就得出统治者和民众认识一致显然不准确,选项B排除;选项C表述错误,社会思想主流是儒家思想,排除。
6.饮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习俗,早在唐朝饮茶之风已经形成。中国人饮茶讲究“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朴实故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这体现了
A.佛家静修觉悟的心性
B.儒家思想渗入日常生活
C.道家养生理念的盛行
D.士人阶层追求享乐之风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1)内涵:题目要求“据材料一”概括。由材料一中的“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可以概括为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以得出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由“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得出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者说是“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
(2)题目要求“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二主要是从理论上说明其具有包容和创新的特色,其中的包容和创新还需要结合所学宋明理学的具体知识点进行理解分析。具体来说就是其包容体现在:由材料二中的“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再结合所学宋明理学的来源可知,宋明理学融合了先秦以来中国内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精华,以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由所学宋明理学的不同流派可知,其包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学术观点不同的流派。创新:由材料二中的“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可以得出,理学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将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由材料一中先秦时期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后来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可以得出,它继承先秦以来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而坚持学术的不断创新,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哲学性。
9.(中庸)记载“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黄宗羲后来说朱学“以道学问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宋代以后“尊德性”与“道学问”一分为二。这表明
A.儒学强调先天的善性和后天的努力合二为一B.宋代儒学治学方法的不同
C.儒学内部矛盾不可调和D.阳明心学继承了朱学的衣钵
【答案】B
【解析】
A不符合材料;“朱学‘以道学问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宋代以后‘尊德性’与‘道学问’一分为二”表明宋朝朱学“以道学问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儒学治学的方法不同,故B正确;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共 10 分)
10.民族精神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
8.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据此可知
A.朱熹坚持践行“格物致知”理论
B.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D.理学思想极大地促进古代科技发展
3.五代时因历仕四朝、官位不坠而被人称羡的冯道,北宋时则被斥为“无耻之尤”,受到士大夫阶层的严厉抨击。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完成了儒家伦理信仰的重建
B.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形成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
D.重塑了儒家传统道德秩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五代时历仕四朝的冯道,在北宋时受到士大夫的严厉抨击,可知北宋忠君观念提升,这与当时的儒学复兴运动有关,故D项正确;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的完成,排除A项;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三纲五常由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排除C项。
5.宋代的士大夫们允许自家女儿、儿媳改嫁,还为其他妇女的再嫁提供方便。王安石因其子王雾精神失常,替儿媳庞氏择婿而嫁;范仲淹作主将守寡的儿媳嫁给自己门生王陶;还办义庄为再嫁妇女提供资金。这反映了当时
A.婚姻自主较普遍
B.理学影响力有限
C.对外贸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较发达
D.市民阶层的扩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
【详解】
理学家主张“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反对妇女改嫁,材料中士大夫允许、帮助妇女改嫁,可知当时理学影响力有限,故B正确;虽然此时士大夫允许妇女改嫁,不过婚姻仍然是父母之命,缺乏自主性,故A错误;对外贸易和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材料体现是士大夫阶层,不是市民阶层,排除D。
【点睛】
理学又名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末期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点睛】
这一题的第一小题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难度较低,考生只要是将材料一中的信息分层概括就能得出答案。第二小题则考查考生论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考生需要首先理解“包容”和“创新”的含义,然后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来论证宋明理学具有“包容和创新”的特色,考查考生论从史出的能力,需要能够迅速迁移所学知识才能做好。
7.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
A.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
B.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
C.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
D.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
材料“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反映了通过“经筵”制度正君心而治天下的儒家理想,故B正确;“君心正而天下治”并不是变革君主专制体制,故A错误;材料与夷狄观念无关,故C错误;当时儒学正统地位没有遭到破坏,“恢复”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君心正而天下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