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支睾吸虫

合集下载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31
3、免疫学检查 间接血凝试验(IH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4、影像学诊断 B型超声波与CT检查: B超可见肝内光点粗密欠均, 有小斑片或团块状回声,弥漫性中小胆管扩张, 胆管壁粗糙、增厚、回声增强。CT可见肝内胆管 扩张等特征性征象,具有较大诊断价值。
成虫
肝胆管 1月 血管 腹腔 胆总管

毛蚴
沼螺 胞蚴 豆螺 涵螺
雷蚴 尾蚴
100天
入水
后尾蚴
十二指肠
经口食入
15~25℃ 1~ 2 月
囊蚴
淡水鱼虾
19
生活史要点
●宿主 终宿主:人 保虫宿主:猫、犬、猪、鼠等多种哺乳动物 第一中间宿主:沼螺、豆螺、涵螺等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约68种)、淡水虾

基本发育过程:
后睾科 片形科 支睾属 姜片属 片形属 华支睾吸虫 布氏姜片吸虫 肝片吸虫 肝胆管 小肠 肝胆管
3
一、概述
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犬猫等动物和人肝 脏胆管和胆囊内所引起的疾病,称为华 支睾吸虫病( Clonorchiasis)又称肝吸 虫病(Chinese liver fluke disease),是 在我国广泛存在。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 南亚,如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和菲 律宾等国。国内已有24个省、市、自治 区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广东、四川、江 西、山东、河南和东北三省感染较重。
狭窄
淤积
肝硬变
25
虫体造成胆管阻塞
(Bile duct obstruction)
26
成虫主要寄生在肝胆管
内,寄生时间长,感染
重时,胆管可出现局限 性扩张,管壁增厚,大 量虫体可阻塞胆管,使 胆汁滞留,容易合并细 菌感染,而引起胆管炎 和胆管肝炎。画面中肝 胆管内可见虫体断面。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病 肝硬化腹水
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腹水侧面像
19岁华支睾吸虫病患者与同龄健康人比较
诊 断
1.病原学检查:检获虫卵是确诊依据。 涂片法:直接涂片 定量透明法 集卵法:漂浮集卵法、沉淀集卵法 粪检阴性时,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查虫卵、 成虫 2 .免疫学检查: 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 试验(ELISA)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卵黄腺
睾丸 肠支
子宫
华支睾吸虫成虫玻片染色标本
2.虫卵(eggs)
侵入第二中间宿主内
寄生于第二中间宿主体内
生活史(life cycle)
(终宿主: 人猫犬) 第一中间宿主 螺蛳
成虫

毛蚴
胞蚴
雷蚴
尾蚴
囊蚴
第二中间宿主 淡水鱼虾
生活史小结
成虫--肝胆管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经口误食; 中间宿主: 豆螺--第一中间宿主 淡水鱼虾(麦穗鱼)--第二中间宿主 终末宿主--人、猫、狗(保虫宿主)。
豆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虾
终宿主:人或一些哺乳动物(猫、狗)
致 病
成虫寄生在肝胆管(次级胆管) 虫体代谢产物、机械性刺激和阻塞作用
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壁增厚,管腔变窄; 胆管局限性扩张,胆汁淤积,若同时合并细菌感染 诱发肝癌 虫卵+碎片 结 石 胆石症
胆管炎和胆管性肝炎
慢性感染,大量纤维组织 增生,肝实质萎缩 肝硬化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又称肝吸虫,成虫寄 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引起华 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
形态

胆道华支睾吸虫病疾病详解

胆道华支睾吸虫病疾病详解

疾病名:胆道华支睾吸虫病英文名:clonorchiasis sinensis of bile duct缩写:别名:肝吸虫病疾病代码:ICD:B66.1概述:华支睾吸虫(clonorchiasis sinensis of bile duct)俗称肝吸虫,于1874 年首次在印度加尔各答 1 例华侨的胆管内发现,1908 年在国内证实。

1975 年,在湖北省江陵县西汉古尸和战国墓古尸体内发现华支睾吸虫虫卵,证明本病在我国流行至少2300 多年。

华支睾吸虫病几乎遍及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亚洲国家。

目前我国有26 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有本病发生或流行,因不良饮食习惯,我国广东省感染人数最多,约超过500 万,占全国总感染人数的一半。

成虫寄生于胆道系统内,引起胆道华支睾吸虫病(chonorchiasis of bile duct),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引起胆囊炎、胆管炎、胆道结石、胆道肿瘤以及营养不良及生长发育障碍。

流行病学: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较广泛,以广东省为例,1973~1991 年,全省95 个市、县进行流行病学抽查,发现62 个市、县有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珠江和韩江两大水系及其毗邻地区,平均感染率 16.2%,珠江三角洲、珠江上游及韩江水系的感染率分别为 21.1%、4.4%和 5.1%。

1997 年广东省寄生虫病研究所等调查广东省顺德市5230 人,阳性者1315 人,感染率25.1%。

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必须具备3 个条件:①有适于病原体寄生的终宿主;②粪便污染水源,同时有一定数量的中间宿主——淡水螺、鱼、虾的存在;③当地居民有不良的饮食习惯,进食含囊蚴的淡水鱼虾,如食“鱼生”(生鱼片)、“生滚粥”(生鱼片加热煮成的粥)、进食烧烤的小鱼,追求进食鲜、活、嫩、滑的生食等。

1.传染源华支睾吸虫的传染源包括华支睾吸虫感染的人、家畜、野生动物,其中受感染的人群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也被称为肝支睾吸虫,是一种寄生于人类和某些哺乳动物的吸虫。

华支睾吸虫感染可以导致严重的肝胆疾病,并且在某些地区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介绍华支睾吸虫的生命周期、病理学特征、传播途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等方面内容。

一、生命周期:华支睾吸虫的生命周期非常复杂,涉及到两个寄主:一是人类或动物,二是淡水螺类。

感染源主要为感染菌的人类或动物的粪便、尿液、呕吐物等排泄物。

华支睾吸虫的卵在人类或动物的粪便中排出。

这些卵在进入淡水中后会孵化成母蚴形态。

母蚴会依附在淡水螺类的体内,进一步分化为尾蚴。

尾蚴会游动到螺类的触角部位,并集中在那里等待下一次感染机会。

当人类或动物接触到带有华支睾吸虫尾蚴的感染源(如生食或不熟透的鱼类)时,尾蚴会通过胃壁进入肠道。

在肠道中,尾蚴会进一步分化为成虫,寄生在胆管中。

二、病理学特征:华支睾吸虫感染可以导致严重的肝胆疾病。

成虫寄生在胆管中,会引起胆管炎、胆管结石形成和胆结石梗阻等病变。

长期的感染还可能导致肝硬化、肝腺癌以及其他肝胆疾病。

在早期感染阶段,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

随着感染的持续,患者可能会出现症状如腹部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体重下降等。

在临床上,对于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三、传播途径:华支睾吸虫主要通过人类或动物食用感染源(如生鱼片、腌制鱼等)进而引起感染。

在某些地区,这种食用生鱼片的习俗非常常见,因此华支睾吸虫感染也非常普遍。

除了食入感染源外,华支睾吸虫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如接触感染物的污染物等)进一步传播。

因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特别是适当加热处理食物,是预防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

四、诊断方法:华支睾吸虫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检查患者的粪便样本中是否存在华支睾吸虫卵,并进一步确定感染的程度。

人卫版人体寄生虫学之华支睾吸虫教学护理课件

人卫版人体寄生虫学之华支睾吸虫教学护理课件

华支睾吸虫的成虫具 有两个椭圆形的吸盘 ,分别位于虫体的前 部和后部。
华支睾吸虫的生活史
华支睾吸虫的生活史包括成虫、卵、 毛蚴、胞蚴、雷蚴和尾蚴等阶段。
毛蚴和胞蚴生活在水中,而雷蚴和尾 蚴则寄生在第一中间宿主(螺类)和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等)体内 。
华支睾吸虫的卵呈椭圆形,黄色或黄 褐色,大小为11-28μm×6-15μm。
华支睾吸虫的流行病学
华支睾吸虫病主要流行于亚洲地 区,特别是中国、日本、韩国等
国家。
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与当地居民 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环境
条件等因素有关。
华支睾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感 染了华支睾吸虫的病人和携带者 ,而传播途径则主要是通过食物
和水。
CHAPTER 02
华支睾吸虫对人体的影响
华支睾吸虫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华支睾吸虫的诊断与治疗
华支睾吸虫的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流 行病学资料进行初步诊断 。
实验室诊断
通过粪便检查、十二指肠 引流胆汁检查、酶联免疫 吸附试验等方法确诊。
影像学诊断
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有 助于发现肝内胆管扩张、 胆囊增大等异常表现。
华支睾吸虫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首选吡喹酮,具有疗效高、疗程 短、副作用小等优点。
肺部病变
华支睾吸虫的幼虫可通过血液流 动到达肺部,引起肺部炎症和肺 动脉栓塞。
脑部病变
极少数情况下,华支睾吸虫幼虫 可侵入脑部,引起脑部炎症和脑 实质病变。
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腹痛等。
全身症状
乏力、消瘦、低热等。
并发症
胆管炎、胆囊炎、肝硬化、肝癌等。

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华支睾吸虫病(C1onorchiasissinensis)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胆道系统所致的寄生虫病,基本病理改变是胆管壁增厚、管腔变窄,以及肝脏淤血、肿大。

【诊断提示】
1.流行病学有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鱼、虾史。

2.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仅在粪便中发现虫卵,多数病例可表现为乏力、上腹部隐痛、腹泻、肝左叶肿大。

部分患者有慢性胆管炎症状,反复感染者可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及门脉高压症。

3.实验室检查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查虫卵。

抗原皮内试验:成虫抗原液0.1In1皮内注射。

15min后皮丘直径在15cm 以上,有红晕、伪足,或直径3cm以上者为阳性。

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阳性,肝脏B超、CT、MRI检查可见肝内中小胆管扩张或呈肝硬化、肝癌图像。

少数患者肝功能异常。

【治疗措施】
1.特效疗法
(1)口比喳酮:儿童25mg∕(kg•次),每日3次,连服2d,成人20mg∕(kg•次),每日3次,连服2d。

(2)阿苯达哇:10~20mg/(kg∙d),分2次服,连服
7d o
2.一般治疗包括营养支持、护肝、休息等。

3.手术胆总管梗阻者及时手术,然后驱虫治疗。

华支睾吸虫知识点总结

华支睾吸虫知识点总结

华支睾吸虫知识点总结1. 华支睾吸虫的寄生方式华支睾吸虫是通过卵囊排泄至水体中的,螺旋蚴和人体相互攀附、凝固而进入蚬肉,在食用带有蚬肉的生物(如鳗鱼、虾、蟹)时进入人体。

华支睾吸虫是通过人体摄入含虫蚬肉传播。

2. 华支睾吸虫的生活史华支睾吸虫的生活史包括卵、毒囊、蚬肉、幼虫、成虫等阶段。

成虫寄生在人体的肠道内,寄生后不再吸收营养,主要通过孵化出的幼虫吸取宿主的食物以获取养分。

华支睾吸虫的成虫寄居在人体的肠道内,以成对的姿势生活。

3. 华支睾吸虫的危害寄生在人体肠道中的华支睾吸虫可以导致华支睾吸虫病,表现为体内缺铁性贫血、消化不良、胃肠道不适等症状。

长期寄生在人体内会造成身体的严重损害,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

4. 华支睾吸虫的预防和控制为了预防和控制华支睾吸虫病,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食用生的、不洁净的螃蟹、小虾等食物,严格执行食物安全卫生要求,避免生食含有蚬的海洋动物。

在食用海产品时要确保熟透,杀死华支睾吸虫的幼虫。

此外,要定期检查身体健康状况,注意排除体内寄生虫的可能性。

5. 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和治疗初步诊断可以通过病史采集、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来进行。

治疗华支睾吸虫病主要采用驱虫药物的方案,药物治疗是目前控制和治疗这种疾病的主要手段。

常用的药物有比他苏巴特、非诺沙星、曲安奈德等。

6. 华支睾吸虫的科研进展目前对于华支睾吸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阐明其生活史和感染途径,筛选和研发新的抗寄生虫的药物以及探索防治技术和方法。

同时也在探索新的防治方法,如开发疫苗等。

总结:华支睾吸虫作为一种寄生虫,在人体内引起的疾病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危害。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华支睾吸虫的了解,积极预防和控制。

希望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够找到更有效的防治方法,最终消灭这种疾病,保障人民健康。

华支睾吸虫课件ppt

华支睾吸虫课件ppt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研究药物对华支睾吸虫的作用机制, 包括对虫体生长、繁殖、代谢等方面 的影响。
06
结论与展望
总结华支睾吸虫的危害与影响
肝胆系统损伤
华支睾吸虫寄生在肝脏和胆囊 中,可引起胆管炎、胆囊炎等 疾病,严重时可导致肝硬化、
肝癌等疾病。
肠道疾病
华支睾吸虫的感染可引起肠道 疾病,如腹泻、腹痛等症状, 影响消化功能。
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合作
华支睾吸虫病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合作与努力。加强与国际组织、非 政府组织等的合作,共同开展防控工作。
经验交流
分享各国在华支睾吸虫病防控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提高全球 华支睾吸虫病的防控水平。
05
华支睾吸虫研究进展
流行病学研究
免疫学诊断
利用抗体检测技术,如 ELISA、免疫印迹等,检测 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 。
分子生物学诊断
利用DNA探针、PCR等技 术,检测华支睾吸虫特异 性基因片段,提高诊断的 敏感性和特异性。
治疗药物的研究
新药筛选
临床试验
通过药物筛选实验,发现具有抗华支 睾吸虫活性的新药物。
对具有前景的药物进行临床试验,评 估其疗效、安全性及副作用等方面。
目前的防治手段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缺乏综合性的防治措施,难以有效 控制华支睾吸虫的传播。
监测与预警体系不完善
目前对华支睾吸虫的监测和预警体系 不够完善,难以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 。
缺乏有效的疫苗
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华支睾吸虫疫苗, 无法从根本上预防感染。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与防治策略
加强宣传教育
研发新型防治手段
免疫系统损伤

华支睾吸虫病了解这种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

华支睾吸虫病了解这种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

03
04
PART SIX
华支睾吸虫病的 研究进展
研究现状
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该病的传播途径和流行区域 华支睾吸虫病的病理学研究:揭示了该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华支睾吸虫病的治疗研究:发现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华支睾吸虫病的预防研究:提出了多种预防措施和健康教育方法
研究成果
预防措施:加强卫生宣传,提 高公众卫生意识,避免生食或 半生食淡水鱼虾等水产品
PART THREE
华支睾吸虫病的 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
消化不良:食欲 不振、恶心、呕 吐、腹痛、腹泻

肝肿大:肝脏肿 大,可触及腹部
肿块
黄疸:皮肤、巩 膜黄染,尿液呈
深黄色
乏力、消瘦:全 身乏力、体重下 降、肌肉萎缩等
添加标题
发现华支睾吸虫病的病原体:华支睾吸虫 研究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播途径:通过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等水产品传播 研究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泻、肝肿大等 研究华支睾吸虫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研究展望
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探讨其传播途径、感染率和发病率等 华支睾吸虫病的病理学研究:深入研究其致病治疗方案
和预防意识
治疗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使用抗 寄生虫药物,如阿 苯达唑、甲苯达唑 等
手术治疗:对于严 重病例,可能需要 进行手术治疗
饮食调整:避免食 用生鱼、生肉等可 能含有寄生虫的食 物
定期复查:治疗后 需要定期复查,确 保寄生虫已被彻底 清除
PART FIVE
华支睾吸虫病的 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 公众对华支睾吸虫病的认
超声检查:通过超声波检 查肝脏和胆囊是否有病变

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

病原学
•华支睾吸虫
生活史
虫卵 ↓ 毛蚴 ↓ 胞蚴 ↓ 雷蚴 →
粪便
成虫 ↑ 十二指肠脱囊 囊蚴 ↑ 尾蚴
囊蚴→成虫产卵:1个月 成虫人体内寿命:2~30年
流行病学
• 传染源:感染华支睾吸虫的哺乳动物和人 • 传播途径:进食未煮熟的含有华支睾吸虫活
囊蚴的淡水鱼虾而感染
•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率与生活
回声,肝内胆管扩张。
• MRI-肝内雪花状改变。
治疗
• 药物治疗: • 首选:吡喹酮 20mg/kg tid×3天; • 阿苯达唑(肠虫清) 10-20mg/kg bid×7天 • 外科治疗:
适应症:胆囊炎、胆石症、胆道梗阻。
• 一般及对症支持治疗:
继发细菌感染:抗生素; 营养支持、护肝、纠正贫血等。
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分布特征:东亚和东南亚。 国内:流行于24省市(除西北地区)以 广东、广西、吉林等东北区为多见
发病机制
虫体机械性阻塞
胆汁淤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肝内胆小管 上皮脱落
管壁增生
胆管阻塞
胆道炎症
虫体/代谢物直接刺激
临床表现
• 一般起病缓慢;潜伏期:1 ~ 2个月
• 轻度感染者:临床症状不明显。 • 普通感染者:
消化道症状:胃纳差、乏力、肝区隐痛; 肝大、肝区叩击痛。
• 较重感染者:
消化道症状; 神经衰弱症状: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等; 梗阻性黄疸;胆绞痛。
• 严重感染者:
急性起病; 突发寒战、高热,T>39℃; 腹痛、腹泻、肝大、肝区疼痛、黄疸。
临床表现
• 慢性重复感染→肝硬化、门脉高压:
消瘦、贫血、黄疸腹壁静脉曲张、肝脾 大、腹水;

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

五、流行与防治
2
流行原因
27
将厕所建在鱼塘上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五、流行与防治
3
防治
1)控制传染源:治疗病人和感染者。 首选药物:吡喹酮、阿苯达唑; 2)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人粪入水。不生食、半生食淡水鱼虾; 3)保护易感人群:做好宣传教育;改变不良习惯,勿将生鱼喂猫、狗 等动物;生、熟菜板分开。
三、致病
3
临床症状
1)带虫者(轻度感染者) 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症状较轻微。
2)消化系统的症状(中度感染者) 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疲劳乏力、肝隐痛、肝肿大、腹痛 腹泻、消瘦等。
18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三、致病
3
临床症状
3)继发性细菌感染
胆管炎、胆囊炎 4)胆结石
5)晚期症状(严重感染者)
肝硬化,腹水 6)过敏反应(重感染的早期症状) 寒战、高热、肝肿大、黄疸、嗜酸性粒细胞数升高等。 7)侏儒症
19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三、致病
20
肝吸虫寄生引起的侏儒症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三、致病
21
腹水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免疫学诊断
23
皮内试验 ELISA 间接血凝试验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四、实验诊断
3
影像学诊断
B型超声波检查:可见肝内光点粗密不均,有团块状或小斑片回声等。 CT检查:可见肝内胆管从肝门向四周呈管状扩张。
24

猪华支睾吸虫病防治

猪华支睾吸虫病防治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
猪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 贫血、消瘦、黄疸等。患猪可能出现 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腹部肿胀等症 状。
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肝脏肿大、充血 ,胆囊扩张,胆汁淤积等。显微镜下 可观察到肝脏组织坏死、炎性细胞浸 润等病变。
实验室诊断方法
虫卵检查
通过检查患猪的粪便、胆汁等样 本,寻找华支睾吸虫的虫卵,以
确诊感染。
血清学检测
利用特异性抗体检测患猪血清中的 华支睾吸虫抗体,可用于感染的辅 助诊断。
分子生物学检测
采用PCR等技术,检测猪华支睾吸 虫特异性基因片段,提高诊断的敏 感性和特异性。
疫情监测与报告
定期巡查
对养殖场定期开展疫情巡查,观 察猪群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可疑
病例。
样本采集与检测
定期采集猪群粪便、胆汁等样本 ,进行虫卵检查和血清学检测,
药物防治
针对猪华支睾吸虫病,国内外已经研发出多种有效药物, 如吡喹酮、阿苯达唑等,这些药物对治疗该病具有较好效 果。
综合防治措施
国内外专家提倡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包括改善饲养环境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检疫和驱虫等,以降低猪华支睾吸 虫病的发病率和传播风险。
02
猪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 病学
病原学和传播途径
治疗措施
一旦发现猪群中有华支睾吸虫感染的症状,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包括隔离病猪、使用针对性的抗寄 生虫药物等。同时,对猪舍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病情扩散。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药 物使用规范,避免药物残留和耐药性问题的产生。
05
猪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的 实践与案例分析
防治方案制定与实施
调研与诊断
病原学
猪华支睾吸虫的病原体为华支睾吸虫,属于吸虫纲、裂体科 。华支睾吸虫寄生于猪的肝脏胆管和胆囊内,引起猪华支睾 吸虫病。

2-04-华支睾吸虫

2-04-华支睾吸虫

症状:食欲减退,消瘦,羽毛蓬乱,脱落。腹部膨大,下垂,产蛋停止。 少活动,喜蹲窝。 后期体温升高,渴欲增加,全身乏力,腹部压痛,泄殖腔突出,肛门潮红, 腹部及肛周围羽毛脱落,严重者可致死。
诊断
临床症状 病原学检查
水洗沉淀法检查虫卵
剖检发现虫体及病变
病理变化
1、主要病变是输卵管发炎。
输卵管粘膜充血,极度增厚,在粘膜上可找到虫体。
病原 病原
卵圆前殖吸虫 体前端狭,后端钝圆,呈梨形, 体表有小刺。大小为3~6×1~2mm。口吸 盘小,呈椭圆形,位于虫体前端。腹吸盘较 大,位于虫体前1/3处。睾丸不分叶,椭圆形, 并列于虫体中部之后,卵巢分叶,位于腹吸 盘的背面。生殖孔开口于口吸盘的左前方。 子宫盘曲于睾丸和腹吸盘的前后,卵黄腺位 于虫体的前中部两侧。 透明前殖吸虫 虫体椭圆形,前半 部有小棘,口吸盘近圆形,腹吸盘 圆形,二者大小相等,睾丸卵圆形, 卵巢分叶位于腹吸盘与睾丸之间。 卵黄腺起于腹吸盘后缘终于睾丸之 后。
严重病例有腹水
流行病学诊断:
在流行区,动物有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史;
病原学诊断:
水洗沉淀法检查虫卵
尸体剖检检查成虫
血清学诊断:
IHA、ELISA
症状
多数动物为隐性感染,临床症状不明显。 严重感染时,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减退、 下痢、贫血、水肿、消瘦、甚至腹水,肝区叩诊有 痛感。病程多为慢性经过,往往因并发其它疾病而 死亡。
三、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和虾
在我国已证实的淡水鱼类有70余种,以鲤科鱼为最多,其 感染率也较高。
流行病学
四、感染方式
猫、犬—食生鱼类而感染;猪散养或以生鱼及其内脏等作 饲料而受感染;人的感染多半是因食生的或未煮熟的鱼虾类而 遭感染。 据统计,目前广东全省共有63个县市有肝吸虫流行,人群 平均感染率为16%,估计实际感染人数达到500多万,占全国总 感染人数的一半。

吸虫华支睾吸虫

吸虫华支睾吸虫

四、实验诊断
1.病原检查
粪便直接涂片法。 各种集卵法(水洗离心沉淀 法,硫酸锌漂浮法)。 十二指肠引流法。
华枝睾吸虫成虫切片
2.免疫诊断
皮内试验
ELISA
间接血凝
其他
补体结合试验
超声波
对流免疫电泳
五、流行防治
分布 东南亚 我国除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内 蒙、西藏外,其他各省市均有。 华东地区感染率5%~15%,个别地 区达到46%。
保虫宿主 哺乳动物匀可以,以犬、 猫为最多。 从感染到粪中查到虫卵,犬与猫需25~30天;鼠平均21天;人约1月。 成虫寿命 20~30年。在犬与猫体内, 成虫产卵1100~2400个/条/日。 生活史类型属世代交替型。
三、致病
隐痛、肝肿大、腹痛腹泻、消瘦等。
05
临床症状
01
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症状较轻
2.流行原因
生食或半生食鱼虾: 鱼生、鱼生粥、活虾。 生熟刀板不分。 中间宿主广泛存在。 粪便处理不当是主要 因。 保虫宿主大量存在。
3.防治
添加标题
01
添加标题
02
添加标题
03
添加标题
食后, 在螺体内孵出毛蚴, 经胞蚴、 雷蚴,发育为尾蚴,成熟尾蚴从螺体逸出入水。
华枝睾吸虫胞蚴
长袋状,无口及咽,虫体内有胚细胞和正在发 育的雷蚴。
华枝睾吸虫雷蚴
长袋状,体前端有咽及原肠,虫体内有胚细胞 和正在发育的尾蚴。
华枝睾吸虫尾蚴
尾蚴由体部和尾部组成。 从豆螺体内逸出活尾蚴。
口吸盘
腹吸盘
受精囊
睾丸
华枝睾吸虫成虫
肝吸虫活成虫
从感染动物肝胆管中取出的活动虫体
肝吸虫虫卵(eg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虫寄生在肝脏
肝脏病理切片(见虫卵)
临床表现: 轻者:肝肿大; 急性期(重度):过敏反应和消化症状—发热、 胃痛、食欲不振、乏力、腹胀、肝区痛等。 慢性期:肝肿大,肝区隐痛、疲乏、上腹不适、 食欲不振、厌油、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头晕、 消瘦、贫血等。 晚期:肝硬化、腹水,甚至消化道大出血、肝昏 迷而死亡。 儿童:症状重,死亡率高。营养不良、贫血、低 蛋白血症、浮肿、肝肿大(肝硬化)和发育障碍 (侏儒症)
流 行
分布:亚洲。25个省(山东)
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和保虫宿主
流行因素:
粪便污染水源
一、二中间宿主同栖同一水体 食生或不熟淡水鱼虾(最关键因素)

鱼塘上的厕所
华支睾 吸虫中间宿主孳生地
防 治
防治原则:卫生+粪管+灭螺 治疗:吡喹酮(首选)、阿苯哒唑
卵黄腺
睾丸 肠支
子宫
华支睾吸虫成虫玻片染色标本
2.虫卵(eggs)
侵入第二中间宿主内
寄生于第二中间宿主体内
生活史(life cycle)
(终宿主: 人猫犬) 第一中间宿主 螺蛳
成虫
卵毛蚴ຫໍສະໝຸດ 胞蚴雷蚴尾蚴囊蚴
第二中间宿主 淡水鱼虾
生活史小结
成虫--肝胆管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经口误食; 中间宿主: 豆螺--第一中间宿主 淡水鱼虾(麦穗鱼)--第二中间宿主 终末宿主--人、猫、狗(保虫宿主)。
豆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虾
终宿主:人或一些哺乳动物(猫、狗)
致 病
成虫寄生在肝胆管(次级胆管) 虫体代谢产物、机械性刺激和阻塞作用
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壁增厚,管腔变窄; 胆管局限性扩张,胆汁淤积,若同时合并细菌感染 诱发肝癌 虫卵+碎片 结 石 胆石症
胆管炎和胆管性肝炎
慢性感染,大量纤维组织 增生,肝实质萎缩 肝硬化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又称肝吸虫,成虫寄 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引起华 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
形态
成虫
虫卵 幼虫
1.成虫(adult)
口吸盘 腹吸盘 肠支 子宫 卵黄腺 卵巢 受精囊
睾丸
虫体狭长,背腹 扁平,半透明, 前窄后钝圆,呈 葵花子状. 雌雄同体 (hermaphrodite) 具两个分支状 的睾丸(在体后 1/3处,前后排 列) 卵巢边缘分叶
华支睾吸虫病 肝硬化腹水
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腹水侧面像
19岁华支睾吸虫病患者与同龄健康人比较
诊 断
1.病原学检查:检获虫卵是确诊依据。 涂片法:直接涂片 定量透明法 集卵法:漂浮集卵法、沉淀集卵法 粪检阴性时,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查虫卵、 成虫 2 .免疫学检查: 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 试验(ELISA)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