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基础期中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材料及其应用

摘要:纳米科技自1990年诞生以来,在当今科技领域扮演者重要角色,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纳米材料的研究和发展尤为突出,受到众人的瞩目,而且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型材料”。

关键词:纳米材料的产生发展现状特性应用

纳米材料,顾名思义,就是指在1~100nm的范围内研究原子,分子的结构特性,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将其组装成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一门高新技术。它的出现似乎涉及到了当今时代的所有领域,引发了各个领域的纳米技术的革命,将成为21世纪关键的高新科技之一。

纳米技术在世界各国尚处于萌芽阶段,美、日、德等少数国家,虽然已经初具基础,但是尚在研究之中,新理论和技术的出现仍然方兴未艾。我国已努力赶上先进国家水平,研究队伍也在日渐壮大,我国的纳米科技研究,特别是在纳米材料的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并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从受资助的项目来看,我国的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纳米材料的合成和制备、扫描探针显微学、分子电子学以及极少数的纳米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而美国已在纳米结构组装体系、高比表面纳米颗粒制备与合成,以及纳米生物学方面处于领先的地位,在纳米器件、纳米仪器、超精度工程、陶瓷和其他结构材料方面略逊于欧共体。日本在纳米器件和复合纳米结构方面有优势,在分子电子学技术领域仅次于德国。德国在纳米材料、纳米测量技术、超薄的研究领域具有很强的优势。

我国由于条件限制,研究工作只能集中在硬件条件不太高的一些领域,虽然我国在碳纳米管、纳米材料的多个领域取得很出色的成就,但与国际上的一些发达国际还是有很大差距。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我国科学家在氮化镓纳米材料、碳纳米管、金属纳米材料以及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上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由上可见,我国的纳米科学家在国际上取得了一系列的令人瞩目的成果,相继在Science、Nature的权威杂志上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使中国在纳米材料基础研究方面,尤其是纳米合成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沿,但是,在纳米器件上,总

体来说,研究层次还不是很高,技术离国外还有很大差距。

在各国的纳米科技中,纳米材料的研究和发展最为突出。它是指晶粒尺寸为纳米级别的超细材料,它的尺寸大于一般的原子簇,小于一般材料的微粒。

由于纳米材料是这些细微的单元组成,也正是因为这样,纳米材料具有一些区别于有相同元素组成的普通材料的特殊性质,这些特性被称作“纳米效应”。共有三大类,分别是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一、表面效应

表面效应主要是指纳米材料的粒子表面原子数与原子数值比随粒子直径的变小而增大,从而导致纳米材料在其性质上的变化,例如,当粒径为5nm时,表面原子数占到原子总数的50%而粒子直径2nm是,表面原子数占到了总数的80%,原子几乎都集中到了粒子表面。随着粒径的减小,纳米粒子的表面积、表面能的都迅速增加。这主要是粒径越小,处于表面的原子数越多。表面原子的晶体场环境和结合能与内部原子不同。表面原子周围缺少相邻的原子,有许多悬空键,具有不饱和性质,易于其他原子想结合而稳定下来,因而表现出很大的化学和催化活性。

纳米材料的颗粒小,表面积大,对其进行表面分析有特殊的意义,研究其表面特性的方法目前主要是表面能分析。表面分析的原理是当原子相互作用后激发的二次粒子(电子、离子)这些粒子带有样品表面的信息,并具有特征能量,收集这些粒子研究它们的能量分布,就是能谱分析,常用与纳米粉体的方法有光电子能谱和俄歇电子能谱等,它们都是用一定能量的电子束或X射线激发样品,用二次粒子的能量分布所得来的信号推断固体表面的元素成分和分布情况,从而分析其化学环境及其他情况。例如,光电子能谱用X射线来激发材料表面的电子,根据所激发电子的能量分布,可以得到电子结合能,原子价态及结合态,还可以得出表面的组分和杂质原子等情况,从而进一步分析其表面活性及特异性。

目前,纳米材料的这一效应主要用于吸附和催化,纳米材料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原子的配位不,很容易与其他物质像结合,即所谓的吸附。纳米材料的吸附性与纳米材料的性质、被吸得物质性质和环境的性质有关,比如说,纳米材料表面的基团决定了其对何种物质的吸收,同时环境的温度和ph值可能对其的吸收也产生影响。正由于纳米材料的高表面活性,这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进行,许

多纳米金属在空气中可以燃烧,无机纳米材料可以在大气中吸附气体,形成吸附层,利用这种性质可以做气敏元件,纳米级的Cu和Zn是氢化反应的极好催化剂,代替了昂贵的Pt,此外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引起了科技界和产业界的的高度重视,在实验室里利用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性分解海水制得了氢气,用二氧化钛成功的实现了氮气和二氧化碳的固定。此外,目前研究的半导体光催化剂大多是属于宽禁带的n性半导体氧化物,已研究的相关催化剂有TiO2,ZnO,CdS,WO3,PbS,ZnS,SnO2和SiO2等十几种,这些化合物都有一定光催化作用,不过目前光催化还在试验阶段,离产业化还有一段距离。

二、小尺寸效应(又称体积效应)

纳米材料的粒子尺寸变小所引起的宏观物理特性的变化称为小尺寸效应。比表面积的增大,会产生一系列的新的性质,当纳米粒子的尺寸与传导电子的德布罗意波相当或更小时,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磁性、光吸收、热阻、化学活性、催化性及熔点等都较普通粒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纳米粒子的体积效应。纳米粒子的以下几个方面效应及其多方面的应用均基于它的体积效应。

纳米技术技术的进步主要得益于纳米尺度范围内的测定和操纵技术,由于纳米级数量级太小,普通光学显微镜和常规操作方式也不能进入纳米领域,因此,纳米材料的研究只能利用电子显微镜以及扫描探针技术,扫描电子隧道显微镜打破了之前显微镜的限制,允许人们看到纳米级以下的事物,对纳米技术的研究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1)光学效应粒子的变小,使其周期性的边界条件被破坏,从而使纳米材料的光吸收性显著增强(对于金属来说),而粒子越小,吸收就越强,这也是金属超细微粒在正常情况下呈黑色的原因。与常规的大块材料不同,此纳米粒子没有单一的、择优的键振动膜,只存在一个较宽的建振动模的分布,因此在光场的作用下它们对光的吸收频率存在一个较宽的分布,宏观上表现为对光的吸收加强。此外由于比表面积的增大,使得表面原子的电子易受光的激发而跃迁,从而加强了对光的吸收。

纳米材料的红外吸收研究是近年来比较活跃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纳米氧化物,氮化物和纳米半导体材料上,如纳米Al2O3,Fe2O3,SnO2中均观察到了异常红外振动吸收,纳米晶粒构成的Si膜的红外吸收中观察到了红外吸收带随沉积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