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地理的环境
自然地理课程作业一一一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概述青藏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青藏高原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山“大本营”,地理学家称它为“山原”。
高原上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
这些大山海拔都在五六千米以上。
所以说“高”是青藏高原地形上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
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湖泊众多。
高原上有两组不同走向的山岭相互交错,把高原分割成许多盆地、宽谷和湖泊。
这些湖泊主要靠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立门户,独成“一家”。
著名的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境内,为断层陷落湖,面积为4456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达38米,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其次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纳木湖,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4 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
这些湖泊大多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矿物,有不少湖还盛产鱼类。
在湖泊周围、山间盆地和向阳缓坡地带分布着大片翠绿的草地,所以这里是仅次于内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区。
它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一、青藏高原隆起对地貌的影响我国现代地貌格局与特点的最终形成是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的内、外营力做共同做用的结果,燕山运动以前形成的山脉高原在进入第三纪时,已经长期侵蚀夷平。
与现代地貌关系最密切的是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期间隆起的青藏高原,与高原巨大高度,广阔面积屹立在我国西南部构成第一级阶梯,最后奠定了我国现代地貌格局。
高原形成后,它以巨大的高度与帕米尔高原同列为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pptx
候的影响》(陈隆勋 刘骥平 周秀骥 汪品先) 的观点季风气候的演化过程可以概 括为:
隆起初期 , 由于海陆分布和海陆热力差异的作用,冬季开始出现弱的中纬 NE 风和比较明显的热带 NE 季风,高空出现弱的两支西风急流及东亚沿岸弱的东亚大 槽。夏季则出现弱的低空 SW 季风和高空反气旋。但此时的 SW 季风只在中国沿海可
气候:青藏高原的巨大隆起,不仅改变了高原本身气候,而且通过影响大
气环流,进而影响高原周围的气候。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气的动力作 用和热力作用。 1、动力作用 巨大的青藏高原隆起使对流层中下部的西风气流有 着明显的机械动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分支作用 高大的青藏高原隆起使
5 0 0 mb 以下西风发生分支、绕流然后再汇合。分支绕流作用使西风漂流流经青 藏高原是形成北脊、南槽的环流。北支西风,加强西部冷空气的势力,南支西风,
3
书山有 路
4
生态环境: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抬升,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
造就了中国现代季风格局,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亚洲植被格局的分布,形成了 世界上著名的高原地带性植被格局,对中国东部、西北干旱区、亚洲的气候和植被 格局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同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易于 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由于高原上的人类活动逐渐增强,已经引起部分地区草地退 化、冻土消融等现象。《青藏高的主要过程及其引起的季风气候 的演化过程,并阐述青藏高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气候、 地貌、水文有哪些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在之前的地史学课上有过了解,现在结合查找的
文献资料,这个隆升过程可以分成三阶段:(1)断离隆升阶段 大约在 40 一 50Ma 之 前 , 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后,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其相对运动的速度从 10cm/a 降至 5cm /a(2)挤压隆升阶段 印度大陆同欧亚大陆的碰撞和俯冲板片的断 离可能改变青藏高原下 局部区域上地慢物质运移的图式,但是它却没有从根本上改 变全球尺度地慢对流的基本格局。印度大陆仍以 5cm/a 的速度向北推进、挤压欧亚 大陆板块。在其挤压下青藏高原继续隆升 , 地壳不断增厚,同也不断缩短(3)对 流 隆升阶段 欧亚大陆和印度大陆碰撞后,高原下部上地慢稳定的流场又开始活跃 ,新 的对流格局主要受推进的印度大陆和塔里木地块的控制,下降流中心仍然处于 塔里 木地块之下,对流上升流也保持在高原的中部地区可以看到 当受挤压的岩石 层停止 增厚以后,再次增长的上升流将使原来下移的等温线很快地向上推移,它意 味着增厚 的岩石层被很快减薄,其过程大约为 10 - 15 Ma。减薄过程是从高原中 部区域开始 的,地幔下部的热物质上升,推动和支撑着岩石层向上隆 起。同时,增 长的热流动将 很快地把青藏高原下部那一部分在挤压隆升过程中被“挤入”软流 层的岩石层下部 搬离。同时,均衡力的作用将直接导致青藏高原一次的快速隆升, 这就是所谓的对流 隆升。《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三阶段模式》(傅容珊 李力刚 黄建华 徐耀民)
自然地理课程作业一一一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地理课程作业一一一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概述青藏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青藏高原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山“大本营”,地理学家称它为“山原”。
高原上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
这些大山海拔都在五六千米以上。
所以说“高”是青藏高原地形上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
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湖泊众多。
高原上有两组不同走向的山岭相互交错,把高原分割成许多盆地、宽谷和湖泊。
这些湖泊主要靠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立门户,独成“一家”。
著名的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境内,为断层陷落湖,面积为4456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达38米,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其次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纳木湖,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4 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
这些湖泊大多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矿物,有不少湖还盛产鱼类。
在湖泊周围、山间盆地和向阳缓坡地带分布着大片翠绿的草地,所以这里是仅次于内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区。
它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一、青藏高原隆起对地貌的影响我国现代地貌格局与特点的最终形成是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的内、外营力做共同做用的结果,燕山运动以前形成的山脉高原在进入第三纪时,已经长期侵蚀夷平。
与现代地貌关系最密切的是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期间隆起的青藏高原,与高原巨大高度,广阔面积屹立在我国西南部构成第一级阶梯,最后奠定了我国现代地貌格局。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灾害效应
青藏高原的隆升与我国现在地貌 轮廓形成的关系
青藏高原隆升跟我国现在的地貌有密不 可分的关系,首先,青藏高原隆升造就了我 国的三级阶梯(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西 起昆仑山山脉,经祁连山山脉向东南到横断 山脉东缘。 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由东北向西南依次 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锋山。), 从西到东呈下降趋势,这也是地应力的一个 反应;再次,青藏高原隆升使得印度洋季风 不能穿过青藏高原而到达西北地区,使得
第十四幕
青藏高原隆升,但幅度较小。 环境变化效应:
黄河第二级阶地形成,侧蚀作用强烈,阶地 面宽;气候温暖湿润,黄土堆积速率明显降低; 32000~16000a间为末次盛冰期,青藏高原多年冻 土下界比现在降低1400m。
第十五幕
第十五幕:0.01Ma~现今
青藏高原仍持续上升,上升速率:6~ 9mm.a-1。 构造变形效应:
再次青藏高原隆升使得印度洋季风不能穿过青藏高原而到达西北地区使得我国西北地区呈干旱趋势使我国地貌类型发生重大变革在原本应该富饶的西北腹地成为干旱区造就了荒漠地貌类型另一个方面青藏高原隆升使得东南季风能再温压场的控制下到达长江中下游的广阔地区使其原本应处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中国南方荒漠区成为鱼米之乡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精选文档】
青藏高原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邓亚东(2008100207)1、青藏高原概况青藏高原雄踞亚洲大陆中南部,周围群山环绕,山体高大雄伟。
南有喜马拉雅山,北有昆仑山和祁连山,西为喀喇昆仑山,东为横断山脉。
高原内还有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这些山脉海拔大多超过6000 m,喜马拉雅山不少山峰超过8000 m.青藏高原东西跨越从75·E ~102·E,长约3000 km的距离;南北跨越从25°N ~ 40°N近15个纬度,约1600 km,占西风带宽度的三分之一。
总面积约为250 km2,相当于我国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平均海拔4000 m以上,其高度占中纬度对流层厚度(10 ~ 12 km)的三分之一。
它形成于早第三纪,第四纪以来,高原大幅度上升。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有着影响深远.2、青藏高原的对中国地质地貌的影响(一)青藏高原地貌特点与影响青藏高原地势高峻,地面海拔3500—5000 m,平均海拔4500 m以上.在高原上分布着多条长大的山脉,构成了高原地貌的骨架。
主要山脉有: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上、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等。
许多山脉耸立有6000—8000 m,高逾雪线的山峰。
高原山脉之间分布着广阔的高原、盆地,同时河流、谷底交错而生.这些山脉大致将青藏高原分为藏东川西山地高原、青东南川西北高原、藏南山地与谷底、藏北高原、昆仑山地、喜马拉雅山地、柴达木盆地。
上新世初,当时青藏高原及华北地区高度均不高,处于相似的环境条件下,我国地貌的三大阶梯并不明显,青藏高原的海拔在1000 m左右。
到了上新世末,青藏高原剧烈隆起,与此同时,我国地形加速分化,西北地区古老褶皱带大幅度抬升,褶皱带之间的盆地则进一步相对下陷,地面高差进一步加大,形成高大山脉与盆地相间的地形结构.我国兴安岭以东地区,则形成一系列沉降盆地,最终导致我国三大地貌阶梯的形成。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气候的影响
分支:冬半年,对冬季风发生分支;对西风发生分支
动力作用——分支作用
2.2.2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分支作用;屏障作用
分支作用:夏半年,对西南季风发生分支
动力作用-屏障(阻碍)作用
西南暖湿气流受阻,高原边缘降水丰富
夏季西北地区形成少云雨的干热天气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
按照地理学的地带规律,我国长江中下游是干旱荒漠区,但是由于青藏高原的形成,海洋和陆地的气压梯度更大,夏天吸收大量的水气登陆,使这里形成全球典型的季风区气候。否则长江中下游就会如同开罗所在的北非一样是不毛之地。
谢谢!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对近地面气流起屏障作用
夏季高原内部干旱化
此外,印度半岛北部较少受冷空气的影响,有利于热低压的维持因此冬季印度比同纬度温度高气压低,年较差小。
热力作用
青藏高原面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有强大的热力差异,这对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热力作用。 1夏季:高原就像一个巨大的火炉,空气受热上升,拉动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前来补充,带来丰沛的季风降雨。 2冬季:高原就像一个巨大的冰块,空气冷却下沉,并由高原涌向印度洋这就加剧北方冷空气南下的势力,从而使得冬季风强大。 冬季由于高原地区海拔3-4Km高度形成一个冷高压,使高原空气向外流动,成反气旋环流,这必然加强临近地区的下沉气流,加强地面高压,从而加强有海陆分布所引起的冬季风环流,夏季形成热低压,邻近地区空气流入高原,叠加在高原东侧地区的季风之上,增强了邻近地区低压的强度,加强了季风环流。
青藏高原的空间特征: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气候的影响
面积大,东西3000km,南北1500km,占中国陆地1/4,南北占西风带宽度1/3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131210005 天文雷晗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大部分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
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中国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都曾有过地壳升降。
在2.8亿年前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地区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称为特提斯。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在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升,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
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
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加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上升了约2000米,这对我国地理格局和气候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从地理格局上说。
青藏高原的隆升造成了它自身的高海拔,从而在整体上造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分布,促进了我国三层阶梯地理格局的形成。
奇高海拔低气温所造成的多冰川特性为亚洲诸河流提供了丰富水源,于国内而言,它塑造了整个中国的山水系统,是长江与黄河的源头所在,高海拔影响了河流的流向,辅助塑造了河流沿岸地形地貌,也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南下气流,客观上部分造成了黄土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中国地质自然环境影响的探讨
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中国地质自然环境影响的探讨第4卷第1期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3年8月GeologicalHazardsandEnvironmentPreservationV o1.4.№lAug’,1993L|/3’虫藏言蓑蔫导地/J自然环境影响的探讨/}江堡些盛尸—————————’——’........——一r(中国地质科学院五六二综台大队,三河市101601)本立论述丁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形成原日,韧士}分析丁这一地质事件肘青藏高原厦中国大陆地质自然环境的影响.认为,一十地区地质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化是全球性变化与地区性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这两方面变化分别与地球运动和区域地壳运动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地质动力话动过程,是认识地蓐自然环境的重要内窖.糊词,,始.越唯敏Jf,I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地球发展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它不但对区域地质构造,矿产资源等具有重要控制作用,而且对中国大陆地质自然环境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笔者根据正在进行的有关课题研究的部分成果,初步总结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与形成原因,探讨这一地质事件对中国气候以及沙漠,黄土和泥石流活动等所产生的影响.一,中国大陆地壳运动与青藏高原的形成青藏高原的北界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南界为喜马拉雅山,东界为龙门山,横断山和川西高原,西缘为克什米尔和帕米尔高原.面积约330×10km.高原北部为柴达术盆地及其它一些小型盆地,海拔2700--3100m高原南部和东部是一些巨大山系与深切河各.高原中部除个别高大山系外大部分地区地势宽坦,低丘,宽谷,湖盆交错,平均海拔4500—5000m青藏高原的急剧隆起发生在新生代,但在此之前经历了漫长的成陆作用和夷平活动.在地质时期中,广阔的青藏地区经历过多次海陆变迁.其最终结束海侵的成陆时间早晚不一.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北向南海水逐渐退出:北部是昆仑山,可可西里山于晚三叠世末成陆f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则直到始新世中,晚期才成为陆地(表1)_1_∞.在地壳上升,海水退却的同时,发生造山运动,从北向南形成高大山系的雏形.要有:海西期的昆仑山印支期的可可西里山;燕山期的唐古拉山}喜山期的喜马拉雅山等. 由于在早第三纪以前的构造运动在本区活动不十分强烈,所以诸多山系和整个青藏地区2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993年的高度还不大.此外,在成陆造山过程中,在山地地区发生剥蚀活动,在河谷,湖盆内发生堆积作甩.经过漫长的隆升,夷平话动,使广阔的青藏地区形成基本统一的夷平面,其高程1500~3000m.这一地质地貌活动为青藏高原的形成创造了基础条件,因此是高原演化的奠基时期.表l青藏地区鼍并海遇成陆时间表地区最晚海相屉成陆时间决定戚陆的构造运动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叠幕一上三叠统三叠纪束毒西一印支运动芜墙高原北部一横断山区中慷罗骁中慷罗世末燕山运动早期阿底斯山一念青唐古拉山白里系早白里世末一晚自里世韧燕山运动中晚期雅鲁藏布江索段上白里骁晚白里世蔫山运动晚期雅鲁藏布江西段和喜马拉雅山始新坑始新世中晚期喜马拉雅运动一幕喜马拉雅山南麓(巴基斯坦北部)中新统中新世中期喜马拉雅运动=幕(111文世宣[I],张青梧啪等,1981,惨改)第四纪——特别是早更新世中晚期以后,青藏地区发垒持续的,快速的整体隆升.到中更新世束,高原平均高程达3000m左右,高大山系达4000--5500m;到晚更新世束,高原进一步上升到4000m左右,高大山系上升到5000--6500m;全新世以来,上升速度进一步加剧.高原和高大山系分别达到4500--5000m和5500--8000m.目前隆起活动仍未停止,大部分地区以2一lOmm/a以上速率继续上升(图l,表2).表2青藏高原地区第四纪以来上升幅度念青唐古羌塘昆仓山唐古拉山阿底斯山藏南各地喜马拉雅山恕山拉山东爰高原全新世80O--900400—600100--E00900—190O晚更新世250O一280025O025002000--280020口0—2500中更新世2500早更新世(据郑奉,1981[a]等’青藏高原隆升虽然是持续进行的.但具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点.据沉积序列,河流阶地和古冰川遗迹等方面分析,快速整体隆升后第一个比较明显的激烈期发生在L4一L2MaB.P.前后的早更新世末,此期间上新世一早更新世时期的古湖泊相继消亡,在东昆仑山口,甲洼等地剖面中,穷家岗冰期的冰碛层和河溯相沉积层,不整合覆盖在下部溯相沉积层上此后,大致在0,9MaB.P,0.5MaB.P.,0.1MaB.P.和8000a前后又发生多次构造运动,使高原在持续隆升中,多次发生较大幅度的上升和河流下切活动,形成若干次沉积间断和多级河流阶地(图2),.综观青藏高原全部隆升过程,第四纪以来,呈现隆,●摹1期张业戚t青藏高原隆起盈其对中国地赢自鼎环境影响的探I寸3E奢f避国1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示意圈臣令’图2青藏高原三个冰靖层谷地和河流阶地剖面勘’窟日中喜马拉雅山卓羹友蜂北垃热久囊市答地左横剖面-b.蕾兰酉喜马拉稚山北墟马甲囊市支疵答地左捌面-t栌定贡嘎东较大援河各地右横面.1.鞠相屡2.拜质阿朔相屡-3.砂质河期相层’4?iI}泥质j辫相屠-5?山麓砾石堆积f6-珠磕屉?7.球术角砾署-8.冲租砾石屡f9.斯屡}1D.基告升速率不断增大的趋势,尤其是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时期.隆升活动特别强烈.平均速率分别达到7一l0mm/a和50mm/a左右.青藏高原隆升活动具有区域的整体性和局部的差异性.其整体性主要表现在整个高考妻上是在早更新世开始大幅度隆起,此前区内虽然发育有山地,湖泊,河流,盆地等不同地貌形态?但高程无巨大差异,因此区内由古生物,古岩溶,沉积相等反映出的古环矗基本一致.隆升过程中,虽然不同方式的构造形变广泛发生,但由于隆升的速度很快,时间t,I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很短,所以尚未形成严重的地区性差异;连发育在高原内的许多河流也来不及充分下切,致使高原内大部分地区原来形成的宽广统一的夷平面不但现今高程近于一致,而且原有地貌形态也得以较好的保存青藏高原隆起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在整体隆升的背景下,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区性差异.这种差异以高原边缘地区最强烈.北缘的柴达木盆地,受昆仑山东西向构造带和阿尔叠构造带影响,中新生代时期,发生断陷或拗陷活动,形成相对独立的中新生代盆地.东缘的龙门山,横断山和川西高原地区,虽然伴随青藏高原发生强烈上升,但上升幅度较高原腹地要小,同时由于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十分发育,面状剥蚀和河流下切活动特别强烈,因此隆升活动受到多方面干扰,形成高山耸峙,峡谷纵横的地貌特征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同整个高原相比,上升步伐更快,晚更新世和全新世上升速率分别超过15mm/a和70mm/a}诸多山峰在伴随山系快速隆起的同时,还发生强烈的断块上升,因此其上升速率和幅度较喜马拉雅山还大.此外,在高原内部的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山系,在伴随高原整体性隆升过程中,也发生断块上升活动,因此上升速率和幅度也不同程度地高于整个高原地区.在一些高大山系的山麓地带,伴随高大山系的块断上升活动,常常因局部引张作用而发生断陷活动,因此形成断续分布的断陷盆地.如在喜马拉雅山北麓,不但发育了一系列湖盆,而且形成了宽阔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在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北麓,形成了班公湖,昂拉仁错,色林错(奇林湖),纳木错等数十个湖泊.对于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不同大地学说给予了不同的解释.地质力学认为,青藏高原是伴随该地区主要构造体系的生成演化而出现的,而构造体系又是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产物.青藏高原地区除受纬向构造,南北向构造,西域系构造,北东向构造等多种构造体系影响外,主要为帕米尔一喜马拉雅歹字型构造和青藏川滇歹字型构造控制.这两个巨大的歹字型构造由一系列走向东西一北西的弧形倒转褶皱和逆冲断裂带组成.自北向南大致形成4个构造带巴颜喀拉构造带,中生代以前为北西西向海槽,三叠纪晚期发生褶皱和断裂活动}唐古拉构造带,三叠纪和侏罗纪为海槽,中侏罗世后发生强烈构造活动,白垩纪前后成陆,构造带主要由上三叠统和侏罗系褶皱和冲断裂组成;冈底斯山一念青唐古拉构造带,北部侏罗纪一白垩纪为海相沉积,南部为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白垩纪末发生造山运动,晚侏罗世和白垩纪地层发生褶皱和冲断层;喜马拉雅构造带,包括雅鲁藏布江断裂和喜马拉雅北坡的一系列复杂的褶皱和冲断层,均形成于新生代.上述构造带是印支运动以后,伴随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发展,由北向南依次形成的.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中国大陆地壳运动虽然发生了十分复杂的时空变化,但受地球自转速率控制,其基本方式是发生纬向的或经向的水平位移,因此形成一系列纬向构造和经向构造.在这一基本格局控制下,由于不同地区边界条件的制约,纬向构造和经向构造常常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甚至形成多种形式的扭动构造体系.这种现象在古生代以后表现得尤其突出.其时中国大陆地壳持续向南推移过程中,在中国大陆西部开始受到印度地块的阻挡,于是在青藏地块东南边缘的三江流域产生日益强烈的侧向挤压,使青藏地块发生顺时针方向的扭动,因此一些弧形褶皱和断裂开始发育,形成了歹字型构造的雏形.中●‘‘第1期张业戚,青藏高陆踅厦其对中国地蜃自然环境影响的探讨5生代以来的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不但继承了古生代地壳运动程式,而且发生在青藏地区的构造运动的强度一次比一次加大,因此使歹宇型构造迅速发展定型.据地球物理资料,青藏地区地壳具有多层结构,因此在多次构造运动作用下,发生强烈挤压和构造推覆,地壳不但发生巨大断裂变形,而且在水平方向急剧缩短,在垂直方向大幅度增厚,与此同时,深部上地幔物质发生上涌,这些活动使青藏地区隆起成陆后发生强烈的整体上升,形成雄踞地球之巅的”世界屋脊”这场剧烈的地壳形变运动,在区域上是由北向南发动的,所以循此方向,构造运动的强度和地表隆升的幅度不断增大.在时闻上,这场运动在古生代开始孕育,中生代萌发,早新生代初步发展,晚新生代以后急剧加强.现今阶段,青藏高原地区不但仍然以很大的速率继续上升,而且构造活动,地震活动,地热活动等都十分强烈,表明这场雄伟壮阎的地壳运动仍处于方兴未艾之中.二,青藏高原隆起后,中国气候环境的巨大变化青藏高原的隆起,控制了晚新生代以来东亚季风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使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气候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据有关研究成果],早第三纪时期,地轴与黄道面交角大约为Oo(现为663,),太阳辐射能够更多地进入高纬地区,因此全球气候比较温暖.亚热带气候带可达北纬35.一45.,暖温带可达北纬5.一5O..该时期我国和东亚大陆构造活动相对稳定,大多数地区遭受剥蚀夷平,青藏高原及周缘山地尚未大幅度隆起,中国大陆地貌虽然也有多种形式的变化,但基本上为波浪状起伏的准平原.在这种情况下,除沿海地带出现局部性季风环流外, 广大区域为行星风系控制.气候带基本与纬向线平行分布,各带温差不大,锋面活动不强. 自高纬向赤道地表温度缓慢上升,气候带稀疏宽广.全国陆地可大致分为5个区域:东北区域为湿润暖温带l华北区域为湿润的暖温带一亚热带;准噶尔盆地一内蒙古高原为干旱暖温带塔里术盆地一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干旱一半干旱亚热带}西藏高原一华南沿海地区为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图3)rr].到晚第三纪末期,全球气候开始变冷,气候带增多,各带之间冷暖,干湿变化加大,与此同时,海陆热力差异加强,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出现原始的古季风环流.在我国.一方面各地区准平原化遭到El益严重破坏,地貌形态趋于复杂化,多元化{另一方面,青藏地区在全部成陆后开始向高原发展.其时大部分地区高程达2000m以上.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使中国大陆气候带(特别是冬季气候带)开始南移,另一方面已显雏形的青藏高原对夏季风开始产生敷益明显的阻滞作用,因此使西北地区开始出现全年干旱的气候特征.I临近第四纪之前,虽然气候在反复冷暖交替中不断变冷,但毕竟没有进入冰期阶段}已经出现的古季风环流虽然受到原始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还比较微弱,因此东亚季风尚不强盛.对我国和东亚气候的影响并不特别显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大陆晚第三纪气候在继承早第三纪时期气候温暖,南北温差不大,气候带基本与纬圈平行等特点的同时,又出现气候带南移,区域气候变化趋于复杂多变等特点.从而显示出开始向第四纪气候转化的特点.这一时期中国大陆大致分为6个气候区域:东北地区仍为湿润的暖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3年圉3中国早第三纪气候带分布图(据扬怀仁等,1989[~J)圉d中国晚第三纪气候蒂分布圉(据橱怀仁等,1989[T3)●蕈l期张业戚,青藏高舅i隆起厦其对中11llh;l自嚣环境髟响的探讨7温带|海河,黄河下谱地区为湿润的温带一亚热带|西北干旱暖温带除包括西北大型盆地和高大山系外,进一步向东扩展到黄土高原地区|藏滇地区为湿润的温带一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和江南丘陵的大部分地区为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区}东南沿海和台湾,海南地区为湿润的热带一亚热带(图4)m.第四纪——特别是早更新世中晚期以后,中国大陆气候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除了受第四纪全球性冰期,问球期控制外,还受到急剧隆升的青藏高原的强烈影响.第四纪以来,全球性降温使中低纬的海陆热力差异不断加大,因此使第三纪末期出现的局部性古季风环流逐步扩大,形成大范围的东亚季风环流.与此同时,急剧隆起的青藏高原.对自由大气产生的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越来越大,从而使东亚环流得到极大地加强.实际观测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冬季(或寒冷的冰期阶段),青藏高原是中国和亚洲地区的一个十分强大的冷源.受其影响,一方面在海拔大约4000--5000m的近地面产生一个具有反气旋特征的冷高压,因此加强了中国大陆的冬季风,另一方面,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阻隔了北部西伯利亚气流与南部印度洋气流的联系,使冷空气在西伯利亚地区积聚加强,并频繁侵袭我国,不但加剧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寒冷,干旱,而且使中国东部地区产生强烈的东北季风.冬季温度明显低于同纬度的其它大陆地区.夏季(或温暖的问冰期),青藏高原一方面作为中国和亚洲大陆的热源,形成一个由高原近地面热低压和高原上空高压组成的高原季风环流,因此强化了中国东部——特别是东南部区域的夏季风环流,使这些地区夏季(或问冰期阶段)更加炎热多雨I另一方面.它仍是一个巨大的屏障阻挡了西南季风的北上.因而使青藏高原及其北部广大地区常年干旱少雨.综合上述,新生代时期中国大陆气候由时空比较稳定的温暖气候逐渐变化为寒冷多变的气候.这一变化始于上新世,早更新世逐渐发展,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急剧发展,目前尚在继续演化之中.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包括t第一,中国大陆由受行星风系控制转变为受季风控倍鼍}第二,气候变化除纬度效应外,还出现强烈的非纬度的区域性变化,造成强烈的南北向差异和东西差异,在此两方面综合作用下,形成三大气候区——东部的东南季风区,西南部的西南季风区,西北部的内陆干旱区,第三,青藏高原和高大山系,除整体干旱,严寒和区域性气候变化外,还形成了垂直气候带|第四,在中国大陆第四纪以来气候的时问变化上,一方面随冰期,间冰期及冷期,暖期交替发生较长时间尺度的变化,另一方面随冬夏交替发生短时间尺度的变化.冬季和冰期阶段,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极端寒冷,干旱, 东部地区气温也低于同纬度其它地区}夏季和间冰期,东部地区较其它同纬度地区相比要炎热多雨,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仍十分干旱.三,气候导致的其它地质自然环境变化气候在地质自然环境系统中具有突出的主导作用.气候变化进一步决定植被迁移,冻土与冰川发育,黄土分布,沙漠进退等;这些环境又共同控帝j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气候环境变化的多种效应,首先反映在青藏高原地区.从沫川发育情况看,青藏高原一直是中国陆地冰川主要发育区.第四纪以来.伴随全球气候转冷和高原急剧隆起,冰川活动的规模在反复消长中不断扩大.早更新世希夏邦马冰期,沫川规模很小,只有一些山8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3年地冰帽和小型山麓冰川,出现在希夏邦马等个别高大山峰地区.到中更新世聂聂雄拉冰期,冰川活动显着加强.冰川遗迹在高原的主要山脉广泛分布,冰川型式多样,不仅有狭长的山谷冰川,山麓冰川,而且有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的半覆盖式冰川.到晚更新世的珠穆朗玛冰期,冰川活动仍十分强烈,特别是高大山系的冰川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如察隅河谷晚更新世早期冰川长达200km以上;嘉黎县西北的麦地卡盆地发育了3600kin:的盆地式冰川I在理塘与稻城之间形成了近300Okm的冰盖.全新世时期,虽然全球气候进入温暖的冰后期,但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昆仑山,念青唐古拉山等高大山地的冰川活动并没有停止,一直到现今阶段仍在继续进行].晚更新世以后t由于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降水急剧减少,导致湖泊萎缩,湖水咸化.如班公湖,羊卓雍湖,马法术错等陆续由外流变为内注奇林湖(色林错)等一批湖泊解体,并逐步进入盐湖阶段.伴随更新世后气候愈益寒冷干燥,土壤也发生显着变化.中更新世时期,为典型的褐红壤型土.晚更新世时,除喜马拉雅山南翼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因受到一定的西南季风的影响,仍继续红壤或褐红壤型土的形成活动外,其余广大地区均变为褐土型土.全新世时期,除局部海拔高度较低,受季风影响的地区为黄棕壤型土的成土活动外,其余广大地区进一步发展为棕毡土型成土活动.此外,自更新世晚期开始,在高原腹地和周缘山地还形成了大面积的多年冻土.高原植被也发生显着变化.第三纪时期为茂密的针阔叶混交林.早更新世以后,植被逐渐稀疏,昆仑山首先变为高山荒漠和灌木丛草原.中更新世以后,高原地区的栎类和雪松迅速减少,松树和其它针叶树增多.晚更新世以后,松栎林,云杉林等完全消失,逐渐变为高寒草原,草甸和荒漠草原或荒漠稀疏灌术草原.青藏高原隆起不仅使自身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对中国广大区域的地质自然环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区域环境变化中,最突出的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中国沙漠主要分布在北纬35—50.,东经75.--125之间的西北,内蒙古温带与暖温带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按纬度而言,这些地区本不应该成为沙漠猖獗的地区.之所以形成严重的沙漠化,除远离海洋外, 更重要的是第四纪以后,由于全球气候变冷和青藏高原的迅速隆起,使这些地区气候持续严重干旱,于是在早更新世时期开始出现沙漠,而后在反复消长中不断扩大,最终形成浩瀚的沙漠.中国黄土的发育历史与沙漠化具有类似特点.它同样作为寒冷干燥气候的产物,自早更新世形成以后,一方面随冰期与问冰期发生反复扩展与收缩,另一方面在反复消长中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从黄土发育情况看,老黄土主要停积在西北和华北地区,而新黄土(下蜀土上部)则越过长江,远达江南丘陵地区.此外,在中国西北黄土沉积剖面中,愈到上部由新黄土反映的气候愈趋干燥.这些变化显示了青藏高原不断隆升的作用Eg]我国西北以及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等广阔区域的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的兴衰,明显受到青藏高原隆起和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影响.其发展的总趋势是,伴随季风气候的发展和干旱的加强,地表水体萎缩,含盐量提高如罗布泊湖中全新世以后面积缩小了数倍位于内蒙古高原弱水下游的古居延泽.原来包括今日的嘎顺诺尔,苏古诺尔及居延洼地,汇●第1期张业戚,青藏高熏隆起厦其对中国地质自鼎环境形响的择{寸9纳弱水东河和西河,水域辽阔,两汉时期,该地经济繁荣,而后由于气候日趋干旱,沙漠化发展,八泽河水锐减,湖面萎缩解体.古居延泽干涸,仅在嘎顺诺尔和苏古诺尔洼地尚存残留的湖泊].我国泥石流活动的发展历史也与青藏高原和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密切关系.据有关研究成果,早更新世时期,我国泥石流活动不强,只在天山等局部地区发现水石流堆积物.中更新世时期,泥石流活动显着加剧,泥石流堆积物广泛发育在天山,昆仑山,贺兰山,太行山,秦岭川滇山地等地区.在黄土发育区,泥石流堆积物多出现在离石黄土下部}在非黄土地区,泥石流堆积物则覆盖在早期河潮相沉积物上,或与同期其它类型沉积物以相变方式发生水平交错过渡.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泥石流活动在广泛发生的同时,还出现类型多样和强度加大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和西北高山地区,主要为冰川型泥石流}在黄土高原,陇南山地,川滇山地等地区,主要为粘度较大的暴雨型泥石流}在秦岭,太行山,燕山,辽西山地等地区,主要为暴雨型水石流.导致第四纪泥石流活动演化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中更新世后中国大陆完全受季风气候控制,季节性降水,暴雨型酶水变得十分强烈,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条件;第二,由于青藏高原的持续隆起和中国其它区域新构造运动的进行,中国大陆三大阶梯状的地貌格局逐步形成,高原,山地,丘陵地区的局部性高差也越来越大,因此为泥石流活动创造了广泛的地形基础}第三,伴随第四纪风化剥蚀与多种沉积活动的进行,第四纪黄土以及残积物,坡积物冲洪积物等松散堆积物愈益丰富,因此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第四纪环境演化,直接影响了青藏高原地区的古人类活动.现今的西藏高原,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特别是藏北高原地区基本上属于无人区.但考古资料表明,在石器时代,这里曾有过与华北地区类似的古人类活动.近20年来,先后在申扎县多格则公社多热藏布河二级阶地,日土县扎布公社古湖岸阶地,普兰县马法术错东北岸的三级阶地,日土县帕也布也峰南麓帕也曲真沟,吉隆县戳错龙湖北岸阶地等发现细石器20多处.这些石器多分布在宽展的河谷和湖滨地带,现今海拔4400--5200m.这些石器的特点与华北地区相似.它们可能属于旧石器晚期或中石器时代目.这些古人类遗迹说明,在更新世晚期或全新世初期,尽管青藏高原已经发生急剧隆起,气候和水土环境也逐渐恶化,但整个高原地区的环境还没有发展到完全扼杀人类生机的程度——特别是在河流,潮泊及一些山麓地区,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并有较好的水土条件,使古人类在这些地方得栖息生存.全新世以后,尽管全球和东亚进入温暖的冰后期,但青藏高原隆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藏北高原更加严寒干旱,同时河流干涸,湖水成化,土壤贫瘠,草木稀琉,可狞动物绝迹,使古人类失。
论述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论述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中国的重要地理特征之一。
它的隆起对中国的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大气环流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得大气环流发生了变化。
高原上空的气压较低,周围地区的气压较高,形成了一个气压梯度。
这个气压梯度会引起大气环流的变化,使得季风气候更加明显。
同时,高原上的冷空气也会向周围地区流动,影响了气温和降水。
2.影响降水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的降水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原上的气流会受到地形的影响,形成了一些气流的上升和下沉。
这些气流的上升会形成云层,从而促进了降水的形成。
同时,高原上的冷空气也会影响到周围地区的降水。
3.影响气温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的气温也产生了影响。
高原上的气温较低,周围地区的气温较高,形成了一个温度梯度。
这个温度梯度会引起大气环流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周围地区的气温。
二、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的意义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促进了农业生产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的农业生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高原上的气候条件适宜牧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适宜一些特殊的农作物的种植。
这些都为中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2.影响了水资源的分配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的水资源分配产生了影响。
高原上的降水会形成一些河流和湖泊,这些水资源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高原上的冰川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3.影响了生态环境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
高原上的生态环境独特,有很多珍稀的动植物资源。
同时,高原上的冰川也是全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对于中国和全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论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的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亚洲及中国气候的影响
总结归纳 影响: 1、加强东亚季风,形成东部湿润气候。 2、造成西北干旱,形成沙漠。 3、形成高原季风,加强高原季风环流。 4、造成四川盆地易出现梅雨季节。
有另外一种声音:青藏高原即使不存在,我国西部中高纬度地
区的干旱仍会存在。因为大气环流的影响会使得印度洋的暖湿气 流在北纬三十度附近受阻。但是青藏高原在局部上改变了亚欧大 陆上的气压分布及季风走向,会使其产生一定的纬度偏移和风向 偏移,并对降水量的多少造成少量影响。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我国在北纬23度半、海拔4500米的高度应当 是零下十几摄氏度,现在青藏高原的白天很暖和。在这个250万平 方公里的区域内,它把巨大的热源形成大气,大量的热气上升又 形成热高压,这种特殊的高原季风气候诱发了西印度洋季风。两 个季风气候使我国的四川盆地潮湿多雨,使雅鲁藏布江、怒江和 金沙江能输送大量的水资源。因此,这个世界最高的高原上森林 非常茂密,拥有中国目前最大的原始森林。森林下面是大片的灌 木丛,然后是草地。这里的动植物生态系统都是适应高原的生态 环境而生存的。
是影响中国和全球气候异常的一个重要因素。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青藏高原隆升指的是青藏高原地区隆起的地质现象,这个过程已经持续了好几千万年。
青藏高原因此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地区,也是全球最大的高原和第三极。
青藏高原隆升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生物多样性随着海拔的增加,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逐渐增加。
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珍稀植物区域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这些动物物种包括藏羚羊、藏野驴、雪豹和熊猫等,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气候变化青藏高原隆升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原的隆升导致了大气的不断上升,产生雨水并将其输送到内陆地区。
这种现象被称为高原效应,它在全球温室效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青藏高原还对亚洲的季风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亚洲东部的季风雨带中心,降雨量在高原地区比平原地区高出两倍以上。
青藏高原的降雨量对整个亚洲的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水文循环青藏高原也对水文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原的隆升导致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在推动青藏高原的同时,也推动了亚洲的水生态系统。
这种现象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水文循环以及水资源的流动,有助于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以及保护地下水资源。
此外,青藏高原还是三大河流之一的长江和黄河的水源地,对中国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
地震和地质灾害青藏高原隆升还可能引起地震和地质灾害。
高原区域往往处于板块边界的交界处,因此地震和常规地质活动的风险比较高。
青藏高原的隆升也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往往给当地的居民和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严密的防范工作。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高原区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质系统,有着广泛的影响,从生物多样性到气候变化,再到水资源和地质灾害。
对于保护这一地区的环境和生态系统,我们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并加强管理政策,以确保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和持久稳定。
青藏高原隆升总结:地质现象与大气环境之间的关系
青藏高原隆升总结:地质现象与大气环境之间的关系青藏高原隆升是指在地质历史上,青藏高原以及其周边地区地壳隆起的过程。
这个过程始于3300万年前,至今仍在继续。
青藏高原隆升对于地球科学、大气科学、气候变化和生态学等多个领域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本文中,将探讨青藏高原隆升与地质现象、大气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质现象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大、最高的高原之一,其面积达到了270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的区域占到了高原面积的三分之二。
青藏高原隆升是指在地质历史上,青藏高原以及其周边地区地壳隆起的过程。
地质学家认为,青藏高原隆升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撞向亚洲板块而导致的。
在这个撞击过程中,岩石被压缩,并随之形成了一系列地质现象,如地震、岩浆喷发、火山爆发等。
二、青藏高原隆升与大气环境之间的关系随着青藏高原隆升的进行,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青藏高原隆升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气压变化青藏高原隆升导致高原上空的大气压力增加,并随之形成高气压系统。
这个高气压系统会影响周围的大气环流,从而导致风向和风速的变化。
2. 降水及气候变化青藏高原隆升会影响降水的分布和数量,并随之影响周边地区的气候。
高原上空的大气压力增加会影响大气环流,使得降水发生的地方发生变化。
此外,由于高原处于高纬度地区,因此青藏高原隆升还会影响全球气候,使得全球温度变化发生变化。
3. 地形、土壤和植被变化青藏高原的地形、土壤和植被都受到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隆升后,青藏高原的地形变得更加陡峭和岩石裸露,植被覆盖受到影响。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青藏高原隆升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隆升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显著。
其主要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变化青藏高原隆升会导致大气环流的变化,从而影响全球气候。
青藏高原隆升还会导致本地区气温变化、降水量变化等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隆起对周边环境有什么影响
藏高原隆起对周边环境有什么影响?一、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原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m以上,是世界上最高大,地形最复杂的高原。
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中、新生代以来地球科学中最重要事件之一,南极、北极和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构成了影响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三个关键地区。
青藏高原是一个全球独特的地质、地理单元,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一把钥匙,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人们从实践中早已认识到,青藏高原对我国、亚洲、甚至对北半球、南半球的大气环流演变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又直接影响我国的旱涝等天气气候的形成和演变,因此,研究青藏高原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机制及其演变规律,对提高我国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科学家首次全面揭示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季风的关系东南多雨、西北干旱,中国的这种气候格局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影响东亚和南亚20多亿人口乃至整个人类环境的亚洲季风气候,又是何时形成的?为什么北半球同纬度分布的大都是戈壁沙漠,而唯独中国却出现了水网密布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多年来,科学界、新闻界一直关注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中国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上空存在臭氧低谷。
中国地质大学工程物理学院教授魏文博带领的科研小组首次准确揭示了世界屋脊的地下奥秘,西藏底下蕴藏着超级油气田、地热田和金、银、铜等多金属矿床,国际地学界为之哗然。
最近,中国科学家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季风气候的关系,确认早在260万年前我国气候格局就已经大势已定。
青藏高原在过去千万年里的隆升,成为地球上的一大景观,但是这种隆升仅仅是改变了地球的地貌吗?多年来,我国学者就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进行了不懈研究,研究中发现,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化和亚洲季风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和黄土打了一辈子交道,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高原缘何屹立于此,何时屹立于此?和冰芯、海洋沉积一样,黄土也是历史的最好记载。
青藏高原隆升极其环境效应
• 20.1~18.3MaB.P.
• 10.95~9.6MaB.P.
• 3.6~2.6MaB.P. • 0.78MaB.P.~至今
高原上升的证据
• 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在 喜马拉雅山南麓发现了高山栎、 毡毛栎等植物化石。根据植物 现代生境和化石保存位置高度 对比,徐仁认为藏南地区上新 世晚期以来上升了3km。
• 中国藏东南降雨量分布 与藏东南的水汽通道有 很大的关系。
干旱河谷是四周被相对较湿润 环境包围的较干旱河谷下部, 其中以横断山脉中段,北纬28 至30度最为典型。
青藏高原山地垂直带类型的分布模式
谢谢!
青藏高原隆升极其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
• 青藏高原概况 • 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与证据 • 青藏高原隆升与我国现代地貌轮廓的形成
• 青藏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
• 高原隆升对全球气候环境的影响 • 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环境因子的影响 • 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自然环境区域分异的影响
• 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阿 萨密邦的乞拉朋齐却成 为了世界的雨极。
• 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 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
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
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 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 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
三趾马动物群对比同样 证明了以上结论。
• 印度河冲积扇快 速沉降开始时间 早于2500万年, 表明青藏高原隆
升是在晚第三纪 (距今2330万 年~距今164万年) 才开始的。
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的影响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雄踞在亚洲的中部,位于我国的西南部。
它南起27°N,北止40°N,纵跨纬度13°;总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
地域之广阔,地势之高峻,是世界上其它高原所无法比拟的。
如此雄姿,不仅使它本身形成了非地带性的高原气候,而且由于它的存在,对我国其他地区的气温、降水、水文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首先,在冬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南移。
由于高大的青藏高原的存在,使三四千米以下的西风气流分成南北两支急流。
北支在高原西北部形成西南气流,给高原北侧,新疆中部的天山地区带来一定的湿度。
当这支气流再绕过新疆北部以后和南下的极地大陆气团汇合,转为强劲的西北气流,使我国冬季风的势力增强,并向南伸展得很远。
南支气流在高原的西南部形成西北气流,使本来就很干燥的南亚西北部雪上加霜,更加干燥(在世界气候类型困上,那里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当这股气流绕过高原南侧以后,又转为西南气流,掠过我国的云贵高原以后,继续向东北方向运动,直至长江中下游地区。
这股来自低纬度的暖性气流又往往是造成我国江南地区“暖冬”天气的重要因素。
这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汇合东流,形成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
这支西风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卫星云图上所看到的过往我们上空的云,总是自西向东运动,其动力就是这股西风)。
与此同时,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和汉中一带,恰在这南北两支气流之间,风力微弱,空气稳定,成为“死水区”,多云雾天气。
在夏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北移,西风南支气流消失,夏季风迅速向北推进,气旋活动频繁,我国东部季风区自南向北先后进入雨季。
到了10月以后,西风又逐渐南移,南支西风气流又重新出现,夏季风复退,冬季风又控制了我国东部南北。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阻挡,我国大部分地区均能受到盛行西风带的影响,如是那样,我国的气候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青藏高原隆升的意义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意义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及其意义: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一带原是一片大海,后来大陆板块碰撞抬升才形成了今天的样子,而且还将继续增高。
青藏高原的隆起与新生代以来全球环境的重大变化具有明显联系。
这些变化体现在亚洲季风环境的形成演化和亚洲内陆干旱化,比如,由此导致中国南方广大湿润地区和西北干旱区的出现,黄河中游地区出现大面积黄土堆积而形成黄土高原,奠定了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现代环境的宏观格局。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该区降基本上都在西北气流控制下,盛行风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属于副热带大陆气候,即干热类荒漠或沙漠气候;没有高原,也就没有了印度低压和蒙古高压,就不会形成现在的冬夏季风。
当高原开始隆起,青藏地区干热气候就开始发生较明显的变化,降水增多,气温降低;当高度达到1000-2000m时,雨量增到最大,当高度达2000-3000m,高原季风形成,但较弱,气温继续降低;当高度达到3000-4000m时,夏季青藏热低压、冬季青藏冷高压更明显,高原季风也接近现在的情况,东亚季风也更明显,高原气温更低,降水量明显减少,高原湖泊逐渐干涸,于是青藏高原的隆升,经历了一个较暖湿到凉干的过程。
值得详细说明的是,夏半年,西南季风控制着高原东南部、南部,形成暖湿气候,高原内部则形成雨影区,十分干旱,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交替控制着青藏高原。
水分入不敷出:高原北部、西北部刮到海洋的空气却又能带走部分水汽,使得高原内陆水分更加缺乏。
从北部蒸发上高原的水分,无法从高原北沿流回北部,反而顺着高原的南坡流入印度洋或向东流入太平洋。
塔里木盆地的低热与其南边紧邻的青藏高原的高寒恰成鲜明对照。
盆地中蒸发出来的水汽随着热胀冷缩的空气而单向地漂移到高原。
由于空气热胀冷缩以及盆地高温与高原低温,使得盆地相对于高原总是高压,造成常年的东北风将盆地的水汽吹往高原。
水汽遇到高原低温冰川而凝聚。
低海拔盆地中的水就这样被蒸发作用送到高原。
这些从盆地吹往高原的水汽凝聚在高原广阔的地域,而不是限于高原北坡,这使得凝聚在高原上的水难以循环回盆地。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地理的环境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地理的环境摘要综合介绍了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北半球大气定常行星波建立、区域和全球气候变迁及环境演化的阻碍,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指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亚洲季风形成气候变迁环境演化古气候模拟1 引言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隆起是地球演化史上一起重大的自然历史事件,高原隆起不仅对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与环境都产生了深刻的阻碍。
现代气象学研究[1~3]说明,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活动紧密相关。
因此,研究地质时期东亚季风的变迁,必须考虑高原隆起的作用。
多年来有许多科学家从各种角度揭示了高原隆升的地质事实,但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不同来源地质观测资料的局限性,使人们关于高原隆起的历史及过程至今仍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参见李吉均的介绍[4])。
然而,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季风和全球气候及环境演化具有重大阻碍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地学科学家的共识。
鉴于青藏高原在亚洲季风、全球气候乃至整个地球系统中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高原隆升再度成为地学界关注的热点。
2 高原隆起对大气环流的阻碍2.1 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和进展亚洲季风区是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区[5]。
季风区雨热同季,利于植物的生长,养育着众多的人口(中国和印度为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
分析发觉,亚洲季风系统中存在着三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南亚季风[6]、东亚季风[7]和高原季风[8]。
以下仅简单讨论南亚季风和高原季风的形成。
东亚季风的形成则在5.1节中专门讨论。
2.1.1 南亚季风的形成Flohn[9]最早指出青藏高原在大尺度南亚季风中的重要性。
后来Manabe 等[10,11]利用大气环流模式(GCM)进行了有山、无山的对比试验才使得这一问题得到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青藏高原大地势不仅直截了当操纵着冬季西伯利亚高压的位置和强度,而且决定着夏季风的建立与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地理的环境-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和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摘要综合介绍了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北半球大气定常行星波建立、区域和全球气候变迁及环境演化的影响,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指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亚洲季风形成气候变迁环境演化古气候模拟1引言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隆起是地球演化史上一起重大的自然历史事件,高原隆起不仅对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与环境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气象学研究[1~3]表明,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活动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地质时期东亚季风的变迁,必须考虑高原隆起的作用。
多年来有许多科学家从各种角度揭示了高原隆升的地质事实,但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不同来源地质观测资料的局限性,使人们对于高原隆起的历史及过程至今仍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参见李吉均的介绍[4])。
然而,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季风和全球气候及环境演化具有重大影响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地学科学家的共识。
鉴于青藏高原在亚洲季风、全球气候乃至整个地球系统中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高原隆升再度成为地学界关注的热点。
2高原隆起对大气环流的影响2.1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亚洲季风区是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区[5]。
季风区雨热同季,利于植物的生长,养育着众多的人口(中国和印度为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
分析发现,亚洲季风系统中存在着三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南亚季风[6]、东亚季风[7]和高原季风[8]。
以下仅简单讨论南亚季风和高原季风的形成。
东亚季风的形成则在5.1节中专门讨论。
2.1.1南亚季风的形成Flohn[9]最早指出青藏高原在大尺度南亚季风中的重要性。
后来Manabe 等[10,11]利用大气环流模式(GCM)进行了有山、无山的对比试验才使得这一问题得到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青藏高原大地形不仅直接控制着冬季西伯利亚高压的位置和强度,而且决定着夏季风的建立与发展。
近年来又有一系列关于高原作用的数值试验[12~14],其中在对亚洲季风的影响方面与以前的结论没有大的区别。
Prell等[15]通过一系列GCM敏感性试验的分析得出,高原地形对南亚季风的作用比地球轨道参数、大气CO2含量及冰期—间冰期下边界条件的影响都更为重要。
虽然有人[16~20]根据南亚气候突变及阿拉伯海上升流加强的地质证据,提出印度洋地区的西南季风可能开始于中新世末和上新世初。
但是,最近Ramstein等[21]的数值试验表明,由于从早渐新世到晚中新世,欧亚大陆的古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Paratethys海的退缩导致欧亚大陆面积扩大,从而使亚洲季风及其降水(主要指30°N以南地区)显著增强,所以他们认为Paratethys海退缩引起的海陆分布变化在对亚洲季风的驱动方面与高原隆升的作用同等重要。
综合各种GCM模拟及地质记录的分析结果来看,即使在高原强烈隆起之前、地形高度还很低的情况下,南亚季风就已经存在,这几乎是可以肯定的。
只是随着高原隆升加大了南亚地区由海陆分布所奠定的经向热力对比,从而使南亚季风进一步得到加强。
2.1.2高原季风的出现与稳定高原季风是大气环流对高原与其周围平原地区热力差异季节性改变的响应在风场上的反映。
冬(夏)季高原上大气是个冷(热)源,所以在高原近地面为反气旋(气旋)式环流,这样高原邻近地区的大气环流就呈现出冬、夏季反向的盛行风。
研究表明[22~24],在高原隆起过程中,高原季风也是逐步发展的。
当高原隆起水平尺度超过斜压大气地转适应的临界尺度时,高原热力作用所形成的气压场才能维持,风场向气压场调整。
由于冬、夏季高原大气具有反向的热力作用,于是形成一种浅薄的高原季风,估计浅薄高原季风形成的时间约在渐新世初[23]。
地质证据表明[25],当时气候的纬向性显著,而不具有现代季风气候的特征。
当高原隆起的垂直高度大于影响气候的临界高度(1 500~2 000 m)时,纬向气流明显受到地形阻挡,并从以爬坡分量为主,转变成以绕流分量为主。
冬季高原大气相对于周围的冷源作用增强,夏季地面净辐射开始增加,水汽的相对凝结高度降低,高原上大气浑浊度大大减小。
当高原大气因感热加热变得不稳定时,便导致积云对流活跃,大量的凝结潜热随上升气流被输送到对流层高层,并在那里建立起青藏高压,于是深厚而稳定的高原季风从此建立。
据初步研究[23],高原季风稳定出现的时间大约在上新世末和第四纪初期。
2.2大地形对北半球大气定常行星波的控制高原隆起对半球尺度上大气环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定常行星波的影响上。
现代气象观测表明,北半球大气存在一些准静止的行星尺度系统。
例如,冬季500 hPa高度场上是三槽三脊,夏季则是四槽四脊形势,在低层表现为被称作大气活动中心的半永久性低压和高压。
然而,在高原隆起之前现代的行星尺度系统几乎都不存在。
正是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地形控制的定常行星波的出现才奠定了现代大气环流的基本格局。
在高原持续隆升的过程中,不仅其冷热源作用随着高原的抬高而增大,以至形成如前所述的高原季风体系,而且其动力作用也在不断加强。
因青藏高原主体位于西风带,当西风急流越过高原时将在其迎风坡被迫抬升,产生分支和绕流,而在高原下风方常常形成背风波。
早在本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就有一些专门讨论地形效应的理论研究。
Charney和Eliassen[26]采用相当正压涡度方程的研究发现,大气的定常扰动是大地形对西风带强迫抬升和摩擦作用造成的。
而Bolin[27]认为,从冬到夏海陆热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对流层中部平均槽脊的位置并无相应的改变,原因正在于大地形的影响。
他在二维平面上研究了具有均匀基流时大气对圆形地形的响应,指出青藏高原和落基山的存在对西风带中行星波的维持极为重要。
朱抱真和叶笃正[28]指出,地形与非绝热加热都是形成准定常行星波的根本原因。
以后国内外又有许多有关地形对行星波影响的研究工作。
例如,Nigam等[29]估计地形作用可以解释准静止行星波振幅的三分之二。
后来的一系列数值试验证实,大地形的存在造成了现代定常行星波的分布[10,30]。
高原隆起前北半球环流基本呈纬向分布,隆起后才形成冬季以东亚大槽、北美东部大槽和欧洲槽为显著特征的三波型环流形势。
青藏高原对北半球夏季定常波结构同样具有重要贡献。
黄荣辉等[31]利用一个多层准地转模式的研究也表明,地形与海陆热力差异所引起的不均匀热源对北半球准定常行星波与准定常扰动系统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Ruddiman等[32~34]最早认识到,地形对定常行星波控制的动力学理论可以用于解释新生代以来的某些地质气候变化。
由于新生代高原大地形的隆起,加大了准静止行星波弯曲的振幅,结果使北美中东部及西欧地区经向环流增强,有利于当地冷空气南下和气候变冷,最终导致冰盖在这两个地区出现。
3高原隆升引起的气候变化以上主要讨论了高原隆升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从地球系统的角度看,在地球各圈层中大气圈质量最小,但运动速度最快,而且连续地布满地球空间,因而对发生在地球各圈层内的变化常常具有迅速而剧烈的响应,并能通过大气环流传递到全球各地。
因此大气是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下的全球变化中最活跃的角色。
高原隆起调制大气环流的直接后果就是对气候的影响,现将由此造成的几个最显著的气候变化现象简单归纳如下。
3.1高原季风形成及其对高原地区气候的影响众所周知,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以大约6.5 ℃/km的递减率下降,因此随着高原隆起,广阔的高原面上地面气温自然会较该地区隆起前降低。
据推算[35],目前高原上的年平均气温比上新世晚期低12~20 ℃。
按Kutzbach等[14]的数值模拟结果,青藏地区在高原隆起后比隆起前1月气温下降了14 ℃,而7月气温下降达22 ℃;冬季降水变化不大,但夏季降水大大增加。
可见,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造就了全球最高的一个巨型构造地貌单元,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高原气候区。
以前的研究[22,36]已指出,高原季风是高原邻近地区气候形成、变化的主宰者。
虽然高原周边地区气温变化的长期趋势也随着高原隆升而降低,但由于高原季风的建立大大破坏了原来准纬向的气候带,使高原东、西两边,以及南、北两侧气候出现了巨大的差异。
高原冬季风增强了高原周围的反气旋式环流,从而使高原东侧受到来自北方大陆性气团的偏北气流控制,结果在那里形成了干燥寒冷的冬季气候;高原西侧受到来自低纬海洋性气团的偏南风影响,造成相对温和潮湿的冬季气候。
夏季的情况正好相反,对流层低层环绕高原的气旋式环流大大增强,于是在高原东南侧形成潮湿气候,而在高原西北侧形成干旱气候。
值得注意的是,高原隆升不仅增加了地形降水,而且增大了与季风降水相关的水文过程对轨道尺度日射强迫响应的敏感性[37]。
3.2新生代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冷很早就有人提出造山运动能引起全球变冷,甚至导致冰期出现的论断[38]。
近年来,Ruddiman等[39]又提出新生代构造隆升导致气候变化的假设。
认为以青藏高原为主的构造隆升,不仅对大气和海洋环流具有大规模的影响[12,14,30],而且通过风化和侵蚀等作用,使大气CO2浓度降低,从而造成新生代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冷[40, 41]。
高原隆升可以通过各种直接和间接的作用使气候变冷。
一方面,高原抬升使当地因气温直减率效应而变冷,同时像青藏高原这样的大地形隆起之后,会使部分地面进入冰冻圈,促使高原面上大范围冬季雪盖形成,并通过反射率—温度反馈而影响到半球、甚至全球的气候[42]。
另一方面,高原隆升可以通过间接的生物化学作用使全球,特别是高纬地区变冷。
在高原隆起地区,硅酸盐矿物化学风化的增强可以吸收大气中更多的CO2以生成碳酸钙,从而减少了大气中CO2的含量,结果使高原隆起的气候效应扩大到全球。
此外,关于高原隆升导致全球气候变冷的机制还有其他观点。
例如,汤懋苍等[43]认为,高原隆起使地球大气的热机效率增大,造成行星西风增强,从而引起高纬地区降温,以至形成大冰期。
Rea等[44]则指出,高原隆起使大气含尘量增加是造成气候变冷的重要原因。
总之,高原隆升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共同决定了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冷的总趋势,尽管高原隆升对区域气候具有更直接和更显著的影响(见3.1节)。
虽然有人[45]对高原隆升是否通过加剧侵蚀和风化而使气候变冷仍存疑虑,但“高原隆升-气候变化”假说的提出大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地质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认识。
毫无疑问,这是近年来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3.3北半球中纬度干旱气候的发展大量的地质证据揭示了亚洲中部及北美内陆自晚新生代以来气候在向着干旱化方向发展[46,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