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发展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发展规划(2013-2020)
广东省博物馆编制
2013年8月
目录
一、发展形势 (1)
(一)基本概况 (1)
(二)主要成绩 (2)
(三)存在问题 (4)
二、总体战略 (5)
(一)指导思想 (5)
(二)工作思路 (5)
(三)总体目标 (6)
(四)阶段目标 (6)
三、发展任务 (7)
(一)拓展文物保护修复业务 (7)
(二)改善文物保存环境体系 (8)
(三)提升科学技术研究水平 (9)
(四)升级实验室软硬件平台 (10)
(五)壮大文物保护人才队伍 (11)
(六)开拓文物科技服务业务 (11)
(七)加强文物保护交流合作 (12)
四、保障措施 (12)
(一)制度保障 (12)
(二)经费保障 (12)
(三)人才保障 (13)
广东省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发展规划(2013-2020)
为明确今后一段时期我馆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方向与任务,促进文物保护科技工作科学、有序、系统、高效地开展,根据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广东省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广东省文物事业“十二五”规划》,结合我馆文物保护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的规划期为2013年至2020年。
一、发展形势
(一)基本概况
文物保护修复及相关科研工作历来是广东省博物馆的工作重点之一。上世纪60年代,广东省博物馆建馆不久,便开始引进化学和生物专业人才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随后,多次派人赴北京、上海等地学习文物保护修复技术。1973年至1975年间,设立了“文物保护实验室”、“文物修复室”、“书画装裱室”。2008年6月,设立文物保护修复科技中心。2010年5月,文物保护修复科技中心随广东省博物馆迁至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珠江东路2号的新馆址。
目前,文物保护修复科技中心建筑面积约1060平方米,包括各
类仪器室、基础实验室和文物保护修复室。拥有博士、硕士和学士组成的多学科人才队伍14人,其中在编8人,返聘3人,合同3人。
根据2010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及广东省文化厅有关会议精神,为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利用,拟在我馆筹建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广东文物保护科技中心,我馆文物保护科技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主要成绩
1.文物保护修复方面
2009年,我馆取得了国家文物局颁发的甲级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资质和一级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并于2011增加了业务范围。目前,资质的业务范围包括玉、石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器,干燥漆木器,石刻砖瓦,书法绘画,古砚、墨,甲骨,玺印符牌,钱币,牙骨角器,竹木雕,家具,珐琅,织绣,古籍善本,碑帖拓本,邮品,文件、宣传品,档案文书,玻璃,琉璃,钟表等文物技术保护。
近年来,我馆开展了大量的可移动文物保护方案设计和保护修复施工项目,并对外承担了一定数量的文物保护修复相关技术服务项目。除本馆各类文物藏品的保护修复外,还为韶关市博物馆、乐昌市博物馆、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高要市博物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珠海市博物馆、鸦片战争博物馆、江门市博物馆、佛山市顺德区博物馆、侨鑫博物馆、湛江市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等文博机构提供了文物藏品保护修复相关技术服务。
2.文物保存环境方面
近年来,我馆文物藏品保存环境控制与监测明显改善。新馆库房实现了恒温恒湿控制,展厅则通过24小时空调改善了环境,部分重要展厅和展柜实现恒温恒湿控制。2012年底,建成博物馆无线环境监测系统,覆盖了博物馆库房、展厅、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室及博物馆室外区域环境,可监测室内的空气温湿度、光照度、紫外线强度、降尘、有机挥发物浓度、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硫浓度,以及室外的大气温湿度、光照度、紫外线强度、风速、风向、降水强度、大气压强等,实现了文物保存环境在线实时监测。
3.科学技术研究方面
近年来,我馆承担了多项文物保护领域的科研课题项目,并依托项目与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主要项目有:广东省科技厅课题《岭南地区博物馆藏品虫害及防治技术研究》(2006-2010)、广东省科技厅课题《广东地区纸质文物藏品的老化及保护材料研究》(2008-2011)、国家文物局《“南海Ⅰ号”沉船现状评估与发掘保护预研究》课题之子课题《“南海Ⅰ号”沉箱腐蚀现状及其对沉船遗址影响调查》(2011-2012)、广东省文化厅课题《“南海Ⅰ号”金属沉箱防腐技术研究》(2011-2012)、广东省文化厅课题《雷州石狗的病害调查及防风化保护研究》(2012-2014)、广东省科技厅课题《岭南地区出土先秦时期青铜腐蚀机理与保护修复技术研究》(2012-2015)。
4.实验室基础设施方面
新馆的文物保护修复科技中心建筑面积约1060平方米。我馆还
通过不断完善实验室基础设施和功能、添置科研仪器设备,为文物保护修复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此外,根据《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积极开展广东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筹建工作。目前,已经完成《广东文物保护科技中心项目建议书》,项目筹建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5.实验室运行与管理方面
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加强和改善实验室管理。已制定并实施的制度主要是《广东省博物馆文物藏品保护修复工作管理办法》和《文物修复室安全管理制度》。
(三)存在问题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我馆的文物保护科技总体发展水平与国内领先的大型文博机构相比、与文物保护的需求和任务相比,仍然相对落后。制约我馆文物保护科技发展的因素,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1)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资质和修复资质的业务范围仍须扩展;(2)文物保护保存环境尤其是微环境控制不够完善;(3)自主创新和科研能力仍显不足,缺乏突出的科技成果;(4)实验室基础设施与科研条件有待完善,在科研方面还没有确立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5)文物保护人才队伍不够壮大,尤其紧缺各类修复专才和高级科研人才;(6)对外科技服务业务和业务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明显不足。
今后一段时间,将是我馆文物保护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十项工程提出的广东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将开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