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学整理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

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2.食品腐败变质:以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作用下,食品的组成成分与感官性质发生的各种

变化。

3.霉菌:也称丝状真菌,是菌丝体比较发达但没有较大子实体的小型真菌的统称,是微生物中的高级生物,其形态和构造比细菌复杂。

4.霉菌毒素:是指霉菌在其所污染的食品中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

5.食源性病毒:以食物为载体,导致人类患病的病毒。包括以粪—口途径传播的病毒以及以

畜产品为载体传播的病毒。

6.禽流感病毒:禽类的病毒性流行性感冒,是由A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从呼吸系统到严重全

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传染病。

7.农药残留:农业生产中农药在使用后一段时期后,一部分农药没有分解而残留于谷物、蔬菜、果品、畜产品、水产品以及土壤、水体大气中的微量农药的原体,有毒代谢物质,降

解物和杂质。

8.安全间隔期:农产品最后一次施用农药至收获上市之间的最短时间,

9.兽药残留:动物产品的任何可食部分所含的母体化合物及其代谢物,以及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

10.休药期:是指动物从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它们的乳、蛋等产品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

11.食品添加剂: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

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

12.酿造酒:以粮谷,水果,乳类等为原料,主要经酵母发酵等酿制的,不经过蒸馏并在一

定容器内经过一定时间的窖藏而制成的酒精含量小于24%的酒类。

13.甲醇:有机物醇类最简单的一元醇,俗称木酒精,木醇。

14.双乙酰:丁二酮,是微绿黄色液体,有强烈的气味,是多种香味物质的前驱物质。

15.辐照食品:指的是利用辐照加工帮助保存食物,辐照能杀死食品中的昆虫以及它们的卵

及幼虫。消除危害人类健康的食源性疾病,使食物更安全,延长食品的货架期。

16.转基因食品(GMF):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去,改变它

们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

17.食源性疾病: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

的一类疾病。

18.食物中毒: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摄

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同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19.N-亚硝基化合物:是一类致癌性和毒性都非常强的化合物,包括亚硝酸和亚硝酰胺类。

20.多环芳烃化合物: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的碳氢化合物。

腐败:动植物组织被微生物侵入和繁殖而被分解,从而转变为低的化合物的过程

1.生物性污染的类型和性质:

A微生物污染:

细菌性污染: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问题最多

真菌性污染: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中,其产生的毒素致病性强,如黄曲霉毒素

病毒性污染:如口蹄疫、疯牛病(BSE)、禽流感(AIV)、肝炎(HAV)

B寄生虫及其虫卵:

C昆虫的污染

2.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3点)

食品腐败变质:以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作用下,食品的组成成分与感官性质发生的各种变化。

(1)微生物的作用:这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包括细菌、酵母、霉菌。

(2)食品本身的组成和性质:酶(引起食品组成成分分解,加速食品腐败变质)、食品的营养成分(富含蛋白质、油脂等加快微生物的增殖速度)、食品的PH值(PH值的高低制约微生物生长,最适PH 6.0)、食品的水分活度(水分含量影响食品腐败变质,0.65以下时,食品可储藏2年)、食品的渗透压(在低渗透压的食品中,绝大多数微生物都能够生长繁殖;

在高渗透压的食品中,多种霉菌和少数酵母能够生长,而绝大多数细菌不能生长。)

(3)环境的影响:温度(最适25-30°C时,各种微生物都可能引起食品的腐败变质。)、相对湿度(对微生物生长和食品,尤其是未经包装的食品的腐败变质起着重要作用。)、氧(有氧条件能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包括绝大多数的细菌、酵母、霉菌。缺氧条件,兼性厌氧菌微生物能生长繁殖。)、光线(紫外线可杀死食品中的微生物而延缓食品腐败变质的发生,

但紫外线可促进油脂酸败,阳光直射使食品温度升高,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因此大多数食品应避光保存)

三者互为条件、相互影响、综合作用

3.鉴定指标

食品腐败变质的检验主要从四方面进行:

感官检验:气味、色泽、质构

物理检验:粮食千粒重:霉变粮食变轻

荧光检测黄曲霉毒素(365nm紫外光照)

化学检验:蛋白质类食品腐败鉴定的化学指标是挥发性盐基总氮(TVBN值):P235 油脂类食品:过氧化值、酸价、碘值

微生物检验: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

食品腐败的控制

(1)食品的低温保藏①10摄氏度以下,酶的活性受抑制,大多数微生物难

于生长繁殖;②低温使微生物繁殖能力下降,减少了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并加速微生物的死亡;③但若是冷冻保藏,虽然食品的保存期更长,但

是解冻后会使食品结构松软、汁液流失、风味改变等,要注意急速冻结、缓慢融

化原则。冻藏时还要注意表面挂冰以防食品干缩。

(2)食品的高温保藏高温使蛋白质变性凝固,使脂质体和细胞膜被破坏,因此高温对微生物及生物体内的酶有灭活作用,杀菌温度的确定与杀菌目标菌的选择有关。

(3)食品的干燥保藏将食品进行干燥处理、降低食品的水分活度可以达到有效保藏的目的,但要注意密封包装,以防微生物的污染和吸收环境的水分。

(4)食品腌制和烟熏保藏即增加渗透压保藏法。

(5)食品的气体保藏高浓度CO2可抑制果蔬在储藏中的霉变;臭氧可杀菌保鲜。

(6)其他保藏方法辐照保藏、化学保藏、紫外线杀菌、超声波杀菌、膜过滤

技术等。

4.霉菌与食品的关系:两重性(有利有害)

A、有益

发酵:酱、豆腐乳用的根霉、毛霉

制曲:酿酒用的曲霉、酵母菌

制药:抗生素(如青霉素、先锋霉素、头孢霉素)

B、有害

食品腐败,世界平均每年2%谷物霉变,

产生毒素→食物中毒,“三致作用”

黄曲霉毒素(AFT)二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

黄曲霉毒素的产毒条件:

①基质:一些含糖量高的物质,产生黄曲霉毒素的量要达到最大其培养基中葡萄糖含量

要达到30%。

②温度:产毒温度为11~37 °C,黄曲霉毒素B族最适产毒温度为28~32°C,G族为28°

C,当温度为37°C时,只产生黄曲霉毒素B1(AFB1)。24~25°C(最适温度)下,黄曲霉毒素的产量最高。

③PH:PH4.7时,黄曲霉毒素的产量最高。

④相对湿度:最低相对湿度为80%。

黄曲霉毒素危害:主要分布器官:肝脏;

代谢:在肝脏微粒体酶的作用下--羟化脱甲基--解毒过程

--环氧化--具有毒性、致癌性增加

毒性危害:急性中毒靶器官是肝脏,敏感动物鸭雏

临床表现:呕吐、厌食、发热、黄疸和肝腹水、三致作用、降低机体免疫力、AFB1的急性毒性、致癌性、致突变性、致畸性最强

霉菌毒素毒性:按其毒性作用性质分为

肝脏毒素:黄曲霉毒素、染色曲霉毒素;肾脏毒素:桔毒霉素;神经毒素:黄绿青霉素。

(AFB1的急性毒性、致癌性、致突变性、致畸性最强)

危害:主要损害肝脏,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及致突变性。

农药分类(按化学组成及结构分):有机磷、有机氯、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有

机砷、有机汞等类型;

(2)污染途径:施用农药对农作物的直接污染;作物从污染环境中吸收农药;生物富

集作用(以水生生物最为明显);其他来源的污染(如:事故性污染)

(3)有机氯农药:我国主要使用的有六六六、DDT等;具有高效、广谱、稳定、脂溶

性等特点,能在环境和食品中长期残留;进入人体后主要蓄积于脂肪组织,慢性毒性作用主要侵害肝、肾、神经系统;我国与1983年停止生产,1984年停止使用。

(4)有机磷农药按毒性分类:

剧毒组:对硫磷(1605)、甲基1605、内吸磷1059、甲基1059、特普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