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名师教案(2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朱元思书》名师教案
教学建议
本文可用两课时指导学生自读。
这是一篇美文,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是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朗读的指导,总的来说,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以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可以做示范朗读,学生中读得好的也可以给同学们示范。
启发想象,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见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的等等。根据这些情节的设问,也可能引起争议,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本文的难点是“鸢飞戾天者”两句。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的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即可。
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古诗文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对古诗文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基本的鉴赏能力。因此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文言词语,借住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同时重视引领学生体验古诗文的语言美感,获得进一步的语感熏陶,较为深入地理解作者借助古诗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品析写作特点,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翻译文章重要词句的含义。
(2)了解骈体文的基本特点。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主旨。
(3)体味文章语言的特点,体验富春江的美丽风光,学习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写法。
(4)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体悟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词语,把握景物特点。
(2)学习过节都描绘景物的写法,体会作者的高洁志趣。
三、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积极地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关联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体会作者的高洁情趣。
语文活动教学法: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结合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对比阅读,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美,并提升语言文字的整体感受能力。
四、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翻译文章重要词句的含义。
2.了解骈体文的基本特点,感受文章结构的美。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翻译文章重要词句的含义。
2.体会骈体文的基本特点,感受韵律的美。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结构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关于山水的古诗句。
同学们。我们看过中国诗词大会,其中有一个环节叫作“飞花令”,今天我们也来一个这样的比试,看看谁记住的关于“山水”的诗句最多。
抽生开始比赛。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三无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诗
……
同学们的准备真够充分。在刚才的比赛中,同学们有几句诗提到富春江。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旎风光,被视为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今天我,我们来读读这封信,也去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
板书:与朱元思书
二、作者及文体知识
1.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痒,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时的文学家、史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2.文体知识
骈体文: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南北朝骈文中也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骈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解题。
书,书信。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读音。
(2)注意语句停顿。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邈
..作响(l
..(xuān miǎo)泠泠
ínglíng)
嘤嘤
..成韵(yīng yīng)鸢.飞戾.天(yuān lì)窥.谷忘反(kuī)横柯.(kē)
(3)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出重音,注意语速。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在“箭”和“奔”。
(4)学生自由读,互读。
(5)再次朗读,读出游览美景时的陶醉感。
四、译读,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课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翻译,相互纠正。
3.指定学生进行翻译,其他学生纠正,教师明确。
4.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
五、再读课文,读懂内容。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各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2.富春江的“水”“山”有什么特点?
学生朗读,思考,体会文章结构的美。
(1)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和对桐庐一带山水总体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气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脉络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