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课件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课件
研究对象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美、社会美 、艺术美等各个领域的美,以及审美 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标准等问题。
美学发展历程及流派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学思想,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 时期的美学理论,再到19世纪以来的现代美学流派。
中国美学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到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 期的美学理论,再到近现代以来的中西美学交流与融合。
03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 艺术
介绍后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的风 格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 义。
观众在艺术创作中角色定位
01
观众审美体验的主观 性
探讨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主观感 受和情感共鸣,以及这些主观因素对 审美体验的影响。
02
艺术作品的社会文化 背景
分析艺术作品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对 观众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影响,以及观 众如何通过这些背景因素来解读作品 。
形式美法则在建筑、设计等领域应用
建筑领域
运用形式美法则创造和谐、统一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建筑形象,如对称布局、 黄金分割等。
设计领域
遵循形式美法则进行设计,使作品具有美感、易读性和文化内涵,如标志设计 、广告设计等。
形式美法则在当代艺术创新中价值
拓展艺术表现空间
形式美法则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 间,有助于创作出更具个性和创新性的作品 。
3
不同艺术门类差异
不同艺术门类中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例如,绘画注重色彩、构图和造型的 表现,而音乐则注重旋律、节奏和声音 的美感。
03
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艺术创作过程剖析
灵感来源与创意构思
01
探讨艺术家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以及如何将这些灵感转化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美、社会美 、艺术美等各个领域的美,以及审美 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标准等问题。
美学发展历程及流派
西方美学发展历程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学思想,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 时期的美学理论,再到19世纪以来的现代美学流派。
中国美学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到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 期的美学理论,再到近现代以来的中西美学交流与融合。
03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 艺术
介绍后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的风 格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 义。
观众在艺术创作中角色定位
01
观众审美体验的主观 性
探讨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主观感 受和情感共鸣,以及这些主观因素对 审美体验的影响。
02
艺术作品的社会文化 背景
分析艺术作品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对 观众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影响,以及观 众如何通过这些背景因素来解读作品 。
形式美法则在建筑、设计等领域应用
建筑领域
运用形式美法则创造和谐、统一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建筑形象,如对称布局、 黄金分割等。
设计领域
遵循形式美法则进行设计,使作品具有美感、易读性和文化内涵,如标志设计 、广告设计等。
形式美法则在当代艺术创新中价值
拓展艺术表现空间
形式美法则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 间,有助于创作出更具个性和创新性的作品 。
3
不同艺术门类差异
不同艺术门类中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例如,绘画注重色彩、构图和造型的 表现,而音乐则注重旋律、节奏和声音 的美感。
03
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
艺术创作过程剖析
灵感来源与创意构思
01
探讨艺术家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以及如何将这些灵感转化
美学原理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四、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特殊地位在于,它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的学科。
第一,美学由于研究人的基本的感性特质,因而可以为各门人文学科提供人的研究的综合基础; 第二,美学由于悉心追究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价值,因而对各门人文学科具有一种基础和沟通 作用。当然,与此同时,美学也往往从其他人文学科中吸取自身的资源和养分。
“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是指 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 神学统治的潮流,它相信人的知识不再是来源 于上帝,而是来自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 分析。法国哲学家笛卡儿(Rene Descartes, 1596—1650)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这 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首次突出了理性思考的重 要意义,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 基础。
(五)阐释法
阐释法,是指美学研究过程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20世纪后期西方美学与文论家往往采用这 种方式,如伽达默尔(Hans Georg Gadamer,1900—2002)、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 )、杰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赛义德(Edward Said,1935—2003)和伊 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等。阐释法的特点是,注重具体现象的文本分析,关注文本 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柏拉图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本质论美学有两个突出特征: 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 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二)中世纪神学美学 进入中世纪,随着基督教的主导,美的本质论被引导到唯一的上帝基点上。 中世纪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而发生偏航的结果。人类生活的丰富多样的美被归结为
美学原理(全套课件217P)
意识
1)人类
实践
2)实践
从物质到精神 追求 自觉有意识的 创造性是人所 特有
精神性需求
3)发现
4)创造
西 安 半 坡 出 土 人 面 鱼 纹 彩 陶
马 家 窑 文 化 漩 涡 纹 瓶
现展阴 和现阳 谐,双 。象方 征彼 着此 宇依 宙存 万、 象制 遵约 循、 对消 立长 统、 一转 法化 则的 ,动 实态
2)人从事劳动(实践)
动物:本能活动
人
:自觉的、有目的、创造性的活动
附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的图片
3)人有精神性追求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 墨子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 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 恩格斯
2、总结
美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并创造出来的。
2)黑格尔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 义之集大成者。黑格尔在哲学史上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他对当时的各门学科多有精通,并且将它们纳入自己的哲学 之中,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体系。 美学方面的著作《美学》,共三卷 美学的研究对象:美的艺术 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 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 ——黑格尔
二、美学的产生
1、美的产生因人有精神性需求
理性:哲学、各种理论学科
1)精神性需求
感性:美的现象
感性
需要上升
理性
结 果
美学的产生
2)结论
当人们用理性干涉感性现象,试图研究所有能够 引起人美感的具体现象中所具有的共同点,也即研究这些 现象到底因哪些共同的特征、因素、条件等,使人们感觉 它们是美的,这时便产生了美学。
美学原理教学课件PPT
店面装修
通过空间布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饰和照明等元素, 营造出舒适、美观的购物环境。
05 美学发展与未来
当前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数字美学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美学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探讨数字艺术、数字设计、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审美体验和 美学价值。
环境美学
环境美学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审美关系,研究如何通过环境设计、环境保护等手段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和生活 质量。
培养审美能力
01
美学教育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欣赏
艺术作品和自然美。
提升生活质量
02
通过培养审美能力,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提高
生活质量。
促进文化交流
03
美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
流和理解。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哲学关系
美学与哲学密切相关,两者都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体验。
艺术美原理
定义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美感,它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和思想 情感的独特理解和创造。
特征
艺术美具有创造性、个性化和多样性,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审美体验 和情感共鸣。
表现形式
艺术美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绘画、音乐、文学、戏剧等多种艺术形 式。
自然美原理
01
定义
特征
02
03
表现形式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感, 包括山川、河流、树木、花卉等 自然景观的美。
雕塑
通过形态、材质和空间等元素,塑造出具有 美感的立体艺术作品。
音乐
通过旋律、节奏和和声等元素,创造出具有 美感的音乐作品。
文学
通过语言、结构和情节等元素,表达作者对 美的追求和感悟。
《美学原理分析》课件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美的本质、美感、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等方面。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美学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 密切的联系,这些学科都对美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美学的历史发展
80%
西方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 期,经历了中世纪、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和现代等不同时期,形 成了不同的美学思想和理论。
审美心理原理
总结词
审美心理原理主要探讨的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的 心理活动和感受,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等方面。
总结词
审美心理原理对于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具 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审美心理原理关注的是人们在面对艺术品或自然 美时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反应和体验。例如,人 们在欣赏一幅画作时,会感知画作的色彩、线条 和构图等元素,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想象和情感反 应。
分析画家通过画面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和象 征意义,以及这些主题和象征意义对观众 的启示和影响。
音乐作品的美学分析
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和节奏
研究旋律的走向、节奏的变化以及它们在音乐中 的作用和表现力。
音乐作品中的乐器运用
分析不同乐器在音乐中的表现力和特点,以及它 们对音乐情感的传达和塑造。
ABCD
音乐作品中的和声运用
技术与美学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与美学的融合成为当代美学发展的新趋势。
技术在艺术创作、展示和传播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可能性,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和观众 体验。
技术与美学的融合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上,还涉及到设计、建筑、影视等领域,为美学带 来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空间。
环境美学的发展趋势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美学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 密切的联系,这些学科都对美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美学的历史发展
80%
西方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 期,经历了中世纪、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和现代等不同时期,形 成了不同的美学思想和理论。
审美心理原理
总结词
审美心理原理主要探讨的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的 心理活动和感受,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等方面。
总结词
审美心理原理对于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具 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审美心理原理关注的是人们在面对艺术品或自然 美时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反应和体验。例如,人 们在欣赏一幅画作时,会感知画作的色彩、线条 和构图等元素,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想象和情感反 应。
分析画家通过画面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和象 征意义,以及这些主题和象征意义对观众 的启示和影响。
音乐作品的美学分析
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和节奏
研究旋律的走向、节奏的变化以及它们在音乐中 的作用和表现力。
音乐作品中的乐器运用
分析不同乐器在音乐中的表现力和特点,以及它 们对音乐情感的传达和塑造。
ABCD
音乐作品中的和声运用
技术与美学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与美学的融合成为当代美学发展的新趋势。
技术在艺术创作、展示和传播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可能性,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和观众 体验。
技术与美学的融合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上,还涉及到设计、建筑、影视等领域,为美学带 来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空间。
环境美学的发展趋势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
美学原理分析ppt课件
美学原理分析
目录
Contents
01.统一 02.对比和微差 03.均衡 04.比例尺度 05.节奏 06.规则与不规则
01 统一
圣彼得大教堂
美学原理分析
一、统一 统一可以给与人一种很强烈的和谐感,建筑构 为了统一,会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 间到外部形体,从细部处理到群体组合都遵从 定的统一性。例如造型统一的罗马圣彼得大教 运用了很多形式相似的拱顶和中央的大穹顶互 协调,使得建筑达到色彩上,文化意义上的统
圣彼得大教堂
02 对比和微差
01
巴西议会大厦
点击文 本框即 可进行 编辑输 入相关 内容
美学原理分析
对比和微差
建筑要素之间存在着差异,对比 是一种显著的差异,微差则是细微的 差异,就形式美来说两者都不可少。 例如巴西议会大厦,其矗立在巴西首 都巴西利亚市的核心三权广场上,整 幢大厦水平、垂直的体形对比强烈, 而用一仰一覆两个半球体调和、对比 丰富建筑轮廓,构图新颖醒目。在巴 西灿烂的阳光下,它就象是一曲恢宏 的乐章,自由自在地歌唱着,使人震 撼,令人陶醉。
美学原理分析
04 四、比例尺度
光之教堂
美学原理分析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表示 在的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各部分间的和 上有著名的“黄金分割”理论,以1 例的长方形是最理想的。一个优秀的 度上会让人觉得舒适。如果比例尺度 筑变得怪异,比如大空间如报告厅, 层高过低就会显得压抑,进深大,开 往采光就有问题。例如安藤忠雄的光 教堂是现有一个木结构教堂和神父住 建。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入口,只有 显眼的门牌。进入它的主体前,必须 小的长廊。这其实只是一个面积颇小 113平米,能容纳约100人,但当人置 然会感受到它所散发出的神圣与严庄 到由自己双脚与木地板接触时所发出的
目录
Contents
01.统一 02.对比和微差 03.均衡 04.比例尺度 05.节奏 06.规则与不规则
01 统一
圣彼得大教堂
美学原理分析
一、统一 统一可以给与人一种很强烈的和谐感,建筑构 为了统一,会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 间到外部形体,从细部处理到群体组合都遵从 定的统一性。例如造型统一的罗马圣彼得大教 运用了很多形式相似的拱顶和中央的大穹顶互 协调,使得建筑达到色彩上,文化意义上的统
圣彼得大教堂
02 对比和微差
01
巴西议会大厦
点击文 本框即 可进行 编辑输 入相关 内容
美学原理分析
对比和微差
建筑要素之间存在着差异,对比 是一种显著的差异,微差则是细微的 差异,就形式美来说两者都不可少。 例如巴西议会大厦,其矗立在巴西首 都巴西利亚市的核心三权广场上,整 幢大厦水平、垂直的体形对比强烈, 而用一仰一覆两个半球体调和、对比 丰富建筑轮廓,构图新颖醒目。在巴 西灿烂的阳光下,它就象是一曲恢宏 的乐章,自由自在地歌唱着,使人震 撼,令人陶醉。
美学原理分析
04 四、比例尺度
光之教堂
美学原理分析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表示 在的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各部分间的和 上有著名的“黄金分割”理论,以1 例的长方形是最理想的。一个优秀的 度上会让人觉得舒适。如果比例尺度 筑变得怪异,比如大空间如报告厅, 层高过低就会显得压抑,进深大,开 往采光就有问题。例如安藤忠雄的光 教堂是现有一个木结构教堂和神父住 建。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入口,只有 显眼的门牌。进入它的主体前,必须 小的长廊。这其实只是一个面积颇小 113平米,能容纳约100人,但当人置 然会感受到它所散发出的神圣与严庄 到由自己双脚与木地板接触时所发出的
美学原理(全套课件192P)
结论: 美由审美主体来决定,审美主体以为 美的东西,就是美的东西,它不由审 美客体来决定。
科隆大教堂以轻盈、雅致 著称于世,成为科隆城的象 征,也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 一。它是当时德国人兴建的 一座宏伟的纪念性建筑。后 来成为德国宗教、民族和艺 术统一的象征。 科隆大教 堂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 它始建于1248年左右,高 157.38米,东西长约145米, 南北宽约86米,建筑面积约 6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全部 由磨光的石块砌成。科隆大 教堂的建造前后整整持续了 632年,是欧洲建筑史上建 造时间最漫长的建筑物之一, 它还具有早期基督教时代的 朴素风格。
第二节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 上探索美的本质
一、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关于美的本质问题 的哲学探讨 1.亚氏认为脱离美的具体事物的的“理念”或“美本身” 是不存在的。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在 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 事物的“体积与安排” 2.亚氏观点的合理内核——抓住了美所必需的特定感性 形式,而且努力在客观事物中去发现美
四、博克(1727—1797;英) 1.他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 “我们所谓的美,是物体中能引起爱或 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2.事物的美的性质具有以下几种:“第 一,比较小;第二,光滑;第三,各 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 分(变化的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 融成一片;
“判断某一对象美或不美,我们不是把(它 的)表象凭借悟性联系客体以求得知识, 而是凭借想象力(或者想象力和悟性相结 合)联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 c.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审美情感) 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因为我认为美的不是从我的利害计较得出 来的,而是引起我的认识功能的和谐的自 由的运动,这是人人都有、人人相同的共 同感。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
《美学原理》 教学课件
2020/5/26
第一章 美学是什么 第一节 美学学科的历史演变
❖ 一、审美意识发生阶段 ❖ 时间:具体年代已不可考,与人类从事生产劳动不
可分。 ❖ 特征:从实用到非实用,从功利到非功利。 ❖ 表现:生产生活与政治生活。 ❖ 什么是功利? ❖ 《汉语大辞典》:“功效和利益”,即用处和好处。 ❖ 《庄子•天地》:“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
“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 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 ❖ 定位:知——理智——真——逻辑学
意——意志——善——伦理学 情——情感——美——美学 ❖ 评价:(1)给予美学独立的地位和存在的合理性。(2)把美学 定义为感觉学,有合理一面。(3)把美学看作低级认识论,不如 逻辑学和伦理学,感性低于理性。这不合理。
74.7 77.8
2020/5/26
0
10
20
❖ (二)训练感性的审美心理 ❖ 1.理性时代:直线思维与分割思维。 ❖ (1)直一、贯穿的整体割裂。 ❖ 2.审美意识:环道思维;统一思维。 ❖ 二、狭义角度 ❖ (一)公共关系学、传播心理可参考审美关系、美
感内容。 ❖ (二)广播影视制作、广告设计可参考艺术学。
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 样造成和谐的。”——希腊人体艺术
2020/5/26
❖ 三、美学学科阶段 ❖ 时间: ❖ 特征:(1)有专门的美学著作,独立研究美学问题。(2)有不
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研究对象与范围。 ❖ 标志:1750年德国鲍姆·嘉通《美学》一书出版,他被称为“美学
之父”。 ❖ 定义:美学是研究感觉、情感的学问。Aesthetics意即“感觉学”。
体。(2)有理论的形态。 ❖ 与美学学科相比,(1)分散、凌乱。(2)没有自
2020/5/26
第一章 美学是什么 第一节 美学学科的历史演变
❖ 一、审美意识发生阶段 ❖ 时间:具体年代已不可考,与人类从事生产劳动不
可分。 ❖ 特征:从实用到非实用,从功利到非功利。 ❖ 表现:生产生活与政治生活。 ❖ 什么是功利? ❖ 《汉语大辞典》:“功效和利益”,即用处和好处。 ❖ 《庄子•天地》:“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
“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 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 ❖ 定位:知——理智——真——逻辑学
意——意志——善——伦理学 情——情感——美——美学 ❖ 评价:(1)给予美学独立的地位和存在的合理性。(2)把美学 定义为感觉学,有合理一面。(3)把美学看作低级认识论,不如 逻辑学和伦理学,感性低于理性。这不合理。
74.7 77.8
2020/5/26
0
10
20
❖ (二)训练感性的审美心理 ❖ 1.理性时代:直线思维与分割思维。 ❖ (1)直一、贯穿的整体割裂。 ❖ 2.审美意识:环道思维;统一思维。 ❖ 二、狭义角度 ❖ (一)公共关系学、传播心理可参考审美关系、美
感内容。 ❖ (二)广播影视制作、广告设计可参考艺术学。
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 样造成和谐的。”——希腊人体艺术
2020/5/26
❖ 三、美学学科阶段 ❖ 时间: ❖ 特征:(1)有专门的美学著作,独立研究美学问题。(2)有不
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研究对象与范围。 ❖ 标志:1750年德国鲍姆·嘉通《美学》一书出版,他被称为“美学
之父”。 ❖ 定义:美学是研究感觉、情感的学问。Aesthetics意即“感觉学”。
体。(2)有理论的形态。 ❖ 与美学学科相比,(1)分散、凌乱。(2)没有自
美学原理完整教学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鸿雁 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 则劬劳,其究安宅?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 骄。” ❖ 《卜辞通篆》:“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 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北来雨。” ❖ 《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 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024/9/30
第二节 美旳性质
❖ 一、美旳基本性质 ❖ (一)感性形象性 ❖ 美离不开详细旳物质形式,美旳对象不能是
抽象旳概念或真理、知识,所以美不是真。 美也不是抽象旳道德范围,而落实为活生生 旳人或事等感性形象上。
2024/9/30
❖ (二)非功利性 ❖ 朱光潜以松为例,提出人生三种态度:科学
77.8
2024/9/3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 例子: ❖பைடு நூலகம்当我28岁时,我以为今生今世我很可能不会结婚了。
我旳个子太高,双手及两条腿旳不对称经常阻碍了 我。衣服穿在我身上,也历来没有像穿到别旳女郎 身上那样好看。似乎绝不可能有一位护花使者会骑 着他旳白马来把我带去。 ❖ 可是终于有一种男人陪同我了。爱维莱特并不是你 在16岁时所梦想旳那种练达世故旳情人,而是一位 羞怯并笨拙旳人,也会手足无措。
术接受问题。(四)部门美学。
2024/9/30
第三节 为何学习美学
❖ 一、广义角度 ❖ (一)培养审美旳人生态度 ❖ 1.技术(工具)时代:功利性与目旳性。 ❖ (1)人被欲望牵制。(2)人被技术奴役。 ❖ 2.审美态度: ❖ (1)超功利与非目旳性。(2)自由性、独
2024/9/30
第二节 美旳性质
❖ 一、美旳基本性质 ❖ (一)感性形象性 ❖ 美离不开详细旳物质形式,美旳对象不能是
抽象旳概念或真理、知识,所以美不是真。 美也不是抽象旳道德范围,而落实为活生生 旳人或事等感性形象上。
2024/9/30
❖ (二)非功利性 ❖ 朱光潜以松为例,提出人生三种态度:科学
77.8
2024/9/3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 例子: ❖பைடு நூலகம்当我28岁时,我以为今生今世我很可能不会结婚了。
我旳个子太高,双手及两条腿旳不对称经常阻碍了 我。衣服穿在我身上,也历来没有像穿到别旳女郎 身上那样好看。似乎绝不可能有一位护花使者会骑 着他旳白马来把我带去。 ❖ 可是终于有一种男人陪同我了。爱维莱特并不是你 在16岁时所梦想旳那种练达世故旳情人,而是一位 羞怯并笨拙旳人,也会手足无措。
术接受问题。(四)部门美学。
2024/9/30
第三节 为何学习美学
❖ 一、广义角度 ❖ (一)培养审美旳人生态度 ❖ 1.技术(工具)时代:功利性与目旳性。 ❖ (1)人被欲望牵制。(2)人被技术奴役。 ❖ 2.审美态度: ❖ (1)超功利与非目旳性。(2)自由性、独
导论 (《美学原理》PPT课件)
• 所以,鲍姆嘉通在审视莱布尼兹-沃尔夫哲学体系的壮丽结构 时,发现要给艺术一个恰当的位置,需要创立一门新学科来弥补 体系的缺陷。他的博士论文就致力于创立这样的一门研究感性认 识的新学科,他以拉丁文“Aesthetica”命名,希腊文的词根意 思为“感性的”,也就是“感性学”的意思,即英文 “Aesthetics”。
教育组成部分。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2.德国古典美学范型 康德批评并超越了鲍姆加通的感性认识论美学观念,将
主体的认知、意志、情感与哲学上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 三足鼎立。
认知——认识论 意志——伦理学 情感——美学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审美无利害及艺术自律成为康德所奠基的近现代美学的 范型。这一范型一方面使审美与艺术独立于生活内容而突 出形式美特征,另一方面又从本体价值高度高扬审美与艺 术批判并指导生活的地位。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1.美学诞生的近代背景
• 由关注与思考美的现象、追问“美本身”开始,在18世纪的欧洲, 在唯理主义的哲学体系中美学学科得以建立。
• 18世纪初期,德国唯理主义哲学家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等人已经建立 了一个庞大的唯理主义哲学体系。他们认为认识包括高级部分与低级部 分,即思维与感觉。但他们认为思维或理性认识是能引导我们的认识达 到完善的,感觉或感性认识却不能,并因此把感性认识称为混乱的认识 或低级认识,只是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梯。因此,在他们的体系中,是没 有包括诗和艺术在内的感性认识或低级认识的位置的。
三、美学相邻学科
(3)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传统的“自然学”,但审美心理 并不是对事物的认知或应用反应,而是超越上述关系的精神 境界。 3.美学与宗教学
现代性嬗变的背景下,古代社会神秘权威崇拜消解、理 性化,唯独审美保留其魅力。
教育组成部分。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2.德国古典美学范型 康德批评并超越了鲍姆加通的感性认识论美学观念,将
主体的认知、意志、情感与哲学上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 三足鼎立。
认知——认识论 意志——伦理学 情感——美学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审美无利害及艺术自律成为康德所奠基的近现代美学的 范型。这一范型一方面使审美与艺术独立于生活内容而突 出形式美特征,另一方面又从本体价值高度高扬审美与艺 术批判并指导生活的地位。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1.美学诞生的近代背景
• 由关注与思考美的现象、追问“美本身”开始,在18世纪的欧洲, 在唯理主义的哲学体系中美学学科得以建立。
• 18世纪初期,德国唯理主义哲学家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等人已经建立 了一个庞大的唯理主义哲学体系。他们认为认识包括高级部分与低级部 分,即思维与感觉。但他们认为思维或理性认识是能引导我们的认识达 到完善的,感觉或感性认识却不能,并因此把感性认识称为混乱的认识 或低级认识,只是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梯。因此,在他们的体系中,是没 有包括诗和艺术在内的感性认识或低级认识的位置的。
三、美学相邻学科
(3)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传统的“自然学”,但审美心理 并不是对事物的认知或应用反应,而是超越上述关系的精神 境界。 3.美学与宗教学
现代性嬗变的背景下,古代社会神秘权威崇拜消解、理 性化,唯独审美保留其魅力。
美学原理第01章 审美的本质ppt课件
力以及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
正是由于社会实践使得原本独立于人类之外的自然界变成了“人化的自 然”或“属人的自然”; 正是由于社会实践促进了人的意识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从而产生出判断
客观世界是非美丑的审美能力。
因此社会实践是美产生的源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创造美”。这 里的劳动就是指社会实践,它包括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社会变 革的一切社会活动,生产实践、社会变革实践,科技实践。
第一节 关于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二、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1.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谐” 2.柏拉图——“美的事物”与“美本身”问题的提出 3.亚里士多德——“美本身”体现为“美的事物”属性 4.普洛丁——“理式”实体的神学化
5.休谟——审美本质的主观化,相对化,甚至失去客观标准 6.康德——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 7.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 8.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消解 根本问题并非表述审美本质的方式,而是是否还有能力追求审美经验所指向的
更高理想境界。
一、西方美学家论美
1、从社会物质属性探求美
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开始分离,社会上出现了专供人们欣赏的人工自然物、 文学艺术作品以及旅游休闲、度假等满足人的精神生活要求的产业。
美化生活
千手观音——艺术美
欣赏自然美
欣赏文学作品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生活要求。 特别是当物质生活的满足已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更注重精神需要的满
把坚贞的品格移到青松上; 把孤傲的品格移到青竹上; 把高洁的品格移到梅花上。
“岁寒三友”格外 美
由此获得双重美感: 松、竹、梅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 和人的移情作用所产生的社会美; 这就是移情现象。
正是由于社会实践使得原本独立于人类之外的自然界变成了“人化的自 然”或“属人的自然”; 正是由于社会实践促进了人的意识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从而产生出判断
客观世界是非美丑的审美能力。
因此社会实践是美产生的源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创造美”。这 里的劳动就是指社会实践,它包括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社会变 革的一切社会活动,生产实践、社会变革实践,科技实践。
第一节 关于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二、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1.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谐” 2.柏拉图——“美的事物”与“美本身”问题的提出 3.亚里士多德——“美本身”体现为“美的事物”属性 4.普洛丁——“理式”实体的神学化
5.休谟——审美本质的主观化,相对化,甚至失去客观标准 6.康德——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 7.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 8.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消解 根本问题并非表述审美本质的方式,而是是否还有能力追求审美经验所指向的
更高理想境界。
一、西方美学家论美
1、从社会物质属性探求美
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开始分离,社会上出现了专供人们欣赏的人工自然物、 文学艺术作品以及旅游休闲、度假等满足人的精神生活要求的产业。
美化生活
千手观音——艺术美
欣赏自然美
欣赏文学作品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生活要求。 特别是当物质生活的满足已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更注重精神需要的满
把坚贞的品格移到青松上; 把孤傲的品格移到青竹上; 把高洁的品格移到梅花上。
“岁寒三友”格外 美
由此获得双重美感: 松、竹、梅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 和人的移情作用所产生的社会美; 这就是移情现象。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自然审美场与生活审 美场的发生与形成不同
一是主体与对象构成的现实关系
审美场
二是对象进入心理而形成的审美 心理场
自然审美以自然为注意对象,形成以自然物 意象为主的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构成自然审美 场
生活审美以人的行为活动为注意对象,形成 以人物形象为主的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构成生 活审美场
生活审美的视野要涉及人的社会环境和自然 环境,但中心是人物,自然只作为人物活动的相 关因素或条件出现
“假如希腊巴特农神庙不是大理石的,皇冠不是金的,星星不发 光,大海无声息,那还有什麽美呢?”
—桑塔耶纳
法国心理学家弗 雷在实验中发现,在 彩色灯的照射下,肌 肉的弹力会增加,血 液循环会加快,其增 加的程度以蓝色为最 小,并依次按绿色、 黄色、橘红色、红色 的排列顺序逐渐增大。
——弗雷《论知觉 》
處記回
別殘天春
——
處 憐 牛芳 希草 濟。
得 綠 羅 裙 ,
首 猶 重 道 ,
情 未 了 ,
語 已 多 ,
淚 臨 清 曉 ,
月 臉 邊 明 ,
淡 星 稀 少 ,
山 煙 欲 收 ,
生 查 子
3、对比联想
以两事物在性质和状貌 等方面的对比关系为基 础展开的联想。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五百字(节选)
朱门酒肉臭,
马克思“美的规律与人的尺度”
马克思时代
当代
人
人
文
本
尺
主
度
义
恩格斯“美学观点和历史的观念”
——非常高的、即是最高的标准
当代美学高度
美
共 时 态
学 高 度
三、当代美学科学体系的设计
美学思维
美学研究起点
原理体系陈述
美学应用
方法模式
人 本
美学的研究起点:
人的社会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 人的生理活动
审美意识结构 意识结构
原理体系及应用性
审美活动
审美意识组织
审美意识建构与结构
审美意识在审美中的表现
审美意识组织强化
审美心理交流运动 心理交流主题性的确立
审美主体的诞生 文化主体的延伸 审美价值的发生与意义 生命冲动与价值冲动
第二节 意境
一、理解意境的几个基本点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 意境是民族集体审美意识的结晶 意境是儒、 释、 道融合的产物 意境的现代转换
二、知觉
知觉是对于事物的各 个不同的特征——形状、 色彩、光线、空间等要素 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 把握,还包含着对这一完 整形象所具有的种种含义 和情理表现性的把握。知 觉不是被动地把各种感觉 要素加在 一起,而是以 一种主动的态度去解释它 和理解它。
三、审美知觉的特点
1、整体性
2、选择性
3、表现性
二是触景生情的被动状态 或静观状态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屈原《橘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似银河落九天。
四、自然审美与生活审美形 成的意识结构或模式不同
诱发、激活
景物特征印象
相关审美意识
表征、创造
审美结晶过程(自组织、建构)
造成整一的审美意象
(有机系统)
五、自然审美的价值
由于对自然的发现与审美认识是从人对自身的 发现和认识开始的,所以自然审美就有联系于人 的自然本性特点和人文特点。
自然审美的本质特点是人文性。人文,就是人 按照他自己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在发展中应当 具备的主体性或主体精神。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 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 够发现出美来,艺术家所见的自然,不同于普通 人眼中的自然 ,因为艺术家的感受,能在事物 外表之下体会出内在真实。
――罗丹《艺术论》
四、审美知觉的形成过程
领悟
对象的刺激
审美理解
审美注意
第二节 想象
一、联想
审美想象的初级形式
二、意境的审美特征
意境的一般审美特征 意境的本质审美特征
意境的一般审美特征
境生于象外
唐·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皎然“采奇 象外”,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 之韵、味外之致、味外之旨。
张 大 千 山 水
墨竹 郑板桥
意境的一般审美特征
虚幻性
、
宋·严羽《沧浪诗话》:“故奇妙处莹彻玲 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 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自然审美以自然景物为中心注意对象
生活审美场中出现的自然与在自然审美场中 的自然不同。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人类历史上较早出现对生活环境的自然事物 的表现,而对自然物的独立表现则出现较晚。
在生活审美和艺术审美的基础上,人们不再 把自然看成现实生活的附属陪衬物或生活条件之 一,自然作为一种有相对独立性的形象在人的审 美意识领域出现,这时就产生了真正具有相对独 立性的自然审美。
三、自然审美与生活审美的 主观性与客观性的显隐不同
不论意识存在于心理还是外界,它总有主观 性与客观性两个方面的性质
审美意识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
对生活与自然的审美心理也有主观性和客观性
生活审美带有明显的较强的主观性 自然审美在许多情况下主观性不明显
自然审美的主观性
一种是托物言志和寓情于 景的主动状态
宋代郭熙《早春图》
宋代范宽《雪景寒林图》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二》
形成集体审美意识 松、竹、兰、梅
黄山
泰山
自然审美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是主体心理 上的生活审美意识,但这种审美意识具有多层面 的深层的觉醒意识。
自然审美中获得的反思和 启示
人类试图征服自然
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分离
社会对自然的敌视
第九章 审美主体论:文化主体的诞生
一、古猿突变的时机
古猿身心能力的发展程度 自然环境的影响
群体穴居 木石器加工
使用火
文化主体诞生
最早的文化系统 显示整体功能
耗散结构
有机性 整体性 不可逆性
静、淡、空 感伤情怀 直觉顿悟 阴柔型审美
第二章 审美心理建构
审美心理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感知
感知包括
感觉 知觉
一、感觉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特征 的反映。当人们对某种 色彩、形状、或单个音 符进行感受时会不假思 索地从中得到某种愉快 的感受,这是来自于对 这些个别的色彩、形状 和音乐本身的感觉。这 些愉悦的感受虽然是生 理的,但却是审美心理 建构的基础和出发点
联想
联想
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
亚里斯多德指出
联想的三条规律
接近联想 类似联想 对比联想
1、接近联想
由时间、空间 上的接近而将 两种以上的事 物或现象联系 起来。
沈园 城上斜阳画角衰, 沈园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
2、类似联想
把两种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三、意境的表现层次
司空图的两层结构:象内之境与象外之境 王夫之的三层结构:“有形发未形,无形君有形”。
表层意境 “直观感相的渲染” 象之审美 认知价值 深层意境 “活跃生命的传达” 气之审美 表现价值 境外之境 “最高灵境的启示” 道之审美 哲理价值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万里悲秋常做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逻辑学
伦理学
(哲学)
美学
(感性学)
美学的诞生(二)
创造观念 审美观念
科学观念 社会文化
日常生活
现代美学的重大转折
科学主义影响 人本主义美学观 心理学美学观
人 本 主 义 自然主义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启示
马克思“美的规律”与人的尺度 恩格斯“美学观点和历史的观念” ——“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
《美学原理》绪论
美学的科学定位
——还美学以科学本位
李健夫教授
一、美学的历史发展与现代美学 的重大转折
古希腊人文思想文化的形成 美学的诞生 现代美学的重大转折
古希腊人文思想文化的形成
美学高度
古希腊 民主科学时代 创造 古罗马
科学 文化 中世纪
现代 文艺复兴
生活
时间
美学的诞生(一) 知——情—— 意
念前陈 天不子 地见昂 之古《 悠人登 悠,幽 ,后州 独不台 怆见歌 然来》 而者 涕, 下 。
四、意境审美与传统文化
儒家的道德境界
入世精神 政教情怀 浩然正气 阳刚型审美
孔子
四、意境审美与传统文化
道家的自然境界
返朴归真 自由冲淡 超越精神 阴柔型审美
老子
四、意境审美与传统文化
佛家的禅境
生理需要 自然条件 稳定结构
本能需要 意识选择 自然条件 不稳定结构
本能需要 自觉定向选择 主动实践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