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认识地球 教案
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资料掌握地球的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2、知道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
3、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划分标准和原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大小难点:地球仪三、教学用具地球仪四、教学内容与过程「复习提问」1、地图的三要素有哪些?2、怎样使地图上的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3、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有哪几种?「导入新课」苏东坡有这样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正是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受当时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自到地球的全貌,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把握地球的真实形状。
一、地球的形状阅读P14并回答:当时的两种错误认识1、“盖天说”------“天园地方”“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2、学生阅读P15“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讨论:⑴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行一周,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⑵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什么形的?(学生可能回答园形,要向学生纠正:是球形)⑶你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学生讨论后归纳: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大地球形说”问:地球是一个正球体吗?3、现代宇宙观察研究----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二、地球的大小1、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2、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3、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想了解电脑的全貌会难,太抽象,怎么办呢?于是人们把地球按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地球仪。
三、地球仪转动地球仪,让学生找到地球旋转的假想轴1、地轴和南北两极利用地球仪,让学生找到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纬线和纬度⑴纬线观察纬线从赤道向两极有何变化?学生讨论,总结纬线特点⑵纬度:①0°纬线—赤道②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③纬度的判别强调纬度必须说明南纬还是北纬。
2.1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五篇范文
2.1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五篇范文第一篇:2.1 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了解地球的大小2、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并掌握南北半球、高、中、地纬的划分标准3、理解经纬网并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4、培养学生观察、演示、动手制作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理解经、纬度及南北半球及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教学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遥望星空,看到太阳和月亮是什么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形状呢?一、地球的形状学生预习,回答地球的形状展示地球卫星图片,理解地球的形状(过渡)在古代,由于受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结合板图讲述盖天说和“混天说”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渡)直到1522年9月,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一周的航行,才从实践上证明了地球的确是一个球体利用地球仪展示麦哲伦航行的路径,以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设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设问:地球是个规则的球体吗?(学生阅读材料,回答)(过渡)地球很大,究竟有多大呢?二、地球的大小学生阅读P16图2-5,用图中的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教师利用“中国的面积”“珠峰的高度”说明地球之大。
(过渡)要掌握巨大的地球的详细情况很难,于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三、地球仪(活动)学生四人一组,找出地球仪上的南北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学生上台指出教师演示地球自转,指出地轴的含义,而后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学生从南北两极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第2课时复习前一节的内容(过渡)在地球仪上,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圈和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他们就是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一)经线和纬线学生观察地球仪,阅读P16最后一段文字和P18最后一段文字,完成表格练习概念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纬线经线教师利用经纬网,引导学生理解经纬线的特点设问:在地球仪上,纬线有多少条?经线有多少条?(过渡)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和经线,人们分别将它们各自规定了一定的度数,这就是经度和纬度展示表格,学生阅读P17-18文字,讨论交流度数范围 0度经纬线划分经纬度划分半球划分纬度经度结合地球仪理解经纬度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尤其突出在地球仪上如何判断东西半球。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的基本认识。在学生层次上,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他们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有了初步的了解。然而,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半径和表面积等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知识方面,学生对地球的运动和形状的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概念混淆不清。此外,学生对地球的半径和表面积等概念的认知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2.计算地球的表面积和半径,并解释如何得出这些数值。
3.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4.利用地球的半径和表面积的知识,计算地球上的平均海拔高度。
5.举例说明地球的运动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导航、气象预报等。
示例题型:
1.绘制地球仪,标注地球的形状、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
答案:地球仪是一个模拟地球形状的球体模型,标注地球的形状为不完美的球体,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形状和运动,因此本节课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讲解地球的形状、运动等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地球地理知识体系。同时,本节课还会涉及一些新的概念,如地球的半径和表面积等,为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同时,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和指导,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帮助。通过这些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运用,教师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案(新版)湘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一节 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案 (新版)湘教版》的教材分析如下: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仪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地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7.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经度用E表示东经,用W表示西经;纬度用N表示北纬,用S表示南纬。经纬度的数值分别表示地球表面上某点与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的角度。
8.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旋转,自转周期为一天;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公转周期为一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等地理现象。
六、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直径约为12742公里,极径约为6357公里。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00,000平方公里,平均半径约为6371公里。
3. 地球的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核心。地壳是最外层,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地幔是地球的中层,由岩石组成;核心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地球仪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例如,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找到不同国家的位置,了解它们的地理特征。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高中低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标准等。
3.通过阅读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演示能力。
4.通过用乒乓球制作简单的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法、讨论法认识地球及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在远古年代与现代时期对地球开头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经度、纬度以及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类生活在巨大的地球上,我们自身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你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吗?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回答。
(出示课题)二、课前热身教师出示地球仪,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小地球仪,提名学生描述地球,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你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生答:如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方的航船,首先看到船的桅杆,然后才能看到船体;大草原上远处奔跑而来的马群,首先看到的是前面的马匹,然后逐渐看到整个马群。
三、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师:地球的真实形状如何准确地描述?地球究竟有多大?请同学们围绕这引起问题自学课本P14-18。
2、四边互动互动1:在远古时期由于受到人类活动范围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地球的形状有哪些片面的认识呢?明确:麦哲伦在1522年9月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多媒体显示麦哲伦船队航行路线图及相关的文字配音,让学生观察。
提问: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明确: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这部分内容。
互动2:地球到底有多大?你能用具体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吗?明确: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认识地球》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认识地球》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的内部结构。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为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b. 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c.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2. 能力目标:a. 能够运用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进行简单的地理描述。
b. 能够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c. 能够通过图表等形式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 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3. 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日照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2. 地球的内部结构的理解和展示。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认识较为浅显,大多数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等知识缺乏了解。
但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地球的面貌。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或地球仪,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3. 学生可以说出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有陆地和海洋等特点。
第二环节:呈现与讲解1. 教师通过多媒体或黑板展示地球的形状,并解释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
-教师可以使用一个橙子或一个篮球来比喻地球的形状,让学生观察并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是椭球形而不是完全的球形?”-教师解释地球的自转导致了地球的赤道稍微膨胀,使得地球呈现椭球形状。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认识地球》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认识地球》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地球》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掌握地球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球的运动等基本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理解地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地球的认识较浅薄,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掌握地球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球的运动等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球的运动等基本知识。
2.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地球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等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图片、图表等教学资源。
2.准备地球仪等教学道具。
3.准备相关练习题和案例分析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地球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详细介绍地球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球的运动等基本知识。
结合地球仪等道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
3.操练(10分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涵盖本节内容的主要知识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到的地球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拓展(5分钟)讨论:地球的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024年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认识地球”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实际地球照片,引出“认识地球”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构造等基本知识时,采用讲授法,以清晰、简洁的语言进行讲解,辅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的面貌、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见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 观看地理知识视频:建议学生在家中观看地理知识视频,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加深对地球知识的理解。
- 制作地理手册:鼓励学生利用图集和地球仪等资源,制作自己的地理手册,总结和梳理所学的地球知识。
- 参与实地考察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户外实地考察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地理环境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2. 知识、能力、素质方面:
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如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但他们对地球的面貌、地形、气候等方面的认识尚浅,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在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方面,部分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较为薄弱,需要加以引导和培养。
地理:《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例子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
3、强调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的不规则的球体。
4、通过这个小计算让学生感觉地球有多大:假如
我们每天上学放学一共要走2千米,照这个速度,多越多长时间能绕赤道一周?
5、简单介绍什么是纬线。
通过本节学习情况,作练习巩固延伸。
本学期总第04课时
本单元第04课时
课题
地理:《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课型
新授课
学
习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大小,学会运用有关地球的基本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知道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图片以及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说明地球的大小。
4、说出地球的真实形状,并能举例证明。
5、从地球仪上找到基本组成,球体,底座,地轴等,以及球体表面的点.线.图形.找出地轴、两极。
6、在图2—6上找出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北极、南极。
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结果,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科主任做精讲。
1、读图2-4,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
复备
一、
导入
激情
二、
自主
学习
科主任导入:苏东坡有这样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是因为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受科学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把握地球的真实形状吧。
科主任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
认识地球-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认识地球-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2.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3.学习地球的经纬度和地图的使用方法;4.了解地球上的人类生活和环境问题。
二、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基本特征;2.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3.掌握地球的经纬度和地图的使用方法;4.了解地球上的人类生活和环境问题。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2.学生掌握地球的经纬度和地图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首先,老师给学生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简单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基本特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地球的认识。
2. 地球的基本特征1.形状:地球是一个略带扁球形的天体;2.大小:地球的直径大约为12742千米;3.颜色:地球呈蓝色,约71%的地球表面是海洋。
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深入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口述出来,帮助他们记忆。
3. 地球的运动规律1.公转: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太阳公转;2.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3.倾斜: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轴有一个倾角。
利用PPT或其他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运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4. 经纬度和地图的使用1.经纬度:介绍经纬度的概念及其应用,让学生理解地球的纬线和经线,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2.地图的使用:介绍地图的种类及其用途,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地图。
老师可以使用地球仪或在线地图软件向学生展示经纬度的应用和地图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
5. 地球上的人类生活和环境问题1.人类和地球:介绍人类生态足迹和生态问题对地球造成的影响;2.环境问题:介绍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峻性。
通过PPT、视频等媒体向学生展示地球上的人类生活和环境问题,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应对方法。
五、教学方法1.教师授课、学生听讲;2.听课笔记、互动问答、小组讨论;3.个性化教学、情境教学。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案示例五
教案:认识地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包括陆地和水体的分布。
1.2.认识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并能够初步识别洲和洋。
2.过程与方法:2.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2.通过地理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他们作为地球主人应有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基本构成1.1.介绍地球由哪些部分组成:大气层、水层、地壳和核心。
1.2.解释各部分的功能和特点。
2.陆地和水体的分布2.1.讨论陆地和水体在全球的分布情况。
2.2.分析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地球仪的使用3.1.演示如何使用地球仪来识别不同的地理位置。
3.2.让学生尝试使用地球仪进行简单的地理探索。
4.洲和洋的初步认识4.1.介绍世界主要的洲和洋的名称及其位置。
4.2.讨论各洲和洋的地理特征及其经济和文化差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
2.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讨论陆地和水体的分布情况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位置的探索活动。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1.1.开场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你知道地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1.2.引入视频片段,展示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
2.讲解新知2.1.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征,包括陆地和水体的分布。
2.2.演示如何使用地球仪,并让学生跟随操作。
3.互动讨论3.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陆地和水体的分布情况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2.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实践操作4.1.学生分小组,每组配备一个地球仪,进行地理位置的探索活动。
4.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地球仪标出其位置,并简要介绍该地区的地理特征。
5.总结反馈5.1.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地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认识地球-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认识地球-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特点;2.了解地球表面的水文特征和人类活动影响;3.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二、教学重点1.地球的基本构造和特点;2.地球表面水文特征;3.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
三、教学难点1.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路径;2.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构造和特点(1)地球的构造地球是一个球体,由核、地幔和地壳三部分构成。
地球的核部分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是地球的最热部分。
地幔是介于核和地壳之间的一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厚度约为5-70公里,主要由岩石和土壤构成。
(2)地球的特点地球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呈球体,直径约为地球赤道周长的1/3;•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形成昼夜和四季变化;•地球的表面覆盖着大量的水面和陆地;•地球承载着生命的存在。
2. 地球表面水文特征(1)地球表面水文特征的区分地球表面水文特征分为海洋和淡水两种类型。
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广阔的水域,占地球表面积的71%。
淡水则主要分布在陆地上的河流、湖泊等水域中,只占地球表面积的2.8%。
(2)地球表面水文循环地球表面的水分主要通过水循环的方式流转,包括蒸发、降水和地下水等过程。
水的蒸发主要来自于海水和地面水的蒸发,而地下水则是通过地下水层中的水分向地面上升而形成的。
3.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1)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包括:•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影响。
(2)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为了解决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类需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式。
五、教学方法1. 视频教学法通过对地球构造、特点和水文循环等内容的讲解视频,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认识地球》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
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
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经线经纬网教案湘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经线经纬网教案湘教版
教材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经线经纬网”的内容,主要通过介绍经纬网的概念、构成及其在地理定位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定位的基本方法。本节内容是学生地理空间观念形成的关键,为后续学习地球自转、公转等知识打下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经纬度的概念、度量方式,并能够利用经纬网进行简单的地图定位。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经度和纬度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经纬网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家、学校和图书馆的位置。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使用经纬网进行地图定位。
八、作业评价
1.作业批改:我会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并对他们的作业进行点评。我会检查他们是否能够正确运用经纬网进行地图定位,是否能够理解经纬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批改作业,我可以了解学生对经纬网的掌握程度。
2.作业反馈:我会及时向学生反馈他们的作业情况,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我会指出他们在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通过反馈,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认识地球》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等基本概念。
教材内容丰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缺乏系统的地理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建立地球的基本概念,了解地球的形状、结构以及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途径,培养自己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途径,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
2.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结构。
2.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准备若干个地球仪,供学生观察、实践。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3.教学素材:准备相关地理图片、视频等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地球的形状、结构,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地球的形状、结构,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地球基本概念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形状、结构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拓展学生地理思维。
第二章认识地球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主题第二章认识地球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上册单元第二章授课人Xxx单元内容一、本单元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安排了“地球与地球仪”和“地球的运动”两部分内容。
在“认识地球”这一节中,教材从地球在宇宙中、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纬线与纬度、经线与经度、经纬网的几个方面,较全面地介绍了地球,使学生对人类的家园地球有一个粗略的认识。
地球运动安排了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以及实践与探究——探索太空、筑梦航天。
二、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三、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一)活动主题《探索地球运动与竹竿影子变化的关系》(二)项目背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了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从而引起物体影子长度和方向的改变。
通过在校园中测量影子,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地球运动的原理。
(三)核心素养1.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太阳高度角的影响。
(综合思维)2.掌握测量影子长度和方向的方法。
学会记录和分析数据。
(地理实践力)3.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4.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人地协调观)(四)活动准备(每个小组必备以下工具)1.一根笔直且长度适中的竹竿。
情景设置达成评价表单元目标单元评价内容区域认知(25分) 1.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
2.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3.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综合思维(25分) 1.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25分)通过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的过程,受到科学史的教育,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认识地球教学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认识地球》
学习目标:
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3、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4、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学习重难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3、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自制地球仪
〔1〕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彩笔等。
〔2〕在乒乓球上绘制〔两极与赤道〕:沿乒乓球两半接口处用红彩笔绘一个大圆圈,上书“赤道”;到赤道等距的点凿两个小孔,一小孔注明“N”,即北极,
另一小孔注明“S”,即南极。
纬线:作赤道的平行线,即得到长度小于赤道的圆圈。
经线:作连接南、北两极最近的线,得到长度相等的半圆。
〔3〕把铁丝弯成底座的形状,代表地轴
的铁丝直线与地面成66.5°的夹角,所弯半圆比乒乓球稍大一点。
代表地轴的铁丝穿过乒乓球两极,并固定底座。
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对经线和纬线的学习,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不论是用手触摸地球仪;在上面找特殊经线和纬线;还是划一条经
线和纬线;都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注重对比法的学习。
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1、赤道是()的分界线,本初子午线呢?
2、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地球》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
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
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教师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四、经线和纬线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学生填表:经线纬线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圆弧状况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长度每一条经线长度都相等就半球来说,每一条纬线长度都不相等;就全球来说,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板书】五、经度和纬度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
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
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
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下表提供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完成下表:经度纬度度数起点线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赤道(0度纬线)度数划分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向南、向北各分作90度代号东经(E)、西经(W)南纬(S)、北纬(N)半球划分西经20度,东经160度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教学后记:经纬线的判定是难点,在下节课时应再做充分练习。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3、书写教学“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杏:上大下小,上面要写得大,大在哪里?(大在撇捺)写的时候撇捺要舒展,象燕子张开的翅膀;下面的“口”要写得小,左右两竖要内斜,稍扁;“木”的竖写在竖中线上。
花:也是上下结构,草字头两竖要内斜;下面单人旁起笔对准上面的左竖,竖弯钩起笔对准上面的右竖;竖弯钩要舒展,(用红笔描竖弯钩,并在旁边书写一个大的竖弯钩)要求弯处圆转,不能僵硬(书写僵硬的竖弯钩,并在旁边打×)。
春:上部三横都是短横,收笔处不要顿;撇画最长,捺画从哪里起笔?从第三横下面起笔,不能碰到撇;下面“日”的两竖要竖直,不能斜。
雨:旁边两竖要内斜,上横短,中竖写在竖中线上;从下面看,哪一笔最低?钩最低,中竖最短;四个点都是斜点。
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三点水第二点略向外展;右边“工”字上横是短横,下横是长横;中竖略斜。
南:上横短;下边两竖内斜;框架中两横都是短的,中间一竖悬针;三个竖画左、中差不多长,右竖钩最低;横折钩要写出弯势。
4、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讲评: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书写练习1、杏花春雨江南我的思考:进一步加强写字姿势训练,这是根本。
在了解字结构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每个字的书写。
及时对书写情况进行反馈,同时通过奖励激发学生兴趣。
课后反思:通过字形的比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笔画位置的比较,但是还需要不断的引导。
第(3)课时课题:书写练习2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车字旁写法,并能把“轻”字写端正。
2、完成书写练习。
重点:正确地书写“轻”字难点:“车”字旁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讲评上一课作业情况。
1、表扬书写优秀者,展示其作业。
2、指出存在的主要缺点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二、指导“车”字旁写法:1、出示范字,观察“车”字旁写法。
2、讨论明确其书写要领:“车”字旁分四笔完成,整个偏旁左重右轻,不超过竖中线。
第一笔横稍短。
第二笔撇折收笔于横中线。
第三笔垂露竖,应在第一笔横下的正中位置起笔。
最后一笔,比第一横长一些,离折笔稍近一些。
3、练写“车”字旁。
三、指导临写“轻”字。
1、观察范字。
2、明确写法。
“轻”字的写法:“轻”字左窄右宽,右边的第一笔起笔与左边的第一笔短横相齐平,底部大体相齐,右边上下两部分基本相等。
四、课后延伸书写:斩、转板书设计:书写练习2、轻、斩、转我的思考:以复习巩固导入,并有针对地进行纠正。
明确字的重心及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分布的位置,使学生初步掌握字的结构特点。
在练习书写“车”字旁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整个字的字形。
课后及时巩固,拓展。
课后反思:学生基本上能把握好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处理好左右的布局。
第(4)课时课题:结构特点(六)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懂得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掌握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难点:把握好字的结构。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二、教学新课1.讲解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1)教师讲解字头的书写。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指导书写。
(3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小结,提出要求。
2.指导书写例字(1)出示例字:“宝”:首先要控制好字头,摆正位置,下面的“玉”字占格子的一半以上,特别是最后一横宜稍长,使整个字立正。
“穷”:下面的力字宜正,不宜写得太小。
(其余字略)(2)学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3、提出注意点三、讲评: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结构特点(6)宝、穷、写、会、奔我的思考:使学生更好的把握好字的结构,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辨别能力。
激励学生更好的书写。
第(5)课时课题:怎样写好字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端正态度。
教学过程:一、正确的学书之路1.临帖临帖是学习书法的最根本的方法。
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书法家是不经临习而成功的,没有一个字写得好的人是不经过临帖的。
只有临帖,取法唐楷、晋行、汉隶、秦篆等传统的东西,才会有所获。
2.专一学书首先应师承一家,建立根据地,然后再发展。
这就有一个选帖的问题,选帖的标准:①好帖;②喜欢。
选定帖后专心致志,认真临习,坚持不懈,直至形同神似。
这个时期检验你学习得怎样,首先看临得像不像,再看笔法笔意。
3.博采众长当对一本帖或一家书体临习达到形同神似之后,就要广涉其他好帖,取其营养加以吸收消化,融会贯通。
4.字外功夫练字的同时经常要多读书,多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加强自身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