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因素
政策执行的因素 与破解路径
政策执行的因素与破解路径
政策执行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因素:政策执行需要充足的财政、物力、人力等资源支持。
如果资源不足,执行将面临困难。
2.能力因素:政策执行需要相关部门和执行人员具备足够的专
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执行工作。
3.利益因素:政策执行中涉及到各方利益的平衡与协调。
如果
利益相关方存在分歧或者不愿意配合执行,就会影响政策的有效实施。
4.信息因素:政策执行需要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
如果信息
不对称或者信息不全,就会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破解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资源配置:充分调动财政、物力、人力等资源,确保政
策执行所需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2.提升能力水平:加强相关部门和执行人员的培训与能力建设,提升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增强其执行工作的能力。
3.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利益相关方协调机制,促进各方共
同参与、共同协商,解决利益冲突,增加政策执行的合力。
4.加强信息共享: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确保政策执行中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和共享,提高政策执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论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国家开放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中文题目:论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及应对措施--以政府诚信建设为例分部:专业:年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论文完成日期: 年月摘要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中,诚信总是占有一席之地。
诚信是立业之本、立政之本、立国之本、立身之本、立德之本。
正所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
”如果社会要进行良性运行,那么诚信就是基石。
不过在社会上所有的诚信中政府诚信一定处于最核心的地位,对于社会诚信的内在建设和发展与整体范围和深度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本文就政府诚信建设的现状进行研究,就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诚信建设、对策.目录论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1)--以政府诚信建设为例 (1)一、研究地方政府诚信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1)(一)研究地方政府诚信的背景 (1)(二)研究地方政府诚信的现实意义 (1)二、地方政府诚信研究现状 (2)三、政府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2)(一)传统行政文化的惯性作用 (2)(二)社会转型阶段的制度体制复杂性 (2)(三)政府公务员现代意识淡薄 (3)(四)政府行政诚信制度不健全 (3)四、地方政府诚信建设的对策 (4)(一)建设亲民政府 (4)(二)建设有限政府 (4)(三)建设透明政府 (4)(四)建设高效型政府 (5)(五)建设责任一服务政府 (5)结论 (5)参考文献 (6)论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及应对措施--以政府诚信建设为例一、研究地方政府诚信的背景和现实意义(一)研究地方政府诚信的背景许多因素会影响政府政策的执行效力,本文就以诚信为例,探究如何提高政府政策的执行力。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项基本准则。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就逐渐认识到诚信是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诚信逐渐浸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成了人处世的一个重要基准。
回顾中国传统诚信思想,分析我国地方政府的诚信现状与失信原因,探讨在和谐社会视角下地方政府诚信建设的对策,对于发掘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现代价值,建设符合社会主义时代特征的和谐社会,更好地服务于当前我国迫切需要重点加强建设的地方政府具有现实意义。
如何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公共政策是一个在现代社会出现频率很高的概念,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大到国家的内政外交,小到公民个人的衣食住行,都要受制于国家的公共政策。
人们判断一个事情是否可行,是否正确,依据的标准通常是政策;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交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实际问题,都要由该国的公共政策来规范和调整。
可以说,没有公共政策的必要干预,就难以保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公共政策就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针对特定社会问题的解决,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①公共政策过程包括分析、制定、执行、评估、终结五个阶段,其中公共政策的执行是五个阶段中最重要的环节。
公共政策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政策不被执行,就仅仅只是政策而已,发挥不出什么作用,也就不会对个人、社会、国家产生任何影响。
当然,政策的好与坏也就无从知晓了。
美国著名行政学者G.艾利森指出:“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
”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执行”究竟有多么重要。
一、公共政策执行及其地位、作用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选择相应的政策工具,采取宣传、试验、实验、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已合法化的公共政策付诸实践,从而实现政策既定目标的动态过程。
”②政策执行是政策生命过程的关键环节,发挥着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
整个政策功能的实现依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1、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根本途径。
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制定政策是研究问题、确定目标的过程,但是公共政策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研究问题,而在于解决问题,政策执行才是直接的、实际的、具体的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过程。
2、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项政策的正确与否,最终需要实践来检验,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 (2)
第五节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一、政策问题、政策质量与政策执行一项公共政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除本章已经述及的那些因素之外,还取决于如下因素:①政策问题的性质;②政策的质量;③执行机关的效能;④政策对象的情况;⑤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等等.这里着重分析一下前面两个因素对政策有效执行的影响。
公共政策执行的成功与否,与政策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本身密不可分,这是由社会问题本身的基本特性决定的。
政策问题的性质影响有效执行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问题本身所涉及的范围。
从现实情况来看,有的政策问题性质比较单一,所涉及的范围较小,那么针对此类问题所制定的政策,执行起来就比较容易,反之难度就会增加;②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
一般而论,政策问题的复杂程度取决于问题的成因、问题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其他社会问题的关联性这三个方面。
由于政策问题本身的纷繁复杂,即使拿出了较好的政策方案,在执行之中仍然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和困难。
③随着问题的产生需要调节的行为量的大小。
不同的社会问题涉及的人口会有相当大的差别。
随着人员的增多,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的难度也就加大,所需政府调节的行为量显然也会增大,这就增加了政策执行的难度,必将消耗更多的政策资源。
政策本身的质量优劣是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可以说,质量好的政策是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政策质量的高低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来衡量:(1)政策的可行性程度。
政策的可行性,是指既定的政策具备了执行所需要的客观条件,经过政策执行者的主观努力,可以实现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效力,圆满地实现政策目标。
因此,政策目标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效果。
(2) 政策的合理性程度。
一般来说,一项合理的政策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这个理论基础为政策规定提供了令人信服的逻辑前提。
例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分别在不同的层面构成了我国许多公共政策的逻辑前提。
分析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分析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答: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有:理想化政策、政策资源、相关人员的态度以及政策执行环境。
具体地说, 第一,政策的执行会受到理想化政策、政策资源、相关人员态度等因素的直接影响。
第二, 理想化政策、政策资源、相关人员的态度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合力, 推动政策的执行。
第三, 理想化政策、政策资源、相关人员的态度所组成的系统不是封闭的, 它们会受到政策执行环境因素的影响。
政策执行也由此受到政策环境的影响。
1.理想化政策大量事实表明, 政策之所以在执行中出现问题, 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政策本身的不完善。
政策本身的科学与否对政策执行效果至关重要。
史密斯模型中明确地将理想化的政策视为影响政策执行的首要因素, 浴盆模型中偶然失效的主要原因也是政策本身的短期效应。
理想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政策目标的合理性, 政策的具体明确性, 政策的稳定性。
2.政策资源政策执行机构。
作为一种政策资源, 执行机构的关键问题在于既定的政策执行是否可以依托或建立一个强有力、行之有效的组织。
人力和财力资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任何政策的执行, 都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
当然, 讲人力和财力的投入也是指必要的财力投入,决非人越多、财力越大, 政策执行的效果越好。
信息资源。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政策执行者不仅应该获得足够的信息资源, 而且还应当确保信息渠道的畅通无阻, 否则就很难制定出正确可行的行动计划和策略, 也无法对政策执行过程实施必要的控制。
3.相关人员的态度政策执行人员的态度。
政策执行者的态度、利益需求和行为倾向等都对政策的有效执行产生影响。
基于“经济人”假设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任何人都存在自利的倾向, 当然也包括政策执行者。
如果一项公共政策威胁到自身利益, 那么, 执行者出于私心, 很有可能抵制这一政策, 因而就使得该项政策很难顺利有效地得到执行。
所以, 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倾向性也同样提高了公共政策执行的风险。
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分析政策执行不到位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可能导致政府决策无法得到有效执行,从而影响社会、经济和人民的福祉。
原因分析如下:缺乏监管和执法力度政府部门在监管和执法方面可能存在不力的情况,导致政策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例如,监管部门缺乏足够的人员和资源,无法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充分监督和检查。
此外,执法力度不足也会导致违法行为不受到严格惩罚,让那些违反政策的人逍遥法外。
不完善的政策设计和实施有时政策本身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其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例如,政策制定过程中没有全面考虑各种情况和利益冲突,从而容易出现漏洞和争议。
此外,政策实施的措施和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执行过程中出现困难和延误。
缺乏合作与沟通政策执行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如果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机制,政策的执行就会受到阻碍。
例如,不同部门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导致政策执行中的摩擦和障碍。
公众意识和参与不足公众意识和参与对政策的执行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公众对政策内容和目标不了解或不支持,政策的执行就会遇到困难。
此外,政府对公众意见的倾听和采纳程度也会影响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缺乏责任追究机制和监督机构政策执行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责任追究机制和监督机构。
如果政府部门对政策执行失职不受到追责,就会缺乏动力和压力来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
此外,监督机构的监管不力也会导致政策执行失效。
综上所述,政策执行不到位可能由多个原因造成,包括缺乏监管和执法力度、不完善的政策设计和实施、缺乏合作与沟通、公众意识和参与不足,以及缺乏责任追究机制和监督机构。
为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改进政策设计和实施,促进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并加强公众意识和参与,建立健全的责任追究机制和监督机构。
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研究
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研究一、前言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是现代社会治理领域中一个十分关键的议题,也是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政策执行的定义、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及政策执行的评估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二、政策执行的定义政策执行,是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之后,通过各种行政手段将政策的宏观目标和战略指向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实施指导。
简单来说,政策执行是在政策制定后,政府通过执行行政命令、制定规章制度、实施财政金融政策等手段,以达到公共政策目标的过程。
三、影响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因素1.领导力领导力是政策执行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
执行政策的政策执行机构必须要有有效的领导力来指引和控制政策的实施过程。
2.资源支持政策执行的资源支持是政策有效执行的基础。
这些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等,政府要为政策实施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
3.法律框架政策执行的基础是法律框架。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法规,以确保政策执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4.公众认可和支持政策执行的成功与否与公众的反馈密切相关。
政策执行机构需要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与公众进行沟通和协商,争取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四、政策执行的评估方法1.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评估政策执行绩效的一种方法。
其通过考核政策执行与目标之间的实际表现,方便了政策执行机构对政策执行绩效进行监测和总结。
2.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可以通过度量政策执行对社会总体福利的贡献,衡量政策执行的经济性与效益性。
3.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评估政策执行有效性的一种常用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收集研究对象的反馈,来了解政策执行的具体情况及目标实现情况。
五、结论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研究是现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的重要课题,为政策执行提供了科学素养和实践经验。
绩效评估、成本效益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都可以用于政策执行有效性的评估。
政策执行机构需要注意领导力、资源支持、法律框架和公众认可等影响因素,加强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分析
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分析【摘要】政策执行是政府制定的政策得以真正落实的关键环节,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本文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着手,探讨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四大制约因素。
首先是组织结构与制度的不完善,其次是干部素质和执行能力的不足,再者是利益相关者的反对和抵制,最后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变化。
文章最后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总结了一些对政策执行的启示,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为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效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政策执行、制约因素、影响因素、政策启示、研究方向、背景介绍、研究意义、结论、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展望未来、政策管理1. 引言1.1 背景介绍政策执行是指政府制定的政策在实际操作中的执行过程。
政策执行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对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政策执行常常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来自于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政策执行中可能存在着制度上的障碍,如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政策执行中的利益关系复杂,各方利益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导致政策无法有效落实。
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资源匮乏、人才不足等问题也会严重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
政策执行还受到环境因素等外部条件的制约,例如经济形势、社会风气等因素都会对政策执行产生影响。
深入分析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加强监督、完善政策执行机制,从而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效果,实现政府的治理目标。
1.2 研究意义政策执行是政府实现治理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环节,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福祉具有重要作用。
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制约因素,影响着政策的有效执行和实施效果。
深入分析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研究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可以帮助政府和决策者更好地了解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和质量。
影响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因素
影响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因素1.政策方案在影响政策执行有效性的诸多因素中,首先一个因素就是政策方案本身。
这是因为,如果政策方案本身存在问题,必然给政策执行带来困难。
政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执行性等都会对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2.政策执行主体作为政策执行的一部分,从执行机构到个体的执行人员,乃至整个政策执行体制,都有可能对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3.政策对象政策最终要作用于一定的政策对象才能发挥其分配价值和调节人们行为的功能。
也就是说,政策的目标能否实现,不是政策制定者一厢情愿的事情,也不是政策执行者所能完全左右的,最终取决于政策对象是否顺从政策。
概括起来说,政策对象顺从政策的原因有:利弊衡量、避免惩罚、政治社会化、政策合法化、顾全大局观念、道德压力、情势变化等;不顺从的原因有: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冲突、利益冲突、同类团体的影响、舆论影响等。
4.政策执行环境所谓政策执行环境是指政策执行过程置身其间的各种自然与社会因素的总和。
自然因素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面积大小、气候条件等,都有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传播方式已成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政治生活以及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发生的与网络舆论相关的一系列事件表明,网络舆论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公民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一个新途径。
但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也存在一些不利影响,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应正确利用网络舆论。
关键词:网络舆论政策制定影响。
近年来,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迅速崛起,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公共政策制定除借助于传统的信息收集外,越来越受网络的影响,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
一、网络舆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一些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径,如:选举、决策听证、公众咨询、政治结社、信访、协商对话等方式,同时,从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看,立法听证会、行政听证会、政策研讨会等,对公民直接参与政策制定过程以及扩大政策议题来源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论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国家开放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中文题目:论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及应对措施--以政府诚信建设为例分部:专业:年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论文完成日期: 年月摘要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中,诚信总是占有一席之地。
诚信是立业之本、立政之本、立国之本、立身之本、立德之本。
正所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
”如果社会要进行良性运行,那么诚信就是基石。
不过在社会上所有的诚信中政府诚信一定处于最核心的地位,对于社会诚信的内在建设和发展与整体范围和深度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本文就政府诚信建设的现状进行研究,就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诚信建设、对策.目录论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1)--以政府诚信建设为例 (1)一、研究地方政府诚信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1)(一)研究地方政府诚信的背景 (1)(二)研究地方政府诚信的现实意义 (1)二、地方政府诚信研究现状 (2)三、政府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2)(一)传统行政文化的惯性作用 (2)(二)社会转型阶段的制度体制复杂性 (2)(三)政府公务员现代意识淡薄 (3)(四)政府行政诚信制度不健全 (3)四、地方政府诚信建设的对策 (4)(一)建设亲民政府 (4)(二)建设有限政府 (4)(三)建设透明政府 (4)(四)建设高效型政府 (5)(五)建设责任一服务政府 (5)结论 (5)参考文献 (6)论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及应对措施--以政府诚信建设为例一、研究地方政府诚信的背景和现实意义(一)研究地方政府诚信的背景许多因素会影响政府政策的执行效力,本文就以诚信为例,探究如何提高政府政策的执行力。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项基本准则。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就逐渐认识到诚信是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诚信逐渐浸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成了人处世的一个重要基准。
回顾中国传统诚信思想,分析我国地方政府的诚信现状与失信原因,探讨在和谐社会视角下地方政府诚信建设的对策,对于发掘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现代价值,建设符合社会主义时代特征的和谐社会,更好地服务于当前我国迫切需要重点加强建设的地方政府具有现实意义。
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地原因和对策研究
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地原因和对策研究一、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1.条件不足: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未充分考虑实施的条件和能力。
例如,政策要求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地方政府缺乏相应的资源和支持,导致无法顺利执行。
2.部门利益冲突:地方政府内部各个部门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
一些政策可能会对一些利益集团造成影响,这些利益集团可能通过各种手段阻挠政策的执行,从而导致执行效果不佳。
3.考核指标与现实不符:地方政府可能过于重视一些表面指标,例如GDP增长率,而忽视了政策执行的关键指标。
政府官员可能会将自己的提升和绩效考核与这些表面指标挂钩,从而使得政策执行的目标与实际不符。
4.缺乏配套政策: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仅关注一时的问题,而忽视了相关的配套政策的制定。
例如,制定了环境保护政策,但未提供相应的环境监测手段和惩罚措施,导致政策执行能力不足。
二、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对策1.加强能力建设:地方政府应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提高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能力。
例如,加强调研和评估机制,确保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建立项目管理和监测体系,及时了解政策执行情况。
2.促进部门间合作: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减少利益冲突,形成合力。
例如,建立跨部门的政策协调机制,让各个部门共同参与政策制定和执行,实现利益的平衡。
3.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地方政府要建立完善的政策执行考核指标体系,将政策执行的效果纳入评估范畴。
政府官员的晋升和绩效考核要与政策执行的成效挂钩,从而提高政府官员的执行动力。
4.完善配套措施: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配套措施的制定,确保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例如,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从而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
5.加强舆情引导:地方政府应加强舆情引导,提高政策执行的公众认可度和支持度。
例如,及时发布政策的宣传解读,加强对政策的解释和说明,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和可理解性,从而增强政策执行的社会基础。
浅析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与对策
浅析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与对策引言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政策无法得到有效执行,导致政策目标无法实现或产生负面影响。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非常复杂,涉及政府、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
因此,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对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影响因素分析1. 政策制定层面的因素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制定阶段的因素对后续执行的成效有着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影响因素:•政策目标的不明确或不一致。
如果政策目标没有明确定义,或者存在不一致的目标,将导致执行过程中的混乱和困惑。
•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
政策制定过程中,如果没有考虑到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将增加执行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制度不健全。
政策执行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将导致执行困难和效果不佳。
2. 行政执行层面的因素政府部门在实施公共政策时是关键的执行者。
以下是一些影响因素:•行政机构的能力和资源。
如果政府部门缺乏足够的能力和资源来执行政策,将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
•制度腐败和行政官僚主义。
制度腐败和行政官僚主义会阻碍政策的顺利执行,增加执行的成本和延误。
•决策的透明度和参与度。
缺乏决策的透明度和广泛的参与度,会导致政策缺乏合法性和执行的困难。
3. 社会层面的因素社会因素对于公共政策的执行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影响因素:•社会认可和支持度。
如果公众对政府的政策缺乏认可和支持,将对政策的执行产生负面影响。
•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利益相关者对政策的执行产生影响,如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将阻碍政策的执行。
•社会信任和合作度。
社会的信任和合作度对政策的执行至关重要,缺乏信任和合作将影响政策的落地和执行效果。
对策建议为了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我们需要针对以上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1. 政策制定层面的对策•明确和统一政策目标。
政策制定者应该明确和统一政策目标,以避免执行过程中的混乱和困惑。
浅析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与对策(一)
浅析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与对策(一)论文关键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影响因素;对策论文摘要: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主要有公共政策本身的因素、政策执行者的因素、政策目标群体的影响力因素。
相应的对策: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调整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倾向、加强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从多角度调节目标群体等等“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将政策目标(理想)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
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事关政策的成败。
”1]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政策执行的好坏决定了政策实施的程度和范围。
同时,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质量好坏的重要途径和进行再决策的重要依据。
公共政策的实现有赖于公共权威系统制定出正确的公共政策,更有赖于政策的有效执行。
美国著名行政学者G·艾利森指出:“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
2]但是,公共政策执行是在复杂社会系统中进行的复杂活动,其有效性经常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公共政策付诸实施后,并不尽然取得预期的政策效果,反而造成政策执行走样,甚至导致政策执行失败,因而,只有找出并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才能克服其不利影响,促进政策有效执行。
1.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分析1.1公共政策本身的因素1.1.1公共政策合法化程度。
从一定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是指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程序必须符合一切适用的法规范。
任何公共政策内容都不能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破坏政策执行的环境。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置于法律和公众的监督之下,才能避免公共政策的盲目性和不规范性,保证政策本身的合法性“政策合法,就能直接获得合法地位和权威”。
事实上,只有合法的公共政策才具有约束力。
1.1.2公共政策科学化程度。
政策的科学性即公共权威系统做出的决策,内容必须是合理的,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体现决策对环境的要求。
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理论 探索 LI LUNT ANSUO
民众心理, 是它受环境因素影响的主要 方面。
政策执行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影响 政策执行的各因素之间的互动情况, 任 何单个因素对政策执行的影响总是有 限的。从政策执行模型也可以看出, 影 响政策执行的各个因素之间是相互影 响、相 互 作 用 的 。 同 理 , 政 策 资 源 、相 关 人员的态度也是在与其他因素的互动 中影响政策执行的。
二 、影 响 政 策 执 行 的 模 型 分 析
1.政 策 失 效 模 型 — — — 浴 盆 模 型 由于公共政策自身缺陷, 政策执行 主 体 、政 策 对 象 存 在 瑕 疵 以 及 公 共 政 策 所作用的环境不断变化等因素, 会导致 公共政策在一定时期不能发挥其应有 的功效, 这种现象称为公共政策失效。 对 此 , 西 方 学 者 提 出 了“ 浴 盆 模 型 ”, 指 明 了 在 政 策 方 案 的 执 行 过 程 中 ,“ 失 效 ” 可 以 表 现 在 三 个 阶 段 , 即 早 期 失 效 、偶 然失效和损耗失效。 早期失效是政策实施初期即发生 的失效, 其问题既可能出在政策的制定 方面, 也可能出在政策的执行方面, 还 可 能 出 在 政 策 的 目 标 群 体 方 面 。偶 然 失 效是政策执行到一定阶段发生的失效, 其问题可能是政策本身的短期效应所 致 , 也 可 能 因 政 策 的 老 化 、疲 劳 、磨 损 而 发 生 。耗 损 失 效 是 政 策 实 施 临 近 终 结 时 发 生 的 失 效 。它 表 明 这 一 政 策 应 当 让 位 于 新 的 政 策 。政 策 退 化 表 明 政 策 已 经 过 时, 目标群体已开始设置种种障碍来抵 制, 政策资源完全被耗损掉了。 从“ 浴 盆 模 型 ”可 以 看 出 , 政 策 执 行 的初期存在着较高的失效率, 但这可能 是 因 为 传 统 习 惯 的 阻 力 , 导 致 公 众( 目 标 群 体) 对 政 策 的 不 了 解 及 政 策 本 身 存 在的缺陷。此时, 应注重于失效本质原 因的分析, 不宜轻易修改政策, 造成波 动或震荡。到了中期, 由于人们对政策 的理解与认同加深, 加上政策本身的自 我完善, 此时执行过程进入正常状态, 失效率低。政策执行的后期由于形势 ( 政 策 环 境) 的 变 化 , 政 策 也 开 始 老 化 , 失 效 率 逐 步 上 升 , 此 时 需 要 调 整 、修 改 或制定新的政策。 通 过 分 析“ 浴 盆 模 型 ”, 我 们 可 以 得 出: 政策执行的失效与政策本身的缺陷 ( 短 期 效 应 、疲 劳 、老 化 等) 有 很 大 的 关 系, 但是也不能忽略公众态度和环境因
论影响政策执行及执行效果的因素
论影响政策执行及执行效果的因素管理2班李敬维房价上涨过快、泡沫严重、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等问题,近几年来表现日趋严重,对人民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国家对此现象也非常关注,先后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
如“国十条”、“新国十条”等限购令。
然而,自国务院发布“新国十条”楼市新政以来,经过近半年的调控,房价似乎并没有真正降下来。
针对日渐“反复”的房地产市场,国家多部委联手出台了被媒体称为“比史上最严”更严的新一轮调控政策措施。
“新五条”国庆长假前发布使黄金周成退房周,二次调控等政策相继施行。
国家相继颁布的这些调控措施,充分表明了对调控房价的决心。
一、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势头良好,但是至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来,房地产市场受到影响,在保持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关注增加,但效果不显近年来,受房地产市场影响,国家开始越来越多的参与到调控房地产的市场中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的来说,还没有抑制住房价上涨的整体趋势,个别地方还呈现出不降反增现象。
2010年4月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十条”、“新国十条”等控房政策,但通过几个月的施行发现,楼市成交量有所下降,但房价总体依然呈现强劲上升势头。
(二)供应结构不合理随着商品住房供应量增加,地方政府执行住房供应保障政策不力,部分开发商热衷于大户型、高档房建设,使得经济适用房的竣工面积所占比重下降。
1998-2006年,商品住房中经济适用房竣工面积的所占比重总体下降非常明显,别墅、高档公寓空置面积比重逐年增加,影响了商品房的供应结构。
(三)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土地资源稀缺性和市场对土地需求的矛盾,再加上一些房地产商的大肆炒作,使得房价急剧增加,尤其是商品房价格更是步步高升。
伴随着房价提升,商品房的供应已经大于市场需求,出现大量空置商品房。
由于房地产市场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加上银行贷款缓解,房地产商根本不用担心房子会卖不出去,于是产生了房地产泡沫严重的现状。
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45_真题-无答案
军转干公共基础知识-45(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 政策制定的主要承担者是______。
A. 行政机关B. 立法机关C. 司法机关D. 监察机关2. 政策评价的含义是______。
A. 采取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政策的献计献策B. 采取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政策实施效果的分析和决断C. 采取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政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监督D. 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已经付诸实施的政策所产生的效果、执行情况及其带来的各种影响等进行的客观的、系统化的考察与评价3. 在制定政策前应就现实条件进行调查,以尽量避免执行时遇到问题,这种做法是遵循了政策制定的______原则。
A. 系统B. 可行C. 合法D. 民主参与4. 社会保障政策属于______。
A. 政治政策B. 社会政策C. 经济政策D. 教育、科技、文化政策5. 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为过程称为______。
A. 公共政策规划B. 公共政策抉择C. 公共政策评估与监控D. 公共政策执行6. 国务院2002年出台的网吧管理条例体现了公共政策的______。
A. 导向功能B. 控制功能C. 分配功能D. 保障利益功能7. 下列不属于政策执行程序的是______。
A. 政策宣传B. 政策试点C. 组织落实D. 政策合法化8. 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______。
A. 政策问题的认定B. 政策目标的认定C. 政策方案的认定D. 社会问题的认定9. 公共政策是指以______为主的公共法权主体意志的体现。
A. 人民B. 政府C. 企业D. 法人10. 政策产生的结果包括最终结果和______。
A. 根本结果B. 起初结果C. 预测结果D. 阶段性结果11. 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______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 权威性B. 合法性C. 系统性D. 倾斜性12. 中国古代关于领导理论的著作中,有一部著名的专著《资治通鉴》,作者是______。
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
第五节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一、政策问题、政策质量与政策执行一项公共政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除本章已经述及的那些因素之外,还取决于如下因素:①政策问题的性质;②政策的质量;③执行机关的效能;④政策对象的情况;⑤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等等。
这里着重分析一下前面两个因素对政策有效执行的影响。
公共政策执行的成功与否,与政策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本身密不可分,这是由社会问题本身的基本特性决定的。
政策问题的性质影响有效执行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问题本身所涉及的范围。
从现实情况来看,有的政策问题性质比较单一,所涉及的范围较小,那么针对此类问题所制定的政策,执行起来就比较容易,反之难度就会增加;②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
一般而论,政策问题的复杂程度取决于问题的成因、问题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其他社会问题的关联性这三个方面。
由于政策问题本身的纷繁复杂,即使拿出了较好的政策方案,在执行之中仍然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和困难。
③随着问题的产生需要调节的行为量的大小。
不同的社会问题涉及的人口会有相当大的差别。
随着人员的增多,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的难度也就加大,所需政府调节的行为量显然也会增大,这就增加了政策执行的难度,必将消耗更多的政策资源。
政策本身的质量优劣是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可以说,质量好的政策是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政策质量的高低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来衡量:(1) 政策的可行性程度。
政策的可行性,是指既定的政策具备了执行所需要的客观条件,经过政策执行者的主观努力,可以实现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效力,圆满地实现政策目标。
因此,政策目标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效果。
(2) 政策的合理性程度。
一般来说,一项合理的政策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这个理论基础为政策规定提供了令人信服的逻辑前提。
例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分别在不同的层面构成了我国许多公共政策的逻辑前提。
请论述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
请论述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
(1)政策问题的特性。
政策问题的性质、政策对象行为的多样性、政策对象人数及其行为需要调适量,都直接影响到政策的有效执行。
(2)政策本身的因素。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政策的正确性。
政策的正确性是政策有效执行的根本前提。
政策的正确性,首先,要求内容和方向正确;其次,要求政策制定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严密的逻辑关系、科学的规规划程序。
②政策目标的具体明确性。
政策目标的具体明确性是政策执行有效的关键所在,是政策执行者行动的依据,也是对政策执行进行评估和控制的基础。
③政策资源的充足性。
一般来说,政策资源主要有经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权威资源。
(3)政策以外的因素。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目标团体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目标团体是指政策直接作用、影响的对象。
目标团体对政策顺从和接受的程度是影响政策能否有效执行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②执行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态度。
执行人员对政策的认同、对政策执行行为的投入、创新精神、对工作的负责、较高的政策水平和管理水平是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条件。
③执行机构组织间的沟通与协调。
沟通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级组织人员进行信息交流、传递的过程,是对于政策目标及其相关问题获得统一认识的方法和程序;政策协调是管理组织为了顺利实现政策目标,而谋求自身统一和谐,谋求自身各相关要素匹配调剂、协作分工的一种行为方式。
④政策环境。
影响政策执行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环境等方面。
6.4 影响教育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
6.4 影响教育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目录123教育政策问题的特性教育政策本身的因素教育政策以外的因素456教育政策执行系统的内部因素教育政策是否宣传到位是否贯彻了“抓中心工作,以点带面”的作风1教育政策问题的特性教育政策问题的性质、教育政策对象行为的多样性、教育政策对象人数及其行为需要调适量,都直接影响到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
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首先是和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密切相关的。
越复杂的问题,执行的难度越大。
政策执行中所触动的权力关系越多,涉及的机构和人员越多,政策目标越宏大,要调整的利益关系幅度越大,规范的技术操作等级越高,政策执行的难度也就越大。
政策所要规范的目标团体的行为的种类越多,就越难以制定清楚明确的规则,用以约束政策对象的行为。
政策问题所涉及的目标团体人数的多少,也影响着政策执行的效果。
一般来说,政策涉及到的人数越少、越明确,政策执行就越容易,越有效,反之,政策执行就越困难,越无效。
政策问题需要目标团体行为调适量的大小,也影响到政策执行的效果。
为了实现政策目标,目标团体行为所须调适量愈小愈好,这样不至于造成人员的抵制,有利于政策的有效执行。
2教育政策本身的因素在教育管理领域,许多教育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执行中困难重重,在很大程度上与教育政策本身的缺陷有关。
一项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首先依赖于:(1)教育政策的正确性(2)教育政策的具体明确性(3)教育政策资源的充足性(1)教育政策的正确性—政策的正确性是政策有效执行的根本前提。
正确的政策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人民根本利益,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给人民带来利益,能被执行者所认同。
被政策对象所拥护,因而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反之,政策执行必然会在政策执行者,政策对象的消极应付和抵制中搁置。
政策的正确性,首先要求的是内容的正确、方向的正确;其次要求政策制定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严密的逻辑关系,科学的规划程序。
(2)教育政策的具体明确性—政策目标的具体明确性是政策执行有效的关键所在,是政策执行者行动的依据,也是对政策执行进行评估和控制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因素1.政策方案在影响政策执行有效性的诸多因素中,首先一个因素就是政策方案本身。
这是因为,如果政策方案本身存在问题,必然给政策执行带来困难。
政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执行性等都会对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2.政策执行主体作为政策执行的一部分,从执行机构到个体的执行人员,乃至整个政策执行体制,都有可能对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3.政策对象政策最终要作用于一定的政策对象才能发挥其分配价值和调节人们行为的功能。
也就是说,政策的目标能否实现,不是政策制定者一厢情愿的事情,也不是政策执行者所能完全左右的,最终取决于政策对象是否顺从政策。
概括起来说,政策对象顺从政策的原因有:利弊衡量、避免惩罚、政治社会化、政策合法化、顾全大局观念、道德压力、情势变化等;不顺从的原因有: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冲突、利益冲突、同类团体的影响、舆论影响等。
4.政策执行环境所谓政策执行环境是指政策执行过程置身其间的各种自然与社会因素的总和。
自然因素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面积大小、气候条件等,都有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传播方式已成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政治生活以及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发生的与网络舆论相关的一系列事件表明,网络舆论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公民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一个新途径。
但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也存在一些不利影响,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应正确利用网络舆论。
关键词:网络舆论政策制定影响。
近年来,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迅速崛起,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公共政策制定除借助于传统的信息收集外,越来越受网络的影响,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
一、网络舆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一些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径,如:选举、决策听证、公众咨询、政治结社、信访、协商对话等方式,同时,从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看,立法听证会、行政听证会、政策研讨会等,对公民直接参与政策制定过程以及扩大政策议题来源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些经传统途径进行沟通的方式虽然对公众的政治参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致使有些严肃的、重大的、反映社会主流思想的内容往往没有机会成为议题,阻碍了政府对民意的了解。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对信息化的大力推动,近年来,中国网民数量逐年递增,“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也是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聚集地。
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成为民众表达情绪、发表观点的重要平台,逐渐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网络舆论,网络舆论使得民众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对公共政策的话语权,在公共政策制定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公民通过BBS、新闻跟贴、网上签名、网上论坛、专题讨论、网上征询意见、网上民意调查、网上议政等多种方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网民与政府官员进行在线交流,通过网络投票、网上建议征集参与政策制定。
今年两会前夕,******总理走进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直接问政于民,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的直通车。
网络舆论与传统途径相比有很多优势,比如网络信息一经发布便能得到快速的传播,增强了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有利于吸引政府的注意力,同时网络的交互性也有利于促进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从而使政府透过网络舆论更加准确地了解民意。
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一个新途径。
二、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双重影响。
自2003 年孙志刚事件引发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除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后,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和作用开始受到关注。
近年来发生的与网络舆论有关的事件,说明了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有利方面。
1.打开“政策窗口”,推动公共政策议程。
社会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是公共政策制定的首要环节,而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方面社会公共问题要反映公众的普遍诉求并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另一方面政府认识到此社会公共问题有解决的必要并列入政府议事日程。
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政策议程分为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两个阶段,网络的发展使得公众关心的问题能够更快的传达到政策制定者,同时政府也可能迫于网络舆论的压力把某一社会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这就缩短了公众议程到达政府议程的时间,使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成为可能,同时也增加了政府了解社会问题的来源,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社会信息,使社会问题尽快进入政府议程。
如2003 年孙志刚事件,事件发生后,《南方都市报》首次披露了孙志刚惨死事件,此后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此文,并开始追踪报道,同时在网上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文章被各大网站转载,网络舆论对于“孙志刚事件”的高度关注和有力报道,让人们了解到事件的发生,许多专家学者纷纷上书中央政府,把“孙志刚事件”推入了决策者面前,使这一社会公共问题很快进入了政府议程。
拓宽政策方案的选择空间,使政策制定更科学。
公共政策制定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公共政策最优化,政府部门只有了解公众的切身需要,才能制定出更合理的政策。
从各种政策方案中选择出一个最优的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在,互联网上的信息量与知识量是任何媒体都无法代替的,政府部门可以从中选择解决社会问题最有利的信息来制定公共政策。
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2007 年11 月9 日,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草案)在新华网、人民网、国家发改委等网站上公布,并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引起了强烈反响,最终在综合网络舆论与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国务院对原有三大“黄金周”进行调整,减少了“五一”假期,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这说明网络舆论有利于公共政策方案的抉择,同时节假日调整向网名征求意见也说明了政府注重运用网络信息对政策方案进行抉择。
及时调整公共政策,提升公共政策制定的质量。
政府出台的每一项公共政策都要经过理论的评估和实践的检验,如果发现某项公共政策已经不适合社会的需要,不宜继续执行,或者此项政策的负面作用太大,就需要对此作出必要的调整。
2003 年6 月20 日,国务院宣布废除实行二十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两天后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这意味着1982 年5 月12 日颁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
两种政策最大的不同就是由前者的社会救济和治安管理职能转变为后者的在自愿基础上的社会救助,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收容遣送制度的进步,新办法更加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孙志刚事件”中,网络舆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网络舆论有利于及时调整公共政策,提升公共政策制定的质量。
(二)不利方面。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成为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但网络舆论在影响公共政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表现在:第一,可能造成“假民意”的流行与制定政策的非代表性。
网络是民意表达的平台,但网络民意与网络舆论则是既密切联系又不完全等同的概念。
网络民意可分为“原生态民意”和“真实民意”,“原生态民意”的存在可能造成“假民意”的流行。
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然网名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总会有一些人因缺乏起码的信息技术能力而被排除在网络参与之外。
比如农民由于经济原因的限制并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甚至买不起电脑,这使得农民不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农民在网络参与中丧失了“话语权”。
这种不均衡的政治参与使政策的制定无法完全代表真实的公众意愿,造成政策制定的非代表性。
第二,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可能会造成决策者的决策失误。
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网络舆论的参与实行匿名制,一些情绪性的宣泄只要不触及法律法规,就可以免受责任的约束,因此在网络空间中,缺乏自律的网民就有可能不加证实随意发布信息,甚至有意制造假消息,决策者可能会因网络上的虚假信息造成决策失误。
第三,过量的信息提供会引起决策者的“盲目决策”。
科学决策需要适量、适时的信息支持,网络条件一方面改变了信息量过少的弊端,但另一方面信息量过多也会产生盲目决策。
信息量过多导致方案决择困难,在过量信息的条件下,多种方案的利弊难以权衡,使得决策者无所适从,只能闭着眼睛“跟着感觉走”,从而使方案选择带有较多的随意色彩,即产生所谓的“布里丹效应”。
而且,公众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常带有个人倾向,带着个人情感倾向的过量信息,使决策者疲于应付,贸然决策。
三、完善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的对策建议。
网络舆论拓宽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径,增强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性,使公共政策的制定更科学、更合理、更能真实反应民意,但网络舆论存在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因此要完善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培养高素质的网民,提高其网络参与能力。
没有网络素质过硬的网民和干部队伍,网络参政就会失范,就有可能成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因而,政府有责任采取措施鼓励、支持提高网民的网络素质,加强网络教育,造就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网络素质的网民,是适应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的需求,也是提高公民网络参与能力的途径之一。
加强网络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其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以其自由、开放的特性给网民提供了一个能使个性尽情释放的空间,但也正是由于缺乏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使得网络上普遍存在一些不道德、不健康的言行,所以必须普遍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网络政治参与言行。
对网络进行管理,规范网络舆论。
虚假的网络舆论,不仅不能有效地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会打击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对网络舆论的信任度,对社会公共秩序产生一定的影响。
要避免虚假舆论操纵公共政策制定,应让民众认识到网络舆论不是“宣泄不满”的空间,更不是随意发布虚假信息甚至网络犯罪的平台,而是公民向政策制定者“表达民意”的途径。
一方面要完善网络管理的相应法律法规,同时要对网络犯罪进行严厉惩罚,另一方面可考虑建立和推行网民身份认证制度,通过各种方式鼓励网民实名登陆,规范网络舆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建立现代化的政策信息网络系统。
掌握全面、准确的信息,是各级政府决策避免失误的基础。
信息情报量的大小、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决策质量,政府要想在决策上不失误,必须有丰富可靠的情报来源、迅速的情报传递、准确的情报研究,因此,要建立现代化的政策信息网络系统。
现代化的政策信息网络系统应包括:(1)专门化的信息机构和信息队伍,以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充分发挥信息机构在政策制定中的职能作用;(2)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即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化通讯设备相结合,形成网络系统和电子计算机系统;(3)网络化的信息传输渠道,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