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第五讲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与形而上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化的过程:四因说
• 变化的概念及其四个问题和四个原因:变化总是事物获得新的形式,如柏拉 图所述,变化是理念的进进出出。形式因(它是什么?)、质料因(它由什 么造成?)、动力因(它被什么或谁造成?)和目的因(它为什么目的而 造?)。从时间的角度讲,动力因是变化之前推动变化,目的因则是变化导 向之方向与未来;而质料因则是变化之基础与根本,形式因则是事物变化之 现象与显现。无论人工事物如雕像或者自然事物如种子,都可据此而解释。 由生物学眼光考察的生命观与运动观。繁殖观中父本(提供形式)、母本 (提供质料)与新生个体(同样具有形式与质料),变化总是发生在形式和 质料已经结合在一起的事物中。因而,质料与形式从不离分。事实上,柏拉 图的理念论中强调的变化同样是作为形式的理念与被动的质料的不同结合, 或理念在质料中的进进出出,但柏拉图设定理念是独立的永恒的实体,因而 可以独立于一切质料而存在,因而肯定了形式与质料可以分离存在。即便 《蒂迈欧篇》相对于早期理念论有所改变,但仍然设定理念与材料都是永恒 的,实质上并未改变《理想国》中灵魂与肉体结合分离、事物分有和模仿理 念的形而上学观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主要区别可能在于,亚里士多德 从经验来看,经验所在无非事物,而事物无非质料与形式之统一,故质料与 形式不离不分;柏拉图则从思想百度文库看,思想纯化无非理念,与质料相离则升 为灵魂,与质料相合则降为事物。
形而上学μεταφυσικος
• 形而上学的术语。Metaphysics,metaphysics。Meta意味着在……之后,或与……一 起。Physics是物理,但首先是自然。总结、 超越、深入?
• 求知乃人类之本性。纯粹认识的欲望,纯 粹感觉的快乐。 • 从感觉经验知识到各种科学知识最终到形 而上学。知识即智慧。
质料和形式
• 质料与形式不能单独存在,事物总是质料与形式的统一体。亚 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普遍观念独立存在说,尽管承认科学处理 普遍观念。 • 科学知识的有效性在于其种属类别。普遍观念独立存在没有用, 更使事情复杂化。首先,理念世界要复制事物及其关系。其次, 不动的观念不能理解运动的事物。再次,无质料的观念不能解 释有感性经验的对象。最后,无质料的观念如何与特定事物相 关?分有说是空洞的比喻。即观念作为形式不能离开质料。 • 原初质料并不存在,质料总是具有某种特定的形式,变化的原 因包括四个方面或两个方面:形式的方面:形式因、动力因、 目的因,以及质料的方面,即质料因。这实际上继承和发扬了 柏拉图晚期《蒂迈欧篇》中的德穆革用理念和材料造物说,材 料仍然是受动的质料,而理念则被理解为形式,并从因果关系 方面解说为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如果更详细的说,可以 说德穆革被分解为动力因和目的因,而理念作为形式因与质料 因一起构成了事物本性的两方面。
三段论与科学及科学的前提
• 三段论是亚里士多德逻辑系统的基础。三段论是语言和思想的一种必 然逻辑,要确定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必然关系,从而为科学论证提供工 具。其前提则是,语言逻辑的关系就表达了事物本身的关系。 • 三段论的定义、经典例子及其意义。亚里士多德定义三段论为由描述 某些事实的已知陈述必然地推导出其他陈述所构成的一段论说。一般 而言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所构成。大前提:所有人都是要死的;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因此苏格拉底也是要死的。 • 三段论正确的前提是其前提的正确。三种推理:辩证的推理、诡辩的 推理与演绎的推理,完全取决于前提的性质:真似、似真而非、全真。 • 演绎推理的前提是要达到第一原理,第一原理要通过观察和归纳得到。 • 第一原理不能演证,否则将产生无穷倒退,因此存在科学知识与科学 知识的原初源泉。 • 科学奠基于初始前提,而初始前提则奠基于理智直观,亚里士多德谈 “认出”,与柏拉图“回忆”相对照。
不动的推动者
• 不动的推动者:一种比喻、一种永恒的形式,一种理性推理的 结果,与第一推动者并不完全相同,非神学意义上的创造者。 • 非强力、非意志的动力因,因为纯粹现实的规定性禁止上帝有 所谓潜能这样的性质 • 不动的推动者代表的是运动的”原因“或”原则“,是对运动事实 的一种解释方式。 • 一切变化永远预设着某种现实的存在;一切潜能都将实现为其 自身的现实;一切变化的总体就是所有潜能的实现,而这个总 体就是永恒现实,亦即不动的推动者,因为所有潜能都已实现, 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此即不动;作为所有潜能已经实现的理 想状态,是万事万物的动力和目的,故可谓推动者。 • 由于不动的推动者只是形而上学的逻辑结果,因而最终除了逻 辑之外,只能用比喻来说明,例如靠爱推动的爱人;不动的推 动者是形式,世界是实体。
作为事物的首要本质的实体
• 我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提供线索。事物本然 的谓词与偶然的谓词,本然的性质是本性, 特殊的性质虽存在,但并非形而上学的核 心对象 • 实体的研究及一个事物本然的性质。实体 的定义。我们只能发现特殊的个别事物, 但定义却在于对象的普遍本质,这些普遍 本质是该事物成为该事物的基础,是一些 特定性质的组合作为基底
界定形而上学的问题
• 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科学,或对存在ειμι及 其”诸原则“和”诸原因“的研究 • 是或存在ον总是某个东西,即实体ουσια, 在逻辑中即主词,是即一种作为动态过程 的产物特定的实体。形而上学思考的就是 存在ον(即存在着的实体ουσια)和它的原 因αιτια(即实体由之而存在起来的过程)。 οντολογια=αιτιολογια
•
潜能与现实
• 外在目的与内在目的:区别在于变化或运动的努力 指向外在对象或内在本质之实现? • 内在目的概念导致潜能与现实之区别:变化的基本 类型即从事物潜能到现实的变化,即事物之变化是 事物潜能的实现。 • 其结果则是现实相对于潜能的优先性,因为任何潜 能之实现都要求首先要有某种现实,即任何潜能都 是某种现实的潜能。 • 潜在事物的存在有必要假设现实事物的存在,纯粹 现实的存在不具有任何潜在性,是最高层次的存在 者。运动作为变化包含了潜能,但必须被实际运动 的某种东西推动,第一推动可能就是上帝。
逻辑学λογος
• 逻辑学:亚里士多德发明了形式逻辑,提出了分门别类的各门 科学的思想,而逻辑与科学存在着密切的关联:逻辑——科 学——语言 • 范畴和推理的起点:对象、属性和原因,思想的方式即范畴。 1. 主词、谓词与实体。可以用来描述实体的谓词范畴九种:量、 质、关系、处所、时间、状态、所有、活动与遭受;实体也可 以用来描述实体,因而也可以算作一种范畴。与作为实体的主 词范畴 2.事物归入范畴,范畴分为种属与个体。 3.范畴乃事物本性,非人心所造,思想与事物存在的方式有着 关联。 4.事物范畴分为固有范畴与偶然范畴。 5. 通向科学的次序:首先是事物的存在及其过程;其次是我们 关于事物及其现象的思想;最后是我们关于事物的思想转化为 语词,简而言之即事物-思想-语言。
第五讲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与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的生平
• 第一阶段:柏拉图学园时期。公元前384-322年,色雷斯地区的 斯塔吉拉城,父亲为马其顿国王的宫廷医生,17岁入柏拉图学 园,师从柏拉图20年。柏拉图晚期学园的科学倾向与亚里士多 德经验主义倾向。 • 第二阶段:亚索斯研究和初婚、列斯堡岛的海洋生物学研究。 提倡希腊统一对抗波斯。 • 第三阶段:亚历山大家庭教师,关心政治学,搜集希腊各城邦 政体资料。 • 第四阶段:创建吕克昂学园,又被称为逍遥学派。创建图书馆; 指定研究活动程序,如一月一次的聚餐讨论;创建较为全面的 知识分类体系和全新的逻辑科学,哲学和科学方面取得伟大收 获。 • 最后:逃亡与死亡。前323年,希腊兴起反马其顿浪潮,由于担 心希腊民众再次对哲学犯罪,亚里士多德逃至卡尔西斯。于次 年死于一种消化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