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我国乡村治理——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农村社会治理与新农村建设
农村社会治理与新农村建设农村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农村社会治理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关政策,整合和协调社会各方资源,促进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建立稳定、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和谐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则是指以“居住、生产、生活、生态”为主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注重农民需求和权益保障,实现农村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有效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和新农村建设呢?一、建立健全的农村治理体系农村社会治理是以村庄为主要基本单位,由村干部、农民自愿组成的,它需要建立起以村两委为主、村民议事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村民自治组织,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和村党组织代表制度,加强村民组织参与和监督力度,从而提高村民自治意识和主体责任意识,推进村民自治和依法治村。
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包括加快农村电力、通讯、饮水、交通、防汛抗旱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舒适感。
同时,还需重视农村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建设,积极开展扶贫和扶志工作,提升农村居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三、加强对农村社会信用建设,提高农村社会信用水平农村社会信用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农村各方面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诚信认定和记录。
建立农村社会信用主体,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信用方面的监管和制度建设力度,同时还要加强农村信用宣传和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提高农村社会信用水平和整体治理水平。
四、积极发展乡村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通过拓展农村产业、推进全域旅游、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等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
同时,还要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打造美丽新农村。
年终总结对乡村治理体制改革与政策落地的反思与建议
年终总结对乡村治理体制改革与政策落地的反思与建议一、引言在当前乡村治理体制改革与政策落地的背景下,本文拟对此进行反思与建议。
乡村治理体制改革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对于改善农村社会生活、激发农村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以促进乡村治理体制改革与政策的落地。
二、改革的积极意义1. 促进农村公共事务的规范化发展:乡村治理体制改革为农村公共事务提供了规范化的组织和管理机制,有助于解决农村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公共事务的执行力和效率。
2. 增强农民自治能力和参与意识:乡村治理体制改革倡导农民自治,激发农民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农村治理中来,形成共治共治的局面。
3. 推动农村发展的综合性改革:乡村治理体制改革是农村综合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
三、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 乡村治理主体和职责不明确:在改革中存在着乡村治理主体和职责不明确的问题,这导致了乡村治理中履职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权责不一致等问题。
2.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不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乡村治理体制的改革与政策的落地。
需要加强培训、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提升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
3. 乡村治理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信息化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而当前乡村治理的信息化水平和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
四、经验教训总结1. 政策的制定应注重实施可行性:在乡村治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策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实施的可行性,密切关注农民的需求和现实情况,避免过于理论化和空泛化。
2. 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在乡村治理体制改革和政策落地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与之的合作,形成多方共治的局面。
3. 强化监督与问责机制:加强对乡村治理体制改革和政策落地的监督与问责,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确保乡村治理改革能够落到实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代下,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
近年来,我所在的农村也在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我对此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首先,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
这些目标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但很多人的理解却是“规划大、投资大、浪费大、利益小、效果不明显”。
实际上,这个看法是十分片面和错误的。
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它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保障,也是保障城乡统筹的需要。
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和贯彻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本地发展的规划,科学调配资源,加强治理,使之真正成为具有原创性、创新性的发展战略。
其次,我们应该强化产业发展,打造绿色生态产业链。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产业兴旺。
针对目前我所在农村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挖掘本地优势,发挥农村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潜力,建立健全优秀的生态农业产业,推动绿色食品的生产和销售。
同时,需要探索转型升级思路,着力打造集绿色生态养殖、高效农业种植以及生态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生态链,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我们应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同样重要。
在我所在的农村,我们先是在良好的外部环境基础上,大力提升治理水平,并对泥浆滥堆、垃圾乱堆、水污染等重点治理,给人们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
同时,我们加大道路建设,修建了一些重要的农村公路,并提高网络通讯条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总之,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密切结合实际,适时调整策略,不断追求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贡献力量。
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如何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提升农村整体形象,成为新时代下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新农村建设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可以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经济发展。
因此,政府应加大力度投入资金,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方面。
只有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为新农村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需要农村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政府可以通过扶持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引导农民发展农村旅游、乡村美食等特色产业,提升农村经济效益,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再者,要注重教育和文化建设。
教育是农村振兴的基石,只有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才能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同时,文化建设也是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农村成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此外,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农村地区大多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要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只有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才能为未来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只有密切合作,才能推动农村地区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目标。
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重视新农村建设,共同营造一个美丽、现代、富裕的乡村环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成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社会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在新时代下,如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农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过去在农村的公路、用水、供电、通讯、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设施和条件,基本上都是比较滞后的。
在新时代下,如何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力、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了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差异性,单纯模仿城市建设的模式,并不利于解决农村问题。
我们应该尊重农民的需求,贴近实际,通过发挥农村地区的优势和特点,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现代农村。
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土地问题一直都是我们面临的老大难问题。
如何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使农民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土地权益,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当代中国,发展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引领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途径,但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土地制度的问题是核心问题。
对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该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资源环境来制定具体的政策。
同时,在制定土地政策和相关规定时,应该更注重保护农民的权益和利益,防止出现土地流转的过度和不正当性。
三、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需要与我们过去认识到的传统农业形式大不相同。
针对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必须借助更多的高科技手段,推进农业现代化。
同时,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农业结构的调整。
我们不仅要适当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实现生产效益的提高,同时也需要通过种植结构的调整,引进更多的现代化生产设备,以达到更高的农业生产标准,并逐步向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转型升级也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这个背景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思路方面,实现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新型农业、农村经济和乡村治理。
首先,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方式是发展新型农业。
新型农业是一种“绿色智能”、“高效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其中种植技术、现代化农机设备、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优质农产品的生产都十分关键。
为了推动新型农业的发展,政府可以提高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种植技术,引进新型农业设备,并鼓励种植优质农产品。
此外,加强农村零售商业的建设,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组织形式,也是实现新型农业发展的关键措施。
其次,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一。
要实现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首先要注重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政府可以通过投入和扶持,培养本地的产业龙头企业,招商引资引进新的产业,使新型农村建设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动力。
此外,还要推进城乡互通发展,鼓励农村的灵活性和创新性,鼓励农民创业就业,促进农村经济的融合和发展。
最后,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乡村治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乡村治理是实现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
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强乡村管理,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支持和培训,完善基层人才培训机制,建立和完善乡村自治机制,推动农村社会建设的健康发展。
总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我们在新型农业、农村经济和乡村治理等方面加强思考和总结,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方法,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不断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新农村建设的法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试析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不断加快农村法治化进程,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之一,又是制约其进程的关键环节。
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农村法治的建设就不可能有法治国家的实现,当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然而我国社会新农村法治建设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笔者拟对我国社会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村民自治的逐步完善,有力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为农村进一步改革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农村法治建设距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广大农民法律意识薄弱从一九八六年开始中央做出实施五年普法决定,至今四个五年普法教育规划已经完成,“五五普法”正在进行,农村群众的法治观念不断增强,法律意识逐渐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也日益增强。
但是农民的法律意识仍然与现代法治建设进程的要求有很大差距,阻碍着农村法治建设。
一是缺少权利意识。
广大农民受“人治”思想影响,对法律权威认识不深,认为执行法律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有绝对的权力,对自己权利受分割时只是采取“拉关系走后门”而亲近权力执行者,很少采取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是参政议政意识不强,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虽然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但是广大农民对参政议政仍然缺少应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选举在一些地方流于形式,甚至拉票贿选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在村务管理方面,只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少集体感和大局意识,缺乏参与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怂恿了极少数村干部在村务管理上独断专横,侵害集体利益,坑害群众。
(二)村民自治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缺陷村民自治组织是农村法治的重要载体,在农村法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农村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依法治村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农村政治民主程序从制度上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取得了一定成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今年,我们计划投资800万元,启动镇区巷路改造、商贸楼开发、镇区亮化、自来水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乡村与城镇的融合能力,建设农村道路8条20公里;解决群众吃水难题,完成7个村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
三)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使干部执政能力得到增强。
新农村建设关键还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除尘滤布特别是广大基层干部的力量。
我镇将紧紧围绕“五个一”工程,以全面争创小康村(户)活动为基础,扎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典型教育的示范作用,在各村、各支部广泛开展“干群联心”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争当先锋模范;同时,我镇还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引领农民致富的积极作用,推行“支部加协会”工作模式,实现党支部职能作用的转换。
“支部加协会”活动,就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上,实现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农村专业协会为纽带,以科技大户为基础,以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有机结合,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四)加强文明教育科技培训,使农民素质日益提高。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镇要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通过组织实施科普大集、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争取每年培训农民达6000人(次)以上,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科技能人。
从今年开始,我们将尝试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各村开展“能人带动”工程,把农村思想素质好、致富本领高、社会影响大的农民评选出来作为能人,组织他们与“想富不会富、要富没门路”的农民结成帮带对子,发挥能人在农业技术、产业项目、资金信息、市场销售、外出务工经商经验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帮助被带动人从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种植业中尽快转移出来,快速增收致富。
五)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和谐。
要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
新农村建设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新农村建设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农村建设成为社会的焦点。
然而,新农村建设管理制度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改革。
本文从不同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一、强化与农民的互动机制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关注农民的发展和利益。
因此,建议加强农民与政府的互动机制。
首先,建立健全农民代表大会制度,让农民能够直接参与决策和管理。
其次,借助现代通讯技术,建设农民投诉平台,及时解决农民的困难和问题。
最后,鼓励农民参与农村社会组织的建设,推动农村自治与自我管理。
二、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土地是农村的重要资源,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建议改革土地流转制度,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或企业,实现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
同时,完善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机制,防止土地乱象的发生。
此外,应加强对土地入市和流转的资金管理,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合法性。
三、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
建议加大对农村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鼓励农民转变传统种植养殖方式,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
同时,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便捷贷款和信用服务,推动农村创业和产业发展。
此外,引导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建议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
同时,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支持,提高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
最后,鼓励农村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等,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建议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治理,防止农业污染和生态破坏。
同时,加强对农民的环境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此外,推动农村能源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减少农村污染排放。
六、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学习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心得
学习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心得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渐归于实现。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逐渐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土地承包时限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和稳定。
为此,中共中央近期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
这份政策文件主要是要推进和完善乡村治理,以实现“五化”目标。
这包括:乡村经济“五化”、治理体系“五化”、社会文明“五化”、生态治理“五化”、村民自治“五化”。
具体的实践中,这些目标需要从三方面推进,分别为:强化政策保障、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社会服务。
一、强化政策保障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是推进乡村治理的基本前提。
加强农村统筹规划,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和角色,加强政策协调和顶层设计。
并且依据农村发展阶段、地理特征、社会文化、经济条件等方面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
另外,配套资金的投入也非常关键,农村地区普遍资金相对紧缺,应当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同时在财政投入方面加大优惠力度,鼓励各种社会资本的注入和组合办公,形成资本运作,进一步促进农村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
二、完善基础设施交通出行、电力供应、通信网络、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的基础。
应当以农民为主体,推动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同时提供公共服务的照明、保洁、安保等管理都可以采取外包方式进行。
推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在农村的应用,可以解决农村最基本的网络基础设施短板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效率,为他们提供更实用的服务。
三、加强社会服务农村在经济、文化、科技、卫生、教育等方面迫切需要得到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要加强医疗、教育、养老、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支撑力度,鼓励开发基层创新的社会服务项目,为乡村地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同时在信息服务方面,通过建设“互联网+知识共享平台”,而不是以前的“网络服务站”,以避免重复功能,为农民提供了更广泛的信息点对点服务,促进了全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速。
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学习心得
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学习心得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是近年来我国的重要工作之一。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乡村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我通过学习《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深入了解了乡村治理的重要性、面临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下面是我对这些方面的体会和思考。
一、乡村治理的重要性乡村是为城市提供食物、能源、原材料和生态环境的基础。
乡村治理不仅关乎农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也关乎整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因此,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必须切实提高乡村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开端。
二、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主要是:1.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劳动力流失严重。
2.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收入水平低,落后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3.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社会治理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
三、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方向乡村治理的改进方向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础条件。
2.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
3.加强乡村社会管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4.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
五、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发展的根本,必须把握好关键点和瓶颈,重点解决难题,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乡村居民生活质量。
六、培育壮大乡村产业乡村经济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和非农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变农民传统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培育和壮大乡村新经济,促进乡村产业结构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七、加强乡村社会管理乡村社会管理必须建立健全多元化、协调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乡村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促进乡村社会治理水平的提高。
八、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必须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弘扬乡土文化精神,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撑。
总之,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是当前和未来的重要工作。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37
观察思考
GUANCHASIKAO
E-mail: jlrdlzr@ 编辑/李朝瑞
技致富的意识薄弱。特别是大量年富力强、 素质较高的农民外出务工经商, 留在农村从 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多是老弱病残, 文化水 平较低, 农业科技推广、 专业生产和产业化 经营更难以提高。 农村人居环境有待改善。以 “四清四改 两化” (即清垃圾、 清粪堆、 清柴草、 清路障、 改院、 改厨、 改厕、 改圈、 绿化、 美化) 为主要 内容的万村面貌整体提升活动实施以来, 农 村环境状况有所改观, 但后续工作任务依然 相当繁重。部分村尽管建了垃圾池、 安装了 垃圾箱, 但污水乱倒、 柴草乱垛、 垃圾乱堆、 秸秆随意焚烧的现象仍然存在。同时随着 生活垃圾日益增多, 集中堆放和处置成了新 的难题。
存在问题
进展不平衡, 认识有待提高。新农村建设不同程 度地存在着 “上面热、 中间等、 下面靠” 的现象。有的持 等待观望态度, 尤其是群众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是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等、 靠、 要” 思想严重, 主动参与建 骄、 不躁的作风, 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勇于变革、 勇于创新, 永不僵化、 永不停滞, 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 试中经受考验, 努力向历史、 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 的答卷。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必须一切从人 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把人民满意不满意, 人民答应不答 应, 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 第一要务, 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当前我国社 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 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 常态, 我们仍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以新发 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经济发展结构、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坚持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彻底改变以 GDP 论英雄的发展理 念, 促进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健康发展。实现 “两个一百 年” 奋斗目标, 既要数量, 更要质量, 关键在于广大人民 群众都能够享有获得感, 共享发展的成果。对一切搞 劳民伤财的 “形象工程” 和 “政绩工程” 的行为, 要严肃 问责追责, 依纪依法处理。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2016
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JOURNAL O F QINGHAI J UNIOR TEACHERS ’COLLEGE(Education S cience)2006年第(3-4)期No(3-4).2006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是从我国现代化战略高度和“三农”问题实际出发,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要依据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建议》所的构想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当前新农村建设重点是发展农村经济;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公共事业,培育新农民。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千方百计发展农村经济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要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的高产增效是与完善的农田水利建设是分不开的,干旱少雨地区应重点推广节水灌溉和人畜饮水工程。
第二,是乡村道路建设。
路不通,物难流,如何致富?第三,是农村电力建设。
没有心不能上项目、无法照明、无法使用农用机械,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第四,是农村信息化建设。
有线电视、电话要进村进户,加大无线通讯的覆盖范围。
第五,是牧区在认真贯彻耕退还林还草政策的同时,要针对草原日益退化的现实加强草场围栏等配套建设和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
第六,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村庄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要治理农村的脏、乱、差,重点是改厕、改厨、改圈,实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营造良好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
2、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关于建设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马文伟
关于建设新农村的几点思考民和县甘沟乡党委书记马文伟民和县甘沟乡距县城76公里,属高位浅山地区,山大沟深,海拔高,地区条件差,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较低。
全乡共有13个行政村,66个社,2746户,15170人,总耕地面积18818亩(其中退耕还林(草)面积6300亩)。
2011年人均纯收入3680元。
面对这样一个贫困地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建设小康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应当深思和研究。
根据甘沟实际,今后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保证,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甘沟,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努力把全乡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是否解决,观念是否更新,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系重大。
目前,我乡党员干部思想观念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乡情村情认识不够,吃的不透,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认识肤浅,对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够深刻,特别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思想保守,创新意识不够,吃苦精神不强,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不够。
这些问题和差距,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困难和障碍。
谋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思想观念问题。
首先,要从乡党委班子抓起,班子成员要带头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加强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理清工作思路,提高执政能力和服务意识,增强班子成员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班子成员的理论素质和工作水平。
《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学习的思考心得(参考范文两篇)
《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学习的思考心得(参考范文两篇)
范文1
6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
认真学习后,深刻领会到以下重要精神。
1. 明确提出了党在乡村治理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和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特征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内容和基础,乡村治理核心是治理制度,治理制度核心是党的领导。
文件提出的乡村治理制度可以概括为: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
2. 明确了党组织统领其他农村其他社会组织的组织体系。
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
村党组织全面领导村民委员会及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
文件明确提出了村党组织书记应当通过。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总结词
土地确权和流转
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重要基础,有助于保障农民的土地权 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建立完善的土地确权制度,明确农民的土 地权利,促进土地合法流转,提高土地利 用效率。
土地征收和补偿
土地承包和租赁
完善土地征收和补偿机制,确保农民在土 地征收过程中得到合理补偿,维护农民的 合法权益。
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加粮食产量。
研究目的和问题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 生活水平。
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围绕如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 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 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 、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
研究展望
未来我国农村发展需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 发展,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需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村级组织的治理能力 和服务水平,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 营制度等,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的科技含 量和附加值,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农业现代化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 率和农产品质量。
农村旅游
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发展农家乐、民宿等特色旅 游项目,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电商
鼓励农民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拓宽销售渠 道,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关于如何提升新时代乡村治理水平的思考
关于如何提升新时代乡村治理水平的思考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
如何提升新时代乡村治理水平,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首先,加强乡村治理主体建设。
乡村治理主体是决定乡村治理水平的关键因素,只有建设好乡村治理主体,才能推动乡村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要培养和选拔一批具备专业知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乡村治理干部,提高他们的政绩导向和服务意识。
同时,要积极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完善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乡村治理中得到贯彻落实。
其次,加强乡村治理制度建设。
制度是保障乡村治理有效运行的基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强农村基层自治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同时,加强村委会和农民代表大会的建设,促进农民自治,推动社区治理和村民自治有机结合。
第三,加强乡村治理能力建设。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需要有一支专业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乡村治理队伍。
要加强对乡村干部的培训,提高其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同时,要注重知识更新,在乡村治理中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数据共享和数字化管理,为乡村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第四,加强乡村治理社会参与。
乡村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形成治理合力。
要积极发挥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群众组织的积极作用,加强协同合作,推动乡村治理工作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要注重发挥乡村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农民的组织建设,培育和强化农民自治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提升新时代乡村治理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乡村治理主体建设、乡村治理制度建设、乡村治理能力建设和乡村治理社会参与等方面加以思考和落实。
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新时代乡村治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任务。
在提升新时代乡村治理水平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关于如何提升新时代乡村治理水平的思考
关于如何提升新时代乡村治理水平的思考新时代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
为此,我们需要开展全方位的思考和创新,以推动乡村治理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首先,必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社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支撑。
要完善农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推动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广泛性、自觉性和积极性。
建立农村社区治理体系,加强与市场化运作的农村产业组织的对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
其次,需要推动农村智慧化发展。
新时代乡村治理要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升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加大对农村电商、农村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的支持力度,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
同时,要推动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服务的智慧化改革,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三,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保障。
要加大对农村交通、供水、供电、通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要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
第四,要加强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
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法规制度,加强对乡村治理各方面工作的法律监督和约束。
同时,要提高农村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推动乡村治理水平向依法治理方向发展。
最后,要加强乡村治理的社会参与和民主监督。
建立健全农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村民自治的民主化改革,提高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鼓励社会组织、专家学者等各方面力量参与乡村治理,提供智力支持和参与监督。
总之,提升新时代乡村治理水平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各方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我们应该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创新思维方式和方法,全面推进乡村治理改革,努力实现乡村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真正实现乡村富裕和美丽乡村的目标。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2023-10-3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目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结论与展望0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述背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为了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之一,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福利和幸福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农村地区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
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特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特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农民为本,因地制宜,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目标0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概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得到重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村环境治理存在短板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不力农村文化建设缺乏引导和支持0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建设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
包括道路、桥梁、水利、电力、通讯等设施的完善,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 2 世纪 以来 , l 我国乡村 治理 的宏 观环境 开始呈 现出有利
的变 化 。
第一 、 乡村 治理 有 了宏 观 的法 治环 境和 微观 的法 律依 据 。19 97年党的十五大提 出了“ 依法治 国” 本 方略 , 意 基 它 味乡村治理开始实现法治化转型 ; 19 而 9 8年 国家颁布< 民 村 委员会组织法》, 则意味着 国家 长期在 乡村试行 的村 民 自治 开始有 了明确的法律依 据。乡村村 民 自治 由此成长 为 中国
经 济 引 导 和 公 共 服 务 的 转 变 。 与 之 相 适 应 , 国 乡村 治 理 的 我
模式也开始 由传统的 国家 一体化 模式 开始 向国家与 乡村二 者兼顾的治理模式 过 渡。 20 … 0 6年 , 国全面 取 消农业 税 , 我 意味着 国家对乡村的社会资源汲取功能进一步减弱 , 由此加
有这 样 , 才能加强 乡村治理 , 而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从 为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 社会 添砖加 瓦。
关键 词 : 乡村 治 理 ; 农 村 建设 ; 新 问题 ; 自治 ; 度 创 新 ; 考 制 思
中 图 分类 号 :I 2 . ) 27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4 8 2 1 )3— 0 7— 3 10 8 5 (0 0 0 0 1 0
一
、
乡村 治 理 的变 化 及 存 在 的 问题
城打工。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根本未变 , 民工身份 无法置 农 换 成城镇居 民的情况下 , 引发 奇特的“ 鸟型” 候 民工潮现象 ; 而乡村 青壮劳力 大量外出又导致 乡村 出现空巢老人 、 留守儿
童 等 问题 。 3 进 入 2 世 纪 , 家 开 始 调 整 现 代 化 战 略 , J 、 1 国 实
改革开放 以来 , 我国乡村治 理发 生 了巨变 : 一是 乡村 治
理 结 构 发 生 了根 本 性 变 化 。1 8 9 3年 政 社 合 一 的 人 民 公 社 体
制彻底解体 , 我国广 大的乡村 陆续 出现 自发的村 民 自治 。二
是 乡村 治 理 结 构 的功 能 有 了重 大 调 整 。人 民公 社 的解 体 , 家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民主 在 农 村 基 层 的 表 现 形 式 。
不少问题。具体可概括如下 : 、 1受传统人 民公社体制 解体的 影响 , 乡村治理 的核心结构—— 乡村基层党组织普遍 存在着
弱 化倾 向 。 一 些 乡村 治理 出 现 瘫 痪 现 象 ; 一 些 乡村 出现 【另 2
度 。2 0 06年 中 央 出 台 一号 文 件 , 出 了 “ 设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作 建
家族恶势力把持乡村治理 , 导致 乡村 治理恶 化 ; ] 、 我 国 C2 受 3
现 代 化 发 展 导 致 社 会 转 型 加 速 的 影 响 , 村 人 才 流 失 严 乡 重 。 由 此 衍 生 一 系 列 问 题 : 先 是 乡村 人 才 进 城 , 村 公 共 首 乡
第二 , 乡村 治理从微 观 1 0 0年 9月
景 德 镇 高 专学 报
J u n l o i g e h n C l g o r a fJn d z e o l e e
Vo . 5 N . 12 o 3
S p. 2 0 e 01 l 7
加 强 和 改 进 我 国 乡 村 治 理
速 了我 国乡 村 治 理模 式 的 转 型 。 乡 村 治 理 结 构 、 能 和 模 式 的 变 化 , 说 明 现 阶 段 我 国 功 都 乡 村 治 理 还 处 在 过 渡 时 期 。 而 过 渡 期 的 乡村 治 理 还 存 在 着
二 、 时 期 乡 村治 理 的宏 观 环 境 新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的推行 , 民 自治 的 出现 , 预示 着我 国 村 都
乡村 治 理 结 构 的 功 能 正 进 行 着 市 场 化 、 主 化 的 转 型 。 乡村 民
治理结构的功能 由原来服务于 国家 的政治控 制、 资源汲取 和 社会管理开始转 向服务于 国家与乡村二者兼顾 的政治 整合 、
施“ 以工补农 , 以城 带 乡” 政策 , 乡村 治理 又 引发 一些 新 问 题: 其一是 国家实施大学 生村官 计划 , 学生村 官存 在着 短 大 期 化的问题 ;o 二是 国家 征用农村土地 , 【其 在村 民中引发 征 地 补偿 款分配矛盾 纠纷 问题 ; 三是国家 出台一系 列惠农 、 其 支农 和开发农村市场 的补贴政策 , 乡村治理 出现公共服务严 重滞后 于乡村发展 的问题 。4 一些乡村集体负债累累 , 、 乡村 治理公共资金短缺 , 出现“ 有人主事 , 无钱办事” 的窘况 。7 【
— —
推 行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的几 点 思 考
晏 功 明① 郝 海 望
( 景德 镇 高专 思政部 , 江西景德 镇 3 30 3 00)
摘
要 : 受建 国后 人 民公 社 时期 乡村 治理 国家 一 体 化 、 阶段 社 会 转 型 加 速 和 国 家现 代 化 战 略 调 整 等 诸 多 因素 的 现
影响 , 国乡村治理存在着 乡村治理核 心结 构弱化、 我 乡村人 才缺乏 、 乡村 治理 结构服务 功能滞后等 问题 。为解决上
述 问题 , 先 , 重 点 强化 乡村 基 层 党 组 织 建 设 , 首 应 通过 发 挥 乡村 基 层 党 组 织 的 战 斗 堡 垒作 用 来 推 进 村 民 自治 ; 次 , 其 应根 据城 乡现 代 化 进 程 的 节 奏 , 实现 乡村 制 度 的 有序 供 给 和 创 新 ; 第三 , 增 强 乡村 治理 结 构 服 务 乡村 的 功 能 。 只 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