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指标看社会和谐度
和谐社会指标体系
和谐社会指标体系和谐社会指标体系是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一种量化指标体系,旨在评估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情况,从而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依据和指导。
和谐社会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的指标,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维度。
经济维度是衡量一个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收入、就业率、居民消费水平、贫富差距等指标。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规模的重要指标,其增长代表经济发展情况,而人均收入则衡量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
就业率是反映社会稳定和居民生活改善的重要指标,居民消费水平则代表人们的生活水平。
贫富差距则是衡量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指标,较小的贫富差距代表社会收入更加平等。
政治维度是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主要包括政府治理能力、行政效能、政府透明度、公民参与度等指标。
政府治理能力代表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行政效能则反映政府服务效率。
政府透明度是衡量政府开放程度和信息公开情况的指标,公民参与度则代表人民参与政府决策的能力和机会。
文化维度是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包括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文化传承等指标。
文化多样性反映社会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程度,文化交流反映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情况,文化传承则衡量文化的传承能力和活力。
社会维度是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包括社会安全和社会公平两个方面的指标。
社会安全包括犯罪率、社会治安和个人安全感等指标,反映社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程度。
社会公平则包括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公平等指标,反映社会对人民基本权益的保障程度。
环境维度是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包括环境污染、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三个方面的指标。
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指标,反映社会对环境的保护程度和居民生活质量。
资源利用则反映社会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情况,生态保护反映社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程度。
社会和谐度的七大指标统计
、
社 会 秩 序 和 社 会 稳 定 指 数
社会秩序 指数 由刑 事 、 安 、 治 贪污 、 生产 和安全 等 5 指标 组 项 成 的统计数据显示 l7 ̄2 1 99 00年问 , 国社 会秩序 指数 年均递 减 我 1 % , 中每万 人 口刑 事 案件 立 案 率从 17 的 5 . 其 7 9 8年 . 上 升 到 5件 2 1 年的 4 . 。按 逆指标计算 , 00 5 6件 年均递减 7 , % 以同样 的方法 计
减 3%。 . 9
社会稳定 指数则 由通货膨胀 、 失业率 、 贫富差距和城乡贫 困率
等指标组成 , 根据国家统计局 的有 关数字计 算 2年 问我 国社会稳 定指数增减相抵 后 年均 递减 11 , 中通货 膨胀 率 年均 递减 7 . 其 % . 8 , % 实际失业率年均递减 1 % , 富差距年 均递减 4 % , 乡贫 . 贫 2 . 城 7 困率 递增 1 % , . 显示 总体上我 国减 贫成果 是 突出 的, 其 中城 镇 1 但
提 醒 在 和谐 社 会 建 设 时 予 以 特别 注 意 。
一
G P的 比例从 6 %到 9 % 的期间范 围内一直在快速提高 ,o9 D . 5 . 5 2 o ̄ 2 1 年虽然采取 了调 整措施 , 00 投资率 仍提高 至 4 . 7 %和 5. , 3 1% 由 5 于投资过热 而引发 了原材料和燃 料的 紧张 、 重复建设 和盲 目建设 造成了生产能力过剩 , 产品积 压 ; 一方面 , 另 综合 反映经济 效益 的 指标投资效果系数( 增 G P与 固定 资产 投资 的 比例 ) 新 D 则在 3 2年 中分别 下降 了 5%和 5% , 3 5 平均每年递减 25 . %和 2 % 。 . 6
和谐社会建设中和谐度指标体系研究
10 8
社会安全: ( 1)治安案件发生率 (逆指标 ); ( 2) 刑事案件立案 率 (逆指标 ); ( 3)每万人拥有律师数; ( 4)每 10万人交通事故 死亡人数 (逆指标 ); 社会公平: ( 1)城乡收入水平差别; ( 2)贫 困人口比重; ( 3)基尼系数。社会机制: ( 1)决策监督率; ( 2)廉 政率; ( 3)社会矛盾化解率。
评价指标, 由 22个三级指标构成。这一层次是和谐社会评价指 标体系的基础层次。各指标经过精心挑选, 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和独立性, 同时又较易从现行统计系统取得权威数据。
3 和谐社会建设中和谐度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下列原则: ( 1)科学、 全面性原则。科学是指指标的选取是否科学, 直接关系到评价 结果的合理性。评价指标的选取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客 观如实地反映社会的和谐性。整个指标体系应能充分反应社会
标及权重的确定、指标的数据采集和处 理七个方面, 展现 了 我国和谐社会建设 中和 谐度 评价指 标体 系建立 的全 过程。 这一体系由 3个层次、6个分系 统、22 个具体指 标构成。 这 些信息构成了反映社会和谐状况所需信息的整个系统。 关键词 : 和谐社会 建设; 和谐度; 指标体 系 中图分 类号: B03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01- 490X ( 2011) 1- 108- 02 作 者: 段学芬, 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院长, 教授, 硕士生 导师; 李翠玲, 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硕士生; 天津, 300191 基金项 目: 天津哲 学社会科学 规划基金 重点项目, T JSR 07
2 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框架设计 任何指标体系的建立都必须先有一个具体指标所赖以附 着的基本框架。这个基本框架实际上就是对应于特定对象而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朱庆芳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申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拥有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目前,促进社会和谐已取得全国人民的共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深入人心,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社会形势基本稳定。
这可在我们构建的由38项重要指标组成的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的历年增长速度比较中可以得到反映(见表1)。
表1 历年社会和谐度各子系统递增速度的比较发展速度(%)平均每年递增(%)2005年为1978年的2005年为1990年的2005年为2004年的1979-2005年 1991-2005年社会和谐度综合指数1-4项398.0 226.7 104.2 5.2 5.6 1-6项280.8 181.) 104.7 3.9 4.11.社会结构指数259.6 151.4 103.82.83.82.人口素质指数505.3 253.0 106.2 6.2 6.43.经济效益指数361.8 270.3 101.94.9 6.94.生活质量指数413.4 203.1 106.15.4 4.85.社会秩序指数68.0 83.6 110.7 -1.4 -1.26.社会稳定指数75.5 67.0 100.8 -1.1 -3.0从表1看,改革开放27年来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为负增长外,其他四项社会经济指数都有较大增长,社会秩序的负增长在2005年已大有好转,由于警力的加强,安全事故死亡率、刑事案件立案率及贪污受贿受案率均比上年下降,使社会秩序指数首次扭转了下降趋势。
2005年社会稳定指数也比上年度增长了0.8%。
综合指数比上年增长4.2%,27年年均递增5.2%,1991年以来15年年均递增 5.6%,其中以经济效益指数年均递增最快,其次是人口素质指数、生活质量指数递增与社会结构指数递增。
从主要指标看,2005年与1990年比较,增长最快的是每万人口大学生和人均生活用电量,分别递增13.5%和11.5%;增长8%-10%的是人均财政收入、人均GDP、社会劳动生产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了7.5%(速度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及其综合评判研究(一)
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及其综合评判研究(一)摘要]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是指一个特定区域范围内报告期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之间所结成的相互联系、相互适应、协调运行的良好状态关系的程度。
社会分配和谐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随地都在运动变化着的。
构造社会分配和谐度的综合评判体系,应当以产出与分配增长协调度、劳动效率与收入分配协调度、生产要素报酬和谐度、层际分配和谐度四个层面的有机整合为切入点和推进路径。
关键词]公平分配;效率分配;和谐度;综合评判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又很难解决的一对矛盾。
这一矛盾的双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所内生的问题也是不同的。
从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史进程来看,改革开放之初,人民生活水平极其低下,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我们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高度重视经济效率的提高,这是具有重要的战略眼光的。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一系列社会问题由此引发。
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从公平与效率的内在逻辑关系中,进一步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社会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矛盾问题,尽快提升社会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的和谐水平。
否则,经济效率就不可能在整体上得以持续提高。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社会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是否和谐?社会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和谐程度性态怎样?以往人们大多只是根据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或基尼系数水平来进行判断,没有将经济效率与价值分配进行匹配比较和关联分析,既缺乏科学性,又缺乏判断操作上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其判断结果的置信度和说服力极低。
本文试图以产出与分配增长协调度、劳动效率与收入分配协调度、生产要素报酬和谐度、层际分配和谐度四个层面的有机整合为切入点和推进路径,就社会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和谐程度的综合评价体系进行深度探讨。
1.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的涵义和特征1.1稳定与发展是当今中国最大的政治,也是公平与效率的集中体现。
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是社会收入分配这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一、背景介绍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用来评价一个社会的各种方面的指标体系,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等方面。
该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地反映一个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为政府和公众提供决策和参考依据。
二、经济发展类指标1. GDP总量: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大小。
2. GDP增长率:反显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
3. 人均GDP: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收入水平。
4. 外贸进出口额: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情况。
5. 财政收支情况:反映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状况。
三、教育水平类指标1. 教育投入比例:反映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
2. 师生比例:反映学校师资力量是否充足。
3. 毕业生就业率:反映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社会对其专业技能需求程度。
4. 教育质量评估:反映学校教育质量是否达到一定水平。
四、文化传承类指标1. 古迹保护程度: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
2. 文化产业收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
3. 传统文化传承情况: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
五、环境保护类指标1. 空气质量指数:反映空气污染程度。
2. 水质状况:反映水环境污染程度及水资源利用情况。
3. 生态环境保护指数:反映生态环境状况及保护力度。
六、社会和谐类指标1. 社会治安状况:反映社会治安稳定程度。
2. 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完善程度:反映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保障力度。
3. 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程度:反映政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
七、创新能力类指标1. 科技投入比例:反映政府对科技事业的重视程度。
2. 科技成果转化率:反映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3. 专利申请量: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强弱。
综上所述,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和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这些指标能够客观地反映一个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为政府和公众提供决策和参考依据。
社会和谐评选标准
社会和谐评选标准
社会和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目标之一。
为了评选出社会
和谐的个体或机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评选标准:
1. 互助合作:评选者应该展现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并积极与
他人合作,共同达成共同的目标。
这可以包括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2. 公平正义:评选者应该展现公正和正义的行为。
他们应该遵
守法律和道德规范,不偏袒任何一方,公平地处理各种纠纷和冲突,维护社区的公共利益。
3. 和平解决:评选者应该重视和平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应该
具有冲突解决的技巧和能力,避免使用暴力或武力手段解决争端,
而是通过对话、妥协和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 环境保护:评选者应该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他们应
该积极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推动
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5. 社区参与:评选者应该积极参与社区事务。
他们应该积极投入到社区建设和社区活动中,为社区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可以包括参加社区会议、组织社区活动、参与社区项目等。
这些评选标准旨在奖励那些对社会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个人和机构。
评选的结果可以作为榜样和鼓励,促使更多人关注社会和谐,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社会指标方法评估的内容
社会指标方法评估的内容
社会指标方法评估的内容包括:
1. 社会福利指标:衡量社会福利水平的指标,例如人均收入、人均GDP、人均消费支出等。
2. 社会不平等指标: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指标,例如基尼系数、收入分配差异等。
3. 教育指标: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例如教育投入比例、教育资源配置等。
4. 健康指标:衡量健康水平的指标,例如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医疗资源覆盖等。
5. 就业指标:衡量就业状况的指标,例如就业率、失业率、劳动力参与率等。
6. 环境指标:衡量环境质量的指标,例如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指数、能源消耗等。
7. 社会安全指标:衡量社会安全状况的指标,例如犯罪率、社会保障覆盖率、社会保险金发放水平等。
8. 社会信任指标:衡量社会信任程度的指标,例如社会信任度调查、信任机构数量等。
9. 社会参与指标:衡量公民社会参与程度的指标,例如志愿者参与率、社团组织数量等。
以上内容仅为一些常见的社会指标评估内容,具体评估的指标和方法会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背景而有所不同。
和谐社会指标体系
和谐社会指标体系和谐社会指标体系是对一个社会和谐度进行评估和衡量的一套指标体系,旨在反映社会的平稳、稳定、有序和良好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
建立和完善和谐社会指标体系,有助于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的状况,为政府制定社会建设和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和谐社会指标。
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指标。
这类指标主要关注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互动和和谐程度。
常见的指标包括人口自愿结社指数、公民道德指数、社会凝聚力指数等。
人口自愿结社指数可以通过调查统计社会组织的数量、规模和活跃度,反映社会成员参与社团组织的自愿程度。
公民道德指数则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行为观察等方式,评估公民道德水平的高低。
社会凝聚力指数可以通过测量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合作和支持等因素,反映社会整体凝聚力的强弱程度。
其次是人与环境的关系指标。
这类指标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常见的指标包括环境质量指数、可持续发展指数、生态平衡指数等。
环境质量指数可以通过监测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污染等因素,评估环境的优劣程度。
可持续发展指数可以通过统计资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排放等指标,反映社会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生态平衡指数可以通过评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反映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再次是人与组织的关系指标。
这类指标关注个人在组织内部的发展和与组织之间的互动情况。
常见的指标包括组织氛围指数、员工满意度指数、组织创新指数等。
组织氛围指数可以通过员工参与度、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文化等因素,评估组织的和谐程度。
员工满意度指数可以通过调查统计员工对工作环境、待遇和晋升机会的满意程度,反映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和忠诚程度。
组织创新指数可以通过评估组织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反映组织在技术、管理和市场方面的竞争力。
最后是公共服务因素指标。
这类指标关注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和效能。
常见的指标包括公共服务满意度指数、社会保障指数、治安水平指数等。
衡量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准
衡量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准
衡量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准是多元化的,它涵盖了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社会公正与平等、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标准:
1.经济发展水平: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社会往往拥有更好的生活水平、更广泛的教育机会、更先进的科技和更完善的基础设施等。
2.教育程度: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社会的教育程度是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教育程度高的社会往往具有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更好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3.文化和艺术:文化和艺术是一个社会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其文明程度。
具有多元化、包容性和创新性的文化和艺术传统,往往是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所具备的。
4.社会公正与平等: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具有公正、平等、尊重和保护人权的价值观,以及透明、负
责任和民主的政治制度。
这些是一个社会实现文明的基本前提。
5.科学技术水平: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可持续性的科技成果,往往是一个文明社会所具备的。
6.环境保护意识:一个文明社会应该具有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对于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是一个社会实现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这些标准并不是全部,因为衡量文明程度的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而异。
总的来说,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社会公正与平等、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取得平衡和进步。
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探究
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探究内容摘要:围绕党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六大特征,本文对“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研究本着宏观、客观、直观相结合的原则,用指数来反映指标体系,用指数或用特征指标来反映分类指标,整个指标体系构成的指标选择少而精,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的要求出发,从近年来我国改革发展实际取得的成绩方面去总结,从未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去思考、去深化发展,力求为各界提供一个可以观察社会和谐发展的评判视角。
关键词: 和谐社会评介指标研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全面小康社会基础上的“和谐社会”,而不是建立在贫穷落后基础之上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发展基础上的“和谐社会”,而不是建立在停止不前基础上的“和谐社会”。
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发展了,全社会的和谐才有可能,才能解决好社会的公平问题,解决好城乡差别问题,解决好社会的保障安全问题,才能体现出社会的公平、民主、法制,体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小康、自由和平等。
本文试图从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社会公平、生存环境和享受发展五个方面,探索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一、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情况,必须要有一个明确而量化的指标体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以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人和环境的和谐为基础,而遵循以下原则:(一)系统性和谐社会是一个综合体系。
它包括从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工业;从农村社会过渡到城市社会;从不太完善的民主社会过渡到较发达的民主社会;从传统文明过渡到现代文明。
不仅强调经济因素,也要强调社会转型、民主化进程的提高和文明层次的提升。
因此,和谐社会是一个广泛、综合、系统的范畴。
它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和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
和谐社会标准必须体现这种系统性,各个指标之间,要形成有机、有序的联系,从多方面反映和谐社会建设的进展情况。
(二)以人为本传统的发展观是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物质财富的增加、速度增长等方面,以经济增长为中心。
西藏社会和谐程度评价指标的筛选
大陆桥视野·2016年第16期 11由于社会的和谐涉及到多个方面,而每个方面的情况又由多个指标来反映,这些指标之间可能存在关联,也可能彼此不相关,因此,要构建一套反映西藏社会和谐程度的指标体系,就需要对反映西藏社会和谐各个方面的指标进行筛选,确定出一套简洁高效的指标体系。
现有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根据专家经验主观确定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这类方法的弊端是指标的选择受人为影响较大,易于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二是客观筛选方法, 如兰国良[1]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评价指标进行了筛选,欧阳建国[2]等利用因子分析法选取中国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此类方法易受选择样本数据的影响,并且完全依靠数据确定指标,容易忽略指标的实际含义。
由此,本文提出首先定性的初选指标,然后将信息熵约简法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相组合,实现对指标的定量筛选,再根据和谐社会的内涵及西藏社会的特点对用定量方法得到的指标体系进行定性的补充和完善,最终建立科学的西藏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证检验,确认为较为理想的结果。
一、指标筛选的基本原理与过程(一)筛选思路1.通过信息熵约简法删除对准则层区别能力小的指标 ,保证指标对社会评价具有高度影响。
2.通过相关性分析删除各准则层内相关系数大的指标 ,避免指标之间信息重复。
(二)指标筛选前的数据规范化1.正(负)向指标规范化。
设xij为第j个评价对象第i个指标的隶属度;vij为第j个评价对象第i个指标的值;n为被评价对象的个数。
根据正向指标的规范化公式[3],xij为:111min()max()min()ij ij j nij ij ij j nj nv v x v v ≤≤≤≤≤≤−=− (1)负向指标规范化公式只是分子为最大值减去第i个指标值。
式(1)表示第j 个评价地区第i个指标值与该指标最小值的偏差相对于该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偏差的比重,比重越大标准化后值越高。
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探讨文章首先阐述了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提出: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设计出一套较为客观的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的标准值及权重,最后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和谐社会的实现程度进行综合评价。
标签: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社会公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为此,从定量分析的视角看,当前急需构建一套可以用来评估和谐社会的指标体系,作为衡量和评价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程度的基本尺度和重要标准。
一、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1.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以及社会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相处。
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这种和谐包括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阶层之间的和谐等。
概括地说,所谓和谐社会,就是充满创造活力,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公共秩序稳定、人们和睦相处的社会。
2.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
从和谐社会的含义可以看出,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社会公平基础之上的,其中,社会是否公平是能否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所谓社会公平,就是在平等、公正的制度、政策和规则下,人人享有同等的生存、发展机遇和权利,并且重视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社会保障和人道主义公平。
其基本内容就是制度公平和政策公平,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效率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五个层次。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同样,—个公平的社会也必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只有人们普遍认同了社会是公平的、公正的,各种利益关系才能得到有效协调,人与人之间才能融洽相处,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整个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和谐发展。
如果社会长期存在严重不公,就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激化各种矛盾,甚至酿成社会动荡,使发展的成果毁于一旦,也就不可能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论幸福社会的评价指标与构建方法
论幸福社会的评价指标与构建方法幸福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也是每个社会都应该追求的理想状态。
然而,幸福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不同的人对于幸福的理解和追求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那么,在构建一个幸福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幸福,并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实现这个目标呢?一、幸福社会的评价指标1. 经济指标经济指标一直是评价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准,如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财富分配等。
然而,我们也清楚地知道,仅仅追求经济增长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即使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再发达,但如果缺乏公平公正,贫富差距太大,人们也难以感受到幸福。
2. 社会福利指标社会福利指标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保健、教育等。
它们为社会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和服务,可以让人们获得更多的平等和自由,从而感受到幸福。
中国在社会福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需要加强政府投入和社会参与,以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平等的福利。
3. 文化教育指标文化教育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幸福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包括文化产业、科学技术、教育等方面的指标。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国依然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文化产业薄弱等,需要全社会来努力推进。
二、构建幸福社会的方法1. 加强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构建幸福社会的基本前提,只有在公平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 保障人民权益保障人民权益是构建幸福社会的根本任务,包括保障人民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权益。
政府应该加强对于人民权益的保护和维护,使每个人都能在平等的基础上享有自由和权利。
3. 加强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加强是构建幸福社会的重要方向。
在这个方面,政府需要加强对于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并且让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其中。
4. 加强文化教育建设文化教育建设是构建幸福社会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该加强对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入,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需要积极推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源泉。
七大指标看社会和谐度
七大指标看社会和谐度李洁(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06年第34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可以从一些主要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中找到方向与答案。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朱庆芳研究员从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中,选取了38个重要指标组成指标体系,概括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不平衡现象,需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特别注意。
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难以乐观社会秩序指数由刑事、治安、贪污、生产、安全等五项指标组成。
统计数据显示,1979~2004年26年间,我国社会秩序指数年均递减1.7%,其中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率从1978年的5.5件上升到2004年的36.4件,按逆指标计算,年均递减7%;以同样的计算方法,贪污贿赂渎职受案率和治安案件发案率,年均递减1.6%和5.4%。
在安全指标中,2004年我国交通、工伤、火灾死亡人数高达14.6万人,每10万人死亡率由1979年的4.4人增至11.3人,年均递减3.5%。
社会稳定指数则由通胀、失业率、贫富差距、城乡贫困率等指标组成。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字匡算,26年间我国社会稳定指数增减相抵后年均递减1.1%。
其中通货膨胀率年均递减5.8%,实际失业率年均递减0.8%,贫富差距年均递减3.7%,城乡贫困率递增1.1%,显示总体上我国减贫成果是突出的,但其中城镇贫困率年均递减6.4%,城乡收入差距递减0.8%。
让民众拥有充分安全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社会秩序和稳定指数的下降直接导致了居民社会不安全感的增加。
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公司在2005年岁末的居民生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从2003年~2005年已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农村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更是大幅下降;在影响社会治安安全感的因素中,农村居民忧心财产安全,而城镇居民则更多地担心恶性犯罪的增加。
据分析,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拉大导致居民治安敏感度上升,农村社会治安管理落后、应变能力差,城市流动人口较多、治安环境复杂,加上我国警力不足的现状,都是影响居民安全感的重要原因。
多元社会和谐评选标准
多元社会和谐评选标准
简介
本文档旨在提供多元社会和谐评选标准,以帮助组织或机构评估和选择在多元社会中促进和谐的个人或团体。
标准一:尊重多样性
- 候选人应展示对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态度。
- 候选人应积极参与并支持多元文化和社群的活动。
标准二:促进平等
- 候选人应致力于推动平等和平衡发展。
- 候选人应支持平等的教育、就业和机会。
标准三:促进相互理解
- 候选人应积极倡导相互理解和和谐的交流。
- 候选人应参与跨文化对话和交流活动。
标准四:促进社会凝聚力
- 候选人应具备领导能力,能够团结和调解多元社会中的不同
群体。
- 候选人应参与社会服务和义工活动,促进社会凝聚力和共融。
标准五:反对歧视和偏见
- 候选人应展示公正和客观的态度,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
和偏见。
- 候选人应支持并参与反歧视运动和活动。
标准六:解决社会冲突
- 候选人应具备解决社会冲突的能力和策略。
- 候选人应支持和参与调解和解决社会纷争的活动和项目。
请注意,以上评选标准仅为参考,评选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调整和补充。
确保评选过程公正、透明,并与相关利益相关方进行
充分沟通和协商。
数字里的中国社会和谐度
数字里的中国社会和谐度朱庆芳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出现负增长为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和谐度,本文选择了38个重要指标组成指标体系,它包括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效益、生活质量、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六个子系统。
资料来源为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民政、劳动统计年鉴、有关部委提供的数据及调查资料。
1979—2003年25年间,经济社会27个指标的综合指数年均递增速度为5.4%,各子系统指数变化最快的是生活质量递增6.0%,其次是人口素质为5.8%,经济效益和社会结构指数递增5.4%和3.9%。
但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却出现负增长。
社会秩序指数25年年均递减2.096。
其中,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率从1978年5.5件上升为2003年34.1件,按逆指标计算,年均递减9.0%;贪污贿赂渎职受案率和治安案件发案率,年均递减3.2%和5.2%;每10万人交通、工伤、火灾死亡人数2003年达13.6万人,每10万人死亡率从1979年4.4人增至10.6人,年均递减3.5%;25年间社会稳定指数增减相抵后年均递减1%。
其中,通货膨胀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递减5.8%,实际失业率年均递减0.8%,贫富差距年均递减4.1%,城乡贫困率递增6.4%,其中城镇贫困率年均递减7.3%,城乡收入差距递减0.9%。
社会稳定与社会秩序密切相关,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意味着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的上升。
25年来,此两项指数均呈现负增长,影响了综合指数的增长。
如25年经济社会27项指标的综合指数年均递增为5.4%,若包括社会秩序、社会稳定11个指标综合计算,年均递增只有4.2%,影响综合指数1.2个百分点,影响度为22%,其中1991—2003年13年影响度上升至31%。
这充分反映了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拖了发展的后腿。
在GDP总量中,社会发展总支出增长速度慢、比例低国家用于文教科卫、社会福利的事业费和基建投资,统称为社会发展总支出,不包括社会和集体个人投入。
决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标
决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标决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标「何谓才是美好的生活?」,金钱基本上只是享受生活美好事物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目的。
毕竟,牺牲了健康、爱和闲暇,仅仅换来一堆纸或电子讯号,难道还有比这更蠢的吗?多少才满足?决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标一、健康身体完整运作,达成动物本性的完善。
健康包括维持生命所需的所有事物,但绝对不限于此。
健康还代表了活力、能量、灵活等等。
换句话说,因为工作而伤害了自已的健康是不值得的。
二、安全个人正当地预期,生活会或多或少维持习惯的方向,不会受到战争、犯罪、革命或社会经济大幅动荡所干扰。
安全是必要的条件,以实现我们列表上的其他基本元素。
事实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五个层次,「生理」、「安全」、「心理」、「尊重」、「自我实现」,也将安全摆放在第二位,安全的重要性无庸置疑,没有了安全,我们生活会变得不安稳。
三、尊重「尊重不代表同意或喜欢,一个人可以尊重他的敌人。
尊重也不代表任何特殊的崇拜。
不过,尊重的确代表特定的认知或「考虑」其他人的观点,基本上不同于对动物的态度。
」意思是,每个人某种程度上都渴望受到其他人的尊重,一旦没有了尊重,一个人就会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因此,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能够被需求、被尊重。
四、个性个性主要是指构思与执行生活的计划,以反映出个人的品味、性情与对善的概念。
拥有个性,让每个人可以自由的发挥自己、做自己。
而拥有私人财富,则可以让一个人有更多的机会能够依照自己的品味来过生活。
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研究显示,都市过度拥挤,对行为与情绪会产生不良作用,因此,每当人们到野外接触大自然时,才会顿时觉得美好。
换句话说,现今的社会应该确保在都市的持续发展下,能够继续维持乡间环境,而不是完全将乡间环境排除在外。
六、友谊没有人可以独自一个人生活一辈子,每个人都需要友谊,包括父亲、配偶、老师、同事等等。
人们因为友谊的存在,而感受到不样的情感,友谊与亲情给的感觉是不同的。
「没有人会选择不要朋友,即使他拥有其他美好的事物。
社区治理评估方案
社区治理评估方案1. 简介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在社区治理方面,评估成为了一项越来越重要的工作。
评估社区治理质量,可以为社区下一步规划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针对社区治理的评估方案进行探讨,分析不同评估方法的优缺点,提出适合中国社区的评估指标体系。
2. 社区治理评估方法社区治理评估方法可以分为三种,即定量方法、定性方法和混合方法。
2.1 定量方法定量方法是通过一系列的数值和数据,从多个方面来评估社区治理水平。
例如,通过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和治安指数等指标来评估社区治理水平。
定量方法具有数据精确、可比性强的优点,但也有可能忽略了一些难以用数据来描述的情况。
2.2 定性方法定性方法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从不同角度探讨社区治理质量。
例如,通过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居民对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和社区服务的评价。
定性方法能够上传数据所描述不了的柔性信息,但也可能存在主观性较强和可比性差的缺点。
2.3 混合方法混合方法是将定量和定性方法结合使用,以综合的方式评估社区治理水平。
通过定性方法获取全面详细的数据,用定量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社区治理质量。
3. 社区治理评估指标体系针对中国的社区,建议采用以下三个大方向、十个方面和二十多项具体指标来进行调查评估:3.1 大方向•社区治理•居民满意度•社会环境3.2 方面3.2.1 社区治理方面•社区管理体制•社区组织建设•社区信息公开和网络服务•社区民主管理水平3.2.2 居民满意度方面•基础设施设备•生活环境•社区服务3.2.3 社会环境方面•社会和谐度•治安水平•公共设施使用效率3.3 具体指标•社区管理体制:居委会设立情况,人员编制和职责分工•社区组织建设:社区人员参与程度、组织机构设置•社区信息公开和网络服务:信息公开方式和途径,社区网站建设和维护情况•社区民主管理水平:包括选举方式、居民代表工作及代表会议等•基础设施设备:主要包括自来水、燃气、通讯网、交通、污水处理建设及维护状况等•生活环境:噪声、气味、尘土、卫生、植被、污染状况等•社区服务:包括医院、教育、养老、旅游、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立和维护情况•社会和谐度:体现社区文化、信仰、宗教等方面的和谐度•治安水平:包括刑事犯罪次数、社会治安事件发生率等•公共设施使用效率:主要考核公共设施的使用方便性和通用性等4. 结论针对社区治理评估,本文提出了三种评估方法及三个大方向、十个方面、二十多项具体指标的社区治理评估指标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大指标看社会和谐度李洁(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2006年第34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可以从一些主要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中找到方向与答案。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朱庆芳研究员从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中,选取了38个重要指标组成指标体系,概括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不平衡现象,需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特别注意。
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难以乐观社会秩序指数由刑事、治安、贪污、生产、安全等五项指标组成。
统计数据显示,1979~2004年26年间,我国社会秩序指数年均递减1.7%,其中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率从1978年的5.5件上升到2004年的36.4件,按逆指标计算,年均递减7%;以同样的计算方法,贪污贿赂渎职受案率和治安案件发案率,年均递减1.6%和5.4%。
在安全指标中,2004年我国交通、工伤、火灾死亡人数高达14.6万人,每10万人死亡率由1979年的4.4人增至11.3人,年均递减3.5%。
社会稳定指数则由通胀、失业率、贫富差距、城乡贫困率等指标组成。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字匡算,26年间我国社会稳定指数增减相抵后年均递减1.1%。
其中通货膨胀率年均递减5.8%,实际失业率年均递减0.8%,贫富差距年均递减3.7%,城乡贫困率递增1.1%,显示总体上我国减贫成果是突出的,但其中城镇贫困率年均递减6.4%,城乡收入差距递减0.8%。
让民众拥有充分安全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社会秩序和稳定指数的下降直接导致了居民社会不安全感的增加。
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公司在2005年岁末的居民生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从2003年~2005年已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农村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更是大幅下降;在影响社会治安安全感的因素中,农村居民忧心财产安全,而城镇居民则更多地担心恶性犯罪的增加。
据分析,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拉大导致居民治安敏感度上升,农村社会治安管理落后、应变能力差,城市流动人口较多、治安环境复杂,加上我国警力不足的现状,都是影响居民安全感的重要原因。
另外,社会安全生产事故不断,工伤人员生存状况欠佳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与安全保障能力滞后的矛盾突出,行业市场经营秩序不规范,相关法制建设尚未完善。
地方政府与企业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不足,从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也都导致了安全生产事故不断。
社会发展总支出比例低国家财政用于文教科卫、社会福利的事业费和基建投资,统称为社会发展总支出。
从历年看,我国社会发展总支出绝对额有了很大提高,但比例仍很低。
改革开放前,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文教方面费用占GDP 的3%左右,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比例逐步提高,2004年社会文教支出占GDP的比例提高到5.5%,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若加上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补助支出,就占到GDP的10.4%,提高幅度明显。
但从总支出看,人均社会发展支出只有1100元,而用于经济和其他支出高达90%左右,人均达9500元。
(教育卫生支出单列)社会发展总支出比例偏低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准,满足不了居民需要。
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领导小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到2005年11月,我国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只有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1.03平方米。
与此同时,教育部公布的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检测报告表明,与2002年相比,我国7~22岁学生的体能指标包括爆发力、力量、肺活量等继续呈下降趋势,而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上升,其中10~12岁城市男生肥胖检出率上升幅度增加了15.97%,表明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亟待提高。
社会发展支出少还直接影响到一些产业的发展。
如我国5亿城市人口仅仅拥有3000多块银幕,人均拥有数仅及美国的1/20。
由于我国银幕数量少,一方面“量少价高”不能满足大众需求,另一方面又使“20部引进大片横行全年”,市场容量过于狭小成为制约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目前我国大量的文化资源配置集中在大中城市,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人民群众不能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也需要通过提高社会发展投入来解决。
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益化、社会化和系统化程度需要加强。
投资效果需要提高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外延、扩大投资而获得。
投资占GDP的比例从“六五”到“九五”期间一直在快速提高,2003、2004年虽然采取了调整措施,投资率仍提高至47.3%和51.5.%,由于投资过热而引发了原材料、燃料的紧张,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造成了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
另一方面,综合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投资效果系数(新增GDP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则在26年中分别下降了48%和49%,平均每年递减2.5%和2.6%。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国有银行主导型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缺乏有效的投资风险约束机制,从而在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中,金融效率始终难以提高。
最终使宏观经济的不良后果集中到金融系统,增加了宏观经济风险。
依靠低效投资拉动的经济扩张引起了许多伴生问题,如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
“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式增长模式,使得城乡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城市环境承载力趋于饱和。
许多城市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23.4%的城市全年水质达标率小于60%,同时还有近2/3的城市供水不足,1/6的城市严重缺水。
而在农村,频频被发现的“癌症村”,也要求政府必须加大环保工作力度。
公共教育经费投入慢于GDP增长教育事业是实现现代化、振兴国家、进行国际竞争的战略性产业。
我国教育事业投入近来显示出一条两头高、中间低的曲线。
1970年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1.2%,此后逐步上升到了1995年的2.8%,1995~1997年又降至1.8%,2003年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851亿元,占GDP的3.3%。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的增长慢于GDP的增长,教育弹性系数一直低于1%,财政性教育经费按人口平均2003年仅为36美元,只相当于美国90年代1400多美元的2.6%。
除总体教育投入占GDP比例较低外,我国教育机会不均也比较严重。
据统计,2003年教育部的预算内经费用于农村小学和初中的只占30%左右,中西部地区农村的中小学有危房约4千万平方米,贫困学生2400多万人。
专家指出,一个社会不可能做到财富的绝对公平,但是要尽力做到机会的公平,而教育是机会再分配的重要基础之一,贫困人口一旦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就业竞争力就会下降,对经济调整和社会变革的适应性就会更差。
因此,教育公平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
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低我国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占GDP的比例长期徘徊在0.4%~0.5%之间,且历年呈下降趋势。
我国的卫生弹性系数即卫生经费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比值,从1991年到2004年14年间,只有0.96%,慢于GDP 的增长。
在卫生医疗总费用的构成中,政府投入的比例由1990年的25.1%降至2003年的17%,个人医疗支出由36%上升到56%。
个人医疗费用总支出同期增长了12.8倍,政府投入只增长了5倍。
卫生资源也存在分布不均的情况。
据卫生部调查统计,医疗卫生资源约有80%集中在城市,其中2/3集中在大医院,2004年每千人口医生数,农村只有0.85人,仅为城市居民的1/3,还有10%的农村没有医疗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和医疗费水平均很低。
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滞后,对国民经济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
据卫生部测算,目前全国城乡居民因病、损伤和早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8.2%,因病和损伤所消耗的医疗费相当于GDP的6.4%,两者合计就占到了GDP的14.6%。
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低是造成“看病贵”的主要原因,并降低了城乡居民的卫生服务水平。
卫生部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目前50%以上的城市人口,87%的农村人口缺少医疗保障。
城乡低收入患者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达41%,应就诊而未就诊采取自我医疗的比例,城市占47%,农村占31%,贫困地区未就诊未住院比例高达70%~90%。
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低,还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性。
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对191个成员国的卫生绩效进行的评估排序,中国居144位,在卫生负担公平性排序中,中国居188位。
各种收入差距扩大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属于复合型,兼具分配不公和制度缺失的特点。
一是贫富收入差距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城乡住户抽样调查数据,参考世界银行的调整数,用五等分法测算出平均贫富差距,从1978年的2.7倍扩大到2004年的7.2倍。
二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不计社会保障与福利补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57倍扩大到2004年的3.21倍。
三是地区收入差距扩大。
东西部人均GDP比例由1991年的1.86倍扩大到2004年的2.52倍。
四是行业收入差距扩大。
行业平均工资,2004年最高与最低的比例是7.5,1978年为1.3。
贫富差距扩大是当前群众最为关心的焦点问题。
贫富差距不仅影响消费,影响劳动积极性,还影响社会的合理流动和社会稳定。
中国社科院有关课题组最新的报告指出,我国当前的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有向上层积聚的趋势,使得农业劳动者仍占44%,社会的中间层占15%,而低阶层进入中间和高阶层的门槛过高,流动障碍在强化,便形成了该缩小的阶层没缩小,该扩大的阶层没扩大,阻碍了社会结构的公正、合理、开放的自由流动。
贫富差距背后的种种不公平分配原则和制度设计,是影响群众心态稳定的关键诱因。
同时,近年来富人收入来源呈多样化,增值速度加快,而穷人收入来源逐步萎缩,呈递减趋势,形成了所谓的马太效应,更令人忧虑。
老年人口贫困率高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过程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
70年代以来,政府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有效降低生育率的同时,也促使了老龄人口的增加。
1999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达到10%,到2000年,65岁以上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也超过了7%,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社会。
在老龄化加速的过程中,老龄人口贫困化正在扩大。
有关资料估算,在全国60岁及以上的1.4亿多人口中,贫困率达13%~17%,平均6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
人口老龄化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老年人口的增加与社会上对满足老年人口需求的投入不成比例,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目前,完全需要由社会供养和照料的老年人约有200万,预计到2040年将超过1000万。
所以我们不仅要给予老年人经济上的赡养,而且还要有精神上的慰藉,要格外给予他们安慰、体贴、照料、尊重和帮助。
社会上还存在老年歧视的倾向,由于老年人经济地位的降低,社会与家庭地位必然受到影响,没有人站出来为失去经济地位的老年人维护合法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