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课论文

合集下载

人文纪录片论文报告范文

人文纪录片论文报告范文

人文纪录片论文报告范文人文纪录片是一种将现实生活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电影形式,通常通过记录和展示人们的生活、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来传递信息。

本文将以纪录片《人间世》为例,对人文纪录片的特点和影响进行探讨。

《人间世》是一部由中国导演王小帅执导的纪录片,该片记录了中国农村的变迁和人民生活的真实面貌。

通过镜头的捕捉和故事的叙述,观众可以深入了解到中国农村的贫困和艰辛,以及人们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乐观。

这部纪录片的成功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记录现实的影像作品,更是一个传递人文关怀和社会意识的媒介。

人文纪录片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

与其他纪录片相比,人文纪录片更加强调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它不仅仅是一个导演的创作,更是对现实生活的展示。

《人间世》通过真实的场景和人物,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使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

此外,人文纪录片还注重情感共鸣和价值观传递。

在《人间世》中,导演通过细腻的叙事和人物的真实情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观众不仅仅是被纪录片所展示的事实所感动,更是对人类的关怀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通过展示人们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乐观,纪录片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激励观众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人文纪录片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观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观的传递上,它还可以引发社会关注和行动。

《人间世》在中国上映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和关注。

观众们纷纷行动起来,通过捐款、志愿服务等方式帮助中国农村的贫困地区。

这表明人文纪录片在传递社会意识和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人文纪录片是一种强调真实性和客观性的电影形式,通过展示人们的生活、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来传递信息。

它不仅仅是一个记录现实的影像作品,更是一个传递人文关怀和社会意识的媒介。

人文纪录片通过情感共鸣和价值观的传递,引发观众关注和行动,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纪录片鉴赏论文

纪录片鉴赏论文

题目:舌尖上的中国姓名: XXX专业班级: 计算机XXXX3学号: 32XXXXXXX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研室2012.6.6目录一、纪录片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纪录片看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名人点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我的看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诗意海报........................................................................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文化凝聚的情感............................................................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事物的进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隽永旁白........................................................................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记录片)毕业论文

(记录片)毕业论文

论文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那些关于感动的色彩内容摘要:纪录片是一种无假定性的真实的的记录方式。

是需要在生活中发现和寻找具有艺术内涵的生活内容。

关于感动电影,电视剧中的感染力和强调的艺术真实于纪录片是有很大区别的。

纪录片不允许造假,也不允许虚构,不允许导演的摆布。

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大爱之光》就是将真实的感动发挥的淋漓尽致,真实的事件,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场景和真实的过程。

但是又透露出了独特的精神魅力和彰显制作班底的对社会对人文关怀的写照,用这种拍摄方式展现在大家面前。

关键词:纪录片艺术真实感动正文目录:一,纪录片是真实记录和艺术的统一……………………………二,《大爱之光》诠释的感动………………………………………一,纪录片是真实记录和艺术的统一所谓真实性 ,是指纪录片所表现的事物具有的客观实在性。

纪录片为什么要坚持真实性原则 ? 我们认为 ,这是由新闻的特性决定的。

纪录片是随着电视新闻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电视文体 ,它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记录。

虽然篇幅、容量都远远大于新闻消息 ,但从本质上讲 ,它们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报道 ,因此 ,真实性是它们的生命。

如果不坚持真实性原则 ,新闻报道便成为虚假报道 ,就谈不上新闻的可信性、公信力。

从这个意义而言 ,失去了真实性 ,纪录片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失去了人们的信赖 ,很难受到人们的欢迎。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 ,但并不意味着纪录片纯粹是现实生活的翻版。

在纪录片的制作中 ,由于经过了人们的“过滤”和加工 ,从而使原生态的客观现实总是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变形。

同时 ,人类学纪录片的崛起给纪录片带来了浓厚的人文内涵,创作者主观的情致被鲜明地渗透在作品中,从而使纪录片成为人们表达审美理想、抒发审美情感、进行审美评价的重要工具。

尤其是纪录片走入市场后,大量文艺手法、技巧的运用,使得纪录片的艺术含量大大增加 ,进而使纪录片成为艺术大家族中的独特成员。

人们观看《北方的纳努克》、《动物世界》、《国家地理杂志》时 ,所获得的绝不仅仅是有关历史、自然的知识 ,而是包含更多的艺术享受。

纪录片研究论文.doc

纪录片研究论文.doc

纪录片研究论文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

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的纪录片研究论文,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纪录片研究论文一【摘要】纪录片是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诞生的,它的发展对当今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文简单阐释了纪录片的起源和基本概念,以及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纪录片;起源;定义;真实性;纪录片的发展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

它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变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基本特性。

纪录片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文字、绘画和照相技术等传统手段难以比拟的。

记录片用“声情并茂”的方式为人类记录事件的本质。

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于世。

1.纪录片的起源纪录片诞生以后,弗拉哈迪、维尔托夫、格里尔逊、伊文思等电影大师对纪录片的起源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1.1弗拉哈迪与纪录片的雏形罗伯特弗拉哈迪(1884-1951),在1922年制作出了他的一部电影《北方的纳努克》,他被称为美国的“记录电影之父”。

同时也被作为纪录电影的创始人和鼻祖。

这部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

弗拉哈迪将纪实的手法用于拍摄中,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观照,也形成了一种独立的电影类型。

以《北方的纳努克》为例,纪录片具有独特的审美和价值观念。

同时影片是非虚构的搬演。

而非虚构行为的产生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真实的时间②真实的空间③真实的需求。

只有在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行为的本身才不是虚构的。

这是纪录片形成的首要条件。

其次,弗拉哈迪在拍摄影片过程中做到了深入了解对象。

这种力求表现鲜活对象的方法至今仍为许多人所效仿。

他的拍摄强调画面效果,而不是依靠蒙太奇。

蒙太奇手段在纪录片中的使用经常被指责为“宣传”。

弗拉哈迪凭着直觉,开创了一种相对“纯粹”的叙事方法。

1.2维尔托夫与先锋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电影吉加维尔托夫(1896-1954)是一个曾被大家长期忽略的早期记录电影探索者。

纪录片论文

纪录片论文

用镜头说话——浅谈我理解的纪录片纪录片以自己特殊的视角和方法观察、描述、记录这个世界。

纪录片工作者,以各自不同的策略,在执着地追求着纪录片的真实。

纪录片在电影一出现就显示了它的纪录功能,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影片是纪录片。

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大道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厅内正式公映的由卢米埃尔兄弟拍摄制作的《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婴儿的午餐》等12部影片,都是纪录真实生活景象的。

那么纪录片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是"真实"成为纪录片经典定义中不可或缺的词汇,纪录片的真实性是她的生命。

然而,纪录片真的像镜子一样"真实"的反映了现实吗?我认为,不尽然。

纪录片摄像时的开机时间、景别和角度的选择,后期制作时的剪辑加工等工作,无不渗透了制作者个人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欲念,所以,纪录片最终只是"创造性地处理现实"(格里尔逊语),只是"抓住现实地片断,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维尔托夫语)。

有人说,它不是复制现实的一面镜子,而是面向现实的一条渐近线。

这种真实只是基于过去或正在真实发生基础上的真实,也是一种相对的真实。

《北京的风真大》是一部选材非常独特的纪录片作品,在北京的街头用摄像机对准一个个匆匆过往的行人,一句“你觉得北京风大么”完成了主创者的问题预设,而得到的答案却是千奇百怪的。

从车水马龙的街头来到人来人往的居民区,摄像机深入所有地方,死乞白赖,不依不饶的问着可能捕捉到的每一个人。

虽然电视记录片很难做到重现真实的生活,可镜头依然可以被有选择的记录下创作者所想表达的事实。

观众实际上接收到的是被精心策划选择后的“真实画面”,接受的自然会有创作者的主观意图甚至其隐藏的政治意识等方面的信息。

中国的纪录片运动是以对"真实"的追求开始的,真实性成为了纪录片不可逾越的底线。

为了守护这个底线,“原生态记录”成为纪录片的常用手法。

课题研究论文:纪录片《艺术的力量》所带来的启示

课题研究论文:纪录片《艺术的力量》所带来的启示

119308 艺术理论论文纪录片《艺术的力量》所带来的启示1.前言在普通人的心目中,艺术家常常是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那么真相是怎样呢?纪录片《艺术的力量》告诉我们,真相是在这几个方面艺术家受到的影响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

一是艺术理想与生活责任的平衡,不是所有人都像柏拉图那样出身贵族,可以任意嘲笑智者学派竟然有偿教书;二是社会环境变化对艺术家风格的影响,再封闭固执的艺术家都不得不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三是艺术上的天使与人格上的魔鬼的混合,在艺术上带给人神圣的美感,并不代表他在生活中依然高尚;四是艺术家的引领与观众的感受,欣赏者的态度某种程度上也在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

2.《艺术的力量》带来的启示2.1即使是艺术家,也无法摆脱生活琐事的烦忧。

像贝尼尼这样貌似顺遂的人生其实潜伏着巨大的风险,因为他时刻都要担忧自己遭到赞助人的抛弃,光鲜只是表象,经济地位的依附性注定了他地位的低下。

梵高,一生只卖出去一幅画,可是他是多么需要靠自己的画来维持生计,他又是多么希望通过自己的画将自己的理想和热情传递给他人,他实践着莫扎特的艺术理想“我的生活已经足够痛苦了,所以我要把欢乐带给他人”。

穷困如梵高、伦勃朗,越在生活中失意,便只能越加投入艺术世界寻求安慰。

因?橹挥性谝帐跏澜缰校?他们才能看到自己理想的世界,还有自己理想的生命状态。

我一向反对将画家的苦情人生作为吸引大众眼球的道具,但不可否认的是,真正的艺术家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中是孤独的,因为很多珍贵的艺术理想是超前的,创新自然意味着引来很多保守的嘲讽和批判。

并不是说你有钱所以你的作品就不好,而是因为在生活中经历了愈多的磨难,在艺术作品中照耀的精神就愈有悲剧性的穿透力。

所以,在生活中的失意很多时候成为了艺术家艺术灵感的催化剂。

穷困没关系,不被观众认可不要紧,评论界的讽刺更是不必理会,重要的是听从内心的声音,不因为功利目的就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放弃自己的理想与梦幻,放弃自己鼓励自我、也是呼唤大众觉醒的深远动机。

【期末】经典纪录片欣赏论文

【期末】经典纪录片欣赏论文

【关键字】期末经典纪录片欣赏期末论文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1.纪录影像:人类认识和发现世界的手段。

2.纪录影像: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3.纪录影像:对“真.善.美”的追求中国纪录影像的文化特征:1.主旋律纪录像片的“群众化”2.群众式纪录片的“娱乐化”3.精英式纪录片的精神坚守论文摘要关键词:执着,坚强,努力,责任,追求,坚忍一个穷困潦倒的父亲,带着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曾经的信心十足,到妻子离去,无家可归,再到穷困中的挣扎抗争,直至幸福的明天。

克里斯·加德纳在28岁的时候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所以当时他下定决心在有了孩子之后,要给孩子做一个好爸爸。

但他事业不顺,曾经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投入到骨密度扫描仪的代理上,结果生活贫困潦倒,只能每天奔波于各大医院,靠卖骨密度扫描仪为生。

他的妻子在最初的几个月和他同甘共苦,但最终没能承受住生活的重压,离家而去,只留下克里斯和他的儿子克里斯托弗,克里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一个开着豪车的男子,克里斯问了他两个问题:“你是干什么的?你是怎么干的?”男子告诉他:“我是股票经纪人”,在得知这个职业并不需要很高学历,只要精通数字,会为人处事就可以做好,克里斯决心参加迪安维特公司的招聘,也做一名股票经纪人。

在经历了无家可归被迫在地铁站和教堂里住宿的艰苦岁月,为节约时间不停打电话,赶时间见一位客户被一辆车撞倒,在教堂口为一个床位和流浪汉失态地争吵等等艰苦的经历。

最终他取得了成功,他成功的成为了一名股票经纪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最初接触这部影片是在一次上课时老师放的,之后我就被这部影片吸引住了,这部影片不像其他好莱坞大片那样热血沸腾,科技堆砌,它只是讲了一个人传奇的故事。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感动,一个人在住处都没有着落的情况下还带着自己的儿子,因为他想给儿子完整的父爱,克里斯本人在自己28岁时才见到了自己的父亲,他不想自己儿子也像他一样失去父爱,就这样,不管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他都没有放弃自己儿子,这是一个父亲的责任。

纪录片赏析论文

纪录片赏析论文

纪录片赏析——结课论文论文要求:1.结合本课程所学知识,自主选择中外纪录片史上的自己喜爱的纪录片进行评论,主题自拟,2500字2.从纪录片本质属性,叙事结构,功能及其他角度,谈认识有明确的主题思想或主旨,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能够围绕主题合理论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分析问题透彻。

论文正文:经过一学期对纪录片的赏析学习,原来喜欢看动物纪录片的我这学期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纪录片,包括无声的《北方纳努克》、唯美的《微观世界》和《海洋》、赞美中国的《美丽中国》、宏伟壮丽的《故宫》,、大学生活的美好记录《我的大学》还有勾起我对高中无限回忆的《高三》等等。

各种类型的纪录片有不一样的风格,最让我受触动的是《父亲》。

接下来着重谈谈对此纪录片的感受。

《父亲》是李军虎导演根据陕西农民韩培印及儿子韩胜利一家的真实故事拍成的纪录片。

它反映了当前的社会现实,家庭条件有差距的学生在上学和就业方面还是有更大的压力。

韩胜利作为村里唯一的一名大学生来西安上大学,按理说是件十分令人高兴的事,家里却因为交不起昂贵的学费,到处借钱,终于凑够了学费。

为了接下来的生活费,年近50岁的韩培印,和儿子一起来到西安,成为了一名农民工。

从这里开始了真正的故事,在片子中,看似平淡的父子言谈间却传递着炽烈的情感。

李军虎导演运用以小见大的记录手段从这简单的父子小生活中反映了很多有相似经历的社会现实。

当儿子大学毕业时,老韩却希望落空。

他发现,儿子的每月工资甚至比自己当农民工的还要低。

但老韩依旧自豪地对别人说,“我儿子是大学生!”这个片子以主人公韩赔印的小小的本子贯穿全片,在我看来这也是整部片子最为精彩的符号。

小小的本子有很多韩培印借还账的记录,他也可以看作是老汉的日记本,还可以说是一本诗集,因为他写满了自己对儿子说的话,更多的是鼓励。

但不管他是什么,这个小小的本子承载的是无疑是一个中国父亲的倾注在儿子身上的希望。

从老汉略显歪斜的字体中似乎依稀保留着经历红色年代洗礼而特有的浪漫情结,虽然在现在许多人看来有点不现实,却是父亲的精神支柱。

《海洋》纪录片论文

《海洋》纪录片论文

《海洋》一、基本信息中文名:海洋外文名:Oceans其它译名:海洋探秘制片地区:法国 / 瑞士 / 西班牙导演:雅克·贝汉;雅克·克鲁奥德编剧:雅克·贝汉;雅克·克鲁奥德类型:纪录片主演:雅克·贝汉,兰斯洛特·佩林片长:104分钟(法国);104分钟(中国)上映时间:2011年8月12日(中国)二、内容概括“有一天,一个男孩儿看着大海,问我:这就是海洋?海洋是什么?”这就是影片的开篇语。

《海洋》拷问人类影响海底生命留下的痕迹。

这不是一部资料片,而是一部纪实电影,是事实。

整部影片没有人为视角,没有评论,只让镜头说话。

雅克·贝汉与雅克·克鲁奥德(Jacques Cluzaud)希望通过影片促进人们对濒危海洋世界的保护,并介绍部分濒临消亡的海洋生物。

《海洋》耗时五年,耗资5000万欧元,动用12个摄制组、70艘船,在全球50个拍摄地,有超过100个物种被拍摄,超过500小时的海底世界及海洋相关素材,是史上投资最大的纪录片。

导演以独特的视角除了展示动物之美和自然之美,更多地展开了一种“故事性”的叙述,他对环保问题的深入思索让我们多了一分对经济发展和环保问题的惦念,审视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带给您不一样的震撼人类心灵的《海洋》。

《海洋》聚焦于覆盖着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的“蓝色领土”。

法国导演雅克·贝汉与雅克·克鲁佐德将深入探索这个幽深而富饶的神秘世界、完整地呈现海洋的壮美辽阔。

真实的动物世界的冒险远比动画片中的故事来的精彩,接下来银幕展开——巨大的水母群、露脊鲸、大白鲨、企鹅……毫不吝啬在镜头前展示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让人叹为观止。

三、经典台词1.有一天,一个男孩儿看着大海,问我:这就是海洋?海洋是什么?2.海洋的美好与伤口,都与人类息息相关。

3.人类弄脏了大海,现在改变还来得及。

四、获奖信息1.此片在国外上映时不同凡响,创造了在日本超过《阿凡达》的票房成绩2.全球5.5亿元的良好票房成绩3. 2011年第36届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纪录片4. 第22届东京电影节开幕片五、相关评论1.这是一部令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的生态学纪录片。

美食纪录片论文

美食纪录片论文

美食纪录片论文引言美食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纪实媒体,已经成为了当代流行文化中备受追捧的类型之一。

这类纪录片通过展示各个地区的食物、烹饪技巧和餐厅文化,使观众们更加了解世界各地的美食文化。

本文将围绕美食纪录片的定义、发展历程、艺术手法和观众反馈进行探讨。

美食纪录片的定义美食纪录片是一种通过记录和呈现人们吃东西的方式来展示世界各地美食文化的纪录片。

它们旨在打破文化和地理的界限,将观众们带入一个全新的美食体验之中。

这类纪录片通常通过采访当地居民、厨师和餐馆老板来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食材选择和烹饪技巧。

美食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美食纪录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的传统电视节目。

然而,真正将美食纪录片推向高潮的是2005年首播的《食尚玩家》。

这档节目以其独特的主持方式和内容选择引起了轰动,为美食纪录片创作和播放开辟了新的道路。

此后,越来越多的美食纪录片相继面世,如《舌尖上的中国》、《美食排行榜》等。

这些纪录片通过真实的场景和人物,展示了各个地区的独特美食和饮食文化。

美食纪录片的艺术手法美食纪录片通常采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共鸣。

首先,纪录片中的摄影技术非常重要,能够将食物的色彩和质感展示得栩栩如生。

其次,美食纪录片中经常采用讲故事的形式,通过叙事、音乐和声效,带领观众们进入一个有趣和吸引人的食物之旅。

此外,美食纪录片还善于运用悬念、对比和戏剧性的冲突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美食纪录片的观众反馈美食纪录片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类型,得到了广大观众的积极反馈。

观众们认为这类纪录片不仅展示了美味的食物,还提供了有关食材和烹饪技巧的实用信息。

观众们通过美食纪录片了解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增加了他们对不同食物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此外,美食纪录片也成为了一种社交媒体里的热门话题,激发了观众们的讨论和分享。

结论美食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纪实媒体形式,通过真实记录和展示世界各地的美食文化,使观众们更加了解和尊重不同的食物和文化。

赏析纪录片论文

赏析纪录片论文

赏析纪录片论文恋上纪录片我很庆幸自己能选到国外纪录片这个公选课。

当我知道大一有公选课时,只剩下心理学、法律等课,不得已我选了法律,后知道有人重选课,我去网站看,一眼便看到我一个人退了这个课,我马上重选。

我想,看纪录片当然比听法律有趣。

当时,我以为纪录片就是电影。

上网查了一下,原来,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带着愉快的心情,我去上了第一堂课。

老师简单介绍了一下事宜后便给我们看纪录片。

第一个纪录片叫《地球》,向我们展现了全球变暖时代动物的迁徙和生活的改变,大自然的宏伟壮观、生命的脆弱和坚强、变迁的无常。

整部影片的场面和音乐从头至尾都让我们深深震撼……第一次发现,原来地球的颜色其实是从黑色开始的。

在一片黑色的寂静中,太阳缓缓升起,带来光明与生机;我们的地球就在白天与黑夜的交替中,不断变化,孕育生命。

那些可爱的画面:冰上蹒跚学步的北极熊宝宝,疲惫到极点躺在地上的小象宝宝,惊恐万分逃避野狼追捕的北美驯鹿宝宝,驼背鲸妈妈旁边紧紧跟着的小身影。

几乎所有的动物一生最大的关键词都是——觅食。

为了温暖、为了食物、为了水源、为了繁衍后代……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动物们长途跋涉,前往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

然而,旅途总是漫长而充满凶险的。

随着沙漠的扩张,迁徙的路线变得模糊,动物们只能凭着与生俱来的方向感前进。

我们那个美丽的星球---地球,她活力四射,美丽非凡;人类也好,动物也好,刹那间,在大自然面前都是渺小的,也许我们无力拯救每一个动物,但只要我们能积极地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我们仍然有能力去挽回破坏,去拯救地球。

《尘封核爆》——我印象深刻的一部纪录片,介绍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中国研发去原子弹。

美国在此期间一共进行了331次大气层内核试验,331次,核试验,陆地,地下,海底。

纪录片论文

纪录片论文

题目《看上去并不美》姓名:刘毅男专业班级:电气本11-1学号:32110801012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研室2012.4.10纪录片鉴赏考试 (论文)成绩《看上去并不美》电气本11-1 刘毅男 321108010123我还记得以前曾看到过一部电影——《看上去很美》,这使我在看到《幼儿园》这部纪录片后很自然地想到了它。

同样是以孩子的视角展现,同样令我感触良多。

电影《看上去很美》一开始,班主任李老师的确看上去很美,方枪枪的爸爸送他来幼儿园,对一切感到陌生的时候,有家长在,李老师对孩子的态度还算温柔可亲。

等看完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是,看上去很美,其实并不怎么美。

教师的爱与宽容应该是多么重要啊。

世上没有永恒的爱,只有在整个教育工作中,老师对孩子的爱是永恒的,是第一位的。

不管身处何种年代,教育的原则是要爱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和人格,还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无论你用何种方法教育孩子,都不要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是一块未经开辟的圣地,就看我们如何去耕耘。

人生童年有几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故事,都需要我们去呵护、理解。

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如果我们的教育方法得当,他们都会成为社会的宝贵财富。

同时让我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艰巨性、责任性,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有责任为每个孩子探索出一条适宜的教育之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一个金色的童年!在影片中,也许方枪枪是老师们眼中的顽皮孩子,他的劣行不可救药,可那个园所、哪个班级没有特别的孩子,作为老师应该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这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爱是关键。

首先老师要宽容孩子的缺点,哪有不犯错误的孩子,我们要尽量淡化孩子的弱点和缺点,不要去伤害孩子的自尊。

当他们犯错时,老师可以先冷处理,然后再找合适的机会帮助他,让他随时能体验到老师给他的温暖和关爱。

影片中的主人公方枪枪,他在刚到幼儿园时,也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好孩子。

他也期望得到小红花,他也曾经努力过,真心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的重视,一朵小红花对他的诱惑力太大了,他经常对着小红花评比栏发呆。

纪录片 毕业论文

纪录片 毕业论文

纪录片毕业论文纪录片:探索真实的世界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事件和人物为素材,通过记录和展示的方式来呈现的影视作品。

它以其真实性和客观性而备受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形式,不仅具有娱乐性,还能够提供深度思考和启发观众的价值。

因此,纪录片成为了许多年轻人选择拍摄毕业论文的主题之一。

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表达方式。

它不同于传统的电影或电视剧,更注重真实和客观的展现。

通过对真实事件和人物的记录,纪录片可以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世界的真实面貌。

它可以揭示社会问题、展示人物的生活和思想,以及记录历史的瞬间。

通过纪录片,观众可以感受到真实的情感和体验,与电影或电视剧中的虚构世界有所不同。

拍摄一部纪录片作为毕业论文的主题,不仅可以展示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可以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探索社会问题。

例如,一部关于环境问题的纪录片可以通过记录环境污染的现状和影响,引起观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一部关于社会不平等的纪录片可以通过记录弱势群体的生活和挣扎,唤起观众对社会公正的思考。

通过纪录片,毕业论文不再仅仅是一份学术作品,而是一个有意义的社会实践。

当然,拍摄一部纪录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它需要摄影技术、剪辑技巧和故事叙述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它需要对拍摄对象的理解和尊重。

拍摄一部纪录片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与被记录的人或事件建立信任关系。

只有通过真实的记录和展示,才能够呈现出一个真实而有力的故事。

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尊重道德规范。

纪录片拍摄者应该尽量避免对被记录者的侵犯,尊重他们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

同时,纪录片也应该遵守道德规范,不以捏造事实或夸大事件来吸引观众。

只有通过真实和客观的记录,纪录片才能够真正发挥其价值和意义。

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影视形式,不仅可以提供娱乐,还可以通过记录和展示来传递信息和启发观众。

它可以呈现出真实的世界,揭示社会问题,记录历史瞬间。

复兴之路纪录片小论文

复兴之路纪录片小论文

复兴之路纪录片小论文从1840年领土沦丧、百年屈辱的开始,到今天的独立自主并完成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从千年局变(辛亥革命)、峥嵘岁月(革命失败、探索新道路)到中国新生(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 ;从闭关锁国、落后挨打、民不聊生,到今天的改革开放、申奥成功、小康社会。

百年的屈辱和半个世纪的发展繁荣既见证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样的血的教训,也印证了“民族精神与国家安全从来不是静态恒定之物,从来是在动态中不断变化演进的。

可以这样说,《复兴之路》用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百多年前,中国遭遇数千年未见之奇变。

可是,中国并没因此而灭之,中国人民更没因此而屈服,一代代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来捍卫民族的尊严,拯救国家的主权。

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不屈不挠的意志、艰苦奋斗的作风缔造了新中国,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从此,中国进入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如今的中国正在崛起,正逐步跨进世界强国之林,正在完成一个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一复兴中国。

中国的革命道路可谓是曲折而艰难,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同样遭遇了失败,就其原因是没有从太平天国运动中没有汲取失败的教训,总结经验。

因而重蹈了以前的覆辙。

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

他们积极的从前人那里总结经验,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能勇敢地从失败中站起来,继续奋勇前进!一个国家有如此意志和精神,一个人也不例外。

每个人都可能成功,也都可能失败。

即使你是一个成功者,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在你取得成功之前,你也曾经历过很多次失败,或大或小,失败是避免不了的。

我们应给予他正确地认识,给予他充分的理解,坦然地面对他,接受他,并最终战胜它,征服它。

失败了,总结教训,从头再来,你总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如果只是一味的自责、懊恼,活在失败的阴影里,实际上于事无补。

纪录片赏析论文

纪录片赏析论文

纪录片赏析论文纪录片赏析纪录片赏析之《高三》这学期我选修了纪录片赏析这门选修课,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和学习,对纪录片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也渐渐喜欢上了纪录片这种影视,它的真实性、人文性都深深地吸引我。

在课堂上欣赏了很多优秀的纪录片,有《北方的纳努克》、《海洋》、《微观世界》、《姚明年》等,其中有很多画面十分精彩的,像《海洋》,也有反映政治的,如《华氏911》,但其中记忆最深刻的是《高三》这部并没有炫丽场景但和我距离是最近的纪录片。

《高三》讲诉的是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一个山区小县城的年轻的学子们琐碎、重复的高三生活。

一本作为独白,贯穿始终的学生林佳燕的日记,将隐藏在学子们机械近乎忙碌的学习生活背后的巨大压力爆发出来:身为父母的农民,从凌晨5点到晚上8点辛苦劳作,每天的收入仅仅是13元钱,而高三学生一学期的学费是2500元(不包生活和住宿费)。

而父母的期望则是:“只要她喜欢的工作,我都支持她,如果钱不够,可以把房子卖掉,只要她愿意,当妈妈的愿意付出一切”””一一一个苍老的女人对着镜头说道。

懂事的学子悬梁刺骨,绝望的学子叛逆逃学。

一个坏学生钟生明讲述了他为什么翻墙出逃,不上课,眷恋网吧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打游戏有多么好玩,而是可以凭借高超的技巧赚到钱,与其他行业一样,游戏黑的是信用和手艺,,”影片选取了武平中学高三七班作为拍摄地,从高三学生一入学到高考结束后老师乂成为新的高三班的班主任,一个轮回乂重新开1纪录片赏析始,,”真实的展现了高三生活的苦于乐,笑容与泪水。

关于拍摄方面大多选用近景中景,甚至特写镜头突出人物表情甚至人物内心。

在对学生、老师和家长进行采访时,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们的表情的微小变化,从而感受到他们的内心的心情。

比如一个同学讲诉她的一个梦:在酒吧里认识一个人,然后和他到一个田里,指着葱对她说“你算那颗葱〜”,说完了她露出了苦涩的笑容,从她那苦涩的笑容可以看出她的烦恼和心理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纪录片论文

纪录片论文

关于纪录片的故事性的一些看法马得志04092204043一、纪录片与故事纪录片就是通过拍摄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物,真实人物、真实空间、真实环境,并通过一些列的后期筛选和加工,来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并把观众完全带进这样一个全新的体验当中。

比如《鸟的迁徙》中以真实的视角展现鸟类一年一度重大的迁徙活动,《华氏911》讲述美国政坛与基地组织背后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探讨“911事件”背后可能的真正原因。

所以纪录片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是只用真实性一个概念是无法来定义纪录片的。

因为真实性是指影片的制作者们用这些真实的要素编制一个完整的故事并努力使这个故事在保留了真实性的同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而这个感染力是超出影片所有要素加在一起的综合的,也就是它凭着一种整体性和完整性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意义,成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

那所谓故事,就是对一件事或者一系列时间进行有趣的叙述或讲述,用以吸引倾听者,无论是读者、听众还是观众。

一个故事应该具备最基本的的几大要素,就是开端、发展、结局、时间、地点和人物。

这几大要素是所有故事里必不可少的部分,也就是你要想给你的观众讲述清楚一件事情,那么你的话语里必须包含这些信息点,这样观众也才能完全明白你的意思,并根据自己对于你的影片的理解而进入一些全新的情感体验当中。

然而故事性并不只是虚构类艺术作品的专利,纪录片也是要有故事性的,只不过你的故事是基于拍摄真实存在的事物的基础之上的。

你所要做的,就是通过选择性的来安排你的拍摄计划,选择你的拍摄内容和视角,在不违背基本道德原则和事件真实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使自己的情节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纪录片的中立性与主观性纪录片的真正魅力和说服力在于他是基于事实本身而并非虚构的(伪纪录片不属于纪录片,所以不在讨论之列),然而这并不能说明纪录片就是“客观的”。

就如同其他一切艺术一样,纪录片的制作也涉及传播者个人的选择和判断。

因此,无论纪录片在表达上如何追求平衡和中立,它都无法避免主观性。

纪录片论文关于留守儿童

纪录片论文关于留守儿童

纪录片论文关于留守儿童纪录片论文:关于留守儿童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家庭在城市定居,而父母又常常需要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日益增加。

这种特殊群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思考。

为了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许多纪录片开始着眼于揭示这一问题。

本论文旨在探讨纪录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以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纪录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1. 揭示真实生活:纪录片作为一种真实性和客观性极高的影像记录形式,能够展示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和他们面临的各种问题。

通过纪录片,观众可以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感受、成长环境和教育状况等。

2. 关注社会现象:纪录片将镜头对准留守儿童,不仅仅是关注他们个体的成长和生活,更是试图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

通过记录留守儿童的经历,纪录片提供了一个视角,让社会关注和思考如何共同努力改善留守儿童的状况。

二、纪录片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1. 唤醒社会关注:纪录片作为一种有影响力的视听媒介,能够通过真实的画面和情节唤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观看纪录片,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问题产生关注,以及对相关政策和资源的调整与改善给予更多关注。

2. 促进政策制定:纪录片承载了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和呼吁,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揭示,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政府和社会组织在了解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教育和安全问题等后,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和措施,为其提供更好的保护和关怀。

3. 引发公众讨论:纪录片作为一种公共传媒,能够引发公众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讨论和关注。

观看纪录片后,人们常常会针对内容展开反思和探讨,进而形成更广泛的社会行动与关心。

三、留守儿童纪录片的案例分析1. 《回家的诺言》:该纪录片跟随几位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家庭状况,展现了他们对于父母归乡的期盼和矛盾心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2.《小芳》: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故事,触动了广大观众的心灵。

纪录片论文——走进纪录片的世界

纪录片论文——走进纪录片的世界

走进纪录片的世界纪录片,顾名思义,其主体是对现实生活的纪录,这也是我对纪录片最初的理解,然而,直到我进入纪录片赏析课的课堂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的理解过于浅显,纪录片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纪录,更是通过现实来展现社会最真实的一面,走近离人心灵最近的一面,暴露现实最血淋淋的一面,进而引发观众的思考,最后使观众得到心智的成长,精神的升华。

纪录片赏析课让我有机会观赏了许多优秀的纪录片作品,它们在故事性、艺术性、历史性上都各有所长,也从不同方面给了我很多启迪。

第一堂课播放的《浮生一日》就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浮生一日》记录下了2010年7月24日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点滴,导演从来自全世界8万多段总计4500小时的视频当中剪辑出95分钟,制作成了一部影片。

影片中,我们看到不同肤色,不同年龄,不同价值观的人们展示着自己2017年7月24日的样子:14岁的第一次刮胡须的少年、经过一系列思想斗争去表白的年轻人、秘鲁集市上擦鞋赚钱的小男孩、骑车走遍全世界的韩国小伙儿……虽然都是生活中的琐事,但是真实的语言、动作、表情,在网友毫无技巧可言的拍摄中,一切显得打么熟悉而又那么真实。

其结局更是点睛之笔,一个女孩失望的回味着自己的一天:“我一整天都在期待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很棒的事、值得纪念的事把它拍到视频里,可事实是这样的事情并不是每天都有……我就是个很普通的女孩,过着普通的生活,没有什么有趣的事,也不是什么都知道,但我想做一个了不起的人。

”短短的一句独白道出了人生的常态,除了活在当下,人别无选择,过去能留下的只有回忆,每一个看似平淡无奇不值一提的浮生一日,原来还有那么多细小的片段累积在一起留了下来,美好的回忆像是生活给人们不多的礼物。

导演匠心独运,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反映出了世间百态,让观众情不自禁的思考世间冷暖,阴阳百态。

课上欣赏的其他纪录片也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寻找小糖人》以极强的故事性记叙了人们寻找歌手罗德里格斯曲折故事;《人生果实》讲述了一对儿日本老夫妇充实而又安详的晚年生活;《海豚湾》真实地记录了一群海豚爱好者与日本捕杀海豚势力的斗争;《离巨星只二十英尺》讲述了和唱歌手背后的心酸和奋斗史……如此多的纪录片不仅仅构成了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我往往沉浸在影片中的那段往事里,忘记自己活在当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舌尖上的中国》认识看法
摘要:食物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子,尤其随着现代社会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我们面临的食品安全环境日益严峻,食物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被广泛关注。

《舌尖上的中国》敏锐察觉这一变化,以食物为纪录片的主角,来反映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中蕴藏的中国人情和风貌。

当然,也存在许许多多的争议。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社会变更;抄袭;争议
燧人氏五万年前发明了“钻木取火”,从此人类开始烹饪,随着时代的进步,饮食文化慢慢丰富。

人们已经从果腹的基本需求,到饕餮的物质享受,再到养生的健康追求,对美食的态度不断发生着变化。

同样美食电视节目也在短短30多年时间里迅速丰富起来,它既迎合了人们的饮食需求,又弘扬了中华美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一、舌尖上的中国主题及立意
该纪录片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整个纪录片中,“吃”作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本能,现阶段物质文化生活丰富的今天,已不简单将基本功能作为延续的本质,人们越来越讲究食物深层次的含义,不再是“食肉”便是幸福的时代,“情”在美食中便赋予了更多的深层含义。

据该片
总导演陈晓卿所言,这部纪录片的目标观众不单止是为喜欢美食的‘吃货’而创作的,观众群体锁定为普通的正常人,并表示该片的目标是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舌尖上的中国》还会展示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展示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透过美食来看社会。

该片的重要主题是中国之“变”:向观众展示传统农耕的中国,同时也告诉观众很多中国传统正在改变,而有些片中出现的人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代传承手艺的人。

在当今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

然而,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二、影片的整体视听形象
视听语言艺术分析视听语言作为电视的载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档节目的制作流程是繁琐的,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拍摄中,我们通过摄影师的镜头推拉摇移,慢慢地进入角色,跟随镜头的频率找到属于自己的“舌尖上的中国”。

(一)拍摄手法艺术分析
画面是影片构图的基础,影片中的影像都被圈在银幕的画框之内,画家与影片摄像师以画面适应构图。

《舌尖上的中国》的镜头构造,采用的是碎片式的剪辑方式,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和嫁接,讲述同一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用纪录片的方式营造出一个一个真实的故事。

节目画面的美感和表现力要为主体内容服务,主要突出
主体的美味,在创作过程中对美食着重采用了特写,通过特写带给观众在视觉上强烈的冲击,让她们对美食有一个更深的印象,利用特写镜头调动观众味蕾,使他们更好的与节目融合。

(二)声音艺术分析
声音可以创造出节奏感,《舌尖上的中国》里面加入了不少音效,为节目增加一定的活泼感,音效的加入使原本冗长的镜头增加一些快乐的旋律,增加节目趣味。

本片中的声音多是同期声自然音响,因为外景的拍摄环境原因,音效可以传达环境信息,有着丰富的听觉感,在片子前半部分户外搜索美食的情形中烘托出片子的意境。

(三)解说词艺术分析
解说词纪录片作为使用影像记录外在客观世界的一种影视作品,单纯运用镜头画面难以达到记录世界的目的,电视是声画并茂的媒介载体,镜头往往只是从现象上继续而无法使人更深层次的理解,作为纪录片的解说词,它不仅仅是配合画面而存在,更是为了使受众不在其中仿佛置身其中之感,把需要理解表达的通过文字传递,《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也成为观赏性极佳的艺术手段。

纪录片具有叙事功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尾,所涉及的事件有时用画面不好表达,就用声音和文字进行补偿说明,叙事是解说词的基本功能。

《舌尖上的中国》记录故事化的情节,又将情节细分化,将每一个有关联的细碎的镜头进行串联组接,引发观众兴趣,提高可视性。

(四)音乐艺术分析
本片虽说属于纪录片题材,却不能只有单一的只是人物之间的采
访对白,这样会造成节目的过度冗长和疲乏的感觉,这时音乐的加入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片头的音乐,要能够一下吸引住观众音乐的选择也要符合纪录片的主题,用声音烘托意境,声音连接画面,突出电视媒体声画并茂的特点。

(五)画面造型艺术分析
画面的造型风格涉及到片子的各个方面,景别、焦点、角度、试点、构图、用光和色调每一个镜头之间的组接,春夏秋冬季节转换的自然过渡、光线的选择明暗的运用,能够折射出整个片子索要传达的意境以及表现手法,多采用自然光线,营造出真实,贴近生活的画面内容。

三、抄袭争议的看法
树大招风,人红是非多。

《舌尖2》掀起新一阵美食风暴的同时,也陷入了“抄袭”的非议当中。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后,一直深陷抄袭风波。

其中在第一集《脚步》中,藏族小伙采集野蜂蜜的镜头与BBC纪录片《人类星球》第4集非洲土著采蜜的桥段如出一辙。

第三集《时节》播出后,又有细心的观众发现,其中讲述飞鱼的段落,有四个镜头照搬了BBC纪录片《生命》之《鱼类》的素材。

只不过,创作人员将《鱼类》中的镜头左右反转了一下。

对此,《舌尖2》导演陈晓卿并没有否认,但他不认为这是抄袭,他表示:这些片子我们也知道,但我不太同意“抄袭”说法,艺术都是相通的,我们有致敬的成分在里面。

因为很多经典纪录片、知名导演都是我们自己喜欢的,也在业内成为经典,应该说是致敬。

除此之外还有多个镜头是使用以
前央视自己拍过的镜头,都引起了强烈的讨论。

纪录片是以摄影或摄像手段,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和历史事件等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并给人以一定审美享受的影视作品。

它要求直接从现实取材,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搬演,其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记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在确保报道整体真实的基础上,要求细节的真实。

基于纪录片是对事实的记录,在真实的记录中展现美展现文化。

真实应该是纪录片的铁律,谁都不能逾越,因为商业片艺术片也要求讲究真实,必须有细节的真实,只是纪录片更为严格。

商业片艺术片可以虚构,只要让人感觉真实就行,但纪录片不能虚构,更不能抄袭。

就说这爬树的桥段,如果林芝地区真没有这样爬树的传统,那陈导要记录的到底是中国的食文化还是外国的食文化呢?尽管爬树的桥段是瑕不掩瑜,但瑕就是瑕,是不能否认的。

首先,并不否认《舌尖上的中国》制作、包装等各个方面很优秀,确实也在商业运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只是披着“纪录片”的外衣,却丧失了纪录片追求真实的属性。

也许,这是制作团队出于商业上的考虑,却实实在在地违背了纪录片的本质。

说到底,只是给观众一个纪录片的幌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