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的针灸治疗

合集下载

陈枫丨颅底七穴针灸治疗颈性眩晕

陈枫丨颅底七穴针灸治疗颈性眩晕

陈枫丨颅底七穴针灸治疗颈性眩晕陈枫“颅底七穴”组方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供,缓解眩晕症状,此外还可缓解局部肌肉痉挛、调整颈椎失稳状态和椎间关节的紊乱,减少复发。

通过对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观察,“颅底七穴”组方治疗效果远远优于西药治疗,且具有价廉、无毒副作用、标本兼治的特点。

陈枫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望针灸科主任、神经内科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临床学系副主任。

从医数十年,在脑血管病、妇科病、帕金森病、糖尿病、痛证、脾胃病等病的治疗方面,已形成完整的治疗体系。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针灸治疗,颇有建树。

荣膺“首都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人民好医生”等称号。

创造性地提“颅底七穴”组方,在业内极具影响力。

本人有幸师从陈枫,略有心得。

在此介绍一下陈枫教授的学术思想及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经验。

陈枫学术思想注重治神:陈枫尊崇《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师古而不泥古,对许多疾病形成完整的治疗体系,应用于临床疗效颇佳。

在针灸治疗中,陈枫首先强调“治神”。

《灵枢·本神》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即指凡刺法的施治,都必须首先以病人的神为根本,即是“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治病当首重治神。

治神包括医者治神和患者治神两方面。

“粗守形,上守神”说的就是医者治病时应全神贯注,将意念集中于针下,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患者治神,当处于安静环境下,心平气和以候气至。

医患共同配合以治神,方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取穴精简、手法精妙:用针如用兵,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陈枫认为针刺治疗的关键,不在于穴位的多寡,在于选穴得当与否。

其次在于手法得当与否,使穴位得气,且气至病所。

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故陈枫针刺时,取穴少而精,通过行针手法,使针刺穴位产生得气效应。

陈枫善用摇法,行针时惯用操作的手心放在针柄上方,做小幅度高频率的抖动使针身摇动以刺激穴位,以针刺部位得到放射感为度。

特效针法(颈八针)治疗颈性眩晕

特效针法(颈八针)治疗颈性眩晕

特效针法(颈八针)治疗颈性眩晕眩晕通常都被归类为美尼尔氏综合征或良性阵发性的位置性眩晕,其基本原因都认为与内耳迷路受到刺激和前庭疾病有关,但1950年Bartschi Rocharx根据眩晕与交感神经的关系提出颈性眩晕,并将颈部紊乱伴发眩晕或头晕称之为颈性眩晕。

又因其症状与颈交感神经关系密切,又被称为Barre-Lieou综合征国内常将颈性眩晕归咎于颈椎病和颈椎失稳, 认为是一起由颈椎病所引起的以眩晕及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综合征。

甚至,有的学者把这种颈部肌源性的眩晕称为一种新的疾病综合征。

20世纪,欧美逐渐将骨骼肌源性的疼痛病症归结于肌筋膜触发点疼痛或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由于多种原因引起骨骼肌内形成了疼痛触发点,造成肌肉长期的肌力不平衡,导致一系列的肌筋膜痛性综合征(MFP)。

而某些颈部特定肌肉的力学不平衡不仅仅会导致局部的疼痛,也会产生头晕、眩晕、定向、定位功能障碍。

通过在临床长期是实践与观察,触发点研究者发现引起颈型头晕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颈部肌肉痉挛可以造成眩晕和头晕,解除颈部肌肉的痉挛可以有效缓解眩晕。

在临床上,我们通常以针刺和推拿手法对颈部特点肌肉的触发点灭活,不仅能使机体各部的疼痛得以缓解,同时也可以有效眩晕、头昏重感以及[定向、定位功能障碍。

我们将其归纳为八点,称之为“颈八针”。

根据国内外对肌筋膜触发点的研究发现,胸锁乳突肌触发点的产生是引起眩晕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头夹肌、颈夹肌,颞肌、二腹肌等,颈八针就主要来源于这些肌肉中的触发点。

颈部8针定位图解:1定位在上颈部胸锁乳突肌后,横进针,然后斜向后中、下穿刺头夹肌和颈后肌触发点,后上内刺头后大斜和直肌。

2定位在颈中下部胸锁乳突肌后肩胛舌骨肌下腹上,横进针,然后斜向后中、下穿刺斜角肌、提肩胛肌、颈夹肌、斜方肌颈角和颈后肌下部触发点。

3定位在锁骨上窝,用手抓住斜方肌,针刺手抓部分向中内外的斜方肌触发点。

4定位胸锁乳突肌中内侧,用手抓提该肌,向中上下穿刺该肌触发点。

针灸+中药治疗颈型眩晕

针灸+中药治疗颈型眩晕

【标题】:滋阴清热、养心安神治疗颈型眩晕【提要】:颈型眩晕属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证,治以天王补心汤加减,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病例摘要】:白某某,女,43岁。

病例号:45355。

初诊:2014年08月15日。

颈项强痛伴头晕1年。

患者1年前出现颈项强痛伴头晕,由于症状较轻未予以重视。

半月前因工作劳累而突发眩晕,并伴见恶心欲吐、耳鸣症状,在兰州某三甲医院行脑部CT检查未见异常,行颈椎CT提示颈4~5、颈5~6椎间盘突出。

经口服及静脉滴注扩张血管药物等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多方打听说中医治疗效果不错,遂转求中医治疗。

现患者颈项强痛不适,体位改变时眩晕尤为明显,兼见心悸、不寐、烦躁、腰膝酸软、口干欲饮、食少纳差、小便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拟方天王补心汤加减。

处方:生地15g,玄参12g,麦冬12g,天冬12g,当归12g,丹参10g,党参15g,茯苓15g,酸枣仁12g,柏子仁12g,五味子12g,远志12g,夜交藤20g,桔梗10g,5剂,水煎服,分早中晚三次服,日1剂。

选穴:针刺取穴以局部取穴与辨证取穴相结合,取百会、风池、风府、肾俞、太溪、神门、太冲穴,每日1次;温针灸百会穴、风池穴各2壮,每日1次。

二诊(2014年08月20日):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后颈项强痛基本消失,眩晕及睡眠较前改善,大约能入睡3~4小时,心悸、烦躁、精神疲惫、食少纳差减轻,耳鸣、腰膝酸软症状仍存在,并感夜间手足心热、盗汗、小便黄少、口干较明显,可见“阴虚火旺”之象仍甚。

处方:熟地20g,山茱萸l5g,山药30g,泽泻10g,茯苓15g,丹皮12g,知母6g,黄柏6g,酸枣仁12g,五味子12g,远志12g,7剂,水煎服,分早中晚三次服,日1剂。

选穴:针刺在原有穴位基础上加三阴交、照海、内关穴。

三诊(2014年08月30日):患者颈项强痛及眩晕症状消失,睡眠明显改善,大约能入睡6~7小时,心悸、烦躁、精神疲惫、食少纳差明显减轻,耳鸣、腰膝酸软、夜间手足心热、盗汗、夜间口干症状明显改善,后开10副中药巩固病情。

近年来颈性眩晕的针灸治疗概况

近年来颈性眩晕的针灸治疗概况

用透刺法 为主 , 药物组采用静 滴丹参注射 液、 口服 西 比灵 。 治疗 3 个疗程后进行疗效 比较 。结果显示针刺组总有效率 为 9 .8 , 2 1% 药物组总有效率为 7 . 0 。 8 0 % 经统计学处理, 2组 疗 效差 异有显 著性意 义 ( <O 0 ) 提 示透 刺法 为主 治疗 P .5 ,
效 果 优 于 药物 疗 法 。 2 针 灸 结 合 其 他 疗 法 治 疗
针刺法 治疗 , 疗程 2周 ; 对照组 3 5例采用复方丹 参注射液 滴注 治疗 , 疗程 2周 。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率为 7 . % 对 78 , 照 组为 5 .% 2组 比较 差异有 显著 性 (<O 0 ) 证 明醒 43 , P .5, 脑 开窍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优于药物 治疗 。夏淑青
等 [用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症 2 7 , 为 1 2 ] 3 例 5天 个疗 程 , 治 疗 2 疗程后统计疗效 。 果显示治愈 12 , 转 3 个 结 8例 好 9例 ,
蒋 戈利等[] 9用三步针 罐疗法治疗颈 性眩晕 1 7 , 9 例 治
疗 1 O次 为 1 程 , 疗 程 间休 息 3日, 治疗 3个疗 程 。 疗 2个 共
中主要 以针 刺为主, 针刺与其他 方法 结合也较普遍 , 但也 不乏其他特 色疗法 的应 用。结论 : 过分析 、 比各 类针 治 通 对
手法 , 出亟待解决的 问题。 提
关键词
眩晕; 针刺; 中药复方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0 4 6 5 (0 8 1- 04 0 1 0 - 8 2 2 0) 0 2— 2 O
中图分类号: 4 1 2 R 4 .
颈 性眩晕 , 又称椎 动脉压 迫综合 征、 椎动 脉缺血 综合 征、 颈后 交感神经综合征 , 是指椎动 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 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 引起 的眩晕综合征 。其特点是眩晕主

针刺四神聪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针刺四神聪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针刺四神聪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针刺四神聪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引言:颈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视觉运动疾病,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站立不稳等症状。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性眩晕的患病率逐渐上升。

目前,针灸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旨在通过针刺四神聪穴来治疗颈性眩晕,并评估其疗效。

材料与方法:选取100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50例。

治疗组进行针刺四神聪穴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

治疗组接受每周三次的针刺治疗,总计进行六次治疗。

对照组接受颈部按摩和热敷治疗,每天一次,总计进行六次治疗。

通过主观症状评估量表和颈椎功能评分表来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和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主观症状评估量表和颈椎功能评分表得分均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的评分改善也有一定程度,但与治疗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讨论:本研究采用针刺四神聪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四神聪穴位于头部,是中医经典穴位,具有清头目、舒筋活络、平肝潜阳等作用。

颈性眩晕在中医理论中与肝阳上扰、筋脉痹阻等因素有关。

通过刺激四神聪穴,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从而改善颈性眩晕的症状。

结论:针刺四神聪穴作为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在临床上具有可行性和良好的疗效。

通过刺激四神聪穴可以改善患者的主观症状和颈椎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本研究仅仅针对特定穴位治疗的效果进行了评估,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验证其机制和疗效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针刺四神聪穴治疗颈性眩晕获得了显著的疗效。

治疗组在主观症状评估量表和颈椎功能评分表上的得分均有显著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针刺四神聪穴可以通过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等机制改善颈性眩晕的症状。

然而,本研究仅仅针对特定穴位治疗的效果进行了评估,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验证其机制和疗效。

总体而言,针刺四神聪穴作为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在临床上具有可行性和良好的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颈性眩晕的针灸治疗

颈性眩晕的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的原则
01
02
03
调整阴阳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 人体阴阳平衡,使机体恢 复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 缓解眩晕症状。
疏通经络
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 使气血运行畅通,改善脑 部供血,减轻眩晕症状。
扶正祛邪
针灸可以扶助正气,祛除 病邪,增强机体抵抗力, 促进康复。
针灸治疗的优势与注意事项
优势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显著、复发率低等优点。通过调节人体自 身的平衡机制,针灸能够从根本上改善眩晕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结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 针灸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专业医师进行操作。
05
颈性眩晕的预防与日常 护理
预防措施
保持正确的姿势
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或使用手 机,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颈部活 动,如旋转、侧屈等,以减轻
颈部压力。
控制情绪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学会放 松身心,保持情绪稳定。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理 论基础
经络与穴位
经络
人体的经络系统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它们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连接全身 各个部位。颈性眩晕常涉及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等经络。
穴位
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运行, 从而改善眩晕症状。常用的治疗颈性眩晕的穴位包括百会、风池、天柱、颈百 劳等。
感谢您的观看
常用的针刺穴位包括风池、天柱、颈夹脊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医生会选择不同 的穴位组合进行治疗。
针刺疗法一般采用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按照规范进行消毒,以避免感染。治疗 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损伤颈部血管和神经。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颈性眩晕则是指由颈椎病变引起的眩晕症状。

近年来,随着针灸疗法在治疗眩晕症方面的应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针灸对于颈性眩晕症状的缓解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从临床疗效的角度分析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作用机制以及疗效。

一、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作用机制1. 调节神经系统功能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颈椎病变导致的颈动脉血流不畅,从而减轻眩晕症状。

针灸还可以改善颈部肌肉的松弛度,减轻对颈动脉的压迫,进而改善颈动脉的血流情况。

2.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3. 调节颈椎肌肉张力颈性眩晕与颈椎肌肉张力增加密切相关。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减轻颈椎肌肉的紧张和疼痛,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针灸还可以促进颈部肌肉的松弛,改善颈椎病变的情况。

1.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显著。

一项关于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发现,针灸组的眩晕症状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另外一项探讨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系统评价发现,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疗效显著。

许多临床医生在实践中也发现,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显著。

针灸不仅能够缓解眩晕症状,还能够改善患者的颈椎病变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许多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眩晕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1. 注意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度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舒适度调整针灸刺激的力度和深度,以保证治疗的舒适性。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也需要保持舒适的姿势和放松的状态,以增强治疗的效果。

2. 需要注意针灸的安全性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需要严格遵守医疗卫生规范,并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针具,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患者也需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接受有资质的医生进行针灸治疗,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3. 治疗后需要做好康复护理在接受针灸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护理,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保持适度的运动和休息,避免长时间保持不良的姿势,以巩固治疗的效果。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颈性眩晕”中医称“项痹”,其有痹阻不通之意。

临床症状一般有头晕、恶心、呕吐、耳鸣、视物不清等,最突出的特点为体位性眩晕,即当改变体位尤以扭转头部时眩晕加重,严重者可发生猝倒,但一般不伴有意识障碍,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症[1-2]。

针灸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3-4],但不同的针灸方法取得的治疗效果是不同的。

此次研究分析了近年来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针刺疗法1.1体针疗法体针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对人体十二经穴及奇穴进行针刺,通过经络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体针疗法的理论依据是刺激感应和传导,探明体针疗法的作用原理,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

阮建国等研究结果表明[5],针刺颈夹脊(双侧)、风池(双侧)、太阳(双侧)、百会等穴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

1.2头针疗法头针是针刺头皮的刺激区(大脑皮层功能在头皮上的相应投射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头针疗法又称头皮针疗法,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等优点。

夏秋芳的研究结果表明[6],针刺四神聪、风池、太阳、神庭、印堂、大椎穴,实施快速捻转手法,可以增加刺激量,改善眩晕症状。

1.3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在针刺腧穴的基础上,加以脉冲电的治疗作用,针与电两种刺激相结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可代替手法运针,节省人力。

罗仁浩等研究结果表明[7],取百会、风池(双侧)、风府、颈C1-3夹脊穴,行电针治疗的效果很好,疾病治疗总有效率可达100.0%,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的60.9%。

1.4腹针疗法腹针疗法是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腹部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

范彩霞等研究结果表明[8],薄氏腹针疗法可以有效提高颈性眩晕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1.5芒针疗法芒针是一种特制的长针,一般用较细而富有弹性的不锈钢丝制成,其形状细长如麦芒,通过深刺腧穴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刘渡舟治疗眩晕症医案

刘渡舟治疗眩晕症医案

刘渡舟治疗眩晕症医案
患者张女士,女,45岁,因头晕、眩晕、恶心等症状来诊。

经询问得知,患者于两个月前突然出现头晕、眩晕、恶心等症状,伴有站立或转头时症状加重,轻则数秒钟,重则持续数分钟,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患者曾前往多家医院就诊,但效果不佳,头晕、眩晕症状仍然存在。

经检查发现,患者颈椎生理曲度不够、颈动脉搏动减弱、头颈部肌肉紧张等问题。

结合患者症状,初步诊断为颈椎性眩晕。

治疗方案:采用刘渡舟治疗颈椎性眩晕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和推拿。

针灸:选取百会、风池、大椎、肩井、天柱、睛明等穴位,每次15分钟,每周3次,连续治疗4周。

推拿:以颈部为主要治疗区域,通过推拿可以缓解颈部肌肉紧张问题,每次30分钟,每周2次,连续治疗4周。

治疗效果:经过4周的治疗,张女士头晕、眩晕等症状大为减轻,生活和工作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随访3个月,症状未再复发。

结论:刘渡舟治疗颈椎性眩晕的方法疗效显著,对于头晕、眩晕等症状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1 -。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一、研究方法本文对近年来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查阅和综述。

相关研究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和中国针灸学会等权威机构发布的针灸临床指南,以及近年来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

我们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疗程和疗效指标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机理尚未完全明确,但根据现有研究的结论,其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 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针刺可通过刺激穴位和神经末梢,调节患者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从而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和疼痛,减轻颈部血液循环障碍。

2. 改善颈椎结构:针刺可以促进软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改善颈椎结构,加强颈部肌肉的控制,从而预防和减轻颈部肌肉和软组织损伤。

3. 增强免疫功能:针灸可通过促进肝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改善淋巴循环和增强局部免疫细胞活性等,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使其更具抵抗力。

通过对相关研究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根据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发布的《针灸治疗颈椎病临床指南》,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总有效率可达到80%以上。

2.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疗程一般为10-20次,每次针灸时间30-40分钟。

疗程与治疗效果呈正相关关系,但过度治疗有可能引起针刺损伤等不良反应。

3.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主要穴位包括风池、颈椎椎体旁穴、肩井穴等。

针刺深度和刺激强度应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4.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还可以与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等治疗手段结合使用,从而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四、结论综上所述,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是一种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手段。

对于患者而言,针灸治疗具有疗效显著、无创、无副作用等优点。

然而,针灸治疗也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要想更好地应用此项治疗,还需要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和临床实践。

温针灸百会穴合电针“颈三针”为主治疗颈性眩晕78例

温针灸百会穴合电针“颈三针”为主治疗颈性眩晕78例

温针灸百会穴合电针“颈三针”为主治疗颈性眩晕78例颈性眩晕是指因为颈椎病导致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一组临床症候,其临床特点为:眩晕常与颈部活动有关,偶尔有恶心、呕吐,一般无旋转感。

笔者近年来采用电针“颈三针”穴合温针灸百会穴为主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到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68例患者均为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科门诊病例,其中男36例,女42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48岁;病程最短半月,最长6年;其中36例反复发作并多次治疗。

其主诉以眩晕为主要症状,伴有恶心、呕吐、头颈痛、肩背痛、手指麻痛,耳鸣、视觉障碍、出汗、心悸等;颈肩部触压疼痛,可触及条索感和肌肉僵硬感;颈部X线正侧位片、CT扫描常提示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小关节增生狭窄,椎间盘变性等;脑血流图常有一侧或双侧供血不足,血管弹性降低等改变。

2 治疗方法取穴:主穴取双侧百会、“颈三针”(天柱、颈百劳、大杼)、风池穴;配穴:斜方肌疼痛者加肩中俞、肩井;头痛者加头维、率谷;手指麻木者加外关,八邪等。

操作:患者面靠治疗床端坐(眩晕严重者取枕胸、额俯卧位),双手屈肘掌心向下平放于治疗床上,颈部微曲。

术者选取规格分别为为0.30x50mm 、0.30x25mm的无菌针灸针,针刺前先引导患者全身放松,常规消毒穴位皮肤,针百会采取逆督脉方向与头皮皮肤呈15度夹角斜刺,针刺深度约20~30mm,以小幅度捻转手法使针感向颈部传感后,将切好的30mm高清艾柱一壮插于针柄上,针身与头皮夹角间用医用棉球缠绕垫高以适当抬高艾柱高度免灼伤头皮,然后点燃艾柱;针风池穴朝鼻尖方向斜刺,针天柱、颈百劳、大杼均采用直刺,针刺深度约20mm,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使局部产生麻胀感后联接英迪808针灸治疗仪,选用连续波刺激,频率约100~150次/分钟,强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留针30分钟,艾柱可连灸2~3壮。

每日1次,10次一疗程。

3 疗效观察参照文献[1]拟定疗效标准,本组78例患者,痊愈(症状消失,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56例,占71.8%,其中疗程最短5次6例,1疗程35例,2疗程13例,3疗程2例;好转(症状减轻)19例,占24.4%;无效3例,占3.8%。

颈性眩晕中西医治疗方法普及

颈性眩晕中西医治疗方法普及

颈性眩晕中西医治疗方法普及颈性眩晕是指颈椎运动中发生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除此之外,还伴有颈肩背痛、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心悸、耳鸣乏力等问题,甚至会发生短暂性术发作性意识障碍或者跌扑等临床综合征,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

临床治疗发现,颈性眩晕患者多数为男性,尤其是以中老年人居多。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我国成年人群体中,颈性眩晕发病率为17.3%左右,而随着社会生活、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颈性眩晕的发病患者年龄越来越小,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来。

针对颈性眩晕症,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治疗方法,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综合中西医治疗理念后为患者进行治疗,将显著提升临床治疗疗效。

下面,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深入了解颈性眩晕的中西结合疗法,提高民众对此病的知晓度。

1.中医病因病机在祖国传统医学中,颈性眩晕属于“眩晕”范畴,“眩”即为眼花,“晕”则是头晕,由于二者常常都是同时出现,故而将其统称为“眩晕”。

症状较轻的患者闭眼稍作休息,即可缓解,而问题较为严重的患者,则如同乘坐车船,感觉天旋地转,无法站立,更有甚者会突然出现扑倒现象。

对于眩晕的起因,古代医学《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灵枢卫气》中认为“上虚则眩”;《证因脉治》中也指出“有火则灼炼成痰,无火者凝结为饮,中州积聚,清阳之气窒塞不通,而为恶心眩晕。

”所以,在中医学的领域中,将颈性眩晕的病因病机归结为肝肾不足、风阳上扰、气血亏虚以及痰瘀内阻等,在病因病机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将导致人体的头部经气运行不畅,髓海空虚,脑失所样,出现眩晕。

若以中医辨证的理论来说,眩晕患者多为本虚标实,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是此病的主要内在因素。

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来说,颈性眩晕患者中,属于虚证者较多,所谓虚证即为气血亏虚、髓海空虚、肝肾不足等;而痰浊中阻,瘀血阻络以及肝阳上亢等则属于是实证或者本虚标实证,故而有学者认为,眩晕的治疗原则为补虚泻实、调和阴阳,针对精虚者,应当将治疗重点放在益精填髓以及滋补肾阴上;针对气血虚亏者,则要想办法为他们益气养血、调补脾肾;肝阳上亢者,则应做到平肝潜阳,清肝泻火;痰湿中阻者,治疗方向为燥湿化痰;若患者已经出现了瘀血,则要通窍活血。

针刺天柱Ⅱ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经验

针刺天柱Ⅱ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经验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u l.2023,V o l.31N o.13活络,用于治疗上肢不遂㊁肘臂疼痛㊁挛急;臂臑㊁肩髃属手阳明大肠经,可通经络,缓解肩臂疼痛;新极泉属手少阴心经,可通经活络㊁舒筋散结;大杼属足太阳膀胱经,可祛邪强筋骨;颈百劳属经脉奇穴,可调节脏腑功能㊁疏经活络㊂研究显示,电针给予穴位刺激,结合脉冲电及针刺效果,可加速得气,加大刺激量,增加临床疗效[11];所用密波可降低神经应激功能,从而抑制感觉神经,产生镇痛作用[12];电针中电流产生的电场可促进神经细胞产生极化效应,刺激神经纤维主动运动,增强神经细胞内物质活动能力,加速轴突运输速率,改善机体代谢,有利于脊髓㊁神经组织再生,促进臂丛神经修复[13]㊂本研究结果表明,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C MA P情况优于参照组,说明电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改善臂丛神经损伤患儿神经电生理指标;联合组股动脉及腋动脉血流峰值高于参照组,说明电针联合生物反馈可改善臂丛神经损伤患儿股动脉及腋动脉血流速度;联合组P D M SF M㊁GM F C S中A区及C区评分高于参照组,F M F M中B区㊁C区㊁D区评分高于参照组,说明电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促进臂丛神经损伤患儿运动发育,改善患儿肢体功能㊂熊英等[14]采用电针辅助作业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小儿,患儿正中神经㊁腋神经传导速度等电生理指标得到改善,上肢活动度㊁运动功能得到提升㊂综上所述,电针联合生物反馈可改善臂丛神经损伤患儿神经电生理指标㊁股动脉及腋动脉血流速度,促进患儿运动发育,改善患儿肢体功能,值得临床推广㊂参考文献[1]麻永华,伊飞.刃针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臂丛神经损伤36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8,26(4):44-45. [2]赵孝甫.8字绷带固定致双臂丛神经损伤1例治疗体会[J].罕少疾病杂志,2001,8(4):56-57.[3]陈定章,丛锐,郝纪锟,等.高频超声在臂丛神经损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11届全国腹部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6:491-492. [4]李凤岩,朱爽,王佳楠.作业疗法结合B o b a t h疗法对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上肢能力的对照研究[J].康颐,2022(1):19-21.[5]C H U N GKC,Y A N GL J S,M C G I L L I C U D D YJ E.臂丛神经损伤临床诊疗与康复[M].赵睿,丛锐,译.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246-248.[6]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41,143. [7]戴万亭.诊断学基础[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284.[8]栗娜,李秋玲,常靓,等.非巨大儿肩难产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其临床预测[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50(1)17-21. [9]张健,赵澎.电针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小儿臂丛神经损伤18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7,13(4):61-64.[10]许会梅,尚清.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运动治疗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5): 108-110.[11]高维斌.针刺十绝:神经病针刺新疗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22,25,26.[12]尚艳杰,喻燕鸣,田絜天.电针结合康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1,28(4):610-612.[13]唐启华,马建,郭容经.电针㊁推拿对周围神经损伤肌肉酶组织化学改变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 23(3):59-64.[14]熊英,阳伟红,欧阳云,等.电针辅助作业疗法治疗小儿臂丛神经损伤40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21, 17(6):84-88.(收稿日期:2022-03-25)通信作者:于金栋,E-m a i l:878650511@q q.c o m第一作者:侯金雨,E-m a i l:h j y878658511@163.c o m针刺天柱Ⅱ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经验侯金雨1于金栋2(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1617;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150)ʌ摘要ɔ颈性眩晕是一种由颈部病变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㊂天柱Ⅱ穴是于金栋主任治疗颈性眩晕的经验选穴㊂该文简要说明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主流观点㊁中医对眩晕的认识㊁颈性眩晕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总结分析天柱Ⅱ穴的解剖位置㊁作用及可能发挥的作用机制,并附医案1则㊂ʌ关键词ɔ颈性眩晕;天柱Ⅱ穴;针灸;于金栋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D O I:10.19621/j.c n k i.11-3555/r.2023.1319颈性眩晕(c e r v i c a l v e r t i g o,C V)主要是由于颈部66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3期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3肌肉损伤㊁颈椎间盘突出㊁颈椎小关节紊乱㊁颈椎椎体增生㊁颈部受到外部损伤等,引起挤压㊁压迫交感神经或椎动脉,进而出现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症状[1],常伴有恶心㊁呕吐㊁头项及肩背部痛㊁耳鸣㊁视物模糊㊁心律异常等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症状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及工作模式发生改变,颈性眩晕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因此对于颈性眩晕的探讨和研究越发必要㊂本文介绍针刺天柱Ⅱ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经验㊂1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目前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但主流观点主要包含椎-基底动脉学说㊁交感神经学说㊁神经体液因子学说及本体感受器学说㊂其中椎-基底动脉学说主张各种原因压迫椎动脉,进而导致后循环一过性缺血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但随着研究深入,该学说逐渐被淘汰,椎动脉受压㊁狭窄和迂曲等只是眩晕的致病危险因素,在眩晕发作的同时需伴有其他病因[2]㊂交感神经学说则主张包绕椎动脉的交感神经丛受到颈椎病变的机械刺激,使椎-基底动脉反射性收缩,迷路缺血并引起相关症状㊂研究表明,颈性眩晕交感神经学说比椎-基底动脉学说更具相关性[3]㊂神经体液因子学说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某些具有较强收缩血管作用的体液因子异常升高,使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眩晕㊂研究认为,内皮素(E T )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 G R P )这一对内源性血管因子可保持后循环血管的舒缩平衡,此平衡打破则会引发血供异常[4]㊂在本体感受器学说中,颈部存在较多的本体感受器,有研究认为颈性眩晕可能与椎间盘内的鲁菲尼小体升高有关,并且与颈椎挥鞭样损伤有较高的相关性[5]㊂这几种学说之间相互交叉,但又各有不同,目前仍处于争论与探讨研究中㊂2 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对眩晕的记载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称其为 眩 眩冒 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中提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提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还将眩晕的病因归为髓海不足㊁邪中㊁血虚㊁气郁等㊂另外,‘灵枢㊃大惑论“中提出 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 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表明眩晕与颈项部的病变关系密切㊂张仲景提出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认为痰饮也是致病因素之一,以泽泻汤治疗㊂孙思邈在前人基础上加入痰㊁热㊁风的致病因素,如‘备急千金要方“中 痰热相感而风动,风心相乱则瞀,故谓之风眩 ㊂宋㊃严用和认为六淫和七情内伤也可使人眩晕,‘济生方㊃眩晕门“记载: 所谓眩晕者 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㊂ 至金元时期,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更加完善,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 补土派 李东垣认为脾胃气虚所致的虚痰可引起眩晕;与李东垣认为的 虚痰 不同, 攻下派 张子和认为实痰致眩,并用瓜蒌散以吐法论治; 寒凉派 刘完素则提出风火相搏而致眩晕; 养阴派 朱丹溪认为 痰夹气虚并火 ,主张 治痰为先 ㊂明清时期,各大医家对眩晕又有了新的认识㊂张介宾认为 无虚不作眩 当以治虚 ㊂虞抟首创瘀血致眩理论,并在‘医学正传“中提到 眩晕者,中风之渐也 ,表明当时已认识到眩晕与中风的密切联系㊂至今,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已经较为完善,并将眩晕的主要病因归为情志不遂㊁年老体弱㊁饮食不节㊁久病劳倦㊁跌仆损伤及外感六淫,病机则概括为风㊁痰㊁瘀㊁虚,以内伤为主,内生的风㊁痰㊁瘀㊁虚引起肝风内动㊁清阳不升㊁清窍不宁而表现出眩晕症状㊂眩晕多反复发作,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临床上常相兼为病㊂3 颈性眩晕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颈性眩晕以发作性眩晕为主症,常伴有耳鸣㊁视物模糊㊁心悸㊁恶心呕吐㊁肩颈部疼痛等症状,其发作往往有一定的诱发体位,如转头㊁起卧床㊁抬头或仰头等颈椎活动[6]㊂患者往往会出现颈部棘突或椎旁压痛㊁肩颈部肌肉挛痛等㊂颈椎运动负荷试验是诊断颈性眩晕的重要参考指标,也可作为与非颈性眩晕鉴别的重要方法之一[7]㊂辅助检查方面,可通过X 线㊁C T ㊁M R I㊁血管造影㊁彩色多普勒等帮助诊断㊂颈性眩晕通常需要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㊁梅尼埃病㊁前庭神经炎㊁神经内科相关疾病㊁更年期综合征相鉴别㊂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易与颈性眩晕相混淆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机制主要为卵圆囊斑内的碳酸颗粒脱落后进入半规管,因此眩晕的发作往往伴有体位变化,持续时间较为短暂,通常为几秒到几十秒[8],最长不会超过60s ,而颈性眩晕发作时间短至几秒,长可达两周以上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状也具有疲劳性,不伴有耳鸣,而颈性眩晕可伴有耳鸣㊁肩颈部或肩背部痉挛㊁僵硬或疼痛,D i x H a l l p i k e 试验㊁S i d e -l y i n g 试验及滚转试验可协助诊断[9]㊂梅尼埃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76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3期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u l.2023,V o l.31N o.13眩晕㊁波动性听力下降㊁耳鸣和/或耳闷胀感㊂眩晕持续时间较长,多为20m i n至12h,无特殊诱发体位,并且出现波动性听力下降㊂听力学检查证实患耳有低到中频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10],可与颈性眩晕相鉴别㊂前庭神经炎眩晕持续时间较长,多为1~3d,部分患者可达3周,无耳鸣㊁耳聋,发作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甩头试验㊁冷热试验等可帮助鉴别[8]㊂神经内科相关疾病所表现的眩晕一般与体位变换无关,由于存在器质性病变,查体多有阳性表现,影像学检查可见异常㊂更年期综合征是妇女在绝经期及绝经期后,由于卵巢功能减退㊁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常表现为烦躁易怒㊁失眠㊁盗汗㊁眩晕㊁心悸等症状,其眩晕与体位变化无关,且无眩晕时也可发生其他症状,第二性征可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卵泡刺激素(F S H)及促黄体生成素明显升高,雌激素水平降低(低于卵泡早期的水平)[6,11],由此可与颈性眩晕相鉴别㊂4天柱Ⅱ穴4.1天柱Ⅱ穴的解剖位置天柱Ⅱ穴是吾师于金栋主任医师的临床经验选穴,吾师从医30余年,通过临床实践与观察,发现此穴治疗颈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㊂天柱Ⅱ穴位于膀胱经,后正中线旁开1.3寸,天柱穴直下约0.6寸(同身寸),其下有枕大神经穿出于头下斜肌与枢椎弓板之间,同时也有椎动脉穿出枢椎横突孔,是椎动脉第2段和第3段的交接部位[12]㊂4.2针刺天柱Ⅱ穴可能的作用机制该穴下为枢椎,与椎动脉穿出枢椎横突孔位置十分接近,此处为椎动脉走行第2段与第3段的分界,而临床多以第2㊁3段发病率较高[13]㊂受寰椎横突长度影响,其横突孔也最靠外,所以椎动脉出枢椎横突孔后必然会出现较明显的弯曲,因此枢椎成为应力中心㊂而颈部的旋转及50%的屈伸功能主要由寰枢关节完成[14],寰枢关节作为连接头颈部的重要枢纽,承担颈椎40%以上的活动功能[15]㊂特殊的结构与功能致使寰枢关节易发生紊乱,关节的紊乱及位置的变化则会使椎动脉受到压迫㊂星状神经节㊁椎神经交感神经丛㊁颈中神经节与椎动脉相伴行,因此受到刺激后也会使椎动脉发生痉挛,导致颈性眩晕[16]㊂另外,天柱Ⅱ穴为多数此类患者都存在的一个扳机点㊂扳机点位于骨骼肌紧张带上,包括激活扳机点和潜伏扳机点,在受到刺激后可产生疼痛,从而减少肌肉活动㊂而颈部存在大量本体感受器,颈椎关节突关节处有最密集的神经支[17]㊂研究显示,通过测定颈椎关节位置误差,指出本体感觉障碍可存在于颈痛患者中[18-19]㊂颈部肌肉退变或受损后可触发扳机点,进而使位于肌肉中的本体感受器受到影响[20],引起眩晕㊂针灸对于扳机点的作用效果明显且优越,通过针刺扳机点能降低扳机点的活性,缓解肌肉及筋膜痉挛,改善本体感受器紊乱情况,缓解眩晕㊂有研究将针刺扳机点的作用机制归纳如下:破坏非正常运动神经终板区;通过针刺导致周围组织及毛细血管的微小损伤,以达到缓解肌肉痉挛㊁促进血液循环㊁镇痛等目的;阻断疼痛信号传导,缓解疼痛[21-22]㊂5验案举隅患者,女,55岁,2021年1月25日初诊㊂主诉:头晕伴右侧颈项部疼痛10余天,加重3d㊂患者自诉10余天前劳累受寒后出现头晕伴右侧颈项部疼痛,未进行治疗,3d前颈部活动后头晕及颈项部疼痛加重,其间有反复且无规律的头晕发作,持续时间一般为几分钟,头晕发作时不能行走,视物旋转,体位变化时症状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科㊂既往否认高血压病㊁糖尿病㊁冠心病等病史㊂入院症见:头晕伴颈项部疼痛,体位变化时加重,视物旋转,偶有恶心,无呕吐,无胸闷㊁心慌㊁耳鸣㊁视物模糊,纳差,寐差,二便可,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涩㊂体格检查:血压:109/ 66mm H g(1mm H gʈ0.133k P a),心率77次/分,双侧颈部存在散在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霍夫曼征(ʃ),旋颈试验(+),颈椎运动负荷试验(+),四肢腱反射及肌力正常,四肢感觉正常㊂X线检查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狭窄,颈韧带钙化㊂颈部彩超示:双侧颈动脉内膜粗糙伴左侧斑块形成,双侧椎动脉管径不对称,双侧锁骨下动脉内膜粗糙㊂西医诊断:颈性眩晕㊂中医诊断:眩晕-气滞血瘀证㊂治疗:针刺百会㊁风池(双)㊁内关(双)㊁太冲(双)㊁天柱Ⅱ穴(双),以天柱Ⅱ穴(双)为主穴,30m i n内行滞针雀啄手法3次,即针刺得气后向外侧捻转针柄达到滞针效果,使针感向以刺入点为圆心的半径3c m范围辐射,再行雀啄针法3次,余穴行平补平泻法,以得气为度㊂每日1次,每次30m i n,连续治疗5d为1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㊂嘱患者注意肩颈部保暖,减少低头伏案及过度劳累,平素按摩风池穴保健㊂首次治疗后患者自觉颈项部疼痛减轻,头晕症状较前缓解㊂治疗两个疗程后,患者头晕86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3期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3未再发作㊂按语:该患者颈项部劳损较重,加之突然劳累受寒,使颈部肌肉紧张痉挛,患者先天椎动脉条件较差,后期颈部韧带钙化,关节失稳,从而经络不通,气血不畅,发为眩晕㊂针刺百会㊁风池㊁内关㊁太冲㊁天柱Ⅱ穴以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缓解肌肉痉挛,改善椎动脉供血㊂另外,滞针法可以松解局部组织粘连,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从而有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23];雀啄法通过快速提插,增加刺激量,扩散针感[24],满足应用扳机点治疗应反复刺激,以肌肉跳动为度的特点[25]㊂嘱患者按摩风池穴,由于此穴下分布有枕动脉㊁枕静脉及椎动脉,按摩此穴,可加快椎动脉血流速度[26],舒张血管,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改善椎动脉㊁基底动脉血供[27]㊂嘱患者平时注意保健,避免再发㊂6 小结随着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临床中颈性眩晕患者逐渐增多,发作时患者较为痛苦,影响工作和生活,针刺天柱Ⅱ穴为主的治疗手段可缓解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希望为临床治疗颈性眩晕提供新的思路㊂参考文献[1]吴志强,郁金岗.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㊁诊断与中医治疗进展[J ].内蒙古中医药,2020,39(11):162-165.[2]李剑峰,唐福宇.颈椎病性眩晕发病机制新进展[J ].颈腰痛杂志,2020,41(1):112-114.[3]L I U H ,Y O S H I HA R U K .A n t e r i o r c e r v i c a l d i s c e c t o m y a n d f u s i o n t o t r e a t c e r v i c a l s p o n d y l o s i sw i t hs y m p a t h e t i cs y m p-t o m s [J ].JS p i n a lD i s o r dT e c h ,2011,24(1):11-14.[4]L IY ,Z HA N G H P ,L I A N G Y ,e t a l .E f f e c t so fh y p e r b a r i c o x y ge no n v a s 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f u n c t i o n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s l o w c o r o n a r y fl o w [J ].C a r d i o l J ,2018,25(1):106-112.[5]Y A N GL ,Y A N GC ,P A N GXD ,e t a l .M e c h a n o -r e c e p t o r s i n d i s e a s e dc e r v i c a l i n t e r v e r t e b r a ld i s ca n dv e r t i g o [J ].S p i n e ,2017,42(8):540-546.[6]赵鑫,李中实.颈性眩晕的诊断及鉴别诊断[J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6,30(2):109-111.[7]李中实,石东平,刘成刚,等.颈椎运动负荷试验对颈性眩晕的诊断意义[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24(10):8-10.[8]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11):805-812.[9]拉贵,舒大青,何宗国,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误诊为颈性眩晕的个案分析[J ].西藏医药,2020,41(6):143-144.[10]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C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第2次学术大会暨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第3次学术大会暨眩晕高峰论坛论文汇编.北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7:111-117.[11]倪青,郭赫.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诊断与中医药治疗策略[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8,46(11):1266-1268.[12]瞿东滨,钟世镇.椎动脉分段的临床解剖学观点[J ].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1999,8(1):33-34.[13]范炳华,许丽,林敏,等.椎基底动脉三维C T 血管造影对颈性眩晕椎动脉寰枕段形态学改变的观察[J ].中国骨伤,2015,28(1):39-42.[14]郎伯旭,刘斯尧,方震宇,等.椎动脉分段观点在颈性眩晕发病机理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18(3):61-62.[15]徐明国.寰枢椎骨性血管结构与椎动脉一致性观察研究[D ].郑州:郑州大学,2019.[16]白晓东,叶启彬,邢更彦,等.颈性眩晕患者的寰枢椎影像学特征[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2):160-161,201.[17]W Y K EB .C e r v i c a l a r t i c u l a r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 t o p o s t u r e a n d g a i t:t h e i rr e l a t i o nt o s e n i l e d i s e q u i l i b r i u m [J ].A g e A g e i n g ,1979,8(4):251-258.[18]G I L L K P ,C A L L A G H A N MJ .T h em e a s u r e m e n to f l u m b a rp r o p r i o c e p t i o ni ni n d i v i d u a l s w i t ha n d w i t h o u tl o w b a c k p a i n [J ].S pi n e ,1998,23(3):371-377.[19]R E V E L M ,A N D R E -D E S HA Y SC ,M I N G U E T M .C e r v i -c o e e p h a l i ek i n e s t h e t i cs e n s i b i l i l t y i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c e r v i c a l p a i n [J ].A r c hP h y s M e dR e h a b i l ,1991,72(5):288-291.[20]王岩松,姚猛.肌筋膜扳机点的研究进展[J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1,35(3):230-231.[21]S I M O N S DG ,M E N S E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an dm e a s u r e -m e n t o f m u s c l e t o n e a s r e l a t e d t o c l i n i c a lm u s c l e p a i n [J ].P a i n ,1998,75(1):1-17.[22]G U N N C C ,M I L B R A N D T W E ,L I T T L E A S ,e t a l .D r yn e e d l i n g o fm u s c l em o t o r p o i n t s f o r c h r o n i c l o w -b a c k pa i n :a r a n d o m i z e d c l i n i c a lt r i a l w i t h l o n g -t e r m f o l l o w -u p [J ].S pi n e ,1980,5(3):279-291.[23]王尚臣,单文哲,孙淑芬.滞针术[J ].中国针灸,2011,96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3期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331(3):227-231.[24]张智龙.雀啄术初探[J ].中国针灸,1998,18(8):53-55.[25]王列,马铁明,曹锐,等.阿是穴与激痛点浅议[J ].中医药导报,2016,22(20):12-14.[26]赵焕军,贾红玲.风池穴古今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探析[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8):87-91.[27]贺思,赵晓峰,文妍,等.不同针刺手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0例随机双盲对照试验[J ].中医杂志,2015,56(6):478-482.(收稿日期:2022-04-10)作者:刘小刚,E -m a i l :l i u x i a o g a n g202204@163.c o m 超声引导下小针刀与传统小针刀治疗老年肩周炎的临床观察刘小刚(山西省中医院,山西太原030012)ʌ摘要ɔ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小针刀与传统小针刀治疗老年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㊂方法:选取70例老年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㊂对照组采用传统小针刀治疗,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治疗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 A S )㊁肩关节功能评分(C o n s t a n t -M u r l e y )及临床疗效㊂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2㊁6周,两组患者V A 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㊁6㊁12㊁18周,两组患者V A 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治疗12㊁18周后V A 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前,两组患者C o n s t a n t -M u r l e y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 o n s t a n t -M u r l e y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针对老年肩周炎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治疗相比传统小针刀治疗效果更好,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㊂ʌ关键词ɔ 老年肩周炎;痹证;小针刀;超声引导;疼痛;肩关节功能中图分类号:R 245.31 文献标识码:A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1320肩周炎是老年群体的常见关节疾病,由关节退变㊁外伤㊁劳损等因素引起肩关节囊及其邻近软组织慢性炎症所致,主要表现为肩周疼痛㊁关节活动受限等,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㊂小针刀是治疗肩周炎的常用方法,使用针刀松解病变结点,使用手法破坏肩关节软组织粘连㊁挛缩等病理结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㊂然而,大部分小针刀手术以传统盲法操作为主,在整个操作期间不借助其他医学辅助手段,凭借术者的操作经验与患者的反馈等进行操作,导致疗效欠佳㊂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及进步,超声逐渐被应用于各项手术治疗中,尤其是在关节疾病中疗效显著㊂本研究对老年肩周炎患者分别应用超声引导下小针刀与传统小针刀的临床疗效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㊂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取山西省中医院骨关节科在2019年2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70例老年肩周炎患者,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㊂对照组男13例,女22例;年龄60~81岁,平均(69.85ʃ2.74)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5年,平均(1.15ʃ0.24)年㊂研究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60~80岁,平均(70.21ʃ2.64)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5年,平均(1.20ʃ0.35)年㊂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㊂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2]中临床伦理学原则㊂1.2 诊断标准 ①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肩周炎的诊断标准:肩部自觉沉重,肩部窜痛,遇劳累㊁风寒疼痛加重,舌质淡或暗,舌苔白腻,脉弦浮涩[3]㊂②西医诊断符合‘肩关节疾病针刀治疗与康复“中肩周炎的诊断标准:肩周疼痛明显,夜间更甚,且无法安静入睡;因劳累㊁天气改变而诱发或加重;做外旋㊁外展㊁上举和内收等动作时肩关节有明显活动障碍表现;肩部惧冷,局部有萎缩㊁痉挛[4]㊂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结合X 线检查与临床体征表现,符合针刀手术治疗指征;年龄60~85岁;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晓同意,且能接受随访㊂1.4 排除标准 合并关节脱位㊁骨折者;合并肩部肿瘤或风湿性关节炎者;患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肺部感染者;合并传染性疾病者;存在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存07 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3期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治颈椎病眩晕,用这7个经方

治颈椎病眩晕,用这7个经方

治颈椎病眩晕,用这7个经方注:语音由机器人阅读,各位师友可根据自己需求选择聆听。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中国3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为10%左右,其中神经根型发病率为58.5%,交感神经和椎动脉型占33.7%,脊髓型占7.8%。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各种久坐的工作较为普遍而发病,导致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颈椎病已经成为一种职业病。

在颈椎病中,头晕为其中一个主要的症状,可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及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随着对颈椎病的发病机制认识深入,中药内治逐渐被广大临床医生重视,应用中医药治疗颈椎病引起的眩晕能更有效的缓解临床症状。

应用《伤寒论》经方治疗对于颈椎病的中医药治疗认识,从历代文献研究中,更多强调脏腑辨证论治,多从外感、内伤、瘀阻、亏虚论治,表现为外感邪气、外伤劳损、经络气血不通、痰湿阻络、脏腑气血亏虚,而鲜有从六经论治。

而《伤寒论》是方书之祖,药简力专,配伍精当,强调有是证,用是方。

应用经方治疗需要重视辨证,其疗效才能达到预期疗效,根据临床所见的颈性眩晕大致可分为半表半里证、水饮内停证、里虚证,但各证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所选择的方剂也不相同,包括小柴胡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吴茱萸汤等,合理应用经方才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临床疗效。

1半表半里证(小柴胡汤证)少阳主枢,枢者,枢纽也。

主表里内外、气血津液上下之枢纽。

少阳枢机不利,则气血津液输布失司,筋脉失于濡养。

《灵枢·本脏论》:“筋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者”。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有是证,用是方,“颈项强、目眩”是其辨证要点,同时头晕,头沉,目干,口干,胸胁满闷不舒,恶心欲吐,脉弦是其辅助诊断指标,临床此种颈椎病产生眩晕较为多见,用之效果产生迅速,如能坚持治疗,预后较佳。

颈椎病头晕针灸这些穴位可缓解

颈椎病头晕针灸这些穴位可缓解

文章导读颈椎病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人体骨骼疾病,患有颈椎病容易影响到身体健康,还会容易导致一些骨骼并发症,而患有颈椎病容易导致头晕的症状,这是由于压迫神经所引起的症状,针灸可以起到缓解头晕的作用,可以用针灸在人体穴位上可以有效缓解头晕。

颈椎病头晕针灸方法颈椎病头晕又叫颈性眩晕,是因为颈部的因素造成了头晕的症状。

对于颈源性眩晕的治疗,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方面针对颈椎的原发病灶的治疗,一般选用天柱、风池、夹脊穴、大椎、肩井等穴位;另一方面针对头晕的治疗,一般选用百会、四神聪、神庭、太阳、印堂等穴位。

分型治疗:(1)颈型颈椎病:主症以颈强为主者,可针风池、合谷、列缺、悬钟、外关;以颈痛咽痛为主者可选针大椎、曲池、合谷、外关、后溪;俯仰受限者,配昆仑、列缺;旋转受限者配支正。

(2)神经根型颈椎病:主症以痛为主者,针风池、合谷、足三里、悬钟、后溪;有肩痛者配肩髎、肩外俞;肘臂痛者配曲池、天井、外关、尺泽;腕部者配阳池、阳溪、腕骨、大陵;以麻为主者可选合谷、外关、足三里、三阴交、肾俞、悬钟;以肌萎缩为主者,可针曲池、手三里、脾俞、八邪八风。

(3)脊髓型颈椎病:①以痉为主症,虚痉针中脘、足三里、悬钟、太溪、三阴交、阴陵泉、气海、关元、命门;实证针环跳、秩边、阳陵泉、委中、昆仑、脾俞、大椎、后溪;便秘可加天枢、支沟、上巨虚;小便不利针三阴交、阴陵泉、中极;②痿症:补肾益精:关元、气海、肾俞、三阴交、太溪;补养脾胃:脾俞、足三里。

(4)椎动脉型颈椎病:①偏痰湿者针中脘、内关、丰隆、解溪、悬钟、阴陵泉;②偏血瘀者针太阳、风池、阳陵泉、支沟、合谷、太冲、足三里、束骨、中渚、足临泣、后溪;③偏湿热者针大椎、合谷、曲池、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太冲;④偏气虚者针百会、气海、关元、肾俞、脾俞、足三里、悬钟、劳宫。

(5)交感型颈椎病:①肝阳偏亢针风池、曲池、足三里、太冲、行间、阳陵泉、太阳,前头痛加合谷。

枕痛加后溪,头顶痛加太冲,颞痛加中渚;②血虚精亏针神门、太溪、三阴交、足三里、气海、关元、脾俞、肾俞;③胸痹针支沟、阳陵泉、郄门、内关、神门;④胃痛针内关、足三里、中脘、悬钟;⑤便秘针天枢、支沟、上巨虚、中脘、行间。

椎动脉狭窄颈性眩晕的针灸治疗

椎动脉狭窄颈性眩晕的针灸治疗

椎动脉狭窄颈性眩晕的针灸治疗四川大学江安医院针灸科四川成都 610000椎动脉狭窄颈性眩晕发作时病人呕吐、旋转。

治疗不当易致脑出血、头痛痴呆,严重致休克、猝死[1]。

我们用回阳九针穴治疗此病,以平补平泻法,起协调阴阳、益气助阳之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2月期间我科收治椎动脉狭窄颈性眩晕患者(瘀血阻络证)56例。

纳入标准:⑴患者检查符合椎动脉狭窄CV诊断标准 [2],临床辩证为瘀血阻络证;⑵年龄38-67岁。

排除标准:⑴患有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其他非颈源性眩晕者;⑵伴有严重心、肝、肾、内分泌等疾病;⑶外伤性、先天性颈椎疾病。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8例。

其中,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1 例;年龄39-67岁,平均(59.35±3.26)岁,病程5个月-4年,平均(2.41±0.27)年;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14- 18分,平均(16.67±1.48)分。

治疗组: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38-64岁,平均(57.43±4.07)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2.36±0.29)年;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16-19分,平均(16.30±1.49)分。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香丹注射液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滴,每次20ml,每日1次。

治疗组:上述治疗方案加回阳九针穴治疗:劳宫、太溪、三阴交、涌泉、人中、百会、风池穴、足三里、合谷穴。

留针20分钟,施予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每6分钟行针1次,双侧交替取穴,每日1次,每周治疗5天,休息2天,均治疗4周。

1.3 疗效判断标准[2] 临床治愈:眩晕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显效:眩晕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能行走;好转:眩晕及伴随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不能行走;无效:眩晕及临床症状基本无变化。

2.结果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与功能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2周和3周和4周后,临床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2周和3周和4周后临床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明显(p<0.05),见表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转动某一方位时发生,停止后仰或扭转时,症
状消失或明显减轻。颈性眩晕多发于40岁以上, 男女无明显差别,血压基本正常。突然发病,常 于晨起或午休后起床或转头突然出现眩晕。

2). 头痛多为后枕痛或偏头痛,可为隐痛、跳痛或 放散痛。有人常年服用止痛药或疑为颅内有占位性 病变。 3). 猝倒回头时突然下肢无力而摔倒,摔倒后头部 位置恢复,症状消失,马上可以爬起来,整个过程, 患者意识清楚。经过 2-3 次发作后,患者有意回避 这一动作。


伴有双侧头颞疼痛,以太阳、少阳经穴为主
取穴: 率谷,曲鬓,太阳,听宫,听会 操作方法: 率谷透曲鬓穴: 2 寸毫针,从率谷穴进针,顺头皮 刺向曲鬓穴,得气后持续捻转针柄,不提插,速度 180-200次/分,使患者颞部有酸麻胀感。
颈性眩晕的针灸治疗
(四)针药并用 1 、针刺配合西药及中成药:复方丹参注射液、注射 用胞磷胆碱钠、注射用血栓通、川芎嗪注射液等静 滴;扩血管:盐酸氟桂利嗪,甲磺酸倍他司汀;抗 痉挛药:盐酸乙哌立松、复方氯唑沙宗。 2、中药内服: 活血化瘀、益气升阳、补益肝肾、祛风通 络、养阴清热。
干受限的其他表现, 查体有典型的椎动脉扭转试
验阳性即可初步诊断。

2) 颈部活动受限,患病棘突偏歪,椎旁有压痛,颈 2 棘突偏歪多见,因椎动脉进入横突孔后,垂直上升, 从第二颈椎到进入枕骨大孔之前椎动脉再此发生多个 弯曲,椎动脉血流受阻也多发生于此。
颈性眩晕的诊断

3、X 线检查 正侧位X线片可见钩椎关节退变, 如钩突骨赘, 关 节间隙模糊变窄。
包括普通血管造影(DSA )和数字成影的血管造影。其能 够准确地发现椎动脉狭窄、扭曲的部位及范围, 还能明确 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确定椎动脉狭窄、扭曲的原因, 可为 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尤其是DSA 精确率高, 更 清晰, 所以目前已成为常规检查手段。若同时与转颈试验 结合应用则可提高确诊率。
颈性眩晕的诊断


7、CT 检查
对于由骨质增生所致横突孔狭窄导致的颈性眩晕有很重要 的诊断价值。将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结合 CT 进行颈椎扫 描, 可见钩椎关节增生物向前外方突出 , 并突向骨性横突 孔内, 双侧横突孔退变性狭窄并变形 , 横突孔狭窄率 (横 突孔内突出物厚度/ 骨性横突孔实际孔径) 可达30 %以上, 与临床符合率达88%。
颈性眩晕的针灸治疗
辨证配穴: 肝阳上亢 溪; 加太冲(可配合放血)、太
痰浊上蒙
加丰隆同时可配合颈项、肩
背部膀胱经刮痧、游走罐;
气血虚弱
加中 脘、手 足三里 (温针
灸)、关元穴、气海穴;
肾气不足
钟、涌泉(重灸)
加肾俞、三阴交、太溪、悬
颈性眩晕的针灸治疗
(三)具体治疗方法:
毫针刺、电针、头针、温针、针灸并用。 特别提醒: 1.留针时间要长,印堂、百会留针3小时。 2. 针刺风池穴应正确把握进针的方向,角度和深 度。不可向对侧眼针刺过深,以防刺入枕骨大孔 伤及延髓。
本院针灸科眩晕病的治疗特色
1、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西医辨病有助于对眩晕的病因、治疗方案和 预后提出正确的认识,中医辨证能因人而治, 使治疗更有针对性,能有效提高治病效果。
2、中西医治疗相结合
中医辨证施治治疗眩晕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但当病情比较紧急、严重,或比较复杂时,配合 有效的西药,甚至住院治疗也是必要的。


4). 脑干症状肢体麻木、感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 对侧肢体的轻偏和对侧颅神经症状。还可以出现吞 咽困难、反呛、咽反射消失、声音嘶哑、眼肌麻痹、 复视、视物不清、Horner征等。
颈性眩晕的诊断
2、查体 1)转颈试验是诊断颈性眩晕的重要手段之
一。头颈转向对侧会加重椎动脉 C1 、 2间的狭窄 或梗阻而引起症状。若颈部活动可诱发或加重一 般症状或伴有颈肩枕部痛与神经根症状, 或有脑

什么是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主要是由于颈椎病变而引起的一种继 发性眩晕, 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 是由于颈椎骨质 增生, 生理曲度改变, 椎管狭窄项韧带劳损等引起 血管痉挛或扭曲, 使得双侧椎动脉供血不足,以致 引起供给大脑血流量减少而产生眩晕, 属中医学眩 晕范畴。
椎动脉的解剖结构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分四段。 第一段:锁骨下动脉发出进入颈椎横突孔 第二段:C6横突孔至C2横突孔下口 第三段: C2横突孔下口至枕骨大孔 第四段:颅内段。

5、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 , 可直接准确获得椎- 基
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 , 能较准确判断椎 - 基底 动脉的供血状况 , 有取代椎动脉造影之势 , 可作 为颈椎病简单分型依据, 同时可及时排除椎动脉 本身的疾病, 以利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颈性眩晕的诊断


6、椎动脉造影

眩晕概说

眩晕症 据有关资料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 诊病人的 5% ,占耳鼻喉科门诊的 15%。生活在家中 的老人50-60%有眩晕症,占老年门诊的 81-91%;其 中65岁以上老人眩晕发病率女性占57%,男性占39%。
西医对眩晕病因的认识
(1)脑性眩晕 脑血管性眩晕是指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前庭系统 供血不足导致前庭系统功能障碍而产生的眩晕。 常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动脉硬化、 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痉挛、血栓形成、血管畸形 等。
体会
5、眩晕患者要注意饮食起居,调摄寒温,避 免过度疲倦 ; 定期测量血压,戒烟酒,慎房事,保 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眩晕发作时,宜平卧 闭目,需保持环境安静,饮食宜清淡,少食多餐。 6、高血压者如突发眩晕,应考虑中风的先兆。

体会

7 、眩晕病人平时应注意劳逸结合,尽量避免 劳累,睡眠要保持充足,避免情绪波动。比如着急、 恼怒、紧张、恐惧、焦虑等,都有可能引起眩晕。 眩晕发作期注意饮食清淡、禁止饮酒、眩晕发作时 要绝对卧床休息,尽量避免头部左右摆动。
体会

多数病人的病情时轻时重,兼见其他症状而持 续很长一段时间。多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 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眩晕等疾病。手部按摩治疗眩 晕具有一定疗效。但患者必须配合医生查明原因, 积极治疗原发病,手部按摩可作为综合治疗中的一 个辅助方法。
体会
2 、坐卧姿势恰当,枕头高度适宜,垫枕不能 过高,以导致颈源性眩晕的发生。治疗上多采用针 灸等康复治疗方法。如果颈椎牵引、手法推拿治疗 一定要慎重。 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很少。
颈性眩晕的针灸治疗
宁南县中医医院 针灸科 徐学见
眩晕概说
什么是眩晕?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 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 ; 以视物旋转, 如坐舟车为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 眩晕症是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 随着人口老龄 化,本症发病率日益增高,受到国内外医务界广泛重 视。国外报道眩晕在门诊常见症状中占第三位。眩 晕在医学领域涉及多个学科,绝大多数人一生中都 会经历此症。
颈性眩晕的鉴别诊断


1、美尼尔氏综合征
2、脑动脉硬化 3、神经官能症
颈性眩晕的治疗

本病在治疗上分为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 临 床上多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尤其针灸疗法治疗颈性 眩晕疗效极佳。
颈性眩晕的针灸治疗
(一)针灸治疗原则: 肝阳上亢者治以育阴潜阳; 痰浊上蒙者治以健脾化痰; 气血虚弱者治以补益气血; 肾气不足者治以补肾健脑。

谢谢大家!

椎动脉走行于一个由骨、肌肉、神经、 韧带所围成的管道中,相邻结构的退变、 增生、不稳等异常改变再加上颈椎活动 幅度加大,势必会造成对椎动脉的压迫 或牵拉,导致椎动脉痉挛或狭窄。

8
颈性眩晕的病因病理




1、颈椎退变 2、颈椎发育异常 3、椎- 基底动脉病变或发育异常 4、颈部外伤 5、血液流变学改变

侧位X线片可见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 如弧度变
直、反曲、寰椎后结节上翘。
张口位片示:骨质增生,齿状突距两侧块距
离不等宽。
左右斜位示:横突孔及结节间沟处骨质增生、
硬化、小关节间隙变窄等。
颈性眩晕的诊断


4、血液流变学检查
可以检测 血液粘稠度、红细胞压积、 纤维蛋白原、血清胆固醇
颈性眩晕的诊断

西医对眩晕病因的认识
(2)耳性眩晕 又称美尼尔氏病或梅尼埃病,是以反复发作 眩晕,伴有耳鸣、耳闷感及波动性听力下降为主 诉,以膜迷路积水为病理特征的的一种内耳病。 有些患者可觉得有耳重压感、堵塞感、耳后钝痛、 耳后发热等前驱症状。
西医对眩晕病因的认识
(3)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是指颈椎及有关软组织(关节囊、 韧带、神经、血管、肌肉、椎间盘等)发生器质 性或功能性变化所引起的眩晕,其主要特点是当 头突然转动或处于一定头位时即出现短暂的眩晕, 数秒至数分钟不等,眩晕常为旋转型,有时可伴 有耳鸣,一般无听力下降.

体会

3、对于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如内分泌 性眩 晕、高血压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应积极治疗原发 病,如控制血压,治疗眼科疾病,在原发病恢复的 基础上,眩晕可以自然缓解。
体会

4 、神经官能性眩晕 : 对于因精神因素导致的 眩晕,首先应解除病人的焦虑不安情绪,可适当给 以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但要避免长时期使用镇静 药物,以免增加药物的耐受性和依赖性。
颈性眩晕的诊断

8、螺旋CT 血管成像(SCTA) 检查
三维螺旋CT 血管成像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非
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它的最大优点是把椎动脉 和毗邻结构同时显示, 三维成像能判断椎动脉狭 窄受阻的部位、狭窄的性质、原因及椎动脉畸形 等。
颈性眩晕的诊断
9、血管磁共振(MRA) 检查
为一种无创伤检查方法,对于因软组织增生退 变引起的病变诊断价值较高。应用MRI 相互对比法, 采用流动分析软件, 认为MR期位速度图能准确重复 地测量椎动脉的流速和流量, 对椎动脉的血流动力 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