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教案
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3fcb2c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30.png)
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学科:化学课程名称:高中化学必修二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化学反应速率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3. 能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试管、烧杯、玻璃棒、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2. 实验仪器:实验室台秤、热水浴装置;3. 教学资源:教材、PPT课件。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化学反应速率快慢不同的实验视频,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与平时的经验做比较。
Step 2:讲解(15分钟)1. 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压力、催化剂等;3. 解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引导学生理解。
Step 3:实验操作(20分钟)1. 学生自行操作实验,通过调节温度、浓度等条件,观察不同条件下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2. 让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Step 4:讨论(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总结规律;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Step 5: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提高他们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二章3化学反应的利用第2课时原电池
![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二章3化学反应的利用第2课时原电池](https://img.taocdn.com/s3/m/62c6d7f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6f.png)
化学反应的利用——原电池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本节课的教材选自鲁科版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二单元《化学反应的利用》第二课时。
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紧密,所以这部分学习内容要充分尊重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着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化学学习的乐趣,体会化学学习与日常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成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一个水果电池来引入原电池的内容,这样能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也创设教学情境。
本节课教师应特别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努力做好师生互动,增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合作设计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平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主体部分主要采用“问题引导—动画模拟探究实验—分析讨论—成果展示—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及构成条件、工作原理,让学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所在。
本节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初步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电化学是高中化学知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二学习将会进一步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所以本节内容是今后进一步分析原电池的组成和探究其中的原理的基础,它是电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在高考以及高二学业水平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习本节内容,既可以加深对氧化还原理论的理解,又能用此原理去解释很多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问题,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后续较为深入地学习化学电源、燃料电池等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由于本校这届学生的生源较差,学习能力一般,本班学生虽有一定化学学习热情,但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加上高一的学生此前从来没有接触电化学部分知识的学习,没有一些相应的知识储备,对原电池的概念、组成条件以及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的书写等相对比较陌生,可能在学习原电池装置上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困难。
高中必修二化学鲁科版教案
![高中必修二化学鲁科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78202b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f1.png)
高中必修二化学鲁科版教案课程名称: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材版本:鲁科版课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分子与离子、经验公式与分子式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与离子的区别,掌握其基本概念;2. 掌握经验公式与分子式的概念及其区别;3. 能够进行经验公式与分子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1. 区分分子和离子的特点;2. 理解经验公式和分子式的含义;3. 掌握经验公式和分子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二》鲁科版;2. 粉笔、黑板、教学PPT。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了解分子和离子的定义及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离子的区别是什么?如何区分分子和离子?二、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讲解分子和离子的区别,让学生理解分子和离子的基本概念。
2. 讲解经验公式和分子式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经验公式和分子式的区别。
3.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经验公式和分子式的应用方法。
三、练习(20分钟)1. 让学生自主分组进行练习,推导一些化学物质的经验公式与分子式。
2. 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
3.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总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醒学生做好课后复习,进一步巩固对分子与离子、经验公式与分子式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完成《高中化学必修二》鲁科版习题册相关练习题。
2. 提醒学生做好学习笔记,及时复习课堂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子与离子、经验公式与分子式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应用相关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注重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3bc1f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7b.png)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
本章主要介绍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包括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化学反应与能量守恒定律等。
具体内容包括:1. 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放热或吸热的现象,以及热量变化的计算。
2. 化学反应与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以及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现象,掌握热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2. 学生能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并能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热量变化的计算方法,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现象,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实验仪器(烧杯、试管等)、实验试剂(酸碱溶液等)、计算器、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观察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热量变化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现象,介绍热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解释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并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1. 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热量变化的计算方法2.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例题:氢气燃烧水,热量变化为285.8 kJ/mol,试计算1摩尔氢气燃烧放出的热量。
2. 作业答案:例题答案:1摩尔氢气燃烧放出的热量为285.8 kJ。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例题的讲解,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和能量守恒定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鲁科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鲁科版化学必修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e11cae680203d8ce2f2428.png)
鲁科版化学必修二教案【篇一:高中化学必修2 教案鲁科版】第二册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
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二)知识框架(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
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a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z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鲁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鲁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9c26412e3f5727a5e962b2.png)
第2课时知识点3:化学键与物质构成【引入】我们已经学习过物质的分类,知道物质分纯净物、混合物;纯净物又分单质和化合物。
通过化学键的学习,我们知道构成物的离子(或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也是有区别的——又分为离子键、共价键等。
于是,人们根据化合物中所含化学键类型的不同,把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媒体展示——板书】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
如:NaCl、CaCl2、KOH、CaO等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
如:HCl、H2O、CH4、NH3、CO2【联想·质疑】分析KOH中所含有的键型,该化合物属于哪类化合物?【归纳·强调】(1)当一个化合物中只存在离子键时,该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2)当一个化合中同时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时,以离子键为主,该化合物也称为离子化合物(3)只有..当化合物中只存在共价键时,该化合物才称为共价化合物。
(4)在离子化合物中一般既含有金属元素又含有非金属元素;共价化合物一般只含有非金属元素(NH4+例外)【迁移·应用——课堂练习】指出下列化合物内部的键型和化合物的分类(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点评】通过“联想质疑”、“归纳强调”、“迁移应用”,三个阶段,使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分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化合物中含离子键(不管是否含有有共价键)都叫离子化合物;只有当化合物中完全是共价键时,该化合物才叫共价化合物。
【知识点击】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是紧密联系的,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比较强的化学键,要破坏这些化学键都需要较多的能量,例如,氯化钠、碳酸钙、氧化镁等物质是离子化合物,他们熔化时要破坏离子键,由于离子键很强,因此他们的熔点也很高。
氮分子发生化学反应时要破坏分子内很强的的共价键,由于该共价键很难破坏,因此氮分子化学性质很稳定;再如金刚石完全是由共价键构成的,金刚石熔化时要破坏内部的共价键,因此金刚石的熔点、沸点、硬度等都非常高。
鲁科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鲁科版化学必修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31152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a2.png)
鲁科版化学必修二教案鲁科版化学必修二教案第一章动态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第一节动态平衡一、教学内容1. 动态平衡的概念和特征。
2. 动态平衡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3. 再谈化学平衡4. 平衡常数及其计算5. 热力学平衡常数与化学平衡常数6.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7. 平衡移动与化学平衡的移动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动态平衡的概念和特征。
2. 了解动态平衡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3. 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
4. 掌握平衡常数及其计算。
5. 掌握热力学平衡常数与化学平衡常数的关系。
6. 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7. 掌握平衡移动与化学平衡的移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平衡常数及其计算。
2. 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1. 《高中化学》必修二,人民教育出版社。
2. 《高中化学实验教程》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3. 《物理化学》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五、教学方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文本材料进行提问。
2. 使用课件辅助讲解,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相关实验操作。
3. 利用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当化学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其反应速率开始变慢,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种平衡状态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 学生自主学习(30分钟)(1)学生自主讨论动态平衡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动态平衡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2)解释化学平衡的含义。
(3)学生自主计算平衡常数。
(4)了解热力学平衡常数与化学平衡常数的关系。
(5)了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6)学生自主讨论平衡移动与化学平衡的移动。
3. 实验探究(40分钟)实验内容:利用萤火虫荧光素的氧化还原反应,观察化学平衡的移动。
实验装置:萤火虫荧光素,过硫酸铵,无水乙醇,紫外灯。
实验步骤:(1)在一个装有10 mL足量乙醇的试管中,加入4滴荧光素,摇匀。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50b700964bcf84b9d57b30.png)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原子核 核素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X A Z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2、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元素、核素、同位素概念的区分,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模式:荣超“20+20”高效课堂模式 教学思路设计说明:本节课是鲁科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在之前,学生通过初中化学和《化学必修一》的学习,已经了解了部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本节课先给学生介绍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先知道原子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再分析这几种微粒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再讲解一些简单的计算。
然后转到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的学习以及它们互相之间的异同及怎么区分它们。
本节课比较难解决的是原子内部各微粒间的关系,以及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的区分。
所以本节课大部分的时间是花在这上面的。
通过计算题来突破。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约3分钟):首先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1分钟)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Z A X 的含义 2、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3、掌握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重难点:元素、核素、同位素概念的区分,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引入(2分钟):介绍人类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的历程,从汤姆生的西瓜模型,到他的学生卢瑟福的核式模型,重点介绍一下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通过介绍,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原子内部结构)自主学习(约10分钟):阅读课本P2-5页,回答以下问题。
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原子核又是有什么构成的?各微粒带何种电荷?(1分)2.什么是质量数?X A Z 的含义?原子的各微粒间有何关系?(2分)3.什么是元素、核素、同位素?能否举出具体例子?(2分)学生自学时,老师要巡堂,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个别提示指导。
高中鲁科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高中鲁科版化学必修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ac8fa5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c.png)
高中鲁科版化学必修二教案课题: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基本概念。
2、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3、学会运用化学式、离子式等表示物质结构。
4、能够分析物质性质的相关实验现象。
教学重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基本概念;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教学难点:化学式、离子式的表示及应用。
教学准备:1、教材《化学必修二》2、课件及实验器材3、学生实验报告模板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们描述一下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2、展示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演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15分钟)1、物质的结构:介绍物质的微观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原子、分子、离子等的基本概念。
2、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强调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实验(20分钟)1、观察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并提出相关问题。
2、思考探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并总结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
四、讨论(10分钟)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并撰写实验报告。
2、展示交流:各小组展示实验报告,互相交流讨论。
五、总结(5分钟)1、概括归纳: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认识。
2、反馈评价: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完成相关习题。
六、课堂延伸(5分钟)1、延伸拓展:学生可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物质结构和性质的相关知识。
2、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验现象和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同时,通过实验的设计和学生的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本章核心素养聚焦教案鲁科版必修第二册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本章核心素养聚焦教案鲁科版必修第二册](https://img.taocdn.com/s3/m/2793a87e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20.png)
引导学生思考周期表对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周期表解决实际问题。
4. 学生小组讨论(15分钟)
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5.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多媒体演示和播放教学资源。同时,还需要准备黑板和粉笔,以便进行板书和重点知识的强调。
6. 网络资源:提前准备好可能需要的网络资源,如在线学术文献、教育网站视频教程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参考和引导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7. 教学指导材料:准备教学指导材料,如教学PPT、讲义、练习题等,以便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估。
-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注意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讨论或辩论赛,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入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 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需要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并确保其完整性和安全性。例如,可以准备一些常见元素的原子模型或元素样本,供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同时,还需要准备一些实验仪器,如显微镜、电子天平、烧杯、试管等,以及安全器材,如防护眼镜、手套等,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室进行适当的布置。可以设置分组讨论区,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设置实验操作台,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此外,还可以在教室内悬挂一些与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相关的海报或宣传画,以增加学习氛围。
最新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学案(全册 共368页 附答案)
![最新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学案(全册 共368页 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c6e0013169a4517723a3c1.png)
最新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学案(全册共368页附答案)目录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第1课时原子核核素第2课时核外电子排布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1课时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第2课时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重点突破第二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第1课时化学键及其类型第2课时化学键与物质类别第3课时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第二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快慢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第1课时利用化学反应制备物质第2课时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第1课时甲烷的性质与结构第2课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第二节石油和煤重要的烃第1课时石油的炼制乙烯第2课时煤的干馏苯第三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第1课时乙醇第2课时乙酸第3课时酯和油脂第4课时糖类蛋白质第四节塑料橡胶纤维第1课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第2课时塑料橡胶纤维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本章知识体系构建与核心素养解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用原子或物质结构解释元素或相关物质的性质,其实质是能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典型物质的结构(电子式、结构式等)、典型物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化物)性质的变化规律等,通过知识的类比迁移,推断、比较、解释元素及相关物质的性质。
例析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其中W原子的质子数是其最外层电子数的三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W>Z>Y>X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W>ZC.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Y>X>W>ZD.元素X、Z、W的最高化合价分别与其主族序数相等答案 A解析 根据短周期元素W 原子的质子数是其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可推知W 是P 元素。
高中鲁科版化学2(必修)2.3化学反应的利用教学设计
![高中鲁科版化学2(必修)2.3化学反应的利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686b4d3eff9aef8951e0683.png)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利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本节教材首先以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为例,让学生体会怎样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的一般思路,并总结曾经学过的常见物质的制备方法。
(二)知识框架(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氯气的实验室制法”等具体的知识点外,致力于培养学生从大视野、高观点、多角度了解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化学研究的前沿。
二、教学目标⒈知识与技能目标化学反应的利用如何利用化学反应制造新物质物质变化案例:氯气的制取⑴使学生对“利用化学反应造福人类”认识进一步具体化。
⑵引导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和尾气处理方法,了解制备装置及收集方法。
⑶通过“活动·探究”—氯气的制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⑷利用“化学前沿”和“资料在线”等拓展性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从多个角度体会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⒉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交流·研讨”,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⑵通过“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通过教材中活动栏目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⑵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价值的认识,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⑶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主人公意识三、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如何利用化学反应制造新物质(二)方法上重点、难点探究物质制备的一般思路的形成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讨论法。
五、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预习书本“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2、预习《自主学习丛书》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二)教师准备准备教案,学案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布置作业】课本第48页讨论3。
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2第2章第1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教案 鲁科版必修2
![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2第2章第1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教案 鲁科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c4652f0b4b73f242336c5f3e.png)
《鲁科版化学必修2》第2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教材分析】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原子可结合成分子、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可以变成离子、离子可结合成物质、但不知道原子是怎样结合成分子的,离子是怎样结合成物质的;已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会发生物质的变化,但不知道变化的实质。
已知燃烧是化学变化,物质燃烧要释放能量,但不知道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会伴随能量变化。
化学键概念的建立为学生从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打开了一扇窗,而深入研究和利用化学反应又是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本节教材以“化学键”为桥梁,引导学生从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两个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为后面研究化学反应的利用奠定基础。
【课时计划】3课时第1课时: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第2课时:化学键与物质结构第3课时: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知识框架】【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①了解化学键的含义,认识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过程与形成条件;②了解化学键类型与物质构成的关系,以某一化学反应为背景,学习化学键,从而更好的认识物质构成和化学反应的本质;③通过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使学生初步学会如何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2 .能力方法目标:结合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教学,用讨论、猜想、对比的方法理解化学键类型、化学键与物质构成及能量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比较、归纳推理能力以及想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分子、原子的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
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能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及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方法】讨论法、猜想法、探究法、分析推理法、对比归纳等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含义和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教学媒介】多媒体教学课件(含图片资料)【教学程序】第1课时: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第2课时:化学键与物质结构第3课时: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练一练:1、下列反应中,属于属于吸热反应的是()A.实验室制H2的反应B.实验室制CO2的反应C.水的分解反应D.石灰石分解的反应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B.物质燃烧和中和反应均放出热量C.分解反应肯定是吸热反应D.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决定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和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3.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
高中化学二鲁科版教案
![高中化学二鲁科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c28a20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75.png)
高中化学二鲁科版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二第一章电解质和电解
【教学目标】
1. 了解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活动规律;
3. 掌握电解反应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教学重点】
1. 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
2. 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活动规律;
3. 电解反应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教学难点】
1. 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活动规律;
2. 电解反应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及试剂:电解槽、电解质溶液、导电线、电极等;
3. 复习教材及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知识讲解(15分钟)
讲解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活动规律等知识点。
3. 实验操作(20分钟)
进行电解实验,观察电解质溶液的离子活动规律,并让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
4. 讨论与总结(10分钟)
让学生讨论电解反应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
5.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电解质的定义和分类、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活动规律、电解反应的基本过程和规律等知识点有所了解和掌握,增强了他们对化学二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鲁科版化学必修2教案 第2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教案
![鲁科版化学必修2教案 第2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c8d81e2af90242a895e5ff.png)
鲁科版化学必修2教案第2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教案
鲁科版化学必修2第2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教案
第一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教案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教案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教案
第一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一.本节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
在前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原子是如何结合成为分子的。
通过对化学键概念的建立,使学生在原子、分子的水平来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
老教材把“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两个知识点,分开来讲,两者知识跨度较大,前后联系不太紧密。
实际上人们研究化学反应,有两个主要的目的:一个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或得到新的物质),二是研究物质变化时伴随的能量改变。
两者是紧密联系的。
新教材就突出了这一点,把化学变化和能量变化放到一起来讲,使学生懂得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也伴随有能量的变化,从两个视角来关注化学反应,从而为认识化学反应和应用化学反应奠定基础。
(二)知识框架
知识点一:化学键与物质的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2 课时)本节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
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
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三、教学准备学生上网查阅,14 6C 在考古上的应用;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搜集有关原子结构模型的资料;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四、教学方法:问题推进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经讲评后引入新课: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分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媒体显示):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观察、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3)极少数的α粒子几乎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原因是什么?【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根据α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
并由代表发言。
【归纳、小结】3.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空间做高速运动。
问题: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那么,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的运动状态又是怎样的呢?1. 原子核的构成:通过媒体显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阅读】请根据表中所列数据讨论: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为什么?2.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3.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小结:1.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质量关系: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归纳小结】如果用 AZ X 的形式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原子,那么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 【迁移与应用】372.某二价阳离子含有10个电子,12个中子,求质量数。
3.元素R 的一个原子,质量数为 a ,其阴离子R n-有b 个电子,求中子数。
【回顾】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的。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疑】同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那么,中子数是否也相同呢? 【媒体显示】三种不同的氢原子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迁移与应用】1.请你描述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与元素、核素间的关系。
2.请你描述元素、核素、同位素间的关系. 【拓展与提高】1. 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位素的是(A )O 2、、O 3 、O 4 (B )H 2、D 2、T 2(C )H 2O 、D 2O 、 T 2O (D )4020Ca 和4220 C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同种元素的质子数必定相同(B )不同元素原子的质量数必定不同 (C )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D )凡是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微粒必定属于同一元素 【交流与研讨】生物体在生命存续期间保留的一种碳原子----碳-14 (146C )会在其死亡后衰变,测量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遗物里碳-14的数量,可以推断出它的存在年代。
根据课本内容与网上资料:阐述14 6C 在考古上的应用;列举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第二课时【复习提问】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2.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3.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上?在讲评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电子在原子内有“广阔”的运动空间。
在这“广阔”的空间里,核外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电子的运动具有区别于宏观物体的几大特征:(1)质量很小(9.109×10-31kg);(2)带负电荷;(3)运动空间范围小(直径约10-10m) ;(4)运动速度快(接近光速)。
因此,电子的运动特征就与宏观物体的运动有着极大的不同一一它没有确定的轨道。
【质疑】我们如何去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呢?【交流与研讨】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讨论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样运动的?【简介】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1.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2.汤姆逊原子结构模型:3.卢瑟福原子有核模型4.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课本第六页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核外电子排布的有哪些规律?派代表回答。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代表电子层数);3.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
4.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讨论】电子与原子核距离远近、能量高低有何关系?电子层 1 2 3 4 n电子层符号 K L M N ……离核距离近远电子的能量低高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2 8 18 32 2n2【媒体显示并讲述】尝试运用上述规律,排出钠原子核外的电子,并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加以表示。
【试一试】完成P11下表,看看谁较快。
【媒体显示】核电荷数从1到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迁移与应用】1. 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各是什么微粒?【概括与整合】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知识如下图所示。
原子中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电性关系、质量关系原子核(质子、中子)核素、同位素的含义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迁移与应用】1.质子、中子、核外电子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元素或原子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试填下表说明质子、中本节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本节教材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元素的性质(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以及主要化合价、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再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周期表中元素排布的规律,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为下一节学习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奠定基础;同时,以铁元素为例,展示了元素周期表中能提供的有关元素的信息和金属与非金属的分区;最后以IIA族、VA族、过渡元素为例分析了同族元素结构与性质的异同。
(二)知识框架(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教材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初探,利用图表(直方图、折线图)等方法分析、处理数据,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和探究性,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作图、处理数据能力、总结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数据得出结论的意识。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周期律。
2.让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和族的概念,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间的关系。
3.让学生了解IIA族、VA族和过渡金属元素的某些性质和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直方图、折线图)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2.通过对获取的大量事实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培养学生学归纳、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并且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元素周期律,能使学生初步树立“由量变到质变”、“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学习化学史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二、教学重点、难点1.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学会用图表法分析、处理数据,对数据和事实进行总结、概括从而得出结论。
三、教学方法:阅读探究、讨论归纳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它包括质子、中子、电子三部分,相同元素一定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如果我们按质子数从小到大把元素排列起来,每种元素就有一个序号,即原子序数,对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元素之间内在联系和变化的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