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词,汉语,英语]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社会文化功能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社会文化因素探究
正如语言学家 萨呸尔( pi 所说 “ Sa ) r 语言象 文化一样 , 是
很 少 能 自给 自足 的 。 f 个 国 家 和 其 它 国 家 的 交 流 过 程 ” 一
C i 、 hn s、io sk t hn C ieeSn 及 i 、 a等 词。有趣 的是 , a l e 这些 首 批
中 , 断 地 从 这 些 国家 的语 言 中 吸 收 有 用 的语 言 来 丰 富 自 己 不 的 词 汇 , 言 之 间 的这 种 相 互 借 用 是 语 言 发 展 的一 个普 遍 现 语 象 , 英 语 中也 是 这 样 。英 语 经 过 10 在 50年 的 变 迁 , 几 个 日 从 耳 曼 部 族 的 语 言 发 展 成 为 今 天 世 界 上 最 流 行 的 语 言 , 为 称 “ 是 世 界 语 的世 界 语 ” 这 与 其 词 汇 的 开 放 性 是 分 不 开 的 。 不 , 英 语 可以 自由 接 纳 外 来 成 分 , 词 已经 达 到 5 借 O多 万 个 。 英 语 的 外 米 词 不 仅 来 源 于 法 语 、 丁语 和 希 腊 语 等 欧 洲 语 言 , 拉
外 , 数 学 者 也 认 为 “ ” 入 阿 拉 伯 语 时 为 Sn 再 到 希 腊 多 秦 进 i, 语 成 了 Sn , 丁 语 成 了 S a , 后 进 入 英 语 才 成 为 今 天 的 i 拉 a i e最 n
Sn i o。
英 语 中 的 汉 语 借 词 已经 有 一 干 多 年 的历 史 , 英 语 中 大 但 量 涌 现 汉语 借 词 的 现 象 始 于 一 百 多 年 前 , 其 是 近 二 十 年 尤 来 , 着 中 国 国力 的增 强 , 语 的 国际 影 响 也 越 来 越 大 , 语 随 汉 英 中 来 源 于 汉 语 的 词 汇 与 日俱 增 , 量 富 有 中 国特 色 词 汇 的 汉 大 语 借 词 进 入 英 语 。 欧 洲 人 做 过 统 计 , 19 自 94年 以来 , 入 国 加 际 英 语行 列 的 词 汇 中 , 语 贡 献 了 5 到 2 % , 过 任 何 其 汉 % 0 超 它 来 源 。 据 最 新 统 计 , 语 借 词 共 有 18 汉 4 8个 , 括 音 借 词 和 包 意 借 研 究 英 语 中 的 汉 语 借 词 不 仅 _ 以 加 深 了 解 中 两 I I 丁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分析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分析
汉语与英语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两种语言,两种语言之间互相影响和借鉴是一种文化
交流的表现。
英语中汉语借词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些借词具有一定的特征与特点。
一、音译和义译结合
二、与中国文化、饮食、体育相关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大多与中国的文化、饮食、体育相关,如“kung fu”(功夫)、“zen”(禅)、“qigong”(气功)、“dim sum”(点心)、“chopsticks”(筷子)、“noodles”(面条)、“wok”(炒锅)、“panda”(熊猫)、“feng shui”(风水)等。
汉语中的文化元素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些汉语借词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
输出形式。
三、带有特定意义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通常带有特定的意义,这些意义可能与汉语原词汇的语义有所不同。
例如,“chop suey”(杂烩菜)在汉语中是一种荪菜,但在英语中是一个听起来有趣的
词汇,被用来描述一种杂烩的烹饪风格,“kowtow”(磕头)在汉语中是一种尊敬的表示,而在英语中则指某人向他人卑躬屈膝。
四、融汇口语、语言和文化的元素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融合了口语、语言和文化的元素,这些借词的使用频率也让它们成
为英语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例如,“ping pong”(乒乓球)、“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等
总的来说,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充分反映了汉语和英语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这些借词不
仅丰富了英语的表达方式,同时也让人们更加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分析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分析借词是指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借用词汇的现象。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音译借词:音译借词是指英语将汉语词语音译过来使用的现象。
英语中的“Kung Fu”(功夫)就是从汉语音译过来的。
在音译借词中,有一些词汇的发音被英语化,使其更易于发音和理解。
“wonton”(云吞)在汉语中发音“yúntūn”,而在英语中发音“wǎndūn”。
2. 翻译借词:翻译借词是指英语将汉语词语的含义进行翻译后使用的现象。
英语中的“longan”(龙眼)是将汉语词语的字面意思、“tea”(茶)是将汉语饮品的名称进行翻译后使用的。
在翻译借词中,有一些词汇的翻译结果与原汉语词语的拼写和发音相似,使其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3. 文化借词:文化借词是指英语借用汉语中的特定文化词汇的现象。
这些词汇通常涉及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哲学等方面。
“feng shui”(风水)是指中国古代传统的布局学说,“qi”(气)是指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种概念。
“kowtow”(叩头)则是指中国古代一种向皇帝表示敬意的仪式。
4. 饮食借词:饮食借词是指英语借用汉语中的食物和饮品的名称的现象。
随着中餐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许多汉语中的饮食词汇也被英语借用。
“dim sum”(点心)是指中国传统的小吃,“tapioca”(木薯)是指中国传统饮品中的一种原料。
5. 技术借词:技术借词是指英语借用汉语中的科技术语的现象。
由于中国在科技研发领域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汉语技术词汇被英语借用。
“doppler”(多普勒)是指一种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技术,“ping pong diplomacy”(乒乓外交)是指中国政府利用乒乓球比赛来改善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外交策略。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音译、翻译、文化、饮食和技术等方面。
这些借词丰富了英语的词汇资源,同时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互动。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1.借词的定义与普遍性2.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重要性二、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历史过程1.古代汉语借词的传入2.近现代汉语借词的传入三、英语中汉语借词的文化成因1.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2.汉语词汇的独特魅力四、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借词词源1.汉语借词的语音变化2.汉语借词的形态变化五、汉语借词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1.促进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了解2.丰富英语词汇体系六、结论1.汉语借词的独特价值和意义2.汉语借词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正文一、引言在世界各主要语言中,借词是一种普遍现象。
借词,顾名思义,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吸收借用而来的词语。
这种语言现象不仅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在各领域不断交流和融合的结果,同时也是对各种文化差异的一种反映。
在众多的语言借词中,汉语借词在英语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二、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历史过程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历史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古代汉语借词的传入和近现代汉语借词的传入。
古代汉语借词的传入主要源于 17 世纪至 18 世纪,这一时期,由于中西方贸易往来的加强,一些汉语词汇随着商品、文化等形式传入西方。
例如,“茶”(tea)、“丝绸”(silk)等词就是这一时期传入英语的。
近现代汉语借词的传入则始于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传教士、学者和商人来到中国,他们为了更好地与当地人沟通,开始学习汉语。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将许多汉语词汇翻译成英语,并带回西方。
如“孔夫子”(Confucius)、“道”(Tao)等词就是这一时期传入英语的。
三、英语中汉语借词的文化成因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传入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密切关系密不可分。
随着中西方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关注中国文化,对汉语词汇产生浓厚兴趣。
同时,汉语词汇的独特魅力也吸引了许多英语使用者。
例如,汉语中的许多成语、典故等,都具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力,这使得许多英语使用者愿意将这些词汇引入英语中。
谈英汉词汇的相互借鉴及影响
谈英汉词汇的相互借鉴及影响作者:刘娅来源:《语数外学习·下旬》2013年第08期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汉族与外民族的语言文化接触也更加密切,许多外来词频繁地出现在日常交谈中,逐渐被人接受,并被广泛使用。
中西方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诸多领域中相互影响,表达中国独特事物的汉语词汇大量涌入英语中,在词汇、句法以及语篇等方面,都对英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它们在中西方交流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从英语、汉语对对方吸收借鉴的方法、领域,分析其所蕴含的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对我们了解域外文化,促进中西方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汉语中的英语借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突飞猛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满足交流的需要,大量独具特色的新词应运而生。
外来词(借词),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而迅猛发展。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来自英语的外来词日益增多,特别是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外文化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为词语的借用提供了多种条件。
中国成功加入WTO,也促使更多的英语词汇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从古至今汉语从英语中吸收的词汇举不胜举。
但是,“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一般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要从语言、语法、词汇、甚至字形上进行一番改造,使它适应现代汉语结构系统,成为普通话词汇的成员”。
概括而言,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汇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⒈音译词大部分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商标等和部分表示一般事物的非专有名词是通过拟声音译进入现代汉语的。
例如:咖啡(coffee)、沙发(sofa)、尼龙(nylon)、巧克力(chocolate)、迪斯科(disco)、基因(gene)、克隆(clone)等。
⒉意译词即保留英语词汇原有结构形式,按照其字面意思用相应的汉字表达出来。
这是外来词汇进入现代汉语的主要方式之一。
例如:电子邮件(E-mail)、网络援助(Net Aid)、软饮料(soft drink)、金领(golden collar)、热点(hot spot)等。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分析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分析
汉语借词是指英语中被借用自汉语的词语。
借词是语言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的现象,它
表明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特征分析如下:
1. 音译词
义译是指在外来语中,将原词的意思翻译成该语言的文字,以表达该语言缺乏相应的
等效词语。
英语中借用的汉语词语中大量为义译词,例如,“feng shui”(风水)、“qi”(气)、“yin yang”(阴阳)等。
3. 单音节借词
英语中借用的汉语词语中,单音节词占据大部分,例如,“jade”(玉)、“khan”(汗)等。
这是由于汉语中许多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是单音节构成的。
英语中也借用了一些多音节的汉语词语,如“kung fu”(功夫)、“dim sum”(点心)、“chop suey”(杂碎)等。
这些多音节词语的主要特征是含有许多汉语的口音和韵律特征。
5. 意象词
许多英语中借用的汉语词语都是意象词,即依据其写法形成印象和意象的词语。
例如,“dragon”(龙)、“foo dog”(石狮)等词语形象生动,能够在英语中独立存在和发挥作用。
6. 服务业词汇
汉语在服务业领域拥有丰富的专业词汇,例如:“dim sum”(点心)、“kung fu”(功夫)等。
这些词汇在英语中大量使用,成为了英语菜单、电影、武术等领域中的专业
术语。
总之,英语中汉语借词丰富多样、形式多样,反映了中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深厚交流和
影响,同时也为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提供了便利。
英语中汉语借词及其文化因素
( 诱拐绑 架 , 骗 或 迫 使 ,80 17 ) c p uy 杂 碎 , 诱 1 — 85 ,h —se( 7 o
18 ) 8 8 等等 ( 黄焰结 ,0 5 。英 国对 中国输入的大量鸦片 , 20 ) 给 中国人带来无 穷的灾难 。当时很 多人染上吸食 鸦片的恶习 ,
关键词 : 汉语 ; 借词 ; 文化 因素
中图分类号 : 3 3 H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1— 8 6 2 1 ) 1 0 2 10 7 3 (0 0 0 — 18—0 2 随着海上航线 的开辟 和 l 纪资 产阶级革命 以后海上 7世 霸权 的建立 , 国出于海外 扩张 的需要 , 当时中 国的贸易 英 与
往来 日 益频繁 。进入英 语 的汉语借 词也 随之增 多。许多 中 国出 口的产 品主要 通过粤 、 闽等 地的港 口销往英 美 , 因此 这
一
时期进人英语 的汉语 借词 主要是 粤 、 闽等地 的方言词语 。
他 民族语言来 丰富 自己。 ( 同梅 , 0 :1作 为一种 开放 ”焦 2 34 ) 0
t( a 茅台酒) 浙江的 sas gr ewn 绍兴酒 ) w nt ( i , hoi c ie( n i ,o n 馄 o
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 ” 。语言是文化 的载体 , 是交流见证 。
词汇不仅是单纯的语言现象 , 还是社会 现象。我国 同世界 的 交往在秦汉时期就开始 了。唐 、 、 、 宋 元 明等朝 代经济十分 繁 荣。1 7世纪之前 , 东方文化 , 中国文化受 到西方文 化的仰视 和崇拜。发达的物质 文化 是英语 吸收汉语借词 的原 因之一。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社会文化功能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社会文化功能作者:宋银秋闫洪才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08期摘要:中国英语是规范的英语变体,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其存在具有客观理据。
与其语音、句法、语篇及语用层面相比,中国英语在其词汇层面,即汉语借词层面,的中国特征最为明显,因此,对汉语借词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本研究阐述了“中国英语”、“世界英语”、“借词”及“汉语借词”的概念及相互关系,以例证法分析了汉语借词的三种主要构成方法,包括音译法、意译法和音意译结合法,剖析了汉语借词除具有填补语言表达空白的语用功能之外,还具有身份认同、文化传播、反映社会发展变化、促进英语创新等社会文化功能。
关键词:中国英语;英语变体;汉语借词;文化传播一、相关概念(1)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中国英语”的概念,由葛传槼先生1980 年在《翻译通讯》首次提出,以区别于不规范的中式英语(Chinglish)”。
他认为,中国人讲或写英语时总有一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
之后,“中国英语”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有多个学者对中国英语的概念作出描述,影响较大的定义有二。
汪榕培(1991)是第一个给出“中国英语”定义的中国学者,“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称为中国英语。
中国英语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客观存在。
”汪先生经过不懈努力证明了“中国英语”客观存在的事实,结束了之前“中国英语到底存在与否”的学术纷争,在英语全球化及本土化进程中,为“中国英语”赢得“社会地域变体”的合法身份。
第二个有较大影响力的定义由李文中(1993)提出,“中国英语是指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人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 李先生对“中国英语”的内涵和外延作出界定,将国内“中国英语”的定性定位研究引向高潮,为之后“中国英语”研究视角的深化及扩展奠定了基础。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摘要:一、引言- 英语中汉语借词的背景和意义- 研究英语中汉语借词的重要性二、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历史过程- 古代英语时期-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借词高峰- 现代英语中的汉语借词三、英语中汉语借词的来源及特点- 来自汉语原词的借词- 意译词和音译词- 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特点四、汉语借词对英语的影响- 丰富了英语的词汇体系- 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使用情况五、结论- 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价值和意义- 未来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发展趋势正文:一、引言英语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吸收了世界各地的许多语言元素,其中汉语对英语的影响尤为明显。
汉语借词已经成为英语词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英语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历史过程、来源及特点,以及汉语借词对英语的影响。
二、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历史过程1.古代英语时期早在古代英语时期,英语就已经开始吸收汉语借词。
这一时期的汉语借词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如“茶”(tea)和“丝绸”(silk)等词。
2.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借词高峰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随着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的开展,大量的汉语词汇涌入英语。
这一时期的汉语借词涉及到社会、文化、政治、科学等多个领域,如“民主”(democracy)、“科学”(science)等词。
3.现代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现代英语中,汉语借词的数量不断增加,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语借词已经成为英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英语中汉语借词的来源及特点1.来自汉语原词的借词许多汉语借词在英语中保留了原词的音、形和义,如“饺子”(dumpling)、“包子”(steamed bun)等词。
2.意译词和音译词此外,英语中还有一些汉语借词是通过意译或音译的方式传入的,如“风水”(feng shui)、“功夫”(kung fu)等词。
3.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特点汉语借词在英语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如在发音、拼写和语法等方面与英语词汇体系的差异,以及文化内涵的丰富等。
《2024年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接触语言学视角》范文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接触语言学视角》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语言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
这种交流与融合不仅表现在各种语言间的直接交流,也体现在语言中的词汇借贷。
尤其是在英语中,来自汉语的借词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
本文旨在从接触语言学的视角,对英语中的汉语借词进行研究。
二、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存在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也日益明显。
在这个过程中,汉语的词汇逐渐进入英语,成为英语词汇的一部分。
这些借词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科技、文化、生活等,丰富了英语的词汇体系。
三、接触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借词研究接触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的一门学科。
在接触语言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研究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现象。
首先,语言间的接触和交流是推动借词产生的主要动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语言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为借词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汉语词汇被引入到英语中。
其次,借词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新词汇的产生;另一方面,人们的交流和互动也促进了借词的使用和传播。
此外,语言的类推和演化也会对借词产生影响。
四、汉语借词的影响和意义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存在和发展,对英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丰富了英语的词汇体系,为表达新的概念和现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其次,它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增强了语言间的互动和融合。
此外,汉语借词还反映了中国文化和经济的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的增强。
五、结论总的来说,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存在是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它反映了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
从接触语言学的视角来看,语言间的接触和交流是推动借词产生的主要动力,而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的交流和互动都为借词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影响和意义不容忽视。
《2024年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接触语言学视角》范文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接触语言学视角》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语言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日益频繁。
作为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之一,英语在不断发展和演进中,也受到了各种语言,包括汉语的影响。
这其中,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出现和使用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现象。
本文将从接触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英语中的汉语借词进行研究。
二、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现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这个过程中,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出现和使用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这些借词涵盖了各种领域,包括科技、文化、生活等,反映了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三、接触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借词研究接触语言学是研究不同语言之间接触、交流和影响的一门学科。
从接触语言学的视角来看,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出现和使用是一种语言接触的现象。
这种语言接触不仅反映了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反映了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接触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汉语借词进行深入研究:1. 借词的过程和机制:研究汉语借词如何在英语中产生、传播和被接受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涉及的语言和社会因素。
2. 借词的文化内涵:分析借词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探讨其在英语文化中的意义和影响。
3. 借词的语用功能:研究借词在英语中的使用情况和语境,探讨其在语言交流中的功能和作用。
四、汉语借词的影响和意义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出现和使用,不仅丰富了英语的词汇资源,也反映了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这些借词不仅具有语言学的价值,也具有文化和社会学的价值。
首先,汉语借词的出现丰富了英语的词汇资源,为英语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和思考角度。
其次,这些借词反映了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文化理解和文化认同。
最后,汉语借词的使用也反映了全球化的趋势和多元文化的现状。
五、结论总的来说,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出现和使用是一种语言接触的现象,反映了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2024年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接触语言学视角》范文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接触语言学视角》篇一一、引言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各种语言的借词现象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尤其在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过程中,语言之间的互相借词更是一种常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变得更为频繁,从而推动了英语等语言中借入汉语词汇的现象。
本文将从接触语言学的视角,对英语中的汉语借词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接触语言学理论框架接触语言学,是研究不同语言在交流和互动中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学科。
在接触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语言之间的借词现象被视为一种语言接触的产物,反映了语言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三、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现象在英语中,借入汉语词汇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
这些借词主要来自于科技、商业、文化等各个领域。
例如,“功夫”(Kung Fu)、“太极”(Tai Chi)、“风水”(Feng Shui)等词汇已经成为英语中的常用词汇。
这些词汇的借入,不仅丰富了英语的表达方式,也反映了英语与汉语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四、汉语借词的原因和影响1. 借词的原因:英语中借入汉语词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英语使用者对汉语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借入了大量的汉语词汇。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商业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一些专业术语也被英语所借入。
此外,一些汉语词汇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也吸引了英语的借入。
2. 借词的影响:英语中借入汉语词汇,对英语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丰富了英语的表达方式,使得英语能够更好地表达一些独特的概念和思想。
其次,它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推动了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最后,它也反映了全球化的趋势,使得语言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五、汉语借词在接触语言学中的研究价值从接触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现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语言接触和语言演变的宝贵材料。
通过研究这些借词的历史、来源、传播和使用等情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过程。
汉语中英文借词的运用及翻译【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英语汉语中英文借词的运用及翻译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一)写作目的在不同国家、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产生语言的交流和借用现象,汉语与英语也不例外。
它们是世界上使用人数众多的两种语言,虽然在语音、语法以及构词规则上都存在诸多差异,但它们的词库都相当庞大,尤其是借词在二者词汇中所占的比例都非常高。
在中国与世界接触日益频繁密切的今天,随着汉英语言接触的频率和密度不断提高,英语借词作为汉语外来词中的一类,其数量一直在不断增长,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吸收方式呈现出多样化,成为汉语外来词中的主力军,既丰富和发展了汉语,也使得汉语很大程度上“西化”,并且还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本文通过研究英文借词,分析其在汉语中的运用及翻译,能让我们深入了解英文借词是如何广泛地在汉语中进行应用和它的翻译方法,了解语言间的亲属关系,才能摸索出英语词汇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便我们更有效地学好英语。
(二)有关概念朱娅娜和吴丽丽(2009)把借词定义为:一门语言从另一门语言中借用过来的词汇。
梁改萍(2005)说:借词亦称外来词,是借用外国或外族词汇来表达信息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
Bolinger ,Dwigh(1993)提出:借词是雇佣一种符号转换抑或是符号混合的方式,后来称作借词,然后渐渐深入本土语层。
刘祖勤和胡勇提出:音译词(Phonetic loans)用汉字按被借词原来的读音转写成一般不能按汉字组合解释的新词,如咖啡(coffee)。
意译词(Loan translation)把原词的组成成分按语义转写成汉字,然后照汉语构词法把它们结合成新词,如热狗(hot dog)。
混合借词(Hybrids)混合借词有两种,一种是半音半意译,即将被借词的一部分按读音转写成汉字,另一部分按语义翻译成汉字,如英特网(Internet);另一种是在音译后面加上一个类指名词,表明它的属性或类别,如芭蕾舞(ballet)。
汉语受英语影响的例子
汉语受英语影响的例子
汉语受到英语影响的例子在现代中国社会中非常常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语言,对汉语的影响越来越深远。
以下是一些汉语受到英语影响的例子:
1. 借词: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直接从英语中借入的词汇。
比如,“手机”、“电脑”、“网络”、“咖啡”等词汇都是从英语中直接借用过来的。
2. 新词创造:汉语中也出现了一些新词,它们是在英语词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
比如,“打卡”、“酷”、“网红”等词汇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在汉语中被广泛使用。
3. 语法结构:一些英语的语法结构也渗入到了汉语中。
比如,“你可以帮我吗?”这句话中的“可以”和英语中的“can”类似,表达了“能够”的意思。
4. 发音变化:英语中的发音规则对汉语的发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英语音素在汉语中的发音中得到了保留,比如“啤酒”中的“p”音。
5. 文化习俗: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也对汉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比
如,“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都是从英语中引入到汉语中的。
总的来说,汉语受到英语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词汇的借用上,还涉及到语法、发音和文化等方面。
随着双方交流的增加,汉语和英语之间的互动将会更加频繁,对彼此的影响也会进一步加深。
《2024年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接触语言学视角》范文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接触语言学视角》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其中,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现象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从接触语言学的视角,对英语中的汉语借词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来源、传播及影响。
二、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现状在现代英语中,汉语借词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
这些借词主要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科技发展等方面。
它们在英语中广泛传播,为英语词汇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三、接触语言学的视角接触语言学是研究语言间相互接触、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学科。
从接触语言学的视角来看,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反映了两种语言间的互动关系。
这种互动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四、汉语借词的来源与传播1. 来源:汉语借词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科技发展、日常生活等方面。
这些借词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被英语所接受,并成为英语词汇的一部分。
2. 传播:随着中英两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传播也越来越广泛。
这些借词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贸易、旅游、媒体等。
五、汉语借词的影响1. 丰富英语词汇:汉语借词为英语词汇增添了丰富的内涵,使英语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2. 促进文化交流:汉语借词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助于促进中英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3. 推动语言演变:汉语借词的存在推动了英语的演变,使英语在保持自身特点的同时,不断吸收其他语言的优秀元素。
六、结论本文从接触语言学的视角,对英语中的汉语借词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汉语借词在英语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反映了中英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和语言互动。
这些借词丰富了英语词汇,推动了英语的演变,同时也为中英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未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将更加频繁,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重要。
七、建议与展望1. 加强中英文化交流:通过加强中英两国的文化交流,促进双方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为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传播提供更多机会。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英语作文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英语作文篇一: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语言文化因素一、引言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样, 语言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而语言又是由词汇和词汇关系构成的一个网络( Renouf, 1988: 168) , 所以词汇在语言诸要素中变化最快、最显著。
既有读音和词形的变化, 又有词义的转换; 既表现为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灭亡, 又包括旧词添新义和大量借入外来词。
事实上, “英语中8 %以上的词汇借自其他语言”(Ency clopedia A mericanna, Vo l. 1 , 198 : 423) , 这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借自汉语, 并显现出其特有的地域特征、语音特征、语法特征。
为此, 本文拟就英语中汉语借词这些特征和语言文化因素作一具体探讨, 以期从中找出一些规律, 从而加深对英语词汇特别是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理解和运用。
归根结蒂, “语言教学应以词汇为中心进行1 , 而“从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看, 词汇能力低是我国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障碍之一”。
二、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地域特征1. 源于中国地域文化或民俗文化的借词这类借词大多来自政治、宗教、历史人物或日常交际等诸多方面, 无不折射出浓郁的中国地域文化特色。
如, yamen 衙门( 旧时官员的办公场所) ;Mandar in 满大人( 清朝九品以上官员) ; T aoism 道教( 我国宗教之一, 由东汉张道陵创立, 南北朝时日渐鼎盛) ; lama 喇嘛( 西藏喇嘛教的僧人) ; Confucius 孔子(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Mencius 孟子(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 Sun Yat-sen ( 孙中山) , T an Kak Kee( 陈嘉庚) 。
另外, 英语中还有一些表示中国民俗文化的借词。
如Ya ng ko 秧歌( 流行于北方农村的一种民间舞蹈, 常有锣鼓伴奏) ; to ng 堂( 在美国的中国侨民的兄弟会等组织) ; yin 阴; yang 阳; chi( qi) 极; T ai Chi 太极拳( 一种拳术, 动作柔和缓慢) ; Wushu 武术或Kunfu 功夫( 打拳和使用冷兵器的技术) ; 等等。
现代汉语中的借词现象及其影响
现代汉语中的借词现象及其影响现代汉语是一门复杂而丰富的语言,其中的借词现象广泛存在,对语言本身以及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现代汉语中借词现象的特点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一、借词现象的特点现代汉语中的借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外来语借词:许多外来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借用而来,如“咖啡”、“巧克力”等。
这些借词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资源,使得表达更准确、多样化。
2. 方言借词:不同地区的汉语方言之间也存在借词现象。
比如,北方方言中的“熬夜”一词在南方方言中是“通宵”,借词现象使得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
3. 专业术语借词:为了满足专业领域的需求,现代汉语中常常借用其他语言的专业术语。
比如,在科技领域,许多术语来自英语,如“电脑”、“互联网”等。
二、借词现象的影响借词现象对现代汉语和社会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体如下:1. 丰富了汉语词汇资源:外来词的借入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资源,使得汉语的表达更加准确、多样化。
同时,借词现象也反映了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2. 提升了语言的灵活性:借词现象带来了很多新词汇和新表达方式,使得现代汉语更具灵活性。
人们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和质量。
3. 彰显了时代变迁和文化交流:借词现象的存在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
比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来词汇进入汉语,这不仅反映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也彰显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态度和发展。
4. 促进了新事物和新概念的传播:许多借词来自于科技和文化领域,这些新词汇的引入促进了新事物和新概念的传播。
借词现象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和应用新事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 增加了语言的学习负担:借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语言的学习负担。
学习者需要掌握更多的借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用法,这对于非母语者来说可能是一项挑战。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中的借词现象既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资源,提升了语言的灵活性,又反映了时代变迁和文化交流。
《2024年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接触语言学视角》范文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接触语言学视角》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其中,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现象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旨在从接触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英语中的汉语借词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来源、传播途径、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现状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多的汉语词汇被引入到英语中。
这些借词涵盖了各个领域,如科技、经济、文化等。
例如,“kung fu”(功夫)、“taiko”(太极)等词汇已经成为英语中的常用词汇。
此外,一些汉语表达方式、语法结构等也对英语产生了影响。
三、接触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接触语言学是研究语言间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的一门学科。
在研究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时,接触语言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框架。
该理论认为,语言的接触与传播受到社会、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研究汉语借词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四、汉语借词的来源与传播途径4.1 借词来源汉语借词主要来源于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科技合作等方面。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汉语词汇被引入到英语中。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也加速了汉语词汇的传播。
4.2 传播途径汉语借词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包括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影视作品、互联网等。
其中,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例如,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促进了双方商品的流通,使得一些与商品相关的汉语词汇被引入到英语中。
此外,中国的影视作品也在西方国家广受欢迎,推动了汉语词汇的传播。
五、汉语借词的影响5.1 对英语词汇的丰富汉语借词的引入丰富了英语的词汇量,使得英语更加多样化。
这些借词不仅扩大了英语的表达范围,还为英语带来了新的语义和文化内涵。
5.2 对语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语借词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借词,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
同时,这也促进了语言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推动了语言的发展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社会文化功能一、相关概念(1)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中国英语”的概念,由葛传槼先生1980 年在《翻译通讯》首次提出,以区别于不规范的中式英语(Chinglish)”。
他认为,中国人讲或写英语时总有一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
之后,“中国英语”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有多个学者对中国英语的概念作出描述,影响较大的定义有二。
汪榕培(1991)是第一个给出“中国英语”定义的中国学者,“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称为中国英语。
中国英语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客观存在。
”汪先生经过不懈努力证明了“中国英语”客观存在的事实,结束了之前“中国英语到底存在与否”的学术纷争,在英语全球化及本土化进程中,为“中国英语”赢得“社会地域变体”的合法身份。
第二个有较大影响力的定义由李文中(1993)提出,“中国英语是指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人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李先生对“中国英语”的内涵和外延作出界定,将国内“中国英语”的定性定位研究引向高潮,为之后“中国英语”研究视角的深化及扩展奠定了基础。
之后学者的研究领域主要覆盖社会语言学、语用学、文体学、翻译学、跨文化交际等维度,研究“中国英语”的变体性质、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的区别、中国英语的成因研究、中国英语的评价标准、中国英语的特征与功能、中国英语与翻译、中国英语与英语教学、中国英语语料库建设、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等。
(2)世界英语(World Englishes)“世界英语”(World Englishes)的概念是世界英语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Kachru (1985,1988,1991)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指不同文化背景中所使用英语的模式或变体,是英语在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多种地域变体的总称。
Kachru 提出World Englishes有两个目的,一是给非本族语人士在语言交流中形成的变体一个合法的地位,批驳把非本族语人士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英语形式视为中介语的观点; 二是对抗标准英语的霸权,也就是反对英语全球化应该以英美变体为标准的观点。
依据Kachru的“World Englishes”理论判断,中国英语是世界英语扩展圈当中的一种英语变体,它满足为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而产生并能为英语本族语者所接受的地域英语变体的标准。
中国英语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其出现及发展是一种历史必然,是英语与汉语接触并且相互影响的结果,是英语全球化及本土化的具体体现。
(3)借词(Loanword)及英语中的汉语借词(Chinese loanword)中国英语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及语用层面均与“内圈英语”有差异,其中词汇(即汉语借词)层面的“中国特征”最为明显。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2012)对“借词”的定义较为笼统,“借词是从另一种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语”。
如此推断,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是指从汉语中吸收过来的英语词汇,是一种为英语表达提供便利的语言变化现象。
学术界对“汉语借词”的界定历经数年,总体上呈现出从笼统到具体、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变化趋势。
早期的学者通常将汉语“借词”与汉语“音译词”同义,认为只有音和义都借到英语中的汉语词才是汉语“借词”,而广义上的汉语“借词”不仅包括汉语“音译词”,还包括汉语“意译词”,为汉语“借词”研究提供更为宽泛的社会及文化视角,是现今汉语借词研究的主流。
二、汉语借词的构成方法汉语借词,主要通过音译、译借、音意译结合等手段进入英语。
2012年,陈胜利以词源及定义为依据,对每三个月更新一次词条的《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中收录的汉语借词数量进行严格意义上的统计,结果是音译词245个,意译词84个,广义借词394个。
实际上,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报刊、电视、网络中出现的,未被收录进词典的汉语借词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国内较为普遍的说法为1000多条。
美国“全球语言监督”(GLM)机构宣称,自1994年以来,新增的英语词语中,汉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了任何其他来源。
音译法,是指采取语音相近的译写方法,将一种语言的词汇直接翻译成为另外一种语言词汇的方法。
英语中的汉语音译词法始于十九世纪初,当时英国商人主要在广东和厦门与中国人通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汉语借词中除汉语普通话拼音借词外,还有广东及福建方言拼音借词。
从这一时期到1958年,汉语音译词法主要是以拉丁字母拼写方法为主的威妥玛式(Wade system)拼音法,1958年,我国发布汉语拼音方案,1982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ISO7098《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自此国内外逐步采用汉语拼音法创造汉语音借词(孙,2006)。
汉语音借词中专有名词占有一定比例,尤其是人名、地名、货币单位、度量衡单位等。
英语中常用汉语音译词包括Cantonese(广东人;粤语)、tea(茶)、oolong(乌龙茶)、tofu(豆腐)、lychee 或 litche(荔枝)、kowtow(叩头)、ginseng(人参), taichi(太极拳) 、kung fu (功夫)、chow mien(炒面)、dim sum(点心)、erhu (二胡)、ganbEi (干杯)、ganbu(干部)、guanxi(关系)、lianghui(两会)、putonghua (普通话)、qigong(气功)、qipao (旗袍)、reminbi(人民币)、typhoon(台风)、mu(亩),zhang(丈),cun(寸),chi(尺),fen(分),yuan(元),jin(斤) 、Laotzu(老子)、Confucius (孔子)、Peking/Beijing(北京)、Shanghai(上海)、Fuwa(福娃,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等,它们大部分已经正式进入《牛津英语词典》,或者在外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近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中国网络热词在境外的传播速度令人惊叹,像tuhao(土豪)、dama (大妈)等热词很快成为各大国际媒体网站的通用词汇。
由于汉字发音有四声,对于汉语音借词的正确理解通常需要依赖于词语的文化背景,从这一角度看,汉语借词的语用意义验证了对汉语借词广义定义的客观现实需求。
意译法,是将一种语言的词汇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词汇的方法。
汉语意译词即为用汉语的语素或词用英语对应的语素或词译出的借词,如cultural revolution (文化大革命)、barefoot doctor(赤脚医生)、moon cake(月饼)、money tree(摇钱树)、laid-off workers (下岗职工) 、lose face(丢面子)、spring roll(春卷)、Gang of Four(四人帮)、paper tiger(纸老虎)、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silk road(丝绸之路)、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独生子女政策(one-child policy )、改革开放政策(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The Great Wall(长城)、Son of Heaven (天子)、donkey friends(驴友)、Golden Week(黄金周)、NCEE(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migrant (高考移民)等。
有些汉语借词尽管在语法上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但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对英语母语者而言,它们是较为艰涩的外来语,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音意译结合法,即同时通过音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将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借用到另外一种语言中的方法。
英语中常见的音意译结合法汉语借词有,Tang Dynasty(唐朝)、Peking duck(北京烤鸭)、BEijing Opera(京剧)、 China town(唐人街)、tea house(茶馆)tea egg(茶叶蛋)、taikonaut (太空人/中国宇航员)、Confucianism (儒教)、Maoism(毛泽东思想)、 Beijing University (北京大学)、Tongrentang Traditional Medicine Shop(同仁堂中医药店)等。
三、汉语借词的社会文化功能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由于是以中国特有的社会及文化背景为存在理据,因此本身具有客观现实性,反映社会文化的变迁。
汉语借词的出现归因于中国与英语国家之间的互通往来。
从古至今,往往是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汉语借词被西方人借用并收入字典,以填补文化空缺导致的语言表达上的空白,满足对新鲜事物的表达要求,使中国与英语国家的交流保持畅通。
从本质上讲,借用词汇的同时也就是在传播传统文化,汉语借词能够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状况。
文化是一个民族及从民族获取社会财富的个体生活方式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表意单位,是语言最为活跃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标记文化的作用。
汉语词汇在英语中的借用能够加速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够让英语国家的人民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加深了解。
中国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异彩纷呈,对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曾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借用到英语中的tea , silk和 china等词语,早期的外国人不仅了解了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同时也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通过作为媒介的kung fu (功夫)、qipao(旗袍)、yangko(秧歌)、erhu(二胡)、Beijing Opera(京剧)等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汉语借词,英语国家的人民产生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更进一步了解的愿望,从这一意义上讲,词汇的对外传播过程也就是民族文化传播的过程。
因此,要增强运用汉语借词表达文化特色的信心,使中国英语更具可接受性、可理解性和合理性,提升中国英语作为英语地域变体的国际地位,促进中西文化认同。
从另一个角度看,英语是一种具有极强包容性、开放性的语言,本身融有为数不少的外来词语,通过借用,不断有代表各国文化特征的词汇被吸纳入英语语言中来,使其保持一定的创新性及时代性。
在英语外来语中,汉语借词的数量虽不大,但在保持英语词汇多样性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丰富了英语词汇及构词方法。
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经济实力及文化软实力的快速增强,必然会有越来越多表现中国政治和谐、科技发展、经济繁荣、文化传承、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汉语词汇借用到英语中去,进一步丰富英语语言,在英语中扮演独一无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