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教学14
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教学设计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历史情境,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教材分析】本课在本书中属于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一课,既是对之前文化史内容的总结提升,又为之后的内容奠定基础,通过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有助于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立意】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发展过程,将多种载体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分析其发展,使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包容开放的文化观,自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1、梳理古代和近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理解特定时空中学校教育的内容特点,加强时空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史料分析,提炼概括学校教育、印刷书、图书馆和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提高运用材料进行历史论证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3、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社会背景下文化的传承,让学生体会“社会存在决定”等唯物史观;通过不同文化的互相交流和借鉴,培养学生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重点:教育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难点:文化传承过程中各文明的成长与发展【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2017级选择历史作为高考科目的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经过政治史和思想文化史的学习,对中外历史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文化传承的载体”这个概念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时我以博物馆为例,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举例文化的多种有形载体,如图书馆,调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本《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七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4课,主要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世界形势,大战的酝酿、过程和结果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重构。
本课教材共分三个子目,“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主要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新旧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争霸与瓜分殖民地的战争、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及主要战役、战争的残酷性和结果;“一战后的国际秩序”,主要介绍了战后新的国际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及其主要内容、国际联盟的性质及其对维护世界和平的局限性,以及一战的影响与教训。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第14课作为第七单元的首课内容,既承载帮助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史事的任务,又要再现20世纪上半期因世界各国力量消长引起国际秩序变动这一历史发展趋势。
本课篇幅较长,涉及的史实较为复杂。
部编本初中教材九年级下册用三课、岳麓版高中选修教材《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用整个单元加以介绍,部编本中的课时则被严重压缩。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标的指导下,梳理本课内容的内在逻辑,重构教材。
本教学设计将教材内容的发展主题提炼为“第一次世界大战”。
共设计三个子目:“滑向倾斜的世界探战争之源”,从战争的广度、维度和烈度三个视角,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性质;“没有赢家的较量观战争之局”,主要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主要战役和战争的结果,同时把教材第三个自然子目中关于一战影响的部分前置到本子目里介绍;“殊途同归的和平思战争之果”,主要介绍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及缺陷,分析人类反思战争,为规范秩序、维护和平的努力探索和发展道路的多元抉择。
二、学情分析由于该主题在初中部编教材九年级下中的第8课和第10课中已呈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古代国家的兴亡
本单元教学目标
- 了解古代国家的兴亡原因和过程;
- 掌握秦、汉、唐三个朝代的兴亡历程;
- 能够分析古代国家兴衰因素。
教学内容
1. 古代国家的兴亡及原因分析
- 国家兴亡概述
- 古代国家兴亡的一般原因
- 不同时期的兴亡原因比较分析
2. 秦朝的兴亡及原因分析
- 秦朝的崛起
-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原因
- 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汉朝的兴亡及原因分析
- 汉朝的建立
- 汉朝的兴盛与衰落原因
- 汉朝的政治制度与文化成就4. 唐朝的兴亡及原因分析
- 唐朝的建立与兴盛
- 唐朝的衰落及原因
- 唐朝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与贡献
教学方法
- 复述课堂内容并加以总结
- 分组讨论和小组报告
- PowerPoint演示
- 视频资源辅助教学
教学评价
- 课堂讨论的质量与积极性
- 小组报告的准备和表达能力- 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
- 期末考试的成绩
教学资源
-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教材
- PowerPoint课件
- 相关视频资源
教学进度安排
- 第一课时:古代国家的兴亡概述
- 第二课时:秦朝的兴亡及影响
- 第三课时:汉朝的兴亡及影响
- 第四课时:唐朝的兴亡及影响
教学反思和改进
- 加强教学资源的准备,提供更多案例和实证材料
- 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的简要概述,具体教案内容请参考教材和教学资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选修)》教师教学用书第二单元
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选修)》教师教课用书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前言剖析本单元前言第一概括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一)指出了春秋战国期间,各诸侯国变法的背景。
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发展封建经济和稳固封建的地主阶级统治,进行变法。
(二)经过论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得出商鞅变法是战国期间最完全的一次变法。
(三)指出了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
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以致整其中国历史的进度。
在列出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以后,提出了详细的学习建议,建议同学们把商鞅变法放在春秋战国期间社会发展急巨变化的大背景下认识、理解。
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会河北正定中学马增书一、教课目的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社会变化的新气象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略;封建生产关系确实立;“百花怒放”场面的形成;法家思想的特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研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对的历史机会剖析史料问题研究生产力的发展必定会惹起社会关系的改革。
春秋战国期间是社会大动乱、大改革和大发展期间汹涌澎拜改革和变法“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剖析史料问题研究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献公改革;秦国面对的历史机会和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情境再现自主研究抓住机会,迎接挑战。
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改革也影响了整其中国历史的进度二、教材剖析与教课建议1.知识构造2.教材内容剖析与建议重点春秋战国期间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
难点春秋战国期间改革变法的必定性。
教材内容剖析与建议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会”: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汹涌澎拜改革和变法,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乱、大改革和大发展期间。
经济上,跟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定,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医生开始夺权,而且掌握了政权。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三单元第1课《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教学课优秀教学案例
3.通过启发式教学,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的热情。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意识。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克伦威尔的事迹,并准备进行课堂展示。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总结归纳
1.邀请各小组代表进行课堂展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克伦威尔的认识和评价。
2.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和影响。
3.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克伦威尔的事迹,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按照教材的顺序,详细讲解克伦威尔的事迹和贡献,包括他在军事、政治、宗教等方面的成就。
2.以史料为依据,分析克伦威尔成为英国革命领导者的原因,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对比克伦威尔与其他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克伦威尔的历史地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克伦威尔的领导地位和贡献展开探讨。
1.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克伦威尔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2.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人物的作用和影响,提高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3.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等途径,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和探究能力。
4.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史料教学、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克伦威尔的事迹和贡献。
高中历史教材目录(必修3册+选修4册)
高中历史教材课程目录必修I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实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13课辛亥革命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第16课抗日战争第17课解放战争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第26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必修II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5课开辟新航路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第18课罗斯福新政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必修III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7课启蒙运动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17课毛泽东思想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文学的繁荣第23课美术的辉煌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目录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第3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第六单元默罕默德·阿里改革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第2课默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第3课改革的后果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探究活动课二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1课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第2课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第3课明治维新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第3课百日维新第4课戊戌政变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2第一单元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第二单元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第1课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第三单元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第1课美国《独立宣言》第2课法国《人权宣言》第3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探究活动课一撰写历史短评──试评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单元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第1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2课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第3课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第五单元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第1课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第2课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复辟第3课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1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第2课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第3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第七单元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第1课英国宪章运动第2课欧洲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第3课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第4课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探究活动课二近代时期人民对民主的追求与斗争──学习编辑历史报纸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第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1课巴黎和会第2课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第3课华盛顿会议第4课维护和平的尝试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课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第2课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第4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第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第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第8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探究活动课一世界大战的启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第1课两极格局的形成第2课冷战的开始第3课美苏争霸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第1课朝鲜战争第2课越南战争第3课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第4课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第5课南亚次大陆的冲突第6课两伊战争第7课海湾战争第六单元和平与发展第1课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第2课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第3课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探究活动课二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目录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保卫者康熙帝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探究活动课一追寻孔子的足迹第2课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第3课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第1课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第2课美国国父华盛顿第3课一代雄狮拿破仑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躯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第2课圣雄甘地第3课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第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第2课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第3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第4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第5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探究活动课二春天的故事第六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1课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第2课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第3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第4课近代科学之父牛顿第5课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
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2020年高二历史要点识记
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要点识记一历史上的疫病㈠概念:疫病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如天花、鼠疫等。
㈡表现:⒈天花:⑴古埃及时期: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也罹患天花,他的木乃伊面部就有天花瘢痕。
⑵18世纪时:欧洲天花肆虐,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就死于天花。
⑶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也得过天花。
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⒉鼠疫:⑴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大量人口死亡,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⑵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由于患者身上出现众多黑斑,故被称为“黑死病”。
⑶影响:黑死病流行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
㈢影响:⒈疫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甚至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
⑴例如:①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然爆发严重的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雅典将军伯里克利也未能幸免,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
②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他一手建立的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
③中国明朝末年鼠疫横行,明军、大顺军以及大量民众染病,患病者发高烧,脖子肿大,大批患者死亡。
④17世纪爆发于墨西哥的黄热病,在美洲、非洲与欧洲国家流行,肆虐两个世纪。
⑵影响:这些疫病给历史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⒉近代:疫病仍然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⑴20世纪早期,斑疹伤寒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⑵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全球大爆发,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人以上。
㈣疫病的防治:⒈古人逐渐重视公共卫生与疫病的防治⑴重视公共卫生:①古罗马:非常注意公共卫生,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②中国古代:不少地方官,在任期间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⑵疫病的防治: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大量防治疫病的方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2、过程和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秦统一中国的原因;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领略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措施及其作用,如何客观全面评价秦始皇一生功过是非。
三、教学用具幻灯片、图片。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直接导入法:学生齐读单元序言的内容,感知本单元所要学习的人物,初步寻找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分为三个部分:我眼中的秦始皇、历史上的秦始皇、现在如何评价秦始皇)活动一:我眼中的秦始皇谈谈我眼中的秦始皇?此部分由学生自由发挥(可以从读过的历史书籍或学过的课文甚至是看过的影视剧中谈谈自己了解或认识的秦始皇)……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适当总结,以激励学生,教师再以问题自然过渡:秦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统一后秦始皇又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来巩固统一?活动二:历史上的秦始皇一、秦统一六国学生自主学习秦统一六国的背景、过程、历史意义1、背景(原因)五个方面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②长期频繁的战乱,使人民渴望统一。
③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④广泛吸引各国贤士⑤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2、经过:方法:结合动态地图演示韩、赵、魏、楚、燕、齐——(巧记:“喊赵薇去演戏”)3、历史意义:(采用填空的形式)①政治: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国家走向统一②经济: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③人民、民族: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民族融合。
教师:同学们,秦统一六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连李白赞叹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历史重任建立了秦朝,面对辽阔的地域,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的统治呢?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将学生分4组从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交通探讨教师设计的表格)注:在学生小组展示的过程中可以着重强调政治方面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含义,核心所涉及的具体的政治制度,有何意义,回顾必修一所学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这些措施的理解。
人教版2023年最新高中历史教材清单
人教版2023年最新高中历史教材清单概述本清单旨在提供人教版2023年最新高中历史教材的详细信息,包括教材名称、册数、主要内容等。
学生、教师和家长可据此了解教材的基本情况,为教学和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教材名称及册数人教版2023年高中历史教材共分为四册,分别为:1. 《必修1:中国古代史》2. 《必修2:中国近现代史》3. 《选修1:世界古代史》4. 《选修2:世界近现代史》主要内容以下为各册教材的主要内容概述:《必修1:中国古代史》本册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史,包括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阶段。
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发展。
《必修2:中国近现代史》本册主要讲述中国近现代史,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等历史阶段。
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
《选修1:世界古代史》本册主要讲述世界古代史,包括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印度、中国等古代文明。
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和交流。
《选修2:世界近现代史》本册主要讲述世界近现代史,包括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等历史阶段。
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
教学建议为了更好地使用这些教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历史素养。
结语人教版2023年最新高中历史教材清单为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了教材的基本信息,有助于教学和研究的高效开展。
希望大家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教材,提高历史学科的研究效果。
高中选修1历史教案5篇
高中选修1历史教案5篇任时光飞逝,我们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
回顾一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我们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
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中选修1历史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中选修1历史教案1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教材分析《宋明理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主要思想,掌握理学和心学的内涵,体会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春秋战国---西汉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又是第四节课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铺垫,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说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2)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
2.能力目标:(1)通过宋明理学学习,学会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对前两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了深入的学习,基本掌握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
但是本课思辨性较强,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讲述理学和心学的内涵,应让学生看出对前代儒家思想的的继承和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完整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必修3册+选修4册)
高中历史教材课程目录必修I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13课辛亥革命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第16课抗日战争第17课解放战争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第26课两极世界的形成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必修II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5课开辟新航路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第18课罗斯福新政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必修III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7课启蒙运动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17课毛泽东思想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第22课文学的繁荣第23课美术的辉煌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目录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第3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第六单元默罕默德·阿里改革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第2课默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第3课改革的后果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探究活动课二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1课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第2课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第3课明治维新第4课走向世界的日本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第3课百日维新第4课戊戌政变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2第一单元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第二单元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第1课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第三单元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第1课美国《独立宣言》第2课法国《人权宣言》第3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探究活动课一撰写历史短评──试评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单元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第1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2课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第3课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第五单元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第1课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第2课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复辟第3课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1课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第2课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第3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第七单元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第1课英国宪章运动第2课欧洲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第3课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第4课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探究活动课二近代时期人民对民主的追求与斗争──学习编辑历史报纸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第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1课巴黎和会第2课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第3课华盛顿会议第4课维护和平的尝试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课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第2课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第4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第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第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第8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探究活动课一世界大战的启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第1课两极格局的形成第2课冷战的开始第3课美苏争霸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第1课朝鲜战争第2课越南战争第3课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第4课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第5课南亚次大陆的冲突第6课两伊战争第7课海湾战争第六单元和平与发展第1课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第2课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第3课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探究活动课二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目录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探究活动课一追寻孔子的足迹第2课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第3课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第1课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第2课美国国父华盛顿第3课一代雄狮拿破仑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躯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第2课圣雄甘地第3课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第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第2课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第3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第4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第5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探究活动课二春天的故事第六单元杰出的科学家第1课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第2课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第3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第4课近代科学之父牛顿第5课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14篇)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14篇)高二历史教学计划(14篇)高二历史教学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继续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根据学校和教务处本年度教学工作要点,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工作重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教育发展观为指导,在备课组活动中认真研究教学教法,积极开展各类学习、研讨活动,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落实高质量,有特色的目标要求,实现有效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工作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二年级的历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而努力!二、主要措施(一)加强集体备课,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1、以学期教学进度为标准,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资料,统一练习,学习情景材料,扩充教学内容,有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2、了解掌握学情,开展希望班师生的交流会,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3、研究课标和现代教育思想,研究考试说明和学科指导意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加强组内学术研讨,开展拓展型课程的集体备课活动。
4、定时定点,规范集体备课制度。
备课组成员及时到教室阅览室集中,按集体备课工作安排,认真开展集体备课。
(二)加强高一高二高三互动教研,把握高考方向,交流高二会考的经验和课改经验与反思。
以备课组为载体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实抓常规教学踏踏实实做好日常教学工作,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⑴课堂上,做到精讲到位,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起从点、线、面、体(立体)的知识网络图,上课求质量不求进度,真正提高课堂实效。
文科班实验班重抓培优扶尖,勤抓帮困促稳,在注重基础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⑵课后布置适量作业,做到及时巩固。
作业方式以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相结合;检查方式以定期上交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订正方式以集体订正与个别面批相结合。
⑶通过阶段测试和点评,检验学习效果,及时查漏补缺。
2024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教案
2024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让学生了解选修四中涵盖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概念,如清末民初的政治变革、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历史发展脉络。
加深学生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如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和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技能与应用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
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能够用清晰、准确的语言阐述历史事件和人物。
强化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能够利用历史资料和研究方法进行初步的历史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认识历史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清末民初的政治变革,包括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等历史事件。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思想内涵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重要历史人物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深层原因和影响,形成全面、客观的历史认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历史问题。
如何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其历史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有趣故事或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让他们分享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看法,激发课堂讨论。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为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2. 讲授新课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历史图片、视频等,生动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
结合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穿插讲解重要历史概念,如“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帮助学生把握核心概念。
3.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讲述了当代中国的外交的发展历程及成就。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立的背景、具体方针,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当代中国的外交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认识20世纪50年代外交走向成熟及主要成就,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外交理念的发展,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当代中国外交对中国及全人类发展的贡献与价值。
1.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2.难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阶段特征及表现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右图是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
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反映了当代中国的什么成就?对!外交成就。
那么,当代中国的外交有何政策演变?成就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前提和特征是什么?有何内容?自主学习1.前提:新中国的成立。
2.特征: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3.内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
高中历史新课标《选修课》教学要求
高中历史课标选修教学要求选修课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程目标《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演进进程中的重大改革。
改革和革命是社会发展变化中最为常见的现象,改革则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进步,它是自上而下的、和平的国家和政府的行为,是通过主动的政策调整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
尽管改革以主动平缓的方式来进行,往往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但改革也充满了斗争性,也有流血牺牲,也有成败之分,因此,改革的举措与成败是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的。
立足于对改革的这些基本认识,我们来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课程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了解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九个有代表性的改革,知道这些改革的来龙去脉及其代表人物,形成较为清晰的改革的概念;了解改革的必要性和主要举措;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不同类型的改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完整地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内容、过程与结果,初步理解历史的纵横架构;将改革置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做出价值判断,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所进行的改革;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初步形成较系统的历史思维。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和高度的社会历史责任感;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和艰巨性,树立为国家和人类的利益而奋斗的决心和勇气;寻求历史进步的智慧,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实际上,上述三方面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它让我们了解改革里的风云际会,体察改革过程中历史进程的畅达与艰涩,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国情、认识世界,明晰“万物皆变”的历史趋势,增强日后投身于现代中国改革开放大潮的责任心。
我们要基于改革中的人物和改革措施的了解,基于改革背景和影响的理解,来掌握技能和方法,确立应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样的三维目标在九个改革专题里都有所体现。
每一个专题都是对某项改革较系统的叙述,都能彰现纵横相联的历史思维;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可以在历史的联系中、在贴近时代的对话中获得启示;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告诉我们,如何拥有进取精神、担当气魄……梭伦改革●史论共享政治影响: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乃至整个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14课 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教案
第14课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一、教学理念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进行教学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选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的第1课时,课标要求为: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古代的疫病、中医药的成就,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其逻辑关系在于疫病自古以来多源发生并逐步呈全球化趋势,给人类带来痛苦和灾难,为此全世界一直致力于疫病的防治探索,推动了全球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一方面,在征服各类疾病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各自建立起本国(地区)独特的医学体系,如中国的中医药学。
另一方面,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相互交流,使得医学文化之间出现冲突与交融。
如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从具体内容上看,侧重的还是中国因防治疾病而取得的医学成就与发生的改变,意在让学生了解中医药的贡献和中国医疗卫生发展的历程,提高对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认识与认同。
三、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说相对陌生,初中学习几乎没有涉及,但是却与其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从现实经验方面来说,学生对于传染病、中医、西医已有一些模糊的概念和认识,但是相对零散,不成体系。
经过必修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于本课相关历史背景史实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但是不能很好地将本课与已学知识的联系,对于疫病带来的影响理解不够深刻,在体会医疗卫生发展背后蕴含的人类历史的多元特点与全球化趋势上存在难度,历史解释能力尚待提高。
四、教学目标1、运用时空定位,梳理分析古代疫病的流行情况和影响,认识疫病的流行在带来危机的同时也推动了医疗与公共卫生的进步。
2、通过史料分析,了解中医药成就及特点,理解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3、分析中西医药特点,提高对特点的解释水平,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与信心。
五、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中医药的主要成就教学难点:正确看待中西医学的碰撞与融合六、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内容主要围绕“疫病”和“医学成就”展开,很容易上成医学知识普及课,因此在上课时要注意突显历史学科特点。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教案(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清单一明治维新的国内背景幕府统治的危机1.政治幕府专制,天皇无权;士农工商的等级身分制束缚;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2.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充分发展。
3.外交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4.矛盾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下级武士不满幕府统治,希望改变现状。
[深化认知]日本的闭关锁国政策与中国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相似,都是相对的闭关锁国。
日本允许同欧洲的荷兰和亚洲的中国、朝鲜三个国家进行贸易往来,而中国清朝则是允许广州一地可以对外通商。
清单二明治维新的国际背景黑船来航的冲击1.过程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培理率军舰来到日本,幕府被迫承认开港通商、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
2.影响(1)幕府被迫开国,与美、英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一系列主权丧失,民族危机加剧。
(2)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
[深化认知]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加快了殖民扩张的步伐。
而日本的地理条件和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更加落后,此时亚洲各国的国门大多被打开,决定了日本必然成为列强侵略的目标。
清单三明治维新的有利条件明治新政府的建立1.倒幕运动的兴起(1)概况:觉醒的下级武士形成独立的改革派,公开反对幕府。
(2)结果:天皇和保守势力对改革派进行镇压,改革派遭受严重挫折。
(3)影响:改革派认识到,必须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新政权,向西方学习。
2.倒幕运动的发展:武装倒幕(1)主要措施:确定了武装倒幕的方针,采取割据富强的策略,努力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
长州藩还打破身分制,建立了主要由农民和商人子弟组成的武装力量。
(2)结果:1868年初,改革派成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新政府。
经过一年多的内战,幕府势力被彻底消灭。
3.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的改革(1)施政纲领:《五条誓文》。
(2)主要内容:①废除割据状态的藩国,设置都、道、府、县,把地方置于中央的直接管辖之下,并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
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第14课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列宁-岳麓版
第14课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列宁【课程标准】(1)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2)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
2.简述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举措: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3.认识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必修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结合教科书子目,引导学生提炼主干内容归纳列宁的主要活动:创建布尔什维克政党、领导十月革命、巩固新政权、制定经济政策等,以便简明扼要地把握列宁的一生。
2.可以简要地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援引列宁如何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材料,为分析他的历史贡献作必要的史实铺垫。
3.通过图片和文字史料的展示,再现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伟人的风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列宁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他领导了十月革命,捍卫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存和独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他用自己的智慧、果敢和革命的灵活性为俄国、为世界人民开创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
他用实践经验证明了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经济,对于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列宁为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那么是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呢?(学生回答:列宁)那么为什么称列宁为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人呢?他作出了什么贡献?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从大学生到革命家(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结合图片,归纳列宁的成长历程。
1、家庭出身:1870年,出生于俄罗斯辛比尔斯克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兄弟对列宁的影响)童年: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养成坚毅性格、强烈责任感和体谅他人的品质(从小活泼好动:补充小故事)2、投身革命事业,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1)1887年,哥哥被处死→探索不同的斗争道路(2)1887年,喀山大学法律系学生,结识有革命思想的学生因参加反对沙皇的大会被开除和流放(3)1888年,开始阅读马列著作,成为喀山马克思主义小组的积极分子;(4)在萨马拉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1889年建立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俄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教学14
(五) 探索历史的奥秘
课程目标
《探索历史的奥秘》着重介绍一些在历史研究中曾经长期困惑不解的历史现象和疑难问题,使我们掌握一些历史学和考古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在人类创造历史的漫长征途中,既形成了考察、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的学问——历史学,也遗留下许多未解之谜。
历史学家设法让历史“重现”,包括史学家在内的科学工作者,也设法解开历史文化之谜。
由于他们的艰苦努力和深入探究,富有建设性的成果得以呈现,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最大限度地趋向于真理。
这是一条探索历史的道路,是感受历史独特的文化魅力之路,是科学工作者艰辛而细致的探究精神的写照。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来看《探索历史的奥秘》的课程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掌握必要的真实“重现”历史的史学知识,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识;从文明起源的角度了解若干中外历史谜团及其解释的情况;能够依据文明遗址发掘的成果,探讨其地位和历史意义,增强历史感。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以多样的学习方法,深入体会历史的特点和人类认识历史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逐步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初步了解考察、认识和理解历史的史学方法。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参与”到历史奥秘的探索中,感受探究的乐趣;感受文明起源时期古人的创造性劳动和早期文明的魅力;通过回答历史疑问、揭示历史奥秘,养育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缜密思考的习惯,养育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历史创新思维。
上述课程目标是三维一体的整体。
它引导我们敬畏着靠近历史,揭开尘封的历史的面纱,看清“湮没”的历史的本源。
它让我们知道,人类探索自身的历史,是一个没有止境的探索过程,人类探索自身的历史是为了“重现”历史,“重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鉴古知今。
我们要基于未解之谜,展开“探索”过程,把握那些富有建设性的成果,尝试解决那些有待解决的谜团,增强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里,将“彰往察来”、“自强不息”的历史精神转化为我们自身的力量。
这样的课程目标是通过七个专题来呈现的,每一专题都是一个尚未穷尽的历史奥秘;每一专题都留驻了包括史学家在内的科学工作者的探索足迹,都表述了古朴而辉煌的文明碎片里的重大意义;每一专题都留下了新的值得我们继续探究的历史之谜,它们吸引着我们……
为此,我们用表格具体分解《探索历史的奥秘》课程目标里的七个专题的内容标准与教学要求,并将不同版本的一些有个性色彩的历史结论呈现出来。
一、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史论共享
1.历史的含义: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它是一种客观存在。
历史是通过多种形式记录和传承的,不仅仅是文字记录,也可以通过文物遗传得到体现,不只是在书架上和博物馆的橱柜里,历史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人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有时也指历史记载或历史撰述,这种撰写的历史是经过史学家的思考和编篡而呈现出来的,它不同于客观存在的历史。
可以说,历史是客观的,但对历史的记述或者说记述性的历史,很难免主观的局限。
2.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历史学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一门特殊学问,它包含科学的历史观、确凿而丰富的历史资料、史学方法以及历史编篡学等内容,它是史学家对历史的“重现”,是书写的历史。
客观的历史是书写的历史(历史学——编者注)的基础,书写的历史是客观的历史的反映,它愈是接近客观存在的历史,价值就愈高。
3.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史学家藉以“重现”历史的基础,它决定着历史事实的真伪和历史认识的正误。
4.史学方法及其史学方法的重要意义:研究历史的方法简称史学方法,长编法与类叙法是揭示历史事实的基本方法,结构分析法与阶级分析法是揭示历史面貌的重要方法,在当今的历史研究中还有历史比较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
在掌握史料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才能“重现”和认识历史(这其实就是历史学——编者注)。
历史学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是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宝库,是启迪人生的向导。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
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
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
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
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