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必修一
一、 集合与函数概念
并集:A B ⋂= 交集:A B =U 补集:就是作差。

U C A = 1、集合{}n a a a ,...,,21的子集个数共有 个;真子集有 个;非空子集有 个;非空的真子有 个. 2、求)(x f y =的反函数:解出 ,y x ,互换,写出)(1
x f
y -=的定义域;函数图象关于y=x 对称。

3、(1)函数定义域:①分母 ;②开偶次方被开方数 ;③指数的真数属于 、对数的真数 .
4、函数的单调性:
如果对于定义域I 内的某个区间D 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 1,x 2,当x 1<x 2时,x ∆= 都有 ,那么就说f(x)在区间D 上是增(减)函数,函数的单调性是在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上的性质,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1) 函数的最值:函数最大(小)首先应该是某一个函数值,即存在0x I ∈,使得0()f x M =;函数最大(小)应该是所有函数值中最大(小)的,即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f x M f x m ≤≥.
(2)单调性的判定:①定义法:注意:一般要将式子)()(21x f x f -化为几个因式作积或作商的形式,以利于判断符
号;②复合函数法“同增异减”;③图像法。

(注:证明单调性主要用定义法和导数法。


5、奇函数:(1))(x f 是奇函数⇔ ;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若0x =在其定义域内,则(0)0f =);
(2))(x f 是偶函数⇔ ;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

(3)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
6. 函数的周期性:
周期性的定义: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 ,若有 (其中T 为非零常数),则称函数)(x f 为周期函数,T 为它的一个周期。

所有正周期中最小的称为函数的最小正周期。

如没有特别说明,遇到的周期都指最小正周期。

7、指数幂的含义及其运算性质:(1)函数)10(≠>=a a a y x
且叫做指数函数。

(2)指数函数(0,1)x y a a a =>≠当 01a <<为减函数,当 1a >为增函数;
①r
s
a a ⋅= ;②()r s
a = ;③()r
ab = 。

m
n
a = (3)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8、对数函数的含义及其运算性质:
(1)函数log (0,1)a y x a a =>≠叫对数函数。

(2)对数函数log (0,1)a y x a a =>≠当 01a <<为减函数,当 1a >为增函数;
①负数和零没有对数;②1的对数等于0 : ;③底真相同的对数等于1: , (3)对数的运算性质:如果a > 0 , a ≠ 1 , M > 0 , N > 0,那么:
①log a MN = ②log a MN = ;③log a M α
=
(4)换底公式:log a b = 推论:1︒ log log a b b a ⋅= 2︒ log m n a b =
(5)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x y a log =
0 < a < 1 a > 1
图 象
定义域 值域
性 质
(1)过定点
(2)在R 上是 函数
(2)在R 上是 函数
(3) 或 时,log a x > 0; 或 时,log a x < 0。

(4) 函数。

8、幂函数:函数α
x y =叫做幂函数(只考虑2
1
,1,3,2,1-=α的图象)。

9、6.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⑴幂函数:α
x y = ()R ∈α ; ⑵指数函数:)1,0(≠>=a a a y x
; ⑶对数函数:)1,0(log ≠>=a a x y a ;
(4)常用函数:
①正比例函数: ; ②反比例函数: ; ③对勾函数: 7.二次函数:
⑴解析式:①一般式: ;②顶点式: , ③零点式: 。

⑵二次函数问题解决需考虑的因素:①开口方向;②对称轴 ;顶点坐标是 ③端点值;
④与坐标轴交点;⑤判别式;⑥两根符号。

⑶二次函数问题解决方法:①数形结合;②分类讨论。

8.函数图象⑴图象作法:①描点法(注意三角函数的五点作图)②图象变换法 ⑵图象变换:
① 平移变换:)()(a x f y x f y ±=→=,)0(>a ———左“+”右“-”;
)0(,)()(>±=→=k k x f y x f y ———上“+”下“-”;
② 伸缩变换:)()(x f y x f y ω=→=, ()0>ω———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伸长为原来的
ω
1
倍; )()(x Af y x f y =→=, ()0>A ———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伸长为原来的A 倍;
③ 对称变换:)(x f y =−−
→−)0,0()(x f y --=;ⅱ)(x f y =−→−=0
y )(x f y -=; )(x f y =−→−=0x )(x f y -=; ⅳ)(x f y =−−→
−=x y )(1
x f y -=;
④ 翻转变换:|)(|)(x f y x f y =→=———右不动,右向左翻()(x f 在y 左侧图象去掉);
|)(|)(x f y x f y =→=———上不动,下向上翻(|)(x f |在x 下面无图象)
; 9、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如果函数)(x f y =在区间 [a , b ] 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 ,那么,函数
)(x f y =在区间 (a , b ) 内有零点,即存在),(b a c ∈,使得0)(=c f ,这个c 也就是方程0)(=x f 的根。

(2)函数零点的求法:⑴直接法(求0)(=x f 的根);⑵图象法;⑶二分法. 必修二
一、直线 平面 简单的几何体
1、棱柱、棱锥、棱(圆)台的本质特征
⑴棱柱:①有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即底面平行且全等),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每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即侧棱都平行且相等)。

⑵棱锥:①一个面(即底面)是多边形,②其余各面(即侧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⑶棱台:①每条侧棱延长后交于同一点,②两底面是平行且相似的多边形。

⑷圆台:①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圆,②过轴的截面都是全等的等腰梯形,③母线长都相等,每条母线延长后都与轴交于同一点。

2、 长方体的对角线长 ;正方体的对角线长 正四面体的性质:设棱长为a ,则正四面
体的:则(1)高: ;②对棱间距离: ;③相邻两面所成角余弦值: ; ④内切球半径: ;外接球半径: ;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①原来与x 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x 平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 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y 平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4、画三视图要求:主视图与俯视图长对正;主视图与左视图高平齐;左视图与俯视图宽相等。

5、圆柱、圆锥、圆台的展开图、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⑴ S 圆锥表=πr (r+l )← S 圆台表=π(r 上2+r 下2
+r 上l + r 下l ) → S 圆柱表=2πr (r+l ) ⑵ V 圆锥 =
31πr 2 h
圆台
3
r 上2+ r 下2+ r 上r 下)h 圆柱⑶球的体积公式: 33
4
 R v π=; 球的表面积公式:24 R S π=
6、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柱体V = (S 为底面积,h 为柱体高); 锥体V = (S 为底面积,h 为柱体高) 台体V = (S ’, S 分别为上、下底面积,h 为台体高)
7、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及相关公理及定理: (1)四公理三推论:
公理1:若一条直线上有两个点在一个平面内,则该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公理2: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其他公共点,且所有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一条过这个公共点的直线。

推论一: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二: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三: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空间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
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相交直线——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平行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相交直线和平行直线也称为共面直线。

空间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1)直线在平面内(无数个公共点);(2)直线和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和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它们的图形分别可表示为如下,符号分别可表示为a α⊂,a A α=I ,//a α。

空间平面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1)两个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2)两个平面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

8、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与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该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

9、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10、.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与已知平面相交,那么交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11、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交线的平行。

1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13、.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14、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15、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其中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16、异面直线所成角:平移到一起求平移后的夹角。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直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 17、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取值范围是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是 ;
二面角的取值范围是 ;两个向量所成角的取值范围是 二、直线和圆的方程
1、斜 率:αtan =k ,),(+∞-∞∈k ;直线上两点),(),,(222111y x P y x P ,则斜率为
2、直线的五种方程 :(1)点斜式 (直线l 过点111(,)P x y ,且斜率为k ). (2)斜截式 (b 为直线l 在y 轴上的截距).
(3)两点式 ( (111(,)P x y 、222(,)P x y ; (12x x ≠)、(12y y ≠)). (4)截距式 (a b 、分别为直线的横、纵截距,0a b ≠、) (5)一般式 (其中A 、B 不同时为0). 3、两条直线的平行、重合和垂直:
(1)若111:l y k x b =+,222:l y k x b =+
①1l ‖2l ⇔ ②12l l ⇔与重合时 ③12l l ⊥⇔
k =
ax 2+bx+c=0(a ≠0)
(2)若1111:0l A x B y C ++=,2222:0l A x B y C ++=,且A 1、A 2、B 1、B 2都不为零,
①12||l l ⇔ ;②12 l l ⊥⇔
4、两点P 1(x 1,y 1)、P 2(x 2,y 2)的距离公式 │P 1P 2│=
5、两点P 1(x 1,y 1)、P 2(x 2,y 2)的中点坐标公式 M ( , )
6、点P (x 0,y 0)到直线(直线方程必须化为一般式)Ax+By+C=0的距离公式d=
7、平行直线Ax+By+C 1=0、Ax+By+C 2=0的距离公式d=
8、圆的方程:标准方程 ,圆心
()b a ,,半径为r ;
一般方程 ,(配方: )
0422>-+F E D 时,表示一个以 为圆心,半径为 的圆;
9、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00(,)P x y 与圆2
2
2
)()(r b y a x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若22
00()()d a x b y =-+-d r >⇔ ;d r =⇔ ;d r <⇔ 10、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0=++C By Ax 与圆2
2
2
)()(r b y a x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0<∆⇔⇔>相离r d ;0=∆⇔⇔=相切r d ; 0>∆⇔⇔<相交r d .其中2
2
B
A C Bb Aa d +++=
.
11、弦长公式:
若直线y=kx+b 与二次曲线(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相交于A(x 1,y 1),B (x 2,y 2)两点,则由 二次曲线方程
y=kx+m 则知直线与二次曲线相交所截得弦长为:AB =
13、 空间直角坐标系,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⑴ xoy 平面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A (x ,y ,0):竖坐标z=0 xoz 平面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B (x ,0,z ):纵坐标y=0 yoz 平面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C (0,y ,z ):横坐标x=0 x 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D (x ,0,0):纵、竖坐标y=z=0 y 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E (0,y ,0):横、竖坐标x=z=0 z 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征E (0,0,z ):横、纵坐标x=y=0 ⑵│P 1P 2│=2
122
122
12-z z -y y -x x )()()(++ 必修三
算法初步与统计:
图形符号
名称 功能
终端框(起止框) 表示一个算法的起始和结束 输入、输出框 表示一个算法输入输出的信息 处理框(执行框)
赋值、计算(语句、结果的传送) 判断框 判断某一条件是否成立时,在出口处标明“是”或“Y ”,不成立时标明
“否”或“N ” 流程线 连接程序框(流程进行的方向)
连接点 连接程序框图的两部分
注释框
帮助注解流程图
z y
x F E D
C B
A
X
Y
Z
O
一、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1)顺序结构(2)条件结构(3)循环结构
二、算法基本语句:1、输入语句:输入语句的格式: 2、输出语句:输出语句的一般格式: 3、赋值语句:赋值语句的一般格式: 4、条件语句 5、循环语句:
算法案例:⑴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法-----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⑵秦九韶算法------求多项式的值; 三.三种常用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2.系统抽样;3.分层抽样。

4.统计图表:包括条形图,折线图,茎叶图。

四、频率分布直方图:具体做法如下:(1)求极差(即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
将数据分组;(4) 列频率分布表;(5)画频率分布直 方
图。

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小正方形的面积=组
距×频率。

2、频率分布直方图:
计算公式:
各组频数之和=样本容量, 各组频率之和=1 3、茎叶图:茎表示高位,叶表示低位。

折线图:连接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小长方形上端中点,就得到频率分布折线图。

4、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处在中间位置上的一个数据(或中间两位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5、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极差 ,极准差,方差。

(1)极差一定程度上表明数据的分散程度,对极端数据非常敏感。

(2)方差,标准差越大,离散程度越大。

方差,标准差越小,离散程度越小,聚集于平均数的程度越高。

(3)计算公式:标准差:S= 方差:2
s =
直线回归方程的斜率为b ˆ,截距为a ˆ,即回归方程为y ˆ=b ˆx+a ˆ(此直线必过点(x ,y ))。

6、频率分布直方图: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频率,方长方形的高与频数成正比,各组频数之和等于样本容量,频率之和等于1。

五、随机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出现的某种结果叫做事件。

一般用大写字母A,B,C …表示.
随机事件的概率:在大量重复进行同一试验时,事件A 发生的频率 总接近于某个常数,在它附近摆动,这时就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 的概率,记作P (A )。

由定义可知0≤P (A )≤1,显然必然事件的概率是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是0。

1、事件间的关系:
(1)互斥事件:不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
(2)对立事件:不能同时发生,但必有一个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
频率组距
(3)包含:事件A 发生时事件B 一定发生,称事件A 包含于事件B (或事件B 包含事件A ); (4)对立一定互斥,互斥不一定对立。

2、概率的加法公式:
(1)当A 和B 互斥时,事件A +B 的概率满足加法公式: (A 、B 互斥)(2)若事件A 与B 为对立事件,则A ∪B 为必然事件,所以P(A ∪B)= = ,于是有P(A)= 3、古典概型:
(1)正确理解古典概型的两大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2)掌握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 4、几何概型:
(1)几何概率模型: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

(2)几何概型的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3)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5、排列:(1)、排列数公式: m
n A =)1()1(+--m n n n Λ=

!)(m n n -.(n ,m ∈N *
,且m n ≤).0!=1
(2)、全排列:n 个不同元素全部取出的一个排列;!n A n
n =)!1(123)2)(1(-⋅=⋅⋅⋅⋅--=n n n n n Λ; 6、组合:
(1)、组合数公式: m
n
C =m n m m
A A =m m n n n ⨯⨯⨯+--ΛΛ21)1()1(=!!!)(m n m n -⋅(n ,m ∈N *,且m n ≤);10=n C 。

必修四 一、 三角函数
1、弧度制:(1)、180=o
弧度,1弧度= ≈ ;弧长公式:l = (l 为α所对的弧长,r 为半径,
正负号的确定:逆时针为正,顺时针为负)。

2、三角函数: (1)、定义:
y x
x y r x r y ====ααααcot tan cos sin
4、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5、诱导公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练习:1、sin()α-= cos()α-= tan()α-= cot()α-=
2、sin(90)cos(90)tan(90)cot(90sin(90)cos(90)tan(90)cot(90)αααααααα︒+=︒+=︒+=
︒+=︒-=︒-=︒-=︒-= 3、 sin(180)cos(180)tan(180)cot(180)sin(180)cos(180)tan(180)cot(180)αααααααα︒+=︒+=︒+=
︒+=︒-=︒-=︒-=︒-=
4、
sin(270)cos(270)tan(270)cot(270)sin(270)cos(270)tan(270)cot(270)αααααααα︒+=︒+=︒+=
︒+=︒-=︒-=︒-=︒-=
5、sin(360)cos(360)tan(360)cot(360)sin(360)cos(360)tan(360)cot(360)αααααααα︒+=︒+=︒+=
︒+=
︒-=︒-=︒-=︒-=
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
)(βα+S :sin()αβ+= )(βα-S :sin()αβ-=
)(βα+C :cos()a β+= )(βα-C : cos()a β-= )(βα+T : tan()αβ+= )(βα-T : tan()αβ-=
tan α+tan β= tan α-tan β= 7、辅助角公式:sin cos a x b x +=
8、二倍角公式:(1)、α2S : sin 2α= α2C :cos2α= α2T :tan 2α= (2)降次公式:(多用于研究性质)sin cos αα= 2
sin α= 2
cos α= 9、在ααααcot ,tan ,cos ,sin ====y y y y 四个三角函数中只有 是偶函数,其它三个是奇函数。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
10
、在三角函数中求最值(最大值、最小值);求最小正周期;求单调性(单调第增区间、单调第减区间);求对称轴;
求对称中心点都要将原函数化成标准型;如:
b
x A y b x A y b
x A y b x A y ++=
++=++=
++=
)cot()tan()cos()sin(ϕωϕωϕωϕω再求解,即sin cos y a x b x =+题型
11、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2.函数()ϕω+=x A y sin 的图象: (1)用“图象变换法”作图
由函数y x =sin 的图象通过变换得到y A x =+sin()ωϕ的图象,有两种主要途径:“先平移后伸缩”与“先伸缩后平移”。

法一:先平移后伸缩
y x y x =−→−−−−−−−=+><sin sin()
()()
||向左或向右平移个单位
ϕϕϕϕ00
y x y x =−→−−−−−−−=+><sin sin()
()()||向左或向右平移个单位
ϕϕϕϕ00,
1
sin y x ωωϕ−−−−−−−−→=+横坐标变为原来的倍
纵坐标不变
()
法二:先伸缩后平移
y x =−→−−−−−−−sin 横坐标变为原来的倍
纵坐标不变1
ω
纵坐标变为原来的倍
横坐标不变
A y A x −→−−−−−−−=+sin()
ωϕ
当函数y A x =+sin()ωϕ(A>0,ω>0,x ∈+∞[)0,)表示一个振动量时,A 就表示这个量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通常把它叫做这个振动的振幅;往复振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它叫做振动的周期;单位时间内往复振动的次数 ,它叫做振动的频率; 叫做相位, 叫做初相(即当x =0时的相位)。

二、平面向量 1、平面向量的概念:
()1在平面内,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称为平面向量.
()2向量可用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
()3向量AB u u u r
的大小称为向量的模(或长度)
,记作AB u u u r . ()4模(或长度)为0的向量称为零向量;模为1的向量称为单位向量.
()
5与向量a r 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向量称为a r 的相反向量,记作a -r
. ()6方向相同且模相等的向量称为相等向量.
2、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设λ、μ为实数,那么(1) 结合律:λ(μa ρ
)= ;
(2)第一分配律:(λ+μ)a ρ
= (3)第二分配律:λ(b a ρρ+)=
3、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1) a ρ·b ρ =b ρ·a ρ
(交换律);
y x y x =−→−−−−−−−=+><sin sin()
()()||ωωϕϕϕϕ
ω向左或向右平移个单位
00纵坐标变为原来的倍横坐标不变
A y A x −→−−−−−−−=+sin()
ωϕ
(2)(λa ρ)·b ρ = λ(a ρ·b ρ)=λa ρ·b ρ =a ρ
·(b ρλ);(3)(b a ρρ+)·c ρ= a ρ·c ρ +b ρ·c ρ.
4、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1e ρ、2e ρ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得a ρ = .不共线的向量1e ρ、2e ρ
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5、坐标运算:(1)设()()2211,,,y x b y x a ==→

,则a b →

±= 数与向量的积:λa →
= = ,数量积: a b →→
⋅= (2)、设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 1,y 1),(x 2,y 2),则AB →
= (终点减起点)
6、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1) ,A B d =||AB =u u u r = (2)向量a 的模|a |:a a a ⋅=2||= ;
(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a b →→
⋅= , 注意:00=⋅→→a ,→
→=⋅00a ,)(=-+
(4)、向量()()2211,,,y x b y x a ==→
→的夹角θ,则, (()()2211,,,y x b y x a ==→
→) 7、重要结论:(1)、两个向量平行: →→→→=⇔b a b a λ// )(R ∈λ,⇔→
→b a // (2)、两个非零向量垂直 a b →

⊥⇔
(3)、P 分有向线段21P P 的:设P (x ,y ) ,P 1(x 1,y 1) ,P 2(x 2,y 2) ,且21PP P P λ= ,
则定比分点坐标公式 中点坐标公式
三、空间向量
1、空间向量的概念:(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相似)
()1在空间中,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称为空间向量.()2向量可用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
小,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3向量AB u u u r
的大小称为向量的模(或长度),记作AB u u u r .()4模(或长度)为0
的向量称为零向量;模为1的向量称为单位向量.()5与向量a r 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向量称为a r 的相反向量,记作a -r

()6方向相同且模相等的向量称为相等向量.
2、实数λ与空间向量a r 的乘积a λr 是一个向量,称为向量的数乘运算.当0λ>时,a λr 与a r 方向相同;当0λ<时,a
λr
与a r 方向相反;当0λ=时,a λr 为零向量,记为0r .a λr 的长度是a r
的长度的λ倍.
3、设λ,μ为实数,a r ,b r
是空间任意两个向量,则数乘运算满足分配律及结合律.分配律:()
a b a b λλλ+=+r r r r ;
结合律:()()a a λμλμ=r r

4、对于两个非零向量a r 和b r ,若,2
a b π〈〉=r r ,则向量a r ,b r
互相垂直,记作a b ⊥r r .
5、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r 和b r ,则cos ,a b a b 〈〉r r r r 称为a r ,b r
的数量积,记作a b ⋅r r .即cos ,a b a b a b ⋅=〈〉r r r r r r .零向量
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0.
6、a b ⋅r r 等于a r
的长度a r 与b r 在a r 的方向上的投影cos ,b a b 〈〉r r r 的乘积.
7、若a r ,b r 为非零向量,e r
为单位向量,则有()1cos ,e a a e a a e ⋅=⋅=〈〉r r r r r r r ;()20a b a b ⊥⇔⋅=r r r r ;()3()
()
a b a b a b a b a b ⎧⎪
⋅=⎨-⎪⎩
r r r r r r r r r r 与同向与反向,2a a a ⋅=r r r
,a =r ()4cos ,a b a b a b ⋅〈〉=r r r r r r .
8、量数乘积的运算律:()1a b b a ⋅=⋅r r r r ;()2()()()a b a b a b λλλ⋅=⋅=⋅r r r r r r ;()3()
a b c a c b c +⋅=⋅+⋅r r r r r r r

⎧⎨
⎩x y =
⎧⎨=
⎩cos θ=
2()2
a b ab +≤9、设()111,,a x y z =r ,()222,,b x y z =r ,则()1a b +=r r .()2a b -=r r .
()3a λ=r .()4a b ⋅=r r .()5若a r 、b r 为非零向量,则a b ⊥⇔r r .
()6若0b ≠r r ,则//a b a b λ⇔=⇔r r r r .()
7
a ==r . ()8cos ,a
b 〈〉=r r = .()9()111,,x y z A ,()222,,x y z B =,则d AB =AB =u u u r .
必修五:
一、解三角形:
(1)三角形的面积公式:A bc B ac C ab S sin 2
1sin 21sin 21===∆: (2)正弦定理: 边用角表示:
(3)
、余弦定理: 222a b c =
==
余弦定理变形式:cos A = cos B = cos C =
二. 数列
1、数列的前n 项和:n n a a a a S ++++=Λ321; 数列前n 项和与通项的关系:
2、等差数列 :(1)、定义:等差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 ;
(2)、通项公式: (其中首项是1a ,公差是d ;)
(3)、前n 项和:=n S (d ≠0)
(4)、等差中项:
若三项成等差,设法 四项成等差:
(5)等差数列性质:①a n =a m + (n -m)d, ②m+n=p+q 时a m +a n =a p +a q ③Λ,,,232k k k k k S S S S S --④Λ,,,2m k m k k a a a ++
3、等比数列:(1)、定义:等比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 (0≠q )。

(2)、通项公式: (其中:首项是1a ,公比是q )
(3)、前n 项和: (4)、等比中项:
(5)、等比数列性质 ①a n =a m q n-m ; ②m+n=p+q 时a m a n =a p a q ③Λ,,,232k k k k k S S S S S -- ④Λ,,,2m k m k k a a a ++ 三:不等式 1、重要不等式:(1),a b R ∈⇒ 或 (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
(2)2,0)2ab a b a b a b +≤≤≤≥+ 2、均值不等式: ,a b R +∈⇒ 2a b +≥ 或 (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 口诀:
3、最值问题:
111(1)(2)n n
n a S n a S S n -==⎧=⎨-≥⎩ ,(1),(1)n q S q =⎧=⎨≠⎩ab ≤
已知y x ,都是正数,则有:
(1)如果积xy 是定值p ,那么当y x =时和y x +有最小值 ;
(2)如果和y x +是定值s ,那么当y x =时积xy 有最大值 .
4、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2
0(0)ax bx c ++><或:若0>a ,则对于解集不是全集或空集时,对应的解“ ”.
5、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当0>a 时,有:①x a <⇔ ; ②x a >⇔ .
6、分式不等式:(1)()()0f x g x >⇔ (2)()()
0f x g x <⇔ ; (3)()()0f x g x ≥⇔ (4)()()
0f x g x ≤⇔ . 7、指数不等式与对数不等式
(1)当1a >时,()()f x g x a a >⇔ ;log ()log ()a a f x g x >⇔ .
(2)当01a <<时,()()f x g x a a >⇔ ;log ()log ()a a f x g x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