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常用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分解常用方法
总结:“一情况,两方法,三模型”:
力的分解中的几种情况;矢量三角形法解最值问题、矢量三角形与几何三角形相似法解相似类问题;刀劈模型、铰链模型、斜面上的变力模型。
第一堂课:
1、力的分解中具有确定解的几种情况
2、力的三角形与几何三角形相似解题
第二堂课:
3、模型:刀劈、铰链、斜面变力
4、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第三堂课:
5、分解方法:①直接分解(为分解而分解);②正交分解(为合成而分解)
经验:
1、结合圆的位置关系,边讲解边在黑板上画力的矢量图。
前提: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只要三力能构成一个封闭的三角形,就说明其中一个力是另外两个的合力。(结合位移的合成去讲解:全过程的位移等于从出发点指向终点的一条有向线段。)
板书:
2、黑板上作图,告知同学们力可以平行移动。这是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定则的数学基础。
3、刀劈:这里展示给大家的是锐利无比的匕首,想当年荆轲同学提着这一班匕首进入不测之强秦,以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只管剑术不精,空留风萧萧兮易水寒。好,说起此事,不得不提燕太子丹确实是有些愚钝。想当年荆轲出使秦国之前,燕太子丹为了鼓励荆轲,给他看了一出宫廷歌舞表演,之后荆轲就看中了一个歌舞伎。但是他不好意思说,于是他就说了一句比较隐晦的话:“但爱其手!”但,在这里就是“只”的意思。也就是说只爱她的手。好么,那燕太子丹一听,就喜欢她的手,把歌舞伎的手切下来就送给了荆轲。你想想荆轲抱着这只手心里面是何等感受?啊,所以燕太子丹就割裂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那么为什么锋利的刀刃一定要足够薄呢?有同学说可能是压强的问题,相同
的压力,接触面积越小,压强越大。那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我们来
看这幅图,进行受力分析。通过推导,我们发现夹角越小,是不是对两侧产生的压力越大!所以刀刃一定要足够薄。
那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标题是:“用巧力,不用蛮力”。所以给大家介绍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比方说你开着一辆车到野外,如果困在一个泥坑里。野外又没有其他汽车,怎么把汽车拉出来呢?好,大家想想办法。。大家脑洞都很大啊,对,我们不能变身成为奥特曼。怎么办呢?好,我们看一个四两拨千斤的方法。你可以把汽车栓到一个树上。然后横向拉这根绳,当你拉力很小时,产生的沿绳拉力却很大。为什么呢?想想刀劈模型。我们可以假设绳子两端的拉力都是T,为什么都是T呢?因为一根绳子中的力必然处处相等。好,那么我们设这跟绳子的两段所成夹角为α,也就是说,现在有两个相等的分力,其夹角为α。那么它们的合力根据讲过的公式,应该是多少呢?F=2Tcos(α/2),又因为这个力的作用点是静止的,所以其受力必然平衡,也就是说人给其向下的拉力就等于两绳中的合力。好,于是已知合力为F,则每根绳中的拉力,也就是汽车所受的拉力等于多少呢?T=F/2cos(α/2)。在α很大的情况下,cos(α/2)很小,所以得到的商很大。这就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我们用很小的力就可以拉出很重的汽车。
当然,这个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其他的应用,【图片】比方说,有两个粗壮的男生在拔河,它们实力相当,谁也无法撼动谁的地位,但是此时,我们只需要让一个瘦弱的女生,在绳子中间沿着垂直于绳的方向轻轻一拉,就可以把这两个男生轻松拉动。这是什么原理呢?其实和我们方才说道的拉汽车是一个道理,也属于“刀劈”模型的一个应用。
铰链:告诉大家这是高考常见的模型。关键点是一个是杆插到墙里头,不可旋转,
那这样,杆可以提供各个方向的弹力,也就是说方向是任意的;另一个是杆和墙壁之间用一个滑轮连接,可以旋转,那此时杆只能提供沿杆方向的力。黑板上分别作图,一种是拉力和杆的弹力的合力与重力等大反向;另一种是拉力和重力的合力与杆的弹力等大反向。分析塔吊和灯架的视频,都是可旋转的模型。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的铰链模型,当然我也同学呢也可以利用手边的器材:直尺、我们的器官:手臂,以及道具:书包资质一个铰链模型。有同学能想到咱们做吗?最先想到的同学有奖励。好,就是这样,奖励你给大家表演一下。【PPT图片】好,大家看他做的是不是铰链模型呀?完全正确!那么此时,你的手臂以及尺子顶着的肚子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哦,手臂感觉被拉伸了,而肚子根据被挤压的挺疼是吧?恩。说明书包的重力的效果我们可以怎么分解呢?一方面分解为对手臂的拉力,另一方面分解为对肚子的挤压力,是不是?没有问题!
斜面变力:在黑板上分两种情况,请学生作图。关键点是弹力方向一定垂直于就出面,两个弹力与重力必须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不一定要正交分解。
4、展示郑正余弦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