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11月模拟考试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届苏北四市(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高三年级摸底(上期中)
考试地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王教授某日乘坐飞机从悉尼到西安,飞机着陆时正值日落。表1为该航班信息。据此回答1~2题。
表1
航班号机型出发城市起飞时间降落时间到达城市
HU7994 A330 悉尼(150°E,35°S)
9:20
当地区时
17:45
北京时间
西安(109°E,35°N)
1.王教授乘坐的航班实际飞行时间约为
A.6小时25分钟B.8小时25分钟C.10小时25分钟D.12小时25分钟
2.当天悉尼的日出时间约为当地时间
A.5:01 B.5:59 C.6:01 D.6:59
白云岩(沉积岩)深埋地下变成白云石大理岩,之后受岩浆侵入影响形成新岩石,这便是和田玉。和田玉风化后,经河水冲刷、磨蚀、沉积,形成鹅卵石状的和田玉籽料。读图1,回答3~4题。3.和田玉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先后顺序是
A.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
B.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变质作用
C.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岩浆活动
D.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
4.根据和田玉籽料形成条件判断,图1中和田玉籽料
相对集中的河段是
A.①
B.②C.③D.④
图1
和田
③
①②
④
慕士山
C.Ⅲ向东南方向
D.Ⅳ向东北方向
6.若“副热带高气压”势力进一步增强和西移,则菲律宾北部的天气可能是 A.风力增强 B.云层变薄 C.晴朗转阴 D.暴雨倾盆
图3是1979-2000年和2011年北极地区夏季海冰平均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甲岛附近海冰边界纬度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气候影响
B .暖流影响
C .地形影响
D .寒流影响
8.自2000年到2011年期间,伴随北冰洋海冰范围的变化
A .太平洋岛国图瓦卢陆地面积扩大
B .加拿大森林带北界向南推移
热带气旋
副热带高气压
Ⅰ
Ⅱ
Ⅲ Ⅳ
菲律宾
斯
罗 俄
陵 加
甲
格 兰
极
北极点
白令海峡
岛 拿
2011年 1979-2000年
夏季海冰平均范围
圈
北
大 图3
C
.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明显减小 D .天山雪线高度呈上升趋势
马尔代夫是印度洋上的群岛国家,淡水资源贫乏。图4是该国部分区域略图。读图,回答9~10题。
9.该国水资源紧张,其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 .降水量和蒸发量大
B .淡水储存空间小
C .珊瑚生长需水量大
D .地表水下渗较多 10.该国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状况的主要途径有
①收集雨水 ② 跨流域调水 ③向邻国购水 ④海水淡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季风指数是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反映一个地区季风环流的强弱程度。图5表示1880-2000年东亚地区夏季风指数(a)和冬季风指数(b)距平值曲线。读图,回答11~12题。
11. 1880-2000年间东亚地区季风环流变化的特点是
图4
图5
0 0.2 0.4 0.6 0.8
-0.2
-0.4 -0.6 距
平 值 a
b
-0.8
A .夏季风强的年份冬季风强
B .多数年份冬、夏季风均偏强
C .夏季风强的年份冬季风弱
D .夏季风强度的变化幅度比冬季风大 12.下列年份中,我国江淮地区梅雨期最短的是
A .1890年
B .1907年
C .1920年
D .1980年
山药是缠绕性藤本喜光植物,幼苗期不耐寒,宜在排水良好处种植。图6为华北地区某山药种植基地的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夏季最容易遭受泥石流灾害威胁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4. 甲、乙、丙、丁四地中,种植山药的自然条件最好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目前,中国人口总量约为美国的4.3倍,预计2050年中美两国人口总量分别为14.17亿、4.03亿。图7为中国和美国适龄劳动人口(15~64岁)数量变化预测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2014年适龄劳动人口数量中国与美国相等
B .2014年非劳动人口比重中国远大于美国
C .2050年适龄劳动人口数量中国比美国少
D .2050年非劳动人口比重中国比美国大
16.针对图示适龄劳动人口的变化趋势,当前我国应当
①调整计划生育政策 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③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④引进外籍劳工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990
2050
2000
2010
2020
2030
2040
150
170 190 210 230 250
年份
适
龄劳动
人口数量
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