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作业-忧患意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忧患意识

摘要:先秦时期,诸子生活的时代,社会多动荡不安,摆在他们面前有三大关系函待解决——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应对客观局态,其以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出不同的理论主张、生存方式和处世之道。“优患”一词,始出于战国中期,《孟子·告子章句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虽然“忧患”作为正式概念晚出,但是“忧患意识”的形成却要早得多。翻开先秦文化典籍,扑面而来便是百家争鸣中各个学派种种发人深省的概括,在这繁花似锦的见解里,尤以忧患意识最为有名。然而,不同的学派、不同的思想家以及不同的历史时期,忧患意识又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在以儒、道最为代表

关键词:忧患意识·忧·患·道

正文:

传统思想文化充盈着各种各样的意识,诸如和谐意识、人本意识、悲剧意识、恐怖意识、痛苦意识、力行意识以及忧患意识。这七个方面的精神意识各有其独特且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演进中,这些精神意识虽然也曾有过自身的理论局限性,但依然有不可否定的积极作用。它们在传承中华文化与文明的过程中,发挥的功效自因其价值与意义的大小不同也有所不同。其中,忧患意识不仅以其独具特色的理论思维而大放异彩,而且还因其内容丰富而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忧患意识”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遗产,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的,其中含有哲学理论思维的重要内容。古圣先哲把忧患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之一,而忧患又恰使人们的精神从固有定型的生活模式中解放出来,产生了超越而涵融的胸襟,先秦诸子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从儒家的孔、孟到道家的老、庄,他们的思想深处无不蕴藏着这份宽厚、博大与兼容。

从公元前5世纪至今,中国学术思想始终保持着承前启后的连续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八大学术思潮的跌宕起伏和交相辉映。尹继佐和周山主编的《相争与相融》一书,在序言中明确对八大主流学术思潮有分类:子学思潮、经学思潮、玄学思潮、佛学思潮、理学思潮、心学思潮、朴学思潮

及现代多元学术思潮。然而,学界又把子学思想、理学思潮(心学思潮)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两座高峰,在这两座高峰中,尤以子学思潮蔚为大观且难以逾越。从某种程度上言,子学思潮可视为“源”,其余七种思潮可视为“流”。

“忧患”二字合成使用,最早见于战国中期的《易传》、《孟子》和《庄子》三部书中。“忧患”一词始出于《易传》:“《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孟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庄子》:“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则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其中尤以第二句最为有名且流传最广。但在先秦诸子中,对“忧患”有深切体悟的,无疑是庄子!不管从“忧患”一词使用频率之高来看,还是从《庄子》整部书所弥漫和散发的浓郁的“忧患”气氛来看,无人能及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其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致使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宋国的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后厌恶仕途,隐居著述,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道教祖师、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庄子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他大大继承和发展了老聃、杨朱学说,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 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 (《庄子·让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友其真。”(《庄子·秋水篇》)意思是,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朴归真。总之,他继承了老子《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精髓,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为此,他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精辟见解。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庄子这些思想和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忧患意识指历史主体直接参与并面对客观世界之发展、变化过程,从对吉凶成败与其行为之间内在的密切关系(必然性)及当事者在行为上所可能负有的责任,在对事物肯定的同时发现其潜在的威胁所可能造成的精神不自由、生命不自在而形成的一种审慎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基于这种理性思维和主体心理活动的情感体验,以及所形成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当主体在付诸实践时,表现出了冲创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从忧患意识的特点看,它具有民族性、群众性、预见性的。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忧患意识是不能少的!中华文明传统中的忧患意识,正是要防微杜渐,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未雨绸缪。说到底,忧患意识从小处看就是主体对自我生命的呵护、关照;从大处看则是主体对社会、国家之命运的担当、责任。

在先秦诸子中,以儒、道、墨、法、名五家为其翘楚。墨、法、名三家谈忧患意识虽不及儒、道,但作为先秦时期“士”阶层的一份子,毕竟有着对社会的担当和责任。

老子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

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说这句话含有警惕的意思,并不是无身或忘身。老子从来没有轻身、弃身或忘身的意思,相反的,他却要人贵身。老子处世的对策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里,我们看到了老子对人性和人的生命的深情关注。在老子的思想里,忧社会、忧人生是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以哲学家特有的嗅觉和灵敏触摸着这个满身疮咦的社会,斥责种种不合理现象的病根,矛头直指统治者:“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其忧患意识之深沉可见一斑。老子之忧患意识,还表现在告诫人们要不争,即戒欲禁贪。他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这可谓老子忧患意识的真意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