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运用

合集下载

归化异化视角下《舌尖上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法译研究

归化异化视角下《舌尖上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法译研究

品位•经典语言丈字归化异化视角下《舌尖上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法译研究O王彬彬(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作为一部颇受好评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该纪录片的解说词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文化负载词,这些词语的翻译将直接影响观众对该纪录片的理解及接受程度。

通过对纪录片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及其法译文本进行归纳和分类,并在归化异化理论视角下分析翻译中涉及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文化负载词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分析发现,该纪录片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个别词语使用归化异化相结合的方式,既便于观众的理解,又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归化异化视角;《舌尖上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法译本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提出了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方法,即“译者要么尽可能地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将读者引向作者;要么尽可能地让作者安居不动,将作者引向读者”叫在处理原文中隐藏的文化因素时,异化翻译策略主张以源语言为归宿,保留源语言文化的异域风情;归化的翻译策略强调以目的语为归宿,注重扫除文化障碍,照顾读者的感受。

这两种翻译主张截然相反,各有优劣,一直以来争论不断,但同时又可以互补,以期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发行的一部美食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不仅为我们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特色美食,还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地理风貌和生活智慧以及美食背后的人文情怀。

同时,该纪录片被翻译成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多个版本,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而片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质量直接关系到观众对该片的理解和评价,这些词语看似差别不大,但对翻译要求很高,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较高的要求。

因此,对《舌尖上的中国》当中汉语文化负载词法译文本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总结翻译经验,提高外宣翻译水平,便于外国观众对中国特色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

《舌尖上的中国》异化策略解读

《舌尖上的中国》异化策略解读
么译 者 尽可 能让 作者 安居 不 动 , 让 读者 去接 近作 者 , 要 么译者 尽 可能让 读 者安 居
不动, 让 作者 去接 近读者 ” 。 [ 1 1 7 4 韦努 蒂继 承并发 扬 了这一 思想 , 认为 归化是 指用 符合 目标语 的语 言表 达
节 日习俗的英译进行研究 , 进而分析异化翻译策略对传播我 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影 响, 以及对抵制文 化 霸权 以及 发展 多元文 化 的作用 。
二、 韦 努蒂 的翻译 策略 美 国翻译 家 劳伦斯 ・ 韦努 蒂提 出 了归化 和异化 的 翻译 策 略 。 这 是根 据德 国翻译 家施莱 尔 马赫 的翻
沙 丽
( 华 中师 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湖 北 汉 市 4 3 0 0 7 9 )
摘 要 : 美食 类纪录片《 舌尖上 的中国》 展 示了中华民族 丰富多彩 的饮食 文化 , 在国 内外受到 了广 泛关注和 高度评
价。 通 过 运 用 韦 努 蒂 的翻 译 策 略 , 旨在 探 究 该 纪 录 片饮 食 文化 的翻 译 。 结果 发 现 , 异 化策 略被 更 加 广 泛 的运 用 到 题 名 、 菜 名、 和 节 日习俗 的英 译 。 研 究表 明 , 对 饮 食 文 化采 取 异 化 翻 译 策 略在 一定 程 度 上 能 够 抵 抗 西 方 国家 的文 化 霸 权 , 并 且 体
现 中 国不 断崛 起 的 地位 和 影 响力 。
关键词 : 《 舌 尖 上 的 中 国》 ; 饮食文化 ; 翻译策略; 异 化
中 图分 类 号 : H 3 1 5 . 9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O o 9 — 2 5 6 0 ( 2 0 1 4 ) 0 4一 o o 9 2 一 o 3

目的论视角下《舌尖上的中国2》的翻译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舌尖上的中国2》的翻译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舌尖上的中国2》的翻译策略作者:王朝峰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32期摘要:《舌尖上的中国2》是继第一季之后,好评依旧的系列国产美食纪录片的又一力作。

本文以目的论的视角为出发点,结合纪录片解说词的典型例文,探究《舌尖2》英文解说词的翻译策略。

研究表明,目的论视角下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合理搭配可以在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同样达到让目的语读者目睹中国形象,倾听中国声音的目的。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2》目的论翻译策略一、引言2015年《舌尖2》的播出,美食再次勾起了海内外人士的精神味蕾和闲暇热议。

它进一步展现了中国博大的饮食文化和处世哲学。

对于舌尖系列以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传播学的视角以及文化负载词的研究上,从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的研究为数不多。

鉴于此,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视角探讨《舌尖2》解说词的英译,试图探索国产美食纪录片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二、翻译目的论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其倡导者佛米尔认为,任何行为都具有其目的,而翻译是则是众多人类行为中的一种。

作为语言交际行为的一种,翻译行为的预定目的决定整个翻译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 the end justifies the meets )[1]。

翻译的目的分别为,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

翻译目的论包括包括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目的原则是核心,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须服从于它,这两者都必须服从于它。

三、目的论视角下《舌尖2》的英译策略作为国产纪录片的翘楚,《舌尖2》旨在展现独特的中华饮食文化,在讲述中国社会变迁的故事中传递中国精神,其文本具有信息型和表情型的双重特征。

目的论与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归化和异化理论所见略同。

在目的论的引导下,《舌尖2》英文解说词合理搭配这两种理论,很好的实现了迎合和保留,利他和利我的跨文化交流目的,因而它对于解说词的英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英译探析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英译探析

- 232 -校园英语 /翻译探究《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英译探析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王洁【摘要】本文将探析该片英文版中的美食英译,找到恰当的中国美食翻译方法,以此为广大翻译教学或工作者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中国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 英译 探析一、引言本文将从《舌尖上的中国》这部探索与发现中国美食的纪录片入手,通过对比研究该片第一季和第二季英文版中出现的400余种中国美食,探析中国美食英译的原则和方法,旨在带给广大从事翻译教学或工作的人们思考与启发。

二、《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英译研究翻译家彼得纽马克根据语言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将翻译文本分为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呼唤型文本,审美型文本,交际型文本和元语言功能型文本六大类。

在此基础上,纽马克提出了两种翻译模式: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本文所涉及的美食翻译属于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是交际翻译的一种。

交际翻译是一种强调目标语的翻译,它旨在为读者创造出与原语同样的效果。

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英译的观察研究,笔者发现其英译正是采用了交际翻译的原则,使读者了解到该美食的烹饪方法,原材料和味道,从而唤起读者的品尝欲望。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了解各种美食的英译方法:1.直译法。

王秉钦教授曾根据中国美食的特点将其命名划分为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写意手法。

其中,大部分中国美食的命名都是依据写实手法,顾客通过美食名称就能了解到其原料,配料,烹饪,味道及产地的信息。

这种情况下,直接译出相关信息就起到了准确传递原语功能的效果。

具体来说,直译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烹饪法动词过去分词+主料,如:烤松茸:roasted matsutake 油焖春笋:braised bamboo shoot ;(2)烹饪法动词过去分词+主料+with+配菜,如:酸菜鱼:boiled fish with pickled cabbage and chili ;(3)主料+烹饪法动词过去分词+in+汤汁,如:苏州头汤面:Suzhou noodles stewed in first-time soup 蜜汁火方:ham Braised in Honey Sauce ;(4)地名+主料,如:雷山鱼酱:Leishan fish sauce 潮州春卷:Chaozhou spring roll ;(5)主料+器皿或器皿+主料,如:荔芋腊鸭煲:taro cured duck pot 鱼丸紫菜煲:fish seaweed pot ;(6)形容词+主料,如:酸辣藕丁:hot and sour lotus root 糖醋排骨:sweet and sour spare ribs2.音译。

语义与交际翻译策略的取舍——以《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为例

语义与交际翻译策略的取舍——以《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为例

2272018年36期总第424期ENGLISH ON CAMPUS闻,遵循“增词不增意”的原则,译出原文隐含的意思。

三、长句翻译1.分译法。

英语具有丰富的语篇衔接手法,运用大量的功能词将层层信息附着在句子主干上,主从分明,脉络清晰。

汉语则多借助语序和句间内在关系组织信息,通过短句的积累表达意思。

因此将长句切分成短句,是英译汉十分有效的翻译方法。

例6:The answer in America’s welfare reform of 1996,the 20th anniversary of which falls on August 22nd, was that ithas an obligation to help the poorest into work.美国 1996 年的福利改革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社会有义务帮助困难群体就业,今年的 8 月 22 日恰逢福利改革 20 周年。

原文包含一个插入语,为了保持句子意思和结构的完整,可以先将主干部分译出,之后再对插入语进行翻译。

句子的主干是一个表语从句,以“ was”为分界线将其一分为二,并补充必要的连接词,突出了强调的作用。

最后将插入语放在句末,补充说明。

2.调整顺序,句式重组。

例7:Mr. Clinton’s originalproposal coupled the work requirement with a guarantee that the government would act as employer of last resort, as it hadduring the Depression.克林顿最初的提议是像大萧条时期一样,把政府雇佣作为提升就业率的最后保障。

置,汉语则将重要信息后置。

只有理清上下文的衔接纽带,分清句间隐含的逻辑关系,才能决定哪些成分可以合并成一个句子翻译,哪些成分单独成句,以及各个短句之间的先后顺序。

本句先翻译“as”引导的状语从句,再翻译主句,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中式菜名英译策略探究——以《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时节》为例

中式菜名英译策略探究——以《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时节》为例

中式菜名英译策略探究摘要: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式菜名英译一直具有较大难度,误译现象广泛存在,翻译质量有待提升。

文章先就中西菜肴命名方式的异同进行阐述,然后选取在国内外广受好评的纪录片佳作《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时节》中出现的菜品英文翻译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中式菜名英译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中式菜名翻译;舌尖上的中国;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09-0085-02收稿日期:2019-04-06作者简介:高翘楚,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一、引言菜名的翻译是一个浓缩着丰富文化信息进入译入语的编码过程(何武,2010)。

随着海内外中餐业的蓬勃发展,中式菜名翻译已不再是纯文字意义上的文本翻译行为,更应属于外宣性质的一项对外传播活动(熊欣,2013)。

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国内餐饮业商家的菜品翻译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有些译文无法让译入语读者理解和接受,菜名英译质量有待提升。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以介绍中国各地特色美食为基点,多方面展现中国文化的美食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取得了十分热烈的反响。

因此制片方陆续推出了外文版本,努力将我国饮食文化的魅力推向海外。

其英文版的播出在英语世界也收获了无数好评。

精美的画面,详尽的解说是影片成功的必备因素,恰当准确的菜名翻译更是锦上添花。

因此,本文选取《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时节》中出现的菜品英文翻译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中式菜名英译的基本策略。

二、中西菜肴命名方式的异同中西菜肴虽然在食材选择、烹饪方式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但就常见菜品命名方式而言,还是有不少相似之处。

首先由主要食材及烹饪方式命名,这是最为简单的菜品命名方式,同时也是最便捷的方式,能使人立刻获得菜品的具体信息。

中式菜品如:醋熘白菜、葱爆羊肉、白灼芥兰等。

西式菜品如:Seared Foie Gras ,Grilled steak ,Fried fries 等。

舌尖上的中国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运用范文_毕业论文范文_

舌尖上的中国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运用范文_毕业论文范文_

舌尖上的中国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运用范文归化与异化是翻译时普遍使用的两种翻译策略,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舌尖上的中国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运用。

“归化”指在翻译时尽量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习惯的表达方式翻译原文;而“异化”则是翻译时向源语作者靠拢,尽量在保留源语的表达方式后进行翻译。

归化与异化是对立统一的,译者在翻译时通常会综合运用归化法与异化法。

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

以中华饮食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成了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此背景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自2017年5月首播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舌尖》主要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从多个侧面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舌尖》的字幕翻译作为中国纪录片外宣的典范,受到了海外观众较好的评价。

本文以《舌尖》中英文脚本为语料,对《舌尖》脚本中译英过程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归纳总结在翻译具有鲜明中国文化色彩的中文纪录片时,如何在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中间取得最佳平衡,以实现译文的忠实、通顺,并通过影视这一特殊载体,实现翻译目的,为类似纪录片的英译提供指导和参考,服务国家的“文化走出去”战略。

“影视翻译的瞬间性、通俗性以及观众多层次等诸多特点决定了影视翻译必须以译语观众为中心”(李颜,2017:82),即中文纪录片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译语观众的欣赏角度与接受程度,向目的语靠拢。

此时,译者需要熟练应用归化法,以《舌尖》中菜名的翻译为例:腌笃鲜:bamboo shoot soup with fresh and pickled streaky pork。

蜜汁火方:braised ham in honey sauce。

炸藕夹:deep-fried lotus root sandwich。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字幕翻译策略研究*发布时间:2021-06-03T07:30:29.688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1年第3期作者:朱明珍唐丽君[导读] 《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纪录片以中国各地美食为题材,展现了美食带来的文化。

贵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摘要:作为传播文化的中介和载体,字幕翻译在文化外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字幕翻译的英译研究,从“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探讨字幕翻译的策略。

译者可以从意合与形合转换、动态与静态平衡进行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可以采取直译法、意译法等进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此外还需考虑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使得译语,源语读者获得相同的感受。

本研究能扩充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理论研究视角,并能为记录片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字幕翻译;三维转换;《舌尖上的中国》一、引言《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纪录片以中国各地美食为题材,展现了美食带来的文化。

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理论视角对该纪录片的字幕做出过阐述,例如传播学视角(冯薇 2018);文化呈现角度(周慧2018);美学构建视角(朱媛2014)等。

对该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研究的角度有目的论(武亚萍2010)、关联理论(张亚卿,高丽莉2017)、文化翻译观(陆怡飞,贺安芳2018)、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李明涛2018)。

由此可见,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对《舌尖上的中国》的研究较少,本文将运用生态翻译学这一理论,结合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视角,对其字幕翻译进行探讨,传播中华民族的美食文化,以促进跨文化的交流。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胡庚申教授结合达尔文的进化论与华夏生态智慧的基础上,提出并构建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推动了生态翻译学的发展。

生态翻译学是以东方智慧为依托,以“适应/选择”论为基石的“研究范式”(胡庚申 2013)。

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策略指的是在语言维度上除了要关注词性转换、语态转换和句子结构转换之外,还需要从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的层面做出适度调整;在文化维度上,除了关注文化内容差异和文化特殊表达之外,也不能忽视语言和交际维度这两个层面;在交际维度上,关注影响交际生态的因素,在从文化和语言的交际维度上进行转换。

从英文版《舌尖上的中国》探究中国饮食翻译

从英文版《舌尖上的中国》探究中国饮食翻译
婆 豆 腐 ”翻 译 成 P o c k—M a r k e d G r a n d m a’ s B e a n
C u r d , “ 童 子鸡 ” 翻译 成 C h i c k e n Wi t h o u t S e x u a l L i f e ,
归化要求译文符合目的语语言及文化的规范采用目的语读者习惯的字句语法结构等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尽可能使源语文本所反映出的世界与目的语读者的世界接近从而实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这是跨文化翻译时常用的策略
第3 O卷
V0 1 . 3 0
第 6期
成都师范学 院学报
J OU R NAL OF CHE NGDU NORMAL UN I VER S I T Y
1 l 5
刘春 亮( 1 9 8 O 一) , 男, 陕西西安人 , 讲师, 学士 , 研 究方向 : 英 汉翻 译。
成都 师范学 院学报
2 0 1 4年 6月
i n Ca 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e r o l e
重要信息 , 使 目的语读者看了之后一头雾水 , 茫然不 解, 甚 至 出现一些 基 于字 面意思 的错译 误 译 , 如“ 麻
虾饺 、 猪 肉、 鸡 肉和 笋子 馅 的扇 饺 、 烧鸭掌、 鸡脚 、 猪
个 文化 深处的表 意话语 和象征符号 。 ” … 中央 电
视 台趁热 打铁 推 出 了英 文 版 , 精 致 的翻 译 配 上美 轮 美奂 的画面 , 再 加上 美 食本 身 所具 备 的吸 引 “ 他者” 的视 觉奇 观 , 使 其 迅 速 在 国外 获 得 了广 泛 的 关 注 。 西方 观众 在满 足猎 奇 心 理 的 同时 , 也 对 中 国的饮 食 及其 背后 蕴藏 的文 化有 了深 刻 的 了解 。正 如美 国国 会首 位华 裔女 众议 员赵 美 心在加 州州 立大 学 中 国文 化节 开幕 式所 讲 , 让更 多 的美 国人 熟 悉 中 国饮食 文 化, 有助 于加 强 中美 双 方 的文化 交 流 , 增进 两 国之 间 的友谊 。本文 基于 中央 电视 台英 文 版 《 舌 尖 上 的 中

《舌尖上的中国》翻译策略的生态翻译学阐述

《舌尖上的中国》翻译策略的生态翻译学阐述

- 218-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舌尖上的中国》翻译策略的生态翻译学阐述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王朝峰【摘要】作为一部备受好评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堪称国产纪录片史上的里程碑,其翻译策略的选择恰到好处,翻译和传播效果明显。

本文将结合《舌尖上的中国》翻译的实例,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视角分析了其翻译策略的选择。

从而表明翻译生态学理论对纪录片翻译具有积极有效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翻译生态学 三维转换 翻译策略 《舌尖上的中国》一、引言21世纪初,媒体频频曝光了一些食品安全事故,一些中国企业的诚信和中国食品的形象均遭到质疑,民众需要找回对日常食品的信心,需要对中国传统美食正面的报导。

在此形势下,《舌尖上的中国》于2012年不胫而走,横扫银屏。

这部里程碑式的国产纪录片以传统中国美食为拍摄题材,展示了中华灿烂的的饮食文化。

帮人们重新找回久违的食物之中蕴含的人情味和信任感。

当然,此片的成功离不开对其文本的翻译。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角度出发,探讨《舌尖上的中国》翻译策略的可取之处,从而试图为其他纪录片的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二、翻译生态学在借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清华教授胡庚申于2001年提出生态翻译学这个崭新的翻译理论。

这是一个涉及“生态学”和“翻译学”等学科的跨学科研究。

胡庚申指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在他看来,翻译活动是人类交际活动的一部分,又和生物界的活动息息相关,因此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同样适用于翻译活动。

只有主动地适应生态翻译环境并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译文才会在“汰弱留强”的适应性选择中存活并具有“高整合适应选择度”。

翻译的核心是“译者中心”。

翻译过程是译者的适应选择性和选择性适应。

翻译方法主要表现为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三、三维转换理论指导下《舌尖上的中国》的翻译策略本文从生态翻译学出发,对翻译的本质、原则、方法等做了一定的阐述。

笔者试图从s三维转换的层面,双向探讨《舌尖上的中国》字幕翻译的成功之处。

从生态翻译理论角度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字幕翻译

从生态翻译理论角度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字幕翻译

2462018年26期总第414期ENGLISH ON CAMPUS从生态翻译理论角度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字幕翻译文/吴丽敏【摘要】《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一部美食纪录片,通过对中华美食的介绍来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第一季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翻译理论指导原则,从语言维、交际维以及文化维三个方面分析其字幕的英译。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生态翻译理论;字幕翻译;翻译策略【作者简介】吴丽敏(1995.4- ),女,新疆哈密人,陕西师范大学,学生,2017级翻译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中国纪录片外宣的典范,其字幕译文受到了海外观众的好评。

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的字幕翻译为例,分析其所使用的翻译策略,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更好得向海外推广。

一、字幕翻译字幕是指以文字形式显示电视、电影、舞台作品中的对话等非影像内容,也泛指影视作品后期加工的文字。

字幕翻译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为电影和电视对话提供同步字幕的过程”。

李运兴在其研究中表明,由于字幕在视频播放过程中停留时间短暂,因此用词简洁、句式简短、语篇顺畅是字幕翻译最基本的要求。

二、生态翻译理论生态翻译理论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以生态整体主义为视角,以自然选择原理为基石,是一项探讨生态翻译、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跨学科研究”。

作为一种新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理论阐明生态翻译理论不同于其他理论之处在于,它是以生态学为视角,注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充分照顾到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的翻译观。

三、从生态翻译理论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字幕翻译1.语言维的适应与选择。

语言维的适应与选择要求译者不能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而要适当改变源语形式,使之贴近原文,更好的表达原文的内涵。

例1:鱼头泡饼译文:Fish head soup and baked pancake of Chinese style 这道菜中的“饼”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食品。

目的论指导下的《舌尖上的中国》菜名英译策略

目的论指导下的《舌尖上的中国》菜名英译策略

# 目的论指导下的《舌尖上的我国》菜名英译策略## 1. 引言在本文中,我将探讨目的论在《舌尖上的我国》菜名英译策略中的应用。

通过深度分析和广度排查,《舌尖上的我国》中的菜名英译策略不仅是对中华美食文化的传播,更是对我国饮食文化的体现。

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菜名英译背后的文化内涵。

## 2. 目的论在菜名英译中的应用### 2.1 菜名英译的目的在菜名英译策略中,目的是至关重要的。

《舌尖上的我国》以展示我国饮食文化为主要目的,因此菜名的英译需以准确、生动、富有我国特色的方式呈现给外国观众。

### 2.2 文化内涵的传达在《舌尖上的我国》中,菜名的英译不仅仅是对食材和烹饪方法的翻译,更是对我国饮食文化的传达。

通过深入研究我国饮食文化的内涵,菜名的英译可以更好地体现出中华美食的独特魅力。

## 3. 菜名英译的具体策略### 3.1 直译与意译结合在菜名英译过程中,直译与意译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菜名可以直接翻译成英文,如“鱼香肉丝”,而有些菜名则需要进行意译,以表达其中的文化内涵,如“宫保鸡丁”。

### 3.2 应用汉字谐音汉字谐音在菜名英译中应用广泛,例如“佛跳墙”即为一种利用字谐音来表达菜品独特性的典型案例。

### 3.3 注重菜品特色在英译菜名时,需注重突出菜品的特色和特点。

比如“东坡肉”,其英译应该能够突出该菜品的历史内涵和烹饪方法。

##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舌尖上的我国》中,菜名英译是对我国饮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

通过深度的研究和精准的翻译,这些菜名不仅成为了我国美食的形象代表,更成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播媒介。

## 5. 结语通过本文的探讨和分析,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舌尖上的我国》菜名英译策略中目的论的应用。

在菜名英译过程中,深度和广度的考量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传达我国饮食文化的精髓。

以上就是我根据你提供的主题所撰写的文章,希望能够满足你的要求。

目的论指导下的《舌尖上的中国》菜名英译策略

目的论指导下的《舌尖上的中国》菜名英译策略

目的论指导下的《舌尖上的中国》菜名英译策略IntroductionWith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Chinese cuisine worldwide, a lot of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translation of Chinese food names into English.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attempts in this regard is the documentary series "A Bite of China" (《舌尖上的中国》). This program has gained worldwide acclaim for its exquisite portrayal of various Chinese dishes and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ey hold. One of the critical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show's success is its skillful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ood names and terminology into English.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used in the program and evaluate their effectiveness.BackgroundChinese cuisine has been attracting much attention worldwide, with more and more people discovering and falling in love with its unique flavors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However,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isine names into English present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given the different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contexts. The approach taken in translating Chinese cuisine names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meaning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but also on the specific cultural associations and historical context that they represent.As a documentary series about Chinese cuisine, "A Bite of China" provides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used for the names of Chinese dishes. The series features an array of dishes from all over China, and each episode is dedicated to exploring a particular region's cuisine.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A Bite of China"1. Literal TranslationOne of the most common strategies used in translating Chinese dish names into English is a literal translation, where the meaning of each individual character i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or example, "红烧肉" (hóngshāo ròu) is translated as "Braised Pork Belly," and "葱油拌面" (cōngyóu bàn miàn) is translated as "Scallion Oil Noodles." This approach is useful in preserving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dish name and providing a straightforward description of the dish's ingredients.However, this strategy can sometimes create confusion or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s, especially if the translator is not familiar with the specific cultural context or regional variations of the dish. For example, in "A Bite of China," a dish called "麻辣涮羊肉" (málà shuàn yángròu) is translated as "Spicy Sliced Lamb Hot Pot," which is technically accurate, but the use of the term "hot pot" is somewhat misleading as the dish is cooked in a different manner than a traditional hot pot.2. Cultural AdaptationAnother strategy used in translating Chinese dish names into English is cultural adaptation, where the translator adapts the name to suit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goal of this approach is to create a name thatsounds appealing and familiar to English-speaking audiences.For example, "糖醋排骨" (tángcù páigǔ) is translated as "Sweet and Sour Pork Ribs," which not only accurately describes the dish's flavor but also uses a familiar culinary term in English. Another example is "小笼包" (xiǎolóngbāo), which is translated as "Soup Dumplings." This translation conveys the essence of the dish but also provides a familiar name that English-speaking audiences are likely to recognize.3. TransliterationTransliteration is a strategy where the original Chinese name is phonetically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This approachis often used when the Chinese dish name has no direct translation or when a literal or cultural adaptation does not adequately convey the original name's meaning.For example, "狮子头" (shīzitóu) is transliterated as "Lion's Head Meatballs," and "蚂蜂窝" (mǎfēngwō) is transliterated as "Ants Climbing a Tree." While these translations may not provide an accurate description of the dish's ingredients, they create an evocative name thatcaptures the essence of the dish.Evalua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used in "A Bite of China"have been largely successful, with most dish names accurately conveying the dish's ingredients and cultural context. However, there are some examples where a more nuanced translation approach could have been employed.For example, the dish "清蒸鲈鱼" (qīng zhēng lúyú)is translated as "Steamed Sea Bass," which accuratelydescribes the dish's ingredients. However, the translatorcould have taken into account the dish's culturalsignificance and named it something like "Traditional ChineseSteamed Sea Bass," which would have conveyed the dish's cultural context.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into English is a challenging task that requires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contexts involved.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used in "A Bite of China"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accurately conveying the dish's ingredients and cultural context while also creating a name that is appealing and familiar to English-speaking audiences. By evaluating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used in the program, we can gain insight into the best practices for translating Chinese cuisine names into English and ensurethat this valuable cultural tradition is preserved and shared with the world.。

中西方文化差异下菜名英译策略研究 ——以《舌尖上的中国Ⅰ》为例

中西方文化差异下菜名英译策略研究 ——以《舌尖上的中国Ⅰ》为例

一、引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世代传播, 源 远 流 长 。单 从菜 系 来 说,就有 著 名 的 八 大 菜 系 :川 菜、鲁菜、粤菜、闽菜、淮扬菜、浙菜、湘菜、徽菜。而从 命名方式来说,更是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比 如佛跳墙、金屋藏娇、八仙过海......可以说,中国的饮 食文化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然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间尚有不同 的饮食文化,国与国之间的饮食文化更是有着天壤之 别。因此,菜名的英译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要保留本国 的文化特色,又要融合当地的饮食文化。一个英译不 当的菜名,会使人一头雾水,甚至丧失食欲。而一个英 译得当的菜名,不仅能够弘扬中华美食,更能够传播 美食背后的中国文化。 本文就《舌尖上的中国 I》为例,研究中西方文化 差异下菜名英译的策略。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受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原因的影响,中 西方在饮食文化方面有显著差异。从古至今,中国人 就以农耕为主,吃的大多是五谷杂粮。而西方很多国 家以狩猎为主,因此饮食以肉类为主。[1]林语堂在其著 作《生活的艺术》中说道,“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 中 国 ,英 美 人 仅 以‘ 吃’为对 一 个 生 物 的 机 器 注 入 燃 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 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 不足道中。”[2]因此,中国的“吃文化”相比西方国家,有 更深的内涵。 从吃的方式来说,西方主张分餐制[3],在保证卫生 的前提下,能够合理控制食用量,避免铺张浪费。且容 易调节个人口味。中餐提倡合餐制[3],过年过节,三五 好友围坐在大圆桌前,气氛好不融洽! 从吃的内容来说,西餐大多“中规中矩”,西方人 通常不吃动物内脏,而中国人的餐桌上,天上飞的、水
作者简介:卢科利(1996-),女,浙江丽水人,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从生态翻译理论角度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字幕翻译

从生态翻译理论角度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字幕翻译

从生态翻译理论角度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字幕翻译作者:吴丽敏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8年第07期【摘要】《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一部美食纪录片,通过对中华美食的介绍来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第一季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翻译理论指导原则,从语言维、交际维以及文化维三个方面分析其字幕的英译。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生态翻译理论;字幕翻译;翻译策略【作者简介】吴丽敏(1995.4- ),女,新疆哈密人,陕西师范大学,学生,2017级翻译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中国纪录片外宣的典范,其字幕译文受到了海外观众的好评。

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的字幕翻译为例,分析其所使用的翻译策略,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更好得向海外推广。

一、字幕翻译字幕是指以文字形式显示电视、电影、舞台作品中的对话等非影像内容,也泛指影视作品后期加工的文字。

字幕翻译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为电影和电视对话提供同步字幕的过程”。

李运兴在其研究中表明,由于字幕在视频播放过程中停留时间短暂,因此用词简洁、句式简短、语篇顺畅是字幕翻译最基本的要求。

二、生态翻译理论生态翻译理论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以生态整体主义为视角,以自然选择原理为基石,是一项探讨生态翻译、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跨学科研究”。

作为一种新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理论阐明生态翻译理论不同于其他理论之处在于,它是以生态学为视角,注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充分照顾到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的翻译观。

三、从生态翻译理论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字幕翻译1.语言维的适应与选择。

语言维的适应与选择要求译者不能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而要适当改变源语形式,使之贴近原文,更好的表达原文的内涵。

例1:鱼头泡饼译文:Fish head soup and baked pancake of Chinese style这道菜中的“饼”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食品。

从英汉对比研究角度看《舌尖上的中国Ⅰ》解说词的英译策略

从英汉对比研究角度看《舌尖上的中国Ⅰ》解说词的英译策略

外语翻译摘要本文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中英解说词为研究对象,从英汉对比研究中形合与意合、刚性与柔性两个角度探讨《舌尖上的中国Ⅰ》中文版解说词英译策略的选择,旨在对今后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英译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英汉对比研究纪录片解说词翻译策略English and Chinese Contrastive Study:On Strategies of C-E Translation of the Documentary Commentary of"A Bite of China玉"//Wang MengmengAbstract The thesis selects both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ver-sion commentary of"A Bite of ChinaⅠ"as the research objects. From two perspectiv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ntrastive study, which are"hypotactic vs.paratactic"and"rigid vs.supple",the thesis explores translators'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used on C-E translation of the documentary commentary of"A Bite of ChinaⅠ".It aims at offering translators a reference in the futuretranslation of TV documentary commentary.Key words English and Chinese contrastive study;documentary commentary;translation strategies2012年,中央电视台耗时13个月精心制作的中华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部一经播出,便红遍大江南北。

浅谈英汉翻译策略之“归化”与“异化”

浅谈英汉翻译策略之“归化”与“异化”

浅谈英汉翻译策略之“归化”与“异化”作者:颜春晖来源:《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12期摘要:在翻译界,长久以来,就文化传播所采用的恰当手段之一的归化和异化这两个主要的方式,是一直被热烈讨论的话题。

这篇文章旨在通过对一节选英文原著的翻译,来分析对归化和异化手段的选择,并说明两种翻译技巧的重要性,以及在归化和异化之间取得最佳平衡点的必要性。

关键词:归化;异化;翻译;文化信息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一、引言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译者应充分认识构成矛盾的各种因素,采取恰当的方式,从主要方面入手,采用适宜的翻译策略,实现翻译目的。

这里提到的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处理源语与译语语言文化差异时所用的方法,在翻译中有两种基本策略:归化和异化。

本文试在节选翻译美国乡土文学女作家萨拉·奥恩·朱厄特(Sarah Orne Jewett, 1849-1909)的代表作《针枞之乡》的第20章之过程中,就译文当中所遇到有关异化和归化问题进行粗略探讨,以说明在翻译过程中,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的重要性。

二、关于原作及作者萨拉·奥恩·朱厄特是美国著名的乡土文学女作家,她的作品几乎都以缅因州沿海渔村的风土人情为写作素材,其文笔简洁大方,坚定、纤柔、有趣而成熟,她是描写新英格兰地方色彩最好的作家,亦是美国19世纪后半叶乡土作家中最重要的女性作家。

《白色苍鹭》(A White Heron)是她最著名的短篇之一,1896年出版的《针枞之乡》又译《针枞之乡和其他故事》(The Country of the Pointed Firs)是她公认的力作。

在了解了这样一位作者所处的历史时期与文化背景,在翻译其作品的过程中,就要关照到相应的文化和时代背景,注意到语言特点与相关的修辞。

《针枞之乡》讲述的是关于海滨小镇和当地沿海渔村里村民的生活故事,带有浓厚的乡土文学色彩,文中有很多地方,涉及到地方文化和一些专业名词,语言晦涩难懂,如老渔夫的语言,一些捕鱼器具的描写,个别难理解的长句等,在翻译中不仅要理解作者的源语语言所表达的意思,还要试着将其不减风味地使用目的语翻译出来,这就涉及到翻译策略之一的归化。

“归化”与“异化”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归化”与“异化”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文化 与探索
西部皮革
2 0 1 6年 1 0月
“ 归化 " 与 “ 异化, ” 在 翻 译 实 践 中 的 运 用
张笛
( 伊春职业学院,黑龙江 伊春 1 5 3 0 0 0 )
摘 要 :语言 蕴含 着深厚 的文 化价值 ,而文化 的差 异为 翻译 带来 了不 少的 障碍 和 难题 。 为 了尽 可 能达 到 翻译 的 等 值 ,在 翻 译 实践 中,采 用 “ 归化 ” 与 “ 异 化” 这 两种 翻译 策略 ,可 以有效 的传 递语 言文化 的信 息 ,达 到 更好 的翻 译 效果 。
行 了深 入 的探 索 和 研 究 ,提 出 了不 同 的翻 译 理论 和 方 法 ,而 “ 归 化”与 “ 异化 ” 就是其 中最 具有 代表 性 的翻译 策略 。
1 “ 归化 ” 与 “ 异 化 ” 的概念
归 化和 异化这 对 翻译术 语是 由美 国著 名 翻译 理 论学 家 劳 伦 斯韦 努蒂 ( L a w r e n c e V e n u t i )于 1 9 9 5年在 《 译 者 的隐身 》 中提出来 的 。 “ 归 化 ”是 指 要 把 源 语 本 土 化 ,以 目标 语 或 译 文 读 者 为 归 宿 , 采 取 目标语读 者所 习惯 的表 达方 式来 传 达 原文 的 内容 。归 化 翻译 要 求 译者 向 目的语 的读者 靠拢 ,译 者必 须 像本 国作 者那 样 说话 ,原作 者要想 和读 者直 接对话 ,译 作必 须 变成 地 道 的本 国语 言 。归 化 翻译 有 助于 读者 更好 地理解 译 文 ,增 强译 文 的可读性 和欣 赏性 。 “ 异 化是 指 “ 译 者尽 可 能 不去 打 扰作 者 ,让 读 者 向作 者 靠 拢 ” 。 在翻译 上就 是迁 就外 来文 化 的语言 特 点 ,吸纳 外 语 表达 方 式 ,要求 译 者 向作 者靠 拢 ,采 取相 应于 作者 所使 用 的 源语 表 达方 式 ,来 传 达 原 文 的 内容 ,即以 目的语 文化 为归 宿 。使 用 异 化策 略 的 目的在 于 考 虑 民族 文化 的差 异 性 、保 存 和 反 映异 域 民族 特 征 和语 言 风 格 特 色 , 为译 文读者 保 留异 国情调 。 2 “ 归化 ” “ 异 化 ” 与直译 意译 的 区别 从 历史 上 看 ,“ 归化”和 “ 异化 ” 可 以视 为直 译 和 意译 的概 念 延伸 ,但 又不 完全等 同 于直译 和意 译 。直译 和 意译 所 关 注 的核 心 问 题是 如何 在语 言层 面处理 形式 和意 义 ,而 “ 异 化” 和 “ 归化 ” 则 突 破 了语 言因素 的局 限 ,将 视野 扩展 到 语 言 、文化 和 美学 等 因素 。按 韦努 蒂 ( V e n u t i ) 的说法 ,归化 法 是 “ 把 原作 者 带 人译 人 语 文 化 ” , 而异 化法 则是 “ 接受 外语 文本 的语 言及 文 化 差异 ,把读 者 带 入外 国 情 景” 。由此可 见 ,直译 和意译 主要 是 局 限于语 言 层 面的 价值 取 向 , “ 异化 ” 和 “ 归化 ” 则是 立足 于文化 大语 境 下 的 价值 取 向 ,两 者 之 间 的差异 是显 而易 见 的 ,不 能混 为一谈 。根据 著 名翻 译 学 家奈 达 翻 译 理论 ,直译 和意 译着 重于语 言层 面 上 的技 术 处理 问题 ,称 之为 翻 译 的方 法 ,是 从语 言层 面 即指 称 意 义 和 言 内意 义 来 说 的 。 “ 异化” 和 “ 归化 ” 称之 为翻译 的策 略 ,都有 一个 化 字 ,是从 文 化层 面上 来 说 的 ,强调跨 文化 交 际的 问题 。 ‘ 3 “ 归化 ” 与 “ 异化 ” 在翻 译 实践 中的运 用 3 .1 “ 归化 ” 与翻译 实践 。翻 译 中的 “ 归化 ”是 指在 翻 译过 程 中把 原文 文化 特色尽 量转 换 到译 入语 的语 言 和 文 化 中去 。尤 金 ・ 奈达认 为 , “ 翻译 即是 交流 ,这 个 过程 要 看 人们 在 听 、说 、读 译 文 时所 获得 的是 什 么 。判 断 一 个 译 文 的效 用 不 宜拘 于 相 应 的 词 汇 意 义 、语 法类 别 和修辞 手段 的对 比 ,重 要 的是 考 察接 受 者 正确 理 解 和 欣赏 译语 文本 的程 度归化 翻译 能使 读 者更 好 的理 解 原 文 , 避免 文 化 冲 突 ,从 而达 到交 流 的 目的” 。所 以 在 翻译 实 践 中 ,原 文 的诸 多 表 达手段向译入语文化靠拢乃至融为一体 ,才能跨越语言的鸿沟 ,在 译文中实现文化转化,特别是具有 国俗语义的专有名称、成语典故

目的论视角下字幕翻译策略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五集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字幕翻译策略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五集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字幕翻译策略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五集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探讨字幕翻译策略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五集中的应用。

文章将简要介绍目的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然后,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第五集的字幕翻译进行深入分析,揭示翻译者如何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文化的交流。

文章还将关注字幕翻译在传递纪录片主题、展示中国饮食文化以及提升观众观看体验方面的作用。

文章将总结字幕翻译策略在该纪录片中的应用效果,并探讨目的论视角下字幕翻译策略的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字幕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推动字幕翻译水平的提高,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二、目的论理论框架目的论是一种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和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等人提出并逐步完善。

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应服务于这一目的。

在目的论框架内,翻译不再是对原文的简单对应或复制,而是译者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和目的,对原文进行有选择的、灵活的转换。

目的论包含三个核心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其中,目的原则是首要原则,它指出翻译应服务于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

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即译文必须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范和表达习惯,能够被译入语读者理解。

忠实原则则指译文应忠实于原文,但这种忠实不是逐字逐句的对应,而是在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制约下的忠实,即译文应在保持原文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进行适当调整。

在字幕翻译中,目的论的应用尤为重要。

字幕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观众理解原片内容,同时保持原片的风格和节奏。

因此,字幕翻译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准确传达原片的信息,同时考虑到观众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尖上的中国》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运用
【摘要】为更好地向英语受众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英译
综合采用了归化、异化以及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文章对该纪录片中的菜肴名称、制备过程和所涉民俗文化的英译过程中这三种翻译策略的运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译者围绕实现最佳译文效果这一中心,因地制宜地灵活采用了这三种翻译策略,此外,与此前同类纪录片相比,该纪录片英译过程中异化策略的运用比例有明显提高,反映了近年来中国文化自信的提升。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归化与异化;纪录片翻译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时普遍使用的两种翻译策略,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

“归化”指在翻译时尽量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习惯的表达方式翻译
原文;而“异化”则是翻译时向源语作者靠拢,尽量在保留源语的表达方式后进行翻译。


化与异化是对立统一的,译者在翻译时通常会综合运用归化法与异化法。

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

以中华饮食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成了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此背景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自2012年5月首播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
注与热烈讨论。

《舌尖》主要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从多个侧面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舌尖》的字幕翻译作为中国纪录片外宣的典范,受到了海外观众较好的评价。

本文以《舌尖》中英文脚本为语料,对《舌尖》脚本中译英过程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归纳总结在翻译具有鲜明中国文化色彩的中文纪录片时,如何在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中间取得最佳平衡,以实现译文的忠实、通顺,并通过影视这一特殊载体,实现翻译目的,为类似纪录片的英译提供指导和参考,服务国家的“文化走出去”战略。

一、归化与异化策略在《舌尖》英译中的应用
(一)归化策略的应用
“影视翻译的瞬间性、通俗性以及观众多层次等诸多特点决定了影视翻译必须以译语
观众为中心”(李颜,2005:82),即中文纪录片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译语观众
的欣赏角度与接受程度,向目的语靠拢。

此时,译者需要熟练应用归化法,以《舌尖》中菜名的翻译为例:腌笃鲜:Bamboo Shoot Soup with Fresh and Pickled Streaky Pork。


汁火方:Braised Ham in Honey Sauce。

炸藕夹:Deep-Fried Lotus Root Sandwich。

腊汁
肉夹馍:Chinese Hamburger。

毛蟹炒年糕:Rice Cake Stir-Fried with Crabs。

清明团子:
Sweet Green Rice Ball。

香炸奶豆腐:Fried Dried Milk Cake。

面拖蟹:Stir-Fired Crab。

金丝虾球:Braised Shrimp Balls。

根据翻译菜肴名称时采用的具体手法,《舌尖》中菜名的归化翻译又可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代表为“腌笃鲜”、“蜜汁火方”,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了解释、增译的归化翻译策略。

“笃鲜”、“火方”等食物对很多中文观众也是一时难以说清的,更不用说对中国饮食文化知
之甚少的外语观众了。

因此,有必要提供解释。

在《舌尖》脚本英译过程中,对于此类情形,译者通常以该类菜肴的制作方法与食材的结合作为其英译菜名。

第二类归化翻译代表为“炸藕夹”、“腊汁肉夹馍”等。

“Sandwich”、“Hamburger”是最为常见的西方代表性食物,而其外观与制作方法恰巧与“藕夹”、“肉夹馍”相近,译者直接以目的语现有词汇对源语菜
名进行翻译,既生动形象,又便于译语读者理解记忆。

第三类翻译手法的典型例子为“香
炸奶豆腐”、“面拖蟹”为例,译者在英译时采用删减的手段,使译文向目的语文化靠拢。

“香”是一个较为抽象性与描述性的词语,而英文菜名大多直接简洁,很少运用形容词,因
而译者选择在翻译时删去“香”。

“面拖蟹”是上海名菜之一,其制作工序较为复杂,难以仅
用几词概况,因而译者可省去过多描述,仅选其主要工序翻译出即可。

除了菜名翻译,烹饪制备过程的翻译也涉及归化法的应用。

由于饮食文化差异,译语文化中并没有与中国众多烹饪手法对应的词汇,《舌尖》译者选取译语中较为接近的概念来对源语表达的意思进行解释,如“braised”一词在《舌尖》的菜名翻译中就兼顾了“烧”、“焖”、“炒”、“爆”四中烹饪方式。

这与英国的“downpour”,“ shower”,“heavy rain”在汉语中只能译为“大雨”同理。

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有较大差异且无对应表达的情形中,采用归
化法是为首选。

另外,民俗文化内容的翻译也多次用到归化策略。

由于这部分内容并非《舌尖》的主题,因此译者采用归化法,向目的语读者靠拢,使读者更易理解,尽量减少对非主题内容的民俗文化的解释。

如译者将“红白寿诞或大型节庆”译为“personal anniversary or public holiday”,避免了对中国文化中“红白之事”的赘述,紧扣饮食文化这一主题。

(二)异化法的应用
归化法固然可使译文地道、可读性强,但如果源语意义较明确,或尽可能保留源语传统文化,则需译者恰到好处地使用异化翻译策略,以下文为例。

泡馍也是从馍变化出来的一种西安主食。

每个人根据自己喜好的口感,掰出大小、形状不一的馍块。

对西安人来说,这个举手之劳是一个弥足享受的过程。

Paomo,another staple food in Xi’an,originated from the baked buns.Based on their own preference,people can tear a bun into different sizes.As for Xi’an natives,this process is what they enjoy very much.
这一段的字幕是介绍古都西安的主食,译者全段使用了直译的方法将西安人的饮食习俗表达出来。

段首初次出现了“泡馍”这种历史悠久且极具代表性的西北小吃,译者直接以汉语拼音形式将其音译为“Paomo”,保存了泡馍所具备的独有的文化色彩。

《舌尖》中类似的翻译还有馕(Nang),腊八豆腐(Laba Tofu)等。

一些涉及地名的菜肴在翻译时也运用拼音直接进行音译,如诺邓火腿(Nuodeng Ham),蒙古奶茶(Mongolia Milky Tea),西湖醋鱼(West Lake Fish with Vinegar)等,这类翻译保留本土文化,反映地方特色的烹饪技艺和风味。

从目的语的形成来看,形式上更简洁、清晰、直接,同时也传递了源语文本讯息的准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