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测量技术和控制

合集下载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难点及施工技术交流课件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难点及施工技术交流课件

未来工程的发展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 队伍,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提 高整个行业的素质和能力。
未来工程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共同推动行 业的发展和进步。
06
相关案例展示
国际著名海底隧道工程案例介绍
英法海底隧道
连接英国和法国之间的海底隧道,全长50.5公里,其中海底部分长37公里,是世 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之一。该隧道于1987年开工,1994年建成通车,建设过程 中采用了先进的盾构施工技术和防水材料,具有较高的施工精度和难度。
日本青函隧道
位于日本本州和北海道之间的海底隧道,全长53.85公里,其中海底部分长23.3 公里。该隧道于1964年开工,1988年建成通车,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先进的 施工技术和设备,包括超大直径盾构、高精度测量和岩石加固技术等。
我国其他大型海底隧道工程案例介绍
上海外环隧道
位于上海市外环线上的海底隧道,全长7.5 公里,其中海底部分长1.7公里。该隧道于 1999年开工,2003年建成通车,是我国第 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海底隧道。建设过程中采 用了大直径盾构和钢筋混凝土管片的施工技 术,具有较高的施工精度和难度。
对未来工程的展望与建议
加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
对于未来更加复杂的工程问题,需要加强 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集合多学科的优势 和资源,共同解决难题。
未来工程的发展需要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 ,不断探索新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以满 足更加复杂和严苛的工程需求。
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3
桥梁结构复杂,需要采用高强度钢材、大吨位 锚碇和先进的施工技术。
02 工程难点
施工环境复杂

9月27日第一场(梁桁)——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技术...

9月27日第一场(梁桁)——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技术...

约7万多吨;共33节约85万m3混凝土,数量
巨大、工期紧; 预制精度、质量要求高 (120年设计使用寿 命、结构自防水); 重达7万多吨巨形混凝土管节的安全下水。
2. 工程面临的挑战
2.1 面临的挑战
2.1.3 超长深埋、厚软土地基下的沉管基础刚度协调及不均匀沉降控制
沉管隧道长约6km,下卧有软土地基,沿线地层、土性纵向、横向差异大;
浅坞区
设置两条流水线同时生产,每两个月 生产两个管节。
预制车间
混凝土生产区
5. 沉管预制厂设计创新 5.3.1 沉管预制厂设计
匹配前段浇筑下段管段
连续浇筑连续顶推
顶推完成关闭滑移坞门
灌水、起浮、移位
排水、舾装
管节出坞
5. 沉管预制厂设计创新 5.2 技术创新
5.2.1 平面布置创新
根据现场地形地貌,创新性的提出了 预制车间与浅坞一字布置,浅坞与深
水面。
5. 沉管预制厂设计创新 5.2 技术创新
浅坞钢闸门现场拼装照片 浅坞钢闸门止水带安装 蓄水中的浅坞钢闸门(迎水面)
5. 沉管预制厂设计创新 5.2 技术创新
5.2.4 深坞坞门结构和止水技术创新 创新性地采用钢筋砼+钢结构组合浮坞门结构,降低浮坞门结构重心高度提高坞
门的浮游稳定性;将坞内蓄水水压转换为坞门配重,化解坞门抗倾和起浮对坞门 自重两个截然相反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国内首次按国际标准组织岛隧区地质勘察, 获得
准确精细的地质资料: 设备、现场作业均执行国际标准; 设计全过程介入现场外业工作,进行动态管 理;
通过各种手段强调获取扰动少的现场原位数
据,为设计提供可信、真实的地质参数。
3. 勘察创新 3.2 技术创新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洞内平面控制测量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洞内平面控制测量
工 作 探 索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洞内平面控制测量
李 东华
( 广, r l 1 港工程管理有 限公 司,广 东 广 州 5 1 0 0 0 0 )
摘 要 :结合港珠 澳大桥 沉管隧道 工程 实例 ,通过对 比分析不 同的洞 内平面控制测量布 网方法 ,总结适 用于沉 管隧道 的洞 内平 面
1 工 程 概 况 及 特 点
法进行检核 ,同时 ,随着导线长度 的增加 ,端点横 向误差迅速 增大 。为 了提高导线端点精度 ,根据港珠澳 大桥 岛隧工程 实际 施 工情况和工作条件 ,提 出下列布设方案 :
2 . 1 双 导 线 布 网
随着沉管安 装进 度推进 ,布设一个新点都要从支导线 的起 点开始全面重复测量 。为 了提高精度 ,避免测量粗差 出现 ,可 以选择规范要求布设成双导线形式 ,如图所示。
50 双 导 线 网 不 意 图
如 图布设两条 导线 A — B — C — D — E和 A’ 一 B’ 一 C — D — E’ ,两 条导线 有公 共点 c和 D点 ,通过 这种 布网方式 使两条 导线测 量形式形成公共点或公共边 ,构成检核条件 。随导线长度 的延
控制测量方法,并详细论述其技术要点、布网方法及注意事项,对其他类似工程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沉 管隧道 ;控制测量
近年来 。国家基础建设高速发展 , 水底 隧道建造 越来 越多 , 线形式 ,其形状完全取决 于隧道 的形状 ,只能用 重复观测 的方
沉管隧道具有 巨大 的优势 ,在我 国必定会 得到很大 的发展 ,如 我 国的港珠澳大桥 中的隧道段就是采 用沉管隧道方式 。保证沉
时 ,也大 幅避免 了二次 改造施工 、二 次污染 。 3 . 2 控 制装 修 扬 尘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技术综述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技术综述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技术综述摘要: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是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

本篇综合介绍了其中人工海岛和沉管隧道工程的总体布置和技术要求;其次介绍了人工海岛建造技术、隧道的地质勘查和基础处理、沉管管节工厂化预制、水下挤密砂桩;管节接头防水技术、管节浮运与沉放等。

关键词:人工海岛;沉管隧道;1 项目概况港珠澳大桥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工程,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的组成部分和跨越伶仃洋海域的关键性工程。

港珠澳大桥起自香港口岸,跨越粤港分界线,下穿拱北口岸,止于南屏镇洪湾,线路总长约为55km。

主体工程长约29. 6km,采用桥隧结合方案,穿越伶仃西航道和铜鼓航道段6.7km 采用隧道方案,其余路段约22.9km采用桥梁方案,主体工程隧道两端各设置1个海中人工岛。

主要技术指标: 公路等级为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为100km /h,双向六车道;设计使用寿命120年;建筑限界: 桥面标准宽度33. 1m,隧道2×14.25m,净高5.1m。

设计汽车荷载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汽车荷载提高25%用于设计计算,同时满足香港《道路及铁路结构设计手册》中规定的活荷载要求。

抗风设计标准: 运营阶段设计重现期120年,施工期重现期 30 年。

地震设防标准: 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结构防水等级为一级;主体结构耐火等级按一级隧道设计,采用RABT标准升温曲线测试的耐火极限不低于2h。

2 工程主要技术特点2.1 人工海岛的主要技术特点根据主体工程总体布置,隧道两端各设置长度为625m的海中人工岛,两岛间平面距离约5.6km,人工岛平面呈耗贝形,横向最宽处约215 m。

修建海上人工岛的目的是实现桥梁与隧道的顺利衔接,满足岛上建筑物布置需要,并提供基本掩护功能,保障主体工程(岛上的隧道暗埋段敞开段)的顺利建设和正常运营。

其中,西人工岛靠近珠海市,岛的东侧与隧道衔接,西侧与青州航道桥的引桥衔接,平面呈椭圆形,采用“耗贝”的设计理念,岛长625m,最宽处约183m,工程区域天然水深约-8.0m。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施工安全风险与控制措施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施工安全风险与控制措施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施工安全风险与控制措施戚政伟;胡昌炳【摘要】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是主体工程建设中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部分,海中人工岛快速成岛技术及海底沉管隧道技术的应用给施工带来安全风险,本文通过介绍岛隧工程重点施工内容,分析了施工主要安全风险,并通过3E( Engineering,Education,Enforcement)原则提出了对安全风险的控制措施。

【期刊名称】《铁道建筑》【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4页(P31-33,34)【关键词】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安全风险;3E原则【作者】戚政伟;胡昌炳【作者单位】中铁武汉大桥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50;中铁武汉大桥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7141 安全风险和控制方法1.1 安全风险的概念根据《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工程安全风险的定义是指工程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损失的组合。

其损失包括任何潜在的或外在的负面影响或不利后果,如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工期延误、环境影响或其他损失等。

1.2 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进展根据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安全风险评估结果,隧道工程、人工岛工程和桥梁工程在建设条件、结构方案、施工技术和运营管理等方面都存在有较高的风险。

大桥建设单位也重点开展了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土建施工设计阶段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侧重于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阶段的安全风险评估。

通过选定评估方法和分析手段,对安全风险和危险源进行分级,取得一定成果。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单位开展了对施工安全风险的评估,并编制完成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A版)》,对实际施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3 本文的目的和意义本文根据港珠澳岛隧工程施工进展及实际情况,主要对施工阶段重点施工内容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通过运用安全风险控制3E原则,即从工程技术、教育、强制管理三方面分析,提出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控制措施。

2019年高考真题语文(全国卷Ⅱ含答案)

2019年高考真题语文(全国卷Ⅱ含答案)

2019年高考真题语文(全国卷Ⅱ含答案)杜甫之所以能够成为集大成者,是因为他具备了这种能够集大成的才华。

而他能够拥有这种才华的最重要因素,就在于他天生拥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他的博大、均衡和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和理性兼备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了解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要表达的事物之精髓;另一方面,他又有着极为清明周到的理性,足以超越一切事物的蒙蔽和局限,做到全面而无所偏失。

这种卓越的天赋表现在他的诗歌中,最值得注意的成就之一,就是他所汲取的广博和途径的正当性。

就诗歌体式和风格而言,他能够深入吸取古今各种诗歌的长处,而且不被任何一种形式所限制,更能够融会贯通,创造出千变万化的风格。

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戏为六绝句》和与当时其他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的诗篇中,对诗歌的广泛欣赏和采择;而从他的《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和《同谷七歌》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各种诗体的运用和变化之神奇巧妙;此外,从他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杜甫在汉魏五言古诗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的面貌。

就诗歌内容而言,杜甫更是无论是美丽还是丑陋、悲伤还是欢乐,宇宙中的一切人物和情态,都能够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他的笔下,如他描写青莲居士的“飘然思不群”,空谷佳人的“日暮倚修竹”;描写丑陋的“袖露两肘”,描写美丽的“燕子风斜”;描写玉华宫的荒凉,让人感受到一片沉重的悲哀;描写洗兵马的欢快,表达出一片欣喜的祝福之情。

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他天赋的博大、均衡和正常。

B.杜甫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幽默和欣赏的元素,这些元素与他面对悲苦的担荷力量相互促进。

C.杜甫的诗歌中常常出现“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这说明他对生活有一定的游戏心态。

D.杜甫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这说明他是一位关心时代的诗人。

B。

杜甫善于尝试各种诗体,他在七言律诗上坚持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进行了革新。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技术挑战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技术挑战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技术挑战
陈越;苏宗贤
【期刊名称】《现代隧道技术》
【年(卷),期】2024(61)2
【摘要】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是全桥项目的控制性工程,面临地质条件差、海上作业风险高、建设标准要求高和工期紧等多方面困难,建成后为目前世界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

2018年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2023年主体工程通过竣工验收,藉此再次梳理港珠澳大桥建设期面对的困难和技术挑战,大桥建设者秉承建设理念,以科研技术管理为抓手,通过科研与实践形成了海中人工岛快速成岛、深厚软弱土沉管隧道地基基础处理与沉降控制、工厂化管节预制等多项关键技术。

其成果有力支撑了岛隧工程建设,为后续大型越江跨海岛隧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世界跨海岛隧工程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

【总页数】9页(P214-222)
【作者】陈越;苏宗贤
【作者单位】深中通道管理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59.5
【相关文献】
1.港珠澳大桥沉管岛隧工程技术实践
2.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人工岛总平面设计
3.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东人工岛岛隧结合部清淤施工工艺浅析
4.重大建设工程技术创
新协同治理框架——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为例5.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岛隧结合部沉管安放区导流堤掩护效果水动力精细模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港珠澳大桥施工测量管理实践

港珠澳大桥施工测量管理实践

文章编号:1671-7619(2018)05-0031-06港珠澳大桥施工测量管理实践丁 川1,郑 强2,邓巧利1(1.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广东珠海519060;2.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430050)摘要:随着大型基础建设的不断开展,施工测量作为工程建设的基础,重要性日益彰显㊂针对目前工程项目施工测量管理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结合港珠澳大桥施工测量管理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总结出一套大型基础工程建设项目完备㊁细致的施工测量管理模式㊁管理思路,其实践经验可为国内同类项目提供借鉴㊂关键词:施工测量;管理;实践中图分类号:U442.4 文献标志码:B作者简介:丁川(1984-),男,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从事桥梁㊁隧道建设管理工作,E-mail:124628958@㊂0 引言施工测量是指在工程施工阶段所实施的测量工作,是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所包含的工作涉及施工控制网的建立㊁结构物放样㊁竣工测量㊁施工期间变形观测等内容[1]㊂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㊁大型及超大型基础交通工程的日益增多,工程项目呈现规模大㊁建设周期长㊁结构复杂㊁综合性强等特点,施工测量随之面对精度要求高㊁施测环境复杂㊁测量方法受约束㊁测量协调难度高㊁施工指导意义重大等难题,作为工程建设的基础与质量保障,施工测量贯穿工程建设始末,工作重要性日益彰显㊂1 施工测量管理现状目前,施工测量管理现状已不能适应及满足工程项目规模㊁等级㊁质量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与要求,主要问题与矛盾体现在以下方面:(1)工程施工单位中对测量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项目测量工作如何开展没有全面㊁细致的规划,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缺少对测量工作的有效投入㊂(2)施工及监理单位测量人员专业素质有限,绝大部分单位测量专业技术人员偏少,辅助测量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不同施工单位间施工测量水平差距加大,难于管理㊂(3)高精度测量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偏低,虽然近年测量仪器设备制造水平㊁测量精度不断提高,但是该类仪器设备一般价格较高,因此该类高精度仪器设备在工程测量单位中的普及率偏低㊂(4)随着卫星技术㊁计算机技术㊁网络通讯技术等的不断发展,测量技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独立㊁单纯的测量工作,随着技术融合与无缝对接,测量正在向多元化㊁网络化发展,但是施工测量在技术融合及先进性方面相对滞后㊂(5)施工测量管理缺少一套完整㊁详尽的管理方法㊁模式与制度,对施工测量所涉及的管理㊁技术㊁资料㊁安全等进行制度化,通过制度约束各方的行为㊁工作内容,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使管理层次清晰㊁明确㊂2 港珠澳大桥施工测量管理2.1 项目背景港珠澳大桥工程主要包括海中桥㊁隧工程,香港㊁珠海和澳门三地口岸和香港㊁珠海和澳门三地连接线㊂港珠澳大桥海中桥㊁隧工程路线起自香港大屿山石散石湾,接香港口岸,经香港水域,沿23DY 锚地北侧向西,穿(跨)越珠江口铜鼓航道㊁伶仃西航道㊁青州航道㊁九洲航道,止于珠海/澳门口岸人工岛,全长约35.6km㊂主体工程采用桥㊁隧结合方案,穿越伶仃西航道和铜鼓航道段约6.7km 采用隧道方案,其余路段约22.9km 采用桥梁方案㊂为实现桥隧转换和设置通风井,主体工程隧道两端各设置一个海中人工岛㊂港珠澳大桥通车后,香港至珠海的公路交通将由3h 缩短至0.5h,对密切珠江西岸地区与香港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促进珠江两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竞争能力,保持港澳地区的持续繁荣稳定,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㊂㊃13㊃2018年第5期 广东公路交通Guangdong Highway CommunicationsVol.44No.5Oct.20182.2 港珠澳大桥测量管理体系测量工作是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更是贯穿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关键工序之一,对确保工程施工质量㊁工期和投资目标的实现,提升大桥营运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㊂在港珠澳大桥如此规模庞大㊁意义特殊的工程项目面前,测量管理工作面临着工程结构复杂㊁参建单位众多㊁建设条件恶劣㊁精度要求严格等一系列困难㊂鉴于港珠澳大桥工程的技术复杂性和特殊性,建立了一套完整㊁严密的施工测量管理体系,工作主体包括业主㊁测量控制中心㊁监理单位㊁施工单位和第三方监测单位㊂其中,业主主要负责对测量控制工作提出总体要求,并实施垂直管理;测量控制中心负责施工期间全桥测量控制工作的整体监控管理,是项目测量控制管理的具体执行部门;监理单位负责对施工单位的测量管理和作业程序实施过程监管;施工单位是各合同段内测量放样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其测量工作须服从测量控制中心和监理单位的监管;第三方监测单位独立于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对本项目关键工程部位㊁重要结构变形进行监测㊂港珠澳大桥测量组织管理体系见图1所示[3]㊂图1 港珠澳大桥测量组织管理体系2.3 施工测量管理港珠澳大桥位于珠江口海域,现场环境条件特殊㊁复杂,考虑到主体工程与香港㊁澳门均有结构物衔接,对工程衔接测量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而且由于工程建设周期长㊁规模庞大㊁工程结构复杂,对施工控制网的科学性㊁稳定性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参建单位众多㊁施工工艺不同㊁测量精度要求高等特点,施工测量管理工作具有点多㊁面广㊁技术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㊂通过对港珠澳大桥施工测量管理工作的梳理与总结,对港珠澳大桥施工测量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进行了明确㊂2.3.1 测量基准建立与维护港珠澳大桥项目自施工图勘察设计阶段即建立了大桥桥梁工程坐标系,并在此坐标基准下开展现场勘察㊁图纸设计工作,施工阶段现场测量同样采用桥梁工程坐标系,由此确保了图纸与现场施工采用统一基准的原则㊂同时,针对岛隧工程特点,在桥梁工程坐标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岛隧工程坐标系,该坐标系统更适用于岛隧工程海下沉管对接及配套施工㊂根据港珠澳大桥与香港㊁澳门间存在跨境衔接的特殊情况,对桥梁工程坐标系㊁岛隧工程坐标系㊁1954年北京坐标系㊁香港坐标系㊁澳门坐标系间均建立了严密的坐标转换关系,在确保测量基准一致的同时,保证了各坐标系之间的科学㊁严密转换㊂基准建立后,需要确保工程建设期间基准的稳定㊁可靠㊁不变㊂大桥首级控制网位于两岸三地,自控制网建立以来始终遵循每年对控制网进行一次复测的原则,通过各期成果比较,表明控制网点位稳定㊁成果可靠,大桥测量基准稳固㊂随着海上施工的不断推进,测量基准维护复测也将海上部分控制点纳入控制网,以满足海上现场施工基准的精度应用需要㊂首级平面控制网如图2所示,首级高程控制网如图3所示㊂图2 港珠澳大桥首级平面控制网图3 港珠澳大桥首级高程控制网㊃23㊃2018年第5期 广东公路交通 总第158期2.3.2 工程CORS 的建立及应用管理港珠澳大桥为多标段施工,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众多,建立一个统一的㊁为多种测绘工作服务的GNSS 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共享资源,提高测量质量和工作效率㊂同时能有效解决项目施工之初海域无控制点的难题,满足主体工程基础施工精度及全天候应用需要㊂港珠澳大桥GNSS 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HZMB-CORS)由4个参考站和1个控制中心构成,采用GPRS /CDMA 通讯技术和UHF 无线电台广播两种方式24h 不间断发送差分信号,保证在全桥施工区域的任何地方能同时收到两个参考站的信号,各单位可随时在现场进行实时动态测量㊂并通过FTP 方式提供参考站的观测数据,提供精密的事后卫星定位㊂另在珠海海洋大酒店楼顶架设系统监测站,使用Trimble R7GNSS 接收机与Zephyr Geodetic 2天线,接收机主机置于HZMB -CORS 控制中心机房内,并开发监测软件,用于检查与评定HZMB-CORS 系统的性能㊂监控中心定期联合4个参考站和IGS 站的数据求解,并求解工程坐标系的转换参数,以保证坐标系统的准确性㊁可靠性㊁稳定性和统一性㊂指派专人对参考站系统定期进行维护,对突发情况进行处理,排除故障,保证参考站系统的正常运行㊂HZMB-CORS 参考站站址如图4所示㊂图4 HZMB-CORS 参考站站址分布港珠澳大桥GNSS 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是国内首个独立的基于VRS 技术的工程CORS,它的使用开创了将CORS 技术引入大型基础工程建设的先河㊂通过工程项目成功应用,表明了该技术在大型跨海工程项目中具有技术先进性㊁设备优越性和精度保障性㊂港珠澳大桥GNSS 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在本项目建设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的同时,在大桥建成通车后的健康监测㊁运行阶段变形监测等工作中同样可以继续发挥作用㊂HZMB-CORS 系统总体结构如图5所示㊂图5 HZMB-CORS 系统总体结构2.3.3 测绘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及应用管理港珠澳大桥工程规模巨大㊁参建单位众多,各单位办公驻地分散,各种测量数据和资料繁多,建立测绘信息管理系统,引入科技化信息管理方式具有重要意义㊂通过测绘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对大桥施工中各种数据进行整理㊁录入㊁保存,实现科学㊁高效㊁快捷的信息化管理,便于各层次用户对测绘资料的查询和共享,能够有效提高测量工作效率㊂所研发的港珠澳大桥测绘信息管理系统自投入港珠澳大桥建设以来,在测量数据传输及各类资料信息共享㊁保存㊁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实现了测量管理工作的信息化㊁电子化㊁远程化,更好地为大桥建设测量工作提供快捷㊁便利的服务㊂港珠澳大桥测绘信息管理系统如图6所示,测绘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管理流程如图7所示㊂图6 港珠澳大桥测绘信息管理系统㊃33㊃2018年第5期丁川,等:港珠澳大桥施工测量管理实践总第158期图7摇测绘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管理流程2.3.4 管理制度的建立及执行针对港珠澳大桥建设特点及施工测量工作需要,结合测量管理工作内容及组织架构,为了规范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建设期间的测量工作,协调各参建单位之间的测量工作关系,确保测量工作质量符合现行国家及行业技术标准㊁规范和本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针对本项目编制了‘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测量管理制度“㊂该管理制度依据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制度㊁专用施工及质量验收标准等相关文件编制,主要为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测量管理体系的第一㊁二两个层级的文件㊂其中,第一层级文件为‘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测量总体实施方案“,是本项目测量管理的纲领性文件;第二层级文件以第一层级文件为基础编制,主要用于协调㊁管理和规范各参建单位的测量工作行为(包括14个规定㊁规程和办法);第三层级文件由各施工单位㊁监理单位和第三方监测(施工监控)单位结合所承担的合同工程内容㊁工程方案对测量的实际需求制定,主要包括所承担合同工程的测量实施方案㊁施工测量细则及内部测量管理制度㊂‘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测量管理制度“涵盖了港珠澳大桥施工过程所有测量工作内容及相关管理办法,对规范各参建单位测量工作标准㊁统一工作思路㊁协调各测量单位间的工作关系㊁明确各单位工作职责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确保港珠澳大桥施工测量管理工作制度化㊁规范化的重要依据[4]㊂2.3.5 施工测量全面监管针对港珠澳大桥制定详细㊁清晰的测量工作组织架构及管理层次后,在施工整个阶段测量工作中也明确了业主㊁测量控制中心㊁监理单位㊁施工单位等单位的工作职责和主要工作㊂对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各单位测量人员㊁仪器设备㊁专项测量技术方案㊁测量技术成果㊁施工放样测量㊁工程衔接测量及贯通测量等工作内容进行全方位管理,实行严格的审查㊁审批制度㊂对参与大桥建设的主要测量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对投入项目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检查㊂监理㊁测控中心不仅定期㊁不定期对现场施工测量工作规范性㊁合法性进行检查,而且按比例要求进行抽测检查,对于重要工点㊁关键节点更是全过程监管,以确保测量成果质量满足要求㊂在加强测量工作全面监管的同时,考虑到项目多标段施工及与港澳存在跨界衔接的实际情况,逐层明确工程项目衔接测量协调工作职责,确保主体工程标段间及与香港㊁澳门境内工程的顺利对接㊂港珠澳大桥施工测量管理形成了层次清晰㊁职责明确㊁内容明了的管理架构,所涉及监督管理内容全面㊁细致,通过工程项目管理实践,也对其中不适之处及时进行了修改㊁完善,整体施工测量管理执行效果明显㊂3 施工测量管理实践总结港珠澳大桥施工测量工作始终秉承 世纪大桥㊁测量先行”的管理理念,在确保测量基准稳定㊁CORS 定位系统精度可靠及测绘资料信息高效率传输的基础上,施工测量管理严格执行行业规范标准及本项目专项管理制度,通过细致㊁全面㊁深入的管理,达到了对港珠澳大桥施工测量管理工作的预定目标,与常规施工测量管理相比较具有如表1所示的优势㊂表1 港珠澳大桥测量管理成效对比序号现状港珠澳大桥所采用措施成效1测量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项目测量工作缺少全面㊁细致的规划业主㊁测控中心具有清晰的测量管理思路,并督促参建单位高度认识测量工作重要性测量工作重要性得到认可,测量工作执行力度较高,整体工作思路清晰㊃43㊃2018年第5期 广东公路交通 总第158期续表12测量人员专业素质有限,水平参差不齐采取进场审查制度,并对主要技术人员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参建测量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满足项目建设需要3高精度仪器设备投入不同针对项目特点,从招标开始即提出设备要求,同时采取进场审查制度,并随时对仪器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各参建单位仪器投入情况良好,分层监督管理到位,满足项目建设需要4多技术融合及先进性方面滞后建立了国内首个基于VRS技术的CORS系统,研发了测绘信息管理系统CORS系统有效解决了前期海上施工控制点不足的难题,测绘信息管理系统有效提高测量成果及资料的信息传输与办公效率5缺少一套完整㊁详尽的施工测量管理方法㊁模式与制度针对项目特点编制了‘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测量管理制度“编制的制度内容全面㊁职责清晰,具有较强的可执行性,是项目测量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通过港珠澳大桥施工测量管理工作实践,并且针对目前施工测量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与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间相冲突的实际情况,从管理思路㊁管理模式㊁新技术引入等多方面完善施工测量管理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建议着重注意以下方面:(1)从项目规划之初就应对测量工作进行统一规划,从测量基准的建立㊁测量管理组织体系的设置㊁重要技术难点等多方面进行统筹,将测量管理思路与项目建设目标㊁质量要求统一接轨,从上而下形成对测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招投标文件㊁合同约定中有所体现㊂(2)针对工程建设项目需要并结合实际情况,构建清晰㊁明了的施工测量管理体系,明确各管理层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采取逐层管理的工作模式,切忌出现多方领导㊁多方管理的混乱情况㊂同时,随着工程项目规模㊁周期㊁难度㊁精度的不断提升,在工程建设中引入专业测量队伍筹建测控中心,对施工测量进行全面管理的重要性日显重要,能够从测量专业角度对施工测量技术㊁管理进行全方面的掌控,为项目顺利建设提供有效测量工作保障㊂(3)各参建单位在工程建设中必须遵循合同规定的条款,在此基础上须针对施工测量制定施工测量管理制度,统一施工测量标准,规范施工测量行为,以此作为各单位施工测量工作的依据和标准,做到项目施工测量管理工作有据可依,对提高项目施工测量管理水平具有明显作用㊂(4)加强对参建单位测量人员㊁仪器设备的管理㊂测量工作始终是人和仪器相互配合完成工作的过程,测量人员专业素质的高低㊁工作态度的认真㊁细节方面的掌控均能对测量工作的优劣有所影响㊂同样,仪器设备的定期检定㊁工作状态的保证㊁维护保养㊁正确使用也会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输出,因此需要建立人员㊁仪器设备进退场的审批制度,建立动态的管理台帐㊂(5)加强施工测量技术管理工作㊂对施工测量专项方案㊁加密控制点施测方案及成果均需进行审批,同时对施工现场测量工作操作的规范性㊁方法的合理性㊁成果的可靠性也需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㊂对于工程建设中施工测量遇到的重点㊁难点技术问题,需要各参建单位统一筹划㊁协调解决,重视测量技术管理在施工测量过程控制中的重要性㊂(6)将测量领域的新技术㊁新设备适时引入施工测量行业,将对有效提高工程建设测量工作效率㊁精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㊂尤其是在大型㊁长距离㊁参建单位众多㊁重要工点精度要求极高的工程项目中,测量新技术㊁新设备对于改善施工测量工作模式㊁工作思路有所提升和帮助㊂参考文献:[1]岳建平,高永刚,谢波.特大型桥梁施工测量技术综述[C].全国交通工程测量学术研讨会,2005. [2]李英,陈越.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意义及技术难点[J].工程力学,2011,(S2):67-77.[3]吴迪军,熊金海,熊伟.大型桥梁施工测量监控与管理方法研究[J].工程勘察,2012,40(1):66-68. [4]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测量管理制度[R].珠海:港㊃53㊃2018年第5期丁川,等:港珠澳大桥施工测量管理实践总第158期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测量控制中心,2013.(收稿日期:2018-07-03) Construction Survey Management Practice of 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DING Chuan1,ZHENG Qiang2,DENG Qiaoli1(1.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 Authority,Zhuhai Guangdong519060;2.China Railway Major Bridge Reconnaissance&Design Institute Co.,Ltd.,Wuhan430050) Abstract:As the foundation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construction survey is facing a more severe test in the continuous construction of large-scale infrastructure.In this article,the shortcomings and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survey management in current engineering projects have been summed up,being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construction survey management in 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 Project,a set of complete and meticulous management mode and management thought on construction survey in large-scal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have been put forward.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s in China. Key words:construction survey;management;practice(上接第27页)5 结语在城市道路改造中,对原道路进行交通分析,评价道路的服务水平,满足改造后该道路在路网中的服务功能,是道路改造前期的重点㊂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道路空间资源,结合沿线用地开发和相交道路的建设时序,有效地节约工程投资,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设计的重点,同时还应兼顾片区内景观提质升级㊂参考文献:[1]徐松.成都市清江东路(成温路一环 二环)改造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4(6):31-32.[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4]赵赛先.非对称型枢纽立交设计要点分析[J].广东公路交通,2016(4):9-12.(收稿日期:2018-06-11)Fast Speed Transformation Engineering Design of Biyang Second RoadXU Jiahui,LUO Kun,ZHOU Guanglin(Guangzhou Urban Planning&Design Survey Research Institute,Guangzhou510060) Abstract:The Biyang Second Road Fast Speed Transformation Project is located between Bijie central urban area and Jinhaihu New District,and is the key project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one city and three districts"of Bijie City.The overall design,road design and key node scheme design of Biyang Second Road Fast Speed Transformation Project have been introduced.Relevant experience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s for the relevant projects.Key words:fast speed transformation;overall design;road design㊃63㊃2018年第5期 广东公路交通 总第158期。

详解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新技术

详解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新技术

详解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新技术 1.工程概况与建设条件港珠澳大桥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是一国两制三地的海上通道。

项目东起香港大屿山石湾,西至珠海拱北和澳门明珠,总长约35.6km,包括3项工程内容:1)海中桥隧主体工程;2)香港口岸及珠海、澳门口岸;3)香港连接线、珠海连接线和澳门连接线。

其中,海中桥隧主体工程东自粤港分界线,穿越铜鼓、伶仃西主航道以及青州航道、江海直达船航道、九洲航道,止于珠澳口岸人工岛,总长约29.6km,岛隧工程为海中桥隧主体工程的控制性工程,长约6.7km,海中隧道采用沉管工法,沉管段长约5.7km,人工岛各长625m,岛隧平面及纵断面图见图1。

岛隧工程建设的主要难点:1)建设标准高。

①国家一级公路,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100km/h;②设计使用寿命为120a;③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2)水文气象条件复杂。

工程处于外海环境,台风频繁,海流、涌浪复杂,受冬季季风影响。

3)海底软基深厚。

工程所处海床面的淤泥质土、粉质黏土深厚,下卧基岩面起伏变化大,基岩埋深基本处于50~110m范围。

4)受规划中的30万t航道(通航深度-29m)影响,隧道水深、埋深(回淤量)大。

5)隧道距离超长。

沉管段长约5.7km。

6)通航环境复杂。

航线复杂,船舶流量大,最大日流量约4000艘次。

7)环保要求高。

工程穿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区核心区。

8)珠江口防洪纳潮要求高,阻水率要求控制在10%以内。

因此,在如此苛刻的建设条件下建设大型海底沉管隧道,已有的内河沉管隧道建设技术和经验已远远不能满足工程需求,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和突破。

2.地质勘察以往的沉管隧道一般位于河(海)床表面上,上覆荷载小,对地基承载力要求不高,即怕浮不怕沉。

由于规划航道的通航要求,随着深埋回淤问题的出现,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工程对地质勘察的要求并非以往海上桥梁地质勘察工作所能满足,而且传统钻探获取的土样不可避免地受到扰动而难以取得较为准确的物理力学参数。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含解析版)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含解析版)
(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 4.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B. B
C. C
D.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
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 年 2 月 6 日) 材料二: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世界上综合 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 55 公里, 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 5.6 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 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 46 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 管重约 8 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 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 31 项、创新软件 13 项、创新装备 31 项,创新产品 3 项,申 请专利 454 项,7 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 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如今, 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的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 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
绝密★启用前
2019 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
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 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 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 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测量技术与控制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测量技术与控制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测量技术与控制项目背景港珠澳大桥是连接中国广东省珠海市、港澳地区的海底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之一。

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岛隧工程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岛隧工程是指通过人工建造出的小岛连接两个大陆台地的地下通道。

这个工程需要先建造人工小岛,然后在小岛上建造两个隧道,分别连通两个大陆台地,既能保证通航,又能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

在岛隧工程项目中,测量技术与控制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会直接影响岛隧结构的精度和质量。

因此,岛隧工程项目的测量技术与控制需要高度重视。

测量技术岛隧工程项目主要用到的测量技术有以下三种:GPS技术在岛隧工程项目中,GPS技术主要用于建立整个小岛的基础网络,提供整个工程的跨海测量精度。

首先需要在周围水域安装多个测量站,然后对周围水域进行GPS轨迹测量,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形成整个小岛区域的测量控制网,以及整个岛隧工程的基准面。

高精度激光扫描技术在岛隧隧道的建造过程中,需要对隧道内的岩石和土壤进行实时测量,了解地质情况和结构分布。

这时候就需要高精度的激光扫描技术。

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可以利用激光扫描技术,对挖掘面进行快速、精确的三维数字化的记录,为后续隧道结构建造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无人机航拍技术岛隧项目隧道内部的施工受到空间和时间限制,特别是在夜间工作时需要依靠高精度无人机航拍技术,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和控制。

通过无人机航拍技术,可以对隧道内的施工质量进行及时、准确的监测,并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控制技术岛隧工程项目的控制技术主要包括施工控制和质量控制两个方面。

施工控制通过上述的测量技术,可以为岛隧建造提供有力的支撑,但是仍然需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实时控制,确保施工工程的准确和质量。

在施工控制方面,主要采用的技术包括:•立柱保压监测技术:该技术可实现对岛隧工程立柱支架的监测,以确保其稳定性和准确性。

•区间速率控制技术:该技术可对隧道的开挖速度、隧道竖向水平移动速度等进行实时控制,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控制精度和质量。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建设技术(科技攻关)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建设技术(科技攻关)
• 同意隧道区船舶通航最小埋深为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以下29 米。考虑各航道代表船型通航宽度、航道间的安全距离及 人工岛头部紊流区影响等因素,两人工岛之间最小通航宽 度为4100米,其中满足30万吨级油轮安全通航深度-29米 的宽度应不小于2810米。
船舶通航安全深度1
30万吨油轮航道设计水深为D=T+Z0+Z1+Z2+Z3+Z4,其中: T -30万吨级油轮满载吃水最大水深T为22.2m ; Z0-船舶航行时船体下沉值,取0.9m; Z1-船舶龙骨下最小富裕水深,取0.4m; Z2-波浪富裕深度,取0.7m; Z3-船舶装载纵倾富裕深度,取0.15m; Z4-备淤富裕深度,取0.5m。 经分析计算,航道设计水深D取24.9m。
港珠澳大桥跨越珠江口水域,东连香港,西接澳 门、珠海,是一座“沟通三地、承东启西”的特大型 跨海工程。工程规模宏大、涉及面广、技术难点多, 尤其是受香港国际机场航空限高和规划航道制约。基 于对拟建的港珠澳大桥桥位的现场勘察、调研及多次 论证,依据相关专题提供的研究成果,围绕桥位的总 体路线布局要求开展了一系列详实研究,在确保满足 预定交通功能的前提下,提出了大桥跨越珠江口伶仃 西航道、铜鼓西航道等主航道时以海底隧道的方式通 过。
港珠澳大桥 海底隧道建设技术
ma 2011年12月
报告提纲
1. 基本情况 2. 技术标准 3. 海底隧道技术方案 4. 海底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5. 海底隧道全寿命工程费用估算 6. 工程地质对隧道工程的影响分析 7. 海底隧道工程风险分析 8. 工法综合比选及推荐意见 9. 目前的建设情况
1. 基本情况
• 现行JTG B01要求; • 经济发达地区适应远期交通量、安全性和行车舒适性很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论文集卷Ⅲ(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编)PPT模板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论文集卷Ⅲ(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编)PPT模板
基于多波束测深的海底基床 监测与分析
超长塑料排水板在倾斜较大的钢圆 筒中的测量方法
测量监测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GNSS数据 电离层延迟分析 潜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施工监测系 统
管理
建设超大型工程的标准化 之路
水下隧道设计施工总承包 模式研究
PDCA循环在沉管舾装质 量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
1 2 3 4 5 6
短距离二等三角高程测量 在港珠澳大桥跨海水准测
量中的应用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贯 通误差预计
陀螺方位角加测数量及 位置
测量塔定位系统在港珠澳 大桥沉管安装中的应用
测量监测
平面拟合模型在大型构件安装中的 应用
GPS-RTK三维水下地形测量的 应用与误差分析郑伟李炜
多波束测深精度评估
RTK三维多波束水深测量在港珠澳 大桥岛隧工程中的应用
4
1
外海挤密砂桩复合地基水下堆载预 压加固效果监测及分析
ImmersedTunnelFoundationonM
2
arineClayImprovedbySandComp actionPilesHongtaoHeYougaoLin
JianyuLietal
ImprovementofOff-
3
ShoreImmersedTunnelFoundationsinSoft GroundbyCompositeFoundationMethods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论文集卷 Ⅲ(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
目总经理部编)
演讲人
2 0 2 X - 11 - 11
目录
01. 序言 02. 地基基础 03. 测量监测 04. 管理
序言
序言
地基基础
地基基础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测量技术与控制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测量技术与控制

(6)测量技术与控制目录1、施工测控关键技术分析 (1)2、施工测控关键技术解决方案 (1)3、施工测量控制 (2)3.1施工控制网 (2)1)、首级控制网和首级加密网检测 (2)2)、施工加密控制网建立 (2)3)、施工控制网复测 (2)4)、GPS参考站系统 (2)5)、坐标及高程系统 (3)3.2人工岛 (3)1)、格型钢板桩打设定位控制 (3)2)、隧道暗埋段对接基准面控制 (3)3.3隧道基础 (3)1)、基槽测量精度控制 (3)2)、减沉桩测量控制 (3)3)、基床施工测量控制 (3)3.4隧道沉管段测控 (4)1)、管节控制点标定 (4)2)、沉放测量控制 (4)(1)、近岸段沉管定位 (5)(2)、远岸段沉管定位 (5)3.5岛隧结合部桥梁测量控制 (6)3.6沉降位移测量 (6)3.7贯通及竣工测量 (6)4、测量控制管理 (6)4.1测量组织管理 (6)4.2测量质量控制管理....................................................................................................................................... -6- 1、施工测控关键技术分析岛隧工程施工质量与测量精度密切相关。

有别于一般陆上测控技术,岛隧工程测控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①离岸长基线,测量现场处于海上,常规测量手段不能满足测控精度要求;②气象、水文等海上复杂环境因素对测量精度影响较大;③格型钢板桩、减沉桩打设、基槽开挖、基床整平、管节沉放定位等均为动态、水下测控目标,测控技术要求高;④测控点多面广、测控技术应用多。

针对以上测控特点,岛隧工程测控关键技术及管理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①长基线高精度测控技术;②自动化、智能化高精度测量控制技术;③动态、水下高精度测量定位技术;④大型复杂海上工程测量技术与控制管理。

高考语文(2021年)一轮复习专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讲考点5探究材料中的其他问题-教学设计

高考语文(2021年)一轮复习专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讲考点5探究材料中的其他问题-教学设计

考点5 探究材料中的其他问题10[2019全国卷Ⅰ,6,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阅读文本见【高考帮】文1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

本题考查考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材料并没有直接阐述“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这就需要考生根据文本的提示信息进行分析、推断。

从拟定的去酸方案和修复方案可知,档案文件受损问题主要是纸张易碎、纸张酸化严重等,然后可以从文件形成时间、纸张质地和当地气候等方面分析受损原因。

从材料三第一段可以看出,这些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年代已经比较久远;从纸张质地来看,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且纸张已经严重酸化;根据毛里求斯的气候条件,联系材料二中提到的温度和湿度对纸张寿命的影响,可知湿热多雨的气候也是档案文件受损的重要原因。

11[2019北京,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阅读文本见【高考帮】文5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上面三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说说这些观点对你认识这一关系有何启发。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题有两问,回答第一问时可根据每则材料所阐述的主要内容以及文中有结论性质的语句进行归纳概括。

由材料一第2段可知,城市化是造成生物多样性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第3段论述了城市化严重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材料二表示城市化将成为地球生物最重大的进化动力之一,城市对生物多样性有保护作用;由最后一段可知,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材料三表示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由第3段可知,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的课题。

回答第二问,要注意立足材料的观点来谈启发,切不可脱离材料。

三则材料就同一个问题,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启发我们要全面、辩证地去认识城市化的影响,要关注生态,关注城市建设,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家园。

方法点拨把握常见命题角度,依托文本合理探究1.明确常见命题角度。

港珠澳大桥岛工程施工方案

港珠澳大桥岛工程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西人工岛和东人工岛,以及连接两岛的海底隧道。

工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施工目标1. 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施工目标。

2. 确保工程进度,按期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3. 节约资源,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益。

三、施工方案1. 工程施工顺序(1)西人工岛施工:先进行钢圆筒振沉施工,形成止水型岛壁结构,再进行岛壁填筑、防波堤施工,最后进行岛壁上部结构施工。

(2)东人工岛施工:先进行钢圆筒振沉施工,形成止水型岛壁结构,再进行岛壁填筑、防波堤施工,最后进行岛壁上部结构施工。

(3)海底隧道施工:先进行隧道围岩预处理,再进行隧道掘进、衬砌施工,最后进行隧道通风、照明、排水等配套设施施工。

2. 施工方法(1)西人工岛施工:采用钢圆筒振沉法施工,先进行基础施工,再进行岛壁填筑、防波堤施工。

(2)东人工岛施工:采用钢圆筒振沉法施工,先进行基础施工,再进行岛壁填筑、防波堤施工。

(3)海底隧道施工:采用盾构法施工,先进行隧道围岩预处理,再进行隧道掘进、衬砌施工。

3. 施工资源配置(1)人员配置:根据工程进度和施工要求,合理配置各类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

(2)设备配置:根据施工方案,配置足够的施工设备,如挖掘机、装载机、盾构机、钢圆筒振沉设备等。

(3)材料配置:根据工程进度和施工要求,合理配置各类建筑材料,如混凝土、钢筋、钢材等。

4. 施工质量控制(1)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2)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质量问题。

(3)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检验、检测工作,确保施工质量。

5. 施工安全管理(1)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2)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

(3)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测量技术与控制目录1、施工测控关键技术分析 (1)2、施工测控关键技术解决方案 (1)3、施工测量控制 (2)3.1施工控制网 (2)1)、首级控制网和首级加密网检测 (2)2)、施工加密控制网建立 (2)3)、施工控制网复测 (2)4)、GPS参考站系统 (2)5)、坐标及高程系统 (3)3.2人工岛 (3)1)、格型钢板桩打设定位控制 (3)2)、隧道暗埋段对接基准面控制 (3)3.3隧道基础 (3)1)、基槽测量精度控制 (3)2)、减沉桩测量控制 (3)3)、基床施工测量控制 (3)3.4隧道沉管段测控 (4)1)、管节控制点标定 (4)2)、沉放测量控制 (4)(1)、近岸段沉管定位 (5)(2)、远岸段沉管定位 (5)3.5岛隧结合部桥梁测量控制 (6)3.6沉降位移测量 (6)3.7贯通及竣工测量 (6)4、测量控制管理 (6)4.1测量组织管理 (6)4.2测量质量控制管理................................................................. -7- 1、施工测控关键技术分析岛隧工程施工质量与测量精度密切相关。

有别于一般陆上测控技术,岛隧工程测控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①离岸长基线,测量现场处于海上,常规测量手段不能满足测控精度要求;②气象、水文等海上复杂环境因素对测量精度影响较大;③格型钢板桩、减沉桩打设、基槽开挖、基床整平、管节沉放定位等均为动态、水下测控目标,测控技术要求高;④测控点多面广、测控技术应用多。

针对以上测控特点,岛隧工程测控关键技术及管理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①长基线高精度测控技术;②自动化、智能化高精度测量控制技术;③动态、水下高精度测量定位技术;④大型复杂海上工程测量技术与控制管理。

2、施工测控关键技术解决方案针对测控关键技术提出有效解决方案,提高测控精度和效率,合理配置高精度鉴定合格的仪器设备、专业软件及技术人员,确保岛隧工程测控质量。

施工测控关键技术解决方案见表2-1。

3、施工测量控制3.1 施工控制网施工测量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施工”的原则。

大桥控制网分四级,分期逐级布设。

施工前期利用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业主)提供的一、二等首级控制网和首级加密网进行测量控制,待人工岛区域或防撞墩具备条件时,设置施工加密控制点,建立三、四等施工加密控制网,由此进行各分项工程测量放样、定位等工作。

1)、首级控制网和首级加密网检测通过测控中心和监理获取相关测量技术资料,并结合岛隧工程测控要求,编制测量技术设计书,对施工需用的首级网控制点、首级加密控制点进行检测。

检测成果与设计移交控制点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编制检测成果报告。

控制网检测等级基本与原网同等精度。

平面采用GPS静态测量法,按《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B级精度要求;陆地高程采用电子水准仪电子测量法,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

一、二等网检测主要精度指标:相邻GPS点间基线水平分量中误差≤±5mm,垂直分量中误差≤±10mm。

首级控制网检测示意图见图3.1-1。

图3.1-1 首级控制网检测示意图2)、施工加密控制网建立根据不同施工阶段及精度要求,合理分期、分级布设施工加密控制网。

先后在东、西人工岛稳定且易于保护区域布设施工加密控制点,隧道沉管内施工加密控制点按精密导线要求布设,人工岛及岛隧结合部桥梁加密控制点按精密导线或测边网要求布设。

要求加密控制网图形强度较好,并至少与3个高等级控制点联测。

拟布置人工岛施工加密控制网平面示意图见图3.1-2。

施工加密控制网采用GPS静态测量技术、精密导线或三角锁测边技术。

三、四等施工加密控制网按照交通部现行《公路勘测规范》(JTGC10)的相关规定进行施测。

GPS高程拟合法建立四等高程控制网时,采用测控中心确定的拟合模型,进行内外符合精度检验,同时采用精密水准仪几何水准法或电子水准仪电子测量法进行检验和高程修正。

施工加密控制网主要精度控制指标:最弱相邻点点位中误差±10mm,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3mm。

3)、施工控制网复测根据施工要求,对施工控制网进行不定期或定期复测。

原则上,一、二等首级控制网和首级加密网每年复测一次,三、四等施工加密控制网每3个月复测一次。

复测成果与上期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判断点位变化情况,对坐标及高程变化较大且不满足规范要求的点进行数据更新处理,上报监理工程师和测控中心审批。

4)、GPS参考站系统应用大桥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HZMB-CORS)进行定位测量,应符合测控中心制定的标准规定。

根据测区情况,按测控中心制定的标准规定及规范要求,拟建立GPS加密多参考站。

多参考站可避免施工船舶对信号的影响,提高数据采集稳定连续性,同时在减少系统误差的基础上提高移动站定位精度,监测参考站控制网络系统稳定可靠性,并实时监测东、西人工岛基准点沉降、位移,实时修正基准数据。

5)、坐标及高程系统平面统一采用施工坐标系,主体工程范围内的桥梁、岛隧连接段及人工岛施工使用桥梁施工坐标系,沉管隧道施工使用隧道施工坐标系。

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局部施工坐标系,并建立相应坐标转换。

高程系统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处理好香港1980坐标、PD高程与内地北京1954坐标、国家1985高程及澳门坐标、高程的转换关系。

3.2 人工岛人工岛分项施工测量主要包括:基础挖泥清淤、SCP砂桩、格型钢板桩以及隧道暗埋段施工测量等。

1)、格型钢板桩打设定位控制在格体上安装GPS-RTK接收系统,无线数据传输,将GPS天线位置的实时坐标数据传输到控制室计算机,通过专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将格体设计位置、实际位置及扭角在电脑显示屏以图形显示,直观指导施工。

同时在格型钢板桩上安装倾斜仪,实时测量倾斜度,及时进行动态调整,精确控制格体钢板桩垂直度。

2)、隧道暗埋段对接基准面控制在岛上稳固基础上加密施工控制网,并联测首级控制网,采用高精度测量仪器按常规测量方法进行现浇暗埋段施工放样定位。

暗埋段中心轴线、平整度、高程以及倾斜度对测量精度要求较高,必须进行多余观测,形成检核条件,确保隧道沉管对接基准面的可靠精确性。

暗埋段施工完成,将结构中线、高程引设在暗埋段内,其内分测点的布设与运营监测点统一考虑。

3.3 隧道基础1)、基槽测量精度控制测量定位控制是在挖泥船上安放GPS接收机,在挖泥过程中通过GPS-RTK实时差分获取高精度三维坐标。

挖泥抓斗船施工测量示意图见图3.3-1。

采用EM3002型多波束测深系统进行基槽开挖检测,开挖精度控制标准:0~-500mm。

基槽测量精度控制综合考虑抓斗尺寸、GPS定位精度、测深精度以及波浪影响,采用潮位实时遥报系统以及抓斗船自定深系统。

为避免受潮流影响产生漂斗,精挖施工选择在平潮、浪高小于0.5m的时段进行。

基槽开挖过程中,经常复核测量基准控制点和GPS定位系统,校核基槽定位。

图3.3-1 挖泥抓斗船施工测量示意图2)、减沉桩测量控制减沉桩测量控制采用GPS定位系统。

GPS沉桩定位系统双频GPS接收机测定船体三维坐标,倾斜仪测定船体纵、横空间姿态,免棱镜全站仪测定船体与沉桩相对位置及贯入度。

通过相关辅助软件计算分析处理,实时解算减沉桩桩身位置,并以数据与图形相结合的形式在输出设备中显示,以便准确直观、快速引导打桩船调整桩位,直至桩位偏差小于允许偏差。

GPS沉桩定位系统平面布置示意图见图3.3-2。

图3.3-2 GPS沉桩定位系统平面布置示意图3)、基床施工测量控制基床整平通过操作整平船供料系统、下料系统、测量监控系统及摊铺系统完成。

要求对施工位置标定位置L1L0LH gGPS接收机1挖泥船GPS接收机2操作平台、下料管平面位置、高程及工后碎石面高程进行严格控制。

平面控制采用高精度GPS 定位系统;高程控制拟采用mmGPS综合测量技术。

基床整平测量控制校核示意图见图3.3-3。

抛石管平面及高程控制采用GPS快速静态法,自动跟踪全站仪进行基准传递。

抛石管底部附近设倾斜仪,进行倾斜管理,主要是检测抛石管底部因卡住、障碍物等而产生的显著倾斜。

测量潮流速度,当抛石管放到施工深度后,进行声纳调零(修正)。

碎石整平施工后,确认成形,并进行检测。

检测成形后发现不良地点时再次整平,并再次检验。

碎石基床整平主要精度指标:表面平整度±25mm,高程控制±20mm。

图3.3-3 基床整平测量控制校核示意图3.4 隧道沉管段测控沉管隧道地处珠江口通航水域,其水文、气象、地质及环境条件复杂,管节定位精度要求极高。

沉管隧道安装近岸段采用测量塔法(GPS与全站仪)进行定位,远岸段采用沉管水下定位系统进行对接相对定位,并以管内精密导线进行最终绝对定位检核。

为确保隧道定向质量,可采用激光经纬仪或陀螺经纬仪进行初步检查,将隧道外部坐标系统传递到隧道内布设的强制对中观测墩上,使隧道内、外坐标系统相一致。

管节联系测量采用测量机器人、强制对中观测墩以及照准装置,并按精密导线进行测量,以提高测量精度和数据采集效率;高程采用电子水准仪电子测量法,按国家二等水准精度要求。

1)、管节控制点标定管节按常规测量方法完成预制后,精确测定管节内外控制点相对于管节轴线的三维坐标与几何尺寸,并进行标定,主要用于隧道沉管联系测量、贯通测量及坐标转换。

通过管节顶面标定控制点,精确测定测量塔控制点相对于管节轴线的三维坐标与几何关系,从而通过测量塔GPS接收机或全站仪精确测定待沉管节三维坐标及空间姿态。

GPS测量塔标定控制点及管节标定示意图见图3.4-1。

图3.4-1 GPS测量塔标定控制点及管节标定示意图2)、沉放测量控制管节沉放前,采用多波束测深系统进行扫床测量;管节沉放过程中,进行管节三维姿态测量;管节沉放对接后,进行管节三维姿态、精密导线、沉降及位移测量;水下最终接头施工前,对最后沉放的三节进行联系测量;沉管贯通后进行贯通测量。

沉管安装测量定位流程示意图见图3.4-2。

图3.4-2 沉管安装测量定位流程示意图沉管安装动态GPS测量是数据采集、分析及处理的全过程。

动态GPS数据采集流程示意图见图3.4-3。

通过实时监控系统,分析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并根据界定参数,实现测量数据可靠性。

沉管对接主要精度控制指标:管节竖向偏差:20mm;管节水平(与隧道轴线)偏差:35mm;管节中轴线对接误差±10mm。

图3.4-3 动态GPS数据采集流程示意图(1)、近岸段沉管定位沉管浮运至预安装位置及沉管初期的沉放由沉管头尾两端的测量塔GPS接收机、自动跟踪全站仪及数据显示设备来完成。

近岸段采用GPS测量塔法或自动跟踪全站仪实现沉管安装精确定位,并用管内精密导线校核,同时对远岸段沉管水下定位系统进行验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