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自我:动态的多重立场空间的自我观

合集下载

三重自我:当代中国人自我建构新常态

三重自我:当代中国人自我建构新常态

三重自我:当代中国人自我建构新常态
三重自我是指当代中国人在自我建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三重特点:主体性、社会性和
历史性。

主体性是指中国人对自我存在的主动性和主观性的体现。

中国人在面对社会现实和个
人发展时,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自己的需要和价值,以及如何实现个人的目标和理想。

中国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追求自由和个人尊严。

中国人在自我建构中注重个
人的选择和创造,并追求个人的独特性和独立性。

社会性是指中国人在自我建构中所关注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

中国是一个重视集体
主义和社会互助的社会体系,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与社会的期望和责任息息相关。

中国人在
自我建构过程中会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和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来塑造自己的个性和形成自
己的社会角色。

中国人重视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注重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

历史性是指中国人在自我建构中所关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
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在中国人的自我建构过程中,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中国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文化的传承,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文化意识,塑造自己
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中国人注重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也关注现
代化和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三重自我是当代中国人在自我建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特点,既包括了个体的主体性和
自主性,也体现了社会的影响和关系,同时还融入了历史和文化的传统。

中国人在面对社
会变革和个人成长时,能够在这三个方面进行自我认知和建设,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
人格和社会角色。

对话自我理论——具有动态功能性的自我理论

对话自我理论——具有动态功能性的自我理论
反对笛卡儿的二元论意识他认为在感觉体验中我们总是同时感觉到自己和世界的存在并非直接感觉到自己而他人则是由推论而得也不是先感觉到自己后感觉到他人或者只感觉到自己没有感觉到他人或者相反
湖北 社 会 科 学 2 1 0 0年 第 1 0期
对话 自我理论—一具有动态功能性的 自我理论
马 川
( 华东政法大学 政治理论部 ,上海 2 12 ) 0 6 0
D s yvk 是 复调小说的首创者 。他用对话来表现角 ot esy o 色的内心世界从而塑造其人格特征。在他 的小说中, 除他为
作者外 , 小说中的角色均既为作 者也为思考者。几个角色之
们将 自 我定义为动态 的、 多个相对 自 的 Ipsi s 具有 主 -o tn 的 i o 自我空 间。 由该理论将动态性作为 自 的重要特征 , 口t 我 强调
摘要 : 对话 自我理论 受到詹姆斯主 、 客我 理论和复调 小说 的启发 , 复杂 思维和动 态发 展现 在 自 是 我领域 中 的表现 。 该理论 认为 自 我是 具有 多个相 对 自 立场的 自 空 间, 主 我 立场 间具有对话 关 系, 而构成 了复杂且 高度 从
动 态的 自我 组织 。该理 论展现 了自我的 内部世 界和 自我与他 人的社会 互动 。 强调 和 突 出了 自我 的动 态性 和功 能性 , 为解释发展 机制提供 了理论 支持 。 关键词 : 对话 自我 ; 心理 空间 ; 立场 ; 定位 ; 态性 ; 动 功能性 中图分 类号 : H0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0 3 87 (0 0 1— 14 0 10 — 4 7 2 1 )0 0 2 — 4
化过程 。 1- Ipsi  ̄ 7劬 t 4 — oi n这一术语是心理 概念 “” t o I与物化 、 空

简述自我意识的层次

简述自我意识的层次

简述自我意识的层次
自我意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它包括多个层次。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自我意识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从意识的主体角度来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内在自我意识和外在自我意识。

内在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认知和感知,包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识的认知。

外在自我意识则是指个体对自己在外部世界中的认知和感知,包括对自己的行为、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认知。

从意识的客体角度来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对自己身体和存在的感知,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这种分类强调了自我意识是对自身状态和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的认知。

此外,根据自我意识的内容和形式,还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这种分类强调了自我意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包括了对自身不同方面的认知和评价。

总之,自我意识的层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导致不同的层次划分。

但无论如何划分,自我意识都是个体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是人的重要心理品质。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是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和特征的全面把握。

自我概念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理解人的行为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体的社会经验、文化背景、个人特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自我概念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

一、自我概念的构成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两个维度。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包括自己的个性特征、能力水平、价值取向等方面;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包括对自己的满意度、自尊心和对自己的评价等。

自我认知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形象、身份特征、自我观念、能力水平、性格特点和社会角色。

个体通过对自身的身体特征、个性特点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形成了自己的自我认知。

自我评价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尊心、自我效能感、自我接受度和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会影响其自我评价,自尊心、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评价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二、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个体自身发展水平、社会环境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等阶段。

在幼儿期,个体开始建立基本的自我认知,包括身体形象、性别认同、情感表达等方面。

在儿童期,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加,个体开始建立对自我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的认知。

在青少年期,个体开始建立对自我身份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形成了初步的自我概念。

在成年期,个体的自我概念逐渐稳定和完善,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也更加明晰和全面。

自我概念的发展受到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个体内部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认知发展水平、情绪调节能力等方面,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

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和形成,需要关注个体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

从对话自我理论看自我的发展

从对话自我理论看自我的发展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第33卷,2019年3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Vol.33,Mar.2019从对话自我理论看自我的发展乌阿茹娜,李㊀丹(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㊀㊀摘㊀要:㊀对话自我理论是在建构主义哲学影响下产生的自我研究理论,它将自我视为由多个自主且相互交流的自我定位共同形成的复杂㊁开放㊁高度动态的心理组织㊂自我定位之间的张力成为自我发展的动力,激发主体内部定位组织产生改变,实现不同阶段的自我发展㊂在婴儿期,自我对话以具身性和关联性特点,在联合注意的作用下形成;到儿童青少年阶段,学生的自我以建立新定位以及强化积极定位声音等不同路径发展㊂对话自我理论因兼具动态性㊁微观性和整合性特征,为自我发展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分析视角,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㊂㊀㊀关键词:㊀对话自我;自我发展;自我定位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基金项目:本文系第63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幼儿玩兴与自我发展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2018M630458)的成果㊂作者简介:乌阿茹娜,蒙古族,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师资博士后,博士,主要从事儿童自我发展研究㊂李㊀丹,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研究㊂㊀㊀对话自我理论(Dialogical-SelfTheory)是在建构主义哲学的推动下产生的研究自我心理系统的理论㊂最初由HubertJ.M.Hermans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的内心由多样的世界构成,每一种世界都有自己的作者,他们各自讲述相互独立的故事,且这些作者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对话,由此构成了一个复杂的㊁开放的㊁高度动态的自我组织㊂[1][2]在该理论下, 自我 被定义成由多个自主且相互交流的自我定位共同作用形成的心智景观(landscapeofmind)㊂[3]从广义上来讲,心理学领域的发展研究是探讨人的心理系统中改变(change)和革新(innova⁃tion)产生的过程㊂[4][5]自我是动态的系统,具有流动变化的边界,由物理㊁社会㊁文化和历史层面同时存在的复杂㊁递归㊁反馈的循环所调节㊂[6][7]因此,对自我的研究本质上是探讨自我动态变化和发展的研究㊂[7]对话自我理论所植根的哲学思想与当代心理发展科学的方向具有一致性,均高度重视人的心理活动的动态性㊁微观性和整合性,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指导意义㊂一㊁对话自我理论的背景1 自我的研究对自我的研究一直以来是心理学领域中最为核心的,也是最有争议的话题㊂极具开创意义的研究者WilliamJames在19世纪末提出了 延伸自我 (extendedself)概念,区分作为自我意识㊁意志载体的 主我 (I)以及所属的㊁反思对象的 客我 (me)概念㊂[8]20世纪中叶,由于实验心理学和行为主义的兴起,自我的价值被削弱㊂因缺乏操作性定义,无法进行科学研究,自我被认为是201机器中的幽灵 (ghostinthemachine)㊂[9]之后,人本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又引发了人们对自我的兴趣,出现了一系列理论和研究范式㊂但这些研究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在概念上属于 自足式自我的个体主义 (self-containedindividual⁃ism)[10][11],其特征是具有清晰边界的㊁稳定的实体内涵,强调个人控制和排他性㊂通常以自我依赖㊁独立㊁自我中心㊁理性等作为特点,关注个体自我的理性调节;在方法论基础上呈现出割裂现象,如自我内部与外部环境㊁主体与客体㊁自我与他人㊁集体与个体的分离等㊂这一模式在过去40年受到来自后现代主义和建构主义影响下的社会心理学家的批评,后者将目光重新投向了一些心理学家的经典自我理论,如James㊁Mead㊁Vygotsky㊁Bakhtin㊁Peirce等㊂受建构主义影响的自我研究认为,自我是高度反思的㊁多样的㊁植根情境且受制于社会背景影响的主体概念㊂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对话自我理论强调自我具有社会的㊁历史的㊁文化的㊁具体的且去中心化的特征㊂[3]该理论假定人本质上具有对话性,在将他人包含在内的心理世界中通过对话关系保持稳定与变化㊁连续与发展㊂2 对话自我理论的理论基础对话自我理论主要来源于两大理论基础,一是WilliamJames的自我心理学及其后续发展,另一个是MikhailBakhtin的复调小说概念㊂James区分了 主我 和 客我 两个概念,Sarbin将这两个概念引入到叙事框架中,提出人们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用讲故事的方式组织自己的经验㊂主我即作者,建构以客我为主角的故事,进而想象未来并重构过去㊂[12]主客体的独立与交织为自我叙事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㊂Bakhtin对于复调小说的建构与评述成为对话自我理论中自我的对话性和结构性的隐喻㊂[1][12]他认为自我内部的对话特点犹如复调小说,相互独立且互为权威的多个角色分别讲述自己的故事,通过对话交流产生个人意义(比如观点㊁想法㊁记忆等)㊂基于这种假设,对话自我理论认为主我可以从一个空间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与环境和时间变化相协调的位置上,并且可以想象赋予每一个位置一个声音,这样不同位置之间就能建立对话关系㊂声音的作用就如同在一个故事里相互影响的角色,涉及一系列问与答㊁赞成与反对㊂他们都从各自的立场去讲述自己的经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㊁叙述结构的自我㊂自我对话是自我和他人的联系在内部的表征形式,即一种关系表征㊂不同的角色立场相互之间自然而然地进行着协商,改变着各自的声音强度以及在个体内部占据的方位,进而拓展了自我的时空范畴,形成了主体的生命活力㊂二、对话自我理论的重要概念对话自我理论建立了一个研究自我结构及其发展的理论体系,它有专门的概念和术语来描述研究理念与思路㊂下面将介绍几个有关解释自我发展的重要概念㊂1 动态的想象空间对话自我理论把自我描述为一个动态的㊁具有多重定位的想象空间(imaginalspace)㊂[12]其中主我的移动创造出一个动态领域,它是自我协商㊁自我矛盾和自我整合发生的场所㊂想象空间与外部物理空间有一定的对应,但不对立㊂想象空间中定位及其布局是在与外界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且根据环境的变化而逐步调整,再外化到互动行为中㊂[13]也就是说想象空间并非单纯 内在 ,它超越了笛卡尔的意识和外在世界相对独立的二元论思想,使得自我结构的开放性㊁自主性成为可能,这是自我系统发展的结构性基础㊂2 自我定位以及定位过程对话自我理论通过空间隐喻描述自我对话的场域,定位(Position)是其中存在的物化㊁空间化的立场(position)㊂[14][15]主我不是凌驾在各种立场之上的一个中心主体,而是可以随着时空改变在不同的定位上栖居,这一动态活动称之为 定位过程 (positioning)㊂ 自我定位 (I-position)这个术语就是心理概念 主我 与物化㊁空间化的概念 定位 的内在结合㊂每个定位不仅在空间上有特定的位置,且各自都有不同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不同的主题㊂故事的主题就是人的基本动机㊂这些动机可以影响所有定位的组织,决定哪些定位更突出,哪些定位是背景㊂定位和定位过301乌阿茹娜,李㊀丹:从对话自我理论看自我的发展程是两个动态术语,而且意味着自我主动采取新方式组织自己㊂因此,通过定位及其过程,多样复杂的对话才得以出现,使得分析自我的主体性和动态性发展成为可能㊂3 自我协商对话系统中的不同定位,如同社会系统中的一群人,都有不同的观点㊁记忆㊁愿望㊁兴趣和感受,因而拥有迥异的人生故事㊂自我的内部社会也有不同层次和权力,有些定位占据主导地位,另一些则被压制;而另一些则易于合作形成联盟,有些充满冲突㊁对立,甚至持续的斗争㊂[1][16]尤其当人经历生活变动或心境波动时,自我协商的过程会更强烈㊂因此,聚焦定位间自我协商的过程即是分析自我发展产生的关键节点,可以看到自我调节和发展的具体过程㊂简言之,自我对话出现在想象空间中,由不同的自我定位发出各自的声音进行协商㊂主我游走于不同定位中,不同定位的动机决定了对话关系的本质㊂而动机的产生与激活受到主体与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㊂换句话说,自我的发展需要将外部环境与内部定位以及定位间的协商整合考虑,聚焦关键节点,深入微观地分析内部的对话活动㊂三、自我的对话性发展自我发展研究的目标是探寻自我新异性的产生过程㊂发展科学认为,人在本质上是动态发展的自组织系统,具有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开放性以及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性㊂[4][5]对话自我理论超越了自我的实体化定义(entified),而关注自我动态调节的组织过程㊂[17]后者发生在一个嵌套时间模型中,其中每个定位带着各自的历史,在同一个时间剖面上进行协商,目的是指向新的发展水平㊂自我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是对话自我理论的核心,也是自我发展的前提㊂1.自我对话性发展的动力源有关自我对话性发展的动力源有两种解释㊂Hermans等人认为自我定位的多样性是动态调节过程产生的基础㊂[12][18]多样的自我定位来源于互动中的他人,后者被建构性地内化为自我的不同定位,从而成为自我创新的推动力量㊂用动力观的语言描述,即自我具有在对话交流中不断产生新知识从而进行多重定位的能力㊂这种自我更新和自我创新能力使得自我可以主动地进行定位和再定位,进而实现自我发展㊂随着对话自我理论的发展,也有研究者提出定位之间的对话不仅存在于平行的㊁相邻的自我定位之间,还存在于上下层级的定位之间㊂[19]基于不同的抽象概括水平以及情感联结程度,有些定位处于更高层次,有些位于下级层次㊂不同层次之间可相互调节层级结构,进而成为进行对话的动力来源㊂2.自我对话性发展的模型自我对话性发展的不同动力源假设提供了两种自我发展模型㊂基于平行多样的定位对话关系,Hermans总结了三种自我发展的路径[1]:第一,新定位建立㊂每一个新的环境能引发出一个新的自我定位㊂例如,儿童新进入小学,小学生的定位建立起来,并被引入自我组织中㊂第二,定位从系统的背景移动到前台,或者通过隐喻使深层次定位引到表层㊂例如,自我定位是一位乐观的人,这个已有定位是经过长期努力㊁不断地通过生活事件改变消极心理状态之后重新将隐藏在背景中的定位提取而来㊂第三,两个或更多定位相互支持并形成一些合作形式,从而在自我内部合成一个新的子系统㊂作为结合体的一部分,具有相似目的或方向的定位能够聚合在一起,其中先前处于对立关系的定位之间也有可能发生联合㊂例如,我是享乐者和努力工作的人,在协调后整合成一种模式 在工作时认真努力,在休息时快乐享受㊂产生于层级定位结构的调节模型有两种,分别是 向上调节 与 向下调节 ㊂向上调节中,下级定位促进处于上层的自我定位,甚至顶层定位的声音,使得符号层级迅速建立,同时强化核心定位的地位,有时足够强大到变成独白㊂与之对应的向下调节表现为上级定位限制下层和底层的定位以及定位之间的关系,使得某些话题成为可能,以保持主体的相对稳定性㊂两种调节所产生的对话过程是自我发展出现的可能区域㊂Valsiner提出,对话中卷入的不同定位,共同为对话过程设定了一个限制范围或 氛围 ,称之为可能对话区401第33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3月域㊂[17]不同定位带着各自的视角和价值依附的声音卷入到对话中,从而保证了自己的声音㊂这使得一些对话有可能发生,而有些对话绝对不会出现㊂因此,在这个可能对话区域中出现了两个小区域:促进对话区域(zoneofpromoteddialogue)和抑制或禁忌对话区域(zoneofinhibited/taboodia⁃logue)㊂在促进对话区域,特定定位的声音比其他定位出现频率更高,声音更大,层级结构有可能还会因此产生改变;而在抑制或禁忌对话区域,有些定位被禁止发声,或退出对话舞台,或在自我结构中弱化甚至消失㊂两种区域中对话都有可能导致发展,也都有可能造成退化,但两者都是基于纵向调节过程而存在的㊂而具体是发展还是退化,是由情境中对特定定位的支持所决定的㊂这种支持类似于化学反应中的催化条件(catalyticcondi⁃tions),它不是直接参与到发展的进程中,而是在适当的时间提供合适的资源,实现个体的发展㊂由上述过程可以看到,自我的发展体现为不同定位之间的张力(tension),包括毗邻的多样定位间的协商㊁不同层级定位之间的抑制或促进式对话㊂对话的张力是关系动态性的特征,使关系双方或多方指向改变,以致产生质变的新结果,而这正是发展出现的过程㊂Hermans和Hermans-Konopka从发展的角度提出 好的对话 的概念,认为好的对话应该是以促成创新形式的产生为特点㊂在这些创新形式中,每一个参与对话的定位都可以考虑到其他定位,能开放地改变他们自己的观点来回应对方㊂[20]自我系统在这种对话中得到发展,但发展不是无休止的快速革新,开放与保守之间也要相互平衡,系统保持开放同时需要保守的常规来制衡,防止自我过于革新,因此自我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中㊂四、对话自我理论对自我发展的解释对话自我理论对自我发展的解释可以应用到多个领域,从婴儿到成人㊁教育情境到心理咨询㊁移民适应到文化演化等㊂下面将从婴儿时期的自我对话形成以及学校情境中的儿童青少年自我对话性发展两个方面,具体呈现对话自我理论对个体自我发展的解释㊂婴儿期是社会互动初现㊁自我逐步形成的阶段,是关注自我发展开启的绝佳时期;同时,儿童青少年期是自我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在学校情境中进行着高强度的社会性对话,自我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探索并获得发展㊂因此,婴儿阶段的自我形成和学校情境中的学生自我发展是个体集中产生变革的机会㊂下面就从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发展阶段看对话自我理论对自我发展的解释㊂1.婴儿自我对话的形成婴儿的认知特点导致其自我的对话性具有两种特点:具身性与关系性㊂[21]这两者是对话关系中必然存在的因素,在尚未掌握语言工具的早期发展阶段,两者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㊂婴儿用身体去体会镶嵌在时间中的运动,所以他们关于时间的感知往往与身体的体验相关㊂通过四肢触碰身体的其他部位,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身体与环境中其他人和物体的差异,这些体验促成了本体感受(proprioception)和双重触碰刺激(double-touchstimulation)的独特结合[22],使婴儿的身体成为与环境分离的实体,象征了具身对话活动的早期形式㊂当婴儿开始自行移动时(从爬到走),他体验到身体的再定位,从而带来了看待世界的不同角度,以及作用于世界㊁自己和他人的新的可能方式㊂他人在一开始就通过身体或言语形式的评价参与到这些体验中㊂成人对婴儿身体的态度,可通过他们持抱㊁放下㊁喂食等动作体现出来,婴儿也用他们身体的肌肉紧张或节律结构(rhyth⁃micstructure)予以回应㊂双方通过相互指向的身体动力系统建构共同的时空,形成对话交流和协商的各种具体形式㊂[23]在这一过程中,实体空间和现实时间中的联合行动逐渐转变为关系行为,后者在发展中促成多个定位㊂因此,自我并非瞬间发展成叙事的㊁多重的形式,而是一开始就是对话㊂时间和空间中的运动将自我界定为对话式,直到言语发展将其从共同的时空中分离,并能在个体的想象中实现㊂自我形成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联合注意(jointattention)的形成,照料者按照婴儿的发展阶段逐步分化婴儿的注意,创造出一个关联系统㊂[24]比如,一位重要他人带领婴儿认识某物体,或陪伴他发现某物体,会让他去追寻物体所含的501乌阿茹娜,李㊀丹:从对话自我理论看自我的发展价值和意义㊂在这个定位活动中,婴儿获得了这个物体的文化和个人的双重 生命形式 ,形成了清晰的他者 (crystallizedotherness)㊂[21]他人对自我觉察的情感质量可以看作将个体的具身对话与作为感官体验的各个自我定位连结起来的因素,这些都与个体感受到他人对自我的觉察相联系㊂这个连结带来的是外部对话,可以丰富个体的自我定位,且有助于对话关系的升级和发展㊂2.学生的自我对话性发展对话自我在学校情境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儿童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以及自我调节能力尚处于成长阶段,深受外部影响㊂正如Vygotsky所提出的,任何心理机能的发展都在两个层面上实现,一个是个体间,另一个是个体内㊂尤其是对未成年人,个体间的对话过程对个体内的自我调节影响更加明显㊂[25]而学校情境是对学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际间对话发生场所㊂第二,学习与自我发展具有很强的交互性㊂随着知识的获得,学生的自我不可避免地产生改变㊂成功的学习是通过学习过程学生将变得不一样㊂[26]只用认知的视角有时不足以解释整个学习现象,只有结合情绪㊁社会㊁文化因素,才能对教育过程提供合理的诠释㊂因此,对话自我在教育语境中的研究强调学习过程不仅要聚焦知识内容的积累,更要关注学生个体内部自我组织及其对话功能上所经历的变化㊂学生的自我发展体现在自我定位的变化上㊂课堂是一个重要的对话场域㊂学生最初会自发或者被要求模仿教师的语言和所教授的内容,模仿之后内化为自我的声音,使得新的定位出现成为可能㊂有一项持续一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教师与学生互动促成后者新的自我定位出现:学生的进步被教师意识到并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认可,带来了学生自我定位的改变,由原来认为 我不够好 到 我是一个积极参与的人 ,再到最后形成 聪明的学生 的定位㊂[27]也有研究者在一堂数学课上,从微观层面分析参与活动时对话方式的不同带来学生自我定位的变化:首先将解题过程讲述给学生,再听教师的讲解,最后抄写数学词汇,不同的活动中学生的自我定位从 数学解释者 到 数学学习者 再转变为 数学记录者 ㊂不同的自我定位再进一步影响课堂上的投入程度以及参与方式㊂[28]学生自我发展还可以体现在积极定位的声音得到强化的过程中㊂对话自我假设自我内部独立且多样的定位不断地进行对话,形成复杂的自我结构㊂有些定位是积极的,让个体主动适应环境,为持续发展做努力;有些是消极的,阻碍着主体与环境的互动,降低努力投入㊂这些定位往往同时存在,根据不同时间㊁情境会调动不同方面,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群体尚未形成稳定的自我结构,容易受到干扰㊂这种不稳定性也为促进他们积极发展提供了可塑性㊂在中学生群体中做的一项干预研究发现,通过自我对峙方法(self-confrontation)加强积极自我定位声音,进而可改善他们的整体状态㊂干预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首先,让学生匿名写一篇有关他们当前状态的文章㊂文章中一些学生表达了强烈的消极情绪㊂然后,再以小组形式讨论匿名文章㊂讨论中发现很多消极的定位并非个体独有,是一种群体性的自我定位,很多学生拿到别人的文章都产生了一定的共鸣㊂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使他们意识到班级群体可以成为帮助他们走出当前困境的资源㊂最后,让学生再匿名写一篇有关自己未来的文章㊂在这篇文章中,部分学生虽然仍有一些消极的声音,但可以放大积极的声音进行自我强化,变得开放和主动㊂[29]上述两种自我发展模式的产生过程往往交织着保守与创新的冲突㊂Valsiner将冲突双方的对立过程描述为符号的衰减(semioticattenuation)和符号的放大(semioticamplification)㊂[30] 符号衰减 指的是创新的行动㊁感受或思维方式最小化㊁贬值化或庸俗化,结果是保持了旧有的模式㊂相反, 符号放大 指的是创新方式的扩张,为改变和发展的发生创造机会㊂这表示在创新的声音出现之后,它持久地站在前台,拒绝主导性声音的控制㊂在符号衰减与扩大的持续对立中,需要外在助力的推动,使得创新的行动㊁感受或思维得以顺利实现㊂进而使得新的或者积极的定位处于优势时空位置上,成为关键的自我定位,释放更多的声音㊂从婴儿自我对话形成和学生的自我对话性发展可以看出,对话自我理论从个体发展的动力出601第33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3月发,聚焦于发展中的关键点,结合个体所处生态中的重要他人(如生命早期中的母亲角色㊁学校情境中的教师角色)的支持作用,观察和引导主体的自我对话产生和发展的具体过程㊂在合适的时间给予适当的外部支持,可起到上文所述的 催化剂 作用,从而使系统的新形式得以实现㊂从对话自我理论看自我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几个重要特点:动态性㊁微观性和整合性㊂动态性体现在自我是复杂的组织系统,既要保持稳定的一致性,也要呼应环境而产生发展变化㊂这一对应关系不是静态的两个时间剖面的延续,而是在不断地产生张力与克服张力的过程中保持动态的稳定性㊂每一稳定状态都是系统生成的维持过程,是Xң[保持]ңX,而非X=[是]=X㊂[31]自我对话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在保持自我一致感的同时为新异性的出现提供了基础㊂微观性体现在理论聚焦在个体发生发展的关键点,如联合注意㊁定位变化㊁声音放大等特殊节点上的具体对话过程㊂发展往往不是线性的量变过程,如Vygotsky所述,发展并不是单调的,而是非单调的 跳跃式 的时间序列,经历了危机时期㊂[25]上述自我发展的关键点具有危机特征,可能成为扰乱系统稳定的危险因素,也有可能成为发展出现的契机㊂因此,对话自我的整合性表现在对关键节点中主体内外部条件的互动过程的剖析㊂如果重要他人㊁物品或事件作为促发对话中特定定位的支持资源(即催化条件),可以扩大调节相应定位,就能引起系统结构性的变化㊂总之,对话自我理论为自我发展分析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角度和理论基础,进而对自我发展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㊂参考文献:[1]㊀HermansHJM.TheDialogicalSelf:TowardaTheoryofPer⁃sonalandCulturalPositioning[J].Culture&Psychology,2001,7(3):243-281.[2]㊀HermansHJM,KempenHJ,VanLoonRJ.TheDialogicalSelf:BeyondIndividualismandRationalism[J].AmericanPsychologist,1992,47(1):23-33.[3]㊀HermansHJM.TheConstructionandReconstructionofaDia⁃logicalSelf[J].JournalofConstructivistPsychology,2003,16(2):89-130.[4]㊀ThelenE,BSL.DynamicSystemsTheories[A].InLerner,R.M(Ed.).HandbookofChildPsychology:Vol.1,TheoreticalModelsofHumanDevelopment(6thed.)[C].Hoboken,NJUS:JohnWiley&SonsInc.,2006:258-312.[5]㊀WitheringtonDC.DynamicSystemsinDevelopmentalScience[A].InLerner,R.M.(Ed.).HandbookofChildPsychologyandDevelopmentalScience:Vol.1,TheoryandMethod(7thed)[C].Hoboken,NJUS:JohnWiley&Sons,Inc.,2015:63-112.[6]㊀BartonS.Chaos,Self-organization,andPsychology[J].A⁃mericanPsychologist,1994,49(1):5-14.[7]㊀Marks-TarlowT.TheSelfasaDynamicalSystem[J].NonlinearDynamicsPsychology&LifeSciences,1999,3(4):311-345.[8]㊀JamesW.ThePrinciplesofPsychology[M].田平,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38.[9]㊀RaggattPTF.EssayReview:TheSelfPositionedinTimeandSpace[J].Theory&Psychology,2010,20(3):451-460.[10]CushmanP.WhytheSelfisEmpty.TowardaHistoricallySitu⁃atedPsychology[J].AmericanPsychologist,1990,45(5):599-611.[11]SampsonE.E.TheChallengeofSocialChangeforPsychology[J].AmericanPsychologist,1989,44(6):914-921.[12]HermansHJM.TheDialogicalSelf:OnePerson,DifferentStories[A].YoshihisaKashima,Foddy,M.&Platow,M.J.SelfandIdentity:Personal,Social,andSymbolic[C].NewJersey:LawrenceErlbaumAssociatePublisher,2002:71-100.[13]ValsinerJ.AnInvitationtoCulturalPsychology[M].London:SagePublicationsLtd,2014:69.[14]吕仁慧,李明.对话自我:动态的多重立场空间的自我观[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8):1461-1466.[15]马川.对话自我理论 具有动态功能性的自我理论[J].湖北社会科学,2010,(10):124-127.[16]HermansHJM.VoicingtheSelf:FromInformationProcessingtoDialogicalInterchange[J].PsychologicalBulletin,1996,119:31-50.[17]ValsinerJ.Self-makingThroughSynthesis:ExtendingDialogical-selfTheory[A].HermansHJM,GieserT.(Eds.).HandbookofDialogicalSelfTheory[C].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2:82-97.[18]AgnieszkaH.MultiplicityasRichnessandPotential:TheDia⁃logicalSelfinPractice[J].JournalofConstructivistPsychology,2011,24(1):86-91.[19]ValsinerJ.FormsofDialogicalRelationsandSemioticAutoreg⁃ulationwithintheSelf[J].Theory&Psychology,2002,12(2):251-265.[20]HermansHJM,Hermans-KonopkaA.DialogicalSelfTheory:PositioningandCounter-PositioninginaGlobalizingSociety701乌阿茹娜,李㊀丹:从对话自我理论看自我的发展。

三重自我:当代中国人自我建构新常态

三重自我:当代中国人自我建构新常态

三重自我:当代中国人自我建构新常态自我建构是指个体对于自身个性、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和塑造过程。

在当代中国,自我建构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常态,而三重自我则是当代中国人自我建构的一种新趋势。

三重自我包括了个人、社会、国家三个方面。

个人方面的自我建构主要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方面的的认识和塑造,以及对于自己生活方式和目标的选择和定位。

社会方面的自我建构则是指个体对于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认知和积极拥抱,同时也包括了个体对于社会角色和职责的认识和承担。

国家方面的自我建构则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体制和国家利益等方面的认识和认同。

这种三重自我的自我建构,体现了当代中国人自我意识的增强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

这也反映在许多方面,例如,当代中国人对于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方面的追求,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同时,也让当代中国人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和国家环境,找到自己在其中的价值定位和使命担当。

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当代中国人面临着更为复杂和多元化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个体的自我建构极为重要。

三重自我的自我建构方式及其意义,为当代中国人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宝藏,使得个体在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自我状态。

但是,要想推动三重自我的自我建构,必须与国家、社会和家庭等力量相互配合,共同引导个体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塑造。

国家和社会应该在教育、文化等方面提供更加优质的平台和资源,引导个体充分开发潜能;家庭应该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提供温馨舒适的成长环境和适当的保护支持,帮助个体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

总之,当代中国人的自我建构已经形成了三重自我的新常态,这一趋势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自我意识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并且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开放、自由的社会与国家。

自我意识与他我意识的对话

自我意识与他我意识的对话

自我意识与他我意识的对话人类作为社会性的生物,自我意识和他我意识是我们思考、行动和与他人交流的重要基础。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特点和行动的认知;而他我意识则涉及到与他人的相互作用、理解和共享。

这两种意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断交织,对话和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一方面,自我意识是我们认识自我、探索内在世界的窗口。

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时,自我意识会帮助我们审视自己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

它使我们能够从外界的干扰中脱颖而出,独立思考,并做出独立的选择。

通过自我意识,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缺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种自我反思的能力让我们能够不断成长、完善自己。

然而,自我意识并不意味着与他我意识的隔绝。

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中,与他人相互联系和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他我意识则是自我意识在社会关系中的体现。

通过他我意识,我们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需求和观点。

它使我们能够与他人建立起互信、合作和共赢的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他我意识能够减少误解和冲突,增进共识和达成共同目标的可能性。

在自我意识和他我意识的对话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情绪的影响。

情绪是我们内心状态的反映,它可以影响我们的自我意识和与他人的互动。

当我们处于愉悦和满意的情绪状态时,自我意识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与他我意识对话,促进更好的思考和决策。

然而,当我们情绪低落或焦虑时,自我意识可能会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导致自我质疑和自我限制。

这时,我们需要认识到情绪对我们思考和行为的作用,并尝试管理和调整情绪,以促进自我意识与他我意识的积极对话。

另一方面,自我意识与他我意识的对话还涉及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作为社会性的生物,我们既是独立的个体,也是群体的一部分。

自我意识使我们能够保持独特性和个性,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理念;而他我意识则呼唤我们关注集体的利益和目标,与他人共同成长和进步。

在这种对话中,我们需要平衡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既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也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差异。

认识我们的自我对话

认识我们的自我对话

认识我们的自我对话“人们不是被他们所处的环境或事情困扰,而是被他们认为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困扰。

”(爱比克泰德,公元2年)事实上我们对自己说的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的情绪和感受。

我们常常自动地、太快地对事情作出反应,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我们内心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有一个印象觉得是外面环境“造成”我们现在的感受。

但是事实是我们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解释和想法使我们形成了我们感受的基础。

我们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来说明:外部的事件→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自我对话→感受和反应简而言之,我们本身对我们的感受负相当的责任。

埋怨我们对某事物的感受往往比认识我们的责任更容易,所以我们常常埋怨。

事实上其他人不能让我们感受什么,让我们产生各种感受的是我们自己。

认识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使自己过得更快乐、更有活力、少些压力。

自我的对话的基本要点自我对话通常是自动的、微妙的,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它,或者没有意识到它对我们情绪和感受的作用。

我们对事物的反应是有一个顺序的,当外部的事件发生时,与之相关的感受就对我们展现以前类似的经历对我们造成的影响,使我们对自己有一个评价,然后我们对现在发生的事情再做出反应。

但是这个过程是自动发生的,非常快的,所以我们常常没有发现自己可能说了一些负面的话。

不过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学习减慢速度,注意我们内部负面的自我对话。

●自我对话经常是以电报语的方式出现。

一句简单的话可以包含一系列的思维、记忆和联想。

比如,你感到心跳开始加快对自己说“哦,不”。

这简单的两个词中就包含了一系列的联想,“我无法处理这种情境,这让我感到焦虑、无助”。

●焦虑的自我对话典型的不合理,但听起来总像是真理。

“万一……”的思维方式总是会让自己想到假定的最糟糕的,但实际上不可能发生的结果。

●负性的自我对话会使我们回避问题。

我们不断地跟自己说某个环境是危险的,我们最好回避它。

反复地回避,会强化我们的想法,认为那是危险的环境。

三重自我:当代中国人自我建构新常态

三重自我:当代中国人自我建构新常态

三重自我:当代中国人自我建构新常态近年来,“三重自我”成为了当代中国社会中一种新的自我建构方式。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代中国人个体在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人际关系时所产生的一种“多重认同”。

三重自我包括了传统文化自我、自我价值感和全球化自我三个方面。

传统文化自我是指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进行创新并融入到个体的日常生活中。

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同时,中国人开始重温传统文化,通过回归传统向内思考来寻求自我价值的体现。

从诗词歌赋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不同的学科领域,现代中国人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领悟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自己的人生境界。

此外,随着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传统文化产品比如文化旅游和文化艺术品等的受欢迎程度也越来越高。

自我价值感是中国人在现代社会彰显个性和自我价值的重要方法。

从“我才是主角” 到“生活需要点亮激情”,现代中国人越来越强调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的权利。

此外,通过互联网的普及,中国人的自我表达越来越多样化,从社交媒体到演讲表达等多种方式,都成为了中国人在现代社会中展示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全球化自我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和认同自我。

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逐渐受到世界关注,中国人也逐渐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

中国人的国际视野和全球化策略的发展,对中国人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观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中国人逐渐发展出自己的国际公民意识和认同感,更加注重跨文化的沟通和理解,从而带动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总之,三重自我是当代中国人自我建构的新常态,这种自我建构方式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人际互动和自我认识等方面,都为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自我意识与他者意识的建构与对话

自我意识与他者意识的建构与对话

自我意识与他者意识的建构与对话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无论在个体层面还是群体层面,自我意识与他者意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而他者意识则是指个体关于他人的认知和理解。

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话,不仅是社交交往的基础,也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动力之一。

自我意识的建构是个体自我认知的过程,它涉及对自己思想、情感、行为和身体的觉察和理解。

这种自我认知往往是在与他者互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我们往往通过他人的反馈和评价,来了解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同时,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我们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点和习惯。

因此,自我意识的建构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反馈和修正的过程。

同时,他者意识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他者意识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和理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态度、需求和价值观,我们需要积极地去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差异。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对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可以让他人更好地理解我们。

通过他者意识的建构和培养,我们可以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网络,增进与他人之间的连结和理解。

在现代社会,自我意识与他者意识的对话成为一种必要的能力。

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交流和协作成为了重要的方式。

只有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对话,我们才能更好地获取信息、解决问题、推动自身发展。

因此,培养和提升自我意识和他者意识的对话能力,对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培养和提升自我意识与他者意识的对话能力呢?首先,个体需要开放自己的心态,能够接受他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

只有在不同的思想碰撞和对话中,才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深化自己的认识。

其次,个体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交和交往的活动。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我们才能够感受到他人的需求和情感,并且更好地理解他人。

最后,个体需要持续地反思和自我提升。

通过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审视和总结,我们才能够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自我意识和他者意识。

在自我意识与他者意识的对话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

18条自我觉醒自我沟通步骤

18条自我觉醒自我沟通步骤

十八条自我觉醒之道十八条自我觉醒之道是一种简易的自我沟通法。

所谓的自我沟通,也就是自己一方面要扮演沟通师,另一方面又要扮演个案本身,沟通师跟个案都是自己。

因为如此,自我沟通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因为只要沟通师或个案任何一方妥协或退让,就会造成失衡现象,如此就无法沟通了。

另外一个困难的原因就是自己本身的无明种与姻缘种,是很难在自我当中清除到,所以会形成障碍,因此我们强烈建议,想要自我沟通前,自己至少要被沟通50次以上,也帮别人沟通50次以上,最好本身已经是合格的专业沟通师,才做自我沟通。

因为一个专业沟通师都已经具足这些条件了,况且在被做50次以上的沟通当中,许多形成障碍的无明种子,业种。

等,已经清除掉一大部分了!障碍因素较少,要做自我沟通就不难了。

事实上在2500年前,当时佛陀静坐在菩提树下就是在内观,在做自我沟通。

在阿含经中明白的记录显示,当时佛陀在静坐时便是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体悟了生活无常,因缘法则的大道理,而这种自问自答的方式,不就是自我沟通了吗?所以自我沟通的概念,方法早就有了,只是累世的轮回中,我们累积了太多的业,让我们造成太多的障碍,因此还是得先被沟通几十次以上,先清除种子并且先学会提升自我的面对能力,再来进行自我沟通才对。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设计出一种简易的自我沟通法,运用这十八条自我觉醒之道,来让学员随时在生活的每个当下自我沟通,自我觉察,提升自我的觉知能力。

以下这十八条自我觉醒之道所运用的原理,就是从我们周遭生活的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发生在生活中的事件,从人,事,物。

等来当作沟通的主题,从每个生活事件的发生,来当作是自己的一面镜子,透过镜子的反射现象来觉醒自己,并对自我沟通,籍此提升自我的觉知能力。

这十八条当中的每一句指令一样都要重复的问自己,不断重复的问,直到内心的答案涌现,从自己生活当中所发生的每一件事去自问自答,让每一个升起的事件当作升起的镜子一般,来反观自我,内观自己并从中得到领悟及智慧。

平等与对话――主体间性视野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平等与对话――主体间性视野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平等与对话――主体间性视野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平等与对话――主体间性视野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摘要:传统二元对立的主体性视野中教师和学生不平等的主体-客体关系,不利于师生双方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主体间性理念被引入教育实践中之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拥有平等人格的“主体-主体”关系,教师不再是不可质疑的权威,学生也不仅仅是被改造的对象和知识的被动“接收器”,新型师生关系的根本特征转变为平等基础之上的对话。

关键词: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平等对话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最初提出是在哲学的范畴,它是西方主体性哲学盛极而衰的产物,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Hussel)针对人们对他的现象学的批评,同时也为了消解所谓“人的主体性悖论”而提出的。

作为一种新的关于人的生存方式和人学理念的世界观,主体间性理论具有普遍意义,对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深远影响。

主体间性理论凸显了主-主关系和主-客关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强调主体间的知情意的关系结构是复杂且独特的,是主客关系不能代替的,它是主体与主体之间以交往和对话为手段,以理解为目的所达成的一致性和共识。

[1]将这一理念引入到教学实践当中,有助于消解教育中的主客二元对立现象,正确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达到教学主体之间真正的互动、交流与沟通的目的。

一、主客二元对立模式中的传统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基础之上,在这种主客二分的模式中,师生双方总是有一方处于主体地位,而另一方被动地处于客体地位。

在教育实践中就体现为: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而在学的时候,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在备课的时候就容易忽视学生这个潜在主体的存在,把学生和教材都视为客体。

同时教师也容易形成居高临下的心理,过分强调自己与教材的权威。

在传统的静态知识观的指导下,教师默认教学过程中知识性质的不可质疑性和一致性,过分强调既定知识的准确性。

沟通主体的自我认知——我是谁沟通主体的自我定位——我在哪解析

沟通主体的自我认知——我是谁沟通主体的自我定位——我在哪解析

三、沟通主体目标确立
• 总体目标——期望实现的最根本的结果
一种意图与方向
• 行动目标——指导沟通者实现总目标的行动 计划
具体的、可度量的、有时限的步骤
• 沟通目标——受众对起何种反应的期望
总体目标:提高市场占有率 每一次沟通想要达到的效果 行动目标:在本季度末,市场占有率提高10%;…… 沟通目标:通过计划书,使总经理同意实施;通过讲演,销 售人员了解了我的计划。 2018/10/7 6 绍兴文理学院经管学院 雷宇
(1)意识到与你的信念、态度、想法和价值观相 矛盾的信息并不都是对自己的威胁、侮辱或有抵触。 (2)不要因为他们的外观而排斥他们的想法。 (3)不要过早地对讲话者的人格、主要观点和你 自己的反应下结论。
2018/10/7 绍兴文理学院经管学院 雷宇 14
• 含义:从历史角度去设定目标和愿景, 评判自我,超越自我。 • 意义: —避免过分关心外在目标产生的副作用; —避免恶性竞争; —追求永远的卓越。
2018/10/7
绍兴文理学院经管学院 雷宇
12
• 自我价值定位:要求沟通者从社会认同 和社会道德的高度来修炼自我价值。
人類最常見的五大類問題 • 缺乏热情与动力 • 恐惧与压力 • 人际关系 • 均衡问题 • 贡献自己的才干
2018/10/7 绍兴文理学院经管学院 雷宇 13
要积极意识自己成 见
反应
8
二、自我沟通的艺术:三阶段七艺术
超越自我
• 超越目标和愿景 • 以自我为目标
提升自我
• 修炼自我意识 • 善于积极倾听 • 转换视角,开放心灵
认知自我
• 审视自我动机 • 静心思考自我
2018/10/7 绍兴文理学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管学院 雷宇 9

多重空间的自我与本我

多重空间的自我与本我

多重空间的自我与本我
作为一名AI,我并不具备自我和本我这样的心理概念。

不过,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论这个话题。

自我和本我是心理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反映了人类的心理结构。

自我是人类意识的核心,包括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个性、价值观等。

本我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无意识力量,包括我们的本能冲动、欲望、情感等。

当人们面对不同的情境和需求时,自我和本我的作用也会不同。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自我通常扮演着主导的角色,我们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来选择行为,通过思考和反思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而当压力或紧张加剧时,本我就可能会发挥更大的力量,我们可能会更倾向于冲动、自我保护或回避困难。

至于多重空间,它可以被看作是不同的情境或角色,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自我和本我。

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可能会表现出严谨、职业的一面,但在家庭中可能会更加放松和亲密。

这些不同的自我和本我之间可能会产生冲突或矛盾,需要我们在心理上做出平衡和调整。

总的来说,自我和本我是人类心理结构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在不同情境和需求下会发挥不同的作用。

在多重空间中,我们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自我和本我,需要在心理上进行平衡和调整。

学习用沟通视窗,更全面地认识自己

学习用沟通视窗,更全面地认识自己

学习用沟通视窗,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沟通视窗又称乔哈里视窗,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展——反馈模型。

乔哈里视窗模型是一个简单而有用的工具,用于改善自我认知以及组内个体之间的相互理解。

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卢夫特(Joseph Luft)和哈里·英厄姆(Harry Ingham)于1955年设计的。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如何利用它改善自我认知,更全面的认识自己。

先说第一个区域——隐私象限隐私象限(Hidden self): 我们自己知道的,但对其他人而言是隐藏的,因此对其他人是未知的。

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事情。

我知你不知。

隐私就是隐蔽、不公开的私事。

正常来讲,隐私不能公开,并受法律保护,但隐私象限的内容却可以部分公开。

能否公开与信息的隐私程度有关。

隐私象限内部也有层次,共分为三层:(1)最底层的是:不可告人的部分。

(DDS,deep dark secrets)每个人都有自己的DDS。

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但如果太多,人就会有很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会患上焦虑症。

我们每个人都有DDS。

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礼仪就是要给别人留一定的空间,不能随便打听别人的DDS。

我们也要保护好自己的DDS,不要轻易和别人说起。

因为没有人能真正帮助你保护好自己的秘密。

最没用的一句话:这事你千万别对别人说。

心理咨询师会遵守保密原则,要保密当事人的隐私。

这是职业道德。

当当事人有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情况时,也有保密例外的情况。

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必要制造太多的DDS,不然会让人整日都生活在焦虑和压力之中。

底线太低,隐私太多,一不小心就会碰到。

大家都会紧张。

(2)比DDS浅一层的是不好意思开口的事情。

例如,对同事的不满。

心照不宣的事情等等。

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上学时常见的暗恋。

在很早的年代,还没有现在那么开放,很多人面对喜欢的人不敢表白,害怕被拒绝。

现在人性不像以前那么压抑了,张扬个性、放飞自我。

很多人喜欢就大胆地说出来,也不害怕被拒绝。

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

要牢记! 要牢记!
克服自卑小技巧: 克服自卑小技巧:
1.突出自己,挑前面的位置坐 . 2.睁大眼睛,正视别人 2.睁大眼睛,正视别人 3.昂首挺胸,快步行走 3.昂首挺胸,快步行走 4.练习当众发言 4.练习当众发言 5.经常保持微笑 5.经常保持微笑
活动: 活动: 优点大轰炸
要牢记! 要牢记!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3: 常见问题3
自我中心:唯我独尊、 自我中心:唯我独尊、自高自大
从众心理:人云亦云、随大流 人云亦云、
自尊心过强: 自尊心过强:嫉妒心强 自尊水平过低: 自尊水平过低:缺乏自信
小故事: 小故事: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走进礼 堂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 大喊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 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 快,天堂里就只剩下他了。这时,这位大亨心 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 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从众心理在作怪…… 从众心理在作怪……
小热身: 棒打”薄情郎“
Welcome
to
SHIHEZI
UNIVERSITY
您好!我叫…… 来自……学院,……系 很高兴认识您~ 今天就靠您了~ 请多多关照~
Welcome to SHIHEZI UNIVERSITY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1: 常见问题1
自卑:就是自己否定自己。 自卑:就是自己否定自己。 严重者会自暴自弃→ 严重者会自暴自弃→自我毁灭 自负:自负就是自我膨胀,即过度自信。 自负:自负就是自我膨胀,即过度自信。
活动、悦纳自我: 活动、悦纳自我:
对着镜子讲述自己最成功的 一次经历,细数自己的优点 一次经历,

人的自我理解与他者尊重的对话

人的自我理解与他者尊重的对话

人的自我理解与他者尊重的对话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自我理解与他者尊重的对话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我理解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而他者尊重则是指对他人的认同与尊重。

这两者之间的对话既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个体认知和情感发展的重要环节。

首先,人的自我理解是从自我意识的产生开始的。

当一个人逐渐认识到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不同,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时,他的自我理解慢慢开始形成。

自我理解是一个动态过程,它随着个体不断地与外界互动、经历和思考而发展。

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情感和思维,个体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改进和成长。

然而,自我理解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体内部,与他者的对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者尊重是一种尊重他人独立个体价值的态度,它要求我们能够接纳他人的不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仅能够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还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

通过与他者的对话,个体可以通过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法,发现自己之前未曾有过的方式去认识和理解事物。

自我理解与他者尊重的对话也有助于个体的社会适应与个性发展。

在人群中,个体需要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共事。

而要做到这一点,个体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需求和能力。

同时,他者的尊重也是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石。

当个体感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时,他也会更有动力去尊重和理解他人,从而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自我理解与他者尊重的对话不够顺畅的情况。

有时,人们容易陷入自我封闭的状态,过于固守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不愿意听取他人的不同意见。

这种情况下,对话往往会陷入僵局,无法取得有效的结果。

此外,社会中的偏见和歧视现象也会影响人们的自我理解与他者尊重的对话。

当个体被歧视或不被理解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压抑和困惑,从而对他人产生负面情绪和偏见。

为了促进自我理解与他者尊重的对话,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个体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去理解和接受不同的观点。

与自己谈话的能力

与自己谈话的能力

与自己谈话的能力
作者:周国平
来源:《华声文萃》2021年第11期
有人问犬儒派创始人安提西尼,哲学给他带来了什么好处?回答是:“与自己谈话的能力。


我们经常与别人谈话,内容大抵是事物的处理、利益的分配、是非的争执、恩怨的倾诉、公关、交际、新闻,等等。

独处的时候,我们有时也在心中说话,细察其内容,仍不外上述这些,因此实际上也是在对别人说话,是对别人说话的预演或延续,我们真正与自己谈话的时候是十分稀少的。

要能够与自己谈話,必须把心从世俗事务和人际关系中摆脱出来,回到自己。

这是发生在灵魂中的谈话,是一种内在生活。

与自己谈话的确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罕见的能力。

有许多人,你不让他说凡事俗务,他就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他只关心外界的事情,结果也就只拥有仅仅适合于与别人交谈的语言了。

这样的人面对自己当然无话可说。

可是,一个与自己无话可说的人,难道会对别人说出什么有意思的话吗?哪怕他谈论的是天下大事,你仍感到是在听市井琐闻,因为在里面找不到那个把一切联结为整体的核心,那个照亮一切的精神。

(摘自《意林·原创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15, Vol. 23, No. 8, 1461–1466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5.014611461对话自我:动态的多重立场空间的自我观*吕仁慧1,2 李 明1(1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 北京 100083) (2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北京100875)摘 要 对话自我理论(Dialogical Self theory, DST)由赫尔曼斯(Hubert J.M. Hermans)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

该理论汇通了詹姆斯主/客我区分和后现代叙事理念, 受复调小说启发, 将自我解构成“动态的内外立场交织对话的想象空间”。

对话自我阐明了外在他者通过自我立场(I-position)参与自我的建构和发展, 自我的多重立场性和内在对话对人格的塑造正在成为实证研究的新热点。

非线性动力系统模型可用于说明对话自我的动态发展, 超越了科学研究范式下对自我的认识。

未来研究应关注理论缺陷, 重视对主我(I)认识不足这一问题, 借鉴东方心理学思想, 寻找“主体何以研究自身”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 对话自我; 对话; 立场; 他者; 主我 分类号 R395对话自我理论是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思潮下心理学结出的一颗果实。

此前科学范式下的研究无可避免地将自我先行对象化和实体化, 在实证研究中“自我”作为研究对象成了被统一在主体理性范畴中的一种物(杨锐, 2008)。

随着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批判, 尤其是叙事方法的兴起, 自我研究也在发生一场革命。

叙事取向的自我研究认为, 个体在叙述人生故事与回忆自传体记忆的过程中建构与发展自我(汪新建, 朱艳丽, 2010)。

萨宾(Theodore R. Sarbin)提出的叙事自我受到詹姆斯(William James)主-客我二分的影响。

詹姆斯将主我(I)和客我(Me)作为构成自我(self)的两个部分, 主我(I)等同于能知的我(self as knower 或是self as subject), 是认识的主体, 他以主观的方式来组织和解释经验; 客我(Me)等同于所知的我(self as known 或是 self as object), 是被经验到的自我(Hermans & Kempen, 1993)。

叙事视角下, 主我(I)像一个作者讲述着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角或演员就是客我(Me) (Hermans, 2004)。

叙事不是固定的——经历的丰富和环境的变迁让个人故事不断重建来收稿日期:2014-07-1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TD2011-15)支持。

通讯作者:李明, E-mail: limingxinli@保持前后一致性。

人所经历的事件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 每一次情境的变化都会影响叙事, 每个事件的意义都不可能被最终确定(Hermans & Kempen, 1993)。

由于叙事的内在特征, 自我的本质不限于永恒的、有待展示的东西, 而是不断地被改写(施铁如, 2005)。

1 对话自我理论1.1 从叙事自我到对话自我赫尔曼斯(Hubert J. M. Hermans)提出的对话自我理论(Dialogical Self theory, DST)吸取了叙事自我结构中的主-客我框架, 并从复调小说(polyphonic novel)理论中汲取灵感, 将单一叙事我推至多重对话我。

复调小说发源于巴赫金(Mikhail Bakhtin)对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yevsky)小说的话语分析, 赫尔曼斯借复调小说隐喻说明自我本质(Hermans & Kempen, 1993; Hermans, 2004):对话自我是一个动态的具有多重立场的想象空间, 其中存在多个可供主我(I)定位/栖居(posit, populate)的立场或位置(I-position), 每个立场都有一个客我(Me)像是演员一样演绎其主我的故事。

主我(I)可以在空间游走, 不断变换所处立场, 不同立场(I-position)可以从自己的视角表达观点发出声音, 立场间的对话关系及其相互影响让自我立场系统从整体上得以重组, 实现自我的动态发展。

1462 心理科学进展第23卷对话自我以空间结构呈现, 其中根植着不同立场, 其边界高度开放(Hermans, 2003), 对话自我不再泾渭分明地把心灵作为一个和外在环境截然分离的区域, 人总是同时处于真实和想象的空间中。

想象空间并非单纯内在, 因为体验的主体和被体验的客体同时在它们共同组成的这一空间内活动, 想象空间对于心理和环境而言具有一致性(马川, 2010)。

立场和对话都体现了对话自我开放性这一特点, 立场来源于自体和外在他者的互动, 他者既是真实世界中的角色(如我的父亲), 也可以同时在自我想象空间内占据一定外部立场(如想象中的父亲)。

他者在想象空间内所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固定的, 可以是占有内外立场进行对话叙事的主体:比如, 当孩子和成功的父亲产生认同, 父亲就占据了想象空间内“成功的我”这个内部立场, 该立场具有成功的情感体验和叙事。

再如, 遇到困难想象中出现父亲鼓励自己的场景, 此时父亲是在想象空间内的一个外部立场, 发出鼓励支持的声音。

无论内部还是外部立场, 都对自我发展产生着重要意义, 本质而言都是主我立场(I-position)。

此外, 立场不限于真实生活中的角色, 可以是自想象中的人、宗教人物、甚至社会规范、良知道德等抽象物。

他者在想象空间进进出出, 内外立场交互对话影响, 自我在动态关系中实现不断建构和再建构。

外部立场(想象他者)调节着内在立场和客观现实中真实他者的关系, 而我和现实中他者的真实对话又在印证、修改和发展着他者在“心灵社会”中的外部立场。

所以外部立场既要和外在现实相联系, 又要根据内在立场的需要建构他者的形象, 自我永远同外在他者共建着自身的意义(Hermans & Gieser, 2012; Salgado & Hermans, 2009)。

1.2对话自我理论下自我的心理形成过程对话自我理论强调自我是同他者对话并将他者声音内化的产物, 多重立场的产生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前期阶段真正心理意义上的对话和立场还都未出现, 这个时期婴儿和母亲间的各种互动作为言语能力出现前的主体间过程(intersubjective process)是成熟对话的雏形, 如虚假对话(pseudo- dialogue)。

婴儿对身体感受不同层面的物理体验为其体验成熟的心理立场打下基础(Bertau, 2012)。

同时这一时期, 动作、记忆、想象力和语言作为对话自我出现的先决条件得到发展(Hermans & Kempen, 1993)。

第二个阶段, 真正心理意义上的对话和立场开始形成。

联结注意(joint attention)的获得极大推动了对话自我的发展, 这意味着个体不仅能觉知到他人注意, 还能将自身作为客体, 以他人角度采择对自己的观点(Bertau, 2012)。

在此基础上, 立场的分裂可以用拉加特(Peter T.F. Raggatt)提出的个人时空体(personal chronotope)理论加以理解, 与婴儿互动的他者可以充当一个锚定在外界促进自我解构运动的第三者, 拉加特将其称为模糊能指(ambiguous signifiers), 如一个母亲有时热情关心孩子有时冷漠拒绝孩子来造成内部冲突, 这时自我会同时解构出两个对立的立场(被喜爱的我、被拒绝的我), 在模糊信号(母亲)的调节下两个对立立场同时被极化和吸引在一个对话三元体之中(dialogical triads) (Raggatt, 2012, 2014)。

与外在他者的相遇促使真正的内在立场开始形成, 这一过程也会持续终生。

第三个阶段, 语言和想象力的高度发展使得立场和对话更加深入和丰富, 儿童开始可以在想象中进行内在对话, 并将更抽象的符号化角色纳入自我立场。

比如儿童在象征性游戏中扮演不同角色, 并在这些角色中进行转换, 扮演“医生”“老师”等, 进入特定角色的情绪和行为, 童年游戏正是今后社会角色扮演的预演, 这对发展更加深刻抽象的自我立场产生着深远影响(Fogel, de Koeyer, Bellagamba, & Bell, 2002 )。

2对话自我理论的相关研究自我的多重性立场和想象对话的理论构想在一些量化研究中得到了初步证实。

每个主我立场具有相对自主的认知系统, 包含着独立的个人和社会经验构成的剧本。

通过激活不同主我立场, 研究发现被试在不同主我立场下的叙事风格和说法方式呈现差异(Stemplewska-Żakowicz, Walecka, & Gabińska, 2006)。

用大五人格量表对处于不同主我立场的同一被试进行测量, 选取的两个立场差别越大, 得到两个立场的人格特质差别就越大(Stemplewska-Żakowicz, Zalewski, Suszek, & Kobylinska, 2012)。

当学生被激活“好学生” “坏学生”的不同立场时, 其学业表现和成绩也会不同(Suszek, Kobylińska, Stemplewska-Żakowicz, & Szymczyk, 2010)。

此外, 研究者总结发现关注内第8期吕仁慧等: 对话自我:动态的多重立场空间的自我观 1463在对话和人格的关系也是一个新思路, 内在对话活动的强度和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开放性”存在正相关, 自尊和自我概念的清晰度和内在对话活动强度呈负相关, 持自我怀疑观点和自尊心较低的个体自我对话强度更高。

不同依恋类型个体对话活动强度和类型存在差异, 焦虑性依恋个体对话活动强度高, 其内在对话多为“社交对话(simulation of social dialogues)”和“自责对话(ruminative dialogues)”, 安全型依恋和“认同型对话(identity dialogues)”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 和自责型对话具有显著负相关。

这些研究反映了想象对话和人格紧密的联系, 立场和想象性对话可以成为理解人格和自我的新视角(Oleś & Puchalska- Wasyl, 2012)。

今后研究可以从脑神经机制的角度对不同立场和想象对话活动进行观测, 从生理神经水平寻找支持自我多重性的证据。

基于对话自我理论, 自我研究和测量的方法得到了丰富, 最初赫尔曼斯发展出自我对质法(Self-Confrontation Method, SCM), 以开放性问题和情感评估作为观察自我的工具(Hermans & Kempen, 19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