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学习课程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石油地质学课程总结

石油地质学课程总结

石油地质学课程知识点总结一、绪论1、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的特点:石油热值高,比重低。

石油燃烧充分且易引燃。

具流动性。

开采容易,成本低,投产快。

用途广泛。

3、石油的作用:工业的血液工业食粮良田沃土战略资源4、学习石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形成原理、产出状态、分布规律,用以指导油气田的调查、勘探,以便更有效地发现和探明地下油气藏。

5、石油地质学的内容:生、储、盖、圈、运、保6、石油地质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强,需要的知识面广,必须全面地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水文地质学和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才能深入认识和掌握油气藏的特征,真正学好石油地质学。

二、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1、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组成石油的元素组成:碳、氢、氧、氮、硫灰分: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石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苯胶质、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和非烃化合物及沥青质。

原油的成熟度:未成熟的石油,主要含大分子量的正构烷烃;成熟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分子量的正构烷烃;降解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小分子量的正构烷烃;原油中大于四环的环烷烃一般具有很高的旋光性,所以没成熟的原油旋光性高。

3、石油的物理性质颜色:从白色、淡黄、黄褐、深褐、墨绿色至黑色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一般介于0.75~0.98之间。

通常把比重大于0.90的称为重质石油;小于0.90的称为轻质石油。

石油的粘度:代表石油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内摩擦力大小。

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但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总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总结

一、名词解释绪论1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1石油沥青类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

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2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

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3石油(又称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4 气藏气系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

5 气顶气系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6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为凝析气。

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7固态气体水合物在洋底特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地被封闭在水分子的扩大晶格中,形成固态气体水合物,或冰冻甲烷或水化甲烷。

8油田水所谓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9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的油层水。

10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外延。

11重质油是指用常规原油开采技术难于开采的具有较大的粘度和密度的原油。

与常规油相比,包含了数量较多的高分子烃和杂原子化合物,在物理性质上,具有密度大、粘度大、含胶量高、含蜡量低、凝固点低的特点。

第二章油气显示1油气显示石油、天然气以及石油衍生物在地表的天然露头。

液态原油由地下渗出到地面叫油苗。

油藏地质学知识要点

油藏地质学知识要点

油藏地质学知识要点油藏地质学知识要点内部资料,请勿外泄第⼀篇⽯油及油藏的形成第⼀章⽯油⽣成1、⽯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物,是成分⼗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2、组成⽯油的化学元素以碳、氢为主,其次为硫、氮、氧,此外尚有30余种微量元素。

3、⽯油的碳氢化合物按其结构可分为:烷烃、环烷烃和芳⾹烃。

4、⽯油的⾮烃组分主要是含硫、含氮和含氧化合物。

5、⽯油根据其对不同溶剂的溶解、吸附性质不同,可分离出性质不同的组分:油质、胶质和沥青质。

其中油质是⽯油的主要组分,由碳氢化合物组成,为淡⾊粘性液体,荧光显⽰为天蓝⾊,可溶于⽯油醚、苯、氯仿、⼄醚、四氯化碳、⼆硫化碳、丙酮和酒精中,不能被硅胶等吸附。

胶质是粘性的或玻璃状的半固体或固体物质,颜⾊由淡黄、褐红到黒⾊,主要成分为芳⾹烃及含氧、硫、氮的⾮烃化合物,荧光显⽰为黄⾊、棕黄⾊或浅褐⾊,只能溶解于⽯油醚、苯、氯仿、⼄醚、四氯化碳等溶解性能较强的溶剂中,能被硅胶吸附。

沥青质是暗褐⾊⾄深黒⾊的脆性固体物质,为稠环芳烃和烷基侧链组成的复杂结构的⾼分⼦物质组成,荧光显⽰为褐⾊,不溶于⽯油醚及酒精,⽽溶于苯、三氯甲烷及⼆硫化碳等有机溶剂。

6、⽯油的主要物理性质有:1)颜⾊2)密度和相对密度3)粘度4)荧光性等。

7、天然⽓在地壳中的赋存形态主要有:⽓藏⽓、⽓顶⽓、溶解⽓、凝析⽓、天然⽓⽔合物和⽔溶⽓等。

8、⼲⽓:有时也称贫⽓,是指甲烷⽓含量很⾼,重烃含量很少,基本不含汽油蒸⽓的天然⽓。

湿⽓是指重烃⽓含量较⾼,甲烷⽓含量有所降低,可含有⼀定数量汽油蒸⽓的天然⽓。

9、19世纪70年代以来,对油⽓成因的认识基本上分为⽆机成油和有机成油学说两⼤学派。

⽆机⽣成说:A宇宙说:随着地球的冷凝,碳氢化合物被冷凝的岩浆吸收,最后凝结在地壳中形成⽯油。

B碳化物说:⾼温的碳和铁变为液态,反应映⽣成碳化铁,保存与地球深处,地下⽔向下渗透,与之反映⽣成碳氢化合物,上升到地壳即为⽯油。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个人总结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个人总结

⽯油地质学复习资料个⼈总结油⽓的⽣成与烃源岩⼲酪根概念:指沉积物不溶于⾮氧化⽆机酸、碱和有机溶剂的有机质。

油⽓⽣成的地质环境(有利于有机质形成和转化的地质环境:)①长期稳定下沉的⼤地构造背景(V沉积≈V沉降);②较快的沉积(堆积)速率;③⾜够数量和⼀定质量的原始有机质;④低能、还原岩相古地理环境⑤适当的受热和埋藏史。

2、岩相古地理条件:湖相、海相、海陆过渡相。

1)湖泊深⽔-半深⽔湖泊是陆相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区域,近海地带的深⽔湖盆最有利。

2)海洋3、古⽓候条件古⽓候条件直接影响⽣物的发育,温暖湿润的⽓候有利于⽣物的繁殖和发育,是油⽓⽣成的有利条件。

⼆、促使油⽓⽣成的理化条件促使有机质转化为油⽓的理化条件(物理、化学、⽣物化学条件)主要有:1、细菌作⽤:在沉积末期⾄成岩早期2、催化剂作⽤:主要中浅层(油⽓⽣成过程中,催化剂与分散有机质作⽤,改变有机质的原始结构,形成结构更稳定的烃类物质。

)1)、有机质随埋深加⼤,当温度达到⼀定数值时,开始⼤量向⽯油转化,这个温度称⽣油门限温度。

对应的深度称⽣油门限深度。

1、烃源岩(source rock):具备⽣油⽓能⼒,曾经⽣成并排出⾜以形成⼯业数量油⽓的岩⽯(1)、暗⾊泥岩和页岩,富含有机质及低价铁化合物,形成于低能乏氧的稳定⽔体。

(2)、碳酸盐岩类烃源岩:暗⾊、富含有机质的普通灰岩、⽣物灰岩和泥灰岩,形成于低能环境;隐晶-粉晶结构,多呈厚层-块状,⽔平层理或波状层理发育。

2、有机质丰度: 1.剩余有机碳 2.“A” 3.总烃3、⽣烃强度:指有效烃源岩分布范围内单位⾯积的⽣烃量。

4、烃源岩单位⾯积⽣烃量:Q i=C1 H i ρi g i油⽓⽔的成分和性质1、⽯油(Petroleum):指从地下深处开采出来的多组分混合物。

即指⽓态、液态、固态的以烃类为主的混合物,具天然产状。

2、原油(Crude Oil):是⽯油的基本类型,赋存在地下储集层内,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呈液态的。

石油地质学复习要点

石油地质学复习要点

基本要素1.流体(油,气,水)①石油概念: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元素组成:C,H,S(有害,评价石油质量),N,O,其他微量元素。

石油组成:馏分组成:原油在一定沸点区间蒸馏产生的各烃类化合物的混合物,分为重、中、轻馏分。

组分组成:石油在不同的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吸附情况,分为油质、胶质、沥青质。

化合物组成:饱和烃、芳烃、胶质和沥青{非烃:含硫、氮(生物标志化合物),氧(找油标志)}。

卟啉化合物(含氮)研究石油成因;咔唑化合物(含氮)研究油气运移,追踪路径;环烷酸(含氧)找油标志。

石油分类:重值降解原油,芳香型原油,石蜡型和石蜡-环烷原油,高腊原油。

物理性质:颜色(胶质、沥青质有关)、密度(API度、波美度)和相对密度(取决于胶质。

沥青质、及溶解气数量)、粘度(受温度压力和石油化学组成,影响石油在地下的流动和井中、管道中的流动速度)、荧光性(鉴定含油)、旋光性(石油有机成因)、溶解性、其它。

海相陆相区别:烃含量,高低腊,高低硫,V/Ni比,δ。

②天然气概念:可燃烃类气体。

产状:相态:聚集性天然气(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分散性天然气(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固态水合气)油藏分布:伴生气,非伴生气化学组成:烃类组成:干气(>95%),湿气非烃类组成:N2、CO2、H2S、H2、CO、Hg蒸气及惰性气体物理性质:相对密度、粘度、蒸汽压力、溶解性、扩散性。

③油田水概念:油田区域下的地下水。

(来源:沉积水,渗入水,转化水,深成水)形成:沉积水,有机成因水化学组成:无机,有机(烃类,酚类,有机酸【环烷酸,水化学找油标志】) 油田水划分:苏林分类(以Na 、Mg 、Cl 和SO 4离子的含量)稳定碳、氢同位素:利用石油的碳同位素曲线解决成油环境、油源对比、及化石演化的问题,石油的碳同位素曲线有助于天然气成因类型的确定。

油气显示:油气显示评价:评价油气显示与油气藏关系。

油气显示评价主要依据油气显示成因类型。

石油地质学复习笔记(DOC)word版本

石油地质学复习笔记(DOC)word版本

石油地质学复习笔记(D O C)石油地质学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1、石油(又称原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加热蒸馏,将石油切割成不同沸点范围(即馏程)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

3、石油的族分(族组成):石油化合物由于分子结构的差异,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

石油的组分根据有机溶剂中的选择溶解,可将石油沥青质类分为四组分:(1).油质:溶于石油醚而不被硅胶吸附的部分。

主要是由饱和烃和一部分低分子量芳烃组成的淡色粘性液体或蜡状固体。

(2).苯胶质:用苯从硅胶中解析的产物。

(胶质)分子量300-4000,非烃、芳烃、暗色胶状混合物。

(3).酒精-苯胶质:用酒精-苯从硅胶中解析的产物(胶质)分子量300-1000,非烃,暗色胶状混合物。

(4).沥青质:溶于氯仿而不溶于石油醚或正己烷的部分。

非烃,分子量更高(上千甚至上百万);结构更复杂,暗褐色-黑色沥青状无定形固体。

4、石油的烃类组成:(1)烷烃:①正构烷烃: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构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为正构烷烃分布曲线②异构烷烃(2)环烷烃:(其含量与成熟度有关)(3)芳香烃:(含有苯环结构,属不饱和烃。

根据其结构不同可分为单环、多环、稠环三类芳香烃。

)5、石油的非烃组成:(主要是含硫、氮、氧三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主要集中在石油的高沸点馏分中。

)(1)含硫化合物:最重要的非烃化合物,存在于中、重馏分中。

主要有硫醇(-SH)、硫化物(-S-)(包括硫醚 R-S-Rˊ、环硫醚)、二硫化物(-S-S-)以及噻吩衍生物。

此外,还有元素硫、硫化氢。

硫来自有机物的蛋白质和围岩的含硫矿物石膏等。

含硫量大于2%的石油称为高硫石油;低于0.5%的称为低硫石油;介于0.5%~2%之间的称为含硫石油。

高等石油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石油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石油地质学知识点总结绪论第一章现代油气生成理论第二章输导体系与油气运移第三章油气聚集过程与成藏期第四章断层与油气聚集与运移第五章油气藏封盖保存理论第六章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与油气成藏第七章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学第九章天然气地质学进展绪论:现代油气生成理论(未熟低熟油理论、煤成油理论)油气运移聚集理论(优势通道、输导体系)流体封存箱与成藏动力学(异常压力与成藏、幕式成藏)油气藏封盖保存理论(盖层与断层封闭理论)天然气成藏理论(晚期成藏、动态成藏、深盆气与煤层气成藏理论)含油气系统与油气成藏系统第一章现代油气生成理论一. 干酪根热降解成烃理论要点:在成岩作用晚期,有机质主要由干酪根组成,热降解形成大量油气;干酪根是石油的主要前驱物质;沉积岩必须达到一定埋深(温度),即门限深度(温度),才能大量生成石油;油气生成数量取决于干酪根的类型及其所经历的地质时间和温度。

四个阶段:(1)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低成熟演化阶段,主要为活跃细菌作用,生成生物甲烷和少量二氧化碳和水。

生物单体转化为干luo 根。

后期生成少量液态石油。

(2)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成熟演化阶段,主要为粘土矿物的热催化作用,热力使干luo根化学键大量断裂,转化为大量烃类。

生油窗。

(3)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高成熟演化阶段,残余干LUO根和大分子液态烃,在热力作用下,生成水、二氧化碳、氮气等。

低分子量烃类转化为凝析气,采至地表,为凝析油。

(4)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过成熟演化阶段,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剩余干LUO根,裂解,生成碳沥青、石墨。

液态烃和重烃在热变质作用下,转化为甲烷。

干酪根热降解成烃理论在勘探中卓有成效。

存在问题:(1)忽略了成岩-深成作用早期沉积岩中可溶有机质对油气形成的的贡献;(2)不能很好地解释在生油门限以上形成的大量未熟石油。

二、低熟油理论1. 低熟油基本概念(Immature oil)低熟油: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石油。

石油地质学复习重点

石油地质学复习重点

1.砂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及成因。

1)砂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包括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

(2)原生孔隙有粒间孔、粒内孔,是沉积作用过程形成的;(3)次生孔隙有铸模孔、粒内孔、晶间孔,是成岩作用过程形成的;裂缝,可以是构造、压实、脱水和成岩作用过程形成的。

2.储集层的物理性质及包括哪些内容。

储集层的物理性质通常包括其孔隙性,渗透性和孔隙结构以及非均质性,其中孔隙性和渗透性是储集层的两大基本特征,也是衡量储集层储集性好坏的基本参数3.按孔隙大小可分为几种类型。

答根据岩石中孔隙的大小及其相对流体的作用不同可将空些分为三种类型: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

(1)超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大于0.5mm裂缝宽度大于0.25mm.在自然条件下,流体在其中自有流动,服从静水力学的一般规律(2)毛细管孔隙:管型孔隙直径介于0.5—0.0002mm之间,裂缝宽度介于0.25-0.0001mm 流体在这种孔隙中,由于受毛细管阻力的作用。

已不能自有流动,只能在外力大于毛细管阻力的情况下,流体才能在其中流动(3)微毛细管孔隙:管型直径小于0.0002mm,微裂缝小于0.0001mm.在这种孔隙中,由于流体与周围介质分子之间的巨大引力,要使流体移动需要非常高的压力梯度,这在油层条件下是不能做到的4.定量描述孔隙结构的参数有哪些。

答(1)排驱压力,孔隙中最大连通孔隙相应的毛细管力(2)孔隙半径集中范围及百分含量。

(3)饱和度中值压力(4)最小非饱和孔隙百分数5.如何评价储集岩的物性。

答6.影响砂岩储集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1)沉积作用:岩石矿物成分,碎屑颗粒排列方式,颗粒粒度,分选,磨圆,杂基含量(2)成岩作用:压实作用,溶解作用,胶结作用(4次生孔隙形成7.如何评价储层孔隙结构。

8.影响碳酸岩储集性的因素。

答(1)碳酸盐岩的溶解性(2)地下水溶解能力(3)气候,地貌。

构造条件(4)其他成岩后生作用,白云岩化,重结晶,去白云石化作用9.盖层的封闭机制。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标准层——岩性特殊、岩层稳定、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岩层。

、干酪根——油母质,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生储盖组合——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在时间、空间上的组合形式或配置关系。

、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地温级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

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

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油气田——是指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如果在这个局部构造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只有气藏,称为气田。

、地温梯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

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

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可采储量——在目前工艺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油量。

、断点组合——把属于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联系起来,全面研究整条断层的特征,这项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储集层——凡是可以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

圈闭中只聚集了油,就是油藏,只聚集了气,就是气藏;既有油又有气,则为油气藏。

、岩性标准层——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为便于项目组进行统一的描述,对勘察区域的岩性进行总体分层、编号以及对颜色、性状、物理力学性质等的描述,形成统一模板,即岩性标准层。

、沉积旋回——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地温梯度。

、含油气盆地——发生过油气生成作用,并富集为工业油气藏的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是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表面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的洼陷区域。

、异常地层压力——地层压力是作用于地层孔隙空间流体上的压力。

正常地层压力可由地表至地下任意点地层水的静水压力来表示;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影响,作用于地层孔隙流体的压力很少等于静水压力,通常我们把背离正常地层压力趋势线的底层压力称之为异常地层压力。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石油地质学复习整理》绪论一、简答题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的科学问题:①油气成因问题②油气成藏问题③油气分布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问题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一、名词解释1.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掩饰空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广义:自然界的一切气体;狭义: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主要是烃类气体。

3.油田水广义: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 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4.δ13C1碳的一种稳定同位素,δ13C值有助于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

二、简答题1.石油可以分离为哪几种族组分?可分为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四种族分2.石油中包含哪几种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主要元素:碳和氢次要元素:硫、氮、氧3.石油中包含哪几类烃类化合物和非烃化合物?烃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非烃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4.天然气中含有哪些主要的烃类气体和非烃气体?烃类气体:甲烷为主,重烃为次,重烃以乙烷和丙烷最为常见非烃气体:N2,CO2,H2S,H2,CO,SO2,和汞蒸气等5.在苏林分类中,地层水被划分为哪几种类型?油田水主要为何种类型?说明不同类型的地层水反映的地层封闭条件。

地层水划分为:NaHCO3型、Na2SO4型、MgCl2型、CaCl2型;油田水主要为CaCl2型NaHCO3型和Na2SO4型形成于大陆环境、Mg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海洋环境、Ca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深成环境;地层封闭性:CaCl2>NaHCO3>MgCl2>Na2SO4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一、名词解释1,储集层: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空隙,能使流体储集,并在其中渗透的岩层都称为储集层。

2,盖层:盖层是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石油地质基础复习总结

石油地质基础复习总结

第一章地球概论1.盆地:四周是山地或高原、中央相对下凹且较平坦(平原或丘陵)的地形称盆地。

2.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m所增加的温度,用℃表示。

3.莫霍面:位于地表以下数公里到30-40km,纵波速度升高,具有全球性,大陆深,海洋浅。

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

4.古登堡面:地表以下2900km,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由升高变为降低,位于高密度固体地幔与具有液态外核的地核之间的界面。

5.地壳运动:由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引起的地壳岩石发生变形、变位的一种机械运动,又常称构造运动。

6.机械沉积作用:指在搬运过程中,碎屑的重力大于搬运介质的搬运力(曳引力、浮力等)时产生的沉积作用。

7.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由于被搬运的碎屑颗粒本身的矿物成分、密度、大小和形状等均有所不同,因而在搬运力发生变化产生沉积作用时,大都会发生根据其本身的特征按—定顺序分选沉积下来的作用。

第二章矿物1.矿物:自然产出的、内部质点排列有序的、可用一定化学式表示的均匀固体。

2.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有一定结晶构造和几何外形的固体。

(矿物是晶体)。

3.矿物的光学性质:颜色(选择吸收、混合色)、条痕(粉末颜色)、光泽(反射光线能力)、透明度(可见光透过程度)。

4.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解理(矿物受力后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断口(矿物受力后在任意方向上裂成的凹凸不平的面)。

第三章岩浆岩与变质岩1.岩浆:是地球深处天然产出的高温、高压、含大量气体挥发组分,复杂的硅酸盐熔融体。

2.岩浆岩分类:酸性(>65%)、中型(52-65%)、基性(45-52%)、超基性(<45%)。

3.岩浆作用:指岩浆的形成、演化、运移直到冷凝形成岩石的全部过程。

4.岩浆作用类型:喷出活动、浸入活动(深成浸入、浅成浸入)。

5.变质作用:指原有的岩石在地下一定深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在保持固态的条件下发生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的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考点总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考点总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考点总结第一部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概论一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油气藏。

油气藏不仅是油气地质勘探人员从事油气助探的直接对象,而且也是油气地质研究人员进行油气成因、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等油气地质理论研究的基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理沦和假说,均来源于实跋并直接指导实践;是根据对已知的油气藏的研究、总结出来的实践成果,并又在油气藏的勘探实践中得到检验。

油气藏的研究是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核心内容。

石油地质学的内容1.本学科研究的物质主体:石油、天然气及其伴生的油田水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油气形成的地质学原理:油气成因。

3.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生油岩,储集岩,盖岩,油气运移、聚集与保存条件。

4.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及各地质条件间的相互联系:含油气盆地和含油气系统。

5.对油气藏特征和规律的人工再现:油气藏建模。

二天然气:按相态可以分为游离气、溶解气(溶于油和水中)、吸附气和固体水溶气;按分布特点分为聚集型和分散型;按与石油产出的关系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

(1)聚集型天然气游离气是常规气藏中天然气存在的基本型式。

游离天然气可以是气藏气、气顶气和凝析气。

气藏气是指在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单独天然气聚集。

巨大的非伴生气藏(田),是气藏气的主体。

气顶气是指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位居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凝析气是一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特殊的气藏气。

在地下较高温度、压力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或以液态分散(溶解)于气中,呈单一气相存在,称之为凝析气。

采出后因地表温度、压力较低,其中凝析油呈液态析出,与天然气分离。

这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气藏,称为凝析油气藏,常简称为凝析气藏,或凝析油藏。

(2)分散型天然气分散型天然气主要以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致密地层气和固态气水合物赋存。

油井地质知识点总结归纳

油井地质知识点总结归纳

油井地质知识点总结归纳地质学是石油工程师必须了解的重要学科之一,它对于石油勘探和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油井地质知识点总结如下:1.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壳的组织和形态,主要包括构造运动、构造动力和构造形态。

了解地质构造有助于研究油气成藏条件和分布规律,指导勘探工作。

2.地层地质:地层是地球地壳中的岩层,是地质构造研究的主要对象,地层地质研究有助于了解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条件。

3.沉积地质:沉积地质是研究地球表面层沉积岩的地质学科,通过了解地层的沉积环境和沉积岩性进行油气勘探。

了解沉积地质有助于预测油气成藏条件和优选勘探目标。

4.构造地质:构造地质研究地质构造对地层和岩石的变形关系,以及构造对石油、天然气藏的影响。

构造地质是油气勘探开发的基础理论。

5.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是对油气藏的分布和成藏条件进行研究,了解油气的形成和成藏机理,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6.钻井地质学:钻井地质学主要研究在地下勘探过程中通过岩心、岩屑、钻井液等方法研究油气层的地质特征。

7.岩石地理学:岩石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质现象和岩石环境演化的科学,了解岩石的成分和分布,为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依据。

8.地震地质学:地震地质学是利用地震波对地下构造进行勘探和研究的科学,通过地震勘探可以了解地下构造特征和预测油气成藏条件。

9.油气田地质学:油气田地质学主要研究石油、天然气的地质特征和储量,通过了解储层岩石和流体性质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10.勘探地质学:勘探地质学是对地质体进行探测的科学,通过地质勘探了解地下构造特征和石油、天然气的分布规律。

总之,地质学是石油勘探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只有掌握了地质学原理和方法,才能更好地指导石油勘探和开发工作。

希望石油工程师们能认真学习地质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地质学水平,为石油勘探开发做出更大的贡献。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知识分享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知识分享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第一章钻井地质一、主要概念1、参数井:地层探井、区域探井-指在区域勘探阶段部署的,主要了解各一级构造单元的地层层序、厚度、岩性、石油地质特征(生、储、盖及其组合,获取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为物探解释提供参数而钻的探井。

2、预探井:指在圈闭预探阶段,在地震详查的基础上,以局部构造(圈闭)或构造带等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取得储集层物性资料、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而钻的探井。

3、评价井:指在地震精查或三维地震的基础上,在已获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为详细查明油气特征,评价油气田的规模、产能、经济价值,计算探明储量等而钻的探井。

4、开发井:指根据编制的该油气田开发方案,为落实探明储量、完成产能建设任务,按开发井网所钻的井。

5、调整井:指油气田全面投入开发若干年后,根据开发动态及油气藏数值模拟资料,为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及采收率,需要分期钻一批调整井;根据油气田调整开发方案加以实施。

6、钻时:每钻进一定厚度岩层所需要的时间,单位min/m。

7、定向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有控制地使井身沿着设计的方向和路线钻达预定的目的层段和井下目标(靶位)的井。

8、岩心收获率:岩心长度占取心进尺的百分比。

9、岩屑迟到时间:岩屑从井底返回井口的时间。

10、泥浆录井:根据钻井液性能的变化及槽面显示推断井下是否钻遇油气水层和特殊岩性的方法。

二、问答题1、简述定向井的主要用途,图示说明井身剖面基本类型。

纠正已钻斜的井眼成一个垂直的井身,对落鱼等井下障碍物进行侧钻,在不可能或不适宜安装钻机的地面位置的下边钻油井,为扑灭大火、压住井喷等而设计的井—抢险井或救险井,在一个井场、钻井平台或人工岛上,钻几口、几十口井、丛式井—海上油田、地面受限制的沙漠、沼泽等地,最大井斜角接近或达到90°,且有水平延伸的井--水平井。

I型井身剖面;Ⅱ型井身剖面(S形曲线井身剖面);Ⅲ型井身剖面(见图)2、简述影响钻时的主要因素及钻时录井的主要用途。

石油地质学要点整理

石油地质学要点整理

绪论1、石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阐述油气在地壳中的形成过程,产出状态以及分布规律2、1)研究石油的基本特征:包括石油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以及石油伴生物——天然气及水的基本特征。

2)研究油气的生成:包括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是什么,这些原始物质是在什么环境和什么因素作用下演化为石油的等。

3)研究油气运移规律:包括引起油气运移的动力有哪些,油气运移时的状态如何等等。

4)研究油气聚集的条件及各种油气藏的特征。

5)研究油气藏聚集破坏的因素及再次运移聚集的规律性。

3、石油地质学的三大基石:盆地构造、盆地沉积、石油探测技术三方面的知识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第一节石油的成分和性质1、石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在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含有数量不等的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

在相态上以液态为主,溶有大量烃气及少量非烃气,并溶有数量不等的烃类和非烃类的固态物质)石油中C、H两元素占绝对优势。

次为O、N、S。

2、石油中的化合物组成归纳起来,主要可分为烃和非烃两大类,具体包括:(烃类)①正构烷烃;②异构烷烃;③环烷烃;④芳香烃;(非烃类)⑤含氮、硫、氧化合物。

3、在石油烷烃中,异构烷烃中最重要的是异戊间二烯型,该烷烃是生物成因标志化合物,应用最多的是植烷和姥鲛烷。

同源的石油所含异戊间二烯型烷烃类型和含量都十分相近,常用于油源对比。

4、用环戊烷和环己烷的比值可以估计石油生成时的地下温度,比值高,成生温度低,否则相反。

在原油中,多环环烷烃的含量随成熟度增加而明显减少,高成熟度原油以1-2环烷烃为主。

5、石油样品中I、II类初级氢原子的丰度比值称为芳烃结构分布指数,简称ASI值。

这一特征值可直接用于鉴定有机质成熟度。

成熟生油岩的ASI值>0.86、石油中的非烃是指石油所含的硫、氮、氧及金属原子的化合物,它们对石油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卟啉,是石油成因分析的有力证据。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石油地质学的概念与任务1. 概念: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及分布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旨在揭示油气藏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2. 任务:(1)资源评价:评估油气资源的潜力和分布,为国家和企业制定能源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油气藏勘探: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法,寻找新的油气藏,提高勘探成功率。

(3)油气藏开发:研究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

(4)环境保护:研究油气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实现油气田的可持续发展。

二、石油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 地质方法:(1)野外调查:观察地质现象,收集地质资料,分析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

(2)岩心描述:对钻井取出的岩心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岩石性质和油气显示。

(3)地质构造分析: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

2. 地球物理方法:(1)地震勘探:利用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特性,探测油气藏的位置和规模。

(2)重力勘探:通过测量地球重力场的变化,推测地下地质结构和油气藏分布。

(3)磁法勘探:分析地球磁场的异常,识别地质构造和油气藏。

3. 地球化学方法:(1)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有机质的类型、丰度、成熟度等,判断油气生成潜力。

(2)同位素地球化学:利用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研究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岩石和流体的元素含量,探讨油气藏的成因。

4. 数学与计算机方法:(1)油藏数值模拟:模拟油气藏的物理过程,预测油气藏的开发动态。

(2)地质统计学: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地质数据的分布规律和不确定性。

(3)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和分析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为油气勘探提供支持。

三、石油地质学的发展简史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石油地质学起源于对石油露头和浅层油气藏的研究。

石油地质知识总结

石油地质知识总结

石油的经类组成:碳和氢两种主要元素以各种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石油中。

这些碳氢化合物按本身结构不同可分为烷燃、环烷炷和芳香炷三类。

天然气的产状:1、气藏气2、气顶气3、页岩气4、煤层气5、油熔气6、水溶气7、天然气水合物有效渗透率又称相对渗透率,是指在储集层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是指岩石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之比值。

按盖层的岩性划分膏盐类盖层、泥质类盖层、碳酸盐类盖层按盖层分布范围分类区域性盖层、局部盖层圈闭的大小和规模决定着圈闭储集油气的能力,圈闭的大小主要与圈闭的溢出点、闭合面积、闭合高度有关等参数有关。

与其他类型的油气藏比较,主要以裂缝性储集层为主的油气藏常有如下特点:(1)油气藏常呈块状:虽然裂缝性油气藏储集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很复杂,而构造餐缝的发育常可把各种类型的孔隙、裂隙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孔隙一一裂隙体系,把原来五相隔绝的裂隙、孔隙、晶洞、溶洞等储集空间沟通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储集空间网络,其中聚集油气后所形成的油气藏也呈块状,具有共同的油水界面、统一的压力系统。

(2)油气藏一般为背斜油气藏:裂缝性储集层的裂缝多数都是构造成因的,其圈闭和油气藏在形态上往往是背斜。

尽管也有一些裂缝性储集层的形成与断层有密切关系,但其形成的油气藏规模要比裂缝性背斜油气藏小得多,重要性也差得多。

(3)以碳酸盐岩储集层为主:裂缝性储集层往往是一些脆性较强的岩石类型,其中以碳酸盐岩储集层最多。

我国四川盆地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碳酸盐岩油藏以裂缝性油气藏最为普遍,波斯湾盆地扎格罗斯山前坳陷下中新统一渐新统阿斯马利灰岩中的油藏也都是裂缝性储集层。

(4)钻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在裂缝性油气藏的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空、钻井液漏失和井喷现象。

据我国四川盆地叠系、三叠系裂缝性气藏44 口主要产气井的不完全统计,发生放空、漏失和井喷的约有37 口,占总井数的84%。

石油地质学重点整理

石油地质学重点整理

第1章石油概念:石油(Petroleum)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少量杂质组成的液态可燃矿产)类型:石蜡型、环烷型、石蜡-环烷型、芳香-中间型、重质降解原油(芳香沥青质型、芳烃环烷型)逆蒸发原理: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形成凝析气。

当油层中烃类系统的温度(或压力)介于临界温度(或压力)和临界凝析温度(或压力)区间,凝析油发生的等温增压(或等压降温)反常气化现象。

烃类纯物质的相态:在温度一定时,随压力增加,体积缩小,到达露点A后,压力不变而体积继续缩小,直到泡点B后,压力增大体积变化甚微,露点A为开始液化的点,泡点B为完全液化的点,A-B为气液两相共存区段,其对应的压力为饱和蒸汽压,大小取决与温度,温度升高,A-B线段逐渐缩小,直到临界点K。

多组分烃类相态及凝析气藏的形成:多组分烃类物系相态图与烃类纯物质的相态图不同,其露点线和泡点线交绘于临界点K,所围区域为气液两相共存区,临界凝析压力点K2和临界凝析温度点K1之间为逆凝析区,在该区内,低压条件下(B3)为气态,压力增大到(B2)后,压力增大液相反而减小,到B1点则完全气化,这与正常蒸发概念完全相反,称为逆蒸发,相反的过程称为逆凝结,凝析气(油)藏的形成正是逆蒸发(逆凝结)相态转变的结果。

临界凝析温度点K1:多组分相态中,不管压力多大,凡高于此温度便不能形成液体。

临界凝析压力点K2:多组分相态中,不管温度高低,凡高于此压力便不能形成气体。

海陆相石油的区别第2章总孔隙度(绝对孔隙度)(total/absolute porosity ):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总体积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100t ⨯=Φr tp V V有效孔隙度(effective porosity )岩样中相互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空间总体积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100e ⨯=Φr cp V V常简称为“孔隙度”;储量计算的重要参数;储集层大多在10-20%碎屑岩孔隙类型Schmidt 等参照研究程度较高的碳酸盐岩孔隙类型(结构类型),结合碎屑岩的具体特点,将碎屑岩中孔隙类型分为5种类型:1)粒间孔隙局限于粒间的孔隙。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石油和天然气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石油和天然气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化石能源,对于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们不仅是能源的主要来源,还是化学工业、农业、医药、制冷和运输等行业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需求持续增加,导致资源紧张和价格波动。

因此,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1.2 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发展简史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就有关于石油和天然气的记载。

20世纪初,我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开展油气资源的调查和勘探。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50年代,发现了大庆、胜利等大型油田,使我国成为石油生产大国。

此后,我国在陆地和海域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形成了多个重要的油气产区。

1.3 世界油气地质与勘探发展简史世界油气地质与勘探的发展历程与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密切相关。

19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煤油作为照明燃料,推动了石油勘探的兴起。

随着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石油需求激增,促使勘探技术不断进步。

20世纪初,地质学家们提出了油气成因理论,为油气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后,地震勘探、钻井技术、油气藏评价等技术的突破,使得油气勘探领域不断扩大,发现了大量油气田。

第二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基本特征2.1 石油的元素组成石油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主要由碳(C)和氢(H)两种元素组成,碳的含量约占83%至87%,氢的含量约占11%至14%。

此外,石油中还含有少量的硫(S)、氮(N)、氧(O)和微量金属元素等。

2.2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石油中的化合物主要包括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

烷烃是石油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主要包括甲烷、乙烷、丙烷等。

环烷烃包括环戊烷、环己烷等。

芳香烃包括苯、甲苯、二甲苯等。

2.3 石油的馏分组成与组分组成石油可以通过蒸馏分离成不同的馏分,主要包括:轻馏分(液化石油气、汽油)、中馏分(柴油、煤油)、重馏分(润滑油、沥青)和残余油(重油、渣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地质学学习课程知识点总结————————————————————————————————作者:————————————————————————————————日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油田水一、名词解释石油、石油的灰分、组分组成、石油的比重、石油的荧光性;天然气、气顶气、气藏气、凝析气(凝析油)、固态气水合物、煤型气、煤成气、煤层气;油田水、油田水矿化度二、问答题1. 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

2. 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

3.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4. 简述Tissot和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

5. 简述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

(如何鉴别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6. 描述石油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7. 简述天然气依其分布特征在地壳中的产出类型及分布特征。

8. 油田水的主要水型及特征。

9. 碳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第二章油气生成与烃源岩一、名词解释沉积有机质、干酪根、成油门限(门限温度、门限深度)、生油窗、烃源岩、有机碳、有机质成熟度、氯仿沥青“A”、CPI值、TTI法(值);二、问答题1.沉积有机质的生化组成主要有哪些?对成油最有利的生化组成是什么?2.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

3.论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及其勘探意义。

(试述干酪根成烃演化机制)4.试述有机质成烃的主要控制因素。

(简述时间—温度指数(TTI)的理论依据、方法及其应用。

)5.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环境(地质条件)。

6.天然气可划分哪些成因类型?有哪些特征?7.试述生油理论的发展。

8.评价生油岩质量的主要指标。

9.油源对比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指标有哪几类?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一、名词解释储集层、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有效(相)渗透率、相对渗透率、孔隙结构、流体饱和度、砂岩体、盖层、排替压力二、问答题1.试述压汞曲线的原理及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

2.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地质条件(因素)。

(简述碎屑岩储集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影响储油物性的因素。

)3.碎屑岩储集层的沉积环境(储集体类型)及主要物性特征。

4.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碳酸盐岩储集层按储集空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其物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5.试述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及物性影响因素的区别。

6.简述盖层封闭作用的主要机理。

第四章圈闭和油气藏一、名词解释油气圈闭、油气藏、构造圈闭(油气藏)、背斜圈闭(油气藏)、断层圈闭(油气藏)、裂缝性背斜圈闭、刺穿圈闭、地层圈闭(油气藏)、不整合圈闭(油气藏)、岩性圈闭(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闭合高度、油气藏高度、流体势;二、问答题1.简述度量圈闭和油气藏的参数。

2.简述圈闭、油气藏类型划分的依据及主要类型。

3.试述背斜油气藏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4.断层油气藏形成的机理、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

5.论述断层封闭的因素及其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6.试述地层油气藏类型、特点及其分布。

7.简述岩性油气藏的主要类型及形成的沉积背景。

8.试述古潜山油气藏与基岩油气藏的异同点。

9.水动力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

第五章石油及天然气运移一、名词解释油气运移、油气初次运移、油气二次运移、异常(高)地层压力、排烃效率、生油岩有效排烃厚度、浮力二、问答题1.论述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因素。

2.论述异常高压产生的原因及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3.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有哪些?其相态演变方式。

4.解释油气初次运移的途径及方式。

5.油气二次运移中质点的受力情况(即运移机理)。

6.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及疏导体系有哪些?7.试述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取决于哪些因素。

8.根据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分析含油气盆地中有利的远景区。

9.油气二次运移中油气性质的变化。

第六章油气藏的形成一、名词解释油气聚集、成烃坳陷、(有利)生储盖组合、有效圈闭;临界温度、临界压力二、问答题1.试述油气差异聚集的条件、特点及意义。

(根据油气差异聚集的原理论述盆地中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2.论述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条件。

3.试述生储盖组合的类型及形成大型油气藏必须具备的生储盖组合条件。

4.简述凝析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5.简述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方法。

6.简述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因素。

第七章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一、名词解释沉积盆地、含油气盆地、一级构造单元、二级构造单元、三级构造、含油气系统、油气聚集带、油气田二、问答题1.含油气盆地的基底、周边类型。

2.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单元划分。

3.以地球动力学背景考虑其所处的板块位置,含油气盆地可分为哪些类型?4.试论(大陆)裂谷型盆地(如渤海湾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5.试述前陆盆地油气藏类型及其形成条件、分布规律。

6.试从大地构造观点来分析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分布特征及其油气聚集类型。

7.简述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内容。

第八章油气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一、名词解释地温梯度、地层压力、均—化温度二、问答题1.从油气藏形成理论论述油气在地壳中的分布。

2.论述油气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3.为什么三角洲沉积体系是形成油气聚集最有利的地质环境?4.论述不整合面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石油地质学课程知识点总结一、绪论1、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的特点:石油热值高,比重低。

石油燃烧充分且易引燃。

具流动性。

开采容易,成本低,投产快。

用途广泛。

3、石油的作用:工业的血液工业食粮良田沃土战略资源4、学习石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形成原理、产出状态、分布规律,用以指导油气田的调查、勘探,以便更有效地发现和探明地下油气藏。

5、石油地质学的内容:生、储、盖、圈、运、保6、石油地质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强,需要的知识面广,必须全面地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水文地质学和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才能深入认识和掌握油气藏的特征,真正学好石油地质学。

二、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1、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 :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组成石油的元素组成:碳、氢、氧、氮、硫灰分: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石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苯胶质、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和非烃化合物及沥青质。

原油的成熟度:未成熟的石油,主要含大分子量的正构烷烃;成熟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分子量的正构烷烃;降解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小分子量的正构烷烃;原油中大于四环的环烷烃一般具有很高的旋光性,所以没成熟的原油旋光性高。

3、石油的物理性质颜色:从白色、淡黄、黄褐、深褐、墨绿色至黑色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一般介于0.75~0.98之间。

通常把比重大于0.90的称为重质石油;小于0.90的称为轻质石油。

石油的粘度:代表石油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内摩擦力大小。

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但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凝固和液化:石油凝固和液化的温度范围是随其组成而变化的,无固定数值。

凝固点:原油失去流动能力的最高温度称为凝固点。

含高分子的烃越多,凝固点越高。

导电性:石油是不良导体,在地下属高电阻。

4、石油的分类代表性的分类方案是Tissot和Welte(1978)提出的,该分类采用三角图,以烷烃、环烷烃、芳烃+N、S、O化合物作为三角图解的三个端元。

分为六种类型。

5、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海相以芳香—中间型和石蜡—环烷型为主,饱和烃占25—70%,芳烃占25—60%。

含蜡量低含硫量高V/Ni>1碳同位素δ13C值>-27‰陆相以石蜡型为主,饱和烃占60—90%,芳烃占10—20%。

含蜡量高含硫量低V/Ni<1碳同位素δ13C值<-29‰7、天然气: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

石油地质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8、凝析气藏和湿气气藏的区别:凝析油中含大量的轻质烃类,重质烃类较少,呈淡黄色,刚开采是伴生气较多,随着气藏不断开采,伴生气越来越少;湿气气藏含的气体多,凝析气藏含的气体少8、天然气的物理性质:比重:在标准状态下,单位体积天然气与同体积空气的重量比,即天然气的比重。

粘度:天然气的粘度与其化学组成及其所处的环境有关。

蒸气压力:气体液化时所需施加的压力称蒸气压力。

溶解性:在相同的条件下,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热值:每立方天然气燃烧时所发出的热量称为热值9、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油田水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三、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1、储集层: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储集层中储集了油气称含油气层;投入开采后称产层。

2、储集层的基本特征是具孔隙性和渗透性按岩石孔隙大小,有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三类。

原生孔隙是指:沉积作用过程中碎屑颗粒与颗粒之间的支撑作用形成的孔隙,如粒间孔隙。

次生孔隙是指在成岩作用过程中或成岩以后形成的孔隙,如溶蚀孔隙.3、绝对孔隙度和相对孔隙度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是衡量岩石孔隙的发育程度。

有效孔隙度:指彼此连通的,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液体在其中流动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4、渗透性:指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

对于储集层而言,指在地层压力条件下,流体的流动能力5、岩石的渗透率,国际单位为μm2,常用单位为达西6、绝对渗透率绝对渗透率: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K。

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油气水分别用Ko、Kg、Kw表示。

相对渗透率:对每一相流体局部饱和时的有效渗透率与全部饱和时的绝对渗透率之比值,称为该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

7、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以及相互关系。

8、压汞曲线法原理:由于孔喉细小,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的流体同处于岩石孔隙系统中或通过岩石孔隙系统渗流时,必然发生毛细管现象,产生一个指向非润湿相流体内部的毛细管压力Pc。

方法:在不同压力下,把非润湿相的汞压入岩石孔隙系统中,根据所加压力与注入岩石的汞量,绘出压力与饱和度关系曲线,称为毛细管压力曲线或压汞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