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前期恶政之三:圈占土地
清朝土地制度

清朝土地制度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土地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
清朝初期,统治者通过大规模的圈地,将大量土地分配给满族贵族和八旗子弟。
圈地的范围广泛,导致大量汉族农民失去了土地,被迫流离失所。
这种圈地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矛盾。
同时,清朝依然实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地主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土地,使得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许多农民沦为佃农,遭受地主的剥削。
清朝的土地还分为官田和民田。
官田包括皇室庄田、旗地、屯田等。
皇室庄田是供皇室享用的土地;旗地则是分配给八旗子弟的土地;屯田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民田则是指农民所拥有的土地,但实际上大部分民田也被地主所控制。
在土地的经营方式上,租佃制是最为常见的。
佃农向地主租种土地,缴纳地租。
地租形式多样,有实物地租、货币地租等。
地主往往会凭借对土地的所有权,对佃农进行苛刻的剥削,要求高额的地租,并对佃农的生产和生活进行严格的控制。
清朝政府也对土地进行了一定的管理和登记。
通过鱼鳞册和黄册等手段,记录土地的占有和使用情况,以便征收赋税。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官吏的腐败和土地兼并的不断发展,这些登记制度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土地的真实情况,导致赋税的不公平和政府财政的困难。
为了保障农业生产,清朝政府也采取了一些鼓励垦荒的政策。
对于新开垦的土地,给予一定期限的免税优惠,以吸引农民开垦荒地。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耕地面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土地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
尤其是在晚清时期,外国列强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大量农民破产,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总的来说,清朝的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也给广大农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成为清朝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根源。
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制度,最终也加速了清朝的衰落和灭亡。
清朝土地制度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年高三上期历史期末考试网上在线做题

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年高三上期历史期末考试网上在线做题选择题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
这反映出当时A. 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B. 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C. 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D. 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答案】A【解析】根据“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按照时令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可知,先秦时期,官方重视农业生产,故A正确;材料反映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无法体现自然科学的发展,材料也没有涉及争霸战争,排除B、C;材料反映官方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无法体现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排除D。
选择题董仲舒主张,“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下所同有也。
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
”这一主张传承了A. 孔子的民本思想B. 荀子的治国思想C. 孟子的义利主张D. 墨子的兼爱思想【答案】B【解析】西汉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材料“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体现重视赏罚,是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融合,与荀子的王霸并用的治国思想一致,故B正确;孔子的民本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孟子的义利主张与“庆赏罚刑”的主张不符,排除AC;墨子的兼爱思想主张互相关爱,不涉及“庆赏罚刑”,排除D。
选择题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利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 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B. 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C. 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D.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刺史是西汉设立的负责监察的官员,“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权利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说明刺史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行政长官,故A正确;建立监察区的目的是监督地方官员,更有利于中央集权,不是强化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材料反应的是刺史职能的变化,由监察官变为地方行政长官,并非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故C 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军阀割据”局面形成,故D项错误。
浅析满清中前期的十六大恶政

浅析满清中前期的十六大恶政东边四号内容提要:满清中前期,恶政累累——恶政之一:屠戮俘掠;之二:强占北京内城,建立“满城”;之三:圈占土地;之四:移植奴隶制,且长期保留奴隶制毒瘤;之五:推行满清一族专政;之六:剃头易服;之七:禁海,强逼“迁海”;之八:把程朱理学推向极端,实行思想文化专制;之九:大兴文字狱;之十:借编纂《四库全书》之名,毁灭华夏文化;十一:乾隆把皇帝集权推向独裁;十二、十三:禁矿与限造船只;十四:遏制工商;十五:宫锁西学,蔑视科技;十六:闭关锁国。
诸多恶政犹如一黑色链条,牢牢捆住中华。
恶政毁灭中华,使中华大幅度绝对倒退,恶政桎梏中华,使中华大节量相对倒退,直至把中华拖进落后深渊,注定中华后来挨打受屈辱。
恶政之五是万恶之源,恶政之六、之八九十、十一、十六也是核心恶政,康熙、乾隆是实施恶政且把中华拉向落后的罪魁。
主题词:满清中前期恶政累累倒退落后深渊康乾罪不可恕------------------------------------------------------------前言满清王朝是满清贵族裹挟满族统治中华的一个朝代。
满族起于元明时期散居于中华黑龙江、松花江区域的女真人。
元末明初,他们处于原始氏族部落状态,主要从事放牧狩猎。
后奴隶占有制逐渐形成,农耕亦有发展。
1583年努尔哈赤崛起,经杀伐、俘掠、兼并,女真三部归一。
1616年,努尔哈赤乘明朝腐败,建立叛离政权“后金”,向明朝大举发难。
1625年迁都沈阳。
1635年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废女真族名,正式定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后金”为“大清”。
1643年皇太极猝死,6岁的福临(顺治)继位,多尔衮执政。
从努尔哈赤至皇太极,主要靠杀伐、俘掠强身扩地。
1599年,满族(女真)才有以蒙古字拼写女真语(满语)的满族文字,谈不上有什么科学文化。
1644年腐朽的明王朝被李自成起义军推翻,多尔衮统率的清军与汉奸吴三桂勾结,入关击败李自成,占领北京。
2020届河北省衡水金卷新高考原创精准仿真试卷(二十二)历史

2020届河北省衡水金卷新高考原创精准仿真试卷(二十二)历史★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8、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9、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1.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
”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A. 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B. 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C. 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D. 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反映个体小家庭(一夫一妻)的出现,使“敬宗法祖”的宗法观念受到冲击,故A正确。
材料中的“敬宗之道”是社会观念,未明确涉及小农经济范畴,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严刑峻法,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社会和谐,故D项错误。
清朝圈地运动的历史事件介绍

清朝圈地运动的历史事件介绍圈地运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运动,那么你了解清朝圈地运动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清朝圈地运动的历史事件介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清朝圈地运动的简介清朝圈地运动也被人们称为是八旗运动,指的是在1644年的时候清朝开始发布圈地的命令,多尔衮曾经三次进行圈地,这是欧洲圈地运动的一种延续和伸展,也是演变之后和清朝国情融合后的一种运动,而清朝圈地运动也出现了一些国家特征,和其他运动相同的是也带给百姓和农民很大的灾难,让他们的生活开始进入更加艰难的时期。
清朝圈地运动还要从多尔衮带领清朝的军队进入中原开始说起,当时非常多的人口开始进入北京周围,为了安置这些人和解决官兵的生活问题,清朝开始大范围的圈定土地,历史上将这次的行动称为圈地令。
在第二年的时候清朝开始第二次大量的圈地,而且这一次的范围甚至扩大到了遵化等地区。
第三次是发生在两年之后的,当时河北地区的四十二个城市都被圈定,而三次加起来圈定的土地范围达到了十六万多公顷。
多尔衮凭借自己在朝中的力量,让许多土地落到了正白旗人士的手中,而农民们则开始失去土地,甚至连居住的地方都没有,有人到八旗庄园中做苦力,而有些人直接到别的地方流亡,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流民。
在第三次进行圈地的时候其实很多地区都已经停止了这种行为,但是换地的事情却频繁的出现,而清朝时期战争不断发生,也出现了许多耕地无人照看的现象。
直到1668年的时候国家才宣布停止再次进行圈地,到了康熙年间则下令以后再也不许出现圈地的行为,这才让清朝的圈地活动得以结束。
圈地运动的发生时间在英国曾经出现过许多资产阶级占有农民原有土地的现象,他们将农民从原来拥有的土地上驱赶出去,然后将他们的拥有权、使用权以及畜牧权全部剥夺,让土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然后将这些土地圈定起来,变成自己私人拥有的牧场或者农场,人们将这些行动成为圈地运动,而圈地运动时间也受到了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那么圈地运动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呢?圈地运动时间还要从中世纪开始说起,当时从英国开始很多地区都实行了敞地的制度,这是一种从农村的公社演变而来的新形式。
【历史课件】清朝前期的统治

抗击沙俄侵略
签订《尼布楚条约》
平定“三藩之乱”
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消灭郑氏割据势力 设台湾府
清朝的疆域
背景
1. 清入关前后,对一些明朝降将封王委职
2. 以吴三桂为首的西南三藩拥兵割据 3. 为加强对西南的有效统治,康熙帝下令撤藩
4. 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持续8年后被平定
5. 中央政府实现了对云贵、两广和福建等地 的有效管辖
功:
1)缓解满汉矛盾,禁止 圈占土地;实行“滋生 人丁,永不加赋”的制 度。 2)平定三藩之乱。 3)统一台湾。 4)击退沙俄对黑龙江流 域的侵略。 5)平定准部分裂势力。
康熙大帝
过:1)强化君主专制。2) 大兴文字狱。3)重农抑商。 4)闭关政策。
乾隆皇帝
功:1)平定准部内乱。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结果
1. 1662年,郑成功率军击败荷兰殖 民者,收复台湾
2. 1683年,康熙派军击败郑氏割据
政权,统一台湾
3. 1684年,康熙帝设置台湾府,隶
属福建省
西藏拉萨布达宫
《北征督运图册》
《平定准葛尔图卷》(局部)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多尔衮在清初实行了那六大弊政?-历史_历史故

多尔衮在清初实行了那六大弊政?-历史_历史故事清廷入关后采取了一些笼络民心,安定社会的措施,但摄政王多尔衮不久又实行了民族压迫的六项弊政。
这六项弊政是:圈地定义:紧急圈地有三次。
第一次,顺治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颁布圈地令,将凡近京各州县无主荒田及明皇亲、驸马、公、侯、伯、太监死于战乱留下的荒田分给诸王、勋臣、兵丁。
二年九月,清廷下第二次圈地令,圈地范围扩大到河间、滦州、遵化。
直隶的顺德府、山东济南府、德州、临清、江苏的徐州、山西的潞安府、平阳府、蒲州因驻扎八旗兵,这些地方的无主荒田也分给他们。
四年正月第三次圈地,范围在顺天、保定、河间、易州、遵化、永平等42府。
三次被圈土地16万余顷。
其中有很多是有主土地。
后果:圈地后,大量汉人失去土地,流落他乡或沦为庄田的农奴。
颁布剃发令定义:顺治元年五月十一日,清廷颁布剃发令。
所谓剃发,是指男子必须依满洲习俗剃发:前部头发剃尽,顶发四周边缘剃去寸许,不遵令者当”逆命之寇”。
后果:剃发令迫使汉民改变几千年的习俗,引起愤怒和反抗。
颁布投充法定义:顺治二年三月二十五日,清廷颁布投充法和逃人法,允许各旗招收贫民役使。
满洲贵族任意逼迫汉人为奴。
投充法规定,投充人是奴仆,主人可以买卖他们。
后果:投充法使人心惶惶,在各地引起巨大骚动。
逃人法定义:清兵入关后,八旗官兵将所俘的汉人和投充者当奴仆。
由于忍受不了虐待,大批奴隶逃亡。
顺治元年清廷下令对逃跑的奴仆严厉惩罚并株连他人,将逃人鞭一百之后归还原主。
凡窝藏逃人,处死籍没,还要罪及邻居和地方官员。
后果:逃人法使人人自危,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加深了人民的灾难,激化了民族矛盾。
禁关令定义:清兵入关后,多尔衮就在1644年下令严令禁止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
这就是禁关令。
清初满洲人倾族入关后东北人口更加稀少,满清统治者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借口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
后果:禁关令造成东北的人口严重不足,不到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
论清初的圈地运动

综合论坛新教师教学清朝在入主中原以后,在经济上实行了圈地政策,那么清初为什么要实行圈地政策,又是通过哪些方式进行圈地的,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最后清政府又是如何对这一政策进行调整的,本文就相关方面进行一些浅显的阐述。
一、清朝实行圈地的原因学术界对清朝的圈地的主要观点:(1)清初圈地是一种压迫与阶级统治相结合而产生的疯狂性的掠夺行动,是满族入关前落后生产方式在关内的移植。
(2)清初圈地运动是满族统治者在定鼎燕京之后,采用强制性政治手段野蛮地掠夺土地的一种方式。
(3)清初圈地运动是满洲贵族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而在北京周围掀起的大规模掠夺土地的浪潮。
(4)清初圈地是满族入关后,以征服者的姿态利用其政治特权掠夺巨额田产,强制实行土地再分配,移植其落后的领主制生产方式的运动。
(5)八旗圈地是清代满洲贵族土地占有形式。
(6)八旗圈地是清代满洲贵族既承袭其入关前的奴隶制,又接受关内汉族地主的封建租佃制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剥削形式。
在上述学者的观点的基础上,我认为还可以补充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巩固政治统治的需要。
“清朝定鼎北京之后,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除了经济极其困难,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消除割据,统一全国。
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尽力扩大满族贵族集团,充分调动本集团成员的积极性,以便同心同德,一致对外,于是清初颁布了有利于满族贵族集团的圈地政策。
第二,当时具备圈地的客观经济条件。
清代初期,由于经过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耕地大量荒芜,农民死亡逃徙,全国各地呈现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
大量的荒芜田地给清朝统治者实行圈地政策提供了客观条件。
第三,是由于满族对土地的需要。
由于满族的大量入关,一六四四年(顺治元年)以后,满族贵族、官吏、满蒙汉八旗士兵以及随从人员、奴仆等大量涌进北京。
史载“顺治元年,定都燕京,各八旗从龙入关…其时合之京师宿卫之兵已不下二十万人。
”“此非利其地土,良以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无处安置,故不得不如此区划。
满清为何走向衰落——清朝极其龌龊的十大弊政(上)

满清为何走向衰落——清朝极其龌龊的十大弊政(上)一、“圈田”八旗圈地,一般是指顺治元年(1644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颁布圈地令,多尔衮三次下令圈地。
清初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附近,为安置满族诸王、勋臣,解决八旗官兵生计,顺治元年十二月在京畿地区大量圈占土地,史称圈地令。
顺治二年九月,清廷下第二次圈地令,范围扩大到河间、滦州、遵化。
顺治四年正月第三次圈地,圈入顺天、保定、河间、易州、遵化、永平等42府。
三次共圈占土地约二百三十三万五千四百七十七晌零九亩(十六万余顷,一晌约六亩),“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
妻孥丑者携去,欲留者不敢携。
其佃户无生者,反依之以耕种焉。
”八旗圈地称旗地,不准私自买卖,“八旗官兵所受之田,毋许越旗卖价及私售于民,”违者按律治罪。
多尔衮凭借摄政的便利,冀东肥沃之地多流入正白旗之手。
圈地后,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部份地主或农民投充到八旗庄园,或流亡他乡,造成大量流民、乞丐的出现。
二、颁行“逃人法”清朝为严禁八旗奴仆逃亡和其他八旗人员逃旗而颁布的法令。
天命十一年(1626) 始颁,中经多次更改。
其内容有对逃亡者的处罚规定,还有关于惩罚窝主、奖励检举、奖惩有关官吏和办事人员等的规定。
清入关前,为了制止农奴逃亡,就已陆续制定惩处逃人的法令。
入关后,清统治者又在所占领的部分地区大量圈占土地,强迫汉人投充。
沦为农奴的汉人不但遭到残酷剥削,从事繁重劳动,而且没有人身自由,更引起大量逃亡。
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清廷进一步制定极其残酷的逃人法。
1645年春,多尔衮颁布逃人法,下令:第一、对逃跑的奴仆严厉惩罚,将逃人鞭一百之后归还原主;第二、凡窝藏逃跑奴仆的人,本人处死,财产没收;第三、还要罪及邻居和地方官员。
三、颁行“投充法”1645年春,摄政王多尔衮颁布投充法。
规定:第一、允许八旗官民招收贫民役使;第二、被投充的人是奴仆,主人可以买卖他们。
投充法造成的结果是:满洲贵族才不管这些汉人是否是贫民呢,他们只是在需要的时候就去任意逼迫汉人为奴。
清朝对外侵略战争与领土扩张

清朝对外侵略战争与领土扩张清朝(1644年-1912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对外侵略战争与领土扩张是其治理政策的一部分。
从清朝建立开始,通过一系列战争与外交手段,清朝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土,并与周边国家发生多次战争。
一、清朝的对外侵略战争1.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年-1842年)是清朝与英国的一场战争,战争是由于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导致中国社会出现严重问题而引发的。
清朝经济衰弱、军队落后的状况下,无力抵抗英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最终被迫签署《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并支付巨额赔款。
2. 甲午战争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是清朝与日本的一场战争,战争起因是在朝鲜问题上发生争端。
清朝军队装备落后,作战经验不足,战争最终以清朝的失败告终。
根据《马关条约》,清朝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并支付巨额赔款。
3.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1911年-1912年)是清朝最后一次对外侵略战争,起因是清朝的内外问题交织,政治腐败、经济困境和外国势力的干涉等因素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辛亥革命的胜利导致了清朝的覆灭,中国进入了共和时代。
二、清朝的领土扩张1. 对西南边疆的扩张清朝向西南方向进行了较多的领土扩张。
在清朝初期,康熙皇帝曾经对云南的明朝遗腹地进行平定,将其纳入清朝版图。
乾隆皇帝时期,清朝进一步统一西南边疆,修筑了许多边防工事,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
2. 对东北辽土的扩张清朝对东北辽土的扩张是历时较长的过程。
在后金时期,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并开始向东北方向扩张。
后金改称清朝后,继续将东北地区纳入版图。
到雍正皇帝时期,清朝已经巩固了其对东北辽土的控制。
3. 对新疆地区的统治清朝对新疆地区的统治也是在雍正皇帝时期开始的。
雍正皇帝采取一系列行动,巩固了对新疆地区的统治。
并在新疆地区设立将军统治,维持了该地区的稳定。
三、清朝对外侵略战争与领土扩张的原因1. 内忧外患清朝统治时期内部存在各种问题,政治腐败、经济衰退、民族矛盾等都给了外国干涉的机会。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摊丁入亩

[键入文字]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摊丁入亩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摊丁入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摊丁入亩的背景历史背景:据说在清朝政权刚刚建立的时候,战火不断,百姓伤亡的也是很多。
因此导致了后期阶级矛盾的出现,还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起义暴动事件。
于是面对这样的状况,清朝统治者为了招抚流亡,恢复国内政治和发展社会经济,以及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政权,于是毅然决然的抛弃了关外的赋役制度,开始向前朝曾经小试过的“摊丁入亩”制度看齐。
在清朝初期的时候,清政府便以仅存的《万历条鞭册》为依据,进行赋役的征发,并且此过程中,清朝统治者逐渐体会到了一些“摊丁入亩”措施的合理性,再加上在康熙后期的时候,国内的土地兼并比较严重,于是就实行了“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
现实背景:当时在康熙在二十年时期的时候平定“三藩之乱”,使得清王朝在中原的威胁不复存在,但是在入主中原的政治合法性却屡次遭到怀疑,于是为了其中孤立造谣的这些人,于是在政治经济上实行了一定的政策,其中就在经济上实行了蠲免钱粮,“永不加赋”,的政策,并以此借助宽松优容的赋税政策来固结中下层民众,瓦解“遗老”们的社会基础。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摊丁入亩与一条鞭法它实际上是继承了明代的“一条鞭法”改革,客观上是促进了当时清代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实质上,由于清朝政府把许多本来与田地无关的苛税,也一并入田赋,使得造成了更深的阶级矛盾,反而没有使人民减轻负担,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而农民逃税的现象也是因此,开始愈演愈烈。
表面上是对明代的“一条鞭法”改革的继承,其实际上对“一条鞭法”进行了一定的破坏。
1。
试论清朝隆化封建土地形成与权属的争夺

关键 词 : 圈地 ; 开发 ; 分配 ; 卖 ; 典 回赎 ; 售放 中图分类号:2 9 K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 5 15 (0 10 — 0 10 10 — 5 4 2 1 )3 00 — 6
土地 权属 的形成 与发 展变 化是 受 土 地所 有 制 约
将 士 出古北 口外 圈 占土地 、 山场 , 或耕 或 牧 。圈地 在 《 皇朝 经 世 文 编》 《 占记 》 的 圈 中写道 : 普 天 之 下 , “ 莫
积 之 。每 圈共 得几 百 十晌 , 每壮 丁分 给五 晌 , 六 亩 晌
… …
圈一 定 , 则庐 舍 场 圃 , 皆屯有 。” 悉 圈地 时 , 在 骑
马上 的两 名 满族 人 , 骑前 后不 停地 奔跑 , 两 随跑 随插 标杆, 随意 奔跑 , 意插 标 , 随 到认 为可 以 了 , 用红 绳 再
束 的 。 由于社 会 制度 、 治经 济制 度 , 政 意识 形 态 和 法
制 体 系 等等 的不 同而 形成 了不 同历 史 时期 的不 同的 土 地 所有 制 。清 朝封 建土 地所 有制 分 为 国有 和 私有 两 种 , 以封 建剥 削制 度 为基础 的土地 所 有制 , 是 是社
间断过。尽 管清政 府多次禁止民人典 买旗 地 , 并用公 款 4 回赎 , 已无济 于事 , 绪朝 , 次 但 到光 旗地一统 天下国有制度
已到了无可挽 回的崩 溃边缘 , 经过 几百年惨 淡经营的八旗庄 田终致 解体 , 大量 旗地变成 了民田。从 清朝 建国到中华 民 国 3 (9 8年 ) 纵观 3 0年的历 史 , 7年 14 , 0 隆化封建 土地经历 了集 中—— 分散—— 再集 中——再 分散 的发展演 变阶
清朝封建土地制度的演变与变革

清朝封建土地制度的演变与变革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封建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变革贯穿了整个清朝的历史。
在清朝初期,土地制度秉承了明朝的制度,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外部压力的影响,土地制度开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清朝初期的土地制度有哪些变化在清朝初期,封建土地制度和明朝时期非常类似,主要包括官田和私田两部分。
官田是皇家直接掌控的土地,用来供应宫廷和官府的生活需要。
私田则是由富裕地主和官僚掌控的土地,这些人往往可以获得皇家的特殊权利和地位,从而成为社会的上层阶级。
但是事实上,随着清朝越南、俄国、英国等国家的侵略和内部军阀的起义,清朝的土地制度逐渐开始发生了变化。
清政府为了调节土地所有权,制定出了“摊丁入亩”的政策,这意味着废除了农民土地的私有制,将土地重新平均分配给每个家庭。
这种政策实行得相对成功,并持续维持了超过100年。
清朝中期的土地制度变革清朝中期(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土地制度面临了更多的改革。
在当时,中国的农民人口已经突破了1亿,土地的利用和管理也变得日益复杂。
清政府决定对土地制度进行更为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农村生产的构成和农民的需求。
在这一时期,有几个重要的土地制度变革。
首先是开辟了渔猎耕种利地市场,这意味着土地的价格和供应已经开始参照市场经济。
此外,清政府也减少了土地赋税,从而确保农民有更多的土地可以耕种。
这一时期的变革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奠定了更为稳固的基础。
清朝晚期的土地制度变革清朝晚期的土地制度变革与中国发生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密切相关。
在政治上,清政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断有人要求改革土地制度以消除现有的不平等和不公。
演员陈光彪在1910年提出了“平分土地”的主张,这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示威并挑起了底层群众对贵族地主的革命。
清政府面临巨大的压力,逐渐开始推行一系列的土地制度变革。
首先是废除农业赋税,这意味着减少了农民的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农业生产。
清朝的殖民地与侵略

清朝的殖民地与侵略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期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殖民地和侵略行为。
在清朝的统治下,中国失去了大片土地和领土主权,不仅受到外来势力的压迫与剥削,同时也遭受了严重的经济与社会动荡。
本文将从清朝的殖民地扩张与侵略两个方面来论述。
一、清朝的殖民地作为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秉持着“一统天下”的理念,不断对外扩张,将周边地区纳入版图,形成殖民地。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于草原地区的殖民。
1.对蒙古地区的殖民清朝对蒙古地区的殖民工作较为成功。
在乾隆时期,清朝实行了“将蒙古分为右、左两翼,治中央政府,设行省、将军”,加强对蒙古的统治,令蒙古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2.对新疆地区的殖民清朝对于新疆地区的殖民扩张也非常具有代表性。
在乾隆晚期,清朝派遣将军的军队进入新疆,强行占领了该地区。
清朝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殖民政策,使得新疆逐渐成为清朝的一部分。
3.对台湾地区的殖民康熙朝时,清朝开始对台湾进行殖民,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成为清朝的一部分。
清朝对台湾的殖民政策不断加强,大量的移民和开拓者涌入台湾,极大地改变了台湾的民族构成和经济状况。
二、清朝的侵略行为除了进行殖民地扩张外,清朝也存在着一些侵略行为,使得中国领土和主权受到了严重的侵蚀。
1.对边疆地区的侵略清朝的侵略行为主要体现在对边疆地区的侵略扩张上。
例如,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侵略,清朝采取了强制迁徙、软禁等手段,大量的居民被迫迁往内地,土地和财产被清朝剥夺。
这种侵略行为导致了南方民族的痛苦和不满。
2.对海外地区的侵略清朝也进行了对海外地区的侵略行为。
例如,对越南的侵略。
清朝曾多次对越南发动战争,将其纳入自己的版图,使得越南成为清朝的附庸国。
这种侵略行为不仅给越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加深了中国与邻国之间的矛盾和争端。
总结起来,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不仅进行了殖民地的扩张,还存在着一系列的侵略行为。
这些行为使得中国领土和主权受到了严重的侵蚀,给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持久的困扰。
清代前期圈地问题阐释

作者: 秦佩珩
出版物刊名: 中州学刊
页码: 118-120页
主题词: 清代前期;壮丁;荒田;贵族;土地兼并;河间;统治者;州县;太监;绳圈
摘要: <正>(一) 清代前期土地问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土地兼并。
清统治者在入关之初,不但进行了残酷的杀戮,而且还通过圈田的手段使土地集中在少数清贵族手中。
清初的圈占,首先是推行于近畿,以后扩展到山东、河南等省。
在京畿一带的圈田,以顺天、保定、河间、永平四府为最多。
当时所圈占的土地,最高额达九十九万三千七百零七垧。
如以一垧折合六亩计算,则为五百九十六万二千二百四十二亩。
为数不为不大。
圈占土地的方法大体如下:计量土地,以绳为准(单位)称丈地为“绳圈”。
每绳42亩。
“凡圈民地,请旨,户部遣满官同有司,率……员役,所至村庄,相度(由犬)亩,两骑前后率部颁绳索以记,周四围而总积之。
每圈共得几百十垧,每壮丁分给五垧,垧六亩。
”如果“圈内间有汙莱”,他们还要“更择他沃壤以偿。
”。
论清代前期的土地占有关系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历史研究
页码: 75-108页
主题词: 清代前期;土地占有;官僚地主;农民;土地所有者;土地买卖;买卖关系;清政府;小土地所有制;旗地
摘要: 一、农民的反抗斗争和清政府的赋役政策在变革土地关系上的作用所谓土地占有关系,包括范围很广,本文主要就地主身分地位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在社会经济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等等方面作一些分析,提出初步意见。
清代前期,土地占有者身分地位的变化,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功名官爵的'特权地主'的垄断地位有所削弱,无功名官爵身分的'庶民地主'有所发展。
为了阐明这种变化,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
在明代,拥有世袭爵位由国家赏赐庄田的'贵族地主',具有功名官职的'缙绅地主'在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都享有不同于'庶民地主'的特权。
据《明史·礼志》:官吏致仕乡居,'庶民则以官礼谒见,凌侮者论如律'。
这里的'庶民',不仅指的所有农民,还包括'庶民地主'在内,他们和'缙绅地主'之间的关系,是为封建法典所规定的等级关系。
在诉讼案件中,'缙绅地主'得置身于国家法令之外,享有实际。
清初圈地刍议

作者: 宋国强
出版物刊名: 满族研究
页码: 46-48页
主题词: 八旗兵丁;八旗驻防;南明政权;满族;巩固政权;山西;大顺;诸王;宁夏;贵族
摘要: <正>清朝是以满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
入关后,为了巩固政权,镇压大顺、大西农民军余部、南明政权和各地的抗清力量,完成一统全国的大业,在京畿一带大规模地圈占土地,安置源源入关的东来诸王、勋臣和八旗兵丁人等,继续保持入关前满族贵族的经济特权和解决八旗兵丁的粮饷。
圈地范围先是京畿三百里内,后来不断扩大,“三百里内不足,则远及五百里”。
直隶九府,除最南端的广平、大名二府外,其余七府七十余州县均被圈占,随着八旗驻防,又远及山东、山西、陕西、宁夏等省内州县。
圈地从顺治元年(1644)十二月开始,到康熙初持续了二十余年。
浅析清初圈地的原因及其危害

浅析清初圈地的原因及其危害
郭永刚;刘玉波
【期刊名称】《沧桑》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在清王朝入关之初,曾在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了持续几十年的大规模圈地运动。
这场圈地运动,不但没有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而给经济、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社会秩序等带来了重大的危害。
究其原因,有加强统治、维护满洲贵族特权利益的因素,也有移植生产方式、安置满族人生活、军事需要的因素。
【总页数】2页(P240)
【作者】郭永刚;刘玉波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
【相关文献】
1.清初"圈地运动"评析
2.再论清初的圈地
3.清初圈地和英国圈地运动的比较研究
4.清初“圈地运动”评析
5.清初圈地刍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政之三:圈占土地。
范氏《中国通史》记载: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下圈地令,“近京各府州县由此全面展开了对民间田地的占夺,称为‘圈地’....顺治二年(1645年)十一月,又展开第二次圈占,扩展至河间、滦州、遵化等地。
顺治四年(1647年)正月,又下令顺天、保定等四十二州县,圈占田地,给与当年东来满洲官员兵丁。
在三次大规模圈地中,由圈占无主田地扩展到有主田地,由圈地进而圈占房屋,甚至‘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史惇:《恸余杂记》)。
据统计,三次圈地,共没收了汉人田地十四万六千七百六十六顷(二百七十七万七千九百五十二晌),包括北起长城,南至河间,东起山海关,西达太行山的广大地区。
”(10)
八旗兵驻防各地,分驻在各地的八旗兵也纷纷圈占土地,圈地范围更广。
范氏《中国通史》又载:鳌拜辅政时期,“更换圈地”。
“所谓‘圈换’,其实是在京畿地区恢复推行圈地制。
继续占夺汉民土地。
八旗人民也因迁移新地,弃业流离,造成极大的纷扰。
”(11)
白寿彝《中国通史》亦载:“清初的圈地、拨换从顺治元年十二月开始,历四十余年,直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才令‘嗣后永不许圈’。
据雍正八年(1730)统计:‘直隶九府内,除广平、大名二府,远处京南,均无旗庄坐落...其余七府所辖有旗庄坐落者,共计七十七州县卫,广袤二千余里。
’”(12)
另有资料统计,清初的圈地涉及州县地区81处,北至开平(今内蒙多伦),西北至张家口,东北至辽阳、海城地区,南至德州,北京附近的直隶地区几乎无一幸免。
圈地的数量,有人推算在北京地区约占该地原额民地的82.8%。
全国圈地的总数,因后人所据材料和计算方法的不同,估计的数字有较大差距,一般认为在15万顷到22万顷之间,而全国耕地面积,到顺治八年(1651年)时仅为290万顷。
圈地连带圈屋,致使大量农名流离失所,悲惨死亡,或沦为奴隶。
作为一个国家政权,公然直接的大规模的抢夺自己治下百姓的土地、房屋,亘古未有,天下不闻,只有满清才做得出!
满清的“霸占京城内城”和“圈占土地”两大恶政,让中华各族人民再一次见证了满清贵族的凶恶、贪婪,再一次深切感到,满清政权没有把中国当成自己的国家,更没把华夏百姓当成自己治下的国民。
这两大恶政的实施,不仅使得民族隔阂进一步加深,也使得八旗子弟加快腐化。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