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产业布局
9产业布局
产业集聚理论的演化
渊源 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韦伯的集聚经济 理论。 形成和发展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波特的竞 争力理论;胡弗产业集聚最佳规模理论;熊彼 特的创新产业集聚论。
产业集聚的效应和风险
产业集聚的效应 外部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 创新效应;竞争力效应 产业集聚的风险 结构性风险;网络性风险;自稔性风险
第七章
产业布局
主要内容
产业布局 产业集聚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的理论依据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产业布局的理论依据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产业布局的比较优势理论 产业布局的均衡与非均衡理论 公平与效率选择理论
产业布局的战略必需与国家区域经济的整体发 展战略相结合。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一般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及工业布局具有以下 指向性: 原料指向、E:\产业经济学资料\菏泽:依托资 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市场指向、E:\产业经济学资料\新兴市场改变 全球汽车产业布局 原料与市场双重指向、劳动力指向、港口交 通运输指向、科技指向、集聚经济指向、大学 及研究机构指向,生态效益指向,等等。
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
产业集聚的动因
自然禀赋和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 分工专业化和协作;制度和政府政策;经济全球化 和外商直接投资。
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 制定和实施科学的产业规划和合理的产业 政策,推动产业集聚;创造有利条件,支持产 业集聚;进行制度创新,保障产业集聚;发展 工业园,促进产业集聚。
动力机制
关键要素(萌芽);分工和交易费用的外部规模经 济效应(成长);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的形成(成熟); 关键因素的改变(衰退)。
精品课程《投资学》ppt课件chapter 9 产业布局
市场导向
本
与区位有关 资源或劳动力导向 不以单项因素为导向
3、成本一市场学派理论
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建立了一般均 衡理论,且探讨了区域产业布局与总体产业布局问题。主要代 表人物有艾萨德、俄林、弗农等。
除上述三个学派外,区位理论发展到本世纪中期还产生了 行为学派、社会学派、历史学派和计量学派。
2020/2/10
30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一、地理位置因素
二、自然因素 三、人口因素 四、社会经济因素 五、科学技术因素
2020/2/10
31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是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有影响的因素, 它能加速或延缓地区经济的发展。因为地理位置不仅 关系到自然条件,而且还关系到交通、信息和一系列 社会经济条件。
2020/2/10
28
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的特点
市场机制
计划机制
产业布 局主体
企业(企业有权选择自己的区位,而且 不受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以外的 非经济因素干扰)
中央政府(产业布局的决策权、 资产增量和建设项目在各个地 区的分配权,乃至资产存量在 各个地区之间的转移全部集中
在中央政府手中)
(一)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期
1.杜能的《孤立国》及其对产业布局理论的贡献 19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
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在该书中,他提出了著 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圈层理论。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是古典区域理论的杰出代表,是工业布局 理论的创始者。他在1909年撰写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 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
对第一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 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直接影响
《城乡规划中的主要产业布局》高中地理教案
《城乡规划中的主要产业布局》高中地理教案第一章:产业布局概述1.1 产业布局的定义与意义让学生了解产业布局的概念及其在城乡规划中的重要性。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产业布局对城乡发展的影响。
1.2 产业布局的基本类型介绍集中型、分散型、混合型等产业布局类型。
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产业布局类型的特点及适用条件。
第二章:农业产业布局2.1 农业产业布局的原则讲解农业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如土壤、气候、市场需求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农业产业布局的实践应用。
2.2 我国农业产业布局现状与问题分析我国农业产业布局的现状,如区域特色、产业优势等。
探讨我国农业产业布局面临的问题,如资源约束、市场竞争等。
第三章:工业产业布局3.1 工业产业布局的原则讲解工业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如资源、市场、交通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工业产业布局的实践应用。
3.2 我国工业产业布局现状与问题分析我国工业产业布局的现状,如区域差异、产业结构等。
探讨我国工业产业布局面临的问题,如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
第四章:服务业产业布局4.1 服务业产业布局的原则讲解服务业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如市场需求、人力资源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服务业产业布局的实践应用。
4.2 我国服务业产业布局现状与问题分析我国服务业产业布局的现状,如区域发展、产业结构等。
探讨我国服务业产业布局面临的问题,如服务水平、市场竞争等。
第五章:产业布局规划与案例分析5.1 产业布局规划的基本步骤讲解产业布局规划的步骤,如现状分析、目标确定、规划实施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产业布局规划的实践应用。
5.2 典型产业布局规划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产业布局规划案例,如我国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
让学生通过案例学习,掌握产业布局规划的方法与技巧。
第六章:城乡规划与产业布局的协调6.1 城乡规划与产业布局的关系探讨城乡规划与产业布局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赖关系。
产业布局实施方案
产业布局实施方案一、产业布局的意义产业布局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根据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等因素,合理安排和组织各种产业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组成,以实现产业发展的合理化、优化化和集约化。
产业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业布局的原则1. 产业协调发展原则:在产业布局中要注重产业的协调发展,避免同类产业过度集中,避免产业之间的竞争过于激烈,形成合理的产业组合,实现互补互利。
2. 产业适度集聚原则:在产业布局中要注重产业的适度集聚,避免过度集聚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同时也要避免产业过于分散,影响产业的规模效益。
3. 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原则:在产业布局中要注重产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避免产业与城市之间的割裂,实现产业与城市的有机结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 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原则:在产业布局中要注重产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避免产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产业与生态的良性互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产业布局的实施方案1. 制定产业布局规划:根据地区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等因素,制定产业布局规划,明确产业布局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步骤,为产业布局的实施提供指导和保障。
2.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根据产业布局规划,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安排和组织各种产业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组成,实现产业的合理化、优化化和集约化。
3.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组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4.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产业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大化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5.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通过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的适度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实现产业的规模效益和集约化发展,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6. 推动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通过产业布局,推动产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实现产业与城市的有机结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城市的产业支撑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产业经济学 第九章 产业布局
12.07.2021
整理课件
16
3)效率优先、协调发展原则
一个国家在进行产业布局时应该以产业空间发展的自 然规律为基础。
经济水平处于低级阶段时,其产业布局应该考虑优先 发展某些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优势的地区
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其布局应考虑重点发展那些 经济落后的地区,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1、增长极布局模式
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产业的增长速度不同,其中增长较 快的是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这些产业和企业一般都是在某些 特定区域或城市集聚,优先发展,然后对其周围地区进行扩散 ,形成强大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这种集聚了主 导产业和创新企业的区域和城市就被称之为“增长极”
理论含义:国家在进行产业布局时,根据地区特点,选择其主
12.07.2021
整理课件
14
二、产业布局原则
1)全局原则
产业布局应该以一个国家的地域为界限,因为 它是国家干预本国经济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方 式涉及领土问题,因此必须以国家的领土主权 为基础,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在别国的领土上进 行自己的产业布局的。产业布局的目标是使产 业分布合理化,实现国家整体综合利益的最优 ,而不是局部地区利益的最优,因此一个国家 的产业布局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考虑。
12.07.2021
整理课件
13
(3)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是瑞典 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1957年出版的《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 区》一书中提出来的。该理论不仅从部门间产业结构的差 异方面,而且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的区域结构差异 方面论述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区域发展的多 样性。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布局上应采用非均衡发展战略, 鼓励和促进发达地区集中优势资源率先发展,通过差别性 产业布局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形成增长极,赶上国际经济 发展的步伐。在经济一定的发展之后,应通过增长极的扩 散效应以及相应的财政金融政策的转移控制贫富差距,在 产业布局上转而采用平衡发展战略,促进不发达地区的加 速发展。
产业经济学 产业布局
艾萨德 : 俄林 : 弗农 : 除上述三个学派外,区位理论发展到本世 纪中期还产生了行为学派、社会学派、历 史学派和计量学派。 (四)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的西方产业布 局理论。
1.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 其核心内容是: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 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力的企业在 特定区域或者城市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资 本和技术高度集中,增长迅速并且有显著 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机制。 2.点轴理论 点轴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 济发展的空间过程看,产业、特别是工业 先集中于少数点,即增长极。
3.工业化社会中期的地区性产业布局。 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地区,产业结构由轻工业为主体转向重 化工工业的迅速增长,工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
开始迅速发展。
4.工业化社会后期的地区性产业布局。 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运行特征是:在第一、第二产业协调 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的高速增 长,最终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评价:韦伯作为区位理论的奠基人,在产 业布局学的发展历史上,第一个将工业区 位理论系统化,提出了一系列概念、指标 与准则,其后区位理论发展无不受其影响。
杜能与韦伯的区位理论的产生是产业布局 理论形成的标志。他们的思想与理论对20世 纪30年代以来产业布局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 深远的影响。
二、地区性产业布局 地区性产业布局是地区产业运行在空间上的实现,它主要研
究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地区内部各产业空间组合
的最佳形式和一般规律,以求合理地利用本地资源,求得
最大的区域效益。
(一)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依据 1.自然环境上有一定的类似性和关联性。 2.经济发展与布局现状有相似性和互补性。 3.拥有实力雄厚的经济中心。
产业布局和产业集群
05 产业布局与产业集群互动 关系
产业布局对产业集群影响
引导产业集群形成
产业布局通过规划引导,促使相 关企业在特定区域内集聚,从而 形成产业集群。
影响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布局决定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方向和速度,合理的产业布局有 助于产业集群的健康成长。
优化产业集群结构
产业布局的调整可以优化产业集 群内的企业结构,提升产业集群 的整体竞争力。
产业集群对产业布局反作用
推动产业布局调整
产业集群的发展会推动产业布局的优化和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区域 经济发展需求。
增强产业布局效应
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可以增强产业布局的整体效应,提 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促进产业布局创新
产业集群内的创新活动可以推动产业布局的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 入新的活力。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入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提升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及挑战
发展趋势
产业集群将朝着更加专业化、高端化 、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形成具有国际 竞争力的产业高地。
面临挑战
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资源 环境约束、技术创新瓶颈、市场竞争 加剧等挑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 应对,推动产业集群持续健康发展。
产业集聚是现代产业布局的重要特征,通 过产业集聚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 、提高竞争力。
生态化趋势
智能化趋势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产业布局越来越注 重生态环保,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 调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成为产业布局发展 的新方向,通过智能化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 率、降低能耗、改善工作环境。
感谢您的观看
产业集群是产业布局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通 过企业和机构的地理集聚和产业关联,形成具 有竞争优势的区域经济体系。
第九章 产业布局和产业集群PPT课件
4
三、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一)主导产业的特性
技术上的先进性 层次性 阶段性
美国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但是中国能吗? 纺织业是绍兴的主导产业吗?汽车产业是台州的主导产业
吗? 以主导产业为主的区域产业结构
8
产业集群的理论体系
9
产业集群的分类
产业集群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如按形成机制 可分类为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和政府主导型产业集 群;按要素配置可分类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资 源密集型产业集群、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按产业 类型可分类为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按资金来源可分类为外资主导型产业集群和内资主 导型产业集群;按企业类型可分类为几个大企业主 导型产业集群、中小企业主导型产业集群和单个龙 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按创新程度高低可分为模 仿型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产业集群。
7
产业集群的阶段演进
地理集聚但未形成产业分工联系的集群—— >地理集聚并形成产业分工联系的企业集 群——>空间扩展但有产业分工联系的企业 集群。
中国各个地方的产业集群所处的阶段不一样
很多的产业集群制造这块特别发达,上游的设计、 研发以及下游的品牌、营销网络等发展严重滞后。 可以说,目前国内大多数产业集群还仅是制造业 的扎堆。
第二节 产业集群
小结 案例 上海工业向园区集中
1
整体概况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1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2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3
2
第一节 产业布局
一、产业布局的定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各部门、各要素各 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与分布
第九章产业布局讲稿――武云亮.
第九章产业布局讲稿――武云亮 WORD文档使用说明:第九章产业布局讲稿――武云亮来源于本WOED文件是采用在线转换功能下载而来,因此在排版和显示效果方面可能不能满足您的应用需求。
如果需要查看原版WOED文件,请访问这里第九章产业布局讲稿――武云亮文件原版地址:/373a3277154a9613a23ab2bd.pdf第九章产业布局讲稿――武云亮|PDF 转换成WROD_PDF阅读器下载产业经济学讲稿第九章产业布局第九章产业布局本章教学内容:本章教学内容:产业布局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成本学派、市场学派、增长极和点轴开发);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全球、全国和地区等不同层次的区域产业布局的实践。
第一节产业布局理论概述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19 世纪初至 20 世纪中叶是产业布局的形成期 19 世纪初至 20 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空前扩大,商品销售与原料地范围愈来愈大;同时,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如何合理布局产业已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最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德国学者杜能、韦伯等运用地租学说、比较成本学说等许多经济学研究成果,创立了古典区位理论。
1.杜能的《孤立国》及其对产业布局理论的贡献(1)1926 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
在该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圈层理论。
)(2)孤立国六层农业圈: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主要生产鲜菜、牛奶;第二圈层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主要生产谷物;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畜产品,以谷物为重点;第五圈层为三圃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牧产品,以畜牧为重点;第六圈层以外是荒野。
(3)评价:尽管杜能的理论忽视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也没有研究其他产业的布局,但他的农业区位理论给西方许多工业区位理论的研究者以深刻的启发。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1)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是古典区域理论的杰出代表,是工业布局理论的创始者。
产业经济学-产业布局
1)区位理论
2)区域分工理论 3)均衡与非均衡理论 4)产业区域转移理论
1)区位理论
产业的最优空间组织、最优空间区位的确定是产业布局的重 要任务之一,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则是其基本的理论核心。区 位理论,或称区位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它的产生与社会分工 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区位理论经历了古典、近代、现代三个 阶段的演变。
以均衡概念为基础形成的新古典区域增长理论,在假定完全竞争、充分就业、技术进步、 规模收益不变、要素在空间自由流动且不支付任何成本,生产要素仅包括资本和劳动力的 情况下,乐观地认为,给定一个不均衡的区域经济状态,只要存在完全的竞争市场,仅依 靠市场即可实现区域的共同增长。如区域A和区域B,前者为发达地区,后者为欠发达地区, 这意味着资本在地区A相对充裕,劳动力在地区B相对丰富。在完全竞争机制下,资本将从 地区A流向地区B,而劳动力将从地区B流向地区A,从而在地区A实现了已有资本与流入廉 价劳动力的结合,在地区B实现了流人的增量资本与相对低廉劳动力的结合,由此可促进 区域的共同增长。
产业布局的研究内容
产业布 局条件
产业布 局特点
布局机 制
区域产 业结构
1
产业布 局条件
指产业布局时的外部环境。包括物质化环境、非物 质化的软环境。除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社会物质财 富的生产方式制约外,还受当时的自然条件、经济 地理区位以及人口条件的强烈影响
2
产业布 局特点
各个产业由于自身的技术经济要求不同,而在布 局上呈现出不同特征。各地区根据自身条件,扬 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形成 各具特色的多种产业的地域组合。
第二阶段
将集聚因子加入,考察对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较优 区位影响,区位模式发生第二次偏移,形成工业布 局的最优区位。
西安交大产业布局课程大纲
西安交通大学“产业布局学”课程教学大纲(06版选修)作者: liujianjun2006-01-10 西安交通大学“产业布局学”课程教学大纲(06版选修)英文名称:Industrial Location课程编号:ECMT3432课程类型:应用经济学专业课学时:24 学分:1.5适用对象:经济与金融学院2-3年级本科生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学、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使用教材及参考书:自编讲义杨公朴等编 《现代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苏东水主编 《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一、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产业布局学”课程是面向经济与金融学院2-3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课。
通过讲授产业布局的一般理论、产业布局机制、产业布局研究的定量分析方法、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产业集群、产业布局的实践以及产业布局政策等内容,培养学生在本学科所涉及的领域内运用所掌握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更具体和现实的经济问题的逻辑思路和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 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2. 产业布局研究的定量分析方法、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产业集群分析方法,产业布局的实践以及产业布局政策指定与分析的方法。
二、 教学基本要求1. 学习掌握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2、掌握具体的产业布局研究的定量分析方法、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产业集群分析方法,了解产业布局的实践以及产业布局政策指定与分析的方法,并能相应分析中国产业布局方面的相关现实问题。
3.了解和掌握产业布局发展的新趋势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涵义第二节 产业布局研究的对象与内容第三节 产业布局研究的的意义和目的第二章 产业布局理论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内容第三章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第一节 地理位置因素第二节 自然因素第三节 人口因素第四节 社会经济因素第五节科学技术因素第四章产业布局的机制第一节产业布局机制的类型第二节产业布局机制的比较第三节中国产业布局机制的实践与改革第五章产业布局研究的定量分析方法第一节产业布局指标分析方法第二节产业布局模型分析方法第六章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第一节主导产业若干质的规定性第二节以主导产业为主的区域产业结构第三节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第七章产业集群第一节产业集群研究的代表性观点第二节影响产业集群的因素第三节产业集群与中国的地方产业分工第八章产业布局的实践第一节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第二节全国性产业布局第三节地区性产业布局第九章产业布局政策第一节产业布局政策概述第二节发达国家的产业布局政策第三节中国的产业布局政策大纲制定者:李世英大纲审定者:魏修建大纲批准者:王晓芳大纲校对者:李世英。
产业布局理论知识讲稿
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构建现代化 产业体系。
目标设定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优化升级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
路径选择
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手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实现协同 发展;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方面的措施。
03
创新政策
政府通过制定创新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
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政策可以包括科技研发支持、知
识产权保护、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措施。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
03
对产业布局影响
城市规划原则和方法论述
城市规划原则
城市规划应遵循科学性、前瞻性 、可持续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等原则,确保城市发展与经济、 社会和环境相协调。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目标
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现代化经济 体系和发展模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强化企 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强创新 文化建设。
新兴产业特点、趋势及其重要性
01
02
03
新兴产业的特点
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 高附加值、高风险性。
产业布局理论知识讲稿
目 录
• 产业布局基本概念与理论 •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 •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对产业布局影响 •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策略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新兴产业布局思考 • 总结:未来产业布局挑战与机遇并存
产业布局基本概念与
01
第九章 产业布局理论
五、科学技术因素
(一)自然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对产业布 局的影响 (二)产业结构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第三节 产业布局的实践
一、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 二、全国性产业布局 三、地区性产业布局
一、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
(一)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 (二)产业革命以来国际分工格局和产业转 移的演变 (三)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发展 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一、地理位置因素 二、自然因素 三、人口因素 四、社会经济因素 五、科学技术因素
一、地理位置因素
(一)地理位置对第一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 (二)地理位置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直 接影响
二、自然因素
(一)自然资源对第一产业的决定性影响 (二)自然资源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影 响 (三)自然资源直接影响到产业布局的大格 局
第九章
产业布局理论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产业布局的实践
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
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内容
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产业布局 的形成期 1、杜能的《孤立国》及其对产业布局理论 的贡献。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思考题
1、简述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2、简述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 3、分析我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中 的战略和策略。 4、分析我区产业布局的主要模式的应用。
三、人口因素
(一)作为生产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1、人口数量对市场规模和资源开发程度有 较大影响。 2、人口质量或人口素质也对产业布局产生 重大影响。 (二)作为消费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产业布局》课件
产业布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和 影响
1 经济发展
有效的产业布局可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产 业升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 社会进步
产业布局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 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产业布局的批判和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和建议
企业
根据产业布局策略,调整产业 结构、提升竞争力、推动创新 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投资融资和人才培养的作用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产业布局的重要驱动 力,通过研发和技术创新,提升 企业竞争力和产业发展。
投资和融资
有效的投资和融资可以支持产业 布局,提供资金和资源,推动产 业发展和创新。
人才培养和引进
产业布局的目标和优势
有效的产业布局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创新和促进经济发展。
产业布局的模式和分类
产业布局有区域布局、产业链布局、技术布局等多种模式和分类。
产业布局的策略和方法
制定明确的产业布局策略,包括市场调研、风险评估、合作伙伴选择等。
1
产业布局的成功案例
苹果公司的垂直一体化产业布局是一个成功案例,通过整合供应链和软件生态系 统,构建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1
批判
产业布局应考虑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避免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
2
建议
加强政府和企业合作,制定综合性的产业布局策略,鼓励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产业布局的国际比较和借鉴
• 从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成功经验中借鉴和学习,优化国内的产业 布局。
• 加强与国际合作和交流,吸引外资和技术,推动产业创新和发展。
产业布局的未来展望和预测
产业发展理论_第九章_产业布局
3.成本—市场学派理论
成本—市场学派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一学派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而且探讨了区域产业布局 与总体产业布局问题。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萨德、 俄林、弗农等。 艾萨德1956年出版了《区位和空间经济》一书,将杜能、 韦伯和克里斯塔勒等人的模型整合为一般区位理论,把区 位问题重新表述为一个标准的替代问题:厂商可以被看作 是在权衡运输成本与生产成本,正如它们做出其它任何成 本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的决策一样。
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经 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的。 他认为:在后 起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达地区由于要素报酬率较 高,投资风险较低,因此吸引大量的劳动力、资金、 技术等生产要素和重要的物质资源等由不发达地区流 向发达地区,使二者差距逐渐拉大;另一方面,产业 集中超过一定限度后,往往出现规模报酬递减现象, 发达地区会通过资金、技术乃至人力资源向其他地区
的绝对成本所决定。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把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与生产要素 差异联系起来,提出“生产要素禀赋差异理论”的概念。
(三)马克思主义产业布局理论
1.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前苏联地理学家巴朗斯基提出了“地域生产综合体” 的概念,地域生产综合体以开发特定地域丰富的自然 资源为基础,其内部各部门企业是建立在对各种资源 的合理综合利用,以及对于服务于生产、生活的各种 基础设施的统一安排基础上的。
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存空间的扩展,以
及生产活动的内容和生产空间拓展到一定程度
的必然产物。
(一)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期
1.杜能的《孤立国》
19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 民经济的关系》。在该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 圈层理论,认为:在农业布局上,并不是哪个地方适合种什 么就种什么,农业经营方式也不是在任何地方越集中越好, 在土地肥沃程度相等的条件下,由于农场距离都市远近不同, 因而农业经营方式也不同,农业收益就有差别,从而论证级 差地租。
产业布局理论与影响因素课件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通过引导企业在不同地区间 的合理布局,可以实现区域 经济的均衡发展,缩小地区 间差距。
地方财政收入增加
企业的集聚和发展为地方政 府带来更多的税收收入,支 持地方公共设施建设和经济 发展。
就业机会创造
企业布局有助于创造更多的 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收 入水平,促进社会稳定与繁 荣。
04 产业布局优化建议
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技术创新与扩散
企业间的地理接近有利于知识 、技术和信息的传播,促进技 术创新和扩散。
市场拓展
企业布局有助于开拓更广阔的 市场,促进产业规模的扩大。
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பைடு நூலகம்
企业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有助 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
产业协同发展。
企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合理的企业布局有助于推动 区域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发 展,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 争力。
详细描述
在产业布局中,应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同时,应将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中,促 进产业与生态的融合。通过推广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治理等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 谐共生。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总结词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
文化传统与价值观
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产品的偏好和消费习惯,从而影响相 关产业的布局。
教育水平
地区教育水平决定了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进而影响产业布局和产 业升级。高教育水平的地区更能吸引高技术产业的布局。
03 产业布局与企业发展
企业选址考虑因素
市场需求
企业选址时应考虑目标市场的位置,以便更 有效地满足客户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缺乏统一规划,过于分散,形不成生产能力。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产业布局的调整:
从强调“平衡布局”转而注重整体发展速度和宏观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和利用各地区优势, 尤其是沿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区位优势。按东、中、西三大地带序列分阶段、有重点、求效益地展 开布局,总体上实施了“非均衡布局战略”。
5、其他相关理论
(1)区域联合理论 主要包括区域相互依赖理论和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 随着世界经济集团化和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区域联合理论越来越成为研究产业布局理论时所必 须关注的主要理论
(2)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 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为适应自由贸易的需要而产生的经济学 说。 从亚当·斯密开始,经大卫·李嘉图到赫克歇尔、俄林等经历了几个演变阶段。
(2)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理论在前苏联被广泛接受,在产业布局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50年代中 期以来,在西伯利亚,通过对水利、煤炭、油气、铁矿、木材等资源的开发,建立了10多个大型 的工业地域生产综合体,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2、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指导我国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1.杜能的《孤立国》及其对产业布局理论的贡献
19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 及农业圈层理论,他认为:在农业布局上,并不是那个地方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 农业经营方式也不是越集中越好,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集中化的程度与离 中心城市的距离成反比。为此,他设计了孤立国六层农业圈
3、成本一市场学派理论
(1)成本一市场学派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学派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 而且探讨了区域产业布局与总体产业布局问题。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萨德、俄林、弗 农等。
(2)艾萨德是区域科学的创始人,试图建立一般区位理论。 (3)俄林在产业布局方面,建立了一般区位理论。 (4)弗农在俄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产业布局进行
第四,地域分工的作用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变革。具有比较利益的产业,也不是一成不变 的。中国和前苏联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为指导,开创了公有制条件下产业布局理 论。
1、前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前苏联地理学家巴朗斯基早在30年代提出了“地域生产综合体”的概念。
(1)地域生产综合体以开发特定区域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其内部各部门企业是建立在对各 种资源的合理综合利用,以及对于服务于生产、生活的各种基础设施的统一安排基础上的。
地理位置还可以直接影响到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顺序,那些交通方便、距离经济发展中心较近 的地区资源,因其经济价值较大,总是首先得到开发。
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是产业布局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一)自然资源对第一产业的决定性影响 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与生物资源共同综合作用,决定大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
(二)自然资源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影响 自然因素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第一产业发挥作用的。
自然资源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主要有重工业中的采掘业、材料工业、重型机械,以及以农产品为 原料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它们多分布在自然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另外,工厂厂址的地形、面 积、工业用水等也离不开自然条件,有些地区还深受这些条件的限制。 自然因素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旅游业的作用。深山老林、高山峡谷、荒漠草原等 等,呈现了原始自然美,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平衡工业发展布局”的思想。30多年 来,国家将一半的基本建设资金投入内地,加速了内地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初步 改变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产业畸形布局的不平衡状态。
(2)我国在产业布局上也存在严重的教训:
第一,轻沿海,重内地,人为地抑制了东部地区的发展。
其中
n
minF=min( miri rk ) i1
F——单位产品运费
f——运费率
mi——单位产品消耗的原燃料
ri——原燃料运距
rk——产品运距
19世纪产业布局理论形成以来,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下,产业布 局理论经历了一个异常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
1、成本学派理论——最早的产业布局学派
三圃农作圈
.
谷草农作圈
轮作农业圈
林业圈
自由农作圈
城市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是古典区域理论的杰出代表,是工业布局理论的创始人,他在1909年撰 写了《工业区位论》,系统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他认为:首先,运费对工业布局起决定作用, 工业的最优区位通常应选在费用最低的点上;其次,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 要因素;最后,聚集力也会对工业最优区位产生影响。他将龙哈特提出的“区位三角形”概念一 般化为区位多边形,则工厂的最优区位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在地球上,处于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该地区第一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农业生产也 受当地运输条件以及相应的市场供求制约。
地理位置反映地区多种生产条件,地理位置的优越与否,即表现在这些方面的差异。
(二)地理位置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直接影响
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产业并非都分布在能源基地、矿产和其他原料地,而是分布在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方便的地方,如综合运输枢纽、海港、铁路沿线等,多为不同规模的加工中心,并汇集众 多的第三产业部门。
了探讨。
4、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的西方产业布局理论
(1)二战后,随着殖民地国家上独立自主道路,落后地区产业布局理论开始受到重视。西方一 些学者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提出了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等,大大丰富 了产业布局理论的内容。
(2)代表理论 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其核心内容是:在一些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 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着城市聚集,形成一种资本或技术高度 集中,增长迅速并且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机制,同时对邻近地区有着强大的辐射作用。 点轴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点的增多必然会建设各种形式的交通 通信线路使之相连,即形成轴。 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在后起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经济要 素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当产业集中到一定程度,发达地区会向不发达地区扩散。
(一)产业布局条件 产业布局条件是指产业布局时的外部环境。它包括多种因素,既包括物质化的硬环境,也包括非
物质化的软环境。除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社会物质
(二)产业布局特点 1.各个产业由于自身的技术经济要求不同,而在布局上呈现出不同特征。 2.各地区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形成各具特色的多种产业
第九章 产业布局
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产业布局的实践
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定义 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各部门、各环节在地域
上的动态组合分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产业布 局理论是随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存空间的扩展,以及生产活动的内容 和生产空间拓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发展阶段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
第二次大战后
马克思主义阶段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空前 扩大,商品销售与原料地范围愈来愈大;同时,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如何合理布 局产业已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最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德国学者杜能、韦伯 等运用地租学说、比较成本学说等许多经济学研究成果,创立了古典区位理论。
其主要特点是:
(1)产业布局的主体是中央政府,产业布局的决策权、资产增量和建设项目在各个地区的分配 权,乃至资产存量在各个地区之间的转移全都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
(2)产业布局的目标是国家整体利益,地区经济利益往往被忽视,或被置于次要地位。
(3)产业布局的手段是行政命令
(五)区域产业结构影响产业布局 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一定的部门经济结构。 不同的部门经济结构反映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反映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提高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至关重要。从区域的角度考察,一个区域如果取得经济增长,必须不 断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适时地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 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口与产业空间转移过程,它深刻地改变着产业布局的面貌。
其主要特点是:
(1)产业布局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有权选择自己的区位,而且不受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以 外的非经济因素干扰。
(2)产业布局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3)产业布局的手段是经济利益导向 2.产业布局的计划机制
产业布局的计划机制是20世纪30年代由前苏联首先确立,二次大战后,在中国和东欧一些 国家比较流行。
(1)理论的核心: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 (2)主要代表人物:龙哈特、韦伯,之后是胡佛、赖利、艾萨德等。 (3)代表作品: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胡佛的《区位理论与皮革制鞋工业》
《经济活动的区位》等
2、市场学派理论
(1)市场学派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 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在竞争中,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
稳固的地质基础是制造业、建筑业发展的前提。
平原区利于大规模现代化耕作、灌溉,有开阔的场地供制造业、建筑业使用和发展各种运输线 路,是最优的产业布局场地。
山区、丘陵多地势起伏,影响对内、对外的经济联系,不宜发展保鲜的果品和耗原、燃料多的 制造业。盆地地区,空气流通差,不宜发展冶金、化工等工业。
气候除对农业影响最大外,对水利枢纽、航海航空、露天采矿、飞机制造,以及旅游业等影响 很大。
(2)研究市场划分的主要理论有谢费尔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费特尔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 帕兰德的市场竞争区位理论,罗斯特朗的盈利边界理论,以及吉的自由进人理论等。其中,空 间相互作用理论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