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产业布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主要特点是:
(1)产业布局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有权选择自己的区位,而且不受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以 外的非经济因素干扰。
(2)产业布局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3)产业布局的手段是经济利益导向 2.产业布局的计划机制
产业布局的计划机制是20世纪30年代由前苏联首先确立,二次大战后,在中国和东欧一些 国家比较流行。
其主要特点是:
(1)产业布局的主体是中央政府,产业布局的决策权、资产增量和建设项目在各个地区的分配 权,乃至资产存量在各个地区之间的转移全都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
(2)产业布局的目标是国家整体利益,地区经济利益往往被忽视,或被置于次要地位。
(3)产业布局的手段是行政命令
(五)区域产业结构影响产业布局 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一定的部门经济结构。 不同的部门经济结构反映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反映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提高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至关重要。从区域的角度考察,一个区域如果取得经济增长,必须不 断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适时地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 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口与产业空间转移过程,它深刻地改变着产业布局的面貌。
地理位置因素
人口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科学技术因素
地理位置是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经常有影响的因素,它能加速或延缓地区经济的发展。 为地理位置不仅关系到自然条件,而且还关系到交通、信息和一系列社会经济条件
(一)地理位置对第一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
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受到光、热、水、土等条件的严格限制。
(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平衡工业发展布局”的思想。30多年 来,国家将一半的基本建设资金投入内地,加速了内地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初步 改变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产业畸形布局的不平衡状态。
(2)我国在产业布局上也存在严重的教训:
第一,轻沿海,重内地,人为地抑制了东部地区的发展。
第四,地域分工的作用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变革。具有比较利益的产业,也不是一成不变 的。中国和前苏联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为指导,开创了公有制条件下产业布局理 论。
1、前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前苏联地理学家巴朗斯基早在30年代提出了“地域生产综合体”的概念。
(1)地域生产综合体以开发特定区域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其内部各部门企业是建立在对各 种资源的合理综合利用,以及对于服务于生产、生活的各种基础设施的统一安排基础上的。
第九章 产业布局
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产业布局的实践
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定义 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各部门、各环节在地域
上的动态组合分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产业布 局理论是随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存空间的扩展,以及生产活动的内容 和生产空间拓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第二Biblioteka Baidu片面强调建立“地方工业体系”,不注意发挥地区优势。
第三,缺乏统一规划,过于分散,形不成生产能力。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产业布局的调整:
从强调“平衡布局”转而注重整体发展速度和宏观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和利用各地区优势, 尤其是沿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区位优势。按东、中、西三大地带序列分阶段、有重点、求效益地展 开布局,总体上实施了“非均衡布局战略”。
(三)自然资源直接影响到产业布局的大格局
由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等方面具有直接、间接的影响,在市场经济 与竞争的条件下,产业活动势必首先向最优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分布区集中,形成一定规模 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部门,进而完成产业劳动地域分工的大格局。
(四)自然条件各要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发展阶段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
第二次大战后
马克思主义阶段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空前 扩大,商品销售与原料地范围愈来愈大;同时,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如何合理布 局产业已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最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德国学者杜能、韦伯 等运用地租学说、比较成本学说等许多经济学研究成果,创立了古典区位理论。
三圃农作圈
.
谷草农作圈
轮作农业圈
林业圈
自由农作圈
城市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是古典区域理论的杰出代表,是工业布局理论的创始人,他在1909年撰 写了《工业区位论》,系统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他认为:首先,运费对工业布局起决定作用, 工业的最优区位通常应选在费用最低的点上;其次,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 要因素;最后,聚集力也会对工业最优区位产生影响。他将龙哈特提出的“区位三角形”概念一 般化为区位多边形,则工厂的最优区位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地理位置还可以直接影响到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顺序,那些交通方便、距离经济发展中心较近 的地区资源,因其经济价值较大,总是首先得到开发。
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是产业布局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一)自然资源对第一产业的决定性影响 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与生物资源共同综合作用,决定大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
(2)研究市场划分的主要理论有谢费尔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费特尔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 帕兰德的市场竞争区位理论,罗斯特朗的盈利边界理论,以及吉的自由进人理论等。其中,空 间相互作用理论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
(3)研究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理论主要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区位经济学。
(4)代表作品:《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区位经济学》
了探讨。
4、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的西方产业布局理论
(1)二战后,随着殖民地国家上独立自主道路,落后地区产业布局理论开始受到重视。西方一 些学者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提出了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等,大大丰富 了产业布局理论的内容。
(2)代表理论 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其核心内容是:在一些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 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着城市聚集,形成一种资本或技术高度 集中,增长迅速并且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机制,同时对邻近地区有着强大的辐射作用。 点轴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点的增多必然会建设各种形式的交通 通信线路使之相连,即形成轴。 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在后起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经济要 素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当产业集中到一定程度,发达地区会向不发达地区扩散。
稳固的地质基础是制造业、建筑业发展的前提。
平原区利于大规模现代化耕作、灌溉,有开阔的场地供制造业、建筑业使用和发展各种运输线 路,是最优的产业布局场地。
山区、丘陵多地势起伏,影响对内、对外的经济联系,不宜发展保鲜的果品和耗原、燃料多的 制造业。盆地地区,空气流通差,不宜发展冶金、化工等工业。
气候除对农业影响最大外,对水利枢纽、航海航空、露天采矿、飞机制造,以及旅游业等影响 很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研究社会一般分工基础上,吸取了比较成本学说的“合理内核”,形成了 自己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第一,地域分工是在广阔的区域内,按商品分工实行生产的专门化。这一分工,把一定的生产 部门固定在一定地区。
第二,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三,地域分工可以节约社会劳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成本一市场学派理论
(1)成本一市场学派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学派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 而且探讨了区域产业布局与总体产业布局问题。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萨德、俄林、弗 农等。
(2)艾萨德是区域科学的创始人,试图建立一般区位理论。 (3)俄林在产业布局方面,建立了一般区位理论。 (4)弗农在俄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产业布局进行
其中
n
minF=min( miri rk ) i1
F——单位产品运费
f——运费率
mi——单位产品消耗的原燃料
ri——原燃料运距
rk——产品运距
19世纪产业布局理论形成以来,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下,产业布 局理论经历了一个异常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
1、成本学派理论——最早的产业布局学派
在地球上,处于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该地区第一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农业生产也 受当地运输条件以及相应的市场供求制约。
地理位置反映地区多种生产条件,地理位置的优越与否,即表现在这些方面的差异。
(二)地理位置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直接影响
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产业并非都分布在能源基地、矿产和其他原料地,而是分布在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方便的地方,如综合运输枢纽、海港、铁路沿线等,多为不同规模的加工中心,并汇集众 多的第三产业部门。
(二)自然资源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影响 自然因素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第一产业发挥作用的。
自然资源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主要有重工业中的采掘业、材料工业、重型机械,以及以农产品为 原料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它们多分布在自然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另外,工厂厂址的地形、面 积、工业用水等也离不开自然条件,有些地区还深受这些条件的限制。 自然因素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旅游业的作用。深山老林、高山峡谷、荒漠草原等 等,呈现了原始自然美,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的地域组合。
(三)产业布局层次 产业布局层次是指不同层次地域的产业布局具有不同的规模和规律。研究产业布局不仅要研究全 国性产业布局和地区性产业布局,还要研究产业布局在全球范围内的特殊表现,即国际分工和国 际产业转移。
(四)产业布局机制 1.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
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产业布局条件 产业布局条件是指产业布局时的外部环境。它包括多种因素,既包括物质化的硬环境,也包括非
物质化的软环境。除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社会物质
(二)产业布局特点 1.各个产业由于自身的技术经济要求不同,而在布局上呈现出不同特征。 2.各地区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形成各具特色的多种产业
1.杜能的《孤立国》及其对产业布局理论的贡献
19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 及农业圈层理论,他认为:在农业布局上,并不是那个地方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 农业经营方式也不是越集中越好,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集中化的程度与离 中心城市的距离成反比。为此,他设计了孤立国六层农业圈
(1)理论的核心: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 (2)主要代表人物:龙哈特、韦伯,之后是胡佛、赖利、艾萨德等。 (3)代表作品: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胡佛的《区位理论与皮革制鞋工业》
《经济活动的区位》等
2、市场学派理论
(1)市场学派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 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在竞争中,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
水不仅影响农业布局,还可以直接用作工业原料,内河航运、海洋航运则直接使用水的浮力。
动植物的分布也决定了某些产业的布局,的主要供应地和造纸业的集中分布区。
(一)作为生产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1.人口数量对市场规模和资源开发程度有较大影响
充足劳动力资源可以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在产业安排上,通常以劳动密集型产 业为主;而在人口较少地区,大多布局可以有效利用当地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优势产业,以 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弥补开发地区的高投资。
5、其他相关理论
(1)区域联合理论 主要包括区域相互依赖理论和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 随着世界经济集团化和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区域联合理论越来越成为研究产业布局理论时所必 须关注的主要理论
(2)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 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为适应自由贸易的需要而产生的经济学 说。 从亚当·斯密开始,经大卫·李嘉图到赫克歇尔、俄林等经历了几个演变阶段。
(2)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理论在前苏联被广泛接受,在产业布局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50年代中 期以来,在西伯利亚,通过对水利、煤炭、油气、铁矿、木材等资源的开发,建立了10多个大型 的工业地域生产综合体,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2、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指导我国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1)产业布局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有权选择自己的区位,而且不受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以 外的非经济因素干扰。
(2)产业布局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3)产业布局的手段是经济利益导向 2.产业布局的计划机制
产业布局的计划机制是20世纪30年代由前苏联首先确立,二次大战后,在中国和东欧一些 国家比较流行。
其主要特点是:
(1)产业布局的主体是中央政府,产业布局的决策权、资产增量和建设项目在各个地区的分配 权,乃至资产存量在各个地区之间的转移全都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
(2)产业布局的目标是国家整体利益,地区经济利益往往被忽视,或被置于次要地位。
(3)产业布局的手段是行政命令
(五)区域产业结构影响产业布局 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一定的部门经济结构。 不同的部门经济结构反映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反映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提高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至关重要。从区域的角度考察,一个区域如果取得经济增长,必须不 断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适时地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 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口与产业空间转移过程,它深刻地改变着产业布局的面貌。
地理位置因素
人口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科学技术因素
地理位置是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经常有影响的因素,它能加速或延缓地区经济的发展。 为地理位置不仅关系到自然条件,而且还关系到交通、信息和一系列社会经济条件
(一)地理位置对第一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
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受到光、热、水、土等条件的严格限制。
(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平衡工业发展布局”的思想。30多年 来,国家将一半的基本建设资金投入内地,加速了内地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初步 改变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产业畸形布局的不平衡状态。
(2)我国在产业布局上也存在严重的教训:
第一,轻沿海,重内地,人为地抑制了东部地区的发展。
第四,地域分工的作用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变革。具有比较利益的产业,也不是一成不变 的。中国和前苏联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为指导,开创了公有制条件下产业布局理 论。
1、前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前苏联地理学家巴朗斯基早在30年代提出了“地域生产综合体”的概念。
(1)地域生产综合体以开发特定区域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其内部各部门企业是建立在对各 种资源的合理综合利用,以及对于服务于生产、生活的各种基础设施的统一安排基础上的。
第九章 产业布局
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产业布局的实践
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定义 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各部门、各环节在地域
上的动态组合分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产业布 局理论是随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存空间的扩展,以及生产活动的内容 和生产空间拓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第二Biblioteka Baidu片面强调建立“地方工业体系”,不注意发挥地区优势。
第三,缺乏统一规划,过于分散,形不成生产能力。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产业布局的调整:
从强调“平衡布局”转而注重整体发展速度和宏观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和利用各地区优势, 尤其是沿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区位优势。按东、中、西三大地带序列分阶段、有重点、求效益地展 开布局,总体上实施了“非均衡布局战略”。
(三)自然资源直接影响到产业布局的大格局
由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等方面具有直接、间接的影响,在市场经济 与竞争的条件下,产业活动势必首先向最优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分布区集中,形成一定规模 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部门,进而完成产业劳动地域分工的大格局。
(四)自然条件各要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发展阶段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
第二次大战后
马克思主义阶段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空前 扩大,商品销售与原料地范围愈来愈大;同时,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如何合理布 局产业已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最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德国学者杜能、韦伯 等运用地租学说、比较成本学说等许多经济学研究成果,创立了古典区位理论。
三圃农作圈
.
谷草农作圈
轮作农业圈
林业圈
自由农作圈
城市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是古典区域理论的杰出代表,是工业布局理论的创始人,他在1909年撰 写了《工业区位论》,系统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他认为:首先,运费对工业布局起决定作用, 工业的最优区位通常应选在费用最低的点上;其次,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 要因素;最后,聚集力也会对工业最优区位产生影响。他将龙哈特提出的“区位三角形”概念一 般化为区位多边形,则工厂的最优区位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地理位置还可以直接影响到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顺序,那些交通方便、距离经济发展中心较近 的地区资源,因其经济价值较大,总是首先得到开发。
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是产业布局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一)自然资源对第一产业的决定性影响 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与生物资源共同综合作用,决定大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
(2)研究市场划分的主要理论有谢费尔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费特尔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 帕兰德的市场竞争区位理论,罗斯特朗的盈利边界理论,以及吉的自由进人理论等。其中,空 间相互作用理论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
(3)研究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理论主要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区位经济学。
(4)代表作品:《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区位经济学》
了探讨。
4、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的西方产业布局理论
(1)二战后,随着殖民地国家上独立自主道路,落后地区产业布局理论开始受到重视。西方一 些学者以后起国家为出发点提出了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等,大大丰富 了产业布局理论的内容。
(2)代表理论 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其核心内容是:在一些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 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着城市聚集,形成一种资本或技术高度 集中,增长迅速并且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机制,同时对邻近地区有着强大的辐射作用。 点轴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点的增多必然会建设各种形式的交通 通信线路使之相连,即形成轴。 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在后起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经济要 素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当产业集中到一定程度,发达地区会向不发达地区扩散。
稳固的地质基础是制造业、建筑业发展的前提。
平原区利于大规模现代化耕作、灌溉,有开阔的场地供制造业、建筑业使用和发展各种运输线 路,是最优的产业布局场地。
山区、丘陵多地势起伏,影响对内、对外的经济联系,不宜发展保鲜的果品和耗原、燃料多的 制造业。盆地地区,空气流通差,不宜发展冶金、化工等工业。
气候除对农业影响最大外,对水利枢纽、航海航空、露天采矿、飞机制造,以及旅游业等影响 很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研究社会一般分工基础上,吸取了比较成本学说的“合理内核”,形成了 自己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第一,地域分工是在广阔的区域内,按商品分工实行生产的专门化。这一分工,把一定的生产 部门固定在一定地区。
第二,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三,地域分工可以节约社会劳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成本一市场学派理论
(1)成本一市场学派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学派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 而且探讨了区域产业布局与总体产业布局问题。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萨德、俄林、弗 农等。
(2)艾萨德是区域科学的创始人,试图建立一般区位理论。 (3)俄林在产业布局方面,建立了一般区位理论。 (4)弗农在俄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产业布局进行
其中
n
minF=min( miri rk ) i1
F——单位产品运费
f——运费率
mi——单位产品消耗的原燃料
ri——原燃料运距
rk——产品运距
19世纪产业布局理论形成以来,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下,产业布 局理论经历了一个异常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
1、成本学派理论——最早的产业布局学派
在地球上,处于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该地区第一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农业生产也 受当地运输条件以及相应的市场供求制约。
地理位置反映地区多种生产条件,地理位置的优越与否,即表现在这些方面的差异。
(二)地理位置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直接影响
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产业并非都分布在能源基地、矿产和其他原料地,而是分布在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方便的地方,如综合运输枢纽、海港、铁路沿线等,多为不同规模的加工中心,并汇集众 多的第三产业部门。
(二)自然资源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影响 自然因素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第一产业发挥作用的。
自然资源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主要有重工业中的采掘业、材料工业、重型机械,以及以农产品为 原料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它们多分布在自然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另外,工厂厂址的地形、面 积、工业用水等也离不开自然条件,有些地区还深受这些条件的限制。 自然因素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旅游业的作用。深山老林、高山峡谷、荒漠草原等 等,呈现了原始自然美,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的地域组合。
(三)产业布局层次 产业布局层次是指不同层次地域的产业布局具有不同的规模和规律。研究产业布局不仅要研究全 国性产业布局和地区性产业布局,还要研究产业布局在全球范围内的特殊表现,即国际分工和国 际产业转移。
(四)产业布局机制 1.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
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产业布局条件 产业布局条件是指产业布局时的外部环境。它包括多种因素,既包括物质化的硬环境,也包括非
物质化的软环境。除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社会物质
(二)产业布局特点 1.各个产业由于自身的技术经济要求不同,而在布局上呈现出不同特征。 2.各地区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形成各具特色的多种产业
1.杜能的《孤立国》及其对产业布局理论的贡献
19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 及农业圈层理论,他认为:在农业布局上,并不是那个地方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 农业经营方式也不是越集中越好,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集中化的程度与离 中心城市的距离成反比。为此,他设计了孤立国六层农业圈
(1)理论的核心: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 (2)主要代表人物:龙哈特、韦伯,之后是胡佛、赖利、艾萨德等。 (3)代表作品: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胡佛的《区位理论与皮革制鞋工业》
《经济活动的区位》等
2、市场学派理论
(1)市场学派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 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在竞争中,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
水不仅影响农业布局,还可以直接用作工业原料,内河航运、海洋航运则直接使用水的浮力。
动植物的分布也决定了某些产业的布局,的主要供应地和造纸业的集中分布区。
(一)作为生产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1.人口数量对市场规模和资源开发程度有较大影响
充足劳动力资源可以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在产业安排上,通常以劳动密集型产 业为主;而在人口较少地区,大多布局可以有效利用当地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优势产业,以 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弥补开发地区的高投资。
5、其他相关理论
(1)区域联合理论 主要包括区域相互依赖理论和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 随着世界经济集团化和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区域联合理论越来越成为研究产业布局理论时所必 须关注的主要理论
(2)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 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为适应自由贸易的需要而产生的经济学 说。 从亚当·斯密开始,经大卫·李嘉图到赫克歇尔、俄林等经历了几个演变阶段。
(2)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理论在前苏联被广泛接受,在产业布局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50年代中 期以来,在西伯利亚,通过对水利、煤炭、油气、铁矿、木材等资源的开发,建立了10多个大型 的工业地域生产综合体,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2、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指导我国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