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古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古诗一、原文:《已亥杂诗之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衍生注释:1. “青山处处埋忠骨”:青山连绵,哪里都可以埋葬忠臣义士的遗骸。
这里的“忠骨”指的是为正义、为国家而英勇献身之人的尸骨。
2. “何须马革裹尸还”:何必一定要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带回故乡呢。
"马革裹尸"是一个典故,表示英勇作战,战死沙场后被包裹尸体归来,表示英勇壮烈。
3. “落红不是无情物”:落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
“落红”即落花,这里诗人以落花自比。
4. “化作春泥更护花”:它会化成春天的泥土,从而更好地滋护花朵。
三、赏析:1. 主题:这首诗有着较为复杂而深刻的主题。
前两句体现了一种豁达、壮烈的英雄气概,关于忠骨的葬处表达了对为国献身这件事本身的重视超过归葬故土。
后两句则是借落花升华主题,表达即使自己远离官场仕途,也依然会关心国家命运,发挥自己的余力,有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
2. 情感:饱含着诗人对英勇牺牲之士的崇敬,和自己对国家命运的不懈关注。
既有慷慨激昂之处,也有柔软细腻的情怀。
在豪迈豁达中又带有深深的眷恋与奉献之情。
3. 表现手法:运用了直抒胸臆和托物言志的手法。
前两句直接表明态度,简洁而有力地表达了对忠士埋葬的看法;后两句以“落红”自喻,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奉献情怀。
四、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龚自珍。
他是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生活在清朝国势渐衰的时候,他倡导经世致用,批判专制制度腐朽黑暗,并且积极提出改良的方法建议等。
他的诗文中往往饱含着深切的社会关怀和自己满腔的热血情怀,敢于冲破当时僵化的思想桎梏,诗作风格既刚健又有情致。
五、运用片段:1. 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英雄事迹的时候。
老师激昂地说:“同学们,古有‘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样的壮志豪情。
那些英雄先烈们,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地牺牲,他们有的甚至无法魂归故里,但却用热血捍卫了正义和国家尊严。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全诗: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龚自珍
朝代:清代
出处:《已亥杂诗之一》
释义:将士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培育着明年的花。
扩展资料: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是东汉名将。
他年轻时当官。
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
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
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
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
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
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
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表达的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表达的意思摘要:一、背景介绍- 诗句来源- 作者简介二、诗句解读-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三、诗句意义探讨- 忠骨的象征意义- 无需荣誉的英勇精神- 诗句所传达的价值观四、总结与启示-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诗句的现实意义正文:一、背景介绍“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出自明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陆游(1125 年-1210 年),字务观,号放翁,自号太原逸民,世称陆放翁,浙江绍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二、诗句解读1.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诗意味着,在祖国的青山绿水中,到处都有为国家、民族尽忠的英勇之士长眠。
这里的“忠骨”指的是为国家、民族献出生命的忠诚勇士。
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忠诚勇士的敬意和缅怀之情。
2.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的意思是,那些英勇的忠骨不需要用马革裹尸还乡,因为他们已经用自己的生命为国家和民族尽了忠。
这里的“马革裹尸”是一种传统的荣誉象征,表示英勇之士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后,要用马革将尸体包裹运送回乡,以示尊荣。
然而,诗句中强调“何须”,表明这种荣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忠诚精神。
三、诗句意义探讨1.忠骨的象征意义“忠骨”在这句诗中象征着为国家、民族献出生命的忠诚勇士。
他们以英勇的行为诠释了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他们的精神永存于青山绿水之间。
2.无需荣誉的英勇精神诗句表达了无需荣誉、英勇无畏的精神。
忠诚的勇士在为国家、民族尽忠时,并不追求个人荣誉,他们用生命践行忠诚,将英勇精神传承给后人。
3.诗句所传达的价值观这句诗传达了忠诚、英勇、无私的价值观。
诗人通过表达忠诚勇士的精神境界,启示人们要追求忠诚、英勇、无私的品质,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尽忠。
四、总结与启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启示我们要学习忠诚勇士的英勇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尽忠,无需追求个人荣誉。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背景故事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背景故事“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背景故事为: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不幸牺牲,收到电报的毛泽东悲痛交加。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毛泽东得知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毛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个父亲的常人情感,和作为一个领袖的超人胸怀。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原文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一》。
这句诗的意思是:天底下到处都是埋葬忠义之士的地方,不需要用马皮将尸体包裹起来送回家乡。
其原文为: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首诗的释义为:离别京都的愁绪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青山处处埋忠骨
青山处处埋忠骨
青山处处埋忠诚骨,为什么需要战场马革裹尸还。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
出自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之一》,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
《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
原文:
《已亥杂诗之一》
清龚自珍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1841)晚清思想家,史学家。
一名巩祚,字瑟人。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忠骨的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忠骨的意思《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忠骨”的意思》“忠骨”在“青山处处埋忠骨”中的意思是忠诚的烈士的遗骸。
这句诗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一》。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
他是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他的作品多批判清朝的腐朽统治,呼吁变革,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情怀。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诗表达了一种豁达而壮烈的情怀,认为忠诚的战士牺牲在他乡,无需一定要归葬故里,青山之下处处都可以埋葬他们的忠骨。
这是对英勇献身的烈士的敬重,也体现出一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广阔的胸怀。
以下是五个运用片段:例子1我站在那片青山脚下,望着漫山遍野的翠绿,脑海里突然就浮现出“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话。
这里的“忠骨”啊,那可是英雄们的身躯。
就像那战争年代,我的爷爷曾经跟我说,他的战友们一个个都那么勇敢,为了守护这片土地,为了大家能过上好日子,义无反顾地冲向敌人。
他们很多人都牺牲在了战场上,他们的忠骨就留在了那片战斗过的土地。
他们难道不就像这青山中的树木吗?扎根在这片土地,用生命滋养着这片土地的精神,永远地成为这片土地的一部分。
我想,这就是“忠骨”的意义,是英雄的不朽,是他们用热血铸就的精神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例子2“你知道‘青山处处埋忠骨’里的‘忠骨’是什么意思吗?”老师问我们。
教室里一下安静了下来。
“那是烈士的遗骨呀!”我大声地回答。
老师微笑着点头。
我想起了看过的那些革命故事,那些烈士们。
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下,他们毫不退缩。
像刘胡兰,她那么年轻就牺牲了。
她的忠骨虽然消逝在了那片土地上,但她的忠诚和勇敢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这就像星星一样,虽然陨落了,却在天空留下了永恒的光芒。
“忠骨”不仅仅是身体的残骸,更是一种忠诚的精神象征,永远地激励着我们这些后人。
例子3他静静地站在烈士陵园里,看着那一排排的墓碑。
这里的每一座墓碑下都有“忠骨”啊。
“忠骨”,那是对祖国无限忠诚的人们留下来的。
他想起自己的先辈也是一位英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保卫国家,远离家乡,最后牺牲在了异国他乡。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意思和全诗. 满意采纳.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和原文全诗。
意思:
世界很大,英勇壮士阵亡在外,处处都埋着忠义之士的遗体,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原文全诗:
《已亥杂诗之一》
清·龚自珍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拓展资料: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也就是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塞外,青山连绵不绝,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
这句话完整版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后半句意思是为什么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是作者晓年写作的一篇短文。
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什么意思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这连绵的青山处处都是好地方,处处都可以用来埋葬忠勇壮士们的遗骸,何必要再去用马革包裹遗体送回故乡呢。
这两句主要表现了出征者即便面临为国捐躯的情形,也仍旧觉得死得其所,为国家奋不顾身,根本不考虑身后事的无畏与伟大。
充分体现出满腔报国之心的豪迈英雄气概。
龚自珍《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
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句流传很广的成语,意思是无论在哪里,青山都可以埋葬着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杰出贡献的忠臣烈士。
这句成语深刻地表现了人们对忠臣烈士的崇敬和缅怀之情,也表达了人们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和信仰。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含义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拓展和解释。
其中,一个主要的含义是指忠臣烈士的坟墓和牺牲地点,无论在哪里,都可以被人们记住和崇敬。
这种纪念方式不仅仅是在物质上,而是在精神上,让人们感受到忠臣烈士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和牺牲的价值,激励人们向忠臣烈士学习,继承他们的遗志,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青山处处埋忠骨”还强调了正义和真理的重要性。
忠臣烈士之所以愿意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牺牲,是因为他们相信正义和真理,认为只有通过正义和真理的追求,才能实现国家和人民的福祉。
因此,人们要信仰正义和真理,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成语,不仅是对忠臣烈士的缅怀和纪念,更是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和信仰。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力量,激励自己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短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短“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这两句诗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一》。
龚自珍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
这两句诗体现了一种豪迈的英雄气概和豁达的生死观。
英雄的忠骨无论葬在何处,都无损于他们的英名,他们的精神将永远留存于天地之间。
这种对生死的豁达态度反映了对英雄的敬重,他们为了大义,连身后之事都不在意,是何等的壮烈无私。
以下是五个运用片段:例子1我爷爷是个老军人。
他常常给我们讲战争年代的故事。
有一次,他的战友为了保护他,挡住了敌人的子弹牺牲了。
当时情况紧急,根本没办法把战友的遗体带走。
爷爷说到这儿的时候,眼里满是泪水。
他说:“我的战友就留在了那片青山下。
就像古人说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他是个英雄,他的灵魂属于那片战斗过的土地。
那片青山就是他最好的归宿。
我每次想起他,就觉得他还在那里守护着那片土地。
我要是把他带回来,他反而不自在呢。
那片土地浸满了他的热血,他就应该在那里,永远被铭记。
”我听了爷爷的话,对英雄的敬意又多了几分。
那青山仿佛不再只是山,而是一座英雄的丰碑。
例子2在参观烈士陵园的时候,我看到一排排墓碑。
旁边的导游在讲述着烈士们的英勇事迹。
这些烈士很多都是外地人,他们远离家乡,来到这片土地上战斗,最后永远留在了这里。
我心中不禁想到“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他们把生命献给了这片土地,这片土地就成了他们的家。
他们的奉献精神就像明灯一样照亮着我们。
如果烈士们泉下有知,他们也会觉得这里是他们最好的安息之处吧。
这里有他们为之奋斗的人民,有他们用鲜血浇灌的和平。
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永远守护着这片他们热爱的地方。
例子3我的朋友阿强是个热血青年,一直想去当兵。
拟定的意思青山处处埋忠骨
拟定的意思青山处处埋忠骨《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意思: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都是可以埋葬忠勇之士的地方。
这是一种对英雄豪杰壮烈牺牲后豁达的安置观念,体现了对英雄的敬重与缅怀之情。
赏析:这句诗意境壮阔而又充满深情。
“青山”象征着广袤无垠的大地,它有着无尽的包容性,英雄们为了正义、国家、民族而战,他们的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青山能够接纳他们的身躯,这是大地对英雄的回馈。
它让人们不要执着于英雄的归葬之处,更重要的是铭记他们的功绩。
它以一种豁达又悲壮的情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对英雄的敬仰与追思。
作者介绍:这一诗句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一》。
龚自珍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
以下是五个运用片段:例子1我站在那片青山脚下,心中默念着“青山处处埋忠骨”。
我的爷爷曾经是一名抗战老兵,他给我讲过无数个英雄的故事。
那些英雄啊,有的牺牲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有的倒在执行秘密任务的途中。
爷爷说,他们根本来不及想自己会埋在哪里,只知道要为了胜利往前冲。
就像那些青山,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不在乎谁会被葬在自己的怀抱。
这些英雄难道不就像青山一样伟大吗?他们奉献了自己,把热血洒遍大地,而青山就成了他们永恒的归宿。
我抬头望着青山,仿佛看到了那些英雄们的身影,他们在青山间笑着,那是一种自豪的笑,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和平。
例子2“青山处处埋忠骨”,听到这句话,我的朋友突然严肃起来。
我们正在参观一个烈士陵园。
他说:“你看,这里的每一座墓碑下都是一个英雄,但是还有很多英雄没有墓碑,他们就像这句诗说的一样,葬在了青山的各个角落。
”我心中一阵触动。
是啊,那些无名英雄,他们或许在战争的慌乱中倒下,被青山默默接纳。
就好比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些我们能叫出名字,而更多的是默默发光。
这些英雄,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伟大的乐章,青山就是那承载乐章的乐谱架。
我们怎么能不缅怀他们呢?怎么能忘记他们的奉献呢?每一座青山都应该被我们敬重,因为那里面有英雄的忠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青山处处埋忠骨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学习内容:课文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八组课文的一篇略读文章教材分析:《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作者用抒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个钓到鱼而放鱼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形象。
从而使学生懂得,自觉遵守规则、诚实守信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修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自学,认识9个生字。
2.学生通过自学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学习重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学习准备:1.教师:课件2.学生: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毛岸英个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
教学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了解毛泽东1.(出示毛泽东像)这熟悉的面庞,这亲切的笑容,他是谁?(板书:毛泽东)2.你们了解毛泽东吗?谁能谈谈你们眼中的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人?3.小结:毛泽东确实很了不起,他是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是他领导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让我们深情呼唤他的名字——毛泽东;他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之一,他还是一个诗人,一个书法家,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再读读这个名字——毛泽东。
他是伟人,但他也是一个凡人。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去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二、揭示课题,检查预习1.板书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读题,提示:埋,还有一种读音,你们知道吗?mán埋怨)2.检查自学效果:(1)新词学习朝鲜“志司” 勋鉴殉职奔赴眷恋黯然踌躇(2)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呢?课文中写到了三封电报,请快速地浏览课文,用括号括出三封电报的内容。
看看这三封电报都是谁发给谁的,分别讲了什么?做出抉择之后,课文还写了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归纳并板书:闻噩耗做抉择写批示谁能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先讲了毛泽东接到彭德怀的电报,知道了爱子毛岸英殉职的噩耗,然后写毛泽东又接到彭德怀和金日成的电报,做出将岸英的遗体葬在朝鲜的抉择,最后毛主席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三、感悟“悲痛,领略慈父情怀(一)电报切入1.我们先来读读第一封电报。
出示2.就是这封不到百字的电报,当时毛泽东足足看了三四分钟,请大家读读这封电报,电报中的那些字眼深深刺痛了毛泽东的心呢?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毛泽东此时内心的感受呢?3.爱子殉职,作为一个父亲,毛泽东怎能不悲痛呢!指导有感情朗读。
课文是怎样描写毛泽东内心的悲痛的呢?(二)抓住细节,感受“悲痛”1.请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毛泽东的悲痛?画一画,圈一圈。
2.交流。
出示: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 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3.指名读。
你从哪儿体会到了毛泽东的悲痛?你是怎么体会的?(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原封不动)4.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5.这两句话从哪一方面来描写毛泽东的悲痛的呢?(动作描写)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毛泽东的悲痛呢?交流出示: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
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
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1)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
出示资料,从这份资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那一次次分离:毛泽东与爱子岸英有多少离别的日子呢?补充资料:毛岸英生平。
(3)从这份资料中,你读懂了什么?(幼年丧母,岸英的童年历经磨难,与父亲聚少离多)想起岸英曲折的童年,想起父子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一个父亲毛泽东心中有愧啊,现在爱子英年早逝,怎能不叫毛泽东肝肠寸断啊!(指名读)(4)这次怎么会……:岸英已经是毛泽东一家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而献身的第六位亲人了。
(补充资料)现在,他最心爱的长子又离他而去了,叫他怎么能相信呢?读——(5)你们知道岸英牺牲时毛泽东几岁吗?(年近花甲了,老年丧子,人生的一大悲剧啊,这是一种怎样的痛呢?这种痛让你想到了哪些词?(心如刀绞的痛、心在流血的痛、肝肠寸断的痛……)请大家带着这种种感受再来读这段话。
(指名读,齐读)(6)这一部分主要是从哪一方面来体现毛泽东的悲痛的?(心理活动描写)6.学法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抓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深切地体会到了毛泽东失去爱子时悲痛欲绝的心情。
课文读到这儿,你对毛泽东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呢?(毛泽东也和普通人一样,也有丧子之痛,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
他让我们感受了一个慈父的情怀。
板书:慈父情怀)四、品味“抉择”,讴歌伟人胸襟(一)电报切入1.导语:可是,失去爱子,留给毛泽东的仅仅是悲痛吗?我们来读读另外的两封电报吧。
2.这两份电报是由主席的秘书转述的,中间有一对近义词,找得到吗?辨析:请求、要求3.这两份电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彭总司令请求将岸英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因为彭总司令对主席的爱戴与体贴,安抚减轻主席的丧子之痛;金日成首相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因为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
(二)层层深入,感受“艰难”1.两份电报,两种选择。
2.毛主席想把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吗?文章的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主席的这种愿望。
交流以后出示:从主席的心理活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发自肺腑的父子情啊。
3.毛主席能把岸英的遗体能运回国吗?多么博大的胸怀啊4.反复对比读,感受思想斗争的激烈(1)作为一个父亲,毛泽东多么想运回儿子的遗体,读——“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2)作为主席,毛泽东只能将儿子的遗体留在朝鲜,读——“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5.“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既然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就可以签字了,可是,主席为什么又“踌躇”了?“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他不敢相信,更不愿相信岸英不在了。
多么深厚的父子情啊!他这一签字,就意味着——他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叫他怎能不踌躇呢。
这抉择过程,能用一个什么词概括呢?板书:艰难6.尽管心如刀绞,尽管有太多的不舍,第二天早上,秘书还是看到放在毛主席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1)“忠骨”在这里指什么? 何须呢?说说诗句意思。
忠骨: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岸英已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即使长眠于异国他乡又有何妨呢!(青山到处都埋葬着忠诚的战士的尸骨,又何必要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运回家乡呢?)7.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这一夜主席是怎样度过的呢?课堂练笔:这一夜,毛主席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久久难以入睡,他想起了 ,他想起了 ,他还想起了 。
但是,。
无言的泪水打湿了他的枕巾……现在你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毛主席是怎样写下这批示的呢?(板书:忍痛)8.小结:课文读到这里,你对毛泽东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呢?(他以国家的大局为重,强忍悲痛,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决定,表现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板书:伟人胸襟)毛泽东用他强大的意志力告诉我们:他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板书:平凡伟大)五、结课这篇课文,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的描写,使毛泽东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更丰盈了。
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更是一个伟人。
让我们记住这个慈父的名字,他叫——;让我们铭记这个伟人的名字,他叫——六、板书设计27 青山处处埋忠骨闻噩耗悲痛慈父情怀平凡毛泽东做抉择艰难伟人胸襟伟大写批示忍痛七、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2、将本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如: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摘抄下来。
八、教学评价:我能把字写得更漂亮(看拼音,写字、词):nǐ()定xūn()鉴xùn()职fù奔()chóu chú()àn()然教学反思:这篇课文重在一个“情”字。
这份“情”是博厚的、深沉的、凝重的。
因此,要让学生很好地走进毛泽东作为普通人、作为毛岸英的父亲的情感世界,从字里行间体验、感受这份“情”,既需要教师的引领与激情,又需要学生设身处地地用“心”解读文本。
课始,我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和图片向学生介绍了毛岸英以及抗美援朝的历史。
还介绍了毛主席一家为革命牺牲的六位亲人,让学生对伟人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毛岸英有了具体的认识。
接着,我通过一段视频,播放了与课文吻合的各种情景同时伴有深情并茂的原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毛主席面临失去爱子之后无比悲痛的心情,学生在听完朗读后无不为之感动,个个情不自禁,泪眼模糊。
学生很好的把握了课文的情感基调,毛主席失去爱子的悲痛,以及伟人的宽广胸怀无不震撼了同学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