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现代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
1、原始教育
我 国 原 始 农 耕 时 代 主 要 遗 址 图
原始社会的主要教育内容
(1)学习制作石器和木器工具 (2)学习火的使用 (3)学习采集和渔猎 (4)农业和畜牧业的学习 (5)制陶、纺织、建筑等原始手工业的学习 (6)社会生活规范和人伦道德的学习 (7)宗教仪式的学习 (8)歌舞的学习
原始教育的主要特征——
•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内容贫乏 • (2)教育手段单一,仅仅限于口耳相传 • (3)原始的平等
2、古代教育
(农业社会)
• 学校的产生——
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教师职业的出现;
产生的原因:(1)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 (2)学习文字
古代教育的特征——
• (1)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 •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学校教育
• 雅典:学校则为社会的一个部门,由私人兴办,
且形式多样,层次丰富,对西方以后两千多年 的学校教育有深远影响。
教育目标:培养智、德、体、美多方面发展的“完人”
类型:文法学校:读写算 弦琴学校:音乐、歌唱和吟诗 体操学校:体操、游泳和五项竞技
西欧中世纪主要的学校类型为教会学校 (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 插头学校 (Plug-in School),
• 全球教室 (Global Class),
• 网络课程 (Cyberspace Curriculum)…..
讨论——
• 在我国,对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究竟如何整 合,人们的观点不尽一致。有一种观点认为: 目前教育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人文精神的失落和 对科学主义的崇拜,人文教育的目的是重构精 神家园;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的失败不是科 学主义盛行,而是因为在我们的教育里缺乏科 学精神,因此,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理 性为着眼点。请结合本章所学的内容以及你对 教育的实际感受,谈谈你对该问题的看法。
简述教育的本质
简述教育的本质第一章:教育的定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活动,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旨在培养和发展人的智力、道德、情感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
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品德,使个体能够全面发展。
第二章: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其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提升。
知识是教育的基础,通过学习各个学科的知识,人们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技能是实践能力的体现,通过培养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态度和价值观则是人们对待事物的看法和评价,通过培养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人们可以形成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行为准则。
第三章:教育的过程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涵盖了各个阶段和环节。
从幼儿园到高中,再到大学和职业培训,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路人和榜样。
与此同时,学生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教育的过程不仅仅发生在教室里,还包括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
第四章:教育的意义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不可忽视。
对于个人来说,教育可以提升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并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
对于社会来说,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石。
一个受教育程度高的社会,不仅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还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创造力。
第五章: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教育改革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因此,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变得尤为重要。
教育改革包括内容的更新、方法的改进、制度的调整等方面。
同时,教育创新也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工具,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和资源。
现代教育学最终资料
教育学复习范围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P19--26第二节教育的本质与属性P29--32第三节教育的功能与价值P34---38第二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内涵和功能P40---44第二节教育目的确立和分类P44---51第三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对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P70---73第二节影响人发展的因素P74---80第四章现代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二节现代教育的社会制约性P100----103第四节现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P115----117第五章现代教师与学生第一节现代教师P123---129第六章现代课程第一节现代课程的本质与特点P160---164第七章现代教学第一节现代教学概述P202---204第二节现代教学过程P218---222第三节现代教学原则P222---230第四节现代教学方法P233---236第八章现代德育第一节现代德育观P262、P269--272第二节现代德育过程P277---280第三节现代德育方法P280---284第九章现代班主任工作第二节现代班主任工作及其开展P292---296第十章现代教育制度与管理第一节现代教育制度概述P306----312题型:填空单选名词解释简答材料分析论述导论: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思想或主要观点(判断或选择题)我们把教育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前教育学阶段,.(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3)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1.前教育学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作:(1)①先秦时期乐征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②《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言论、见解和论说的汇集(2)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这是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也是人类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1)教育学雏形时期代表人物和代表作:①(捷克)夸美纽斯的1632年《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初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制。
第一章 教育及其本质
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教育是什么?这是教育学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的问题。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问题,是教育基本理论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迄今为止,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生物起源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活动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传授活动。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不仅是人类社会所特有,而且早就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前的动物界了。
.............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勒图尔诺、英国的沛西·能。
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在其所著的《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他把老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照顾都说成是一种教育。
认为人类教育是承受动物教育活动基础上的改善与发展。
他还把生物生存竞争的本能,说成是教育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
动物为了自己的物质的保存与发展,出自一个“自然和自发”的本能,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小的动物。
若取得一些新的倾向,通常只要让年幼动物反复地练习并恰当地利用奖励也就够了。
英国的沛西·能在其所著的《教育原理》说: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不管这个——有教育,甚至高等动物中间,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我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相适应的种族生活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供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生物起源说的依据:观察动物生活状态——比较研究——发现动物本能式求生技能学习——提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是本能的活动。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小结:
上述六种观点,除神话起源论明显缺乏科学依据 外,其余大体可分为两类。 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都将教育看作无意识、 无目的的活动。前者强调人与动物的联系,有其合理 的一面,但进而否认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则失之偏 颇;心理起源论注意到了模仿对儿童学习的意义,也 有其合理性,但对此过于强调,又进而否认了成人在 儿童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同样失之偏颇。
(二)古代社会教育
金属工具代替石器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标志着 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古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剩余劳动产品逐渐增多,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 级。 生产力的发展,促使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的第 一次分离,产生了官吏、僧侣、学者和艺术家等知 识分子,社会文化日渐丰富,促成了教育从社会生 产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
在我国古代,读书、做文章是“代圣人立言”,或 解释圣书,总离不开引经据典,谁的经典学得多、记 得熟,谁就最有学问。这是一个“过去统治着现在、 权威统治着众生”的时代,教育内容具有强烈的保守 性和封闭性。即使是一些具有革新思想者,在自己的 行为上也不得不表现出这一特征,即打出古人的旗号, 采取托古改制的手段。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表现: 宓羲:教民以猎 燧人:教民以渔;钻木取火 神农:教民以耕;尝百草
2.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原始社会生活中教育主要是以“巫”承 担:“以巫为师”。教育与原始宗教、仪式 密切联系,主要在宗教活动中进行,宗教活 动蕴涵教育意义。表现形式有冠礼(青年 礼)、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
2.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Letourneau) 沛西·能(Percy Nunn) 理论基础:生物进化论 主要观点: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而且 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不仅为人类社会所特有, 而且早就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前的动物界。生存竞争的 本能是教育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动物为了自己的物 种和保存与发展,出自一个“自然和自发”的本能, 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幼小动物。
现代教育学试题及答案(666)
《现代教育学试题》及答案绪论一、单选题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洛克的《教育漫话》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首先提出的。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杜威 D.赫尔巴特3.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A.培根 B.格斯纳 C.洛克 D.克伯屈4.“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A.卢梭的《爱弥儿》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5.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礼记》二、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
()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张教育研究要“科学化”()三、材料分析题“所谓现代教育学就是现代社会的教育学”。
四、论述题1.教育学经历了哪些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特点是什么?2.你认为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一、单选题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A.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B.教育的心理起源论C.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
这反映了。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 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服务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 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4.教育起源于。
A.人类早期的心理摹仿; B.人类的生产劳动;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 D.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5.在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
3、教育措施 是指教育者用来影响受教育者或受教育 者向教育者学习的内容及形式。 教育内容:教材 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 组织形式等。 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是统一的。
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育者是实施教育的主体 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实施教育措施作用于受教育者,使受教 育者的身心朝着预期的方向发生变化。 2 2、教育措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桥梁 3、受教育者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发展的主体。 在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的对象,其任务不是单纯接受,从 根本上说更是为了获得发展。教育者的意志作为一种外部影响 是不会自动转化为受教育者的素养,它必须以受教育者自身活 动作为中介,才能纳入受教育者的主观世界中去。
(二)古代教育 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 1、教育目的多样化 2、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3、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 术 4、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 棍棒教育。 5、教学的组织形式为个别教学。
(三)现代社会的教育形态 现代社会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1、教育目的多样化 2、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制度 3、教育内容科学化 4、教育人员的合理化和普及化 5、教育途径不断更新和发展
第三节
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的构成要素就是指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 基本因素。 一、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 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广义的包括父母、教师、和一切施加教育影响 的人。 狭义的指学校中的教师。
2、受教育者 在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的人。 广义的指一切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狭义的指在学校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活动 (与动物活动比较)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传递社会经验的活 动(与人类其他社会活动比较)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 实践活动(与人类其他传递经验的社会活动 比较)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教育及其本质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论 (二)心理起源论 (三)劳动起源论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的词源与词义
(一)中文的“教育”词源 1.(甲骨文)
2.古代典籍关于“教”的论述:(1)教育;(2)教导,指点;(3)告 诉;(4)教练,训练;(5)政教,教化;(6)通“效”,相仿。 3.古代典籍关于“育”的论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生育;(2)抚养;(3)培养,教 育;(4)生长,成长。
二、教育的概念
(一)中外教育家对教育的界说
1. 我国教育家对教育的界定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学记》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荀子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蔡元培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
格,于人类文化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 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杨贤江 教育是“帮助人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杜威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是生长,“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 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二、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定义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是教育者 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 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 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 要的人。
教育学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章现代教育(jiàoyù)的本质一、单项选择题1.西方近代(jìndài)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 。
A.教育的生物(shēngwù)起源论B.教育的心理(xīnlǐ)起源论C.教育(jiàoyù)的劳动起源论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
这反映了( ) 。
A.古代教育具有鲜亮的阶级性;B.古代教育具有鲜亮的等级性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D.古代教育形式简洁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原来具有( ) 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效劳C.为阶级斗争效劳和为进展经济效劳D.为进展经济效劳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进展效劳4.教育起源于( )。
A.人类早期的心理模仿;B.人类的生产劳动;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D.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争论5.在( )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别的。
A.古代B.近代C.现代D.当代6.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 )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三代教育B.近代教育C.现代教育D.原始教育7.对于教育学的进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 )三个阶段。
A.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阶段B.萌芽阶段、独立阶段、科学阶段C.萌芽阶段、独立阶段、进展阶段D.形成阶段、独立阶段、理论深化阶段8.“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之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 )。
A.《学记》B.《论语》C.《大学》D.《孟子》9.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思想家( ) 就提出了“什么是教育”的问题,针对雅典关心培育具有什么类型身心教养市民所发出的谈论,进出“美德是否可教”的命题。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昆体良10.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著作是《》。
A.学记B.论语C.教育漫话D.大教学论11.裴斯泰洛齐一生写了很多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是《》。
判断题b
导论一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
(×)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张教育研究要“科学化”。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1.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孟禄。
(√)2.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陶行知提出“教育即生活”理论。
(X)3.教育的本质是生产力。
(X )4.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
(X )5.在原始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合二为一,人人必须劳动,因而人人受教育,但到了古代教育阶段,教育只是少数人才能享受的,所以古代教育不如原始教育。
(X )6.通过对生活世界中交往活动的探讨,胡塞尔确立起在哲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理论——交互主体论。
(√)7.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也是一种生产力。
(X)8.通过揭示教育内在的矛盾性质特征来说明教育的本质是“特殊范畴说”的观点。
(√)9.对教育进行事实描述的同时不能缺乏价值的追求。
(√)10.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上山下乡”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典型表现。
(X)1.教育的本质是生产力。
(×)2.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
(×)3.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也是一种生产力。
(×)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抽象规定,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现实体现。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特殊,总与分的关系。
(√)3.我国教育应当有统一的教育目的,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上应该也是一致的。
( X )4.教育目的应该是一元化与多元化的统一。
(√)1.我国教育应当有统一的教育目的,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上应该也是一致的。
(×)2.教育目的应该是一元化与多元化的统一。
(√)3.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教育目的唯一依据。
(×)4.现代人的终极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
(√)5.全面发展教育与发展学生的个性是矛盾的。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的本质ppt课件
ppt课件CONTENTS•教育本质概述•教育本质特征分析•不同流派对教育本质认识比较•当代社会背景下教育本质新内涵探讨•总结: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概述01教育定义及功能教育定义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功能教育具有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教育能够促进个体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社会发展功能教育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
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同时也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与社会政治教育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政治制度起着维护或变革的作用。
教育与社会文化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历史发展阶段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起源于劳动,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以人文知识为主。
近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开始走向普及化和义务化,教育内容逐渐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
现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具有多元化和民主化的特点,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
教育本质特征分析02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各种素质和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通过提供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专业领域的核心能力和素质。
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培养人才为核心任务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
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强调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包括沟通、协作、领导力等。
教育还承担着传递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传授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育通过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全球视野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学原理(马工程)第一章 教育及其本质
北京猿人的小孩是属于群体的,教育小孩是群体共同的责任。打 造石器是对小孩教育的第一课。他们带着小孩到河滩上去。遍河滩的 石块,哪一种适合打制工具,孩子起初是不会去考虑的,他们于是指 给孩子们看,说打制工具要拣那坚硬而又光滑的砾石。还要用一块大 的平石作砾砧,才能敲出刃口和锥尖来。孩子经过多次试验,果然不 错,这就变成了他自己的经验。
• 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 • 学校已有庠、序、校、学等不同等级和性质的名称; • “庠者,养者,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
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滕文公上》。
• 礼、乐、射、御、书、数已成为当时学校的学习内容; • 奴隶及其子女,无权进入学校学习。
扩展:稷下学宫
• 基本错误:
• 教育不仅仅是模仿,更有意识性、目的性和创造性,单 纯用模仿解释人类的教育活动,抹杀了人类教育活动的 文化性和社会性。
(三)劳动起源论
• 劳动起源论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 础上,对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著名论断的 直接运用,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起源于劳动, 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人的生产需要和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第一章 教育及其本质
教育科学与音乐学院
章节提要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教育的要素与形态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当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
一、教育的起源
问题: 老猫教小猫捉老鼠是教育吗?为什么? 小明看见妈妈在擦桌子,也拿块抹布擦桌子,
• 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应该是前苏联的米定斯基,《世界 教育史》。
主要观点:
1.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 动;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当代教育趋势与挑战
01
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全球化、信息化、终身化、个性化等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
02
当代教育面临的挑战
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教育内部也面临着质量不均、公平缺失、创新不足等问题。
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包括促 进个体社会化、提高个体素质、实现个体 价值等。
教育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产生 一些消极影响,如应试教育的弊端等。
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价值是教育活动的核心问题,它涉及到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多个方面。
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受教育者需求满足和成长路径设计
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需求 包括知识获取、技能提升、情感满足 等方面。
同时,教育者还应为受教育者提供多 样化的成长路径选择,促进其全面发 展。
教育者应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 成长规律,根据其兴趣、特长和发展 阶段,设计符合其需求的教育方案。
教育内容选择和组织原则
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
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关注他们的兴趣、特长和学习风格 ,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自 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优化教育过程,提高质量
明确教育目标和任务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和方案, 确保教育过程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04
教育要素与结构分析
教育者角色定位及职责划分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负责制定教育目 标、设计教育方案、实施教育活动。
第一章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章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和意义。
教育的起源和发展是指教育活动的起源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
本章将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探讨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以期加深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一、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和意义。
教育的本质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1.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本质在于促使人的全面发展。
人作为有思维能力和潜力的生命体,教育的目标是通过知识、技能和德育的传授,促进人的身心、智力和道德等方面的发展,实现个体自身的全面提升。
2. 社会传承:教育的本质还在于传承社会文化。
教育不仅是对个体进行培养和教育,更是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通过教育,社会将自身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科学知识等传递给后代,使社会文明得以持续发展。
3. 人的自我实现:教育的本质还在于帮助个体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目标。
通过教育,个体能够不断探索自身的兴趣和潜能,并能将其转化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 教育的起源:教育活动的起源可追溯至人类社会的出现。
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人们开始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经验、技能和知识传授给后代。
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父母将生活技能和道德观念传给子女。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开始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如宗教学校和职业学校。
2. 古代教育的发展:在古代,教育以传统的方式进行,注重礼仪、文化和道德教育。
古希腊的雅典学派追求人的完善和理性发展,重视思维的培养;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强调道德品质和家庭伦理。
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现代教育的转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逐渐从家庭和宗教机构转移到专门的学校和教育机构。
现代教育注重智力的培养,重视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传授,强调个体的自主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1. 多元化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发展将呈现出更多元化的趋势。
第一章教育本质
第一章教育的本质本章共分三节,主要明确了两个问题:什么是教育与教育是什么。
第一节教育的涵义一、“教育”词源二、教育的界定广义:凡是以教与学为活动形式,有意识地促进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
主要指学校教育,但并不限于学校教育,还包括函授教育等。
对教育的基本涵义的理解: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中的一种,其特殊的种类差别是进行人的培养,教育活动是借助人类文化传递的形式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自人类产生以来就产生的教育,广泛的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专门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一门学科的基本范畴是构成该学科内容的基本架构,是统领该学科各部分内容的经典成分,因而是每个学习者必须理解的。
三、教育的相关范畴辨析1.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是一种活动,一种实践形态,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划分,如从纵向上有原始社会、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和当代社会的教育活动。
而教育学从形式上看,是一种理论形态,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科学与教育学科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教育学科,广义的教育学科泛指我国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教育学所属的各类教育学研究领域,狭义的教育学科主要指师范和教育院校在进行教师教育中所开设的公共教育课。
3.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教育现象是以培养人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问题是当某种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被人们广泛地议论、评说,甚至因其违反教育规律或社会发展规律阻碍了教育或人的身心发展而急需解决时,这种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就成了教育问题。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与属性)
教育是为解决人类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盾而 发生的,也会为解决人类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 盾而继续存在。只有存在人类社会,教育就一定会 延续下去。 教育是伴随人类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将永 远存在,具有永恒性。
2.教育的生产性
教育的生产性指教育是关于人类智能与人类文 化的再生产。 教育同时具有生产性和消费性。 在教育过程中,要消费一定的物质财富,教育 过程是活劳动(教师劳动)和物化劳动(物质资料) 的消耗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又有消费性。
三、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属性的认识
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形态,教育有着 不同的特征。但与此同时,任何一种形式的教育, 任何时代的教育,任何国家的教育,都存在着某些 共同点,这些共同点也就是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的永恒性指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会永远 存在。教育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范畴。 人与一般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如 果只具有人类的生理结构,仅作为“生物人”存在, 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要把“生物人”培养为 “社会人”,就有赖于教育的作用。
(二)教育本质的研究
教育的本质归结为“育人”。 第一、体现教育的质性:引导促进人在知识、 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生变化、进步, 育人而非制器; 第二、教育对象是人:人具有思想和情感、具 有能动性的人,不同于物质材料; 第三、教育过程是育:教育必须采取人性化、科 学化的方法引导学生,而非机械塑造; 第四、教育的结果是化:促进由自然人转变为社 会人。
(二)教育属性的研究
随着教育的变化发展,教育属性相应同时也处 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中。但是在教育属性的变化中, 还是存在着某些稳定的属性,也就是教育的基本属 性。 认识教育属性的多样性: 认识教育属性的发展性:
教育学第1章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P1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 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 P7(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P9(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P10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P11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发展第二节现代教育的本质与属性一、现代教育的含义二、现代教育的本质三、现代教育的属性第三节现代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一、现代教育的功能二、现代教育的价值掌握教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阶段性的重要特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和主要思想主张;正确理解“教育”的概念及其含义;认识教育的本质与价值问题的多种学说;对教育功能与价值选择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观点1:教育的神话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跟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东方有:中国的盘古开天创世、女娲补天救世传说;西方有:上帝创世、诺亚方舟济人的神话故事。
在人类之初,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认识有限,知识总体水平比较低,因而这种教育起源的观点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观点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法):母鸭带雏鸭,母熊教幼熊,雌象教幼象以及老兔教小兔。
沛西·能(英):生物的本能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动物界类似教育行为之间的相似性,否定了教育的神话起源说,其开创性值得肯定。
但是,它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行为之间的差别。
观点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这种观点把模仿作为教育的途径之一,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但是,把全部教育都归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从而把有意识的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这就走向极端了。
恩格斯: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这种观点认识到了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它克服了教育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在教育社会属性上的认识缺陷,承认“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的观点,看到了社会性是教育起源的关键问题。
教育的生活起源论看到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了教育源于生活,要求教育与生活融合,强调教育的情景性、经验性、真切性,重视教育实践的作用,赋予了教育以生活的活力。
但是,就教育本身的历史起源而言,教育的起源跟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教育生活起源论却未将二者加以区分,当然也无法正确回答教育的起源问题。
叶澜: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
论证:“起源”不同于“产生”、“出现”。
人类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探讨“起源”则要找到“原型”;同时,既要明白起源结果物与“原型”之间的联系,更要区别二者间的差异,切不可把起源结果物等同于“原型”本身。
第一,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
第二,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
第三,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
•㈡古代社会的教育•第一,出现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并存;其中学校教育的目标比较狭窄,多为学为仕官、学为僧侣。
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进入了专门化阶段,教育活动成了社会的一种职业。
据史料记载,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埃及的宫廷学校是教育史学界普遍公认的最早出现的学校。
我国的夏、商时期正式出现学校。
到西周时学校教育有了较完整的系统,以12500户为乡,设“庠”;2500户为州(或术),设“序”;500户为党,设“校”;25户为闾,设“塾”。
•古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性质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这个阶段不仅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而且产生了专门的教育者──教师,和专门的受教育者──学生。
但能够受学校教育的是贵族子弟和富户人家,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学生主要是学习伦理道德知识和统治管理之术,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并采取个别教学的方式。
•第三,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比较封闭。
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出现传授学术的学校。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后来,汉武帝在长安建立太学。
•第四,教育方法比较呆板、机械,主要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强迫性的道德灌输;允许教育中的体罚手段。
•第五,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逐步的科学教育认识。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四)现代社会的教育第一,出于各阶层利益的冲突与协调,要求在教育目的上兼顾各个阶层的需要。
第二,建立了体系比较完备的现代学校制度,学校教育管理比较成熟。
第三,基于民主、平等的社会理念,要求不断推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第一,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方法论观,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一,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趋紧密;第二,现代教育的普及性与专门性日趋结合;第三,现代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第四,现代教育具有商品性;第五,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第六,现代教育具有发展性;第七,现代教育具有民主性;第八,现代教育具有主体性;第九,民族性与国际性日益结合;第十,现代教育的生态意识在增强。
•一、东西方对“教育”的不同理解教育的独特性至少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又“必须通过语言的传递和交流来进行”。
•第二节教育的本质与属性在古汉语中,教育一词最早出现自《孟子·尽心篇》。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负于天,俯不诈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说文解字》释之曰:“教也者,上所施,下所效也。
”“养子使做善谓之育。
”•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
•袁振国: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东方理解第一,教育重视教师教育中的主导甚至支配作用。
当然,在其他民族的传统教育之中,注重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的支配作用也是一种占主流的思想。
第二,重视系统的书本知识学习,甚至偏于书本理论掌握。
这一现象,一直到现在还浓厚地存在于东方教育之中,使得东方教育特别是中国教育中的学生在基本的知识技能方面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
第三,重视施教者的权威性与教育过程的严肃性,甚至是强制性。
当然西方教育中也一些强制性的问题,但就其严格的程度而言,远远不及东方教育。
人类的教育有意识性和社会性;人类的教育也不是直接产生于动物的本能,而是产生于为了人类社会延续、发展而培养新生个体的需要。
第一,强调热爱儿童、尊重学生,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支配作用较少,此反映了西方教育中教师引导作用之特点。
•第二,学生自然才是教育中的真正主体,在西方教育中,自然主义教育思潮、学生中心论盛行之故也就在于此,此反映了西方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之特点。
•第三,教学的全部过程不能缺少学生的自动参与,包括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与方式等,教师只为学习环境的制造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自动者,教育中少有教师强制、严格纪律约束等现象,此反映西方教育中自动性之特点。
比较东方与西方对“教育”的不同认识,并以此为根基去解释中外教育现象及其对国民素质的影响。
•现代“教育”的内涵:•就其广义来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品德和个性等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就其狭义来说,教育就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专门培养人的学校教育。
•一句话,现代的“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个人的要求以及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个性,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和个人所期望的那种人的活动。
二、现代教育的本质“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属于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
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通过生产关系为中介的。
历史性与阶级性是其根本的社会属性。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一种社会的上层建筑。
“生产力说”认为,教育就是生产力。
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
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教学内容、手段、形式都将受到生产力制约。
教育有受生产关系决定的因素,但一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归根结底都由生产力决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又是科学技术传播的主要途径。
教育还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
“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既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之于生产力,也不能完全归之于上层建筑,它同时具有双重属性。
“复合现象说”认为,教育本质上具有“多质性”,有上层建筑性质,有生产力性质,有为阶级斗争服务、为发展经济服务、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等功能。
“特殊范畴说”是通过揭示教育内在的矛盾特征来说明教育的本质,认为教育是独特而非一般的社会现象,是特殊的社会范畴。
“教育文化说”认为,教育是文化现象,是文化继承、传递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主要方式,教育的本质就是主体间的文化传承。
该学说主张,人类靠生育传递生命,靠教育来传递文化。
第一类,归属说、功能说或外部属性说。
包括教育本质的生产力说、上层建筑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等。
第二类,内部属性说。
包括教育本质的特殊范畴说、社会化说、个性化说、培养人说、传递说等。
教育的本质在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并通过育人活动,从而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
教育的根本的特征在“育人”,其“育人”的支撑点是教育者的主观要求与受教者的客观水平的矛盾、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盾。
•第一,扩大教育本质研究的视角。
•第二,重视教育的人学思想。
•第三,探索教育的本体价值。
三、现代教育的属性现代教育属性的表现人类教育随人类出现而产生,只要人类存在,人类的教育就得以存在。
第三,教育的历史性一方面教育自身要受当时特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和法律道德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体现出教育自身的规律性,特别是在关于客观事物的教育内容、教育的方法手段、教学过程的认识规律等方面,教育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
同时,教育的长期性还具有其超前性、迟效性。
教育的民族性即指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制度上,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特别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
第三节现代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教育的政治功能•1、作为人权的受教育权是政治的目标与责任,教育通过培养政治人才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2、作为公共政策的教育完善着政治过程,教育通过传播政治思想,形成政治舆论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3、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4、知识分子使社会保持清醒与冷静•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下表为几个国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教育经费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