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公开课课堂实录精彩片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课堂教学实录师:我们常说“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其实宋代的诗也是一枚绚丽的瑰宝。
你能说说让你印象最深的宋代诗人有哪些吗?(生答,师随评)(课件随机出示)P杨万里、苏轼、范成大、陆游师:他们也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三位宋代诗人,一起回望近千年以前他们在诗中描绘的生活(P课件出示课题)(B板书课题)(课件出示)P范成大、杨万里、雷震的资料P生字词、多音字师:现在请学生分别读读这三首诗,其他同学来当小评委。
(生读,师指导)(师指导难读字“耘”“供“陂”“衔”“铮”“磬”“玻璃”)(课件出示)(生读)P耘、供、陂、衔、铮、磬、玻璃师:这些字的音和义你们是怎么掌握的?(生答,师随评,师引导:)(回顾学习古诗的要方法:看注释、借插图,提示学生还可以用关注部首、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来学习)(P课件标红:“耘”)师:这个易错生字“耘”,请同学们重点掌握(课件出示)(师范写)(生练写)师:生字关过了,再读本诗,一定能够更加流利,同桌之间选择喜欢的方式合作读,注意要都要开口,认真聆听,及时纠错。
(同桌互读,师巡视)谁再来试试?(生读,师指导朗读:停顿和语调的变化,师范读,齐读)师:根据诗中的内容猜猜三位诗人那时身在何处?(乡村)(B板书:乡村)我们曾学过“读诗句想画而”的方法。
三位诗人都在乡村,但他们描绘的画面却不一样。
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幅画面,展开想象,具体说说你借诗人之眼,看到了那个地方有些什么?(生默读,生答,师随评,师指导难理解的词)(课件出示)P《四时田园杂兴》:白天在田间除草,晚上在家里搓麻成线,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小孩子们还不知道怎么去耕种和织布,但也靠近桑树的树荫学习如何种瓜。
师:这首诗都写了农村生活的,写了农村生活的什么特点呢?(繁忙)从什么地方能够表现出人们都很忙?(昼、夜、各当家)师:什么是“各当家”(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村庄儿女各当家”怎么理解?(生答,师引导:各有自己的拿手本事。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公开课课堂实录精彩片段
1.《古诗三首》公开课课堂实录精彩片段师:(课件出示“牛”字的小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个什么字吗?生:这是个“牛”字。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这个字弯弯的一笔就像牛的两只角,横着的一笔就像牛的身子,竖着的一笔的上面是牛头,竖着的一笔的下面是牛的尾巴。
师:你分析的太正确啦!这的确是个“牛”字,字体是小篆。
师:同学们看到过牛吗?生:经常见到。
师:在哪里见过的呢?生:我在电视剧中看到过。
生:我在课本的插图中看到过。
生:我在农村老家看到过爷爷用牛拉车。
生:我在牛奶的包装盒上看到过。
……师:奶牛为我们提供营养丰富的牛奶。
在农村牛可以用来犁田、拉车,作用可大了。
尤其是在古代,牛是生产劳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师:(课件出示甲骨文的“牧”字。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个什么字吗?生:应该是个“牧”字。
师:这是甲骨文的“牧”字。
你能根据“牧”字的形状猜一猜它的意思吗?生:右边是一只“牛”,左边一个人,人在放牛。
师:你真棒。
甲骨文的“牧”字,意思就是表示手拿棍棒牧牛。
师:由“牧”字可以引申出好多的词语。
比如,把牛羊带到草地去吃草叫“放牧”,谁还能说出像这样的词语?生:放牛、放羊的孩子叫“牧童”。
生:放牛放羊的大人叫“牧民”。
生:牧民们集聚的地方叫“牧区”。
生:牧民们养牛养羊的地方叫“牧场”。
生:帮助牧民放羊的狗叫“牧羊犬”。
师: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他吹的笛子叫什么?生:牧笛。
师:牧笛声音清脆响亮,一般都很短,所以又称短笛。
师: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唱着歌,人们把牧童唱的歌叫什么?生:牧歌。
……师:同学们真棒,用“牧”字组成了放牧、牧童、牧民、牧区、牧场、牧羊犬、牧笛、牧歌这么多的词语。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牧童”诗,古诗的题目是《村晚》。
这是宋朝诗人雷震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在夏天的傍晚看到的一幅画面。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本上的这首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试着理解诗意,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看下面的注释或查字典,最后把诗的大体意思说给同桌听听。
9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一、导入生1:老师,我发现第一句诗少了一个字。
师:再找找,你能发现少了哪一个字吗?生1:我发现少了一个“浥”字。
师:你从哪里找到的?生1:我从注释里找到的。
师: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得更快。
请大家帮老师把这个字写进去好吗?(学生开始写字)师:请注意这个字的偏帝,左边的三点水要写得略窄些,右边部分写得略宽些。
看看左右的字,大小要匀称。
写完了吗?(师随即表扬写得好的学生)师:写完了,谁来告诉我这个是什么意思?你来。
生2:是湿润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2:在“注释六”那里有。
师:(高兴地说)瞧,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指着生1)他今天要和你竞争,你能和他比一比吗?(生1点点头)对,学习要学会方法。
方法用得恰当了,你学起来会事半功倍。
(指着生2)“注释六”里边写着呢,大声地再说一遍。
生2:“悒”的意思是湿润。
师:很好,请坐。
同学们,戴老师第一次来到咱们无锡,可第一次来我就被你们感动了。
知道为什么吗?生3:因为有两个同学在思考。
师:噢,我看到了思考的孩子,我感动了是吗?同学们,我是昨天来的。
我昨天静静地坐在台下,观看了一台节目,听到了一位80岁的老爷爷为我们吟诗。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这条河流中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们用真挚的心灵写成的一篇篇文字,我们称它们为古诗文。
而这一篇篇文字我们必须用独特的方法去吟诵它们,才能体会到它们的韵味。
(若有所思)今天,我感动了,因为我终于找到了一位知音,他是一位80岁的老人,他用独特的朗诵方法把古诗文的美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老师真的是感动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种吟诵方法好吗?二、读诗师:今天,我要和大家一块来学习一首诗一首唐朝诗人王维写的诗。
谁了解王维?生1:(拿起书)王维是永济县人。
师:好的,知道了他的出生地,还有吗?生1:他9岁就有才名,21岁成进士。
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廷任职。
统编版1语文五年级下册 9《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古诗三首》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师:怎样有效的学习一个单元的内容呢?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这个单元的导语页。
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隐含在清朝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杰出的民族英雄。
1839年,林则徐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害人的鸦片,并于同年6月3日在广东虎门销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
林则徐在自己的诗中写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
绝不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接受。
师: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就是责任。
我们将走进不同的时期,去关注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感受革命先辈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导语页中还有这样两句话,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九课《古诗三首》。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三首古诗,借助注释想一想古诗题目的意思。
师:《从军行》是唐代王昌龄写的。
从军行是乐府曲名。
王昌龄的《从军行》一共有七首,是著名的边塞组诗,今天我们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朝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将晓”是指快要天亮的意思。
“篱门”指竹子和树枝编的门。
“迎凉”就是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古诗的题目比较长,先听老师读,注意停顿的地方。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诗人杜甫写的。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村晚》《稚子弄冰》(优质教案)(课堂实录)
《村晚》教学设计教学设想: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化的平台,提供一些有利学习的资源,如听课教师的指点.网络社区资源的利用.学生特长资源的开发等,让学生开心快乐的学习。
在学生已经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外补充材料,让学生感悟乡村生活之美。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道具:大黑板,大型音箱,每人一份表格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1.师生玩游戏。
师: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高大的树,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池塘--碧绿的池塘水--清澈的水山--巍峨的山落日--红红的落日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牛--悠闲的牛……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
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指名读)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9古诗三首名师教学片段实录◆联系背景资料,抓住关键词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重点)师:默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边读前两句一边想象,你眼前浮现了哪些画面?圈画重点词语,批注自己的感受。
生:我仿佛看到了滚滚的黄河在奔流。
师:哪些词语带给你这样的感受?生1:我从“三万里”看到了黄河的长,看到了黄河的气势磅礴、波涛汹涌。
师:请通过朗读体现出黄河的气势,好吗?(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生1:“五千仞岳上摩天”在这里是形容华山的。
“五千仞”是虚指,形容华山很高。
生2:“摩”字使用得很生动,我仿佛看到华山高耸入云的样子。
师:(出示黄河的图片)看,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李白曾高声吟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出示华山图片)看,这就是华山,高耸入云,直插云霄。
一横一纵,展现了中华大地的景象,齐读——生(齐):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师:放眼望去,河奔腾,山高耸。
祖国山河如此壮丽,诗人不禁赞叹道——生(齐):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师:你能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心情吗?生1:我体会到了诗人此时是无比自豪的,祖国的山河是多么壮丽呀!生2:联系后面的诗句,我体会到了诗人的悲痛。
因为如此大好河山,却沦落在金兵的铁蹄之下。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诗的后两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生默读,圈画关键字词。
)师:用心读,用心想,你眼前又浮现了哪些画面?你又是抓住哪些词语体会到的?生1:通过“泪尽”一词,我仿佛看到了遗民的眼泪都已经流干了,那该是多么伤心哪!生2:“尽”说明他们流了很长时间的眼泪,流出的不仅仅是泪,还有血,还有痛。
师:同学们能抓住关键词语走进诗中,体会诗人情感,这样的体会更深入。
还有哪些字词令你有感触?生:“遗民泪尽胡尘里”,这“胡尘”是金兵战马扬起的灰尘四处弥漫。
师:(播放音乐)金兵横行,烧杀抢掠的铁蹄肆意践踏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身上。
闭上眼睛想一想:在这四处弥漫的“胡尘”中,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生:我仿佛听到了金兵一连串的马蹄声,看到了战马践踏在人们的身上。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3月1日,周一上午,我参加了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一课《古诗三首》。
这节课由教师李老师主讲,学生共有25人。
课堂一开始,李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课程的学习目标,并要求我们打开教材,跟着课文一起念诗:“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春望”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在念诗的过程中,部分同学朗读不够流利,出现了一些发音错误。
李老师在一旁耐心地指导了大家的发音,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背诵古诗。
之后,李老师让我们分组,合作完成了《古诗三首》的情感理解训练。
我们的小组选取了《静夜思》这一篇古诗,通过相互交流,我们慢慢体会诗歌作者的思乡之情,深入探究了“低头思故乡”的含义。
最后,李老师要求我们单独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程度和理解程度。
我的课文读得还算不错,但还有一些同学的发音不准确。
李老师在讲解时分别对这些同学点名批评并指出错误,帮助我们纠正不足。
整堂课下来,古诗的诵读、情感理解,以及发音纠正都在李老师的指导下得以顺利进行,我收到了很多受益。
这节课让我明白了古诗之美,也更加明白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随后,李老师让我们结合自身实际,尝试写一篇自己的诗歌,表达自己对家乡或者自然的感悟。
在这个环节,同学们展现出了自己的创作才华,诗歌中充满了童真、清新、朴素的感觉。
看到自己的创作被老师和同学赞扬,我感到非常开心和鼓舞。
除了基础理解和创作写作,李老师还给我们讲解古诗的字形、字义和文化背景。
她给我们讲了许多有趣的典故和故事,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意。
比如,李老师解释了《春望》中“草木深”这一词的意义,告诉我们这里指的是草木茂盛,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与诗人想象中的家乡差距极大,加剧了他的思乡情绪。
最后,李老师总结了本次课堂内容,并要求我们完成相应的练习册作业。
她鼓励我们多读书多写作,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同时也强调了课后复习和作业的重要性。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教学实录师:陆游,一位爱国诗人,年少的时候就立下(课件出示)P(配图)“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师:“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写了无数的诗歌,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今天,让我们起走近陆游,学习他的一首爱国诗篇。
(P 课件出示课题)(B板书课题)师:先读一读课题(生读)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你停顿得很准确,能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读吗?(因为秋夜将晓告诉我们写这首诗的时间,出篱门告诉我们写这首诗的地点,迎凉有感写了作者做了什么,所以我这样停顿。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同意)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诗的题目吧!(P课件出示停顿)(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师:所以,谁能完整地说下题目的意思?(生答,师随评,师引导:秋天夜里,天快要亮了,走出篱笆门不禁感到迎面吹来的凉风十分伤感。
)师:明诗题了,再读一读,注意停顿,试着读通、读顺(生读,齐读)师:关于作者,你们了解多少?(生答,师随评)(课件出示)P生字词P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 9300多首。
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
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课件出示)(生读,男女分读,分组读,师指导:读通、读出节奏感和韵律感,齐读)P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P1初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P2再读古诗: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音律美。
师:秋天的夜晚,诗人信步走出篱门,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又有怎样一番感慨呢?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古诗,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公开课课堂实录精彩片段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 《古诗三首》公开课课堂实录精彩片段在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程中,常常涉及到古诗的学习。
《古诗三首》便是其中一篇经典的古诗。
在这节公开课的课堂中,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让学生在交流中增长见识的过程中得到启迪。
背景介绍《古诗三首》是一组古诗选文,包括了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元稹的《泊船瓜洲》和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每首诗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手法。
课堂实录在这节公开课中,教师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诗歌,解读古诗词,开展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 朗读《秋夕》教师首先朗读了杜牧的《秋夕》,让学生们听到诗歌的声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透过教师的朗读,学生们仿佛置身于诗人笔下的秋夜之中,感受到了深秋的宁静和凉爽。
2. 解读《泊船瓜洲》接着,教师对元稹的《泊船瓜洲》进行解读。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教师给学生们讲解了船在水中停泊的情景,以及诗人内心的愁绪。
学生们渐渐理解了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情感。
3. 讨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最后,教师带领学生们讨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学生们积极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通过交流,拓展了对诗歌的认识,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精彩片段在讨论中,有一位同学提出了自己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篱外星汉高几丈,槛前月影横一丈”这两句的理解。
他认为这里通过对星汉和月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境界,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邃的宇宙意蕴和内心的宁静。
全班同学听后纷纷点头,表示对这两句诗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这节公开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和交流,课堂上充满了思想碰撞的火花,学生们对古诗的理解更加深入,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总结这节《古诗三首》公开课展示了一种生动的语文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启发。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课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展现了古诗对学生情感和思维的潜移默化作用。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精品课堂实录
1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堂实录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
请大家把你喜欢的古诗,展示给大家,好吗?(学生背诵,交流7、8首诗)师:同学们积累的真多呀!你能不能把你学古诗的方法,介绍给大家?(交流方法)师:对!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今天,我们就用大家总结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一起来学习的也是——生:《古诗三首》师:今天这堂课呢,我们首先一起去学习一首古代诗人范成大的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二、介绍作者,解读诗题1.介绍作者(1)师:范成大你们通过预习了解多少呢?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出示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课件出示: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南宋四大家”。
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
淳熙十年,因病58岁病故。
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
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读诗题,解题意。
师:请同学来读课题。
师:“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指导“四时田园杂兴”的“兴”在这儿读第四声。
《现代汉语词典》“即兴”解释道: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即兴之作/即兴表演。
这里的“兴”,兴致,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这里指即兴创作的作品。
“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四时田园杂兴”,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部编统编五下语文1-古诗三首-说课稿公开课教案课件
1. 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的一篇课文, 三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宋代诗人。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 共六十首, 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 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课本选入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这是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诗,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 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 读来意趣横生。
《稚子弄冰》全诗四句, 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 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一大块冰被穿上彩线, 当作钲来敲打, 声音倒也清越嘹亮。
忽然冰锣敲碎落地, 发出水玉破碎的声音。
诗写得清新明快, 稚子的嬉乐与失望, 宛然在目。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
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 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 池水灌得满满的, 太阳正要落山, 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 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 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
诗人即景而写, 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全诗摄取的画面不大, 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 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 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 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 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 读准生字的字音, 理解字义, 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 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2.教学重点:自主学习字词, 理解字义, 识记字形;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 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1古诗三首名师教学片段实录◆自由想象,体会儿童的鲜明特点(教学重点)师:同学们,读了三首古诗,你觉得哪些画面非常有趣?生1:我觉得“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有趣。
师:谁能展开想象,说一说具体画面?生1:小孩子都不懂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树荫下一本正经地挖土种瓜呢!师:这些孩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1:勤劳、质朴。
生2:我觉得《稚子弄冰》里的孩子很有趣。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这些孩子非常调皮,他们把金属盆里的冰取出来当乐器敲,没想到冰突然碎了。
我仿佛看到了他们沮丧的样子,听到了他们长长的叹息声。
师:这首诗中哪些动词写出了儿童的调皮?生1:“脱、取、敲”三个字写出了这么冷的天,孩子忙着把冰取出来,并且急于玩耍的画面,非常有趣。
生2:我觉得《村晚》中“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两句诗描写的画面十分有趣。
“横牛背”“信口吹”让我感觉到牧童太自由了,太快乐了,真让人羡慕!师:从“横”字,你能想象出牧童是怎样坐在牛背上的吗?生1:牧童侧着身子坐着。
生2:牧童趴在了牛背上。
师:牧童吹的是什么曲子?生1:牧童吹的不知道是什么曲子。
因为诗中说“无腔信口吹”。
他想怎么吹就怎么吹。
生2:说不准还走调呢!师:看来这小牧童特别自由自在,特别洒脱,所以他在牛背上也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真是乐趣无穷,真想也去做一回这样的小牧童啊!让我们一起把这三首诗读一读,感受这些有趣的场景,感受诗人笔下这些可爱的孩童形象。
(生有感情地朗读)赏析: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的儿童形象时,主要采用“想象画面,进入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想象,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的“学种瓜”,《稚子弄冰》中的“脱、穿、敲”,《村晚》中的“横牛背”和“信口吹”。
通过这些关键字词我们仿佛看到孩子或做农活时的严肃认真,或弄冰时的调皮可爱,或横牛背时的自由洒脱;听到孩子在弄冰时的嬉笑声,冰碎掉时的惋惜惊呼声,随口吹的不成曲调的笛音。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精彩片段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精彩片段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春望》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一些基本的古诗格律和修辞手法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和深层次的意境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朗读古诗,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能够理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和深层次的意境。
3.能够欣赏和评价古诗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美。
4.能够运用所学,创作自己的古诗。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理解和朗读。
2.古诗意境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3.古诗修辞手法和韵律美的欣赏。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图片、音乐、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包含课文内容、生僻字词的解释、修辞手法的示例等。
2.图片和音乐:用于营造古诗情境。
3.白板和记号笔:用于板书和重点标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营造古诗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指导生僻字词的读音。
followed by an explanation of any difficult words or phrases, and then a reading of the poem agn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公开课课堂实录精彩片段师:(课件出示“牛”字的小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个什么字吗?生:这是个“牛”字。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这个字弯弯的一笔就像牛的两只角,横着的一笔就像牛的身子,竖着的一笔的上面是牛头,竖着的一笔的下面是牛的尾巴。
师:你分析的太正确啦!这的确是个“牛”字,字体是小篆。
师:同学们看到过牛吗?生:经常见到。
师:在哪里见过的呢?生:我在电视剧中看到过。
生:我在课本的插图中看到过。
生:我在农村老家看到过爷爷用牛拉车。
生:我在牛奶的包装盒上看到过。
……师:奶牛为我们提供营养丰富的牛奶。
在农村牛可以用来犁田、拉车,作用可大了。
尤其是在古代,牛是生产劳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师:(课件出示甲骨文的“牧”字。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个什么字吗?生:应该是个“牧”字。
师:这是甲骨文的“牧”字。
你能根据“牧”字的形状猜一猜它的意思吗?生:右边是一只“牛”,左边一个人,人在放牛。
师:你真棒。
甲骨文的“牧”字,意思就是表示手拿棍棒牧牛。
师:由“牧”字可以引申出好多的词语。
比如,把牛羊带到草地去吃草叫“放牧”,谁还能说出像这样的词语?生:放牛、放羊的孩子叫“牧童”。
生:放牛放羊的大人叫“牧民”。
生:牧民们集聚的地方叫“牧区”。
生:牧民们养牛养羊的地方叫“牧场”。
生:帮助牧民放羊的狗叫“牧羊犬”。
师: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他吹的笛子叫什么?生:牧笛。
师:牧笛声音清脆响亮,一般都很短,所以又称短笛。
师: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唱着歌,人们把牧童唱的歌叫什么?生:牧歌。
……师:同学们真棒,用“牧”字组成了放牧、牧童、牧民、牧区、牧场、牧羊犬、牧笛、牧歌这么多的词语。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牧童”诗,古诗的题目是《村晚》。
这是宋朝诗人雷震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在夏天的傍晚看到的一幅画面。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本上的这首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试着理解诗意,不理解的词语可以看下面的注释或查字典,最后把诗的大体意思说给同桌听听。
(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意,同桌互说诗的意思)。
师:(课件出示“漪”),谁来读?生:(朗读)。
师:谁愿意把整首诗朗读给大家听?生:(朗读)。
师: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生:(集体朗读。
)师:谁来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说给大家听?生: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
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却是那么的自由快乐。
师:诗是无形画,朗读古诗时,一般会在脑海里浮现一幅画面。
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看在你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地放声朗读古诗。
)师:谁来把自己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画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生: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微波粼粼的池塘里倒映着晚霞,泛出金黄的光芒,一个可爱的小男孩骑着大牛,吹着短笛,慢慢地向家走去。
生:我看到了晚霞照耀着小山坡,照耀着小山坡下清澈见底的池塘,一个小男孩横坐在牛背上,他欣赏着这美丽的画面,拿起牧笛吹起了优美的小曲,被陶醉了的牧童好像忘记了要回家。
生:我仿佛看到草慢慢地长高,花儿慢慢地开放,池塘里满满的水似乎快要流出来了。
夕阳给远处的小山披上了一件金黄的外衣。
放牛的小男孩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快乐地笑了,悠扬的笛声传遍田野的每一个角落。
……师:同学们真棒,读着读着,把文字变成一幅美丽的乡村晚景图了。
朗读古诗还要能做到感情充沛,抑扬顿挫,手势和表情到位,张弛有度,有吸引力,能引人入境,句句入扣,把诗词的意境表现的显得淋漓尽致。
谁能美美地读一读,读出这种意境?生:(个人朗读。
)生:(集体朗读。
)师:朗读古诗不只是感受到静静的画面,还要学会静静地品味和咀嚼诗中的文字,除了感受到静静的草、水、山、落日之中的美,还要品味出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生:(自由朗读,细细品味。
)师:在读中你品味到了什么?生:我品味出了乡村生活的快乐。
生:我品味出了乡村美丽的晚景。
生:我品味到了乡村傍晚的宁静。
……师:“草满池塘水满陂”一句连用了两个“满”字,从两个“满”字,你品出了什么?生:草儿长得非常茂盛,在微风中扭动着妩媚的身姿。
池塘里的水太多了,快要溢出来了。
师:夏天的乡村到处充满勃勃生机,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生:(朗读第一句。
)生:(朗读第一句。
)生:(齐读第一句。
)师:“山衔落日浸寒漪”一句中“衔”字多妙!从“衔”字你又品味到什么?生:西沉的落日,夹在两座山之间,山好像也有嘴了,把落日叼住了。
师: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个“衔”字,让山也有了生命的灵动!师:再来看“浸”字,从“浸”字你又品味到什么?生:“浸”字把远处的山、落日和池塘融在一起了。
山仿佛拉着落日一起浸到了水里,多么形象生动!师: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个“浸”字,让一切都有了生命的灵动!师:谁来读出这生命的灵动?生:(朗读第二句。
)生:(朗读第二句。
)生:(齐读第二句。
)师:同学们真棒!能从古诗的一个个字中品出许许多多的意味。
师:听——远处传来了悠悠的牧笛声。
在这生机勃勃的田园晚景中,在这样一个自由自在的环境中,谁来了?生:放了一天牛的孩子要回家了。
师:“牧童归去横牛背”,谁来表演一下“横牛背”?生:(到教室前面用座位当牛做示范动作。
)师:从牧童“横牛背”,你又品出了什么?生:牧童非常快乐。
生:牧童非常自由。
生:牧童非常舒服。
生:牧童无拘无束。
生:牧童非常顽皮。
……师:牧童不仅横坐牛背,还“短笛无腔信口吹”。
生:“信口吹”是什么意思?生:“信口吹”就是“随便吹”。
生:“信口吹”就是“随心所欲地吹”。
师:从“信口吹”你又品出了什么?生:牧童非常快乐。
生:牧童非常自由。
生:牧童非常舒服。
生:牧童无拘无束。
生:牧童非常顽皮。
……师:同学们,我们从“满、衔、浸、横牛背、信口吹”等字词中品出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品出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大家再放声朗读,浮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切画面是不是都动起来了?生:(自由朗读。
)他生:(集体朗读。
)师:我们读着《村晚》,自己仿佛也来到了乡村田园,成了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牧童了。
那我们就来当一回牧童。
清晨,红太阳从东山爬上来了,我们骑着牛儿吹着短笛,来到山坡上、草地里或者河岸边,把牛一放,任它吃草,这时我们可以快活地嬉戏、玩耍了。
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干什么呢?生:躺在草地上享受温暖的阳光。
生:从草坡上滚下去,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感觉一定十分美妙。
生:去小河里,从清澈的浅浅的河水里捞鱼、捞虾。
……师:牧童的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彩!夕阳西下,牧童横骑着牛,吹着短笛回家了!师:诗人雷震看到牧童这样的生活,会有什么感受呢?生:非常喜欢。
生:非常羡慕。
……师:请同学们再读古诗,读出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读出诗人对牧童生活的喜爱和羡慕之情。
生:(自由朗读整首诗。
)生:(一起朗读整首诗。
)师:自古以来,牧童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悠然自乐的心境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向往。
牧童诗也就越来越多。
除了这首《村晚》,你还读过什么?生:牧童(宋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生: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生: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生:牧童(宋周敦颐)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
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生:牧童(唐栖蟾)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扶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师:清新悠闲、朴实无华的田园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田园生活是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向往的。
我们不可能再回到牧童时代,但牧童带给我们的一种向往、一种回忆、一种安然自乐的心境、一种田园的情怀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让我们怀着这种安然自乐的心境一起来大声背诵这首诗——村晚宋代: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