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后动脉巨大动脉瘤误诊一例

脑动脉瘤的概述与治疗

认识脑动脉瘤及其治疗 随着神经外科手术的不断增多,大脑动脉瘤夹闭手术也开展的越来越多,而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那么到底什么是大脑动脉瘤呢?它的治疗除了我们最常接触到的手术治疗外还有那些方法呢?在这里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因脑动脉管壁局部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脑动脉管壁逐渐变薄并异常膨出,在临床上称之为脑动脉瘤。脑动脉瘤的发生多为先天性畸形,其次是感染和动脉硬化,也与高血压、外伤等有关,并有家族倾向。本病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女性发病率比男性略高。动脉瘤的位置以颈内动脉颅内段居多,其次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较少见。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 脑动脉瘤好发于脑动脉分叉和主干的分支处,由于此处动脉壁的肌层先天发育缺陷,同时里又是受到血液冲击最大的地方,在长期血流的压力和冲击力的作用下,使此处动脉壁的薄弱点向外突出,逐渐扩张、从而形成动脉瘤。 脑动脉瘤就像是在脑血管壁上吹起的一个气球,随时都有可能破裂,当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劳累、头部剧烈摆动、猛弯腰、急起身、饮酒、用力排便、举重物、上楼、性生活等诱因下,引起血压突然增高,很容易引发破裂出血,对病人的生命造成威胁。据统计,脑动脉瘤第1次破裂后死亡率为30%。所以脑动脉瘤就像是埋藏在人脑中的一棵不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严重的是,破裂后的动脉瘤再次破裂的机会及危险程度均大大增加,它还会发生第2次、第

3次破裂。据统计40-50%的病人会在破裂后的1个月内发生第2次破裂,第2次破裂后死亡率约为70%,第3次破裂后死亡率为100%。 脑动脉瘤病理生理 组织学检查发现动脉瘤壁仅存一层内膜,缺乏中层平滑肌组织,弹性纤维断裂或消失。瘤壁内有炎性细胞浸润。电镜下可见瘤壁弹力板消失。巨大动脉瘤内常有血栓形成,甚至钙化,分层呈“洋葱”状。动脉瘤为囊性,呈球形或浆果状.外观紫红色,瘤壁极薄,术中可见瘤内的血流旋涡。瘤顶部更为薄弱,98%的动脉瘤出血位于瘤顶。破裂的动脉瘤周围被血肿包裹,瘤顶破口处与周围组织粘连。当发生破裂时,血液进入周围组织。有时候,动脉瘤虽然没有破裂,但因为体积的增大,可以压迫附近的神经,从而造成相应的症状。 依动脉瘤位置将其分为: ①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90%, 包括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前动脉-前交通动脉瘤, 中动脉动脉瘤; ②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0%, 包括椎动脉瘤、基底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瘤。动脉瘤 直径小于0.5cm属于小型,直径在0.6-1.5cm为一般 型,直径在1.6-2.5cm属大型,直径大于2.5cm的为 巨大型。直径小的动脉瘤出血机会较多。颅内多发性 动脉瘤约占20%,以两个者多见,亦有三个以上的动脉瘤。 体征和症状 脑动脉瘤在发生破裂之前可以不引起任何症状,但约有半数的病人在动脉瘤发生大量出血之前有警兆症状,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由动脉瘤小量漏血所造成的突发剧烈的头痛,犹如头被棒子重击一般;其次是因动脉瘤增大压迫邻近神经组 织而引起症状如眼睑下垂、一侧眼睛睁不开、复视、偏盲、 视力丧失以及面部疼痛等。另外亦有因血管痉挛而出现缺 血症状如头晕等。因此疑似上述的警兆症状出现时,应找 神经外科医师诊治,脑动脉瘤出血前的诊治是减少死亡率 和致残率的最佳方法。 一旦脑动脉瘤发生破裂,通常出现突发剧烈的头痛, 这种头痛是瞬间且未曾经历过的头部犹如晴天劈裂样的

(整理)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ICD-10:I67.108 /Q28.3),病情处于非急性期。 行额颞开颅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ICD-9-CM-3:39.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破裂动脉瘤: ①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内出血、脑室出血或硬脑膜下腔出血等。其中SAH 最为常见,典型症状和体征有剧烈头痛、呕吐甚至昏迷等;

②脑血管痉挛症状:症状通常逐渐发生,表现为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③癫痫发作:可发生抽搐,多为癫痫大发作; ④脑积水:动脉瘤出血后,可因凝血块阻塞室间孔或中脑导水管,引起急性脑积水;或基底池粘连、蛛网膜颗粒吸收障碍,引起慢性脑积水; (2)未破裂动脉瘤:可表现为头痛、头晕、癫痫、TIA发作等,也可无任何症状,经查体或其他原因偶然发现。 2.辅助检查: (1)头颅CT:是SAH首选诊断方法,通过CT扫描还可评定以下方面: ①脑室大小:部分动脉瘤破裂患者立即发生脑积水; ②血肿,有占位效应的脑内血肿或大量硬脑膜下血肿; ③梗塞; ④脑池和脑沟中出血量:血管痉挛的重要预后因素; ⑤合并多发动脉瘤时,CT可以初步判断责任动脉瘤; ⑥部分患者可以通过头颅CT初步预测动脉瘤的位置:出血主要

浅析大脑后动脉第一段动脉瘤破裂原因和栓塞分析

浅析大脑后动脉第一段动脉瘤破裂原因和栓塞分析 发表时间:2014-04-25T10:18:26.5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4期供稿作者:白成涛 [导读] 大脑后动脉瘤临床中并非常见疾病,特别是P1段动脉瘤,很多患者都是夹层动脉瘤 白成涛(鹤岗市人民医院 154101) 【摘要】目的探讨大脑后动脉第一段动脉瘤破裂以及栓塞的分析。方法 2010年我院共有6例患者接受了大脑后动脉第一段动脉瘤破裂的治疗,根据对患者使用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4例患者获得了恢复,2例再次复发。有1例患者因2次破裂,出血过大,引起脑疝,经治疗无效死亡。结论大脑后动脉第一段动脉瘤一般都是年轻患者,动脉瘤大,容易出现2次破裂,使用血管内栓塞治疗能够降低再次破裂的几率,让患者的生存几率提升。 【关键词】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大脑后动脉第一段 【中图分类号】R7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4-0094-02 大脑后动脉瘤临床中并非常见疾病,特别是P1段动脉瘤,很多患者都是夹层动脉瘤。大脑本身就是人体比较特殊和敏感的部位,其内部结构复杂,而且距离脑干非常的近,使用开颅手术来进行治疗就变得难度比较大。血管内栓塞治疗算是现阶段比较安全的治疗方法,本文根据对我院的6例大脑后动脉瘤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分析,探讨该治疗方法的效果,现有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我院共有6例患者接受了大脑后动脉P1段的治疗,其中年龄最小的19岁,最大的47岁,5例女性,1例男性。 1.2 治疗局麻造影明确诊断后,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或有小腹,再出血可能性高的患者,与家属沟通后直接行全麻,所有患者均采用一侧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鞘,穿刺成功后,接加压输液袋持续滴注(急性破裂出血患者不给肝素,择期患者给肝素)根据载瘤动脉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引导管,微导管在透视下送至动脉瘤颈附近,小心调整位置满意后,采用钨丝游离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必要时辅以球囊或支架,囊内弹簧圈填塞时尽量填塞直到动脉瘤不再显影,术中行载瘤动脉闭塞时术前术中仔细评估局部的侧支循环与代偿情况,应由动脉瘤囊内开始填塞并最终闭塞载瘤动脉,尽量不影响载瘤动脉的重要穿支血管,术中及术后进行规范化的抗凝治疗,必要时予以适当溶栓治疗。3例患者造影后直接行动脉瘤囊内弹簧圈填塞,3例患者行载瘤动脉闭塞。 2 结果 2例夹层动脉瘤行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其中1例患者入院时左侧偏瘫,术后未有明显改变,1例动脉瘤预放置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结果术前准备期间突然破裂,紧急行瘤内填塞治疗,2例择期患者行动脉瘤囊内填塞,1例急诊患者造影时发现造影剂外溢,瞳孔一过性散大,紧急全麻闭塞载瘤动脉,术后未醒,复查头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形成血肿,次日脑疝形成,行去骨板减压术,治疗5d后死亡。 出院5例患者均行电话临床随访,其中4例在3个月至1年中行造影随访。半年随访时偏瘫患者肌力恢复至4级,其余4例患者也恢复良好,造影发现一例轻度复发,未进一步治疗,建议随诊。 3 讨论 大脑后动脉是人体脑部存在比较重要的动脉之一,大部分的患者都是年轻人,该动脉在Zeal和Rhoton[1-3]的研究中一共分为了4个部分,从大脑后动脉起点到后交通动脉被定义为P1段,本文中所探讨的正是这个部分出现动脉瘤破裂的治疗方法。因为该部分在天幕缘行走,在加上血压的变化,导致了该处的动脉瘤所处于的环境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因此比较容易再次破裂,因此大脑后动脉P1段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治疗比较困难,而且治愈率比较低。 因为大脑后动脉瘤发生病变的部位处于比较内部的因素,其和脑干比较接近,再加上脑部组织的结构结构非常复杂,具有很多巨大和夹层动脉的患者是常见的,开颅手术开展起来存在较大的难度,容易给患者带来较大的脑部损伤,引起动脉损伤、静脉循环障碍等等脑部疾病,导致颅内压盛盖,产生其他的并发症,像是脑梗、脑干损伤等等,因此大脑后动脉瘤在神经外科中都是非常困难的疾病之一。因此血管内治疗是目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4-6]。使用栓塞治疗动脉瘤能够防止一些中小型的动脉瘤破裂,且不会引起阻塞,可是在巨大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的治疗中,该治疗方法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如果无法满足完全栓塞的需求,则不会产生较好的作用,不能够对动脉瘤的再次出血起到预防作用。 总的来说,大脑后动脉P1段的动脉瘤,直接使用开颅手术治疗,不仅难度大,而且风险性比较高,如果将载瘤动脉进行保留,那么就会引起比较严重的后果,所以使用栓塞治疗,这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现阶段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能够降低患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几率。 参考文献 [1] Ciceri EF,Klucznik RP,Grossman RG,et al.Aneurysms of th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Classification and endovascular treatment. Am J Neuroradiol, 2001, 22 (1):27-34. [2] Lazinski D,Willinsky RA ,TerBrugge K,et al. Dissecting aneurysms of th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angioarchitecture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 Neuroradiology, 2000,42(2):128-133.

脑动脉瘤的鉴别诊断

脑动脉瘤的鉴别诊断 未破裂动脉瘤有局部症状或颅内压增高表现者,以及破裂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尚需要与颅内肿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性脑出血,烟雾病,颅脑损伤,血液病,脊髓血管畸形等疾病相鉴别。 1.颅内肿瘤 鞍上区动脉瘤常误诊为鞍区肿瘤,但鞍上区动脉瘤没有蝶鞍的球形扩大,缺乏垂体功能低下的表现,颅内肿瘤卒中出血多见于各种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垂体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在出血前多有颅内压增高及病灶定位体征,无再出血现象,据CT扫描及脑血管造影可容易鉴别。 (1)星形细胞瘤:下丘脑或视交叉星形细胞瘤亦为鞍上占位,但形态不像动脉瘤规则,而且强化不如动脉瘤明显。 (2)垂体瘤:向鞍上生长,常呈葫芦状,动脉瘤可有类似表现,但动脉瘤一般无鞍底下陷,正常垂体结构亦保存。 (3)颅咽管瘤:以青少年多见,当为实质性肿块时,与动脉瘤可有类似改变,但其钙化多见,强化常不及动脉瘤明显。 2.脑血管畸形 一般病人年龄较轻,病变多在大脑外侧裂,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出血前常有头痛(66%),癫痫(50%以上)及进行性肢体肌力减退,智能减退,颅内血管杂音及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多无脑神经麻痹的表现。 3.高血压性脑出血 年龄多在40岁以上,有高血压史,突然发病,意识障碍较重,可有偏瘫,失语为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多在基底节丘脑区。 4.烟雾病 年龄多在10岁以下及20~40岁,儿童常表现为脑缺血性症状伴进行性智能低下,成人多为脑出血性症状,但意识障碍相对较轻,脑血管造影可见颅底特征性的异常血管网,以资鉴别。 5.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可见于任何年龄,有明显的头外伤史,受伤前无异常,可伴有其他颅脑外伤的表现,如

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技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脑科医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显微手术夹闭的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13例,对手术入路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经翼点入路4例,经纵裂入路9例,均成功夹闭,12例恢复良好,1例中度残疾,手术无死亡。结论手术夹闭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A2 段下部的动脉瘤可选择翼点或纵裂入路,A2 段上部及A3段的动脉瘤采用纵裂入路;最适合的手术入路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 标签:颅内动脉瘤;大脑前动脉远段;显微手术 大脑前动脉远段动是指前交通动脉以后动脉段。起源于大脑前动脉远段及其分支的动脉瘤比较少见,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5%~9.2%[1],多起源于胼缘动脉自胼周动脉的起始分叉处即胼周- 胼缘动脉结合处。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行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291例,其中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13例(4.5%)。其中男9 例,女4例;年龄30~68 岁,平均45 岁,均为单发动脉瘤。13例患者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呕吐、抽搐、颈强直等。 1.2方法标准翼点切口及骨瓣开颅,显微镜下依次打开外侧裂池、交叉池及颈动脉池,缓慢释放脑脊液,待脑组织回缩以获得足够的操作空间,自大脑前动脉近段向远段锐性分离,必要时切除部分直回,以助于显露载瘤动脉及瘤颈。经纵裂入路:于冠状缝前矢状窦旁单侧额部切口及骨瓣,显微镜下分离纵裂,对于回流至上矢状窦的小支桥静脉,在皮质侧电凝后剪断;保护好粗大的桥静脉。 2 结果 13例动脉瘤均成功夹闭。经翼点入路的4例中,3例为A2段下部动脉瘤,术中顺利夹闭;1例为A2段上部动脉瘤,在分离过程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将双侧A1段临时阻断6min,切除部分直回后夹闭动脉瘤。9例采用纵裂入路,1例为A2段上部动脉瘤,8例为A3段动脉瘤。全部病例行3D-CTA 复查无复发。 3 讨论 DACAA好发部位是胼缘动脉与胼周动脉结合处,瘤顶朝向上后方。本组有8例动脉瘤发生在此段。因此该段动脉瘤手术最直接的入路是冠状缝前矢状窦旁经额的纵裂入路[4]。 对于A2 段上部及A3 段的动脉瘤,我们主张采用的是经纵裂入路,并根据

大脑中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大脑中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例大脑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结果动脉瘤颈夹闭16例,夹闭+包裹1例,瘤颈夹闭后瘤体切除3例。术后随访6~48个月,其中恢复良好或轻残16例,生活不能自理3例,死亡1例。结论大脑中动脉瘤往往以出血为首发症状,一旦确诊,尽早手术。早期手术在清除血肿的同时夹闭动脉瘤,清除血肿,消除占位效应,降低颅内压,减少脑的继发损伤,而清除蛛网膜下腔血肿及其产物,可以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改善该类患者的预后。 标签: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显微手术 大脑中动脉是颅内动脉瘤最常见的好发部位之一,占颅内动脉瘤总数的20%~43%,由于其解剖结构复杂,血流量大,破裂出血后易形成颅内血肿,大多数不适合血管内介入治疗[1]。我科于2007年1月~2013年1月年共收治了大脑中动脉瘤23例,其中20例经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17~68岁,平均47.7岁,其中有6例伴有高血压,2例伴有糖尿病。 1.2临床表现18例首发症状为剧烈头痛,2例突发神志不清,伴有呕吐10例,偏瘫6例,失语3例,癫痫4例,大小便失禁2例。Hunt-Hess分级:Ⅰ级2例、Ⅱ级9例、Ⅲ级6例,Ⅳ级2例,Ⅴ级1例。1例患者出现脑疝表现,单侧瞳孔散大。 1.3影像学检查20例均行头颅CT检查,其中16例为局限性或弥散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合并外侧裂或颞叶血肿,1例伴有右侧基底节及顶叶脑梗塞。Fisher分级:2 级10例,3级6例,4级4例。20例行DSA检查,均明确有大脑中动脉瘤,3例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15例位于分叉部,2例位于远端。动脉瘤最大径1.5 cm 1例。 1.4方法本组20例全部采用翼点入路,于颧弓上耳屏前1 cm切开皮肤,切口向上达颞线,再呈弧形转向前,并于发迹内约1 cm继续切口至中线。注意颞部浅筋膜分两层,浅深层之间含少量脂肪组织,保护颞浅动脉主干。骨瓣及硬膜瓣第一孔在额骨颧额缝之上,颧突之后,第二孔眶上缘中点,此两孔应尽量接近颅底,第三孔颞线内冠状缝之后,第四孔颞骨鳞部,尽量靠中颅窝底,锯开颅骨,取下骨瓣。分离蝶骨嵴硬膜,咬除蝶骨嵴,达前床突处。骨瓣分离后打开硬膜,解剖分离侧裂,注意不要损伤侧裂静脉,可用3种入路方法找到动脉瘤并钳夹。本组14例不伴有脑内血肿或侧裂血肿者选择侧裂近端入路,显微镜直视下首先开放外侧裂池,颈内动脉池,视交叉池,显露颈内动脉分叉部和大脑中动脉M1段,游离大脑中动脉M2段及分叉部,显露和夹闭动脉瘤。2例外侧裂远端入路,

脑动脉瘤早期有什么表现

脑动脉瘤早期有什么表现 脑动脉瘤是一种常见脑颅疾病,是由颅内动脉管壁的先天性缺陷和颅内压力增高而造成的,了解脑动脉瘤的症状有利于我们对疾病进行及时的治疗,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脑动脉瘤早期有什么表现,希望能帮助大家。 脑动脉瘤早期有什么表现: 40%~60%的动脉瘤在破裂之前有某些先兆症状,这是因为动脉瘤在破裂前往往有一个突然扩张或局部少量漏血的过程。其中动眼神经麻痹是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最有定侧和定位意义的先兆破裂症状。 脑动脉瘤的出血症状: 80%~90%的动脉瘤病人是因为破裂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才被发现,故出血症状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最多见。 (1)诱因与起病: 部分病人在动脉瘤破裂前常有明显的诱因,如重体力劳动、咳嗽、用力大便、奔跑、酒后、情绪激动、忧虑、性生活等。部分病人可以无明显诱因,甚至发生在睡眠中。多数病人突然发病,通常以头痛和意识障碍为最常见和最突出的表现。 (2)出血引起的局灶性神经症状: 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神经症状为脑膜刺激症,表现为颈项强硬,克氏征阳性。大脑前动脉动脉瘤出血常侵入大脑半球的额叶,引起痴呆、记忆力下降、大小便失禁、偏瘫、失语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出血常引起颞叶血肿,表现为偏瘫、偏盲、失语及颞叶疝等症状。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时可出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等表现。 (3)全身性症状: 破裂出血后可出现一系列的全身性症状: A.血压升高:起病后病人血压多突然升高,常为暂时性的,一般于数天到3周后恢复正常。

B.体温升高:多数病人不超过39℃,多在38℃左右,体温升高常发生在起病后24~96h,一般于5天~2周内恢复正常。 C.脑心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发病后1~2天内,一过性高血压、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癫痫,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多在发病后第1周内发生)。意识障碍越重,出现心电图异常的几率越高。 D.胃肠出血:少数病人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征象,表现为呕吐咖啡样物或柏油样便。 (4)再出血: 动脉瘤一旦破裂将会反复出血,其再出血率为9.8%~30%。据统计再出血的时间常在上一次出血后的7~14天,第1周占10%,11%可在1年内再出血,3%可于更长时间发生破裂再出血。 (5)局部定位症状: 动脉瘤破裂前可有直接压迫邻近结构而出现症状,在诊断上这些症状具有定位意义。常见的局部定位症状有: ①颅神经症状:这是动脉瘤引起的最常见的局部定位症状之一,以动眼神经、三叉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受累最常见。 ②视觉症状:这是由于动脉瘤压迫视觉通路引起的。Willis环前半部的动脉瘤,例如大脑前动脉动脉瘤、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可压迫视交叉而出现双颞侧偏盲或压迫视束引起同向偏盲。 ③偏头痛:动脉瘤引起的典型偏头痛并不多见,其发生率为1%~4%。头痛多为突然发生,常为一侧眼眶周围疼痛,多数呈搏动性疼痛,压迫同侧颈总动脉可使疼痛暂时缓解。 (6)颅内压增高症状: 一般认为动脉瘤的直径超过2.5cm以上的未破裂的巨大型动脉瘤或破裂动脉瘤伴有颅内血肿时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巨大型动脉瘤引起的眼底水肿改变,与破裂出血时引起的眼底水肿出血改变有所不同,前者为颅内压增高引起的视盘水肿,后者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视盘水肿、视网膜出血。 (7)特殊表现:

大脑中动脉狭窄致脑梗死临床分析

大脑中动脉狭窄致脑梗死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6-12-13T16:30:55.97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8月第16期作者:王君波赵仁亮 [导读] 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可以表现为多种脑梗死模式,提示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脑梗死小同的病理生理机制。 青岛大学 26600 【摘要】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和分布,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0月在A院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治疗的50例脑血管造影证实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MRI 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狭窄率>50%,不伴有同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具有≥1个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对其脑梗死模式进行分类观察。结果:5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神经影像学资料分析显示,皮质下梗死最常见,其中深穿支梗死44%、内交界区梗死42%;皮质支梗死和区域性梗死各占6%和2%;散发皮质小梗死14%;外交界区梗死中前交界区梗死12%、后交界区梗死24%。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可以表现为多种脑梗死模式,提示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脑梗死小同的病理生理机制。 【关键词】脑梗塞;大脑中动脉;磁共振成像 颅外颈动脉狭窄是欧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尤其是大脑中动脉狭窄则是亚洲患者脑卒中的重要原因。现代影像学的发展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超声、核磁血管成像、MRI等,为检查颅内血管狭窄及研究其导致相应的脑梗死的模式和可能发病机制提供了方法。本文对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证实的单纯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MRI影像资料进行了分析总结,观察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和分布,探讨其致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 1对象和方法 设计:以脑卒中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 单位:A院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 对象: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0月在A院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纳入标准:①单纯大脑中动脉狭窄,行主动脉弓+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证实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即大脑中动脉狭窄>50%,无同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②MRI显示相应狭窄血管区域内的梗死灶。③具有≥1个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高同型半肌氨酸血症、吸烟等)。排除标准。①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动脉狭窄(肌纤维发育不良,动脉炎和夹层动脉瘤等)。②潜在的心源性栓塞患者,如近期心肌梗死(<3周)、房颤伴有或不伴有附壁血栓、二尖瓣狭窄或人工瓣膜、扩张型心肌病、病窦综合征、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卵圆孔未闭。所有患者都做了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除外潜在的心源性栓子。50例中男42例,女8例;年龄31~65岁,平均(52.5±10.3)岁。 设计、实施、评估者:设计和资料收集为所有作者,影像学资料评估由两位神经影像学专家(副主任医师以上)完成,评估为盲法,评估者不参与本试验的设计和实施。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2周内行主动脉弓+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狭窄程度测量使用北美颈动脉内膜切除实验法(NASCET)标准:狭窄率:(狭窄之远端正常管径一最小残存管径)/狭窄远端正常管径。 MRI检查:所有患者在入院后2周内行MRI检查。MRI扫描使用1.5T超导磁共振系统,包括T1加权、T2加权及FLAIR序列行横断而、矢状而扫描,扫描层厚5.0mm。 脑梗死模式分类:综合参考文献公布的评价大脑中动脉血区脑梗死模式和分布的标准。据MRI所示梗死灶部位、体积和分布范围将脑梗死分为:①皮质下梗死,主要包括深穿支区域内梗死、表浅穿支区域内梗死、内交界区梗死(浅穿支与深穿支之间)、皮质下联合多发梗死。②皮质支梗死:梗死灶累及大脑中动脉的1个M2段分支。③区域性梗死:梗死灶累及于大脑中动脉的)2个M2段分支区域或整个大脑中动脉区域梗死。④散发皮质小梗死。⑤外交界区梗死:包括前交界区梗死(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后交界区(大脑后动脉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内单发或多发、融合或非融合性梗死灶。如果同时有两个以上部位的梗死灶,每一个部位都单独计算。 主要观察指标: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和分布。 2结果 2.1参与者数量分析 50例患者的资料全部进入结果分析。 2.2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和分布 5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平均狭窄程度70%,MRI显示的脑梗死模式分布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致脑梗死以皮质下梗死为主,其中以深穿支区域梗死和内交界区梗死最常见,分别为22例(44%)和21例(42%)。表浅穿支梗死发生在10例患者(20%;皮质支梗死3例(6%);区域性梗死1(2%);散发皮质小梗死由于可提示动脉一动脉源性栓塞机制,故分开计算,表现在7例患者(14%);目前关于外交界区梗死形成的机制存在争议,故也将外交界区梗死分开计算,其中前交界区梗死患者6例(12%);后交界区梗死12例(24%)。 3讨论 本文对5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分析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脑梗死以皮质下梗死为主,其中以深穿支区域梗死(44%)和内交界区梗死(42%)最常见,表浅穿支梗死占20%与文献报道一致。受累部位主要为内囊前肢、壳核、尾状核头上部和放射冠等,病灶常为单发或多发的直径>15mm的“巨大腔隙”或纹状体内囊梗死以及腔隙样梗死,考虑其发病机制与粥样硬化斑块或继发血栓堵塞穿支动脉开口部位有关。前循环的3种交界区梗死亦均见于大脑中动脉患者,以内交界区梗死最常见,特征性表现为侧脑室体旁深部白质内,多发的或单发的、融合或非融合性的梗死灶。关于内交界区梗死的形成机制,目前普遍认为血液动力学异常导致的低灌注起了主导作用,但近来也有文献报道动脉源性微栓子也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外交界区梗死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存在的争议较大,传统的观点认为交界区梗死仅与血液动力学异常导致的低灌注有关日,有作者通过对狭窄大脑中动脉的栓子监测,发现交界区梗死常常融合成片且微栓子出现的概率更高,提示交界区梗死可能是由于该区域低灌注

大脑中动脉瘤的诊疗研究现状

Hans Journal of Surgery外科, 2018, 7(2), 44-48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6918841395.html,/journal/hj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918841395.html,/10.12677/hjs.2018.72007 Statu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 Qiang Lin1, Xinxuan Zhou1, Zhiyong Yan2 1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Received: Mar. 23rd, 2018; accepted: Apr. 9th, 2018; published: Apr. 16th, 2018 Abstrac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 have a high incidence in intracranial aneurysms. Because of their complex anatomical structures and hemodynamic factor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re more complex and pose major challenges to neurosurgeons. With the constant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material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neurysms in the brain have also been greatly developed. The treatment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 is still contro-versial. Choosing the right treatment is the key to the treat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rogno-sis of cerebral aneurysms. Keywords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 Diagnosis, Craniotomy, Endovascular Treatment 大脑中动脉瘤的诊疗研究现状 林强1,周新旋1,闫志勇2 1青岛大学,山东青岛 2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山东青岛 收稿日期:2018年3月23日;录用日期:2018年4月9日;发布日期:2018年4月16日 摘要 大脑中动脉瘤在颅内动脉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因其复杂的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因素,诊疗较为复杂,对神经外科医师提出重大挑战。随着技术与材料的不断革新发展,大脑中动脉瘤的诊疗也随之得到

针对大脑中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分析

针对大脑中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瘤患者选择显微手术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大脑中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大脑中动脉瘤患者全部选择显微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实施动脉瘤单纯夹闭的患者14例,实施动脉瘤切除联合夹闭手术的患者6例,实施夹闭联合包裹手术的患者2例。2例患者完成手术后,家属放弃对患者治疗最终死亡。20例患者完成显微手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7~35个月的随访,选择改良Rankin评分的方法对患者实施评分。其中0级患者6例,1级患者6例,2级患者4例,3级患者2例,4级患者2例。结论针对大脑中动脉瘤患者,临床选择显微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使患者临床预后症状有效改善。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瘤;显微手术;改良Rankin评分 大脑中动脉瘤的解剖结构极为复杂,表现出较大的血流量,在发生破裂后表现出颅内血肿的情况。此类患者,在住院时表现出非常高的Hunt-Hess分级情况,并且临床预后质量较差[1]。为改善患者预后,作者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现将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22例大脑中动脉瘤患者。男6例,女16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51.9±6.9)岁。所有患者中,临床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症状。其中合并表现为偏瘫症状的患者8例,合并表现为失语症状的患者4例,合并表现为癫痫症状的患者10例。在准备对患者实施手术前,对患者实施Hunt-Hess分级:其中属于Ⅰ级患者的2例,属于Ⅱ级的患者4例,属于Ⅲ级的患者8例,属于Ⅳ级的患者6例,属于Ⅴ级的患者2例。 1. 2 方法针对所有患者,在进行手术前,对其实施头颅CT检查以及实施计算机X射线轴向分层造影扫描(CTA)检查。对患者完成CT检查后发现,表现为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表现为弥散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12例,表现为脑内血肿或者表现为外侧裂血肿的患者10例。对患者实施CTA检查发现,表现为大脑中动脉主干动脉瘤的患者2例,表现为分叉部动脉瘤的患者16例,表现为远端动脉瘤的患者2例,表现为多发动脉瘤的患者2例。 针对本次研究的22例大脑中动脉瘤患者,在进行显微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全部选择经翼点入路的方法进行治疗。针对未合并表现出脑内血肿或者未合并表现为侧裂血肿的患者,选择经外侧裂内侧途径的方法进行治疗。于显微镜直视的角度下对侧裂池、终板池、视交叉池以及颈内动脉池进行开放。针对患者颈内动脉起始部发生增厚的蛛网膜实施锐性分离,将患者颈内动脉分叉部以及患者M1段进行充分显露,之后对患者的M2段以及相关分支进行游离,针对患者的动脉瘤进行显露以及夹闭[2]。在关键时刻将M1段血流暂时进行阻断,之后

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形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918841395.html, 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形成 作者:李捷龙霄翱尹延庆黄梓雄 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6年第04期 [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并伴有颅内血肿形成的超早期显微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间采用显微手术超早期治疗的52例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形成的患者资料,分析并探讨其显微手术操作技巧及治疗效果。结果52例患者术中夹闭52个动脉瘤,其中4例多发动脉瘤术后予二期介入栓塞治疗,术后一年随诊根据GOS 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显示预后良好40例,预后不良10例,死亡2例。其中Hunt-Hess分级v 级患者预后较差。结论超早期显微手术清除血肿及夹闭动脉瘤是治疗Hunt-Hess分级v级以下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形成的患者的理想及有效手段。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瘤;颅内血肿;显微手术;超早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多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起病急,病情危重,其中大脑中动脉瘤破裂约有30%~50%合并出血颅内血肿,易发生脑疝,病死率及致残率明显升高。如能及时清除血肿及夹闭动脉瘤,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及病残率。目前一般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24h以内的手术称为超早期手术,3d内的称为早期手术,8~10d以后定义为晚期手术。现将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52例采用显微手术超早期治疗的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形成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52例病例,其中男24例,女28例,年龄38~76岁,平均(54.3±5.8)岁,合并高血压36例,糖尿病6例,发病到手术均在6h以内。 1.2临床资料 均以突发剧烈头痛后伴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起病,其中不同程度肢体偏瘫27例,术前一侧瞳孔散大23例,双侧瞳孔散大2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Ⅲ级21例,Ⅳ级29例,v级2例,本组不存在Hunt-Hess分级I级和Ⅱ级的患者。 1.3影像学资料 本组52例患者术前行头颅CT时均同时行CTA检查,术中发现责任动脉瘤大小、指向及与血肿关系均与术前CTA一致,只有一例通过术后DSA发现漏诊了对侧大脑中动脉瘤。其中50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颅内血肿表现,2例为单纯颅内血肿表现,血肿大小为15~ 80mL,其中

脑梗死 的症状体征

脑梗死得症状体征 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岁以上得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得患者。约25%得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与睡眠中起病。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天病情达到高峰。脑梗死发病后多数患者意识清醒,少数可有程度不同得意识障碍,一般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如果大脑半球较大面积梗死、缺血、水肿,可影响间脑与脑干得功能,起病后不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脑疝、死亡。如果发病后即有意识不清,要考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1、主要临床症状脑梗死得临床症状复杂,它与脑损害得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得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她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她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得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出现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得脑血管病则少见。常见得症状有:(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与(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

与吞咽困难。(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2、脑梗死部位临床分类脑梗死得梗死面积以腔隙性梗死最多,临床表现为:亚急性起病、头昏、头晕、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少数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也可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部分患者没 有定位体征。中等面积梗死以基底核区、侧脑室体旁、丘脑、双侧额叶、颞叶区发病多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头痛、眩晕、频繁恶心呕吐、神志清楚,偏身瘫痪,或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失语等。大面积梗死患者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危重,可以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甚至四肢瘫、脑疝、昏迷等。(1)颈内动脉闭塞:颈内动脉闭塞可以没有症状。有症状得闭塞可以引起类似于大脑中动脉闭塞得表现如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减退、同向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产生失语。颅内或颅外颈内动脉闭塞占缺血性脑血管病得1/5。在颈内动脉动脉硬化性闭塞得病例中,近15%得病例有先兆,包括TIA与同侧视网膜动脉缺血引起得单眼盲。由于颅底动脉环得作用,使颈内动脉闭塞得症状复杂,有时颈内动脉闭塞也可不出现局灶症状,这取决于前后交通动脉、眼动脉、脑浅表动脉等侧支循环得代偿功能。也可伴有一过性失明与Horner征。(2)大脑中动脉闭塞:由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就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累及得地方,发生得临床征象取决 于累及得部位。①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发生在大脑中动脉发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李卫,王伟,孙涛,李宗正,王峰 【摘要】目的总结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术前准备和手术技巧,避免分离、夹闭动脉瘤时的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5月至2008年10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30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处理30个动脉瘤。30例中19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存在脑内血肿,2例因其他疾病体检时发现未破裂动脉瘤。采用翼点入路,显微镜下手术,沿大脑中动脉主干寻找动脉瘤并夹闭。结果 32.1%的破裂动脉瘤中存在脑内血肿。全部动脉瘤均行夹闭术。按GOS分级,预后良好(Ⅳ和Ⅴ级)25例,预后不良(Ⅲ~Ⅰ级)5例。结论了解大脑中动脉的解剖,术前仔细研究CTA和DSA 明确动脉瘤的指向,术中准确确定动脉瘤的位置可减少动脉瘤术中破裂并避免损伤大脑中动脉的分支,急诊血肿清除,防止不良预后。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大脑中动脉;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术 颅内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和脑内血肿(Intracerebral hematoma,ICH)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多数颅内动脉瘤发生在Willis环的相邻主干[1]。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按其发生部位分为近端、分叉部、远端3种,其中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Middle cerebral artery bifurcation aneurysm,MbifA)

占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大部分。因其发生部位特殊且多为宽颈和不规则状,不适合血管内介入治疗而需开颅手术处理。开颅手术中面临术中动脉瘤破裂,确保两侧动脉和豆纹动脉通畅的情况下完整夹闭瘤颈等困难,给手术带来一定难度。本文就2003年5月-2008年10月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显微手术治疗30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进行总结,探讨处理MbifAs显微手术经验。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9.9岁(34~67岁)。全部病例行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个别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确诊为颅内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28例为单一分叉部动脉瘤;1例合并同侧1个大脑中动脉近端动脉瘤;另1例为双侧镜像分叉部动脉瘤(左侧1个,右侧2个),此例在处理左侧已破裂动脉瘤时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切除部分颞极并去骨瓣减压,对侧两个动脉瘤拟于二期手术处理。共32个MbifAs,术中处理30个MbifAs,左侧10个,右侧20个。30例中19例为蛛网膜

脑梗死定位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 全网发布:2011-06-23 22:02 发表者:徐江(访问人次:2451)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 一、前循环脑梗塞 1、颈内动脉: 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不产生任何症状和体征。 侧支循环不良:可引起同侧半球从TIA到大面积梗塞,从对侧轻单瘫、轻偏瘫,同向偏盲到失语、失认、完全性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即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大脑中动脉综合症 2、大脑中动脉 完全MCA综合症(MCA近端主干闭塞):深部MCA综合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浅部MCA综合症——对策同向偏盲和向对侧注视障碍,在优势半球可有完全性失语。 按OCSP*分型,完全性MCA综合症就是完全前循环综合症(TACS):(1)、脑损害对侧的偏瘫,(2)、对侧的同向偏盲,(3)、新的高级皮质功能障碍(言语困难,空间定向力障碍。一般均有意识障碍,常使神经系统检查无法准确进行。 深部MCA综合症(单至数条MCA中央支闭塞):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如果从皮质吻合支来的血流很有效,也可以只表现中央支闭塞症状即整个对侧偏瘫(头面,上肢、下肢)和偏身感觉障碍、构音障碍,而没有皮质功能缺损症状。 浅部MCA综合症:上部皮质支闭塞可出现中枢性面瘫及舌瘫,上肢重于下肢的偏瘫,优势半球可有运动性失语;下部皮质支闭塞可有感觉性失语,头和双眼转向病灶侧。(藿称对策注视麻痹),对侧同向偏盲或上相限盲,或空间忽视。 3、大脑前动脉 主干闭塞引起对侧下肢重于上肢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面瘫。可有小便难控制。 通常单侧大脑前动脉闭塞由于前交通动脉的侧支循环的代偿,症状表现常不完全。 偶见双大脑前动脉由一条主干发出,当其闭塞时可引起两侧大脑半球内侧面梗塞,表现为双下肢瘫、尿失禁、强握等原始反射及精神症状。 4、脉络膜前动脉 闭塞常引起三偏症状群,特点为偏身感觉障碍重于偏瘫,而对侧同向偏盲又重于偏身感觉障碍,有的尚有感觉过度、丘脑手、患肢水肿等。 二、后循环脑梗塞(POCI) 1、椎基底动脉 梗塞灶在脑干、小脑、丘脑、枕叶及颞顶枕交界处。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常引起广泛的桥脑梗塞,可突发眩晕、呕吐、共济失调,迅速出现昏迷、面部与四肢瘫痪,去脑强直、眼球固定、瞳孔缩小、高热、甚至呼吸及循环衰竭死亡。 椎基底动脉体征的共同特点是下列之一 (1)交叉性瘫痪:同侧脑神经瘫(单或多)伴对侧运动和/或感觉功能缺失; (2)双侧运动和/或感觉的功能缺失。 (3)眼的协同功能障碍(水平或纵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