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正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记叙、议论和抒情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历史,缅怀先烈;(2)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会关爱他人,培养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与背诵;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3. 课文结构的分析;4. 作者的记叙、议论和抒情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背景理解;2. 课文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分析;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刘和珍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总结作者的记叙、议论和抒情手法;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历史背景;5. 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进行写作练习;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讨论、朗读和写作等多种形式,全面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2. 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的表现,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3. 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关注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成长。
七、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讲述刘和珍的事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感;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课堂参与度,增强课堂活力;3. 启发式教学: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潜力:(1)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2)理清文章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透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
(2)透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
(3)透过“关键句”来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设计意图】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
文章第一、二节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探求本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好处。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
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高度表现了一代伟大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发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着重点放在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挖掘主题上,对于文章的思路则简略带过或忽略不讲。
新教材,新要求,教师务必做到旧课文新教法,将教学重点放到理清思路上。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难点: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和写作本文的好处。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一位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刘和珍,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事业中重要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他是第一位去欧洲留学从事音乐教育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个将欧美音乐教育理论应用于中国的音乐教育家。
他将自己在欧美音乐界的所闻所见所知,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中国音乐教育同行和学生,开启了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大门。
今天我们要记念这位音乐界的前辈,来设计一份教案共同学习他的卓越教育思想和实践,并尝试从中汲取灵感和力量,推动我们自己在音乐教育中的创新和进步。
1. 教育思想梳理刘和珍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能力,而他的艺术鉴赏能力的始终点,始终是对音乐中“情感”因素的理解和把握。
他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情感,而音乐教育的使命就是使学生在掌握音乐技巧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感性认知和审美素养,培育出具有独特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的音乐人才。
在实践中,刘和珍注重学生的启发和自主性,他反对死板的教学和僵化的编排,鼓励学生自由创意和自我表达,在保证音乐表现的基本要求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实现音乐教学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2. 教学课题选择鉴于音乐教育中情感元素的重要性,我们选择刘和珍曾经教授的一首钢琴练习曲进行教学,即Schumann的《命运》练习曲。
这首曲子表现了人生的多种情感,从悲痛到振奋再到坚定,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情感转折的过程。
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首曲子,盼望着达到以下的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认识乐曲情感元素。
带着学生走进这首曲子的音乐情感中,了解这首曲子要表达的生命意义,重点突出其中的情陷、振奋和坚定三种情感的表现。
第二个目标是:乐曲表现的技法训练。
通过弹奏这首曲子,学生要学会如何表达乐曲情感。
通过身体的协调操控,手指按键,让学生感受音符与情感之间的融合。
第三个目标是:自我表达的能力提升。
利用音乐这个媒介,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3. 教学汇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这首曲子的情感元素和曲子表现的技巧训练。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珍惜友谊,尊敬师长,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鲁迅先生讽刺和批判的写作手法;(3)对文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生平和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发言,阐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2)分析鲁迅先生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3)解释文中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练习,提高表达能力;(3)评选优秀练习作品,给予表扬和奖励。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成果。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2)珍惜友谊,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2.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如何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方法3.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3 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4.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交流心得体会。
(2)分享讨论成果,整体感知课文。
4.4 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5 品读课文(1)让学生品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4.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课文中的情感教育。
五、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
(3)推荐一篇关于鲁迅的作品,进行阅读。
6.1 课堂评价(1)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表达能力等。
6.2 课后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如语法、表达清晰度等。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寥.落(liáo) 洗涤.(dí) 踌躇..(chóu chú) 桀.骜(jié) 赁.屋(lìn) 噩.耗(è) 尸骸.(hái) 屠戮.(lù) 浸渍.(zì) 绯.红(fēi) 殒.身不恤(yǔn)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攒⎩⎨⎧攒.射(cuán )积攒.(zǎn ) (2)抹⎩⎨⎧抹.杀(mǒ)抹.布(mā) (3)菲⎩⎨⎧菲.薄(fěi )芳菲.(fēi ) (4)创⎩⎨⎧创.伤(chuāng )创.设(chuàng ) 2.语境辨析法(1)这个血.(xuè)案是谁制造的呢?眼前血.(xiě)淋淋的现场让人惊恐。
(2)不要因为吃不上这薄.(bò)荷味的薄.(báo)饼而妄自菲薄.(bó)。
二、写对字形(1)⎩⎨⎧cǎn (惨)淡凶cán (残)(2)⎩⎨⎧和ǎi (蔼)雾ǎi (霭) (3)⎩⎨⎧阴谋mì(秘)计绝mì(密)文件(4)⎩⎨⎧追dào (悼)泥nào (淖) 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干练·熟练干练:指又有才能又有经验,侧重于“有才能”。
熟练:指工作、动作等因常做而有经验,侧重于“做得纯熟”。
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有“从事某项工作有经验”的意思。
(2)徘徊·徜徉徘徊:来回慢慢走动(一般有心事)。
比喻犹疑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两者都有“慢慢走”的意思。
(3)目不忍视·不忍卒读目不忍视: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
两者都有“不忍心看”的意思。
2.明确词义(1)殒身不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长歌当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出离愤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惊心动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并非真正存在,但他们所代表的形象却常常揭露了人的内心世界,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而对于学生们来说,把握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则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节我精心设计的高一必修课——《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民公社运动时期的历史背景;2.理解“两个先进人物”的典型形象,深入探究其精神品质及其表现;3.感悟作者充满感情色彩的真挚写作,领略“小人物”的伟大品质;4.提高阅读文学作品时的目的性和准确性;5.训练学生有效运用文学欣赏知识进行作品解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历史背景,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本质和影响;2.深入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内涵;3.掌握文学欣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和解读能力。
三、教学设计和流程1.引入:通过提供生活中的场景,启发学生对小人物伟大品质的讨论。
2.导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危害。
3.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分析文本,了解刘和珍的个性、品质、精神内涵以及在故事中的表现。
4.解读作品: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作者的真挚写作,以及在“小人物”身上所传递的伟大精神;另一方面是如何进行文学欣赏和解读。
5.课堂互动:开展知识竞赛,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故事和背景的印象和理解。
6.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一篇倡导坚强意志、向上进取的小品文,以激励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四、教学评估评估主要采取“探究型评价”方式,即通过测验、问答、讨论等形式,来查验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文学欣赏知识,准确解读文学作品,并在实践中表现出自己的良好品质和素养。
五、课程效果通过此次教学设计,学生们将进一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背景,逐渐认识到“小人物”的伟大和重要性,同时,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这是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理解本文复杂的思想情感,启发学生思考现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
教学重点研读文章议论抒情的部分,体会其中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鲁迅先生对请愿的态度?教学课时 3课时预习内容1、通读全文,不理解的生字词查字典解决,不能解决的做好标记2、看课下注释,有条件的查阅资料,了解“三.一八”惨案的前因后果及引起的反响。
第一课时一、远去的鲁迅1、温故知新:初中学过鲁迅的那些作品?《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3、你喜不喜欢鲁迅?为什么?传统的语文教材对鲁迅有一种过于意识形态化的误读,仿佛他是一位革命家或共产主义战士。
现实中的鲁迅是一位思想启蒙者,一位自由主义的斗士,抨击一切邪恶、专制、虚伪,对社会的种种思潮、运动始终清醒,从未盲从,他对于国民性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至今无人超越。
孔庆东说鲁迅“纵横十八年,天下无敌手,战士多智慧,独孤求败苦”。
鲁迅是性情中人,“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这也就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生命的大飞扬”,鲁迅是这么一个率性至情的人,用孔庆东自己的话来说:“鲁迅不是冷冰冰的一个简单的文化斗士,而是这么有人情味的一个人。
”对于鲁迅,不迷信吹捧,亦不遮掩过失,还原一个真实复杂的鲁迅,理解他爱之深因而恨之切的强烈情感,理解他近乎偏执刻薄的个性,理解他的伟大与卑微,热情与冷漠,多情与无情。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虽较之于过去已有了大进步,但瞒和骗依然盛行,丑与恶仍在滋长,因此我们要学习他的批判精神和斗争勇气,做一个有良知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做社会的良心。
二、研读文章1、请学生自读文章,分组说说文章七个部分中有哪些字词句预习时没有看懂,读音、释词等简单问题交给学生解决,难的问题加以集中,留待进一步讨论。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3)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认识到她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的革命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认识到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2)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3)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2)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3)如何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2)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3)让学生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和珍的认识和感受;(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刘和珍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革命事迹的短文;3. 搜集其他有关刘和珍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概述:本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重点分析刘和珍的革命事迹,以及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记念刘和珍君》英勇精神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英勇精神教案一、引言1.1 课程背景1.1.1 刘和珍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英勇牺牲。
1.1.2 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英雄观念。
1.1.3 通过学习刘和珍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英勇精神。
1.2 教学目的1.2.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和英勇精神。
1.2.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英勇精神。
1.2.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英雄观念。
1.3 教学方法1.3.1 通过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和英勇精神。
1.3.2 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阅读相关文章,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1.3.3 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刘和珍君的生平2.1.1 刘和珍君的基本信息,如出生日期、籍贯等。
2.1.2 刘和珍君的求学经历和革命活动。
2.1.3 刘和珍君的英勇事迹,如参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
2.1.4 刘和珍君的牺牲经过和影响。
2.2 英勇精神的意义2.2.1 英勇精神的定义和内涵。
2.2.2 英勇精神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
2.2.3 英勇精神对个人成长和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2.2.4 英勇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体现和传承。
2.3 刘和珍君的英勇精神2.3.1 刘和珍君的英勇行为和事迹。
2.3.2 刘和珍君的英勇精神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3.3 刘和珍君的英勇精神对后人的启示和影响。
2.3.4 刘和珍君的英勇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弘扬。
三、教学内容3.1 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3.1.1 刘和珍君的求学经历和革命活动。
3.1.2 刘和珍君的英勇事迹,如参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
3.1.3 刘和珍君的牺牲经过和影响。
3.1.4 刘和珍君的事迹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3.2 英勇精神的内涵和意义3.2.1 英勇精神的定义和内涵。
3.2.2 英勇精神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
3.2.3 英勇精神对个人成长和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孙晋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孙晋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分析并解读刘和珍的生平和贡献。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刘和珍的事迹,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记念刘和珍君》是孙晋为纪念刘和珍而写的一篇文章,表达了对刘和珍的敬仰之情。
刘和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女性,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2.2 教学重点:分析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理解她的精神品质。
解读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的贡献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向学生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为学生阅读课文做准备。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刘和珍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3.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刘和珍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刘和珍的事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课后作业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讨论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分析和解读课文方面的能力,以及对刘和珍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策略6.1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刘和珍君的理解和感悟。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刘和珍的生活场景,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
6.2 辅助材料: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刘和珍的事迹。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七、教学资源7.1 课文文本:提供《记念刘和珍君》的原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第一课时一、导入语同学们,前面两单元我们分别学习了诗歌和古代记叙散文。
今天我们开始转入对写人记叙散文的学习,在上课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副对联:大家齐读译书还没有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曾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幻灯片)大家知道这是写给谁的对联吗?(明确:鲁迅)对了这是鲁迅去世时,他的友人埃德加。
斯诺写给他的挽联,其中包含了先生的两部作品:《呐喊》和《彷徨》。
我们在小学和初中还学过鲁迅的那些文章呢?有《少年润土》、《三味书屋》、《一件大事》《社戏》《故乡》等等。
比较出名的还有《孔已己》、《阿Q》等(我想大家曾经对鲁迅相当的了解了,)关于鲁迅我就不多介绍了,大家可以看三维设计的相关介绍。
(拿三维设计和同学一同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板书标题),一同来看看先生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大家回去有无预习这篇课文呢?有的话就我们请位同学来读一下以下字词。
打在幻灯片上的。
没有的话就让同学们几分钟快速的默读。
默读的时分带着这样两个成绩1、文章具体分成几个部分?2、留意幻灯片上字词的读音)请位同学给以下字词注音,纠正并讲解错音。
长歌当(dàng)哭桀骜(jié ào)喋血(dié xuè)尸骸(hái)立仆(pū)惮(dàn )惩创(chuāng)殒(yǔn)身不恤(xù)浸渍(zì)攒射(cuán)洗濯(dí)赁屋(lìn)三、解题及背景介绍弄清了生字词,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记念”如今我们写作绞丝旁的“纪念”。
大家留意一下即可。
(由于当时的白话文还比较不规范,经过规范以后我们一致写做“纪念”)背景:鲁迅生活的那个时期,中国是处于支离破碎的形状,封建军阀割据,军阀混战情况严重,构成了中国是水深火热,民不聊生。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烈士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与背诵。
2. 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教师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分析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写在课后日记中。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课文背诵、修辞手法分析和情感体会等方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范文
一、教案简介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范文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刘和珍君的精神风貌。
2. 学习作者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中的对比、讽刺等手法及其作用。
2. 体会刘和珍君的精神风貌及其对现实的意义。
教学难点:1. 对比、讽刺手法的运用。
2. 刘和珍君精神风貌的理解。
二、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辅助材料:相关刘和珍君的背景资料、参考译文等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精神风貌及其对现实的意义。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和珍君的精神风貌。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重点分析对比、讽刺等手法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互动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刘和珍君精神风貌的理解,探讨课文中的对比、讽刺手法。
5. 练习巩固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对比、讽刺手法在课文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刘和珍君的精神风貌。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搜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
3.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对比、讽刺手法及刘和珍君的精神风貌。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刘和珍君的生活照片和时代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场景。
2. 实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对比、讽刺实例,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启发思考: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刘和珍君精神风貌的现实意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1.2 教学内容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文章的解读和意义。
文章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和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相关的图像和音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2.1 鲁迅简介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简介。
鲁迅的思想观点和社会背景。
2.2 《记念刘和珍君》的背景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刘和珍的事迹和影响。
2.3 文章的文学特点鲁迅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文章结构与内容分析3.1 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文章的过渡和转折。
3.2 文章的内容分析主要人物和事件。
文章的情节和主题。
3.3 文章的意义解读对刘和珍的纪念和赞美。
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第四章:阅读理解与讨论4.1 阅读理解练习理解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和隐喻意义。
4.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分享各自的阅读感受和观点。
4.3 问题解答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讨论。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第五章:文学鉴赏与创作5.1 文学鉴赏分析文章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5.2 创作练习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练习,如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
互相交流和评价,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章:文本细读与语言特色6.1 细读重要段落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章中的重要段落。
分析段落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6.2 语言特色分析探讨文章的语言风格和特色。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语言运用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6.3 语言实践学生模仿鲁迅的语言风格,创作一小段文字。
互相交流并给予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七章:主题思想与历史背景7.1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课文是《记念刘和珍君》,该篇文章是中国著名的女性文学家李天命先生为了纪念他的逝世的朋友、同事刘和珍而写的一篇短文,篇幅短小,内容简洁有力,是一篇注重人文关怀的抒情散文。
本篇文章通过对逝者的缅怀,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慨,对逝者人格的肯定,以及对逝者所代表的美好品质的赞颂。
同时,在人文关怀与个性表现方面,也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对社会风尚的一些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本文的基础知识,即重点词汇、词语搭配、句型结构和段落结构。
2)培养学生对批判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深入探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3)通过语言交流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逝者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配合多种学习模式,如个人朗读、小组合作、学科交融、情景还原等,开展多元感悟。
2)让学生自主发挥,开展“仿写”、“扩写”、“采访讲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3)采取“情景式教学”、“观摩式学习”、“互动式讲解”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逝者的思考和关爱情感。
2)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人生价值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
三、教材分析1. 文本基础知识1)写作手法本篇文章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风格,情感表达方式基于真实生活的体验,同时属于日常语言的范畴,让人感觉十分亲切、温暖,伟大与普通深情结合,在真诚表达的状态下略显朴素。
2)文章结构文章由一个总的开头总结结尾构成,总结部分采用发问方式引出全文,开头说明刘和珍去世的新闻以及文章的主题,主体部分是对于朋友的缅怀和赞扬。
3)叙事角度作者在文章中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式的叙述方式,通过介绍自己与刘和珍的交往关系,抒发自己对逝者的追思,并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4)修辞手法本篇文章的修辞手法注重朴素真实,但在拟人、比喻、夸张、对比、排比等方面也用了不少的手法,让文章更具活力和感染力。
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纪念刘和珍君》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 《纪念刘和珍君》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2. 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深入理解和解读。
2. 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深入理解和解读。
2. 教学PPT或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学生准备:1. 预习《纪念刘和珍君》。
2. 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短的介绍,引导学生回顾《纪念刘和珍君》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内容讲解(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 作品鉴赏(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进行鉴赏,教授鉴赏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 思考与讨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纪念刘和珍君》的读后感。
2. 请学生找出其他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读后感的内容,评价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思考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事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她的伟大和无私。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刘和珍的看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人物形象。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刘和珍精神在当代的意义,促进学生思考。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刘和珍的事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她的生平和工作。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2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优秀2篇)(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
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
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
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
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4)君:是对人的尊称。
(5)有关时代背景(参照课文注解一)二、通读课文,指导预习。
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加点的汉字注音:①洗涤(dí);②惮(dàn);③攒射(cuán)、尸骸(hái)抹杀(mǒshā完全勾销,一概不承认)问2:第一、二部分的作用?(教师板书)2.在理清总体思路下,让学生概括各段段落大意。
教师板书: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作者感情线索:对爱国青年的爱,对执政府的怒,对反动文人的恨,对麻木民众的失望,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愤,对社会未来寄予的希望……这些感情交织在一起,呈线性展开,构成文章的多重意味。
▼这篇课文题为“纪念刘和珍君”,但作者不止纪念了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人点,对“三·一八”惨案发表评述。
▼教师提问:从文章整体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提示:第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和她们的勇毅,告诫(斗争方式),激励“更奋然而前行”。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棋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正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4)掌握课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顺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探讨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情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3)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4. 课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顺序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刻思想和作者的观点的理解;2.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3. 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2. 相关背景资料;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和事迹,引导学生对刘和珍产生兴趣;(2)教师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3)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顺序;(2)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4. 探究学习:(1)学生思考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和对生命的思考;(2)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深入探讨课文的含义和价值;(3)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进行互动交流。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2)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前提详解《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
《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
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305)篇,孔子皆歌弦之。
”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
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
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
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诗经》的语言特点《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通过复习,简介一下本文作者。
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
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
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
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
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4)君:是对人的尊称。
(5)有关时代背景(参照课文注解一)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以下见课文注释①)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
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二、整体把握课文1.请同学默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思考以下问题:问1:本文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问2:第一、二部分的作用?(教师板书)2.在理清总体思路下,让学生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教师板书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作者感情线索。
这篇课文题为“纪念刘和珍君”,但作者不止纪念了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人点,对“三·一八”惨案发表评述。
教师提问:从文章整体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提示:第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和她们的勇毅,告诫(斗争方式),激励“更奋然而前行”。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棋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
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教训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悲”、“愤”。
三、布置作业1、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感情脉络2、请同学思考,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一、二节为什么老围绕这点展开?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所讲的总体思路和“线索”二、具体分析析思路和语言(第一、二、三部分)(一)分析第一第二部分(听音频朗读)提问回答上节课作业:“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一、二节为什么老围绕这点展开?”提示原因:第一,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
①爱国力量方面:开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刘和珍,不屈服。
②反动势力方面:“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
③庸人方面:淡漠了,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第二,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怒,造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问1:开追悼会时,为什么鲁迅先生“独在礼堂外徘徊”?(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悲愤的思想感情。
)“徘徊”一词,表露了作者心情的哀痛、悲伤,再用一“独”字,设置了环境,渲染了气氛,有力地衬托作者对死难青年悼念之情的深切、真切。
问2:分别提到了哪两种人?真的猛士:“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勇敢直面残酷的现实,自觉承受人间的“哀痛”,主动选择生命的沉重,英勇清醒、永不回避。
庸人:不敢正视现实,浑浑噩噩,麻木健忘,苟安满足,不奋起反抗、斗争,客观上使“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维持。
问3:采用什么手法?明确:对比问4:“哀痛者”“幸福者”的含义?哀痛者:为人民的深重灾难而哀痛幸福者:以勇往直前地斗争,为人民谋福利为最大幸福。
问5:找出文中的三处“必要”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三处必要的含义?三个“必要”(写作缘起):1纪念死者。
2要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
3为了使庸人勿忘,要人们牢记教训。
问6.课文从第三部分才正式进入记念部分,那么一、二两部分可否去掉?不可去掉,因为这两部分分别提到了这样的内容:(1)这两部分分别提到了哪三种人?(2)说明两周以来三种不同的人的动态:(3)表明自己悲愤的感情。
(二)分析第三部分:回忆认识过程1、让一名同学读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考虑并回答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教师先联系课文开头写刘和珍的内容“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然后和学生共同分析:“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
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教师再与学生共同分析第三部分第2段的内容:“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和“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和葡;“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教师板书:2.为何反复强调“微笑、温和”?反衬敌人的凶残,流言家的卑劣三、布置作业思考三、四、五节之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第三课时一、检查上节课的作业以此导入这节课的内容(一)三、四、五节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提示:思路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
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第三节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反抗性,这样一个热血青年去请愿“欣然前往”,是很自然的。
所谓“受人利用”,无非是流言家开罪、嫁祸之辞。
作者不但写刘和珍的斗争性,而且着意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意蕴在于表明,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段政府反诬她们为“暴徒”,不但不值一驳,反而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
第五节,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二)齐读第四节进行分析:抒写惊愕、义愤1.作者为什么强调“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作者写“始终微笑”“和蔼”的刘和珍“欣然前往”参加请愿,却无端在执政府前中弹、喋血、死掉,表现出作者对此毫无准备,反衬反动势力的凶残出人意料。
2、怎样理解“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沉默”,就是“默无声息”。
这里说的是两种沉默:一种是“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痛的“沉默”,“于无声处听惊雷”,预示着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的“沉默”;一种是逆来顺受,真正“默无声息”,不敢反抗,走向灭亡的“沉默”。
两种“沉默”,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爆发革命,摧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就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统治,被灭亡。
作者怀着最大的愤怒,发出最有力的号召,启示人们:事情已经到了尽头,对中外反动派说什么话也没有用,必须起来和凶残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
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所在。
3、鲁迅先生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一样吗?不一样。
一是愤激之词,一是因为“惨象”和“流言”使他们害怕而不敢说,表明了他们的麻木与落后。
其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的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四)分析第五部分:叙述遇难过程1.设置四个的问题,给学生5分钟自读。
①为何详写?②断句的作用?③“欣然”?反映刘和珍怎样的性格?④微笑共提到几次?有什么作用?生答,师逐一落实。
①为何详写?——突出段政府的凶残,流言家的无耻(根本不是“暴徒”)②断句的作用?——悲愤。
将内心的悲愤感情在文字形式上很好地表达出来。
③“欣然”?反映刘和珍怎样的性格?——为国为民,自觉参加④微笑共提到几次?作用?——反衬出段政府的凶残2.理解句子①“当三个女子……抹杀了”先歌颂女子的伟大。
再用反语,辛辣的讽刺,着重强调这一次暴行的残暴无耻远远超过了以前。
不管如何掩饰,“几缕血痕”使他们的暴行昭然于天下!②“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如何理解。
白描手法:细致逼真,惊心动魄。
刻画出反动派丑恶、猖狂的嘴脸。
(五)分析第六部分:总结经验教训、指出意义1.提到了哪两种人?有什么含义?生答,师小结,出示:无恶意的闲人:一般庸俗的市民,与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有根本的区别,但是他们对世界冷漠,把烈士的鲜血作为饭后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