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静脉导管的置入技巧总结1

颈静脉导管的置入技巧总结1

中心导管提供可靠的静脉通路并使得能够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和血液抽样。颈静脉是最常用的中心静脉入路之一,因为其方便穿刺,且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颈静脉也是暂时性血液透析优选入路。

颈静脉解剖

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的解剖学

颈内静脉是乙状窦的延续,自颅底颈静脉孔出颅。颈内静脉全长在颈动脉鞘内与颈动脉和迷走神经伴行( 图 1A-B)。

在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外部标志

在大部分患者中,右颈内静脉比左侧的宽大,超过1/3的患者表现出显著直径差异。在下降至胸腔的过程中,颈内静脉内径也在渐渐增大。一项利用CT评估颈部静脉直径的研究发现,上颈部静脉的平均直径为8.74mm,中颈部为10.83,下颈部为12.64mm。

颈内静脉在颈内动脉后方出颅,但在胸锁乳突肌后方走行时,其位于颈总动脉的前外侧。在环状软骨水平,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后方,在更靠尾侧的颈底部,其位于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和锁骨头之间。该区域中的静脉位置表浅,距离皮肤表面约下1-1.5cm。在锁骨内侧后方,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形成头臂静脉(无名静脉)。

颈外静脉是通过肉眼可以识别的颈部浅静脉。该静脉斜向跨过胸锁乳突肌浅面( 图 2)。

颈内静脉后入路的外部标志

颈外静脉在前斜角肌前方或正外侧汇入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的直径约0.8cm,其与颈内静脉的直径成反比。

体表标记:颈内静脉套管插管的主要体表标记与胸锁乳突肌边缘有关( 图1B),通过屈肌(嘱患者将头抬离出床)或将患者头部转离静脉入路侧来凸显。触诊胸锁乳突肌的两个起点(即:胸骨头和锁骨头)以明确恰在锁骨内侧下方的一个三角间隙。较之宽而扁的锁骨头,胸骨头内侧更容易被触诊到。正常情况下,颈内静脉走行至肌肉深处并沿锁骨头内侧缘出现。

颈静脉部位的选择

颈部通常优于其他位置。

医生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时更常选择颈内静脉;但颈外静脉非常适合快速建立静脉通路,也可在颈内静脉闭塞时使用。颈外静脉通路的建立方式与其他外周浅静脉通路类似,通常使用套管针而非穿刺针。

右颈内静脉置管一般优于左颈内静脉置管,因为右侧静脉的直径更大、进入上腔静脉的路径更直接、右胸膜顶更低、无胸导管;而且右利手操作者更容易穿刺右颈内静脉。右颈内静脉通路的导管移位几率较低,通常用于需稳定尖端位置以利于立即利用的情况,例如给药或经静脉起搏。有2项单中心随机试验发现:左颈静脉置管更为耗时,而且并发症发生率更高。然而,对于先前有右侧通路、瘢痕过多、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或有其他中心静脉装置留置的患者,可能需要左侧入路。

使用超声引导技术建立颈内静脉通路时,发生气胸的风险低。超声引导可提高初次置管的成功率。如果有相关设备和专业人员,那就推荐在超声引导下对儿童和成人进行颈静脉置管,而非单用体表标记。但患者有严重单侧肺部疾病且没有超声条件时,我们会在受损肺的同侧建立静脉通路,如若发生操作相关气胸,该法可最大程度降低呼吸系统的失代偿。

若患者先前在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内有留置导管、或者有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则应在尝试颈静脉穿刺之前考虑利用超声评估静脉通畅性。如果操作者有超声经验,那通常可在定位静脉的同时评估通畅性。

静态超声引导下的静脉定位:在准备患者之前,我们定位颈内或颈外静脉并按照下列步骤标记其位置:

正常颈部血管的超声检查

A:右颈部横切超声图像显示解剖结构正常,包括颈内静脉(蓝色箭头)、颈总动脉(红色箭头)、胸锁乳突肌(SCM)、甲状腺(T)。

B:显示,当使用传感器进行压缩时,颈内静脉的塌陷。颈动脉不容易被轻探针压力压迫。

●定位颈静脉,注意与颈动脉相区分( 影像 1)。

●用笔迹不能被拭除的笔在皮肤表面标记静脉的位置。

●移除超声换能器并擦除凝胶。

定位静脉后,可利用皮肤标记引导颈静脉插管。

一般准备

患者准备的一般注意事项见其他专题,包括导管和穿刺部位的选择、患者监测和镇静、感染控制措施以及知情同意。

设备:通常,应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经一系列明确步骤放置颈静脉导管和其他颈静脉装置,操作一般会使用包含以上装置所需全部物质的工具包。对于隧道式导管和其他装置,除以下操作外,中心静脉插管步骤相似:在导丝上放置导管鞘,并在导管鞘内放置导管(或其他装置,例如起搏器电极导线、滤器),随后移除导管鞘。

在颈静脉导管置入之前,组装以下设备:

●超声仪器

●超声换能器无菌凝胶

●含有静脉导管的中心静脉穿刺包(大小和长度基于静脉的直径和深度而定)

●无菌铺巾、手套、手术罩衣、手术口罩和手术帽

●局部用抗菌剂,如氯己定和聚维酮碘

●局部麻醉剂(参见“表面麻醉药在儿童中的临床应用”和“局部麻醉药皮下浸润”)

●用于冲管的等张盐水和/或肝素

●透明粘性敷料、胶带

●静脉给药管和连接装置(如,无针型Luer连接器和三通旋塞阀)

对于任何即将用到的透视装置,应该验证运行正常。虽然静脉穿刺很少需透视,但当遇到静脉解剖发生变化的情况时,透视可能会有用。在放置植入式导管或设备时(如,起搏器、除颤器、肺动脉导管和腔静脉滤器),常规采用透视以测量所需导管长度并在导管鞘或设备被导入静脉时使其显影。

皮肤准备:对于颈静脉穿刺,皮肤准备应包括颈部和乳头线上方

胸部的大面积区域,以备初始方案失败时,操作者能够尝试在同侧替代部位(如,经锁骨上入路或经锁骨下入路的锁骨下静脉通路)进行套管插管。如果预计穿刺困难,我们准备双侧颈部和胸部。

体位:能够使颈静脉直径最大化的患者体位可增加套管插管成功率。患者可耐受时,主要通过取头低脚高仰卧位和恰当颈部体位摆放实现。与水平位相比,10°-15°的头低脚高仰卧位(头低)可显著增大颈静脉直径。这个体位也可降低静脉空气栓塞的风险。

大部分患者可安全地采用仰卧位或头低脚高仰卧位。然而,危重和肥胖患者在仰卧位时可能会发生呼吸功能受损,需要严密监测。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麻醉并控制气道,以便安全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和装置。

颈静脉的直径随呼吸周期变化。吸气产生可压陷静脉的胸内负压,而呼气使静脉更加膨胀。为增大颈静脉直径,可要求可配合的患者发哼哼声或做Valsalva动作。如果患者不清醒或不能配合,轻微按压腹部可增大颈静脉直径。

患者的头位也会影响颈静脉直径及其与颈动脉之间的位置关系。稍微抬高头部可增大颈中段和近端静脉的直径,而使用肩枕或头部旋转45°以上均会减小颈静脉直径。头位也会影响颈静脉相对于颈动脉的位置。颈静脉和颈动脉常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随着患者的头部被从中立位向外侧旋转,两者之间的重叠程度呈进行性地增加。限制头部的旋转能够使血管的重叠程度最小化,并降低动脉被刺伤的风险。虽然头部中立位能使静脉和动脉之间距离最大,但可能需要让患者头部旋转一定程度以充分暴露颈前部。使用体表标记技术时,这些解剖学差异可能会影响置管的成功率或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利用超声直接查看穿刺针进入静脉有助于实时调整。

一文读懂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

一文读懂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 展开全文 前面我们已介绍过锁骨下静脉穿刺,今天详细介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 作者:麻醉小医 来源:医学界麻醉频道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是建立快速、安全、有效的深静脉通道以抢救危重患者的一种重要手段,已逐步推广应用于大手术中输血输液、静脉高营养疗法、中心静脉压测定、插入肺动脉导管、经静脉放置起搏导管等情况,常用的穿刺位置有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前面我们已介绍过锁骨下静脉穿刺,今天详细介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 1、解剖结构

颈内静脉直径平均约1.3cm,最大可达2.4cm,其解剖位置比较固定。颈内静脉起始于颅底,在颈部颈内静脉全程由胸锁乳突肌覆盖。上部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内侧,中部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前缘的下面、颈总动脉的前外方,在胸锁关节处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无名静脉入上腔静脉,是头颈部静脉回流的主干。 2、穿刺部位:左、右的选择 颈内静脉左右两侧均可选用,但优先选择右侧,这主要是因为:

(1)右侧颈内静脉到达上腔静脉的路径较直接,置入血管的导管长度要短,且大部分右侧颈内静脉直径要大于左侧颈内静脉。 (2)导管从左侧颈内静脉到上腔静脉需要经过两个方向相反的弯曲(颈内静脉、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形成,且左侧颈内静脉与同侧头臂静脉形成的夹角近似直角),置管过程中这两个弯曲易使导丝置入困难。 (3)左侧肺尖高于右侧肺尖,左侧颈内静脉穿刺增加了气胸的风险;胸导管注入左静脉角,左侧颈内静脉穿刺的反复尝试,增加了胸导管损伤的风险。 (4)右侧颈内静脉位于颈总动脉外侧解剖位较多(头部由中立位旋转时,外侧解剖位减少:右侧由40%减至21%,左侧由26.5%减至10.5%),且右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重叠较少(头部由中立位开始扭转时,右侧由23.3%增至32.9%,左侧由35.3% 增至52.8%)。右侧颈内静脉的这种解剖生理特点相对于左侧降低了误伤颈总动脉的风险。 3、穿刺入路:前、中、后的选择 (1)前路:

颈内静脉置管术图解

颈内静脉置管术图解 右颈内静脉置管 置管深度: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的理想位置应在上腔静脉的上部近右心房处, 在X线平片上应在心包影以上的位置------成人约在两侧锁骨头下缘连线以下2cm处,相当上腔静脉与心包影的分界水平。成人估计值: ⒈身高< 100cm者, 深度(cm)=﹙身高÷10﹚-1; 2.身高> 100cm 者, 深度(cm)=﹙身高÷10﹚-2 。 局解的是活人吧哈哈!不错的图片~~~颈内那么粗,撮到动脉真是不应该了。Seldinger技术: Seldinger技术是为了纪念瑞典放射学家Seldinger博士而命名的。在1953年,他在进行放射性介入医学的研究中发明了这一技术和相应的器械。经过后人不断的改进完善而成为现代介入医学的基础技术,在临床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Seldinger技术穿刺器械的组成: 1 Seldinger穿刺针 2 导管鞘套件 3 导引钢丝 -----------“J”型钢丝 4 血管导管 5 其它物品 Seldinger技术注意事项 1.掌握穿刺部位局部解剖学知识; 2.穿刺前要求定位清楚; 3.刺中血管后必须要区分动静脉; 4.导丝插入之前要控制好穿刺针; 5.穿刺针要改变方向必须要先退至皮下再改变方向; 6.刺中血管后回抽血液必须通畅才能插入导丝; 7.推送导丝的过程要顺畅,遇阻力不可盲目插入,原则上导丝不能后撤(会被针尖割断),要后撤时穿刺针与导丝一并后撤。

颈内静脉解剖学特征:颈内静脉起源于颅底,下行后与颈动脉、迷走神经一同行走,共同包裹于颈鞘之中。在颈鞘内颈内静脉位于颈动脉的外侧。颈内静脉全程均被胸锁乳突肌覆盖,上部位于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内侧,中部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前缘的下面和颈总动脉的后外侧,下行至胸锁关节处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无名静脉,继续下行与对侧的无名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成人颈内静脉较粗大,易于被穿中 ,其内径平均为以上,最大内径可达。其与无名静脉汇合处呈纺锤型扩张,称为颈静脉下球,内有2~3个静脉瓣,有阻止血液返流的作用。(有时导丝不能送入就是因为被它阻挡所至)。临床上一般选用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因为右侧无胸导管,并且右颈内静脉与上腔静脉几乎为一直线,同时右侧胸膜顶部较左侧低。 头部的旋转对颈内静脉的解剖不造成任何影响,但有助于体表标志的显示,有利于穿刺定位。为了避免对动脉的损伤,必须了解其走行情况。两侧颈总动脉在颈动脉鞘内、颈内静脉的内侧上行至甲状软骨上缘高度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颈内静脉穿刺中容易损伤的是颈总动脉。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方法: 1.签知情同意书 2.准备物品 a、手套、消毒用品、5ml注射器、肝素化的生理盐水、利多卡因、肝素帽、敷贴、缝线、缝针、洞巾等。 b、专用的深静脉置管包。 3.步骤⑴. 病人取仰卧、头低位150,头后仰并略转向对侧,必要时肩部垫高;⑵ . 定位后常规消毒皮肤、铺巾,穿刺点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⑶ .先用22G(7号)细针试穿,探明位置、方向和

颈静脉导管的置入技巧总结1

颈静脉导管的置入技巧总结1 中心导管提供可靠的静脉通路并使得能够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和血液抽样。颈静脉是最常用的中心静脉入路之一,因为其方便穿刺,且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颈静脉也是暂时性血液透析优选入路。 颈静脉解剖 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的解剖学 颈内静脉是乙状窦的延续,自颅底颈静脉孔出颅。颈内静脉全长在颈动脉鞘内与颈动脉和迷走神经伴行( 图 1A-B)。 在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外部标志 在大部分患者中,右颈内静脉比左侧的宽大,超过1/3的患者表现出显著直径差异。在下降至胸腔的过程中,颈内静脉内径也在渐渐增大。一项利用CT评估颈部静脉直径的研究发现,上颈部静脉的平均直径为8.74mm,中颈部为10.83,下颈部为12.64mm。 颈内静脉在颈内动脉后方出颅,但在胸锁乳突肌后方走行时,其位于颈总动脉的前外侧。在环状软骨水平,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后方,在更靠尾侧的颈底部,其位于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和锁骨头之间。该区域中的静脉位置表浅,距离皮肤表面约下1-1.5cm。在锁骨内侧后方,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形成头臂静脉(无名静脉)。 颈外静脉是通过肉眼可以识别的颈部浅静脉。该静脉斜向跨过胸锁乳突肌浅面( 图 2)。 颈内静脉后入路的外部标志 颈外静脉在前斜角肌前方或正外侧汇入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的直径约0.8cm,其与颈内静脉的直径成反比。 体表标记:颈内静脉套管插管的主要体表标记与胸锁乳突肌边缘有关( 图1B),通过屈肌(嘱患者将头抬离出床)或将患者头部转离静脉入路侧来凸显。触诊胸锁乳突肌的两个起点(即:胸骨头和锁骨头)以明确恰在锁骨内侧下方的一个三角间隙。较之宽而扁的锁骨头,胸骨头内侧更容易被触诊到。正常情况下,颈内静脉走行至肌肉深处并沿锁骨头内侧缘出现。

颈内静脉置管操作方法

颈内静脉置管操作方法 颈内静脉置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给予药物、输注液体或抽取血液。下面将介绍颈内静脉置管的操作方法。 1. 确定适宜的患者和置管位置: 颈内静脉置管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持续输注液体的患者,如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或需要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患者。在选择置管位置时,常用的位置有右颈内静脉和左颈内静脉,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2. 患者准备: 将患者的头稍微后仰,以暴露颈部。清洁颈部皮肤,使用无菌巾覆盖面部和肩膀,以减少感染风险。当然,在操作之前应充分告知患者相关操作和可能的不适感。 3. 应用无菌手套: 操作者需佩戴无菌手套,以避免手部感染。 4. 空气活性的寻找,定位: 操作者应检查患者患者颈部的血管情况,可以利用手指的触觉来确定颈内静脉的位置。此外,如果需要,也可以使用超声检查来确定颈内静脉的位置。 5. 局部麻醉:

用适量的局部麻醉药浸润颈部皮肤和静脉区域,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6. 静脉穿刺: 使用一根无菌的针向下刺入颈内静脉,同时可以尝试进行血液采样,确保位置的准确性。 7. 引导导丝: 当成功穿刺到颈内静脉后,应小心地从针中拔出,并将一根导丝通过针管插入静脉内。导丝的长度应保持在2-3cm,以便后续步骤。在插入导丝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导丝的稳定和持续,以避免滑脱。 8. 拓展血管: 使用拨囊扩张球囊导管,通过穿刺点插入静脉内,并慢慢扩张球囊,以便引导导丝顺利通过。 9. 固定置管位置: 将导管的尾端固定在患者的皮肤上,常用的方法有使用缝线、粘贴剂或透明敷料等。 10. 确认导管位置: 使用X线等影像技术来确认导管的位置是否正确,以避免插入错误的位置或导致并发症。

颈内静脉穿刺.的总结

颈内静脉穿刺 (2010-01-26 11:39:09) 转载▼ 分类:医学 标签: 杂谈 1.首先就是穿刺点的定位问题:一般是选择中路的占到大多数,操作者是先触摸颈动脉,在颈动脉的外侧约0.5cm且与喉结平齐处作为穿刺点, 2.最好是一次成功,因为临床上经常碰到两次或多次穿刺导致的静脉渗血,透析后形成血肿等,万一误穿动脉一定要充分按压,并且最好无肝素治疗,否则很容易形成血肿,这点对初学者很重要,务必注意! 3.穿刺抽出血液的鉴别,一定要注意静脉血颜色深红,而不是鲜红,再就是血液在注射器的压力变化,不象动脉压力比较大,误入动脉后放开注射器会出现自动后推现象,去除针筒后可以见到一小血柱直往外喷 4.导丝进入深度的确定,可以穿刺前比划下,进针时注意不要太深,否则引起心律失常,有条件的可以在X光下操作 5.退扩张器、导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让导丝碰到脏衣物,因为导丝相对比较长,有弹性,很容易碰到脏的工作服 6.导管方向的确认,注意让较长的静脉端靠近身体中轴线 7.事前清楚出现并发症的处理,比如万一出现气胸血胸、心律失常等,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初学者最好有上级医生在场指导, 8.注意左侧插管和右侧解剖位置的区别,以及进管深度;还有临时插管和永久插管的区别。 9.一点小技巧:就是先用5cm的注射器试穿,成功后先不要急于拔出,而是用穿刺针紧贴着5cm针头进行穿刺,成功率会很高,这样也大大降低了因穿刺针误穿动脉引起血肿的风险。但是大前提是你必须确认起初试穿到的一定是颈内静脉 -------------------------------- 1.体位:肩部垫高,头偏向对侧。 2.进针点:胸锁乳突肌两头交点的内角比较易穿而且安全。 3.方向:对着乳头或者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内侧。 4.角度:15-30 5.深度:大概10ml注射器的3/4. 体会: 1.最好先触摸颈内动脉,把它压向内侧。 2.要先用注射器试穿成功后记住进针点和方向角度再用穿刺针穿。 3.穿中时回抽应该很顺,偏暗红色,如果鲜红色并且血从穿刺针尾部流出应该警惕穿中动脉或者患者中心静脉压很高。万一穿中动脉要迅速拔针压迫。(一般问题也不大)

颈内静脉置管术

专科技术规范 经皮颈内静脉置管术 经皮颈内静脉置管术目的:为血液透析患者建立临时血管通路 (一)适应证 1.有透析指征的急性肾损伤(急性肾衰竭)。 2.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需要急诊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 3.有可逆因素的慢性肾衰竭基础上的急性加重。 4.内瘘成熟前需要透析的患者。 5.内瘘栓塞或感染需临时通路过渡。 6.腹膜透析、肾移植患者因病情需要的临时血液透析。 7.其他原因需临时血液净化治疗。 (二)禁忌证 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为: 1.广泛腔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2.穿刺局部有感染。 3.凝血功能障碍。 4.患者不合作。 (三)技术医师资格:住院医师及以上。 (四)操作方法 穿刺部位:以中路最为常用。 中路法定位:胸锁乳突肌三角(以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胸骨头和锁骨形成的三角区)的顶端作为穿刺点,距锁骨上缘3 ~ 5 cm。颈总动脉前外侧。 穿刺步骤:以常用的钢丝导引置入法(Seldinger 技术)为例。 1.根据穿刺部位采取不同体位,颈内静脉采用头低仰卧位(Trendelenburg 体位)。 2.穿刺部位皮肤消毒,铺无菌巾。 3.戴无菌手套。 4.0.5% ~1% 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5.采用穿刺针或套管针静脉穿刺,穿入静脉后有静脉血液抽出。 6.固定穿刺针并插入导引钢丝;如用套管针者,先将套管针拔出,将套管留置在中 心静脉内,沿套管插入导引钢丝,并拔出套管针。注意插入引导钢丝困难时,不可强行插入。7.应用扩张器沿导引钢丝扩张组织,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及中心静脉。 8.插入导管取相应的导管,导管各腔内充满肝素生理盐水,沿导引钢丝插入中心 静脉。 9.抽出导引钢丝。 10.分别检查导管各腔血流是否通畅。 11.用20 ~40 mg/dl 肝素生理盐水充满导管各腔,并盖好肝素帽。 12.将导管缝合固定到皮肤上。 13.局部行无菌包扎。 14.建议置管后行胸部X 线摄片,了解导管位置。 (五)注意事项: 1.导管选择.成年人导管的直径一般在11---14Fr.右侧颈内静脉一般选用长度为12—16cm,左侧颈内静脉一般选用长度为14—20cm.

颈静脉置管的使用流程

颈静脉置管的使用流程 1. 简介 颈静脉置管是一种常用的医疗操作,用于给患者输液、监测中心静脉压、输注药物等。本文将详细介绍颈静脉置管的使用流程。 2. 所需器材 在进行颈静脉置管前,需要准备以下器材: - 留置针 - 浅表静脉穿刺针 - 导引针- 引导钢丝 - 普通镇痛药 - 局部麻醉药 - 注射器 - 导管 - 适当数量的血管帽 3. 操作步骤 1.为患者做好准备工作,包括让患者保持舒适的姿势、清洁患者的颈部 皮肤,同时戴好手套和口罩等防护措施。 2.术前术后均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并取得其知情同意。 3.在操作地点设置好所需器材,提前打开各种药品包装,准备注射器。 4.用局部麻醉药消毒患者的颈部皮肤,等待麻醉药发挥作用。 5.使用浅表静脉穿刺针穿刺颈部皮肤直到穿越颈总动脉,将穿刺针与注 射器连接,采集颈静脉血液样本。 6.拔出穿刺针,等待几秒,观察是否有不适反应发生。 7.将引导钢丝插入穿刺处,确保顺利通过颈内静脉。 8.将导引针插入到引导钢丝内并拔出引导钢丝。 9.将留置针插入导引针内,确保稳固固定在患者的颈静脉位置。 10.将导管通过留置针插入颈静脉,确认位置是否正确。 11.确保导管稳固固定在患者的颈静脉位置,连接导管和输液装置。 12.监测患者的体征,如呼吸、心跳和血压等,确保操作安全。 13.完成置管后,对患者进行创面敷料,随时观察是否有感染迹象。 14.记录置管时间、操作者和其他必要信息。 4. 注意事项 •操作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 •操作者应熟悉解剖结构和常见并发症,确保操作安全。 •操作前需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禁忌症,避免操作风险。 •操作者应保持专注和耐心,避免出现错误。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标准操作规程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标准操作规程 一、中心静脉临时导管置管术 1、经皮颈内静脉置管术 因右颈内静脉与无名静脉和上腔静脉几乎成一直线且右侧胸膜顶低于左侧,右侧无胸导管,故首选右颈内静脉插管。根据穿刺点的不同分前、中、后三种路径,以中路最为常用。 (1)前路法 1)定位胸锁乳突肌前缘向内推开颈总动脉,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即喉结/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触及颈总动脉,旁开0.5~1.0cm。 2)进针针干与皮肤冠状面呈30°~45°角,针尖指向同侧乳头, 胸锁乳突肌中段后面进入颈内静脉。此路径位置高,颈内静脉深,合并气胸机会少,但易误入颈总动脉。 (2)中路法 1)定位:胸锁乳突肌三角(以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胸骨头和锁骨形成的三角区)的顶端作为穿刺点,约距锁骨上缘3~5cm。颈总动脉前外侧。 2)进针:锁骨内侧端上缘切迹作为骨性标志,颈内静脉正好经此而下行与锁骨下静脉汇合。穿刺时左拇指按压此切迹。在其上方1~1.5cm进针。针干与皮肤呈30°~45°,针尖略偏外。 此路径颈内静脉较浅,穿刺成功机会大。 (3)后路法 1)定位: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中、下1/3交点作为进针点(锁骨上缘3~5cm)。 2)进针:针干呈水平位,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部,指向胸骨柄上窝。 4、操作方法 (1)器材准备,20~40mg/dl肝素生理盐水冲洗穿刺针、扩皮器及双腔管。(2)体位:以右颈内静脉穿刺为例,患者去枕平卧,头转向左侧,肩背部垫一薄枕,取头低位10°~15°。 (3)穿刺点选择选择中路法进针部位。 (4)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用0.5~1%利多卡因作穿刺点局麻。

(5)用含一定量生理盐水注射器连接穿刺针,穿刺针与皮肤冠状面呈30°~45°,针尖指向同侧乳头,进针过程中边进边回抽。有突破感后如见暗红色回血,说明针尖已进入静脉内。 (6)进针深度一般1.5~3cm,肥胖者2~4cm,置管长度男性13~15cm,女性12~14cm,小儿5~8cm。 (7)保持穿刺针固定,由导丝口送入导丝。 (8)导丝进入15~20cm后拔出穿刺针,将导丝留在血管内。 (9)沿导丝将扩皮器送入皮下扩皮,如皮肤或皮下组织较紧,可以小尖刀侧切小口。 (10)拔出扩皮器,将已预冲肝素生理盐水的导管沿导丝插入颈内静脉, 导管进入后即拔出导丝,关闭静脉夹。 (11)分别回抽导管动静脉两端观察回血是否顺畅,再于两端分别注入肝素生理盐水3~5ml,冲净残血,肝素帽封管。 (12)用皮针与缝线将导管颈部的硅胶翼与皮肤缝合,固定导管,再以敷 料覆盖包扎。 (13)建议置管后行胸部X摄片,了解导管位置。 5、注意事项 (1)颈内静脉穿刺较股静脉穿刺并发症相对要多,术前应向患者及家属充分说明并签知情同意书。 (2)如患者曾行同侧静脉插管,可能会存在颈内静脉狭窄或移位,可行血管超声定位。 (3)颈内静脉穿刺对体位要求较高,正确的体位是穿刺成功的前提;但心衰较重难以平卧的患者建议做股静脉置管。 (4)穿刺针穿入血管后如见暗红色血液,说明进入静脉的可能大,如推注压力小,则静脉的可能性更大;但心衰患者静脉压较高,而低氧血症患者动脉血颜色较暗需要注意鉴别。 (5)当需要穿刺左侧颈内静脉时,因该侧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左头臂静脉后形成一定角度,注意扩皮器进入不要太深,以免损伤血管。 (6)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可变换不同部位,以减少组织和血管的损伤。

颈静脉穿刺置管操作规范

颈静脉穿刺置管操作规范 1. 前言 颈静脉穿刺置管是重症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因其具有创伤小、置管位于上腔静脉近心端、通畅性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危重症 患者的中心静脉通路,特别是心肺复苏、气体交换障碍等情况下的 紧急使用。颈静脉穿刺置管是一项技术操作,需要医护人员精湛的 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本文主要介绍颈静脉穿刺置管的基本流程和规 范要求,以协助临床医护人员科学规范地进行此项操作。 2. 适应证 颈静脉穿刺置管是作为其他中心静脉置管方式无法采取时的一 个重要选择。适应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 心肺复苏期间无法采用其他静脉通路; - 非常规置管部位无法置入,如颅内压监测等; - 异型肺炎等感染性疾病需持续时间较长的血管内用药治疗。 3. 操作流程 3.1 准备工作 - 确认操作项目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操作意义和常见并发症;

- 患者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 准备相应方式的麻醉药,比如局部麻醉、表面麻醉等; - 选择合适的穿刺器材,如有乐氏套针、J型导管、开式导管等; - 做好消毒隔离措施; - 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及置管目的选择合适的穿刺点。 3.2 操作技术 - 定位叩诊颈部,定位到颈静脉位置; - 采用无菌操作方法,完成局部消毒; - 增强穿刺定位准确性,在决定穿刺位置后,将注射针逐层插 入至颈静脉腔内; - 善用诊断仪器,如常规导管、增强导管或超声等能够检测导 管位置的工具,确定置管的精确位置; - 在完善固定后,进行导管对比剂标记,随机检查撤出管内气泡。 4. 注意事项 - 颈静脉穿刺置管是一项高风险操作,请操作人员要有丰富的 临床经验; - 必须加强对颈部血管的诊断,以免出现不必要的误穿;

医院中心静脉临时及长期导管置管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XX医院 中心静脉临时及长期导管置管术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心静脉导管是血液透析和其他血液净化疗法的血管通路之一。根据结构的不同,导管可分为单腔导管、双腔导管和三腔导管。作为血液净化的中心静脉导管,目前多采用双腔导管。其原理是将一根双腔导管置人中心静脉,将双腔导管的其中一腔作为动脉腔,用于引出血液,另一腔作为静脉腔,用于将净化后血液回输病人体内。体外部分分别对动静脉腔用红蓝两色作出标记,与血管通路的动静脉端相连接。导管的置人部位可为双侧颈内静脉、股静脉以及锁骨下静脉,以右侧颈内静脉作为首选。 第一节颈内静脉临时导管置管术 【适应证】 1.紧急血液透析或临时血液透析。 2.血浆置换。 3.血液灌流。 4.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5.其他血液净化治疗。 【禁忌证】 1.绝对禁忌证①穿刺部位存在破损、感染、血肿、肿瘤等; ②拟插管的血管有明确新鲜血栓形成或明显狭窄。 2.相对禁忌证①在预定插管血管有血栓形成史、外伤史或外科手术史;②安装有起搏器。 【操作方法及程序】

1.体位一般采取仰卧、头低位,右肩部垫起,头后仰,使颈部充分伸展,面部略转向对侧。 2.穿刺点选择可以分为前、中、后三种路径穿刺,以中路最为常用。 (1)前路穿刺:前路穿刺点和进针方式:以左手示指和中指在中线旁开,于胸锁乳突肌的中点前缘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触及颈总动脉搏动,针尖指向同侧乳头或锁骨的中、内1/3交界处。此路径进针造成气胸的机会不多,但易误入颈总动脉。 (2)中路穿刺:中路穿刺点和进针方式:锁骨与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和胸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区的顶点,针尖指向同侧乳头方向。因为此点可直接触及颈总动脉,可以避开颈总动脉,误伤动脉的机会较少。另外此处颈内静脉较浅,穿刺成功率高。 (3)后路穿刺:后路穿刺点和进针方式:在胸锁乳突肌的后外缘中、下l/3的交点或距锁骨上缘3~5cm处作为进针点。在此处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的下面略偏外侧,针干一般保持水平,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部指向锁骨上窝方向。针尖不宜过分向内侧深入,以免损伤颈总动脉,甚至穿入气管内。 现以中路插管为例加以具体说明,采用钢丝导入法(Seldinger法)。 (1)病人取仰卧位,头低后仰15°~20°,若病人存在肺动脉高压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则可保持水平卧位穿刺。 (2)肩背部略垫高,头转向对侧,使颈伸展。 (3)戴消毒手套,常规消毒、铺巾。 (4)触摸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和锁骨头所形成的三角,确认三角形的顶部作为皮肤进针点。 (5)局麻后用局麻针试探颈内静脉的位置、深浅。针尖指向同侧乳头方向,与皮肤成30°~45°进针,在进针过程中保持注射器内

颈内静脉置管术图解

颈静脉置管术图解 右颈静脉置管 置管深度: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的理想位置应在上腔静脉的上部 近右心房处, 在*线平片上应在心包影以上的位置------成人约在两侧锁骨头下缘连线以下2cm处,相当上腔静脉与心包影的分界水平。成人估计值: ⒈身高<100cm者, 深度(cm)=﹙身高÷10﹚-1;2.身高>100cm者, 深度(cm)=﹙身高÷10﹚-2 。 局解的是活人吧哈哈!不错的图片~~~颈则粗,撮到动脉真是不应该了。Seldinger技术:Seldinger技术是为了纪念瑞典放射 学家Seldinger博士而命名的。在1953年,他在进展放射性介入医学的研究中创造了这一技术和相应的器械。经过后人不断的改良完善而成为现代介入医学的根底技术,在临床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器械的组成: 1 Seldinger穿刺针2 导管鞘套件3 导引钢丝-----------“J〞型钢丝4 血管导管5 其它物品Seldinger技术考前须知1.掌握穿刺部位局部解剖学知识;2.穿刺前要求定位清楚;3.刺中血管后必须要区分动静脉;4. 导丝插入之前要控制好穿刺针;5.穿刺针要改变方向必须要先退至皮下再改变方向;6.刺中血管后回抽血液必须通畅才能插入导丝;7.推送导丝的过程要顺畅,遇阻力不可盲目插入,原则上导丝不能后撤(会被针尖割断),要后撤时穿刺针与导丝一并后撤。 颈静脉解剖学特征:颈静脉起源于颅底, 下行后与颈动脉、迷走神经一同行走,共同包裹于颈鞘之中。在颈鞘颈静脉位于颈动脉的外侧。颈静脉全程均被胸锁乳突肌覆盖,上部位于胸锁乳突肌的前缘侧,中部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前缘的下面和颈总动脉的后外侧,下行至胸锁关节处与锁骨下静脉集合成无名静脉,继续下行与对侧的无名静脉集合成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成人颈静脉较粗大,易于被穿中,其径平均为1.2cm以上,最大径可达2.0cm。其与无名静脉集合处呈纺锤型扩,称为颈静脉下球,有2~3个静脉瓣,有阻止血液返流的作用。〔有时导丝不能送入就是因为被它阻挡所至〕。临床上一般选用右侧颈静脉穿刺置管,因为右侧无胸导管,并且右颈静脉与上腔静脉几乎为一直线,同时右侧胸膜顶部较左侧低。 头部的旋转对颈静脉的解剖不造成任何影响,但有助于体表标志的显示,有利于穿刺定位。为了防止对动脉的损伤,必须了解其走行情况。两侧颈总动脉在颈动脉鞘、颈静脉的侧上行至甲状软骨上缘高度分为颈动脉和颈外动脉。颈静脉穿刺中容易损伤的是颈总动脉。

静脉置管操作步骤

静脉置管操作步骤 1. 简介 静脉置管操作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用于在患者体内插入静脉导管。本文档旨在提供静脉置管的操作步骤,以确保安全、有效地完成该过程。 2. 准备工作 在进行静脉置管操作之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 洗手并佩戴无菌手套。 - 准备所需的器械和材料,包括针头、导管、消毒液、无菌巾等。 - 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解释操作过程并获得其同意。 3. 操作步骤 3.1 穿刺部位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常见的有前臂静脉、股静脉和颈内静脉等。 3.2 消毒准备

用无菌巾擦拭穿刺部位,确保消毒彻底。 3.3 局部麻醉 根据需要,使用适当剂量的局部麻醉剂麻醉穿刺部位,减轻患 者的疼痛感。 3.4 穿刺 使用无菌的针头,将针眼指向静脉,并以适当的角度穿刺静脉。在感到穿刺到血管时,改变针头方向,并尽量顺利地插入血管。 3.5 导管插入 在成功穿刺后,将导管插入静脉,然后将针头拔出。确保导管 在血管内顺利推进,避免导管脱出或血管损伤。 3.6 固定导管 使用透明敷料或其他适当的固定物品,将导管固定在患者的皮 肤上,确保导管稳固无移动。 3.7 敷料更换

根据医疗标准和患者状况,定期更换导管周围的敷料,保持清洁,防止感染。 3.8 监测与护理 在静脉置管后,根据医嘱,合理监测患者的静脉压力、血流速 度等指标,并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4. 注意事项 - 操作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洁净环境,避免交叉感染。 - 操作前、操作中和操作后都需洗手并佩戴无菌手套。 -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导管规格。 - 需定期检查导管通畅性,避免血栓形成和导管堵塞。 本文档给出了静脉置管的操作步骤及相关注意事项,但请注意,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医疗标准、患者情况和医生的专业判断进行 操作。如果对操作步骤不确定或有其他疑问,请及时咨询医护人员。 以上内容大约820字,已超过要求的800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其他需求,请随时告诉我。

颈内静脉置管置入深度、穿刺路径或解剖变异判断总结

颈内静脉置管置入深度、穿刺路径或解剖变 异判断总结 颈内静脉是最常用的中心静脉入路之一,因为其方便穿刺,且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颈内静脉也是暂时性血液透析优选入路。当颈内静脉导管放置过深时,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脏穿孔和心包填塞等,影响心脏手术的操作;导管尖端位置过浅时,CVP 测量可能不准确,且深静脉导管容易滑出或导管的侧孔移位至皮下,引起药物外渗、组织损伤、出血等。 颈内静脉导管置入深度 导管末端位置。导管的未端若位于心脏内或低于上腔静脉的心包返折处,可增加心脏穿破或心脏压塞发生的风险。颈静脉导管的尖端应位于上腔静脉下部。为最大程度降低发生心脏并发症的可能性,推荐导管尖端置于右心房外、心包反折上方。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界处被认为是IJV导管尖端的安全位置,导管长轴平行于上腔静脉。与右侧导管相比,从左侧插入的导管通过头臂静脉成角进入上腔静脉。使用血液透析或肿瘤科的大口径导管时,在透视引导下推进可最大程度降低中心静脉撕裂的风险。 置管合适深度 对于大部分成人,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深度为 12-15cm。对于右侧颈内静脉来说,平均160cm的成年女性所需的深度(使用中间入路)最终约为16cm,高大的男性可能为17-18cm。 根据中心静脉置入点到远端SVC的平均距离,得出置管深度应该是右锁骨下静脉14cm,右颈内静脉15cm,左锁骨下静脉17cm,左颈内静脉18cm。

对于儿童来说,以往研究中,更多的是使用身高、体重或年龄预测置管深度。针对右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从穿刺点到上腔静脉与右房交界处的长度,提出了一种非常简单的计算方式:置管深度=身高(cm)/10-1(身高≤100 cm);置管深度= 身高(cm)/10-2(身高>100cm)。 除身高一些放射标志或体表标志(如胸锁关节、肋间隙、胸骨角、乳头等)常用于预测置管深度。 确定中心静脉的插入深度的方法是在颈内静脉导管插入过程中,在病人的皮肤上标记两个点。A点标记在右锁骨的胸骨头,最突出的地方。B点标记在从A点到连接两个乳头的垂直线的中点。I点是针的穿刺点。测量从I点到A点以及从A点到B点的距离。通过将两个测量值相加并从中减去0.5cm来确定中心静脉导管的深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