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小头症
中国科学家破解寨卡病毒引发小头症之谜
![中国科学家破解寨卡病毒引发小头症之谜](https://img.taocdn.com/s3/m/1c464686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49.png)
健康博览2017/1212荷兰的一项小规模临床试验发现,移植瘦人的粪便可以暂时提高肥胖男性的胰岛素耐受性,但只有一半受试者出现了反应。
经过进一步调查,研究人员发现可以通过分析每个病人的粪便细菌组成,预测治疗的成败。
这有助于为糖尿病患者的个性化粪便移植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关论文近日刊登于《细胞代谢》杂志。
“我们发现,可以根据粪便样本对人进行分类。
”阿姆斯特丹大学的Max Nieuwdorp 说,“这让我们可以更敏感地分类疾病。
”随机对照试验中,研究人员招募了38名患有代谢综合征的肥胖男性,其症状包括高血压、高血糖和多余脂肪。
还招募了11位肠道菌群健康的瘦捐赠者。
研究人员抽取了血样和粪便样本,并随机对肥胖男性和捐赠者进行配对。
实验显示,移植了粪便材料后,一半参与者出现了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而另一半则没有变化。
研究人员比较了两组人在治疗前的肠道微生物样本,发现没有反应的人一开始肠道内的细菌多样性就较低。
不过,这些只是短期的变化。
3个月后,所有接受者的微生物菌群都回到了最初的状态。
这些结果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预测粪移植的成功率。
如果接受者的粪便样本预先进行了筛选,那么治疗方法就会变得更加个性化。
(来源:《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家破解寨卡病毒引发小头症之谜为什么寨卡病毒会引发严重的小头症?中国科学家发现,一个氨基酸位点上的突变导致寨卡病毒的毒性显著增加,进而引发小头症。
中国军事医学研究院秦成峰团队联合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执恒团队等共同完成了这项研究,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
寨卡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最早于1947年在乌干达被发现,但直到2015年在南美大规模暴发流行,导致胎儿小头症发病率急剧上升,才引起广泛关注。
世界各国科学家对寨卡病毒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但一直无法合理解释一个无人关注的普通病毒如何演变为威胁胎儿的致命病毒。
在最新研究中,秦成峰等比较了2015年和2016年分离自南美的寨卡病毒分离株与2010年柬埔寨分离株,结果发现其中一个关键突变位于寨卡病毒prM 蛋白第139个氨基酸的位置上。
巴西小头畸形:第二波寨卡病毒暴发后病例数锐减
![巴西小头畸形:第二波寨卡病毒暴发后病例数锐减](https://img.taocdn.com/s3/m/5fe8812b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82.png)
巴西小头畸形:第二波寨卡病毒暴发后病例数锐减▲第二波寨卡病毒暴发后的小头畸形发生率(2016年5月至2016年11月11日)明显低于第一波寨卡病毒暴发后的发生率(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
2015年11月11日,巴西卫生部宣布了国家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应对越来越多的小头畸形病例(可能是由于之前的寨卡病毒暴发)。
巴西卫生部的de Oliveira WK等人描述了巴西截至2016年11月12日的妊娠期间寨卡病毒感染和新生儿小头畸形的双重流行。
研究人员从巴西卫生部的监控系统获得了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12日间巴西寨卡病毒和新生儿小头畸形病例的资料。
2015年和2016年,巴西所有地区都出现了两波可能的寨卡病毒感染。
在此期间,共通报1673272例感染寨卡病毒病例,其中妊娠妇女41473例,占2.5%。
共有1950例患者确诊与感染寨卡病毒相关的小头畸形。
在第一波寨卡病毒感染之后,大多数病例(1373 例,70.4%)发生在巴西东北地区。
月感染高峰值为49.9例/10000例活产。
2015年9月到2016年9月,巴西全国出现第二波寨卡病毒感染。
这之后的小头畸形发生率(2016年5月至2016年11月11日)明显低于第一波寨卡病毒感染后的发生率(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在除巴西南部以外的地区达到了流行的程度,估计月感染高峰值从3.2例/10000例活产至15例/10000例活产不等。
研究人员称,寨卡病毒爆发后小头畸形的分布具有地区和时间差异,这些明显差异的原因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寨卡病毒是一种新出现的由蚊媒传播的虫媒病毒,1947年,该病毒首次在乌干达的一只恒河猴中分离到,它在一些非洲和亚洲国家造成零星的人类感染,通常引起发热、皮疹、关节痛等轻微症状。
在2007年,它曾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Yap岛引发一次流行,随后蔓延到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在2014年~2015年传播到美洲。
可能让人头变小的寨卡病毒
![可能让人头变小的寨卡病毒](https://img.taocdn.com/s3/m/8086b301c5da50e2524d7ff5.png)
可能让人头变小的寨卡病毒寨卡病毒来自哪里2016年2月9日,我国国家卫生计生委通报,我国确诊一例寨卡病毒感染者。
此患者为男性,34岁,在广东省东莞市工作,发病前曾到南美洲的委内瑞拉旅行。
也就是说,这名患者体内的病毒很可能来自委内瑞拉。
自2015年5月以来,巴西发生了大规模寨卡病毒感染疫情,有约150万人感染了寨卡病毒。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1月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出现寨卡病毒,且疫情蔓延迅速,主要集中在美洲和非洲。
那么,寨卡病毒的“原产地”是否是南美洲呢?答案并非如此。
就像埃博拉病毒一样,寨卡病毒中的“寨卡”正是它的“籍贯”。
寨卡是位于非洲乌干达的一片丛林的名字。
1947年,研究人员在监测黄热病时,无意间发现生活在寨卡丛林中的猴子体内有一种新的病毒,研究人员将它命名为“寨卡病毒”。
1952年,研究人员发现,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一些患者体内出现了寨卡病毒。
与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一样,寨卡病毒可因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传播寨卡病毒的蚊子是伊蚊。
伊蚊即大家熟知的“花蚊子”,是蚊科中最大的属,有近1000种,中国就有100余种。
可以说,哪里有伊蚊,哪里就可能潜伏着寨卡病毒。
尤其是容易滋生蚊虫的热带和温带地区,寨卡病毒感染的风险最大。
寨卡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中,因此人们不会因接触患者体表而感染寨卡病毒。
这种病毒十分微小,外表呈球状,直径只有40纳米,肉眼难见,普通光学显微镜也看不到,一般得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寨卡病毒为什么会让人的头变小2015年,寨卡病毒在巴西暴发。
从5月开始,短短半年时间内,巴西就出生了4000个小头婴儿,医学专家称之为“小头畸形”。
为什么这些婴儿的头颅比常人小呢?研究人员通过仪器检测发现,这些婴儿的部分脑组织出现了萎缩的情况。
医学专家表示,这种损伤是永久性的,靠目前的医学手段很难治愈。
也就是说,这些孩子长大后也会像“小头爸爸”那样,拥有一颗小于普通人的脑袋。
14、寨卡病毒病
![14、寨卡病毒病](https://img.taocdn.com/s3/m/ae94f71703d8ce2f00662337.png)
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可能是患者、带病毒的灵长类动物。 传播途径: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寨卡病毒病 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 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 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 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伊蚊还传播黄病毒科中 的另外三种病毒,包括登 革热病毒、基孔肯雅病毒 和黄热病毒,也主要在热 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 感,感染后可能具免疫力。
寨卡病毒病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 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是通过伊蚊传播。该 病毒可能导致婴儿患上“小头症”、格林巴利综合征。如 果孕妇感染,胎 儿可能会受到影 响,导致新生儿 缺陷、新生儿 “小头症”甚至 死亡。
病原学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 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是一 种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虫媒病毒,宿主不明确, 主要在野生灵长类动物和栖息在树上的蚊子, 如非洲伊蚊中循环。寨卡病毒抵抗力不详,但 属于黄病毒类 的病毒,一般不耐酸、 不耐热。60℃30分钟 可以灭活,70﹪乙醇、 1﹪次氯酸钠、脂溶 剂、过氧乙酸、紫外 线等均可灭活。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能有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寨卡病毒IgM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免 疫荧光法检测。 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空斑减少中和 试验。注意:采集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 病毒核酸检测、 病毒抗原检测、病 毒分离培养。
诊断
寨卡病毒感染以症状和流行病史为诊断 基础(比如,蚊子叮咬,或者到已知存有寨 卡病毒的地区旅行)。由于寨卡病毒与登革 热、西尼罗河病毒和黄热病等其他黄病毒会 发生交叉反应,因此通过血清学方法做出诊 断可能较为困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和血中病毒分离培养可以确诊。 起病7天内,如果检测到外周血清中寨卡病毒 RNA阳性可以诊断,但由于RT-PCR阳性窗 比较短(3-7天),也就是病毒血症期短,因 此阳性窗之外阴性结果不能除外感染。
寨卡病毒与小头畸形——破解疫情暴发背后的科学谜团
![寨卡病毒与小头畸形——破解疫情暴发背后的科学谜团](https://img.taocdn.com/s3/m/b8e005e3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8d.png)
寨卡病毒与小头畸形----破解疫情暴发背后的科学诚团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黄星耀秦成峰作为一种古老的虫媒黄病毒,寨卡病毒早在 1947年于乌干达的寨卡丛林中被发现,在之后的 70余年里鲜有报道。
但进人21世纪,寨卡病毒暴 发并导致了小头畸形等严重出生缺陷疾病。
世 界卫生组织甚至在2016年初将当年的寨卡疫情 定义为“国际紧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覆盖五 大洲,上百万人的感染,让寨卡病毒致病机制与 进化机理研究,成为科学界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 问题。
寨卡病毒与日本脑炎病毒、登革病毒、西尼 罗病毒、黄热病毒等同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主 要以蚊虫为传播媒介。
它是单股正链R N A病毒,基因组全长约10.8 kb,其中5’端具有I型帽子结 构,3’端无多聚腺苷酸尾。
如图1所示,寨卡病毒 基因组由两端的非编码区和一个开放读码框构 成,读码框依次编码3个结构蛋白(衣壳蛋白C、膜 蛋白前体p r M、旗膜蛋白E)和7个非结构蛋白 (N S1、N S2A、N S2B、N S3、NS4A、NS4B、N S5)。
与其他黄病毒类似,寨卡病毒颗粒内部为 基因组R N A,外部主要由结构蛋白和宿主来源 的包膜组装而成,其中未成熟病毒颗粒具有膜蛋白前体,而成熟病毒颗粒则只有膜蛋白。
非 结构蛋白主要负责病毒基因组复制、翻译以及 调控病毒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参与病 毒颗粒的构成。
在2007年之前,寨卡病毒只在非洲和东南 亚地区有过零星报道,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烧、皮疹等为主,患者很快康复。
2015—2016年,寨卡 病毒在巴西等南美国家的暴发导致了数百万人 感染,并且出现了大量新生儿小头畸形等严重先天性疾病,这些独特的临床特征从未在此前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中出现过,完全颠覆了我们 此前对寨卡病毒的传统认知。
那么,寨卡病毒 究竟是否为小头畸形的元凶?如果是,它又发 生了哪些改变从而导致胎儿小头畸形等重症病 例的出现?结合以上两个关键问题,科学界对寨卡病毒 的感染与致病机制开展了深入研究。
塞卡病毒的临床表现
![塞卡病毒的临床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66aea39e2cc58bd63086bd26.png)
塞卡病毒的临床表现
一、塞卡病毒的临床表现1. 塞卡病毒的临床表现2. 塞卡病毒是什么 3. 塞卡病毒怎样诊断二、塞卡病毒是怎么传播的三、如何预防塞卡病毒
塞卡病毒的临床表现
1、塞卡病毒的临床表现人被带有寨卡病毒的蚊子叮咬后,大约3~7天后发病。
绝大多数人症状很轻,出现发热、皮疹、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等症状,持续2~7天后自愈。
近期有研究表明,该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少数人出现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导致胎儿出现小头畸形。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从接触到出现症状的时间)尚不清楚,可能为数天。
寨卡病毒感染者中,只有约20%会表现轻微症状,典型的症状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热、斑丘疹、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关节)、结膜炎,其他症状包括肌痛、头痛、眼眶痛及无力。
另外少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黏膜溃疡和皮肤瘙痒。
症状通常较温和,持续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病情并不常见。
2、塞卡病毒是什么寨卡病毒 (ZIKV)属于黄病毒科病毒科,黄病毒属,可以通过伊蚊传播给人类。
寨卡病毒最早于1940年代在非洲被发现,此后也传播到东南亚、太平洋岛国和美洲地区。
由于传播该病毒的伊蚊(又名黑斑蚊,是一种蚊科库蚊亚科伊蚊属昆虫,伊蚊属蚊虫通称伊蚊,分布全世界)在全世界都可以找到,病毒的爆发很可能会传播到更多国家。
与埃博拉病毒一样,塞卡病毒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现已知多种伊蚊都可以传播这种病毒。
病毒会通过蚊虫叮咬人体后传播,在极少数情况下,病毒也会通过性传播或者母婴传播。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产下的婴儿会出现小。
要当妈妈,千万小心寨卡病毒
![要当妈妈,千万小心寨卡病毒](https://img.taocdn.com/s3/m/5b94c32e84254b35effd349c.png)
19 April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通常来讲,该病毒是当埃及斑蚊叮咬了已感染该病毒 的患者后,再叮咬其他人而传播的。当人们开始出现症状 后,即成为了病毒的携带者。有时,该病毒还有可能通过 性接触或者是输血而传播。
今年2月2日,美国确认了第一例本土感染病毒,就是 通过性接触感染的,该感染者与刚刚从委内瑞拉归国的感 染者发生关系后被感染,引起全球性关注。据世卫组织统 计,21个南美洲、10个亚洲、非洲和太平洋国家及地区都 出现了寨卡病毒,其中巴西疫情最为严重。
一些研究显示,感染了寨卡病毒的孕妇有可能生出患 小头症的宝宝。在寨卡病毒感染最严重的巴西,去年10月 以来报告了4000多例疑似小头症的新生儿,49名死亡。其 中有8名确诊的患者与其母亲都确定感染了寨卡病毒。很多 有寨卡病例的国家,如哥伦比亚、牙买加都建议女性推迟 怀孕计划。
育龄期女性要特别小心预防
目前还没有能够预防寨卡病毒的疫苗,或者是能够 治疗寨卡病毒感染的方法,唯一的预防方法是,不要前 往病毒流行地区。如果你已经确定要去往感染地区的话, 那么你应该严格遵守防蚊措施:使用环境保护局批准的外 用防晒霜;穿长裤和长袖衣服,而且裤子和衣服应该足够 厚,能够抵抗蚊子的叮咬;睡在有空调而且四周封闭的房 间中。
我国也在今年2月9日确诊了第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 染病例。
感染后会出现怎样的症状?
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会导致发热、出疹子、关节பைடு நூலகம்痛 和结膜炎(也叫作红眼病)。但是大多数人在被感染后,都不 知道自己已经被感染了。仅有五分之一的被感染者会表现 出一定的症状,大部分人并不会表现出任何的症状。由于 该病毒很少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以往人们从未认为寨卡 病毒感染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寨卡病毒引发小头症?关系越确定防治越迫切!
![寨卡病毒引发小头症?关系越确定防治越迫切!](https://img.taocdn.com/s3/m/7662a20059eef8c75fbfb31b.png)
通信作者:陆路
Corresponding author. L U L u , E -m a il : lul@
汪小欢, 等:寨卡病毒引发小头症?关系越确定, 防治越迫切!
• 71 •
南、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13]。 2016年 1 1 月 2 1 日, 新加坡国家环境局公布新加坡 Z I K V 累 计 感 染 病 例 已 达 4 5 3 例[14]。 中国 也 在 2016年 2 月 出 现 了 输 人 性 Z I K V 感染病例[15]。亚 洲诸多国家陆续出现 Z I K V 感 染 病 例 , 使 得 Z IK V 感染形势不断升级, 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Z I K V 是一种虫媒病毒, 能不断发生突变而更好地 侵袭传播媒介和宿主。伊 蚊 作 为 Z I K V 的传播媒 介, 几乎存在于美洲各国家, 因 此 Z I K V 很可能在 整个美洲传播。巴 西 首 次 报 道 Z I K V 感染病例半 年后, 研究者注意到当地小头症患儿数目与日倶增, 仅 至 2 0 1 6 年 2 月 中 旬就 已 超 过 4 300例[16]。早在 2013—2014年 法 属 波 利 尼 西 亚 Z I K V 暴发流行期 间, 研究者就观察到流行地区小头症患儿和格林-巴 利综合征( Guillain-Barr6 syndrome, GBS )患者数 量显著增加[ 1 7 _ 18]。此 外 ,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Z I K V 感染是引发小头症和 G B S 的可能原因, 从而 引起全球 范 围 对 Z I K V 的广泛关注。2 0 1 6 年 2 月 1 日, W H O 将 Z I K V 相关小头症等中枢神经系统 病 变 列 为 国 际 突 发 公 共 卫 生 事 件 [19]。综 上 所 述 , Z I K V 流行病学的时间轴如图1 所示。
寨卡病毒与小头症的相关研究进展
![寨卡病毒与小头症的相关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ac0f40a0b4e767f5acfceaf.png)
波 利 尼 西亚 暴 发 了更 大规 模 的 Z I K V流行 , 约3 2 0 0 0 ( 1 1 %)
3 Z I K V与 小 头症 的关 系
Z I K V正在拉 美特 别是 巴 西地 区 引发 疫情 , 当地 小 头症
・
3 7 8 4・
广东医学
2 0 1 6年 1 2月 第 3 7卷第 2 4期
Gu a n g d o n g M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 D e c .2 0 1 6 ,V o 1 .3 毒 与 小 头症 的相 关 研 究 进 展
后 可 能 诱 发 胎 儿 小 头症 或 死 胎 , 鉴 于 疫 情 的 快 速 播 散 和 对 胎
儿及新生儿可能造成 的严 重影 响, 世 界卫 生组 织( wH0) 已
2 小 头 症 小头症是儿科 少见病 症 , 有着 复 杂、 多因素 的病 因 。 妊娠期感染 、 染色体 异常、 环境毒 素暴露和 代谢 性疾病 等均
日利 亚 首 次 报 道 了 3例 人 感 染 Z I K V病 例 …, 以后 非 洲 及 东
南亚地 区陆续有 少量散 发 的病 例报 道 , 2 0 0 7年 前全 球仅 有 1 4例报道 。2 0 0 7年 4月在 密克 罗尼 西亚的雅 浦岛首次 出现 了Z I K V的大规模 暴发流行 , 当地 3岁以上的居 民中有 7 3 %
Z I K V属黄病 毒科 ( F l a v i v i r i d a e ) 黄 病毒 属 ( F l a v i v i us r ) ,
为单股 正链 R N A病毒 , 分 亚洲和非洲 两个基 因型。患者 、 隐
对寨卡病毒引起小头畸形的新怀疑
![对寨卡病毒引起小头畸形的新怀疑](https://img.taocdn.com/s3/m/059b57c159eef8c75ebfb3d3.png)
对寨卡病毒引起小头畸形的新怀疑巴西的小头症流行病仍然是一个谜-如果寨卡病毒是罪魁祸首,为什么其他国家也没有类似的流行病也受到该病毒的重创?在巴西,小脑畸形发病率猛增,确诊病例超过1,500例。
但是在哥伦比亚,对近12,000名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的最新研究发现小头畸形病例为零。
如果寨卡是小头症的罪魁祸首,失踪的病例在哪里?也许在巴西流行还有另一个原因。
按照新英格兰综合系统研究所(NECSI)的最新报告,哥伦比亚和其他地方失踪病例的数量使人们对寨卡病和小头畸形之间的假定联系提出了严重质疑。
上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颁发了一项针对感染了寨卡病毒的哥伦比亚孕妇的大型研究的初步结果。
截至3月28日,在将近12,000 名具有寨卡感染临床症状的孕妇中,截至5月2日,未报告小头畸形病例。
同时,对于寨卡感染无症状的妇女,报告了4例寨卡和小头畸形病例,因此未包含在研究中。
是否有可能需要更多时间生育才能引起巴西的高出生率?按照NECSI报告,这些数字并非相加。
寨卡病和小头畸形病例不在研究范围之内,这表白还有更多的孕妇受到寨卡病的影响而没有症状。
由于有四例Zika小头畸形病例,而本研究中无一例,因此未报告的Zika病例应为四倍摆布。
这意味着哥伦比亚至少有60,000例寨卡感染的孕妇。
NECSI报告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由于本底率高,到4月28日为止不雅察到的4例Zika和小头畸形病例正是预期的—在60,000例怀孕中,大约20,000例已出生。
没有报告每10,000名婴儿中有2名感染的国家的预期小头畸形发病率正好是4例。
该研究还指出,到4月28日为止,哥伦比亚总共约有50例小头畸形病例,其中只有4例与寨卡有关。
即使不是寨卡病的原因,这四个病例也可能是寨卡病和小头畸形在同一妊娠中的重合。
鉴于这一证据,NECSI表示应重新考虑巴西小头症的病因。
一种可能出现的可能性是杀虫剂吡虫杀酚,该农药在巴西某些地区被用于饮用水,以杀死传播寨卡病毒的蚊子的幼虫。
寨卡病毒病的治疗及护理
![寨卡病毒病的治疗及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d26d234b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b7.png)
饮食护理
01
保持饮食清淡, 避免辛辣、油腻、
刺激性食物
02
增加水分摄入, 保持身体水分
平衡
03
增加营养摄入, 补充蛋白质、维 生素、矿物质等
04
避免生食,注 意食物卫生, 防止病从口入
生活护理
保持良好的个 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保持 室内通风
01
保持饮食均衡, 多吃新鲜蔬果, 补充维生素和 矿物质
x
目录
01. 寨卡病毒病的概述 02. 寨卡病毒病的治疗 03. 毒科,是一种单链
RNA病毒
02
寨卡病毒主要通过 伊蚊叮咬传播,也
可通过母婴传播
03
寨卡病毒可引起寨 卡病毒病,主要症 状包括发热、头痛、
关节痛、皮疹等
04
寨卡病毒病可导致 胎儿小头畸形、发 育迟缓等严重后果
03
02
避免蚊虫叮 咬,使用蚊 帐、驱蚊剂 等防蚊措施
04
适当运动, 增强体质, 提高免疫力
预防措施
保持环境卫生:清理积水、 垃圾,减少蚊虫滋生
加强健康教育:了解寨卡 病毒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 方法,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01
避免蚊虫叮咬:使用驱蚊 剂、穿长袖衣物、使用蚊
帐等
02
03
提高个人卫生:勤洗手、 洗澡、保持皮肤清洁
传播途径
1
蚊虫叮咬:寨卡 病毒主要通过伊 蚊叮咬传播给人
类
3
血液传播:寨卡 病毒可以通过输 血传播,从感染 者的血液传播给
接受输血的人
2
母婴传播:寨卡 病毒可以通过母 婴传播,从感染 寨卡病毒的孕妇
传播给胎儿
4
性传播:寨卡病 毒可以通过性传 播,从感染者传
寨卡病毒与新生儿小头畸形
![寨卡病毒与新生儿小头畸形](https://img.taocdn.com/s3/m/2b93978adaef5ef7ba0d3c7f.png)
寨卡病毒与新生儿小头畸形作者:来源:《家庭医学》2016年第04期顾名思义,小头畸形就是头小,医学上通常是指头围(枕额径)比同龄同性别者小3个标准差,而股骨长度在正常值的2个标准差之内,常伴有智力低下的一种疾病,又称狭颅症。
小头畸形的发病率较低,国内外报道均少,因而大家接触、了解的甚少。
小头畸形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小头畸形指妊娠期间,脑组织发育明显小于孕周的正常值;继发性小头畸形指脑组织在孕期发育正常,而出生后发育受限导致头围小于正常婴儿。
小头畸形的病因包括很多方面,除遗传因素、染色体疾病、代谢性疾病外,非遗传因素是小头畸形发生的重要原因,包括孕早期感染、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早产、放射损伤、染色体异常、脑膜炎脑炎、脑外伤及孕妇酗酒等。
而与新生儿小头畸形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孕期尤其孕早期的宫内感染,各种病原菌均可以导致,以病毒及弓形虫多见,此外还有梅毒螺旋体。
常见的病毒有巨细胞病毒、风疹、单纯疱疹病毒等,属于黄病毒科的寨卡病毒也可以导致宫内感染。
孕期尤其孕早期感染了寨卡病毒的孕妇,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导致流产、死胎及胎儿畸形,包括产生胎儿小头畸形。
一般来说,小头畸形是脑发育不良的结果,除了头小外,其外形也有特殊改变,如前额狭而后倾、顶尖、枕扁平,与发育完整的面骨形成强烈对比。
可以仅有小头畸形而不伴有其他结构畸形,但也可以常常伴其他的多发畸形,如鼻梁低平、身材矮小、囟门及骨缝提前闭合等体格发育明显异常的情况。
由于头小,脑的重量明显轻于正常婴儿,脑回过小或根本无脑回,导致智力发育显著迟缓,有的甚至出现惊厥、四肢僵硬或手足徐动及瘫痪等表现。
在母亲生产前,可以通过彩超检查来了解胎儿的头围大小,双顶径的测量值低于同龄儿的3个标准差以上,提示存在小头畸形;宝宝出生以后通过测量头围来判断,还可以查头颅CT或磁共振了解脑、脑沟回等的发育及畸形情况。
对于新生儿小头畸形,我们是否束手无策呢?并非完全如此。
【高中生物】柳叶刀:Zika病毒不仅致“小头症”,或将引发神经性疾病
![【高中生物】柳叶刀:Zika病毒不仅致“小头症”,或将引发神经性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4e398e9101f69e314232941a.png)
【高中生物】柳叶刀:Zika病毒不仅致“小头症”,或将引发神
经性疾病
寨卡病毒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毒,最初是在猴子身上发现的,有时可以通过蚊虫叮咬
传播给人类。
由于该病可导致胎儿小头症并可能严重损伤大脑,因此对怀孕妇女更加危险。
巴西被认为是世界上感染寨卡病毒最多的国家之一。
巴西卫生部消息称,新生儿因感染寨
卡病毒而患小头畸形症病例在一周内增加了10%,从583例增加到641例。
Zika病毒或导致严重的神经紊乱
巴斯德研究院流行病教授ArnaudFontanet医学博士等人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研究
者在对-法属波里尼西亚爆发的格林巴利综合症(GBS)进行研究时,发现了其与“寨卡”病
毒的关联性。
在20万受“寨卡”病毒影响的人中,有42例之后会出现格林巴利综合征。
据悉,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一种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由多种病毒引起,主
要症状为四肢软瘫,严重时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会造成四肢肌肉无力,死亡率约为5%,另有5%的病人还可能出现永久性残疾。
ArnaudFontanet表示,这种关系就像烟草会引起肺癌,他们在每个格林巴利综合症患者的身上都发现了‘寨卡’病毒的踪迹,包括相应的抗体。
不过Zika病毒引起这种综合
征的生物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确认。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生活养生-塞卡病毒症状有什么呢
![生活养生-塞卡病毒症状有什么呢](https://img.taocdn.com/s3/m/ec24aee9a58da0116c17493b.png)
文章导读寨卡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蚊虫来进行传播,但是有极少数的情况是通过性传播的,所以各位朋友一定要重视。
寨卡病毒目前是没有治疗的方式的,所以大家在去到陌生的环境时候,就要做好一定的防蚊虫措施,注意好自己的卫生工作,避免病毒的入侵。
病毒介绍Zika病毒Zika病毒,又称为寨卡病毒,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主要在巴西各地区蔓延。
2018年2月,世卫组织公布了本年度病原体名录,列出了十种对人类健康造成“紧急”威胁、需开展密切追踪的致命病毒。
Zika病毒名列其中。
主要症状英格兰公共卫生局介绍说,引起寨卡热的寨卡病毒不会自然出现在英国,但病毒会通过蚊虫传播,在极少数情况下,病毒也会通过性传播或者母婴传播。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其产下的婴儿会出现小头症。
寨卡热的症状包括发热、红疹、关节痛、肌肉痛以及非化脓性结膜炎等。
塞卡病毒症状有哪些?寨卡病毒(ZIKV)属于黄病毒科病毒科,黄病毒属,可以通过伊蚊传播给人类。
和黄病毒科内的其它病毒一样,寨卡病毒有包膜和二十面体的蛋白衣壳,为正链RNA病毒。
与它最密切相关的病毒是Spondweni病毒。
在人类中,它会导致称为兹卡的轻微疾病。
兹卡疾病,或又称为兹卡发热,自20世纪50年代一直仅仅发生在赤道附近非洲和亚洲的狭长地带。
寨卡病毒可以由白天活跃蚊子传播。
现已知多种伊蚊都可以传播这种病毒。
研究表明,塞卡病毒在伊蚊体内的外在潜伏期约为10天。
该病毒的脊椎动物宿主主要是猴子和人类。
目前来说,该病毒的发病机制还并不明确。
科学家的假设是,zika病毒开始时会感染树突细胞近核的部位,随后扩散到淋巴结和血液中。
一般的,黄病毒科病毒通常在细胞质中复制,但zika病毒的抗原已被发现被感染的细胞核中。
这种病毒引起的症状就像是登革热的温和形式。
感染该病毒的常见症状包括,轻微头痛、斑丘疹,发热、全身乏力、红眼病和关节痛。
开始时,会有轻度头痛,并逐渐发展到斑丘疹、发烧、背部疼痛。
两天之内,皮疹消退,并在三天内,发烧结束,但皮疹依然存在。
黄金周,警惕寨卡病毒新的传播方式
![黄金周,警惕寨卡病毒新的传播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af784ecb76eeaeaad1f33098.png)
黄金周,警惕寨卡病毒新的传播方式samuel近期,《Cell》杂志发表了一篇有关寨卡病毒的报道,该文指出寨卡病毒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给孕期妇女,进而对胎儿产生影响。
寨卡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给孕妇,并影响胎儿的发育,最终导致婴儿小头症等疾病。
最近,有许多证据表明寨卡病毒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但是目前并不清楚经由性途径感染的孕妇对于胎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研究人员利用小鼠模型研究了寨卡病毒的性传播途径和机体相应的保护措施。
研究人员首先建立了经阴道感染寨卡病毒的小鼠模型。
然后与腹腔感染致病的小鼠进行检测、对比,通过对脾脏和阴道组织的检测,证实病毒可以感染野生小鼠的生殖道并引起大量增殖。
此外,研究人员试图探究孕妇经性传播寨卡病毒后引起的机体免疫反应机制。
当去除小鼠的T细胞和B细胞之后,发现寨卡病毒的含量与野生型的一致,表明固有免疫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研究还发现,I型干扰素在机体免疫反应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当I型干扰素缺陷时,大剂量的寨卡病毒可以导致小鼠死亡。
研究人员还研究了寨卡病毒对孕期小鼠中胚胎的影响,发现野生型的小鼠在孕期时对寨卡病毒高度易感。
经阴道感染受孕初期的小鼠会导致胚胎重量的减轻。
通过建立了干扰素缺陷的小鼠模型,并使寨卡病毒经阴道感染小鼠,病毒在小鼠的生殖道黏液中复制后会进入血液最终流入胚胎,因此在孕鼠的胚胎体内能检测到高水平的病毒含量。
此外,胚胎的脑部也是寨卡病毒的易感区域。
研究结果显示经阴道感染寨卡病毒后会导致孕期小鼠的胚胎受感染,并对胎儿造成严重影响。
人类相对于小鼠更易受寨卡病毒感染且病毒在人类中的复制能力会更强。
该研究成果可以预测受孕早期感染寨卡病毒对胎儿发育造成的影响。
并为通过性传播途径而感染寨卡病毒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寨卡病毒小头症
一种新型的传染病传入中国,让妈妈们非常担忧,因为这种传染病会导致婴儿小头症。
迄今为止,巴西已出现4000例新生婴儿小头症病例,罪魁祸首为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小头症是怎么回事呢寨卡病毒小头症症状有哪些寨卡病毒小头症如何预防妈妈们赶紧来学学关于寨卡病毒的知识,提早预防疾病。
寨卡病毒小头症是怎么回事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与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相类似,对婴儿健康危害大,会导致婴儿头部偏小。
如果婴儿还在妈妈肚子里,妈妈感染了寨卡病毒,出生后,也有可能患小头症。
小头症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寨卡病毒感染是引发病症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遗传变异、环境影响、妈妈孕期错误用药也会引发小头症。
妈妈要当心,婴儿头部变小,头顶变尖,头尾会比胸小,外貌也与常人不同。
由于头小,前囧闭合早,加之脑组织发育延迟,智力发育缓慢,智商会比常人低,表达能力、行为方式也会受影响。
有的婴儿长大后,还可能出现惊厥、痉挛症状,严重时甚至痉挛性瘫痪,不过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妈妈们只要积极配合医生,协助宝宝做好治疗,宝宝就不会出现严重病症。
远离寨卡病毒高发区,宝宝接触到传染病毒的伊蚊和病毒的机会就会减少,宝宝患小头症的机率也会大大降低。
伊蚊多在非洲、美洲、太平洋地区出现,活动范围小,不易穿过太平洋飞到其他国家。
妈妈们不要在疫情高发期带宝宝外出旅游,即使要去旅游也选择一些无疫情的国家。
寨卡病毒小头症是什么原因
寨卡病毒是一种虫媒病毒,主要通过伊蚊传播。
孕妇被伊蚊叮咬后,病毒可“穿透”胎盘,感染胎儿。
相信很多妈妈都知道,胎盘是胎儿从妈妈体内获取营养的“地方”,如果胎盘被感染,病毒就会直接进入胎儿体内。
胎盘是保护胎儿的重要关卡,只要胎盘不被寨卡病毒“攻破”,胎儿就能健康成长。
然而,寨卡病毒病毒扩散速度快,一旦进入母体内,在短时间内就会感染胎儿。
感染病毒后,胚胎发育异常,胎儿出生后头部偏小。
不仅如此,胎儿脑部还会出现明显的钙化现象,脑室会逐渐萎缩。
另外,中枢神经受累引发关节挛缩也有可能出现,妈妈要多加注意。
由此可见,寨卡病毒与小头症存在密切关联,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多分娩出患有小头症的婴儿。
头颅CT及头颅超声都能检测出小头症婴儿脑组织明显弥漫性钙化,这一症状由寨卡病毒感染引起。
当然,其他原因也能引起婴儿小头症,如孕妇服用了错误的药物,喝过量酒、感染风疹病毒等。
除此以外,孕妇应注意个人生活习惯及周边环境,不要去丛林密集的地方,不要去寨卡病毒高发区旅游,睡前挂好蚊帐,及时清除居室内积水。
寨卡病毒小头症症状有哪些
寨卡病毒引起的小头症症状相当明显,妈妈们要及时发现。
以下都是寨卡病毒小头症的症状表现:
1、头部畸形。
宝宝感染了寨卡病毒,脑组织出现钙化现象,前囟提早闭合,头部骨骼也提早闭合,脑发育完成后,头部偏小,头顶尖,枕扁平,与常人完全不同。
2、鼻梁低。
鼻梁凹陷是小头症的症状之一,凹陷程度每个宝宝不同,具体根据宝宝患病程度而定。
3、身材矮小。
由于被寨卡病毒感染,宝宝体格发育会比较慢,
身高低于正常值。
4、智力低下。
得了寨卡病毒小头症的宝宝,大脑发育迟缓,大脑未发育完成就停止发育,大脑发育不全,影响后期智力发育。
宝宝会出现口齿不清、情绪不稳、表达不清等症。
5、头皮厚。
80%的小头症宝宝发型都很奇怪,因为她们的头皮有褶皱,而且比较厚。
6、轻度痉挛。
四肢僵硬,走路缓慢,偶发痉挛,都是小头症宝宝会出现的症状,由寨卡病毒感染引发神经异常所致。
7、出现脑沟。
宝宝头围小,前额平,枕平坦,头部有脑沟。
脑回面积也与年龄不符,细如鸡肠。
寨卡病毒小头症会致死吗
寨卡病毒危害大,可诱发小头症,一旦被叮咬,发烧、皮疹、关节疼痛等症会在数日后出现。
宝宝身体弱,免疫力低,抗病毒能力差,严重时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症状。
除此之外,头颅畸形、鼻梁凹陷、身材矮小、轻度痉挛症状也会出现。
对于宝宝来说,寨卡病毒影响了TA们的生命健康,危及TA们的生命。
那么得了寨卡病毒小头症,宝宝真的会有生命危险吗
在巴西出现的4000例寨卡病毒小头症患者中,已有49名患者死亡。
虽然寨卡病毒不是引发小头症的唯一原因,但死亡率如此高,也让妈妈们担忧。
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最有效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
切除过早闭合的骨缝、扩大颅腔,解除颅内高压,让脑组织正常发育,让颅神经恢复正常,宝宝才能更快痊愈。
手术越早做越好,因为晚做病毒会影响到宝宝的智力发育和体格生长。
如果宝宝神经萎缩,即便进行手术,也不能完全治愈疾病。
做好护理对缓解病情也有很大帮助。
妈妈最好不要让宝宝吃辛辣
刺激性的食物,不要让宝宝做剧烈运动,更不要让宝宝到丛林密集的地方玩耍。
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多吃补钙补脑的食物,宝宝会更健康。
寨卡病毒小头症如何预防
由寨卡病毒感染引发的小头症病例逐渐增多,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疾病迫在眉睫。
蚊子叮咬是寨卡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可以减少宝宝感染病毒的机会。
那么如何防蚊灭蚊呢
1、清除积水及杂物。
室内可能积水的瓶子要扔掉,冲凉房水桶里的水要倒掉。
最好将容器倒过来放,让蚊虫无法进入存水区。
沟渠、沙井、排水沟定时清理,下水井盖要盖好,房屋杂物要定期收拾,垃圾要及时处理。
2、在水池喷灭蚊剂。
家中有水池的妈妈一定要注意在水池中喷洒灭蚊剂,否则蚊虫很容易滋生。
在池中饲养鲤鱼、非洲鲫鱼也能达到灭蚊的目的,因为这些鱼种能吞食蚊虫。
3、在室内放风油精。
风油精味道刺鼻,放在室内能驱散蚊虫,涂抹在身上也能达到驱蚊的效果。
如果怕宝宝误食,妈妈可以把风油精放在宝宝触碰不到的高处。
4、少去伊蚊滋生地。
伊蚊多出现在非洲、美洲、大洋洲,尽量远离这些地区,能有效预防寨卡病毒疾病,因为寨卡病毒通过伊蚊进行传播。
除寨卡病毒会引发小头症外,孕期喝酒、感染风疹病毒、错误服用药物也可能诱发小头症。
妈妈要注意自身健康,养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生病时听从医生指导,风疹高发期少外出游玩。
关注【】微信可获取更多精彩母婴资讯及福利:打开微信→添加好友→查找【】or【mama_】即可。
本文来源于网络整理,仅供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