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应用解剖1
口腔颌面部损伤—颧骨及颧弓骨折
分类复杂 观点不一
Knight和North分类法
Ⅰ型 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不影响面型
非手术治疗
Knight和North分类法
Ⅱ型 单纯颧弓骨折
M型骨折可以不固定
Knight和North分类法
Ⅲ型 颧骨体骨折,向后内下移位,无转位
稳定固定
Knight和North分类法
Ⅳ型 颧骨体骨折向内转位或向中线旋转 左侧逆时针向,右侧顺时针向 X线片表现眶下缘向下,颧额突向内侧移位
治疗方法
前庭沟切开复位法
治疗方法
颞部小切口开放复位法
治疗方法
冠状切口的设计
治疗方法
冠状切口的设计
复杂面中部多发陈旧性骨折
Knight和North分类法
Ⅵ型 复杂性骨折(粉碎性骨折)
稳定固定
Knight和North分类法
Ⅵ型 复杂性骨折(粉碎性骨折)
分类 Classification
Knight和North六型分类法
临床表现 clinical examination
1 颧面部塌陷
2 淤斑
3 张口受限
累及颞肌和咬肌 阻碍髁突喙突运动
口腔颌面外科学
颧骨及颧弓骨折
应用解剖 Clinical Anatomy
菱形、突出 与多骨相毗邻
构成眼眶
骨折可单独发生多数合并发生
分类 Classification
Knight和North六型分类法
分类 Classificatio线型和三线型) 颧骨颧弓联合骨折
临床表现 clinical examination
4 复视
5 神经症状
眶内容(相对)减少 眼外肌受累
颧骨骨折移位致外眦、眼球移位
口腔额面部应用解剖及生理
第二节 口腔
第二节 口腔
❖ 口腔的生理功能:
-- 消化、感觉、辅助呼吸、构音和辅助发音。
❖ 口腔的界限:
-- 前壁:上下唇——经口裂通向外界 -- 后界:腭垂、腭咽弓、舌根——通向口咽部 -- 两侧:颊部 -- 上壁:腭 --下壁:舌下及口底
❖ 分界:
-- 口腔前庭及固有口腔
第二节 口腔
一、口腔前庭解剖标志点:
第二节 口腔
舌 背 上 的 乳 头
第二节 口腔
六、口底
第三节 牙体牙周组织
一、牙齿的发育与萌出
牙齿的发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乳牙从胚胎 第2个月开始发生,到3岁多牙根完全形成。恒牙在 胚胎第4~5个月开始发生,到20岁左右才完全形成 。
第三节 牙体牙周组织
牙齿萌出的特点
1.牙齿萌出有一定次序,萌出先后与牙胚发育的先后一致 2.牙齿萌出有比较恒定的时间性,但范围较宽 3.左右同名牙同时岀龈 4.下颌牙萌出略早于上颌的同名牙 5.牙齿数量比较恒定,乳牙共20颗,恒牙28-32颗。
与牙周组织相交通。
第三节 牙体牙周组织
五、牙周组织
1.牙龈 2.牙槽骨 3.牙周膜 4.牙骨质
2.下颌骨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颌内动脉的分支下牙槽动脉, 血供相对比上颌少
第一节 颌面部
下颌骨Leabharlann 下颌体:重要解剖标志:
颏孔
颏结节
下颌骨下缘
上部为牙槽突,内外 骨板均由较厚的骨密 质构成。下缘圆钝坚 实,为下颌骨骨质最 致密处。
第一节 颌面部
下颌骨
下颌支:
重要解剖标志: 下颌孔 髁突 喙突 乙状切迹 下颌角
第一节 颌面部
(三)颧骨
1.左右各一,近似菱形,位于颜面的外上部。为上颌骨与颅 骨间的重要支架,对构成面型起重要作用。分颊面、颞面 和眶面三面。
《牙科医学》课程颌面部结构详解
《牙科医学》课程颌面部结构详解1. 颌面部解剖结构概述颌面部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上颌、下颌、面部骨骼、口腔、鼻腔、眼眶等结构。
在牙科医学领域,对颌面部结构的深入了解对于诊断、治疗和修复牙齿及口腔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 上颌骨上颌骨位于面部上方,是构成上颌的关键骨骼。
上颌骨分为两个部分:上颌骨体和上颌骨额突。
上颌骨体前部为上颌窦,后部为上颌尖牙窝。
上颌骨额突呈三角形,外侧为上颌骨额突外侧板,内侧为上颌骨额突内侧板,底为上颌骨额突底板。
上颌骨内含上颌窦,上颌窦的开口位于上颌骨体的上颌窦裂孔处。
上颌骨内侧有上颌神经、上颌动脉等结构。
3. 下颌骨下颌骨是颌面部最大的骨骼,呈弓形,位于面部下方。
下颌骨分为下颌体和下颌支。
下颌体前部为下颌窝,后部为下颌尖牙窝。
下颌支外侧为下颌骨髁突,内侧为下颌神经沟。
下颌骨内含下颌腺,下颌腺的开口位于下颌支的内侧。
下颌骨后部为下颌管,下颌管内含舌咽神经、下颌动脉等结构。
4. 面部骨骼面部骨骼包括颧骨、腭骨、泪骨、鼻骨、筛骨等。
颧骨位于眼眶外侧,呈三角形,对面部轮廓具有重要作用。
腭骨位于上颌骨后方,分为左右两块,内侧为上颌骨腭突。
泪骨位于眼眶内侧,分为泪骨上颌和泪骨下颌。
鼻骨位于眼眶下方,构成鼻梁。
筛骨位于颅骨底部,分为前筛骨、中筛骨和后筛骨。
5. 口腔结构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位,包括口腔黏膜、牙齿、口腔腺等结构。
口腔黏膜分为牙龈、舌黏膜、唇黏膜等。
牙齿分为牙冠、牙根、牙颈三部分,根据形态和功能分为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
口腔腺包括唾液腺、舌下腺、唇腺等,分泌唾液,有助于食物的咀嚼和消化。
6. 鼻腔结构鼻腔是呼吸系统的通道之一,包括鼻腔前部、鼻腔中部和鼻腔后部。
鼻腔前部有鼻翼、鼻孔等结构,鼻腔中部有鼻黏膜、鼻甲等结构,鼻腔后部有鼻咽部。
鼻腔内衬黏膜,分泌黏液,有助于过滤、加温和湿润吸入的空气。
7. 眼眶结构眼眶是眼睛的支架,包括眼眶骨和眼眶软组织。
眼眶骨分为上眶骨、下眶骨、内眶骨和外眶骨。
《口腔解剖学》教案颌面部生理
《口腔解剖学》教案颌面部生理教案名称:《口腔解剖学》颌面部生理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颌面部的生理结构及其功能。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应能够理解颌面部的各个部位、相关肌肉、神经和血管的结构及功能,为后续的口腔解剖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 了解颌面部的骨骼结构,包括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
2. 掌握颌面部肌肉的分布、功能及神经支配。
3. 熟悉颌面部血管的走行及分布。
4. 理解颌面部生理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1. 颌面部骨骼结构1.1 上颌骨1.2 下颌骨1.3 颧骨1.4 其他相关骨骼2. 颌面部肌肉2.1 咀嚼肌2.2 表情肌2.3 其他相关肌肉2.4 神经支配3. 颌面部血管3.1 主要血管走行及分布3.2 血管供应4. 颌面部生理功能及其临床意义4.1 咀嚼功能4.2 表情功能4.3 呼吸功能4.4 临床应用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结合实物模型展示颌面部骨骼、肌肉和血管的结构。
2. 邀请口腔颌面外科医生进行临床案例分享,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颌面部生理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颌面部生理功能在日常生活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颌面部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颌面部骨骼、肌肉和血管的示意图,以检验其理解能力。
3. 临床实践:安排学生参观口腔颌面外科病房,观察和分析临床病例,提高其临床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2. 口腔颌面部模型3. 临床病例资料教学时间:共计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颌面部生理的重要性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
2. 颌面部骨骼结构:讲解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骨骼的结构特点。
3. 颌面部肌肉:介绍咀嚼肌、表情肌等肌肉的分布、功能及神经支配。
4. 颌面部血管:讲解主要血管的走行、分布及血管供应。
第二课时:1. 复上节课的内容,进行课堂问答。
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
牙周病
总结词
牙周病是指牙齿周围组织的炎症和破坏,常见症状包括牙龈出血、牙周袋形成、牙齿松 动等。
详细描述
牙周病的主要病因是牙菌斑和牙结石,长期吸烟、糖尿病等因素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治疗牙周病的方法包括洁治、刮治、根面平整等基础治疗,以及牙周手术、正畸治疗等
。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总结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颌面部疾病,表现为颞下颌关节弹响、疼痛、张口受限等症状。
言语
口腔颌面部结构参与发音和语言形成 ,通过舌头、牙齿、嘴唇等部位协同 作用,产生清晰和特定的语音。
发声
发声是通过声带的振动产生声音,再 经过口腔颌面部的调制,形成不同的 音调和音色。
表情与微笑
表情
面部表情是通过肌肉的收缩和松弛来表达情感和情绪状态,如喜悦、悲伤等。
微笑
微笑是口腔颌面部肌肉协同作用的结果,能够展示友好和亲近的情感,增强人 际交往的效果。
定期口腔检查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 现和处理口腔问题,预防口腔疾病的 发生。
牙齿美白与矫正
牙齿美白
牙齿矫正
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使牙齿变白,常用 的牙齿美白方法有冷光美白、激光美白等 。
通过矫治器对牙齿施加外力,使牙齿逐渐 移动到正确的位置,改善牙齿排列不齐、 上下牙弓关系异常等问题。
隐形矫正
肌肉
口腔颌面部肌肉主要包括咀嚼肌 和表情肌,对维持面部形态、咀 嚼、言语和表情等功能具有重要
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咀嚼肌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 和翼外肌等,主要负责咀嚼动作
。
表情肌主要分布在眼裂、口裂和 鼻孔周围,能够表达情感和形成
面部表情。
血管与淋巴系统
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
三、乳牙与恒牙
㈠ 乳牙
正常乳牙有20个,上下左右各5个。 从前往后分别为乳中切牙、乳侧切牙、
乳尖牙、第一乳磨牙和第二乳磨牙。 乳牙自出生后6-8个月开始萌出,2岁左
右出齐。
乳牙萌出时间:生后6个月~两岁半
乳牙萌出时间(单位:月)
upper
I II III IV V 8 9 18 14 24
lower 6 7
9
10
12
6
12
16
㈡ 恒牙
恒牙共28-32个,上下左右各7-8个。 从前往后分别为中切牙、侧切牙、尖牙、
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 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切牙和尖牙称为 前牙,前磨牙和磨牙称为后牙。 恒牙自6岁开始萌出,第一恒磨牙最早 萌出,称六龄牙。
㈢ 乳牙与恒牙的替换
6-12岁之间,乳牙逐渐脱落,恒牙逐渐 萌出,恒牙和乳牙发生交替。此时牙 列中既有乳牙,又有恒牙,称为混合 牙列期。
第三节 颌 面 部
一.颌面部表面形态标志:
1、界线:上:鼻底;下:颏唇 沟;两侧:唇面沟。 2、标志: 1)口角:在34 34之间; 2)人中:由鼻中柱延伸至唇红 端的纵行浅沟。
处,上颌第三磨牙腭侧,腭中缝至龈缘水 平距离中、外1/3处的粘膜凹陷。深面为腭 大孔,腭前神经经此穿出。是腭前神经阻 滞麻醉的表面标志。
二.口腔的组织器官:
㈠. 牙齿:
牙齿由牙冠、 牙根、牙颈 以及牙髓腔 组成。
显露于口腔中的部分为牙冠,埋于牙槽窝 内的部分为牙根,牙冠与牙根交界的部分 为牙颈部。牙冠包括唇颊面、舌面、颌面、 近中面及远中面五个面,牙冠形态因功能 不同而异。上下颌前牙及前磨牙为单根牙 (上颌第一前磨牙多为双根牙),磨牙均 为多根牙。
第二章第一节下颌骨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 ❖ 适应症:
同侧下颌牙齿拔除及相应颊部牙龈, 粘骨膜,下颌骨,下唇的手术。
的牵拉方向不同,常使骨折块发生移位, 产生咬合错乱。
下颌骨的应用解剖
正中联合、 颏孔区、 下颌角部、 髁状突颈部
(四)血液供应及神经支配
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下牙槽动脉,
神经支配:下牙槽神经支配。
下颌骨的血供相对少于上颌骨,且周 围有致密的肌和筋膜包绕,在炎症化脓 时不易得到引流,故与上颌骨相比更容 易发生骨髓炎。
咬肌粗隆:外面的下方骨面比较粗糙,为咬肌的附 着处。
下颌支外侧隆突:外面的上中部骨面略有突起或明 显突起,该突的位置大约相当于内侧的下颌孔前后 与下颌孔上缘上方附近。在行下颌支手术时(如正 颌手术),可以下颌支外侧隆突为标志,保护下颌 支内侧的下牙槽神经、血管。
下颌角:有茎突下颌韧带附着。
下颌支(喙突、髁突、内外面)
(4)下颌体下缘(下颌下缘):外形圆钝,骨 质最为致密。是下颌下区手术切口的标志, 并作为颈部的上界。
2.下颌支
又称下颌升支,左右各一,为几乎垂 直的长方形骨板,分为:
(1) 喙突:扁三角形,有颞肌、咬肌附 着,颧骨骨折时可压迫喙突而影响下颌 运动。
(2)髁突(髁状突或关节突):是下颌骨的主要生 长中心,发育完成之前受到损伤,影响发育而畸 形。
思考题
❖下颌骨骨折的常见部位?为什么? ❖下颌骨的结构特点?
See You Later!
下颌角部 咬肌粗隆 咬肌附着
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及检查
颞骨
位于颅骨两侧,与颧骨 、上颌骨等结构相邻, 参与听觉、平衡等功能
。
面部解剖
01
02
03
04
皮肤
覆盖面部的组织,具有保护、 感觉等功能。
肌肉
面部有许多肌肉,如咬肌、笑 肌等,具有运动等功能。
神经
面部有许多神经分支,如三叉 神经、面神经等,具有感觉、
运动等功能。
血管
面部有许多血管,如面动脉、 面静脉等,具有供应氧气和营
牙齿
人类共有32颗牙齿,分为切牙 、尖牙、磨牙等类型,具有咀 嚼食物的功能。
牙龈
围绕牙齿的软组织,具有保护 牙齿、固定牙齿等功能。
颌骨解剖
上颌骨
位于面部中部,与鼻腔 、上颌窦等结构相邻, 参与咀嚼、发音等功能
。
下颌骨
位于面部下部,与舌骨 、颞骨等结构相邻,参 与咀嚼、语言等功能。
颧骨
位于面部两侧,与上颌 骨、颞骨等结构相邻, 具有保护颅内组织的功
面部软组织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减少外 界冲击对脑部的损伤。
感觉功能
美容功能
面部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末梢,能够感知外 界刺激和温度等感觉。
面部轮廓、肌肉和皮肤的状态影响个体的 外貌和美感,是人体美的重要体现之一。
03
口腔颌面部检查
口腔检查
口腔检查是口腔颌面部检查的重要部 分,包括观察牙齿、牙龈、舌、唾液 腺等部位,以及检查口腔感觉、运动 和分泌功能。
养物质等功能。
02
口腔颌面部生理功能
口腔生理功能
咀嚼功能
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通过牙齿的咀 嚼将食物研磨成食糜,便于消化。
呼吸功能
口腔是呼吸的通道之一,在发音和言语时辅 助鼻腔进行呼吸。
颌面部骨的解刨知识
(三)上颌骨的增龄变化
• 出生时上颌骨的横径和矢径大于垂直径。额突明显,上颌体较牙槽突小,牙槽几乎到达眶底,上颌窦
只是鼻腔外侧壁的一条沟。随着牙槽的发育和上颌窦的加大,上颌骨的垂直径在成年时达到最大。老年人
或早年牙齿全脱落后,由于上颌骨外侧骨板较内侧骨板疏松,而使上颌骨牙槽向上向内吸收,外側骨板较 内侧骨板吸收多,结果上颌骨的外形逐渐缩小。由于牙槽嵴的高度与大小不断萎缩削减,以至切牙乳突、 额弓与牙槽嵴顶的距离逐渐接近甚至与之平齐。腭穹隆的高度也相应变浅变平。临床种植义齿、口腔牙列 修复时需要关注这些增龄性变化对义齿修复的影响。
腭大孔:由上颌骨牙槽突与腭骨水平部共同围成 ,位于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牙槽嵴顶至腭中线的中点上 。
(二)上颌窦
• 1.上颌窦位于上颌骨内,上颌窦的底壁由前向后盖过上颌第二双尖牙到上颌第三磨牙的根尖,与上述牙根 尖 之 间 隔 以 较薄 的 骨 质, 甚至 无 骨 质 而 仅覆 以 黏 膜 。 • 2 . 其 中 以 上 颌 第 一 磨 牙 根 尖距 上 颌 窦 底 壁最 近, 上 颌 第二 磨 牙 次 之 ,第 二 双 尖 牙 与第 三 磨 牙 再 次之。
下 颌 孔 : 孔 前 方 有 锐 薄 的 小 骨 片, 为 下 颌 小 舌( 蝶 下 颌 韧 带) 。
翼肌粗隆(翼内肌) • (4)外面 • (二)内部结构 • 1. 下颌管 • 2 . 牙力轨道和肌力轨道
(三)下颌骨的薄弱部位
1. 正中联合 • 2 . 颏孔区 • 3 . 下颌角 • 4 . 髁突颈部
(三)上颌骨的支柱结构
• 上颌骨与咀嚼功能关系密切,在承受咀嚼压力的部位,骨质比较厚,形成三对支柱,均下起上颌骨牙槽突, 上达颅底。 • 1. 尖牙支柱 (鼻额支柱)主要传导尖牙区的咀嚼压力。 • 2 . 颧突支柱 主要传导第一磨牙区的咀嚼压力。 • 3 . 翼突支柱 主要传导磨牙区的咀嚼压力。
颌面部解剖及其病变的影像诊断
肌肉与筋膜
咀嚼肌群
筋膜
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等, 这些肌肉群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控制下 颌骨的运动,实现咀嚼功能。
筋膜是一种结缔组织,起到连接肌肉、 固定骨骼和保护血管神经的作用。
表情肌群
包括额肌、眼轮匝肌、颧大肌、颧小 肌、上唇方肌、下唇方肌等,这些肌 肉群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改变面部表情。
血管与淋巴系统
其他病变
总结词
其他病变在影像学上可能表现为颌面部 软组织和骨骼的异常密度或形态变化。
VS
详细描述
除了炎症、肿瘤、创伤和骨折等常见病变 外,颌面部还可能发生其他各种病变。这 些病变可能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软组织和骨 骼的异常密度或形态变化,例如颌面部发 育畸形、血管病变、代谢性疾病等。对于 这些病变,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制 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创伤与骨折
总结词
创伤与骨折在影像学上通常表现为颌面部骨骼的断裂或错位。
详细描述
创伤与骨折在影像学上表现为颌面部骨骼的断裂或错位,这些异常可以在X线或CT图像上清晰地观察 到。骨折可能导致骨裂、移位或成角畸形,而创伤则可能引起骨膜反应、骨髓水肿或软组织损伤。治 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评估需要依据具体伤情和影像学表现。
03
颌面部病变的影像诊断方 法
X线诊断
X线平片
用于观察颌面部骨骼结构,如骨折、肿瘤等。
曲面断层X线
可全面观察上下颌骨及相邻组织的结构,常用于口腔颌面外科疾病的诊断。
CT诊断
CT扫描
可获取颌面部软组织和骨骼的三维图像,有助于发现病变和 确定病变范围。
CT三维重建
通过重建技术,可直观地展示颌面部骨骼形态,对颌面部畸 形、骨折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口腔颌面部解剖
.
二.口腔颌面部的主要生理功 能
摄食 咀嚼 感受味觉 吞咽 表情 辅助言语和呼吸
.
三.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生理特 点及其临床意义
1.位置暴露 2.血供丰富 3.解剖结构复杂 4.自然皮肤皮纹 5.影响形态及功能 6.易波及毗邻器官
(一)乳牙
20颗,上、下颌的左、右侧各5颗
名称:中线起向两旁,分别为乳中切 牙、乳侧切牙、乳尖牙、第一乳磨牙 和第二乳磨牙
萌出时间:6~8个月开始萌出,2岁左 右乳牙全部萌出
替牙期:自6~7岁至12~13岁,乳牙 逐渐脱落而为恒牙所代替,在此期口 腔内既有乳牙又有恒. 牙
(二) 恒牙
共28~32颗,上、下颌的左、右侧各 7~8颗
腮腺导管开口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牙 冠的颊黏膜上,呈乳头状突起
腮腺造影或腮腺导管内注射治疗时, 须经此口注入造影剂或药液
.
二、固有口腔
固有口腔是口腔的主要部分
其范围上为硬腭和软腭,下为舌和口底, 前界和两侧界为上、下牙弓,后界为咽门
2.其外表形态
牙冠、牙列或牙弓
牙槽突、龈沟、龈乳头
硬腭与软腭
.
一、口腔前庭
口腔前庭为位于唇、颊与牙列、牙龈及牙 槽黏膜之间的蹄铁形潜在腔隙。
.
口腔前庭外表形态
口腔前庭沟 上下唇系带 颊系带 腮腺导管口
磨牙后区 翼下颌皱襞 颊脂垫尖
.
系带(frenum)
包括有上、下唇系带和颊系带 制作义齿时,义齿边缘必须注意系
带的位置
.
腮腺导管口(parotid gland duct)
.
五、神经
口腔颌面部感觉神经主要是:三叉神经 (trigeminal nerve)
第三章口腔颌面应用解剖实验教程
第三章口腔颌面应用解剖实验教程口腔颌面应用解剖学是口腔医学领域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口腔颌面结构的解剖,掌握相关解剖学知识,并且能够在临床实践中有效应用。
本章主要介绍口腔颌面应用解剖实验的相关内容和操作步骤。
一、实验材料准备1.解剖工具:解剖刀、解剖剪、骨髓钳等。
2.解剖材料:尸体标本、人工骨骼模型等。
3.解剖辅助工具:解剖镜、解剖针、手套等。
二、步骤1.准备工作:在进入实验室之前,需要穿戴好实验服,并戴上手套。
实验室中应保持整洁,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工具和材料。
2.解剖准备:选择一具完整的颌面头颅标本,并清洗干净。
将头颅标本放置在解剖台上,并用解剖针固定。
3.头面解剖:从头部正中线开始,用解剖刀逐层切开面部皮肤和软组织。
切开后,将软组织剥离,暴露出颅骨。
4.颅骨解剖:从颞骨上部开始,用解剖刀或解剖剪沿骨缝或骨切割线逐层解剖。
注意保护眼睛和手指,避免切割过深。
切割到硬膜外,然后用骨髓钳剪断骨骼。
5.面部解剖:从面部的一个切口开始,用解剖刀逐层解剖面部结构,如眼眶、鼻腔、口腔等。
注意避免损伤重要结构,如神经血管。
6.颌骨解剖:通过颌骨的解剖,可以了解牙齿的位置、根部和关系,以及颌骨的特点。
首先,解剖上颌骨,然后解剖下颌骨。
7.其他解剖:根据实验教学的需要,可以进行其他相关解剖,如颌关节、颊部等解剖。
8.结束工作:实验结束后,将解剖台和工具清洗干净,并安排好标本和模型的保存和管理。
三、实验注意事项1.安全措施: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自身安全,避免创伤。
戴好手套,保护眼睛和手指,注意解剖刀和解剖剪的使用,避免意外伤害。
2.解剖位置:解剖时要准确切割和剥离相应的组织,避免误伤关键结构。
掌握解剖位置和手法,注意颌面部的解剖特点。
3.操作规范:解剖操作要规范、细致,避免疏忽和马虎。
注意解剖顺序,从表浅到深,从一侧到另一侧。
保持专注和耐心,不要急躁和粗心大意。
4.清洁卫生: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工具和解剖台,保持实验室整洁和卫生。
颌面部的应用解剖生理
(3)上颌窦。上颌骨体内的空腔为上颌窦,呈底向鼻面,尖向颧突的棱锥状,周围骨壁菲薄, 内衬黏膜, 是鼻窦中容积最大者。上颌窦的下壁与上颌前磨牙和磨牙的根尖接近,有的仅隔以薄骨板或黏膜。因 此,上述牙齿的根尖发生感染时极易侵入上颌窦内,引起牙源性上颌窦炎;拔除上述牙齿时也应注意避 免将牙根推入上颌窦内而造成口腔上颌窦瘘。
颌面部的应用解剖生理
1.1 颌骨
1.上颌骨 上颌骨为颜面中1/3最大的骨,左右各一,互相对称并与邻骨连接,参与眶底、口腔顶、鼻腔底及侧 壁,以及颞下窝、翼上颌裂及眶下裂等结构的组成。上颌骨的解剖形态极不规则,大致由“四突”(额 突、颧突、牙槽突、腭突)和“一体”(上颌骨体)组成。 (1)“四突”。 ①额突。额突为一尖细的骨板,位于上颌骨内上方,向上突起至鼻与眶之间。额突分别与额骨、鼻 骨和泪骨相连,其外侧面参与构成眶内缘及鼻背。若上颌骨骨折累及鼻腔及眶底,则应仔细复位,以保 证鼻泪管通畅。 ②颧突。颧突为一锥形突起,粗而短,向外与颧骨相接,向下延至第一磨牙槽突,称为颧牙槽嵴,是上 牙槽后神经麻醉的标志。
2.下颌下腺 下颌下腺为分泌唾液量最多的唾液腺,左右各一,分别位于两侧下颌下三角内,在下颌骨体的内面, 舌骨舌肌和茎突舌肌之间。下颌下腺的导管自腺体深部发出,长约5cm,走行于下颌舌骨肌与舌骨舌 肌之间,最后开口于口底舌系带两侧的舌下阜。因导管长而弯曲,唾液在其内运行缓慢,加之导管开口 较大,故常有异物进入下颌下腺,易形成结石,造成导管堵塞。 3.舌下腺 舌下腺是三大唾液腺中最小的一对,位于两侧舌下区,口底黏膜舌下皱襞的深面与下颌舌骨肌之间, 由多个小腺体组成。舌下腺的导管数量较多,且短小、纤细,多数直接开口于舌下皱襞的表面,也可与 下颌下腺的导管融合。因其分泌物黏稠,导管细小,故有炎症、结石或损伤时常发生腺液潴留,形成舌 下腺囊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颌面部应用解剖1承德医学院教案(首页)课程:口腔科学授课教师:邵春燕职称:医师学期:2013 ,2014 学年第一学期第二周第2 临床专业( 专科)3 时间 2013 年 9 月 4 日第 2 单元次课12级 6 10班授理论课( 是 )实验课( ) 课口腔颌面部解授课方式教学时数 2 学时章剖节实习课( )社会实践课( ) 教学目掌握:颌面部骨、颌面部肌肉、颌面部血管、颌面部神经的解剖结构。
的熟悉:淋巴组织的解剖任务一、颌面部骨(15分钟)1、上颌骨:一体四突2、下颌骨:下颌体、下颌支二、颌面部肌肉(15分钟)1、咀嚼肌: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教2、表情肌学三、颌面部血管(25分钟) 主教学步骤、1、动脉:舌动脉、面动脉、上颌动脉、颞浅动脉要时间分配2、静脉:深、浅静脉网内四、颌面部神经(25分钟) 容1、三叉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2、面神经五、讨论(10分钟)教学重点上颌骨、下颌骨、狭义咀嚼肌、面动脉、上颌动脉、三叉神经、面神经教学难点三叉神经、面神经的纤维成分、走行分布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启发式教学教具多媒体教室,教学用模型教学作业为什么下颌下腺导管易形成结石教学前沿面神经解剖分离术参考资料眼耳鼻喉口腔科学王斌全人民卫生出版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教具不足,学生对三维空间理解不够问题教案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应用解剖及生理目的要求一、掌握颌面部骨、颌面部肌肉、颌面部血管、颌面部神经的解剖结构。
二、熟悉淋巴组织的解剖时间分配一、颌面部骨 (15) (一)上颌骨1、上颌骨体:前面、后面、上面、内面2、上颌骨四突:额突、颧突、牙槽突、腭突 (二)下颌骨1、下颌体2、下颌支3、下颌角4、髁突颈部二、颌面部肌肉 (15) (一)狭义咀嚼肌l、咬肌2、颞肌3、翼内肌4、翼外肌(二)表情肌三、颌面部血管 (25) (一)动脉1、舌动脉2、面动脉3、上颌动脉4、颞浅动脉(二)静脉1、浅静脉网:面静脉、下颌后静脉2、深静脉网:翼静脉丛四、颌面部神经 (25) (一)三叉神经的三个分支l、眼神经2、上颌神经3、下颌神经(二)面神经重点掌握:颌面部骨、颌面部肌肉、颌面部血管、颌面部神经的解剖结构。
难点三叉神经、面神经的纤维成分、走行分布口腔颌面部应用解剖口腔颌面部的范围在临床上泛指解剖学中的面部及固有颈部,上起眶上缘、颧弓上缘至乳突的连线,下至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至第7颈椎棘突连线。
根据颌面部解剖特点,可将其分为眶部、眶下部、颊部、颧部、鼻部、唇部、颏部、颏下部、下颌下部和腮腺咬肌部。
(一) 颌面部骨1、上颌骨(maxilla)位于颜面中部,左右各一,两侧对称结合于腭中缝。
与邻骨连接参与构成眶底、口腔顶部、鼻腔侧壁、鼻底、翼腭窝及眶下裂。
形态不规则,分为一体四突。
(1) 上颌体:分为前、上、后、内四面,上颌体内有上颌窦。
1) 前面:上界为眶下缘,内界为鼻切迹,下方移行于牙槽突,在眶下缘中点下方0.5cm处开口向内下的骨孔称眶下孔,有眶下神经、血管通过。
眶下孔下方、尖牙与前磨牙的上方骨面有一深窝为尖牙窝,此处骨壁菲薄,常由此开窗进入上颌窦实施手术。
2) 后面:与前面以颧牙槽嵴为界,后面骨质粗糙并稍凸起呈结节状,称上颌结节。
其上方有2-3个小骨孔,上牙槽后神经、血管通过,为上牙槽后神经麻醉的部位。
3) 上面:构成眶下壁的大部,有眶下沟由后向前移行为眶下管并开口于眶下孔。
眶面骨质很薄,此处易骨折,使眶内脂肪嵌入上颌窦内使眼球下陷造成复视。
4) 内面:构成鼻腔外侧,在中鼻道有上颌窦的开口通向鼻腔,施行上颌窦根治术或上颌骨囊肿摘除时,可通过该裂口在下鼻道开窗引流。
上颌体内的空腔为上颌窦,上颌窦的下壁与上颌前磨牙和磨牙的根尖很近,有的仅隔薄骨板或粘膜,上述牙齿的根尖感染容易侵入上颌窦内引起牙源性上颌窦炎,拔除上述牙齿应注意避免将牙根推入上颌窦内造成口腔上颌窦瘘。
(2) 上颌骨四突:分别称为额突、颧突、腭突、牙槽突。
1) 额突:位于上颌骨内上方,向上突起至鼻与眶之间,分别与额骨、鼻骨和泪骨相连,其外侧面参与构成眶内缘及鼻背。
2) 颧突:向外与颧骨相接,向下延至第一磨牙槽突呈颧牙槽嵴,是上牙槽后神经麻醉的标志。
3) 腭突:是上颌骨体与牙槽突向内延伸形成的水平骨板,在中线与对侧腭突连接形成腭中缝,形成硬腭分割口腔及鼻腔。
4) 牙槽突:上颌骨体向下延伸并包绕上颌牙根的突起部分。
此部分骨质疏松,故上颌牙齿拔除时均可采取浸润麻醉。
上颌骨由上颌神经分布,血液供应来自上颌动脉,血运丰富,加之骨质疏松,周围亦无强大肌肉附着,骨折较易愈合,炎症感染容易引流,较少发生骨髓炎,但外伤及手术时出血较多。
2、下颌骨(mandible) 是颌面部唯一可以活动的骨,构成面下1/3的骨性支架,两侧对称,分为水平部和垂直部,水平部称下颌体,垂直部称下颌支,下颌体下缘与下颌支后缘连接的转交称下颌角。
(1) 下颌体:上部为牙槽突。
下缘圆钝坚实,为下颌骨骨质最致密处,常作为手术切口标志。
外侧面前磨牙下方后开口向外上后方的颏孔,为下颌管的开口,有颏神经、血管通过。
斜向后上方的骨嵴称外斜线,其下方有颈阔肌附着。
下颌体内面有与外斜线相对应的骨嵴为内斜线,有下颌舌骨肌附着,内斜线上下骨壁有两个凹,分别为舌下腺和下颌下腺所在。
(2) 下颌支:垂直的长方形骨板,上方有两个突起,前上方为喙突,有颞肌与咬肌附着,后方为髁突,与颞骨下方的关节窝间以关节盘相邻,共同构成颞下颌关节。
髁突和喙突之间为乙状切迹。
髁突是下颌骨的主要生长中心之一,在下颌骨发育完成前遭受损伤或破坏会影响下颌骨的发育,可导致颌面畸形。
下颌支内面中央偏后上处有下颌孔,为下牙槽神经、血管通入下颌管的入口,是下牙槽神经麻醉时的注射点。
外面下方骨面粗糙称为咬肌粗隆,为咬肌附着。
下颌骨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上颌动脉的分支下牙槽动脉,血供相对比上颌少,因而骨折愈合较上颌骨缓慢,骨髓炎发生率也较上颌骨多且严重。
(二) 颌面部肌肉颌面部肌肉大体分为咀嚼肌与表情肌两类。
1、咀嚼肌狭义的咀嚼肌是指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
咬肌:起自颧骨和颧弓下缘,向后下方走行止于下颌角及下颌升支外侧面。
粗大有力,主要作用是提下颌骨向上。
颞肌:呈扇形,起自颞窝与颞深筋膜深面,向下聚拢通过颧弓深面止于喙突及下颌支的前缘至第三磨牙处。
主要作用是提下颌骨向上并微向后方。
翼内肌:有深、浅两头,深头起自翼突外板的内面,浅头起自腭骨锥突和上颌结节,走行方向与咬肌走行方向相似,止于下颌支与下颌角内侧面。
收缩时提下颌骨向上,并参与下颌侧向运动。
翼外肌:位于颞下窝,呈水平向。
有上下两头,上头起自蝶骨大翼的颞下面与颞下嵴,下头较大,起自翼外板的外面,分别止于颞下颌关节囊前方、关节盘及髁突颈部。
主要作用是牵引下颌前伸与侧向运动。
(三) 颌面部血管1、动脉颌面部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颈外动脉,其发自于颈总动脉,共有八个分支,依次为咽升动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颌外动脉),上颌动脉,枕动脉,耳后动脉和颞浅动脉。
这些分支间和两侧动脉间相互吻合,构成密集的动脉网,使颌面部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
这一解剖特点具有双重临床意义,一方面损伤和手术时易出血,另一方面口腔颌面部组织具有很强的抗感染能力与再生能力。
(1) 舌动脉:平舌骨大角水平分出,向内上走行,分布于舌、口底和牙龈。
其终末支在舌体内形成动脉网使舌供血丰富。
临床上把舌动脉作为颈外动脉结扎的标志。
(2) 面动脉:在舌动脉稍上方自颈外动脉分出,行向前内上方,穿下颌下腺鞘到达腺体上缘后,于下颌骨下缘急转向外,由咬肌前缘向内前方走行,至眼内眦部更名为内眦动脉。
供应颏部、唇部、颊部、鼻外侧等部位血液,相当咬肌前缘处可扪及搏动,其特点为面部行程弯曲以适应面颊部的皮肤活动。
现临床上经常把面动脉作为各种血管化游离皮瓣的受区吻合动脉。
(3) 上颌动脉:位于面侧深区,为颈外动脉的终末支之一。
于下颌骨髁突颈部的后内方起自颈外动脉,向前内方走行至翼腭窝,分布于上、下颌骨和咀嚼肌。
其主要分支有脑膜中动脉、下牙槽动脉、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及腭降动脉。
上颌动脉为供应口腔颌面部的主要动脉,分支多,位置深,血供丰富。
在临床手术及修复操作时均需考虑上颌动脉各分支的相互关系及正确位置。
(4) 颞浅动脉:颈外动脉的另一终支,在腮腺深面有颈外动脉发出经外耳道软骨前上方向上走行供应额部及颅顶部软组织。
颞浅动脉表浅且解剖位置恒定,并有静脉伴行,故临床常用来测脉、止血、皮瓣受区吻合及逆行插管介入治疗等。
2、静脉颌面部静脉较复杂且多变异。
分支细小且互相吻合成网状,多数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一般分为深、浅两个静脉网。
浅静脉网由面静脉、下颌后静脉组成,两者在下颌角附近汇成面总静脉,横过境外动脉浅面然后汇入颈内静脉。
深静脉网主要为翼静脉丛,位于颞下凹内,分布于翼外肌的浅面和翼内外肌与颞肌之间,相当于上颌结节后上方,通过颌内静脉注入下颌后静脉。
静脉血最终通过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向心脏回流。
面部静脉多与颅内海绵窦有直接或间接交通,静脉瓣发育不完善,易使血液反流,因此,颌面部感染可循静脉途径向颅内扩散,引起海绵窦栓塞性静脉炎等严重的颅内并发症。
(四) 颌面部神经口腔颌面部神经主要包括司感觉功能的三叉神经和司运动功能的面神经,分别为第?、?对脑神经。
1、三叉神经由半月神经节分出三大分支,即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它们以眼裂、口裂为界。
口腔的感觉主要由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支配。
(1) 上颌神经:为感觉神经,由圆孔出颅达翼腭窝上部,经眶下裂入眶,更名为眶下管,出眶下孔达面部。
上颌神经到口腔的分支有:蝶腭神经、上牙槽后神经、上牙槽中神经和上牙槽前神经,分布于上颌牙槽骨、牙龈、牙周膜及上颌窦粘膜。
(2) 下颌神经:为混合神经,自卵圆孔出颅分为前、后两干,前干中唯一的感觉神经为颊神经,经下颌支前缘向前下走行,分布于下颌5-8的颊侧牙龈及颊部的粘膜和皮肤。
后干主要为三条神经,即耳颞神经分布于颞下颌关节,腮腺、颞区及耳廓前皮肤;舌神经行走于下牙槽神经前内侧,含有面神经鼓索神经纤维,主要分布于同侧舌侧牙龈,舌前2/3及口底粘膜和舌下腺;下牙槽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在翼下颌间隙内下行,于舌神经后外侧约1cm处经下颌孔进入下颌管,分布于1-8牙周膜和牙槽骨。
其分支出颏孔后称为颏神经,分布于1-4的唇颊侧牙龈及下唇粘膜。
2、面神经是一个混合神经,司舌前2/3味觉、泪腺分泌以及面部表情肌肉运动,还负责镫骨肌收缩(声音保护和调节肌肉)。
在腮腺内,面神经总干一般分为上下支为颈面干,穿出腮腺分为5支,分别为颞支、颧、下两支,上支为颞面干,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在颊支和颧支之间通常有交通支。
临床上腮腺区肿物切除一般行面神经解剖术以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