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

合集下载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与溢出效应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与溢出效应研究
2003—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创造地区生产总值由2.4万亿元增加至13.83万亿元,城市群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由29199.4元提高至124594.6元,泛长三角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由3.4万亿元增加至20.8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由16375.5元提高至85596.7元。2017年,泛长三角经济区超过六成的经济总量是由仅占其面积27.22%的长三角城市群贡献 的,城市群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始终高于经济区的平均水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差距有所缩小(图1)。核心城市上 海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逐渐被南京、无锡、常州、苏州、杭州等城市超越,2017年16个市中有7个超过上海,城市群经济 重心表现出明显的沿上海—苏州—无锡向南京—镇江—扬州转移的趋势。同时,非城市群地区经济发展快速,如徐州、南 通、宿迁、合肥等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都出现大幅度提高,这一方面与其接受发达地区的辐射有关,另一方面由于人口外 流使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高。
本文参照张浩然(2012),黄妍妮、高波和魏守华(2016)的方法,利用城市群规模最大的前两位、前三位和前四位城 市计算所得q值的平均值测算城市群的mono指数,以此反映核心城市对人口的集聚能力。若mono指数增大,说明核心城市的 人口增长快于中小城市,城市群呈单中心集聚态势;若mono指数减小,说明中小城市的人口增长快于核心城市,城市群向多 中心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与溢出效应研究
摘要:城市群是支撑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合理稳定的空间结构是提高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 能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方面。本文测算了2003—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以及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联系的 变化,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了城市群多中心结构对经济区的溢出效应。在城市规模较小时,单中心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作用较明显,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更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未来应促进要素向城市群内多中心分散 化集聚,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强化区域联系与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区域管理和规划,创造更多便于城市群空间溢出 的通道。

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结构时空演变分析_张荣天

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结构时空演变分析_张荣天

描述组织间关系特征、确定关系基本类型以及分析
关系对网络结构影响[23]。它通过定量指标来描述
个体之间互动结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一方面可以
揭示网络结构整体特征,另一方面也可反映个体在
网络结构中地位。目前 SNA 法在产业集群[24]、旅游
流[25]、城市经济联系 等 [26] 领域被应用,借鉴 SNA 理
D =∑∑d(ni,nj)/k(k - 1) i=1 j=1
(2)
48
经济地理
第 37 卷
式中:D 是网络密度;k 是节点数。D=1 说明网络节
点间均有联系;D=0,说明网络节点间均没有联系。
1.1.2.2 网络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度 C
中心度是揭示个体对象在网络结构中心位置,
通过点度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 2 指标来直接反
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Network Structur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ZHANG Rongtian1,2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Central Jiangsu Development,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Jiangsu,China; 2. College of Bussinesss,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Jiangsu,China)
映。点度中心度揭示网络结构中各成员自身联系
力,有点出度、点入度 2 指标,点出度是影响其它城
市能力,点入度是受其它城市影响程度;而中间中
心度是揭示两非邻接城市空间联系依赖于其它城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究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历程,通过对其历史演变、经济地理、交通网络、政策导向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和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动态的过程,其发展不仅受经济、交通等基础条件的驱动,也受到政策导向和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

一、引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空间演化历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本文将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历史与现状1. 历史演变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可追溯至改革开放初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该区域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区向现代工业区和城市化区域的转变。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2. 现状分析当前,长三角城市群已经形成了以多层次、多中心的城市网络体系,包括上海、南京、杭州等核心城市以及周边众多中小城市。

这些城市之间通过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紧密相连,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

同时,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产业门类齐全,具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

三、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受到多种因素的驱动。

首先,经济因素是推动空间演化的主要动力,包括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水平等。

其次,交通因素也对空间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完善的交通网络为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此外,政策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空间演化的方向和速度。

政府通过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措施,引导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

四、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将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长三角的空间演化

长三角的空间演化

长三角的空间演化以超大城市上海为核心,长三角正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城市群。

圍撰文任远城市的发展会在空间上形成集聚性,并通过和城市周边的紧密联系扩展成为城市区域。

城市在不断成长中和周边区域形成都市区和都市圈,并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城市群。

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上海的未来发展需要更加重视城市和周边、城市和区域的整体联动,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和区域一体化,从而使上海成为枢纽城市,促成全球市场和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的联动,支持实现国家宏观发展的内部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

中心诚市的扩散效应富田和晓和克拉森等认为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发展会首先经过一个中心集聚的阶段,并出 现集聚的扩大;然后对周边扩散,在扩散的初義任远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人口所副所长9上海期时表现为郊迁扩散的相对分散.扩散的后期出现绝对分散,即郊迁扩散的扩大。

从集聚到扩散的过程中,该中心城市往往表现出城市中心区人口的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加。

中心城市的空间扩散具有蔓延性的城市扩散和多中心的城市扩散等不同模式。

大范围的郊迁扩散往往会表现出多中心巨型城市的发展。

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空间演化的理论解释往往是基于先期发展大城市的发展过程,未必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例如中心城市的扩散演化在不同城市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中心城市和周边区域关系的演化,受到具体理论观念的影响,也受到具体的制度环境、历史条件、产业联系的空间关系和行政区划条件等因素影响,存在一个内生性的演化。

如果在更大空间范围内讨论城市和区域的关系,我们 讨论的就不是都市区或者都市圈,而可以用城市区域,或 者都市连绵地带、城市群来加以描绘。

城市区域的空间演化也表现出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表现出较强的集聚性。

首位城市出现髙度的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在整个区域内具有虹吸效应。

在城市区域发展的第二阶段,区域中心城市逐步郊迁扩散和多中心化,并带动区域内二级城市的城市系统发展,这是都市圈发展的时期。

长三角城市韧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长三角城市韧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长三角地区城市具有 以下特点
经济发达:长三角地 区的GDP和人均收入 水平较高,是中国经 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交通便利:长三角地 区的交通网络发达, 为城市间的交流和合 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文化底蕴深厚:长三 角地区的文化底蕴深 厚,拥有丰富的历史 文化遗产和现代文化 元素。
03
长三角城市韧性时空演变 分析
推进水生态修复,包括水生生物保护、水体生态修复等 ;
加强河道治理和管理,提高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
推进水环境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提高水环境治理的精 准度和效果。
案例三
城市概况:杭州市是中国著名的历史 文化名城,也是全球重要的数字经济 中心之一。近年来,杭州市积极推进 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创新,为城市可
城市韧性时空演变规律
城市韧性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各城市间存在 差异。
长三角地区城市韧性发展水平呈现空间集聚现象, 高韧性城市倾向于形成“高-高”集聚区域,低韧性
城市倾向于形成“低-低”集聚区域。
随着时间推移,长三角地区城市韧性发展水平呈 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周边城市受核心城市
影响,逐渐向高韧性水平迈进。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城市管 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案例二:苏州市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
城市概况: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网密布,水 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任务艰巨。近年来,苏州市致力于 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强水污染源头治理,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 放;
治理实践:苏州市在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方面采取了 以下措施
要点二
法律法规
长三角地区的法律法规对城市韧性具 有重要影响。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 法、资源利用法等,这些法律法规的 制定和执行直接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 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进而影响城市 的韧性。

新时期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发展及区域空间管治

新时期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发展及区域空间管治

上海核心作用进一步稳固 江浙两省各市逐步全面发展,城市间联系紧密 多级中心、网络化发展趋势明显
1.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发展历程
格局演变
总体上,长三角城市群空间范围呈扩张趋势,空间结构
由单之间联系进一步加强,结构体系向扁平化方向发
展。
上海市作为城市群体系中的发展引导极核作用不断加强,其他城市则在上海的引 城市群网络结构逐步明晰。
总体上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城市群空 间演变动力呈现出调控力先强后弱再强 先强后弱再强的演变趋势。 先强后弱再强
2. 新时期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趋势
影响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的新因素 新时期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前景
2. 新时期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趋势
影响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的新因素 (1)上海世博会促进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进程
引言
对长三角的基本认识
长三角已成为世界上的第六大城市群 长三角地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器”,也是国家竞争的重要场所单元 长三角已成为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和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1.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变动力变迁
2. 新时期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趋势
影响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的新因素 (3)“物业税”(房地产税)征收促进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分工 房产的一次性收入与常规性支出的矛盾,使得地方政府从产业上追求最 大化的常规性收入和房产上的最大化一次性收入,因此引起了产业地价和房 产地价的倒挂,以及“大而全”的产业体系。
2002年12月,上海获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 2003年10月,江苏、浙江和上海三省市最高行政级别的联系会议“第三次沪苏浙经济合作以 发展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主题即为“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加快推进 区域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 2008年12月,上海世博局与长三角地区的15个城市全面签署了“接轨上海、服务世博”的合作 框架协议。 2009年5月,上海世博会执委会与长三角六城市签署合作协议,正式确认共同主办世博会主题 论坛。

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城市群演化比较的分析研究

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城市群演化比较的分析研究

对区域产业升级、城市职能演进及价值链跃迁过程中城市群演化的机制进行研究,得出城市群演化的一般性规律,探索城市群演化过程中城市体系结构演进、区域一体化程度变化、城市地位变迁的深层原因,为城市群及群内城市发展战略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3技术路线
本文首先以城市群理论为基础,自开发的分析软件USAS为手段,通过腹地演化比较、发展轴线演化特征比较、联系强度比较三个方面分别研究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城市群近20年来的空问演化规律,并通过横向比较得出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共性特征。

之后,本文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以主成分分析、区位商运算、聚类分析等(以SPSS软件进行运算)为主要方法,分析研究了三大城市群职能演化的规律,并与空间演化规律进行比对,得出价值链视角的城市职能演进对城市群结构的影响规律。

最后,本文从微观的企业行为角度出发,以企业发展升级理论为基础,以波特的钻石体系为主要理论模型,研究企业发展升级过程中组织分化后不同组分的区位条件需求,并以此分析企业发展对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

本文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图1技术路线框架图。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空间演化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及经济地理变迁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系统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历程、动力机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城市规划、区域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长三角城市群概述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的一系列城市。

该区域经济基础雄厚,交通便捷,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随着全球化及国内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三、空间演化历程(一)初期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以各自为政、分散发展为主。

上海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其辐射带动作用逐渐显现。

苏州、杭州等城市也凭借其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

(二)集聚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对长三角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该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市间联系日益紧密。

以沪宁、沪杭等交通干线为轴线,形成了多个城市集聚区。

这些集聚区在产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相互支持,共同推动区域发展。

(三)网络化发展阶段近年来,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

各地级市及县区依托高速公路、高铁等交通干线,实现了快速互联互通。

同时,伴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更加便捷。

四、空间演化动力机制(一)政策推动国家政策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如国家战略的引导、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等,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经济驱动经济全球化及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该区域的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和经济增长极。

(三)交通支撑便捷的交通网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加强了城市间的联系和互动。

五、未来发展趋势(一)都市圈发展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将进一步形成多个都市圈,如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

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布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布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布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刘乃全;吴伟平;刘莎【摘要】从总体结构、偏移增长、圈层结构以及不均衡特征等四个层面剖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从人口自然增长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等四个方面探析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16个核心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影响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1)长三角城市群的性别比例较为均衡,老龄化程度较严重且城市群内部差异较大,学历结构要优于全国其他地区;(2)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口偏移增长量呈现上升趋势,并逐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的人口空间圈层体系结构,但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指数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房价水平、环境质量和就业率是影响长三角人口空间分布的关键性变量.【期刊名称】《城市观察》【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14页(P5-18)【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布;时空演变;影响因素【作者】刘乃全;吴伟平;刘莎【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决定要素,人口要素的空间分布是人口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能够表征人口的地理空间集散状态,受制于并反作用于区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

新型城镇化推进时期,人口空间分布失衡、大城市半城市化以及退潮风险加剧,表明我国人口问题性质已从过去的“数量增长压迫型”转变为“结构与布局失衡制约型”,并长期困扰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政府政策制定。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最迅速、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为我国城市群建设提供了示范性作用。

近年来,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催生了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一是人口集聚落后于经济集聚,导致人口与经济空间不平衡;二是诸如上海、苏州等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发展面临着土地空间有限的强约束“天花板”;三是特大城市与超大城市面临人口规模最大承载力“天花板”,绝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中心城区,使得中心城区因人口密度过度高而导致“城市病”加剧,公共服务软硬件设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的演进及区域协调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的演进及区域协调发展

t e2 1 x oa d hg p e i yc n tu t n t lme t p t l o e n n ea d p o t u t ia l h 0 E p n ihs e dr l o s r c i ,oi e n ai v r a c n r mo es s an be 0 a wa o mp s ag
h lh ev op en eat yd el m t
i e w t s Y n t ed l , b na g o r t n S a il y u , e in l o r ia e e eo me t l y o d ] a gz et Ur a g lme a i , p t o t R go a o dn t d d v lp n ( a o al a c
m e t a x. uYih n, Xio iL s a U
[b t c] h a gz et ra g lmeaini ni ot n a f iasn t n l e eo me t t tg A sr tT eY n ted l ub na go rt a a a o s mp ra t ro n ’ ai a v l p t Ch o d p n r e y sa
20 0 9年,国家密集批复多项区域发展规 划,希望以此促进城 乡协调和 区域一体化发 展,区域协调 已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
三角扩容吸收江苏省 的盐城和 淮安 、浙江省
的金华和衢州及安微省的合肥和 马鞍 山,现
共包 括 2 2个城 市 。随 着长 三角城 市群 社会 经
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城市群是我 国城市化程
I sp t tu t e r nsto n r t s a i s r c ur i ta i nig fOm n e c t rwiha s s r t e t olc ti tu ur t ne al s i asigl en e t xi tuc ur o a p y en rcs r ct ewi o h d om ian r n c t r Th nd l ngm ar e ce ndplnnngdy am isar lo c ngi n tu ba en e . e u er yi k tf or s a a i n c eas ha ng. st oo di Pa c r —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长三角城市群物流空间布局演变分析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长三角城市群物流空间布局演变分析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长三角城市群物流空间布局演变分析内容摘要:本文突破以往对区域物流的传统定量分析方法,运用空间统计模型从空间维度探讨了长三角城市群物流发展的空间布局演化过程与特征。

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物流业发展经历了由随机分布模式到存在空间关联模式演变的历程,且以上海为核心的物流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显著;但南京的物流发展水平近年来有所下降,与周围城市之间也存在替代性竞争,物流空间分布较为分散。

关键词:空间自相关长三角城市群物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经济总量位居三大城市群之首,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地区。

同时,也是我国四大物流圈之一。

目前,关于区域现代物流的相关研究侧重于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联系(刘爽,2010;孙浩杰、吴群琪等,2011;徐茜、黄祖庆,2011),空间维度的分析仅限于物流园区、物流通道等对城市空间结构作用方式的定性描述(韩增林、郭建科,2006;李田心,2010),缺乏空间视角的定量分析,即尚未考虑相邻地区之间物流的相互影响作用。

本文将采用空间统计模型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空间关系进行定量研究。

研究方法:空间计量的Moran指数判断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是否存在空间相关首先需要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目前,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是空间经济计量学与空间统计学研究中最为基础同时也是最为成熟的领域。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是一系列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的集合,具体来说,它不仅可以描述数据的空间分布,使其实现可视化,还可以对空间数据的异常值进行识别,检测社会和经济现象是否存在空间集聚,展示数据的空间结构,并对空间相互作用机制进行解释。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核心是认识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数据间的空间依赖、空间关联或空间自相关。

全局空间自相关的Moran 指数可以用来判断产业聚集与空间聚集状况,具体计算公式如下(Moran,1950):(1)其中,xi为区域i的观测值,(xi-x)(xj-x)描述观测值的相似性;,,wij为空间权重矩阵,n为地区总数。

空间结构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创新极演化分析

空间结构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创新极演化分析
the polarization zone in the coastal areas is elevated and the scope is expanded The polarization zon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region
基金项目: 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 “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长三角城市群创新极再优化研究” (2018K194C) ꎬ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长三角城市群创
and Managementꎬ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ꎬ Nanjing 210016ꎬ 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tructural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pol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tion effec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polarization effec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is de ̄
creasing in generalꎬ but its structural distribution has commonality: the periphery is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north wing
total polarization area of the cities along the railway has increased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intend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llabo ̄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一、引言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东部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带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组成。

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经济活力和人口集聚而备受关注。

如今,长三角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群内部的空间演化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旨在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进行研究,深入探讨其变化原因,以及对城市群未来发展的影响。

二、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历程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使得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长三角地区由于富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为了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之一。

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长三角地区开始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加速了城市群的形成。

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崛起,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特别是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地区优势。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浙江沿海地区开始崛起,浙江经济快速增长,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

浙江的某些城市,比如宁波和温州,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工业城市。

同时,江苏省内的南京、苏州等城市也蓬勃发展。

二十一世纪初,长三角城市群进一步加速发展。

上海地区积极争取资源和产业转移,吸引更多的制造业企业入驻。

此外,江苏、浙江两省也努力开展经济转型,发展高端产业和新兴行业,提升城市群竞争力。

三、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1. 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吞噬了大量的农田和自然资源。

城市扩张带来的土地利用问题成为长三角地区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大量土地被用来建设工业园区和住宅区,农田的面积不断减少,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

2. 城市间的空间联系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而得以加强。

高速公路、铁路和跨江大桥的建设使得城市间的距离缩短,交通更加便捷。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与空间的特征及其演化机制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与空间的特征及其演化机制

2005 第4期142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与空间的特征及其演化机制周伟林摘 要:通常,经济学家研究的或是资源配置和宏观景气,或是经济制度及其运行;城市经济学家则侧重研究企业或居民的选址,与空间建立了联系。

到目前为止,在长三角城市群的研究领域,关于经济转型与空间演变的图像尚不清晰。

本文尝试对此进行概念分析,通过讨论政府竞争和企业选址的动机,以及人地矛盾和信息冲击,揭示要素流动及其空间分布的背后机制,透视长三角城市群将可能怎样发展?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 经济与空间 演化机制一、问题的提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快速崛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其对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乃至全球经济格局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中国自古以来有着特殊重要性。

冀朝鼎(1936)指出,自隋唐起长江流域就取得了“基本经济区”①的地位。

至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已产生商品经济萌芽。

费孝通(1939)对近代工业有经典的描述。

然而,为什么在长达数个世纪蓬勃的商品化和城镇发展过程中,长三角的小农农业只能长期徘徊在糊口的水平?黄宗智(1990),“过密化”②不会把农村引向结构性质变,长三角乡村的真正重要的问题是在于过密化还是发展。

其实,这种过密化对于长三角的经济与空间的关系起着规定性的影响作用,长期来制约着该地区空间格局和人文景观(如江南园林),它造成资源禀赋的劳动密集型特质。

而在生产率低下与人口不断繁衍的双重作用机制下,为了安排就业,工业难以形成科技生产力,失去技术进步的动力。

这种情况,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有了很大改变。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比如典型的江苏乡镇企业、浙江民营企业、上海外资企业),集聚效应开始发挥作用。

经济与空间的关系由于发展模式以及技术(信息、交通等)的变化而变得面目一新。

在全球化背景下,长江三角洲正在通过经济与空间的双向运动,逐渐成长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G ott mann )。

长三角的地位将从传统的“基本经济区”跃升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合作网络空间演化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合作网络空间演化研究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and Cooperation Network Space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作者: 王承云[1]
作者机构: [1]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上海200234
出版物刊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7-126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5期
主题词: 创新地理学;创新网络;社会网络分析;本地蜂鸣—全球管道;长三角地区城市群
摘要:以长三角地区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各城市2010—2019年联合发明专利授权数据信息,构建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合作的本地网络与跨界网络.采用整体网络指标、块模型分析、凝聚子集分析与中心性分析等定量研究手段,探究长三角地区城市群本地网络与跨界网络的演变路径.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科技创新合作的本地网络自2010年来,网络整体联系强度与合作水平提升明显,处于核心区域的城市作为增长的主导者引领着本地网络的发展,但是增长的不均衡也导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差异的扩大,限制了区域创新网络的进一步完善;2010—2019年间,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科技创新合作的跨界网络规模急速扩张,区域内各城市与外部的创新合作增长明显,作为增长主导的核心城市积极发挥中间人作用,搭建区域内外部交流合作的管道,推动长三角地区城市群整体创新合作绩效的提升;基于关系地理学理论,未来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的重点应该放在缩小区域内部差距上,提升边缘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核心区域的知识流动,通过增强"本地蜂鸣"实现城市群科技创新网络的成熟与完善.。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2024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范文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网络、发达的经济体系、先进的技术水平和活跃的创新能力而著称。

其城市群的空间演化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其经济与空间的协同发展机制,同时也对国内其他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篇研究主要探讨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历程,解析其内在的发展动力与驱动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历程(一)初期的分散发展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相对分散,各城市以自身发展为主,相互之间的联系较弱。

此时,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呈现出较为松散的形态。

(二)集聚发展与扩散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开始出现集聚发展的趋势。

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成为区域内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产业集聚。

同时,这些中心城市也开始向周边地区进行扩散,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三)一体化发展阶段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逐渐成为主流。

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为支撑的城市群空间结构。

同时,随着区域内的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体系。

三、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驱动因素(一)政策推动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是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重要因素。

如国家战略的推动、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等,都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经济驱动经济因素是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核心动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集聚。

(三)交通网络的发展交通网络的完善是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关键因素。

随着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各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未来趋势与挑战(一)未来趋势未来,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将继续向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演变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演变研究
. All针R对ig上ht述s不R足es,e本rv研ed究.做出了改进。在研究对象上,本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区
域,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区域,其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国家发改 委 2016 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也强调要在该地区“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 化发展机制”。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选取变异系数、重心模型和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重点 从时间和空间演变角度揭示近些年长三角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现状。本研究将探索性空间数据 分析方法引入,通过传统数理统计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更加直观地揭示出指标数据在空间 上的分布模式和相互作用。在指标体系构建上,本研究力图使测量内容与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 相契合,参考国务院于 2017 年 3 月颁布的《“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选取 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五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这既是人民 群众生存发展的基础内容,也是已有文献中都非常关注的维度。
本研究利用 2008 至 2015 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相关指标体系,客观分析长三角城市群 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一方面更新了相关研究的时间序列,另一方面揭示 了长三角城市群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发展现状,为完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推进 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二、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017 年第 6 期·区域
长三角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差异 及空间演变研究
吴晶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
[ 摘要 ] 以长三角城市群 26 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构建基本公共服务质量评 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各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差异及 空间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8 至 2015 年多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呈上升趋势,空 间分布上形成以上海为核心,以沪宁和沪杭方向为轴线向外衰减的圈层结构。市域差异先 升后降,江苏省内部差异成为城市群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基本公共服务的空间正相关性 逐渐增强,产生空间集聚效应。今后可根据各城市不同发展状态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 ;建 立城市群内部的互助均衡机制,打破地方政府资源不足的制约 ;以经济发展为推动力,促 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基于对外服务流的长三角城市群落结构演化及其空间模式研究

基于对外服务流的长三角城市群落结构演化及其空间模式研究

基于对外服务流的长三角城市群落结构演化及其空间模式研究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速推进,城市集聚成群己成为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重要空间形态,城市群体的空间组织形式也已从规划有序安排的规模等级结构转向自组织的多中心、嵌套式结构,城市间具有方向和强度的实质要素流成为影响城市间关系的重要依据。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围绕城市群体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现有研究对城市群体空间的动态研究及演进理论提炼不足,相关研究多从宏观层面结构着手,对于城市内各个维度和各个层面的要素形成的复杂集群结构及结构间的耦合机理缺乏系统性的整合框架。

如何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将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城市间多元结构和动态演进结合起来,挖掘城市群落内部结构的动态多样性和结构成因的多源性,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出发点。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面临众多方面的挑战。

相比美国等国家发育成熟的城市群,长三角内部相互联系不够紧密,城市之间的竞合关系层次较低。

对于处在发展和整合关键时期的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探索现阶段其内部城市空间的复杂网络特征和演变趋势,是制定正确的空间发展策略,有效推进要素良性运作、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促进结构效益提升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举。

本研究运用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和“城市流”的思路,以城市对外服务流来表征城市群落结构中关键性相互作用和联系。

在测度可达性大小、城市对外服务价值的大小和组合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作用模型构建城市间相互关联,结合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3类(生产性、生活性、公共性)对外服务作用下的群落结构体系进行量化分析。

识别不同时期城市群落的空间结构模式,并剖析其演化的驱动因素和机制,以期为城市发展格局优化、城市群落整体功能提升提供理论支撑,进而提出促进城市群落一体化格局的发展与完善的相应对策。

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和结论:(1)从城市群落的基本要素入手,分析不同节点的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演变特征。

通过城市流模型测度研究单元的对外服务能力,并从统计特征和空间分布两方面分析了其在研究期内的变化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各地区城市群的发展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其中,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发展迅猛,成为了全国城市化进程中最为典型和重要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城市群集聚着大量的人口、资本和产业,形成了一个自我增长、自我发展的城市体系。

因此,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进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和必要的。

长三角城市群是由江苏、浙江和上海组成的,地理位置优越,人文历史厚重,经济发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地产业布局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长三角城市群融合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强烈,城市空间也呈现出明显的演化特征。

首先,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扩展呈现出明显的扩散趋势。

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口、资本和资源的流动性也大幅提高。

这促使长三角城市群空间逐渐扩散,许多中小城市开始崛起。

以杭州为例,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城市,杭州近年来获得了快速而持续的发展,其中不乏跨国企业和高科技产业的研发中心。

这些新兴的城市对于长三角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活力和动力。

其次,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城市群发展的初期,长三角主要由苏锡常、杭嘉湖以及上海等大城市构成。

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周边的小城市开始快速崛起,并与大城市形成相互依存、互动发展的关系。

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逐渐形成了“中心-辐射-节点”型的特点,大城市作为经济和政治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此外,随着城
市群规模的扩大,城市之间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形成了一定层次的城市合作网,促进了资源共享和互补优势的形成。

最后,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也受到了多个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政府的规划和政策对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各地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推动,投资环境和产业政策的优势进一步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

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变化也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间的差异化和竞争化加剧,这也推动了城市群的空间演化。

综上所述,“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是对于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并揭示其规律和特点的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学界的共同努力,以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综合以上分析,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空间演化呈现出一系列特点和规律。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城市群规模的扩大,长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中心-辐射-节点”型的空间结构,大城市作为经济和政治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政府的规划和政策、社会经济的变化等因素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起到了重要影响。

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研究有助于深入剖析其发展规律和特点,为政府、社会和学界提供参考,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在未来,应继续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互补优势的形成,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向更高水平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